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终于回家了、
  
  晚饭后来更新
  
  
  
  来更新了
  
  
  大明地才第一人
   ---------文徵明的奋斗传奇
  
  在大明两百多年历史里
  有着各式各样的才子,治世能臣
  这些人往往天赋就已然超过平常人人很多
  比如之前的三杨,程敏政,李东阳。。
  同时的唐寅,之后的杨廷和。。。。。
  (神童,神童,还是神童。。。)
  而成为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
  却完全不是这样神童的路子
  他的人生,
  是一部执着可爱的奋斗励志电影
  很适合不算天才,平凡的我们学习
  
  文徵明,最初的名字叫文璧
  文徵明是他的字,后来和唐寅一样
  他也把字改了,叫做徵仲,
  有八卦好事者认为和唐寅有关
  不过正式无载,听听就算了
  由于他祖籍在衡山
  所以他别号衡山,
  以衡山居士自称
  
  
  
  
  文徵明和唐寅同乡
  也是长洲人
  不过出身比唐寅有来头多了
  按照《明史》的说法
  文徵明是文天祥的后人
  
  文家代代都是武官
  直到文徵明爷爷这辈上
  才开始有了一点文人的名声
  文爸爸文林做过浙江永嘉的县令
  家境和学习环境还是比唐寅优越了不少
  
  文徵明小时候就喜欢研习诗文,尤爱书画
  家里就给他找了三个大名鼎鼎的师傅
  诗文有后来做了状元的吴宽指导
  书法由当时的大家李应祯指点
  绘画,大家都知道了,沈周大人教他
  得了名师的文徵明,
  本人又很用心勤奋
  理论上该很了不得了
  
  很遗憾,文徵明天分不是那么好
  他固然学得很用心
  但是进步实在不怎么样
  不但不怎样,因为那笔字
  连乡试的机会都没得
  文爸爸可以为唐寅走走后门
  却无论如何不为儿子干这事情
  好孩子,加把劲,皇天不负有心人
  文爸爸,
  就是这样教育他的孩子
  书法虽然平平,
  但是诗文还是很不错的
  绘画也可圈可点,
  因此少年才子的名头
  也同样落到了文徵明的头上
  
  
  
  虽然与唐寅,祝允明同为吴中四才子
  尽管和唐寅是真心相待的好友
  可是文徵明却结结实实的是个老实人
  唐寅和祝允明流连花街柳巷,歌台舞榭的时候
  文徵明正呆在家中一笔一划的练字
  
  有一次,祝允明,唐寅打算拖这个老实人下水
  于是约文征明同游竹堂寺。
  因为唐祝逛青楼的时候,文徵明从不参与
  所以这次游竹堂寺前,祝、唐已设下圈套,
  先让一群妓女藏在寺内,只等祝允明进入寺中,
  这群青楼女子便一拥而上,
  并苦苦纠缠,文徵明却始终不假颜色
  找个机会就溜了。
  
  而在学堂的文徵明
  最初与其他学子相识的时候
  大家也都看不起文徵明
  这人不太爱说话,笨笨的样子
  样子虽然长得端正,却一点也不潇洒风流
  在那个“外貌协会人员”众多的明朝
  文徵明这个读书人完全不合乎大家对才子的期待
  似乎只有唐寅那样的风流倜傥,洒脱不羁
  才是大家心目中的偶像人物
  而文徵明,只会伏在案上
  一遍又一遍的写着各类诗文
  单单,《千字文》。
  他就抄写了十大本
  
  有乡民找他写信,
  哪怕写错一点,他一定重写
  反复多少次,也不嫌麻烦
  对人家的事情重视,对自己的书信也不马虎
  他的书信简札往往都用蝇头小楷来写,
  笔画细若毫发, 结体工稳停匀,
  有人会对他说
  “一般书信,草草了事,写过就算,这么认真干嘛”。
  文徵明的回答是:
  “书法本身就是乐趣啊,不是为了别人。”
  然后照样笔笔认真,一字不苟
  
  时间,时间能淘尽黄沙始见金
  只是几年的岁月,
  大家不得不对这个呆头书生文徵明另眼相看
  曾经被嘲笑一手烂字的文徵明
  竟然被大学士李东阳夸奖
  那是李东阳回乡,
  照例会看看本乡的年轻子弟学业
  李东阳以篆书闻名,而当他看到文徵明的篆书之时
  忍不住说“你的篆书,绝了。”
  文徵明就是这样一个执着用功用心的读书人
  
  
  
  
  
  文徵明这个人心胸开阔,性情天真
  他想做的事情,谁笑话,谁不屑,
  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况
  他都不会在意
  比如科举
  
  当时的文人,其实也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科举做官、
  一种就是和师傅沈周一样隐居逍遥
  文徵明基于家里对他的期待
  还是选择了仕途这条路、
  不过说来,辛酸
  他的科举路,比唐寅的苦楚
  也不遑多让
  
  弘治八年,文徵明第一次参加科举
  不中
  弘治十一年,文徵明和老友唐寅再次参加科举
  唐寅意气风发当了解元
  而他,等待的结果还是一样
  不中
  弘治十四年,再考
  依然不中
  。。。。。
  我们的文徵明到底考了多少次呢
  仔细数了数,
  从弘治年间一直考到了嘉靖元年
  前前后后一共十次
  我不得不对这样文徵明写个“服”字
  
  他始终没有考到一个举人
  文徵明不是范进,
  他的诗书画在漫长的三十年科举路上
  几乎已然名满天下了
  上门求书,求画的人络绎不绝,文家门庭若市
  这样的执着和追求、
  丝毫不在意考不中的面子问题
  实在是一种难得的坚持
  
  
  文爸爸虽然做官,文家却也谈不上富裕
  因为文爸爸比较清廉,还死在了任上
  (离唐爸爸去世也不过四年)
  当地官员送给他的帛金,他分文不取
  后来人家托人带到苏州他家里
  也被他退了回去
  他就是这样一个坚持自我的读书人
  
  他的生活既然不宽裕,
  可为什么没有唐寅那样落魄呢
  原因只有一个
  勤于作画,生活俭朴
  
  按照史料的记载
  文徵明早上会吃一些糕饼点心
  吃多少做多少
  午饭,老友相见才会喝一点酒
  晚上,会吃一碗米饭
  到夜里掌灯了,再吃小碗稀饭
  
  文徵明生性就是如此淡泊
  也因为如此,一样不富裕的他
  还有点能力时不时接济下闹饥荒的唐寅
  唐寅本人,基本是个明朝的日光族
  (除了盖桃花坞之前那年存了点钱)
  
  后来的宁王也来重金礼聘他,他坚决不去
  右佥都御史俞谏欣赏他的才华,知道他卖画为生
  也想接济他,问他有困难没有,他都说没事,有饭吃
  人家说你衣服破了
  他说只是雨水打湿了,显得如此
  委婉的拒绝,表明自己的坚持
  
  直到五十四岁那年
  文徵明终于得到了踏上仕途的机会
  工部尚书李充嗣实在很喜爱文徵明的才华人品
  把他推荐到了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
  文徵明被授与翰林院 待诏的职位。
  
  其实他的画名已然很盛了,收入也很好
  而文徵明就是这样一个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人
  想去就去了,丝毫也不会在意别人的取笑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
  翰林院的同事们,
  面对这个名声大的“非科举”出生的同僚
  竭尽所能的排挤,加上目睹一些人阿谀上位,贿赂。。。
  让一生正直的文徵明很不以为然
  
  到了京城第二年的文徵明
  向朝廷递了辞呈
  对于这个辞呈,朝廷的回复很简单
  不批
  文徵明是个牛气冲天的人,而且执着
  考科举执着,不干了也执着
  
  接下来的一年,继续递上辞呈
  还是一个结果。
  不批
  再一年,继续辞职
  磨不过文徵明的“上头”
  终于批准了文徵明的申请
  
  五十七岁的文徵明
  得偿所愿回了苏州
  
  回到家乡的文徵明
  开始了和师傅沈周一样的生活
  潜心在书画的世界里
  自己写写画画,收收徒弟
  登门求画的,有求必应
  人家求书法
  他也照写不误
  他终于迎来了人生最自在幸福的阶段
  纯粹享受,艺术本身的乐趣
  
  由于文徵明生活规律
  又无不良嗜好,勤于练笔
  他的目力和控笔能力非常好
  唐寅在五十几就笔力不济
  而文徵明在八十多岁的时候
  还能十分流利的书写蝇头小楷
  每天如此
  
  要说他对人上门求书画有求必应也不准确
  因为文徵明还有三不应
  第一, 不卖给藩王贵族
  第二, 不卖给太监
  第三, 不卖给外国人
  他这人,是说得出做得到
  人家拿金子来砸他,结果只有被他砸回去
  达官贵人来看望他
  他从不回拜,不仅不回拜,而且当面说明
  “我不会答谢。”
  权倾朝野的严嵩曾经在经过苏州的时候拜见他
  他也照样如此对待
  气得严嵩不行,可不在仕途名气又大的人
  严嵩却也整他不着
  
  贵人求画难
  穷人求画却容易
  基本上当地的老百姓求画
  不会被拒绝
  (也有富人辗转通过穷人求画
  文徵明知道了也不介意,总归是帮到穷人。。)
  而且和师傅一样
  文徵明也干过给别人伪书画签名的事情
  可谓有其师必有其徒吧
  (据说唐寅也干过这事)
  沈周开了个好头
  
  文徵明九十岁的时候
  有人来请他写墓志铭
  文徵明欣然应允
  不过,写到一半,停住了
  原来,执着奋斗一辈子的文徵明
  走完了他人生最后的路
  在离开的那一刻
  也未放下手中的笔
  
  这就是大明最了不起的地才
  文徵明的传奇。
  
  
  
  文徵明是才子,却不风流
  平生只有一妻两子
  也从不流连烟花之地
  所以关于他的爱情故事,也和唐寅的不同
  
  传说中,文徵明家里人丁单薄
  父母希望他娶一妻纳一妾
  文徵明仰慕当时的才女吴月芳
  当然佳人有意,但吴家貌似环境还好
  希望能一夫一妻
  于是这事儿,就不好办了
  一天,文徵明去吴家向吴父祝寿
  无意中进入月芳画室
  与月芳相见,正在互诉衷情的时候
  画室来人了,于是月芳只好把画箱中书卷拿出
  而让文徵明藏进去
  
  这个画箱呢,其实是李典史所有
  李典史为避权贵抢夺而将画箱寄存在此
  但权贵仍然仗势抢夺,将李收监问罪
  李典史的女儿,为了以画救父
  派人到吴家取回画箱
  而这时的画箱中,装的是文徵明而不是名画
  一时之间,月芳和李家女儿都不知所措
  只好找来祝允明,唐寅一起想办法
  最终用空箱换回了文徵明、
  成就了一段好姻缘
  
  有兴趣听这段故事的
  可以关注下评弹
  
  故事归故事,却未必是真
  以我看文徵明的平生故事
  这事儿,不像他干得出来的
  (*^__^*)
  大家听听就算
  
  
  
  来欣赏文徵明的书画吧
  感受下后天才子的笔力
  
  湘君湘夫人图
  纵100.8厘米 横35.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湘君与湘夫人,
  是根据屈原《楚辞·九歌》中的
  《湘君》、《湘夫人》篇创作的。
  湘君和湘夫人为湘水之神,
  或云为尧的两个女儿。
  作者自称此图仿赵孟顺和钱选,
  其实是他自己的创作。
  
  文徵明不仅擅长画山水、花卉、兰竹,亦工人物,
  但其人物画极为罕见,此图是他的人物画代表作。
  人物作唐妆,高髻长裙,有飘飘御风之态。
  形象纤秀,设色以朱碟白粉为主调,
  极其淡雅,用笔精工,线条作高古游丝描,细劲流畅。
  画面不设背景,作者利用画面的空白,
  衬托了人物款款而行的动态。格调清古幽淡。
  
  
  
   

  文徵明《山水册页》
  
  各纵27.4、横14.9厘米

  :hybridecho 
  
  说的很是啊、
  这样坚持,这样执着
  这样真正的不在意外界的眼光
  这样对朋友,对家人
  。。。很敬佩
  
  真君子
  
  
  行书册《阿房宫赋》、《赤壁赋》
  纸本 20.7X13.1cmX34 1550年作
  
  钤印:徵仲父印、文徵明印、停云馆、徵明、停云
  鉴藏印:曼农审定、狄氏种石轩印
  题识:嘉靖二十九年岁在庚戌七月既望书,徵明时年八十一。
  
  后纸:
  1.周天球(1514-1595)跋:
  衡山太史公书帖流布人间不下千百,而赤壁、阿房居多,
  盖公稍有休豫,即以此自课也,
  既大耋犹不少辍,而字法苍古,
  与年俱高,知赏之家较其少日所作自可见。
  壬子(1552年)夏,周天球题。
  2.狄平子(1872-约1942)跋:
  余家藏太史小楷《千文》(此二字点掉)《赤壁赋》,
  秀媚绝伦,先二伯父与家先君幼年时窗下即时为临写。
  先君在日,颇宝爱之,以其与太史其它小楷绝异也。
  此册为晚年之作,有挥洒如意之趣,可称二妙。
  病中展视,以遣长昼。然动笔辄误,其精神之亏弱可想。平子。
  小楷《千文》小卷,字体工整,
  与小楷《赤壁赋》用笔不同。
  小楷《赤壁赋》乃先祖中年时得於金陵者。
  
  
  

  网络实在不畅
  刷几次也难出来
  
  看来只有明天继续了、
  好冷
  
  
  
  回来继续
  
  
  
  文徵明的楷书
  
  《跋祝允明草书赤壁赋册》
  
  
  
   

  文徵明《跋右军十七帖》
  
  
   

  文徵明《跋唐摹万岁通天帖》
   辽宁省博物馆藏
  
  写此贴题跋之时,文徵明都八十八岁了
  笔力丝毫未减,厉害
  
  
   

  文徵明版的《兰亭序》。八十九了
  
  

  再上草书
  扇面两幅
  
  

  再来看看两岸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徵明小楷
  看看大家更喜欢文先生的哪幅字
  
  
  
  小楷《草堂十志》各纵23.2、横28.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
  

  文徵明的《风雨孤舟图》
  
  孤舟泊于岸头,风雨骤至,柴门紧闭。
  枯柳与杂树,无不枝桠或扬或抑,叶点飞动,
  极得风雨飘摇之动势。
  
  山石皴笔不多,用笔挺劲,
  间以苔点,得苍郁奇气。
  画幅中留白处,但见白浪滔天,
  疾卷翻滚,以淡墨自左方斜刷,
  自水天边际直至树稍,则大雨倾盆之感,跃然纸上。
  设色淡雅,更得幽深浩瀚之妙。
  
  画作风雨归舟的人不少
  但论及意境之高远,布局之超迈,未有如此图者。
  
  题唐人句: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雨余春树图》
  款署丁卯十一月七日,
  文征明年三十八岁,署名文璧。时为濑石所写并补诗。
  
  近处有山路,坡陀叠起,古松三四,错落箫疏。
  茅亭前两高士策杖闲话,另一人则倚坐桥上,
  桥下流水淙淙,正在“耳中流水眼中山”赏心悦目的景色之中。
  中景平岸参差,坡脚间以巨石。
  岩际谷间,木桥相连,松林深处,
  水榭草屋六七间,游人点缀其间。
  
  远处一山崇起,顶平壁峭,皴笔不多,略见矾头,
  以苔点簇成小树,与山腰密林相连,
  山脚远处的松林淡淡化去,尽在烟中,是雨后的写景手法。
  全图师沈周青绿山水法,以赭石染平台山坡,以赭墨分面,
  再以青绿分染,使层次分明。
  人物林木用笔尚稚拙,为初期作品面貌。
  诗为:雨余春树绿阴成,最爱西山向晚明,
  应有人家在山足,隔溪遥见白烟生。
  
  

  《绝壑高闲图》
  
  已卯四月望,文征明五十岁写此图。
  巨幅,用笔劲朗,为文征明师学沈周粗放一体之典型风格。
  
  高士趺坐山岩平台,神气清远,
  以头部的比例而言,身形略高,然两袖宽阔,又似正确。
  旁立一童捧书侍立,岩下石桥前,
  友人携杖来会,正欲至此林泉胜境,把臂清话。
  
  山瀑见于双壁之隐蔽岩后,前岩壁际,
  老树或欹或斜,一作夹叶,一作芥字点,
  枝干挺雄劲拔,右侧也是绿阴浓垂,合成天幕。
  
  山石勾成后作横皴,具沈周笔法中披麻兼斧斧之遗意。
  瀑布冲激有力,回成水纹,
  水纹流动自然,颇见水势奔腾之妙。
  用浅锋法,赭石以外偶以草绿染叶,
  淡雅而不损笔墨韵味
  
  

  再上一幅文徵明的大作,《关山积雪图》
  这幅长卷前前后后画了五年时间
  这在中国画的绘画耗时里,可以算是数得出来的长
  目前此画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卷甚长,下面展示的是其中三四五段。
  右为枯树两株,枝垂如蟹爪,
  笔不多而老硬挺屈,得生死刚正之意。
  山道边松柏连绵不绝,一朱衣者骑驴从密林中出,
  前行一骑者更有童仆前导,将近江畔茅舍。
  茅舍前三树交叠,一作秋叶,二树枯枝拮据,
  上含积雪,覆盖屋顶,且与左方屋前之树态隐隐相合。
  第四段为雪江冰结,五骑正涉冰而过,
  坚冰间见裂纹,渡头水浅则冰厚,
  右行者方欲举蹄,左行者已履尽危冰,作急跃脱险的姿态。
  
  雪山亘连,远处有桥,
  岸后泊船六七,想必侍春暖天晴,有绕桥求渡的命意。
  老松挺屈岸旁,山崖陡峭,顶面渍染成雪,间出红叶,
  崖壁应属凹处,所以仍用一般山石皴染技法。
  
  五段先作巨树三株,二株以石青朱色染叶,
  且以深墨作山树,相互衬托。
  山路直通远处松林后方,松林后景色漫淡,
  村屋十数见于谷间,前方一峰当面而立,
  峻峭巉峋,竹林密绕山脚。叶间留白,用示雪浓。
  道从山后复出,一骑携仆,方行于道间。
  
  国画诀要中每求掩藏遮断,
  山路的或隐或现,即构图要诀之一。
  画雪天水皆以墨染,远山不作皴笔,
  顶部留白,均画雪法则。
  此卷为纸本,署年为嘉靖戊子(1528)冬,时五十九岁,
  文征明与王宠同寓吴县上方山治平寺之楞枷僧舍,
  雪飞近尺,千峰失翠。
  宠出佳纸,征明乘兴濡毫,写其大要。
  嗣后携归,五年间时作时辍,方始完成。
  
  就用笔的精劲,烘染的得宜,
  布局的妥贴,跋书的端雅,确是文翁悉力之作。
  
  可惜,我们大家都难得有机会一睹此卷的真容
  
  
  

关山积雪图局部

  《绝壑鸣琴图》轴,
  现藏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馆
  
  生前绝不卖画给外国人的文徵明
  知道此情此景不知该何等神伤
  
  
  

  晚上继续更新
  
  
  
  再刷刷
  
  
  一世为颜误
   --------徐祯卿的无奈人生
  
  如果我们站在街上,
  随机做个小小调查
  问问大家江南四大才子是哪几位?
  估计绝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和周文宾了
  可能仔细想,会感觉到不是那么回事
  但显然,上面那个答案深入人心
  
  到底是什么原因,
  让原来的四大才子变成了今天这个版本
  这个莫须有的周文宾堂而皇之的取代了徐祯卿的名字
  我们就来从徐祯卿的故事里找答案吧
  
  徐祯卿,字昌谷,又字昌国
  常熟梅李镇人
  后来迁居长洲,
  和其他三大才子成了同乡
  他本人比唐寅,文徵明小了九岁
  
  和文徵明不同
  徐祯卿从小就聪慧过人,记忆力超群
  家里一本藏书也没有
  文章全在心中
  看过了就记下了,
  这种本事,谁也羡慕不来
  老天爷让他做才子。
  
  是天才,也要学习
  跟着吴宽学习诗文
  跟着李应祯学习书法
  十六岁就发表了作品集,《新倩集》
  此文一出,马上闻名吴中
  
  
  
  名声归名声,科举还是要考的
  不过,开始几次,
  天才的徐祯卿也不顺利
  于是常常在家写作抒情
  
  读《离骚》有感,作《叹叹集》
  弘治十四年,作《江行记》
  弘治十六年,和文徵明合纂《太湖新录》
  弘治十八年,闻听朝廷与鞑靼作战不利
  作长诗《榆台行》
  
  他的诗作,
  当时的说法是“吴中诗冠”
  其他才子并不能与之相比
  而他命运的转折点
  也在这一年发生
  
  弘治十八年,徐祯卿中了进士
  中了进士,
  意味着终于有机会见到皇帝,报效国家
  满怀期待的徐祯卿,
  满心憧憬的等待面圣那天的到来
  而事情的发展,实在是令人唏嘘。
  
  徐祯卿虽然是少年才子,文采风流
  可他有个致命的缺点
  长得比较难看
  不但难看,还有点吓人
  主要是眼睛的问题,
  不但三角眼,而且白多黑少
  
  用史书上的原文就是“双瞳烛人”,
  看人的时候
  人家是眼波流转,
  他看起来像阴险的翻白眼
  看上他文采的朱佑樘
  马上召见他打算重用
  谁知道一见之下,思量再三
  硬是没让他进翰林院
  
  原话是“以貌寝不与”,
  不留在身边不等于不用
  朱佑樘还是给了他职务,大理寺左寺副
  这还算比较好的待遇了、
  到了正德皇帝手上
  难看,就是大罪过
  直接把他贬到国子监去了
  
  
  
  人不可貌相
  长得不像好人的徐祯卿
  实实在在是个好人
  
  好在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以貌取人
  他后来和李梦阳,何景明交游甚密
  文学作品也颇受他们的影响
  早期的徐祯卿,写诗学习白居易,刘禹锡的风格
  后来强调文章学习秦汉,
  古诗推崇汉魏,近的就学习盛唐
  
  他写的文学评论《谈艺录》
  但论汉魏,不言六朝,阐述复古的理论
  追求诗词的高雅格调,确实自成一家
  现今的钱钟书先生
  喜欢《谈艺录》,甚至直接用这个书名
  做了自己的书名,可谓对徐祯卿的致敬。
  
  徐祯卿的诗作熔炼精警,却满含深情
  所谓情深不寿,诚如是也
  我们这位貌寝情深的诗人,
  只活了短短的三十三岁
  在四大才子是最为短命的一个
  而由于他的容貌问题,
  也没有什么风流故事
  虽然诗名最盛,却无太多书画传世
  因此四大才子之中,他的名字渐渐隐去
  只剩下一个本不存在的俊俏周文宾
  满足人们对才子传说的幻想
  
  最后附上徐祯卿的诗作两首
  大家感受下这个如同流星闪过大明天空的才子
  留给我们的词章。
  
  《偶见》
  深山曲路见桃花,
  马上匆匆日又斜。
  可奈王鞭留不住,
  又衔春恨到天涯。
  
  《在武昌作》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
  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来报到先
  
  
  回来更新了,谢谢各位答题的同学
  --------
  四神瓦当,更谢谢这么细致的回复
  我也顺便来普及下“遗体”知识
  汗,听着有点毛毛的
  
  遗体在古汉语里最早有这样一层意思
  《礼记》里“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发肤都是受之父母
  所以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也可以说是父母之“遗体”
  是他们遗留给我们的身体。
  这里说父母遗体,其实是指自己的身体
  
  第二层意思,就是四神瓦当提到的说法了
  是亲骨肉的意思
  也就是说我都知道我原来是您的孩子。。。
  很多不同朝代的野史笔记小说里
  都会用到这个说法
  
  第三层意思,就纯粹是指身体了
  《西游记》里有多处这样用法
  
  最后一层意思,就和我们今天一样了
  尸体的书面语
  
  -------
  如果还有说漏了的
  欢迎大家给我补充
  (*^__^*)
  
  
   是亲骨肉的意思
    也就是说我都知道我原来是您的孩子。。。
  
  漏字了,汗
  我都不知道我原来是您的孩子。。。。
  少了个不字
  
  
  
  潜居不易求名难,唯有杜康解忧烦
   ----------祝枝山的人生传奇
  
  祝允明,字希哲,
  因生而左手六指,
  故自号枝山,又号枝指生,
  长洲人士
  天顺四年生,
  比唐寅和文徵明足足大了十一岁
  说起出身,这位仁兄可就厉害了
  不但是官宦世家,
  而且到他这辈上已经是七代了
  
  祝允明的祖父祝颢是正统年间的进士
  做官做到山西布政司右参政
  六十岁才辞官退休回家
  祝颢本人也长于诗文,行草皆有名声
  在苏州城名气很大,远近求字的人数不胜数
  
  和他祖父相比,他的外祖父名气就更大了
  但是这名声是好是坏就见仁见智了
  当时的人觉得是好,在今天的我们看来
  却未必如此,他的外祖父名叫徐有贞
  没错,就是之前出现过的那个徐有贞
  不过徐有贞的才华,
  在当时,也是世人公认的出众
  
  有这样的祖父,外祖父的祝允明
  自然从小就不同凡响
  祝允明三岁,外祖父回乡,五岁祖父回乡
  儿童时期的祝允明,
  就是这样被两位才华了得的长辈轮流教育
  
  他本人资质也超群,
  领悟力好,记忆力好,过目不忘
  五岁的时候,就能写一尺见方的大字
  九岁的时候,就能写非常像样的诗文
  祝爷爷身体好,
  精神也好,学识渊博,言谈风趣
  因此在当地交游广阔
  这也让祝允明有了学习的榜样
  终此一生,
  祝允明都继承了祖父的幽默风趣,潇洒风流
  
  
  
  祝允明人生第一个沉重的事件
  是外祖父去世
  那一年祝允明十三岁
  也就在这一年,长洲出了个状元吴宽
  两年后,
  祝允明的老师王鏊廷试中了探花
  一时之间,长洲这个地方的文人势力
  在大明朝廷中空前的壮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
  被视为神童的祝允明,
  背负的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沉重
  要参加科举,要出人头地
  苏州府学树立着他外祖父的《儒学兴修记》和撰写的《科第题名之记》
  仿佛一双期待的眼睛,时刻提醒着祝允明
  “好孩子,考科举,。。。”
  
  潇洒和不羁的风度实在不属于少年祝允明
  这个时期的他,也和文徵明一样
  在刻苦读书,并且努力练习书法
  没办法,
  那年头,那地方,天才也多啊
  祝允明严格按照前辈们的教诲扎扎实实的学习
  他不像文徵明那样执着的要把一本《千字文》写上几大本
  写好才算告一段落
  
  祝允明的做法是读书结合书法
  书写不同的内容比较有意思
  他认为抄一本书,能对诗文有所感受
  也能增进自己的书法
  这种做法,成了他的书法习惯
  (这也是因人而异了,毕竟文祝两人资质不同
  同学们要练字的话,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
  
  这样用功的才子祝允明,
  金榜题名只是时间问题
  可有时候,老天偏偏不给你时间
  还没等到科举高中,
  祝允明的母亲就去世了
  这对他来说,也是不小的打击
  而祖父的鼓励和支持
  让少年祝允明没有时间沉溺痛苦
  取而代之的,
  是加倍的用心苦读
  三年之后,
  十九岁的祝允明不负众望中了秀才
  
  
  
  此时的祝允明,
  诗文书法早已名闻乡里
  大家都感到他的出人头地,迟早而已
  于是当时的中书舍人李应祯,
  就把自己的大女儿许配给他
  此后,祝允明又多了个师傅
  
  岳父李应祯也是当时的书法大家,
  对各种书体都有研究
  但他提倡创新,在实践中求发展
  后来他也做了文徵明的书法老师
  对于祝允明早期的书法
  好友文徵明是这样评价的
  “早岁楷法精谨,实师妇翁,
  而草法奔放,出于外大父,
  盖兼二父之美,而自成一家者也”
  应该说祝允明的人生走到此处
  还看不出放浪形骸的痕迹
  那到底他是如何变成后来那个祝允明的呢
  我们接着往下看吧
  
  二十四岁那年,对于祝允明来说
  是黑色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他先失去了父亲
  不到五个月,祖父也离开了他
  遭遇巨变的祝允明并没有沉沦
  他一心读书,用心读书
  希望考取功名,以告慰先人的在天之灵
  这一轮努力,转眼花了九年时间
  
  在这期间,祝允明的才名已然相当出众
  求写墓志的,碑碣的,书画的络绎不绝
  三十一岁的时候,
  受聘为作《重刊王著作文集序》。
  刻书作序往往请名人,可见时人对他的看重。
  而在祝允明的心中,科举,
  只有科举能证实自己,发挥自己
  
  比文徵明幸运,他不需要努力三十年
  三十三岁那年,祝允明中了举人
  凭着自己的才学,
  祝允明相信自己高中时易如反掌的事情
  事实却并不是如此,他也试了七次
  等待他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连续的打击让祝允明开始消极
  毕竟不是谁都有文徵明那样的执着和淡定的不悔
  祝允明的思想从积极入世的报效朝廷
  变成了追求老子庄子那样的逍遥人间
  
  
  
  
  说是逍遥其实也不能逍遥
  祝允明的内心依然认为科举才是人生的正道
  因此当他快四十岁的时候
  看到二十七的唐寅和张灵常常一起纵酒游玩
  不好好念书,祝允明还是会去规劝、
  然后唐寅也乖了,他还把张灵收为学生
  一诗一文的指导张灵
  这段时间的吴门四才子
  都在规规矩矩的读书求功名
  
  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发生了毁灭性的打击
  科举舞弊事件的产生
  改变了几个人的命运
  而作为旁观者的祝允明
  除了宽慰和支持一下唐寅
  也没有什么办法
  
  对自己的前程,一样是茫茫不知
  祝允明在焦急的等待中度日如年
  从三十几等到五十岁
  祝允明的心情可想而知的痛苦
  除了借酒消愁还是杜康为友
  
  五十一岁那年,他写下了《闲居秋日》诗,
  其中有句“浮生只说潜居易,隐比求名事更艰”,
  道出了内心的感叹和无奈。
  这些诗句在祝允明五十一岁后,
  被他以草书的形式写了好多遍。
  
  在他五十三岁那年,
  苦闷,焦躁和忧虑的心情已然登峰造极。
  那年夏天,他常常因此而失眠,
  一连作了《泪》二首、
  《壬申夏夜不寐》以及《醉》等诗篇。
  哪里是写诗呢,满纸满页具是怨
  饶是如此,心里还是存着一点残念
  总想着会有机会的。
  机会姗姗来迟,但总算来了
  这一年,祝允明,五十五岁
  
  五十五岁的祝允明做了广东惠州兴宁知县
  那是的广东惠州可不是今天的繁荣景象
  和他长期居住的江南相比,
  就是彻底的蛮荒之地
  穷则思变,所以社会秩序也不好
  时不时的,
  有大盗小贼出没,放火抢劫
  祝允明一看这般景象,
  感叹的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道惠何曾惠,吉宁又不宁。”
  
  祝允明是才子,却不迂腐
  他开始对百姓进行分类管理、
  良民教化,普及教育,引导风气
  至于强盗,一点不客气
  设计谋,诱捕,
  曾在一早上一气抓了三十多人
  从此,县城治安开始转好
  
  兴宁县在祝允明的治理下很有起色
  可是上司并没有因此对他另眼相看
  有个更实在的考核办法,就是交税
  而对于当时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广东惠州来说
  这是没法子干好的苦差事
  
  祝允明五十七岁的那个冬天,
  科秋税的征收不到位
  祝允明被朝廷停了薪水
  郁闷的祝允明在这一年还收到了修兴宁县志的任务
  题名为《正德兴宁县志》
  说是奉命修志,例行公事
  可一肚子窝囊气的祝允明把这个当成了他释放情绪的舞台
  从行书写到了狂草,继而成为传世珍品
  
  做官的日子不好过,
  有成绩也得不到认同
  看不惯官场积弊又无法改善
  此时的祝允明开始思乡了
  几年之后,换皇上了
  这也给了祝允明返乡的机会
  
  
  
  嘉靖元年,
  六十三岁的祝允明调往南京任京兆应天府通判,
  因此后人称他为“祝京兆”。
  理论上这是个不错的差事,地方也不错
  离家乡不远,而且也富庶
  可这样的地方,腐败的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
  看不惯的祝允明这才算真正想通了
  他决心辞职回乡
  
  第二年,祝允明如愿以偿回到苏州
  而等待他的,
  是唐寅去世的噩耗
  年长唐寅十余岁的祝允明甚为悲痛
  写下来多篇哭唐寅的诗作
  字里行间全是同病相怜的悲哀
  
  又过了一年,
  他的恩师王鏊也去世了,终年七十六岁。
  祝允明作了《祭王文恪公文》。
  他为自己始终没有能够做到如老师期望的一般而感到惭愧。
  这两个人的死,给老年祝允明的心态以沉重的打击
  他开始不断追忆往事,缅怀知交好友
  不论少长、隐显、存没,各作一诗,计十八人,
  给王宠作了两首,因此留下《怀知诗》十九首。
  这个时期的祝允明直率真切地表达自我
  写下了无数的狂草巨制
  
  由于不善经营,也没计划
  祝允明的日子开始越过越穷
  到他六十六岁的时候,
  文徵明的小儿子文嘉知道了他的情况
  于是在书房中设置了蚕丝纸和上等笔墨
  特地请他前去,许以报酬索要书法
  祝允明乘兴写下了行草书《古诗十九首》,
  这是件了不起的精品,文氏父子很是赞叹。
  后来刻入文徵明的《停云馆帖》。
  
  虽然退休在家,
  可祝允明的声名还是很大
  照样是吴门书法的领军人物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
  他还书写了表述他书法观点的《书述》
  或许是长期抑郁的情绪
  或许是酒精对身体的伤害
  嘉靖五年
  一代书法大家祝允明告别了这个世界。
  只留下无数的传说,智慧故事和墨宝
  给我们这些后人回味
  
  
  
  
  接下来,欣赏下祝允明的书法吧
  按照明朝的说法
  是唐寅的画来祝允明的字
  祝允明和文徵明都爱在唐寅的画上题字来着
  ----
  
  祝允明虽然也善画
  可是传世作品很少、
  他的大作,还是以书法为主
  
  
  致元和手札
  印花笺纸本 27X45c
  首尾共九行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致元和手札》又名《晚间帖》。
  这幅作品自然流畅、大小错落、富于变化。
  其笔法和点画的结构显示出祝允明对黄庭坚书法的精心研习,
  不仅得其形,而且得其神。
  
  
  

  祝允明小楷《千字文》
  
  
  

  祝允明《小楷前后出师表》 彩笺本,
  
  纵22.0厘米 横102.5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祝允明 小楷关公庙碑

  祝允明《行草归田赋》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归田赋》为行草书,
  凡十四开,每开纵26.5厘米,横28.9厘米,
  满页3行,共计79行。册分前后两段:
  前一段行书,
  抄录的是东汉张衡《归田赋》和仲长统《乐志论》二文,
  款署"枝山散客书",
  后一段草书,所书内容为三国魏人嵇康五言诗《酒会》一首,
  款署"枝山"。
  两段均五年款和作者印记,
  惟见册尾钤有一"雀山华密"白文鉴藏印,似为明人印记。
  "据袁永之之跋记,可知原物当为长卷,
  今成册页者,乃经后人割裱而成。
  所书用纸虽有"金粟山藏经纸"印记,
  也当为北宋名纸的明代仿制品。
  
  
  

  祝允明草书赤壁赋
  
  纸本,纵31.1厘米,横1001.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卷书宋苏轼前后《赤壁赋》,
  为明代中期狂草书法的经典之作。
  笔势雄强,纵而不散,逸而能收;
  笔法刚健,蕴涵丰润,取法诸家。
  既有“二王”的遒爽,怀素、张旭的豪纵,
  又有“宋四家”的潇洒和劲峭,
  更多自己的面貌跃然纸上。
  
  系用金粟山藏经纸书写。
  时值弘治十五年(1502),作者年四十三。
  卷后有近人李瑞清题签,
  明黄省曾、文徵明、文嘉、文从简、文震亨,
  近人罗振玉等题跋。曾为明汪西山、虞卿收藏。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