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关于李东阳,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也是从他开始,龙的九子有了具体的排名
  
  虽然在民间很早就流传着龙生九子的说法,
  而这九子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答案。
  直到弘治年间,才算第一次给这个问题一个答案。
  
  有一天早朝,说完正事之后朱佑樘突然心血来潮,
  就问以饱学著称的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
  “朕闻龙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
  李东阳不想仓促凑数回答,退朝后左思右想,
  询问了几个好友,再结合民间传说,
  就拉出了一张清单,汇报给了朱佑樘。
  按李东阳的清单,是这样说的: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是其遗像。
  睚眦,平生好杀,金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
  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
  蒲牢,生平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
  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
  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遗像。
  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是其遗像。
  负屃,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
  螭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是其遗像。”
  
  究竟这九位什么样子
  我再来一个一个贴照片上来
  龙生九子的版本很多
  今天就按李东阳版的来
  
  
  
  
  
  囚牛,是“龙子”之中的老大。
  外表看起来温和有礼,头上有麟角,有才艺
  特别喜欢音乐,所以它出现的位置通常是琴头
  在这个地方欣赏美妙的音乐
  汉族的胡琴上固然有龙头
  这位仁兄还雄踞了彝族的龙头月琴、
  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乐器。
  
  

琴上的囚牛

  睚眦,(yázì) ,排名第二。
  这位就和老大不同了,好武。
  他长相奇特,龙头,身子和豺狼差不多。
  性格凶猛好斗,平生嗜杀,
  因此武将们相信有这位相助
  一定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于是他出现的位置就是刀剑上的环、柄以及吞口。
  为了显示皇家威仪,
  睚眦还被请上仪仗队以及宫殿护卫的武器,
  用这位凶猛的龙老二守护皇家的威仪。
  
  
  
  
  

兵器上的睚眦

  位列第三的是嘲风。
  长得不像龙的它有个非常古怪的爱好,
  喜欢登高爬险,极目远眺。
  这可是天生的“把风龙才”
  
  于是古代的建筑设计者
  把它“龙尽其才”的安置在屋顶飞檐上端坐
  不管是皇宫还是寺庙,
  他都威风凛凛的坐在那里
  当然还呼啦啦的带了一群小弟
  前面还有仙人老大
  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
  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这个兽群象征权力,
  他们安置的形制有森严的等级。
  
  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当然可以十样俱全。
  稍低一格的殿堂,必须减少“配制”。
  和龙一样,嘲风,不仅象征吉祥和威严,
  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神奇力量。
  
  
  
  
  

是不是很威风呢

  蒲牢,是龙子中的老四
  他长得最像龙了,身体盘绕,意气风发
  最大的爱好是唱歌,声音洪亮气势非凡
  于是根据他的特点,人们把他当了声乐的保护神
  把他的样子雕成扭环什么的铸造在铜钟之上
  传说中蒲牢住在海边,他害怕体形庞大的鲸鱼。
  鲸鱼一闹,他就吓得使劲儿吼叫。
  人们根据这对“天敌”的特点,
  故意把蒲牢铸为钟钮,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
  这样敲起来,才是钟声悠远,响入云霄。
  
  
  

  狻猊,(suānní)
  是龙子中的老五。
  它的长相酷似狮子,非常威武。
  其实,狻猊本来就是狮子的别名,属于猛兽。
  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
  
  不过长得威武的狻猊,骨子里却喜欢安静
  它不喜欢张牙舞爪、四处挑衅,
  它只爱打坐,迷恋香火云集之地。
  据说,佛祖见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当了一匹修正果的坐骑。
  因此,佛座和香炉的脚部,都装饰着狻猊的尊容。
  《西游记》里这位龙兄就出场了几次
  不知同学们还记得么?
  
  

与菩萨相伴的狻猊

  赑屃,(bìxì)排名第六。
  它的模样像龟不像龙,
  喜欢水,又称“吸水兽”。
  传说,他能一口吸光三江四海水,
  所以,有一个别名“吞江蚣蝮”。
  他调节水量的本事大过了任何治水工程,
  怎样的问题河流,在他手下都是服服帖帖的,
  “少能载船,多不淹禾。” 有这样的本事,
  他随即被请上了桥梁的石柱。
  
  传说,赑屃当初很不驯服,常驮着三山五岳,
  在江河湖海里瞎折腾。
  直到后来大禹收服了他,
  就搬来石碑,镇住他。
  因此,民间便出现了“王八驮石碑”的形象。
  其实,“赑屃”不是王八,
  彼此背甲的形状、数目都不一样。
  而且,“赑屃”有一排牙齿,龟却没有。
  
  
  
  
  
  

看赑屃的牙齿

  狴犴,(bì’àn)是老七。
  又名“宪章”,长得很像老虎。
  本身有威力,爱管闲事,尤其喜欢替别人打官司,
  所以,衙门和监狱都拿他的形象做装饰。
  
  狴犴天生就是“审判者”的材料,
  它是正义的化身,明辨是非,
  好人看它亲切,坏人看它害怕
  所以从前衙门和公堂上的“肃静”“回避”上都有它的样子
  而死刑犯的牢门上也有它的把守
  因它长得像虎,所以有虎头牢的说法
  
  

这图案是不是很熟悉呢

  螭吻,(chīwěn)又名鸱尾,
  是“龙子”中的“老幺”。
  它是一种鱼形的龙,大嘴巴,
  永远吃不饱的样子,喜欢吞东西。
  
  《太平御览》中说:
  “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
  ‘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
  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
  所谓“鱼虬”,就是螭吻的“曾用名”。
  螭吻水性极好,且有镇邪避火的功效。
  
  在北宋吴楚原《青箱杂记》中也有记载
  “海为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
  因此佛教,将它安插在雨神宝座下,
  据说,可以灭火。
  民间将他作为“吞脊兽”,
  安在屋脊两头,以期消灾灭火。
  
  
  
  
  

正在屋脊站岗的螭吻

  关于龙生九子的传说
  其实还有不同版本
  李东阳没有列出的还有肚大贪吃的“饕餮”啦;
  门环上,双唇紧闭的“椒图”;
  商人手里,只进钱财、不出来的“貔貅”……
  
  古代的钱庄门口都会拜两只貔貅
  一只张嘴一只闭嘴,代表吃进去就不再吐出来
  而今天的银行延续了这一贯例
  其实不只是银行,还有证交所,期货交易,赌场
  很多金融机构的门口都会摆上两只貔貅
  你的钱进去容易,最好就不要出来啦
  呵呵。。。。。。
  
  
  
  
  
  

中国银行门口的貔貅

  李东阳的故事就到这里了、
  关于他的墓地
  很遗憾
  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理论上是回了故乡茶陵
  以他的地位也该有比较像样的墓地
  可事实是目前没有凭吊的地方了
  有茶陵的同学可以上来说说看
  到底,现在还有没有。。。、
  前阵子听说要修故居来着
  
  
  回家再来更新
  
  
  来更了
  
  
  读书人的气节
   ----------李梦阳的跌宕人生
  
  李梦阳这个名字
  一看就感觉是李东阳的兄弟版
  事实上两人除了名字相似以外
  并没有亲戚关系
  当然,都是才子都做过官
  这还是一样的,
  不过级别就差很远了。
  
  李梦阳,字天赐,号空同子
  他的出身,
  和之前说的几位相比
  算是最寒微的了
  
  他的曾祖父不知是何方人士,
  洪武年间入赘王家
  改名王恩,和岳父一起去当兵
  当时在庆阳当兵,
  于是家人就都跟过来了
  那时的庆阳就是现在的甘肃庆城县
  
  后来朱棣靖难之役一起
  翁婿两人同时战死白沟河,
  连尸骨都没有找回来
  正应了古人那句,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带着两个孩子的王恩夫人只有改嫁
  
  当时的大儿子王忠不过八岁
  (他就是李梦阳的祖父)
  后来王忠往返于宁州与郴州做生意
  被一个宁州老太太看中,把女儿许配给他
  从此定居安化,做盐和菜的生意
  后来被人诬陷入狱,
  死在狱中,不过五十三岁
  留下三男二女,最小的儿子李正,
  就是李梦阳的父亲
  后来李梦阳在他的族谱上写道
  “呜呼,我李冒王氏者,
  盖三世矣,至我先大夫而始复李氏。”
  也就是说,李家到李正这辈人,
  才恢复了原来的姓氏
  
  李正,为人宽和,性情很好,
  爱学习,也考取了功名
  做了河北阜平训导,
  大约相当于我们现在县重点中学的副校长吧
  李正非常善于教学,满腹经纶
  后来升为周府封丘王教授,一直克勤职守
  
  之所以对李梦阳的祖上几代介绍这么多
  其实是想让大家看看
  为什么古人会说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在那个年代,对于普通百姓来说
  只有读书,是直接改变命运的机会
  
  
  
  好了,故事的主人公该出场了
  李梦阳是李正的第二个儿子
  他出生的时候由于母亲高氏做了个梦
  梦见一轮红日落在怀中
  于是李爸爸给儿子取名梦阳,字天赐
  
  幼年的李梦阳,
  跟随父亲在阜平,开封生活
  李梦阳本人也是天资聪慧,禀赋过人
  而且勤奋爱思考,
  加上爸爸是从事教育事业的
  到了十五六岁,
  就是才思了得,出口成文的才子了
  
  十七岁那年,
  李梦阳来到陕西长安府参加科考
  虽说,在当地也是知名才子
  李梦阳却没有唐寅的轻狂
  他牢记着父亲的教诲,人外有人
  他不知道一起参加科举的芸芸众生里
  还有怎样的学子
  所以到了长安,他哪里也不去
  关起门来在客栈读书
  
  有天出门他碰到一群四处晃荡的考生
  李梦阳非常看不惯,
  就说“都要考试了,你们这是在干嘛?”
  那些自负的学子,
  瞧不起这个带着甘肃口音的穷小子
  本来当时偏远地区的教育就不如中心城市
  于是奚落他,
  “北山狼;只知学而时习之,岂敢应试?”
  李梦阳听了非常生气,
  但是又担心自己真的考不过人家
  那就暂时不考了,当然长安也不呆了
  李梦阳卷起包袱就回了家
  
  弘治五年,十九岁的李梦阳参加陕西省乡试
  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举人第一名,中了解元
  第二年,考中进士
  本来,李梦阳即将面对的是仕途
  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好
  不需要一考再考
  
  不幸的是这一年的八月,
  李梦阳的母亲在京城去世
  他和父亲一起带着母亲的灵柩回到家乡
  按照大明律,李梦阳需要在家丁忧
  两年之后,李爸爸又去世了
  李梦阳继续在家丁忧
  直到丁忧期满,
  李梦阳才真正开始了他的宦海沉浮。
  
  
  
  二十七岁的李梦阳得到的第一个官职
  是户部山东司主事,
  这是个正六品的小官
  后来升了户部郎中,五品,
  官虽小,
  要做事还是可以做很多事的
  在家丁忧多年的李梦阳非常珍惜这个工作机会
  
  他个性正直而又倔强
  这就注定了他的仕途不会是坦途
  户部主管天下钱粮,
  李梦阳监税三关时,用法严整
  很快就得罪了有权有势的豪强
  于是被人整了,
  以榆河(现在北京附近,离居庸关不远)驿仓粮事下了大狱,
  不过还好那时的朝廷比较清明,
  很快李梦阳就被释放。
  这是弘治十四年的事,
  此时的李梦阳还没到三十岁。
  
  在官场栽了个跟头的李梦阳
  不但没有吸取教训,而且越战越勇
  弘治十八年,
  他把矛头对准了更大的人物
  李梦阳即将面对人生更大的一次波澜。
  
  当时朱佑樘要求臣子们都来说说对时局的看法和建议
  李梦阳非常认真的回复了这个调查问卷
  他认为,朝廷存在在“二病、三害、六渐”。
  呼啦啦的写了五千多字,
  谈论朝廷处理政务的种种得失
  在这篇大作的末了,他顺便弹劾了一个人
  这人是谁呢,
  张鹤龄
  
  李梦阳怎么说的呢
  “寿宁侯张鹤龄招纳无赖之人,
  攫取私自利益而祸害百姓,其势犹如猛虎。”
  张鹤龄是何许人?
  张皇后的兄弟
  大家这下可看到李梦阳的胆量了吧
  那是相当的有种哪
  
  张鹤龄很快知道了这件事
  找到了朱佑樘,为自己解释
  顺便抓字眼,
  摘录李梦阳上书中的一句
  “皇上优厚张氏。”
  说这样称呼皇后,那就是污蔑,论罪当诛
  大家都知道了,朱佑樘就这么一个老婆
  张鹤龄又搬出了自己的老妈皇帝的岳母金夫人、
  母子两人在朱佑樘跟前哭诉
  
  事情到这份上,再不理也不合适了
  朱佑樘不得不把李梦阳关进了大狱
  不过,没多久,又把他给放出来了
  金夫人母子继续在皇上面前哭诉,皇上不置可否
  这时候,
  大臣们都知道皇上是有意保护李梦阳了
  有人就出主意,对皇上说
  干脆就廷杖一顿平息下老夫人的怒气
  要说朱佑樘做皇帝还真不含糊
  连这个,他也不同意
  他对尚书刘大夏说
  “你们这样建议,
  是想把李梦阳打死吗?
  我怎么能通过杖杀来取悦左右呢?”
  
  朱佑樘只是取消了李梦阳三个月的俸禄
  之后,在僻静的地方私下召见了张鹤龄
  他狠狠的斥责了张鹤龄一顿,
  老夫人那块让他自己去搞定
  看到朱佑樘这么认真的责骂自己
  张鹤龄吓到了,
  跪下取下纱帽给皇帝磕头
  表示再也不纠缠此事了
  他不纠缠,
  倔小子李梦阳还不消停呢
  
  有一天,在路上,
  李梦阳和张鹤龄不期而遇
  憋了一肚子气的李梦阳上去就是一顿痛骂
  还不解恨,冲上去就用马鞭打了张鹤龄
  这次械斗的结果是张鹤龄少了两颗牙
  不敢纠结此事的张鹤龄,
  从此怕了李梦阳
  对他退避三舍。不再生事。
  这算是碰到英明的皇帝了,
  那之后的情况呢
  想想就不妙,我们接着看吧
  
  
  朱厚照即位了,
  他的玩乐班子
  以刘瑾为首的“八虎”悄悄的架空了内阁
  尚书韩文,
  还有很多大臣们谈到这件事,
  每每无奈哭泣
  
  李梦阳可看不惯这个。
  “你们都是朝廷的大臣,
  哭哭啼啼的有什么用啊。”
  
  韩文就说
  “那你说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皇帝又不听我们的。”
  
  李梦阳可不是李东阳,
  他就来直接的,不会瞻前顾后
  “那就叫御史们一起上书揭发太监们的罪状,
  内阁大臣再拿着这些奏章一起劝说皇帝
  我们再在朝堂上据理力争,
  其他朝臣也会一呼百应
  这样赶走那些太监,有什么困难?”
  
  韩文同意了李梦阳的说法,
  于是李梦阳提笔就来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大作
  檄文还没交上去,
  密探已得了消息通知了刘瑾
  结果韩文等大臣被赶到了地方上,
  后来干脆让他们提前退休
  
  而李梦阳,又一次蹲进了大牢
  这一次,皇上可没放他出来的意思
  还是李梦阳的朋友康海,
  去刘瑾那里求情加贿赂
  刘瑾才放了李梦阳。
  
  后来,刘瑾被诛,
  朝廷又恢复了李梦阳的职务
  不久,调李梦阳做了江西提学副使
  这是个专管文化,教育,举人考试的官员
  归省一级的总督管理
  
  可问题又来了,
  李梦阳瞧不起他的上司江西总督陈金
  自然是认为他没什么学问了
  当然,陈金也看不惯这个下属了
  这样上下级关系就很恶劣了
  
  接着,李梦阳还在继续得罪人
  监察御史衙门决定在一天会同官员们迎接巡按御史
  李梦阳既不去迎接,
  又通知举人,秀才,生员们不要进去见官
  就算是去,
  也只要作揖就可以了,不要跪拜
  这下御史官江万实也给得罪了
  (按照明朝的规矩,读书人一旦得到功名了
  就有一定的权力,以示朝廷对知识分子的尊重
  比如进入公堂不必跪,不服徭役
  。。。。。当然这都是理论上的,
  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
  所以李梦阳此举,是理论上正确,实际上违背惯例了)
  
  事情到这儿,还不是头
  当时淮王府的卫士和几名学者相争
  估计也有动手动脚
  李梦阳就认为这个是有辱斯文
  让自己的手下,拿起鞭子就去惩打卫士
  
  藩王怎么受得了这样的气
  淮王一下就恼了
  向朝廷上奏这件事
  朱厚照让御史调查这件事
  李梦阳担心御史江万实帮助淮王
  于是先发制人,
  上书皇帝说江万实也有问题
  这样,朱厚照就让总督陈金调查核实这件事
  (可陈金和李梦阳也不对付啊)
  
  陈金会同布政使郑岳一块调查核对
  李梦阳出了个昏招,
  伪造了江万实向皇帝揭发陈金的奏章
  想挑起江万实和陈金的矛盾,
  顺便揭发郑岳的儿子受贿。
  宁王宸濠就喜欢名气大的读书人,
  显示自己胸怀博大,招贤纳士
  于是帮助李梦阳揭发郑岳
  
  而此时的江万实也不想坐以待毙
  也找到李梦阳的短处,
  并且揭发他伪造自己揭发陈金的奏章
  参政吴廷举对李梦阳也有意见,
  上奏章议论李梦阳这种行为是侵犯上官,
  可以不等上面的命令即可自行辞官而去。
  乱成一锅粥的互相揭发,各说各话
  
  朱厚照可没工夫听一群人叽叽喳喳
  直接下诏派大理寺卿燕忠前往审讯。
  燕忠不分青红皂白,
  召来李梦阳,直接就把他关进大牢。
  于是举人、秀才和生员万余人要为李梦阳申冤,
  (不要小看了这万余人,
  当时全国这样的基层知识分子,也就三万多人
  可以想象李梦阳在民间的人气了)
  
  民间归民间,朝廷是朝廷
  燕忠才懒得理,向朱厚照写奏章,
  上报李梦阳犯有欺压同级官员、威胁上级官员的罪行。
  李梦阳被免职,闲居在家。
  同时,朝廷罢免了郑岳的官职,
  将其子郑坛发配到边疆;削夺了吴廷举的俸禄。
  
  受尽牢狱之苦的李梦阳终于迎来了他的闲居生活
  在家里修花园,盖别墅
  招待宾客,饮酒作诗
  每日纵情山水间,颇为惬意
  然而,麻烦还是上门来找他了
  问题就是朱宸濠
  
  朱宸濠谋反被杀
  御史周宣马上出来揭发李梦阳是宁王的余党
  因为他给宁王作过《阳春书院记》
  李梦阳再次被下了大狱
  
  要说李梦阳,还总有贵人搭救
  这一次是杨廷和和尚书林俊全力解救了他
  再次出狱的李梦阳身体已然很差了
  不久就去世了。
  斗了一世的李梦阳终于安息了
  时年不过五十七岁
  
  从年轻时期的鞭打国舅爷
  到中年对抗总督,拒揖御史,鞭挞淮王府校
  。。。
  李梦阳冲击,破坏的都是达官显贵的威势
  在他的心里,读书人的尊严,独立的人格
  是最重要的
  他在朝廷,始终只是个影响力不大的小官
  而他在民间,士子们的心中
  却是一个了不起的,强大的人。
  他代表了读书人的气节和精神
  
  
  
  李梦阳手迹
  自书诗
  
  
  

  冬天,
  
  李梦阳优点还是不少的
  比如“清姿玉表”,
  他少年中解元进士的时候
  那可是翩翩美少年
  又比如才华
  他的诗作,在明朝,算是很优的了
  他的直爽也是招人爱,招人恨的两极
  。。。。
  喜欢他的人就很喜欢
  所以进去了,总有人搭救
  不喜欢他的人就恨死他
  却也整他不死
  
  最有意思的是
  他在弘治年间弹劾张鹤龄的奏章
  事先,其实,他还拿给王阳明看了
  想要王阳明给点意见
  王阳明说,你这本子一上去
  大祸就下来了
  他照样不管不顾的上奏章
  也算是执着得可以了
  有时也会佩服这样人
  知道是件对自己不利的事
  还要坚持去做
  也算是公义所在了
  
  
  
  来报到
  
  
  抽空来捞下帖子。顺便预告
  
  今天的主人公是个特别的才子
  
  (*^__^*)
  
  
  上海服饰,谢谢
  
  贴图辛苦了(*^__^*)
  
  
  梦想,还真是好久不见了呢
  不干活了再刷帖子啊
  其实我自己最近也更得不快
  年底了。。。
  
  
  醉卧花间梦一场
   ---------状元康海的戏剧人生
  
  康海这个人,到今天名声已然不大
  可是在当时来说,在皇帝首辅眼里
  他却是比唐寅更了不起的人才
  而他的人生,也如一段传奇
  让人不说不快
  
  康海,字德涵,号对山
  西安武功人
  成化十一年出生在官宦世家
  横向联系下,
  他比李梦阳小了两岁,
  比唐寅文徵明小了五岁
  
  康海从小聪明机灵,
  又是一个小“天才”
  家里很早就为他请了个叫冯寅的启蒙老师
  习小学,“凡洒扫应对之属”
  所谓洒扫应对,
  就是洒水扫地,酬答宾客
  也就是起码的礼节
  对康海来说,
  这自然是太容易不过的事情
  
  成华二十二年,
  他的爸爸康镛从平阳知府的任上归田
  就开始亲自抓孩子的教育,
  经常为他讲讲古往今来圣贤读书人的故事
  要求康海效法古人,好好学习
  可惜,
  康海是个爱玩的孩子
  父亲前脚刚走,他后脚就去嬉戏了
  之前的谆谆教诲,全都丢到脑后
  父亲回头看见,怒不可遏
  开始考教他的学问
  结果,问到什么答什么
  康海的回答,完美的无懈可击
  父亲也无可奈何
  没办法,
  老天有时候就是不公平
  这世上就是有不用功也能念好书的天才
  
  
  
  弘治七年,19岁的康海进了县学
  当时的提学副使,
  就是后来斗垮了刘瑾的杨一清、
  杨一清到了陕西之后,
  自然要找些出色的文章看看
  他看到康海文章的时候,
  惊艳不已,盛赞他的才华
  并且放出话来,这孩子他日必中状元
  
  弘治十一年,康海过了乡试
  第二年参加京城的会试却落了榜
  聪明才子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于是开始真正用功苦读起来、
  事实证明,兔子只要不睡觉,
  奔跑的实力,那是绝对不能低估的
  弘治十五年,
  康海再一次参加了会试
  
  这一次的康海,态度认真而充满自信
  他知道自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甚至是第一名
  可惜,
  会元却被鲁铎拿到手了,康海才得了第四名
  康海对这个成绩一点也不满意
  他对同来的考生们放豪言
  “会试鲁铎占先,殿试绝不输他。”
  
  这可不只是一句口号,
  事实是康海做到了
  他在殿试的表现,超乎寻常的出色
  他的主考官,面对文章拍案叫绝
  送给皇上朱佑樘看的时候
  朱佑樘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大明一百五十年来,无此佳作,此卷变今绝古!”
  接下来,自然就是朱批康海做了状元
  
  会试康海不服鲁铎
  殿试第二的榜眼孙清也不服康海、
  他认为自己的文章绝对不输他人
  当然成绩公布了,考卷也不再保密
  孙清不知从哪儿找到了康海的文章
  当他仔细阅读完康海殿试文章之后
  他做了一件事
  跑到康海的家中,情愿拜他为师
  对康海的学问,佩服得无以言喻
  那一时间的康海
  是大明朝堂之上,四海之内
  一等一的大红人
  
  当朝的都想会会,拉拉关系
  在野的百姓也想套套近乎
  由于康海的爷爷曾经在南京做官
  于是当时的南京人都说
  康海中了状元,
  那也是南京的风水好所致
  。。。。。。。。。。
  大大的遗憾是,
  今天的我们已经无缘拜读当年那篇绝妙文章
  它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大明才子是如此之多
  是怎样的文章可以“睥睨”大明一百五十年?
  
  
  中了状元的康海
  很快进了翰林院做了编撰,经筵讲官
  志得意满的康海,
  建言皇上改革吏治,汰劣取优,兴利除弊
  朱佑樘认真的听取了他的意见
  与此同时,以才会友,
  康海和李梦阳,王九思交上了好朋友
  
  正德元年,
  明朝迎来了最能玩能闹的皇帝朱厚照
  大家都知道了,正直之士的好日子到头了
  而康海,却是个例外
  朝堂之上,众人之中
  只有他敢对刘瑾不理不睬,更不用说跪拜了
  当然这样做的人有不少,
  而安然无恙没被整的人
  却只有一个康海,
  原因呢
  自然不是刘瑾爱才了,
  那年头,才子可不是稀罕物
  道理说来很简单
  康海和刘瑾,是同乡
  
  刘瑾深知康海的才华和声望
  加上又是同乡
  自然是想拉拢为己所用了
  于是对康海的政策,是以怀柔为主
  而康海的态度,
  是由始至终的不买账
  刘瑾却还是不想对付他
  总想着有一天他能投靠自己
  这一天,还真被刘瑾等到了
  这个机会,是李梦阳给的
  
  
  
  正德三年,
  李梦阳因为帮彭文上疏
  最后被下了大牢
  在牢狱之中,
  受尽折磨的李梦阳想到了康海
  他托人送给康海一张血书,
  只有四个字“对山救我!”
  
  对于李梦阳来说
  这是绝处最后的希望
  对于康海来说
  这是人生最难跨出的一步
  
  康海一夜未眠
  梦阳的才华,和他的倔强
  刘瑾的嘴脸,和他的嚣张
  在康海的心里不断的闪回
  以梦阳的性格,竟然这样求救
  康海感到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廷杖死人,也不是没有的事情
  为了朋友,就违背自己的意志一回
  从来没有搭理过刘瑾的康海
  在第二天去见了刘健
  史书非常详细的描写了这一会面的情景
  
  听到门子来报康海求见的消息
  刘瑾万分高兴的起身跑出去迎接
  由于是一大早,
  刘瑾下榻非常匆忙
  连鞋都没仔细穿好,
  倒拖着鞋就出门来了
  
  对康海礼遇有加,百般殷勤
  康海在刘瑾面前,为李梦阳多方辩解
  少不得也要说不少逢迎刘瑾的话语
  刘瑾一心拉拢康海,
  自然两人看起来相谈甚欢
  
  在刘瑾心里,李梦阳算什么
  不过一只想捏死随时捏死的蚂蚁
  能得到康海的归顺
  怎么也值得
  很快,刘瑾兑现承诺释放了李梦阳
  
  同年八月,康海的母亲去世了
  回家奔丧的康海
  不幸在路上遭遇强盗,而钱财尽失
  要说刘瑾,真是耳目遍及天下
  很快就抓了贼,
  原物还给了康海
  这是连康海都没有想到的收获
  可惜,祸福总是交替出现。
  失去,是祸
  得回来,也未必是福
  
  
  
  正德五年,
  在李东阳的支持下
  杨一清和张永联手斗垮了刘瑾
  而此时的康海,
  将面临人生最痛苦的阶段
  
  刘瑾被处死了,
  朝廷对刘瑾的余党也开始了一次彻底的清理
  很多人开始借此机会,排除异己
  康海才高气傲,自然妒忌者不少
  于是有人提出某年某月某日清晨
  康海曾经拜访过刘瑾
  有人唱自然有人和
  另一人马上出来作证,说对
  那次康海财物被盗,也是刘瑾给追回来的
  。。。。。。。。。。。
  一切的一切,
  都成了结交刘瑾的证据
  康海的目光投向了李梦阳
  此时的李梦阳已经官复原职,
  站在朝堂之上
  而李梦阳,却一句话也没有说
  回应康海的,
  只有耳边小人喋喋不休的控诉
  
  李梦阳无语
  康海亦无言
  这次被弹劾的结果是
  康海削职为民
  
  朋友们劝康海向朝廷申辩,鸣冤
  以图东山再起,不要浪费才华
  康海却心灰意冷,
  梦阳尚且如此
  多说又有何益?
  而更官方的回答是
  “辞章小技耳,壮夫不为,
  吾咏歌舞蹈于泉石间已矣,何以小技为哉!”
  康海从此不问仕途,纵情山水之间
  
  
  
  别人是写诗作画
  康海的爱好比较特别
  和最早的宁王朱权一样
  康海喜欢填词作曲,戏剧
  
  康海热爱音乐,更擅长作曲
  于是他和一起罢官的王九思一起
  (王九思也是同乡,都算进刘瑾余党了)
  开始进军明朝的“娱乐圈”
  
  举世闻名的两位才子招考演员,自制乐曲
  写剧本,改革唱腔,研究脸谱
  高兴了亲自弹琵琶伴奏,
  创建了属于他的“康家班社”
  他和王九思一道改革的戏曲音乐
  最后形成了秦腔四大流派的“康王腔”
  当真是朝廷失去个名臣
  秦腔得到个生力军
  
  康海精通音律,不但会写,更会演奏
  琵琶更是冠绝当世,被称为“琵琶圣手”
  用明人的评价是
  “琵琶急响多秦声,对山慷慨称入神”
  
  削职为民这三十年里
  康海在家乡红足三十年
  写的曲子好听,编的戏剧好看
  写的词值得回味再三
  培训的演员,莺啼燕转
  。。。
  康家班的戏,是从来座无虚席
  “歌有新词、舞有娇姿”
  想不红,很难诶
  遇着特殊情况了,“首映礼”什么的
  康海还会亲自来一曲琵琶
  绝对值回票价
  
  要说这聪明人
  干什么事儿都有超前意识
  早在大明朝
  康海就举办了“超女”比赛
  在当时叫“秋神大赛”
  当然比的是戏不是歌了
  
  在娱乐圈地位不如现在的大明
  报名参加的人数竟然也轻轻松松超过了千人
  康海的号召力可见一斑
  
  
  
  关于康海的艺术魅力
  传说可谓层出不穷
  有一次,康海在扬州焦山游玩
  但见好风好景好时节
  兴致起,信手弹了一曲琵琶
  引起围观,倾倒者众
  于是有人将焦山易名为“康山”
  以此纪念曾经在这里奏琴的康海
  (不知今天扬州的人们,
  还有没有人住在康山?
  或者已经变成景区了?)
  
  就在扬州,
  康海写下了他的著名剧本《中山狼》
  故事就是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
  精彩的唱词骂尽了世间负国,负父母,负师友的无义之徒
  也讽刺了东郭先生所谓的“仁慈”,很有深意
  全剧情节紧凑,跌宕起伏,
  唱白生动又自然,率真古朴
  不愧是状元郎的手笔
  
  剧本中的狼,老牛开腔说话,
  各具情态,有童话剧的感觉
  有人说,这剧本就是为了影射李梦阳所作的
  对此,就见仁见智了
  我本人,是不能理解李梦阳的沉默
  在康海这件事上,李梦阳起码是不够朋友的
  不过,康海倒未必是影射,
  故事本来就是民间传说
  
  
  康海此后的人生,
  完全沉溺在戏曲创作和演出里
  写曲子,写本子,填词,组织排演
  本地表演,外地表演
  康家的戏班子,从陕西走到了四川
  由四川又到江苏,浙江。。。。。。
  所到之处,粉丝无数
  
  康海当年作的曲子
  整套的今天还在的有三十多首
  小令两百多首
  而他的戏班子也逐渐发展壮大
  成了华庆班
  在陕西红足了五百年
  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嘉靖十九年冬天
  这位才子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这一辈子
  半生以文红
  半生以曲红
  直到生命终了
  他遗命以山人巾服成殓
  家人清点他的遗物时
  这位“红人”没有遗财
  只有大小鼓架子三百多副
  可以想象他对戏曲的痴迷和执着
  
  如果没有刘瑾事件
  大明多了个好臣子
  因为刘瑾这件事,
  今天的我们多了“康王腔”可以欣赏
  他的人生他的心境,
  用他本人的小曲来做个收场
  “真个是不精不细丑行藏,
  怪不得没头没脑受灾殃。
  从今后花底朝朝醉,人间事事忘。
  刚方,溪落了膺和滂;
  荒唐,周全了籍与康”
  
  人间世本荒唐,戏梦一场
  醉花间又何妨,一枕黄粱
  
  
  
  
  康海的著作和秦腔
  
  

武功县志

  其实散曲也不错
  不过这个的流传没有唐诗宋词那么广
  我来贴几首康海的散曲
  看看大家是不是也喜欢
  
  《水仙子·酌 酒》
  论疏狂端的是我疏狂,
  论智量还谁如我智量。
  细寻思往事皆虚诳,
  险些儿落后我醉春风五柳庄。
  汉日英雄、唐时豪杰,
  问他每今在何方?
  好的歹的一个个尽撺入渔歌樵唱,
  强的弱的乱纷纷都埋在西郊北邙,
  歌的舞的受用者休负了水色山光。
  
  
  
  《寨儿令·漫兴》之三
  
  虽是穷,煞英雄,
  长啸一声天地空。
  禄享千钟,位至三公,半霎过檐风。
  马儿上才会峥嵘,
  局儿里早被牢笼。
  青山排户闼,
  绿树绕垣墉。
  风,潇洒月明中。
  
  
  
  《醉太平·浒西即事》之四
  
  醉时节放歌,
  醒以后评跋,
  百年身世渐无多,
  且随时过活。
  浇花种竹闲功课,
  烹鸡漉酒权安乐,
  铺眉扇眼强开阖。甚名缰利锁。
  
  
  《寄生草·读史有感》
  
  天应醉,地岂迷,
  青霄白日风雷历。
  昌时盛世奸谀蔽,
  忠臣孝子难存立。
  朱云未斩佞人头,
  祢衡休使英雄气。
  
  
  [红绣鞋]《秋碧》
  
  扑翠色秋山如靛,
  涌寒波秋水连天。
  西风黄叶满秋川。
  秋唤起天边雁,
  秋折尽水中莲,
  秋添出阶下藓。
  
  写得真好,无边秋色也要妙笔描绘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