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祝允明《草书洛神赋》

  草书嵇康《酒会诗》
  
  
  
  释文: 乐哉苑中游,周览无穷已。
  百卉吐芳华,崇台邈高峙。
  林木纷交错,玄池戏鲂鲤。
  轻丸毙翔禽,纤纶出鳞鲔。
  坐中发美赞,异气同音轨。
  临川献清酤,微歌发皓齿。
  素琴挥雅操,清声随风起。
  斯会岂不乐,恨无东野子。
  酒中念幽人,守故弥终始。
  但当体七弦,寄心在知己。
  
  
  
  
   

  又出不来了,再试试
  
  
  
  祝允明 草书扇面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草书贾至大明宫早朝诗轴
  
  纸本 纵173.8厘米,横4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件草书气度不凡极具节奏感的用笔以及蕴含其中的无尽的激情,笔势雄健,情浓势足,风骨烂漫。
  
  释文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锁 ,百啭流莺绕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里(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枝山
  
  

  最后一张,草书访友诗轴
  
  释文:
  风物幽妍上郭宽,访朋因得一回看。
  家家黄土墙三尺,处处清潭竹数竿。
  欲雨欲晴云半密,如秋如夏汗微干。
  苦吟应得山人句,却笑笼头少鶡冠。
  岩访友一首书幽仪轴子
  
  枝山
  
  
  
  
  

  先来回一个
  
  
  更新来
  
  
  
  唐寅身后事
  
  前面有位同学说到唐寅的人生不只是杯具简直是餐具
  没错,连他的身后事,也很凄凉
  先是被草草安葬在苏州桃花坞故居,
  20多年后,还是祝允明,文徵明,王宠集资,
  迁葬到苏州西郊横塘乡王家村,祝枝山写撰写墓志铭。
  四百多年间,唐寅墓日渐荒芜,惨不忍睹。
  
  明崇祯十六年,文人雷起剑、毛子晋等七人到苏州凭吊唐寅墓,
  见墓地荒芜,牛羊践踏,凄然叹曰:
  “千载下读唐伯虎之文者皆其友,何必时与并乎!”
  于是出资整修,“理厥封树”,“构数楹而祠之”。
  这是有记载的第一次重修唐寅墓。
  
  清嘉庆六年,长沙人唐仲冕任吴县知县,
  他以唐寅族裔身份再修唐寅墓,修了石碑、石亭,
  石碑上书“明唐解元之墓”,此碑在十年浩劫中被破坏。
  除了修墓,唐仲冕还修编了《六如居士全集》,
  把唐伯虎的作品收录其中,使后人得窥全貌。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唐寅墓才得到重视。
  1956年,唐寅墓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957年至1958年,苏州市文管会重修唐寅墓。
  当时,石亭及墓碑尚存,除整治基地外,
  新建石坊一座于墓道起端,上刻“唐伯虎墓 ,
  背刻“名传万口”,并种植桃花数十株、松柏20余株。
  1966年继续遭破坏,墓碑、石亭、石坊、树木荡然无存,
  只留荒冢一垄。
  
  1985年,苏州市文管会再次整修,
  于墓冢周围砌石护壁,墓地加筑石墙,
  按原貌重立墓碑、碑亭、石坊。
  1986年,利用城内拆迁古建筑,
  在墓南先后筑六如堂、梦墨堂、闲来草堂、禅仙居等,
  并建门厅桃花仙馆,植树绿化,面目一新,
  辟为唐寅纪念陈列室,随后对公众开放。
  
  2008年,唐寅墓园建筑漏雨,遭受水淹,
  苏州市文保所又进行了大修。
  
  
  如今,整修一新重新开放的唐寅墓园占地9300平方米,共三进:
  第一进“桃花仙馆”,因唐寅自称桃花仙;
  第二进“梦墨堂”,沿用桃花庵中“梦墨亭”之名;
  第三进“六如堂”,因唐寅晚年自号六如居士,因此得名。
  北为墓冢,占地约1亩,
  四周为明式冰梅墙,封土高约3米,前筑石亭,
  亭内立“明唐解元之墓”碑。
  墓区内遍植黑松翠柏碧桃,清静幽雅。
  
  
  

民国老照片中的唐寅牌坊

  来看看今天的唐寅墓
  感觉还不错
  清静雅致的样子
  
  

  当年唐寅的家
  可是这个样子?
  
  

  六如堂
  
  画像,塑像
  到底哪个像真实的唐寅呢?
  
  

画像

  唐寅墓和墓亭
  
  一切诚如唐寅自己所说
  
  生在阳间有散场,
  死归地府也何妨?
  地府阳间具相似,
  只当漂流在异乡。
  
  不论是王侯将相还是贩夫走卒
  终有一天,都要下来的
  --------
  
  
  
  

  黯淡是为时光 
  
  谢谢关心,正准备来更新呢
  (很想把你的ID改成璀璨是为时光,,,(*^__^*)
  文徵明先生身后也不安宁
  在度过了几百年太平的日子后
  又奇迹般的躲过了文革之乱
  直到2003年,文徵明墓被盗了
  
  大家直接看新闻吧
  盗墓这件事,在今天已不再是什么技术活
  纯粹胆大无耻的足够了
  ---
  
  文徵明墓位于苏州市相城区元和镇文陵村李家浜,记者从苏州市区打车20多分钟即抵达。在数位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这处墓地。墓冢坐东朝西,呈椭圆形,直径约三米,封土高出地面一米左右。整个墓区内杂草茂盛、杂树横生,坟冢四周的青石砌筑已裂开了几条大口子,倘若不是那块1984年吴县人民政府立的刻有“文徵明墓”的石碑,记者根本无法相信眼前这个杂草丛生的土堆便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大书画家文徵明的墓。记者走上坟冢的顶部发现,上面的几棵小树已被折断,只留下短短的树根。坟上偏北有一米见方的区域明显凹陷下去,而且杂草也很稀疏,像是后来回填的。旁边有村民告诉记者,首先发现文徵明墓被盗并报案的是住在墓地附近村子的两个老人,具体情况他也不清楚。几经周折,记者找到了这两位老人之一的吴招媛老人。
  
    晨练老人发现墓穴被盗
  
    据吴招媛老人回忆,2003年5月的一天(据查实为23日)早晨不到六点,她和村里另外一位老人像往常一样去墓地附近晨练。在快到的时候,她们突然发现两个中年男子从通往文徵明墓的那条小路上匆匆忙忙地走出来,一人手拿带长柄的铁铲,另一个人拎着一只似乎装了些东西的蛇皮袋。这两人好像也发现了她们,马上骑上停在路边的自行车,向着背对她们的方向迅速骑去。
  
    吴招媛老人刚靠着墓地上的一棵香樟树准备吊腿,就看到坟冢上的一棵一人多高的树不见了。她绕到坟冢的背后,大吃一惊。坟冢的背部出现了一个黑乎乎的大洞,直径约一米,坟土被扔得到处都是。这个洞呈漏斗形,上宽下窄,可容一人上下。黑色的棺木呈东南—西北方向放置,在面朝西南方向的棺木侧板上,有一个碗口大小的黑窟窿,窟窿外散落着一些衣服的碎片。回到家后,老人越想越不对劲,就给镇上的派出所打了个电话。上午十点多,镇派出所的公安人员和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赶到了现场,证实文徵明墓当天夜里确实遭到了盗掘。
  
    主管部门讳莫如深
  
    对文徵明墓被盗一事,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潘国英的态度是“这事都过去快两年了呀”。她对记者表示,她后来也去了现场,就发现墓上有个不大的盗洞,“明代的墓,不可能有什么东西的。”旁边的一位工作人员甚至认为,盗墓者并未得手。他的理由是,盗洞太小,棺盖并没被打开,不会少什么东西的。
  
    为了了解该墓被盗窃的更详细的情况,记者赶到了苏州公安局相城分局开发区派出所(原镇派出所),接待记者的是该所张瑛指导员,他表示,他2003年9月才来工作,只是听说这个墓曾被盗过,详情并不知晓。当记者要求采访当时该所具体承办该案的办事人员时,他一再声称公安系统有规定,接受采访要得到上级部门的批准,即便是发现该墓被盗窃报案的人是谁,他也拒绝透露(后来记者通过其他渠道还是采访到发现人)。按照他的要求,记者又赶到苏州市公安局。该局的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奚荣武向记者表示,这件案子尚在侦破当中,内部的宣传纪律制约他们不能接受采访,除非省公安厅专门下文件。至于侦破进行到哪一步,他表示不方便透露。
  
    B 关于修复 每年数万元维修费
  
    1984年,文徵明墓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吴县文物部门为便于集中保管,把在里口发现的石马、石虎等放置在文征明墓的墓道两侧,对墓地的杂草进行了清理,并修复了坟包,周围的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然而二十年后的今天,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省级文保单位却变成了一片荒凉之地。
  
    每年有关部门要投多少钱来维护这样一个省级文保单位呢?该镇的文化站站长曹海甫告诉记者,有好几万,今年更是准备投资100多万。这些钱都是怎么投入于保护的?他说,用于周围的环境整治,杂草、杂树的清理等。
  
    但据家里四代都在此处看坟的袁林娣女士介绍,二十年来,当地文物主管部门几乎没有对文徵明墓做过修缮,基本上是任之随之。她亲自带记者来到墓地,告诉记者,那些长成大树的香樟木和松树都是1984年种下的。民国初年,袁林娣的曾祖父开始看墓。祖父曾对她说说,解放前的文徵明墓很壮观,青石墓碑、青石牌坊、清澈的墓前照池等一应俱全。但经过解放后的几次运动,很多原有的建筑构件都被破坏掉了。从1984年该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始,她家作为看护人,镇文化站开始给她父亲发放看护费,每月15块钱,整整拿了16年。五年前,才升为每月25块钱。当地文化站也不下来巡视,到时间到站里去拿钱就行。这是当地文化站对这处文保单位做的比较大的一笔支出。当地村民还向记者说了一个细节,平时文徵明墓很少有政府官员来关注,但被盗后的某一天,来自市里的几十辆车停满了整个村子。
  
    文物保护部门含糊其辞
  
    对于文徵明墓的日常维护,潘国英副主任认为,墓葬的外表并不是说做得漂亮才叫好,要保持它的原生态,否则就是失败的。记者随即反问她,是不是墓地的表面长满荒草就叫原生态?她迟疑一会后,含混地表示,文物保护不是你想的那个样子,它有它的规律。记者随即又问她,那从1984年以来,文物部门对文徵明墓这样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到底做了哪些维护工作?她马上推托说,这块不归她管。
  
    迟迟不见维修工程动土
  
    据今年1月份的《苏州日报》报道,文徵明墓的整个维修工程将于2005年3月开工,7月底全面竣工。3月19号,当记者赶到墓地的时候,看到的仍然是一片杂树横生的荒凉景象,不曾看到一丝要动工整修的迹象。为此,记者询问了主持此事的苏州市文管会的一个工程师。他给记者的答复是,整修方案已经获得通过,但何时动工,他也不得而知。
  

老人家就是守墓人

  民国时期的文徵明墓
  在一片青山绿水郁郁葱葱之中
  
  

  文徵明墓2007年招标整修了
  
  近日,参加苏州市2007年度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文物保护目标责任考核验收的专家组考察了位于相城区元和镇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文徵明墓。刚刚通过苏州市文物局验收合格的文徵明墓修缮工程因“严格按照批复方案实施、保持文物原有风貌”获得了专家组的好评。
   在相城区元和镇文陵村,占地约5亩的文徵明墓区掩隐在一片郁郁葱葱的香樟、柏树林中。坐东朝西的墓地前有一呈半月形的照池,据考证系当年旧制,照池边建有一座10余米高的两柱青石牌坊。从牌坊下的花岗石墓道前行约40米,就是文徵明墓冢所在,墓道边分列着四尊石兽,据村民回忆石兽是从他处搬移而来。墓前石坪居中处竖立着一块写有“明公 文徵明之墓”的高大墓碑,黑底红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墓碑后即是由青石墓围护卫的文氏墓冢,封土高2.5米,直径14米,由于数年前文征明墓曾被盗,此次维修时对墓冢加装了防盗设施,但其外部风貌仍按旧制恢复。
  
  从2006年12月动工至2007年4月完工,相城区文管办具体实施的文徵明墓修缮工程严格按照省文物局批复方案施工,在墓地规制、用材、工艺上保持了文物古朴庄重的风貌、工程整体质量较高,为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永久性保护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修好的新闻都没有配图片
  容我再找找看
  
  
  
  找到文徵明墓地翻修后的图片了
  
  
  
  

  关于另外两大才子的墓
  就只能用文字交代了
  
  祝枝山死后葬于苏州近郊横山祝氏祖坟,但沧海桑田,坟已夷平。
  
  徐祯卿死后葬在苏州虎丘西麓万点桥郁家滨北端
  现在貌似不是旅游景点,估计也是欲觅无处了
  
  
  
  沙沫莉 
  
  最后还是没有错过
  就算很好了
  (*^__^*)
  一只靴 
  
  馒头陷也化为尘土了
  。。。。
  早上先来报到
  
  
  晚饭后更新
  
  
  
  来刷新
  
  
  伴食宰相还是曲线救国
   ----------李东阳的人生沉浮
  
  大明朝走到了弘治年间
  是一个人才,神童辈出的时节
  前面说了好多位
  今天还要再说一位
  他就是弘治首辅李东阳
  
  在野的固然是才子众多
  在朝的也绝不是酒囊饭袋
  那年头,没有真本事
  是进不了内阁的
  
  李东阳,
  字宾之,号西涯,也有说是崖的
  祖籍是湖南茶陵县
  茶陵原名茶乡,
  因为有传说中的神农氏炎帝陵寝在此而称为茶陵
  古代这个地方属于长沙府的管辖
  
  可到了李东阳出生时,就不在家乡了
  那时他的父亲正“漂”在京城
  东阳爸爸李淳,
  年轻时家贫,读书却很勤奋
  不过时运不济,
  参加几次科举都失败了
  于是决定做个教书先生
  希望自己的儿子或弟子,能有大出息
  
  李淳的这个心愿很快就有了眉目
  李东阳四岁的时候
  就已经是名气不小的神童了
  因为他能写大字,大到一尺的字
  顺天府的官员把李东阳推荐给当时的皇帝朱祈钰
  朱祈钰欣然召见了他
  
  召见自然少不得要他写几个字来看看
  于是李东阳,
  就写了“麟,凤,龟,龙”等十几个字
  在他写“龙”字的时候,手腕有点没力气了
  大家可以想象吧,四岁的小朋友呢
  他灵机一动,
  最后一笔便用自己的小靴子蘸墨水印上
  朱祈钰非常高兴,
  抱着他游玩了好一会
  然后赐他到上林苑吃果子去,并赏银子
  
  朱祈钰并不是个健忘的皇帝
  两年之后,
  他再次召见了神童李东阳
  叫他讲讲《尚书》
  不过刚到入学年龄的李东阳,
  说得那是头头是道
  皇上很满意,
  要他就在京城好好读书
  
  晃眼又是两年
  神童李东阳多了个同窗
  这就是比他大两岁的另一个神童程敏政
  有一次,
  朱祈钰同时召见了两位可爱的小盆友
  李东阳个子小,
  入朝的时候差点跨不过门槛
  朱祈钰于是童心起,
  逗他玩玩,顺便考考他
  出了一句“神童足短。”
  李东阳反应很快,
  马上回话“天子门高。”
  
  朱祈钰接着考两位“鹤鸣。”
  李对“牛舞” 程对“龙跃”
  朱祈钰问他,“牛何以能舞?”
  李东阳答
  “尧舜在上,百兽率舞,牛何独不舞?”
  (这句话很眼熟吧,红楼里出现过呢。。)
  朱祈钰抱起李东阳让他坐在自己腿上
  回头看见东阳爸爸,
  站在台阶之上
  朱祈钰又来了一句“子坐父立,礼乎?”
  李东阳反应很快“嫂溺叔援,权也。”
  
  接下来,就是两位一起考了
  朱祈钰“螃蟹浑身甲胄。”
  程“凤凰遍体文章”
  李“蜘蛛满腹经纶”
  (此两对都很绝妙,同样是一语双关
  程更大些,更注意体察上意
  有兴趣的同学,不妨仔细琢磨下差别)
  
  朱祈钰继续来
  “鹏翅高飞,压风云乎万里。”
  程“鳌头独占,依日月于九霄。”
  李“龙颜端拱,位天地之两间。”
  朱祈钰听了非常高兴,感慨的说
  “以后你们长大了,
  一个会做宰相,一个会做大学士。”
  同时允许两位神童在顺天府学里读书
  (原来朱祈钰还有预言的本事,
  果然都被他说中了
  不过可惜,他并没有活到这一天的到来)
  
  
  
  天顺八年,李东阳中了进士
  此后的仕途,
  对于神童李东阳来说
  是甜蜜,顺风顺水的一片坦途
  从翰林院编修、侍讲到太常寺少卿、礼部右侍郎。
  直到弘治八年任文渊阁大学士,
  进入内阁参与机要,
  成为朝廷数一数二的重臣
  李东阳终于迎来了人生幸福的巅峰。
  在想要的位置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弘治年间的李东阳
  深得皇帝朱佑樘的信任
  本身已居高位,还能礼贤下士
  注重“以诗文引后进”,培养接班人
  他的身边就聚集了大把有才华的官员和才子
  形成了以他为首的茶陵诗派
  
  政治上,李东阳冷静应对,能谋善断
  遇事不急不躁,
  丝毫没有少年成名的轻狂和得意
  小心谨慎的处理着各种政务
  而此时的皇帝朱佑樘,
  也是大明难得一见的好皇帝
  他常常召见阁臣到文华殿,
  让大家一起商议大臣的奏章
  写出批词后,自己再批改颁发
  对于能在这样一个好老板手下干活
  李东阳非常的开心,
  一向不太喜形于色的他
  这样感叹道
  “天顺以来,三十多年了,皇上召见大臣
  从来都只问上一两句话,而现在却是反复询问
  讨论得仔仔细细,真是前所未有啊!”
  
  
  
  可惜,世上的事很难从头到尾都那么美好
  弘治十八年,
  大明江山再次换了主人
  这一次,李东阳面对的,
  是顽童朱厚照和他的恶毒玩伴刘瑾
  
  大臣们不能忍受一个大太监整天领着皇帝玩儿
  不务正业,于是面奏小皇帝
  要求诛杀这个误国的太监
  本来这个请求就是内阁三位一起上的
  刘健,李东阳,谢迁
  可是,刘瑾在朱厚照面前一番痛哭流涕表演之后
  朱厚照改主意了,
  不但不杀刘瑾,还升了他的官
  
  第二天一上朝,大家都觉得不对劲了
  三位起事的阁臣便要求辞职
  刘健,谢迁当时就被罢官,唯独留下了李东阳
  有人说是刘瑾看到大臣们告自己状时李东阳显得很沉默
  所以才会留下李东阳
  而我倒觉得,这就是出自朱厚照的本意
  玩伴,他是要的,
  朝廷的活儿也要有人干着
  而李东阳的人生却因为这件事,从此有了“污点”
  
  同僚的非议,朋友的疏离
  甚至他的一个叫做罗玘的学生
  直接在朝堂之上对老师的招呼视而不见
  当晚还给李东阳这样一封信
  “我今后不再是你的学生
  满朝正直的大臣都走了
  你还留在这里丢人
  对你这种人
  我实在不想和你说话。”
  
  不敢想象这一刻李东阳的心里是何感想
  恐怕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沉默其实不是懦弱,
  如同拳击,暂时的收回拳头
  只是为了积蓄能量,更有力的爆发
  
  而这样的周旋,
  其实比简单的一走了之要痛苦得多
  当时的李东阳,诗文书法,那都是粉丝众多
  以绝对性的优势,压倒了吴中四大才子
  退休对他来说,不是苦事,反而逍遥、
  他却选择了留下
  背负着“伴食宰相“的名头留下
  
  什么叫“伴食宰相’呢
  伴食很好理解了,就是陪着人家吃饭
  伴食宰相,
  就是说一些不干活,不称职的官员
  开元年间,卢怀慎与姚崇同样做宰相
  卢怀慎自觉才能不如姚崇,
  大小事情都不做主
  全部推给姚崇拿主意
  唐朝的制度,
  是大臣们上朝完了,朝廷管饭
  宰相带着文武百官在尚书省都堂会餐
  所以大家取笑卢怀慎是个只会陪着吃饭不干活的宰相
  这个称呼到了明朝,
  就这样落到了李东阳的身上
  对于一个志在报国的读书人来说
  这实在是难忍的羞辱。
  可是李东阳忍了。
  一言不发的忍了
  这不是怯懦,而是勇气。
  
  
  
  
  李东阳真的没干活吗?
  说这话的人显然是睁眼说瞎话
  事实上,
  他虽然的确没有和刘瑾正面冲突,对抗
  但他实实在在的做了不少事情
  
  首先,你一个大臣可以不做官了,
  拿百姓呢?百姓能不做百姓吗?
  你能把百姓扔给刘瑾,任他为所欲为吗?
  李东阳主政内阁,他至少还能做事
  他还在继续朱佑樘时期的轻赋薄役政策,安抚百姓
  这对天下百姓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其次,正直而没有策略的官员还有不少
  皇帝恼了,
  说杀就杀了,这命可没有第二次
  李东阳是尽量周全,保护这些人
  比如退下去的刘健,谢迁,又如张伟、方奎
  虽然这些人也未必领情,
  但该做的,李东阳照样做了
  
  最后,他为扳倒刘瑾积蓄能量
  偷偷的配置了一个干掉刘瑾的小团队
  杨一清,张永都被发展成为成员
  杨廷和也被培养成为接班人
  
  表面低调的李东阳,
  刘瑾是不是就放过他了呢
  事实上,也不是的
  刘瑾还是觉得整死李东阳,对自己更安全
  他开始寻找机会,
  李东阳既然是文人
  自然是文字狱这个罪名最适合他不过
  于是刘瑾找来了李东阳编写的《通鉴纂要》,
  请了一帮人专门来挑毛病。
  
  可惜,刘瑾这招儿太小儿科
  他面对的,可是四岁就敢和皇上对对子的李东阳
  李东阳这本书写得甚是严密,
  左挑右挑,算是找出来不痛不痒的几个字
  正准备安个合适的罪名呢,
  刘瑾安插到内阁的亲信焦芳求见
  
  焦芳向刘瑾为李东阳求情,
  具体什么话,也没记录
  事实就是刘瑾放过了李东阳
  而为什么焦芳会突然这样了呢
  原因很简单,
  李东阳虽然饱读诗书,却不是书呆
  玩阴的,人家也会,
  焦芳早已经被李东阳收买了
  自然会为他说话了。。。。
  
  虽然李东阳救了不少人,
  但是也有他救不了的人
  虽然他积蓄能量是想扳倒刘瑾,
  可有时难免也会说些违心话配合下刘瑾
  于是李东阳在正德时期的作为往往被人批评
  可是如果仔细想想
  换了是谁,能做到更好呢
  
  凭着一死硬碰刘瑾,
  也只能一死成全了自己的名声
  却对国家,对百姓没有一点用处
  忍辱偷生,活着,未必比死了容易
  要斗争,先得留着命
  你死了,就不会有机会再赢回来
  
  老了的李东阳也在朱厚照的“关照”下精疲力尽
  正德五年,
  终于扳倒刘瑾的李东阳长出了一口气
  是安享晚年的时候到了
  两年之后,
  杨廷和接替了李东阳的位子
  李东阳正式退休
  
  退休了的李东阳日子也不那么安逸
  他虽然有谋略,心思缜密
  却从没为金钱操心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退下来了才发现原来家里也没有余粮
  
  好在才华在大明朝,那就是能当饭吃的
  求他的诗文书法的人络绎不绝
  因而,生活还算过得去
  不过说来不知该哭还是该笑
  有一次,
  李夫人展开纸研好墨等他落笔
  才发现李东阳没精打采的坐在一旁
  原来六十多的李东阳累了,
  又不想随便写几笔
  打算改天再写
  结果,夫人笑道
  “今天家里来了客人
  不能没有酒菜吧?“
  李东阳听见有客人到
  马上开开心心去挥笔作书
  
  以一个国家总理级别的官员退休
  竟然是这样的清贫
  不能不让佩服李东阳
  实在了不起
  四年之后,李东阳病逝
  刚好七十岁
  朱厚照赠太师,谥文正。
  
  最后奉上李东阳的诗作一首
  感受下这位内阁首辅的心声
  
   所地哀歌兴未阑,
   归来长铗尚须弹。
   秋风布褐衣堪短,
   夜雨红湖梦亦寒。
   木叶下时惊岁晚,
   人情阅尽见交难。
   长安张食淹留地,
   惭愧先生苜蓿盘
  
  
  李东阳的书法很为世人称道
  而他自己对篆书是最为自信
  他曾经这样说过
  “李斯、李阳冰之后,(篆书)就算小生我了。”
  是明代不多的篆书书法家之一
  
  

  李东阳《甘露寺词轴》
  纸本 草书
  纵111.5厘米 横35.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草书杜甫秋兴八首册页(局部)
  
  

  跋欧阳修灼艾帖后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醉翁常恨作书难,
  道是撑船上急滩。
  毕竟晚年多自得,
  尽留风韵与人看。
  宋代书家自不孤,
  当时只许蔡君谟。
  若将晋法论真印,
  此老风流世亦无。
      ——崔礼部杰得欧公真迹,
  
  闲为之三复居玩,因题之二绝。
  正德己巳正月六日,后学李东阳。
  
  
  
  
  
   

  李东阳书孔弘绪墓,在山东孔林
  
  
  

  先报到
  
  
  小慌
  
  妃子给梳头的是另外一个神童程敏政
  李东阳是朱祈钰抱着他逛园子(*^__^*)
  
  其实,古时候的中国人还是很看重长相的
  不然也不会有朱允文时期的状元换人做
  徐祯卿进不了翰林院这回事了
  他们应该都长得不错
  不过,也不是特别出色
  好像商辂,之前宁王朱权。。。
  《明史》都会写几笔长相的
  。。。。
  看看老年李东阳画像
  感受下逆转时光后的样子吧
  
  

  谁说我是猫 
  
  如果真有穿越这回事
  我还是比较喜欢做沈周这样的人(*^__^*)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