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相说
------
一个大明非典型知识分子的奇思妙想
王廷相
字子衡,号浚川
潞州人(今长冶)
生于成化十年,也就是1474年
比王阳明小了两岁
王廷相从小长得样貌出众
并且聪慧,机敏过人
十三岁的时候,补邑庠生,
什么叫邑庠生呢?
邑庠生就是县学的生员,亦即秀才。
不过这种秀才和考出来的,还是有区别
那就是没有秀才补贴可拿
弘治八年,二十一岁的王廷相乡试过关
第二年的会试却是榜上无名
在这件事上,
他和王阳明的命运惊人的相似
直到七年之后,弘治十五年
王廷相才中了进士
王廷相不是徐祯卿了,人家长得也好
皇帝就把他留下来在授翰林院庶吉士
没过两年又被授予了兵科给事中的职务
协助皇帝处理奏章什么的
理论上,
幸运的王廷相很有机会报效朝廷国家
不幸的是,朝廷很快改天换地
顽童上台取代了劳模老爹做了皇帝
这下王廷相的日子,也不好过了
正德三年,同样得罪了刘瑾的王廷相
从京城被贬官到了亳州做了个判官
当然这个位置比龙场招待所所长的王阳明还是强多了
明朝的亳州,就是安徽凤阳,
虽然不比富庶江南,
可好歹也是皇帝老子的老家
判官呢,就是辅佐知州的小官,从七品
从国家的权力中心到了地方不到七品的小吏
王廷相这次降职,也算是坐了滑滑梯
不过,官职虽小,地方却不算很差
而且并没有熬很长时间
王廷相就等到了刘瑾完蛋
正德五年,王廷相重新做了监察御史
正德八年,督学北畿。
到了正德九年,
这位仁兄又得罪了一位公公廖镗
结果,被下了大牢,还好没多久放出来了
不过,官职又给下去了,做了赣榆县丞
这样枯燥的官职上上下下看起来可真无趣
别着急,有意思的,马上就来
王廷相此人的趣味,在于他的思想
和王阳明格竹子不同,
王廷相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线
王阳明是唯心主义的领袖、
而王廷相,是唯物主义的头头
两人共通点是都提倡人格独立,善于思考,不要因循守旧
王廷相说
“若曰‘天下之理,先儒言之,
皆善而尽,但习以守之可也’,
是不知道无终穷,忽忽孟浪之徒尔,谓之诬道;
若曰‘后世之人,必不能及于古之儒者,’
是不知造化生人,古今一轨,
中人以下,以己论量天下者也,谓之诬人。
是皆流俗积习,贵耳贱目,
任书籍而不任心灵者也,亦何望于圣人大方之域哉”
这段话,基本的意思是说、
人要独立思考,
道理是不是先贤圣人说的那样
要通过自己的不断思考和实践来验证
如果说,天下的道理圣人都说完了,
那只不过是说这话的人水平不够,理解力不够罢了
在王廷相心里,社会是不断进步的
后人也可以通过求知的过程,
了解很多前人不知道的东西
如果是其他人说这样的话来
我们还可能会理解成为读书人的轻狂说大话
而对于王廷相来说,却不是的
王廷相可不是一个死板的读书人
严格的说,除了对文学,军事的理解很有自己的一套以外
他对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
音律学,历法都有很深入的研究和见地
关于这些方面的成绩,我们一样一样的来看
关于军事
这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王阳明以一介书生的身份打仗竟然战无不胜
而王廷相,居然,也与阳明兄不相伯仲
早在正德年间,北方的大同边境告急
王廷相就上书陈述采取权宜振刷之策,
初步展露在军事上进行改革的宏图大志及非凡的才能
当然这还不是实战,
到了嘉靖三年
王廷相也亲自领兵打仗了
那也是一场平乱
四川芒部沙保,向信暴乱
芒部是个什么地方呢
地处在四川,云南贵州的交汇处
是个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
明初的时候归云南布政司管
后来又划归四川布政司了
是个比较不容易管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蜀道难了,
而在艰苦环境下生活的少数民族
很难不彪悍
他们都依山而居,垒石为室,高的像碉堡一样
由于天气苦寒,土地又不适合耕种
所以这些人都以侵扰内地,掠夺良民为业
靠道德教化是基本无用,只能智取
说干就干的王廷相带着两万人马就杀到了四川
事实证明,王廷相也是能人
他没花多少时间就解决了这次暴乱
也因此此战升为兵部右侍郎,
其间又对边防事宜提出针对性策略
很快得到朝廷回应,
并且升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他的革新收到了很明显的效果
用高拱的话说是
“申号令,省冗费,清占役,宿弊尽除”
关于自然科学
王阳明的科学实践,是格竹子
结果是什么也没格出来
还大病了一场
王廷相则不然,
他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研究自然科学
首先是天文,用他的原话说
“月之光,何以盈缺?
山之石,何以欹侧?
经星在天,何以不移?
海纳百川,何以不溢?。。。。”
既然心里有了这么多疑问,那么就研究它找寻答案
王廷相通过大量的天文观测,
来验证以前的浑天说和盖天说
他的结论是混盖合一的理论,
并且解释了各种天文现象
研究了所谓“岁差”的概念,并撰写了《岁差考》
“岁差”是什么呢,
即为地球自转轴的进动引起春分点位移的现象。
简单的说就是古人观察星空,发现星星的位置略有偏移,
进而发现岁差,并定出冬至点每50年后退1°
不仅天文,
王廷相对各种自然现象,
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实践
比如说,当时的人们都认为
冬天的雪花是六角形的,
春天的雪花是五角形的
王廷相对于这个,就不是听听算了
他每遇到春天下雪,就会用袖子接住雪花、
观察验证,
结果发现春天的雪花其实也是六角形的
又比如说大家都认为土蜂不产子
王廷相年年取来土蜂巢验之
观察到土蜂其实也产子、
然后他还把其他虫子填入巢中
等到土蜂子成型化出,就把这些虫子当食物
王廷相累计观察了好几年,发现都是同样的结果
关于“中国”
在大家印象之中,传统的中国观念
所谓“天下”,
其实就是中国,至少是以中国为中心
而其他的小国,都是围绕我们的,
我们的国君,才是“天下的主人,天子”
而在明朝知识分子王廷相心目中
却不是这样想的
他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天,一也;天下之国,何啻千百,天象之变,
皆为中国之君谴告之,偏矣。
以为千百国皆应之,
而国君行政之善恶,
又未必一日月而均齐也”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
简单的来个解释
在古老的中国,
会把天象的变化,看做老天对君王的警示
用天上的星辰,对应世间的政治格局事件
王廷相认为,这种观点,是可笑的
他认为,
天下的国家,何止千百个,
中国不过是其中的一个
如果天象的变化都是为了给中国的君主告诫警示
那老天未免实在偏心
但如果说这是针对所有的国家
而这么多的国家君王行为正误也不可能是一致的
怎么用同样的星象来告知呢
所以,所谓的对应
纯粹是胡说八道
对于星象的认识是这样,
而对于自然现象是警示君王的说法
王廷相同样嗤之以鼻
“至于物怪灾异之来,尤为诬天之甚。
物理感怪气而化,阴阳值戾气而变,自识然尔。
必曰‘人君失政,天降水旱,以灾害示之’,
嗟乎!何其不智之言如是耶!”
这段话说的更直接
王廷相认为,
如果上天真心要造福人民
不如直接灭绝那些作恶的人
用自然灾害警戒君王干什么
到头来,吃苦的还是人民
这样的话,上天也缺心眼了,
皇帝做的不对,大臣直说就是了
用这种天人感应的说法来进谏
和佛教许愿人们来世幸福没有什么区别
关于“唯物主义”
其实只看上面的观点
就可以看出王廷相是个不信鬼神的人物
他的唯物主义到了什么程度呢
我们大家不妨一起来看看
王廷相的理论是“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
所以天地万物的起源,
就是元气,也就是物质本身
朱熹的理学认为,
天地之间只有此理
而老子却说道生天地
这两者之间根本没有差别,不过是异曲同工
在他心里,一切的起源就是物质
物质不会凭空出来,
也不会无缘无故消失
类似宇宙物质不灭和守恒原理
他还非常形象的举例子,
水冷到一定程度就会结冰,这是“聚”,
而温度升高,就会消融为水,这是“散”
有聚有散,
冰这项物质好像出现又消失了
其实这不过是物质的转换
关于生物进化和社会进化发展
在古代的中国,
普遍观点认为世间万物
都是为人准备的,为人而生,
比如五谷杂粮,猪马牛羊等等
王廷相完全不认同这种观点
在他心里
“天地之生物,势不得不然也,天何心哉?
强食弱,大贼小,智残愚,
物之势不得不然也,天又何心哉?”
也就是说自然界的弱肉强食,优胜劣汰,
一切都不是为人所设
人不过是自然万物的之一,
不过比较聪明,
才能驾驭食用其他生物
“人物之生于造化。一而已矣。
无大小,无灵蠢,无寿夭,
各随气之所秉而为生,此天地之化所以为公也。……
但人灵于物,其智力机巧足以尽万物而制之,
或驱逐而远避,或拘系而役使,或戕杀而肉食,
天之意岂如是哉?物势之自然耳。
故强凌弱,众暴寡,智戕愚,
通万物而皆然,虽天亦无如之何矣!”
把这段话转成大白话,就是说
大自然产生出人和其他一切生物,
都是按照同一的规律。
无论形体的大小,无论智力的聪明愚蠢,无论寿命的长短,
都不过是按照其各自秉承的物质基础而进行生命活动。
天地变化规律之所以为公正就体现在这里。……
人比其他生物聪明,
智力机巧足够穷尽所有其他生物来加以控制,
把有的生物驱逐远离人类,
有的生物则加以拘系役使,
有的生物则戕杀吃它们的肉,
上天的意思难道愿意这样吗?
不过是事物的必然趋势而已,
所以强大的欺凌弱小的,
数量多的镇压数量少的
聪明的戕杀愚蠢,
这个道理在世间万物都是相通的都是一样。
就算是上天也无可奈何,也不能加以改变
如果把一切当做上天对人类的赐予
那么五谷杂粮能吃,
断肠草要不要吃呢
如果说人吃猪肉,猪是为人而生
那虎狼吃人,人是为虎狼而生的么?
大家看看,
这里是不是很有达尔文进化论的气息了呢
而西方所谓物竞天择的观念
出现在王廷相死后的三百年
既然对生物进化有着这样的理解
可以想象对社会进步王廷相一样有他自己的看法
王廷相这样认为
“儒者曰:天地间万形皆有敝,
惟理独不朽,此殆类痴言也。
理无形质,安得而朽?
以其情实论之,楫让之后为放伐,
放伐之后为篡夺,井田坏而阡陌成,
封建罢而郡县设,行于前者不能行于后,
宜于古者不能宜于今,
理因时致宜,逝者皆刍狗矣,不亦朽敝乎哉?”
我们还是把他换成大白话来看比较好理解
儒家宣传认为天地之间所有的事物都有毁坏的时候
只有他们的“理”是不朽的,这不是废话吗?
理本身又没有形体,
怎么来谈论是否朽坏?
按照情理来讨论(下面开始列举政治制度)
楫让之后为放伐,放伐之后为篡夺,
井田坏而阡陌成,封建罢而郡县设,
适用于过去的制度的理论,
未必适用于今后的制度
适宜于古代的理论,
不一定适宜用在今天
就算是“理”也要根据时间的变化来进行调整
已经过去的就像草扎出来的小狗
终究还是要朽坏的
从这段话,大家感受到了什么呢、
我甚至嗅到了一些马哲的味道来
关于概率学
既然王廷相是个唯物主义者,
那么可想而知他是不信算命的了
但是只说你不信,也没有什么说服力
他也有他的独到见地和解答,
那就是概率问题
王廷相认为算命的之所以偶然能说中,
不过是说多了之后必然会有的巧合而已
一旦说中了,
人们就以为很神奇,纷纷传扬
而没有说中的,
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被忽略
所以,基本上,这只是个概率问题
比如过去用斗鸡来占卜吉凶,
结果无非是两个
总有偶然说中的,
就被大家大家传扬了
实际上,根本不值得相信
关于做梦
既然是不信算命,
那么解梦的自然也赚不到王廷相的银子
在他的观点里,
做梦无非是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
一个是人睡觉的时候,肉体本身的感觉
另一个因素是人清醒的时候思维的干扰
后者就是所谓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前者就是客观感受在梦里的反应
比如睡前喝水多了,想嘘嘘了,
可能也会梦到找厕所
诸如此类的林林种种
关于阴阳五行和神鬼之说
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概括,
那就是两个字“不信”
中国传统的五行之说,
认为这五行是万物根源,
天文地理人事都离不开这五样
王廷相认为这是胡说八道,
他认为金木水火土不过是民用的五样重要的东西而已
金,其实就是指铸造冶炼金属,制造兵器工具
木,就是森林木材如何加以正确砍伐利用的问题
水,就是沟隧灌溉,水利疏通,人畜饮用还有防止水灾的问题
火,则是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开始,煮饭烤肉,熟食取暖,
乃至熔化金石,烧炼陶器不可缺少的东西
土,是植物庄稼的根本,资源矿产所出,
也是人赖以安身居住的根本,
所以井田疆理的土政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五行天人感应学说,五行解释阴阳学说
五行解释朝代更替学说
在王廷相眼中看来,就是胡扯
五行是不信的
鬼神在他心里,也是没有的
王廷相认为人与万物的生死是由于一气的聚散
死后复归于气之中
“虚者气之本,故虚空即气;
质者气之成,故天地万物有生。
生者,‘精气为物’,聚也;
死者,‘游魂为变’,归也。
归者,返其本之谓也。
返本,复如虚空矣。”
王廷相并不认为身体和灵魂是两回事
“体之灵为魄,气之灵为魂。
有体即有魄,有气即有魂。
非气体之外别有魂魄来附之也。”
当气消散,身体死亡以后,
灵魂也将不复存在
这就是王廷相心目中的生死
关于教育
王廷相主张应该从小培养好习惯
但是不要关起门来读书
要让他们充分参加社会实践,增广见闻
王廷相重视见闻得到的知识、
他认为知识是思考和见闻的综合产物
要在实践中学习,才是“真知”
不但思考和学习要结合起来
而且必须还和行动结合起来
只有“知行并举”才能真正培养出人才
关于王廷相涉猎的研究方向
还有农业方面,和音律方面
篇幅气力所限,
不能一一列出来了
有兴趣的同学
可以读读他本人的著作
实在是有意思极了
王廷相一生都在宦海浮沉
所以没有王阳明那样有时间经营书院,教书育人
不过,他的思想,他的观点
实在是非常的领先时代,而且光芒耀人
阳明之后,心学发扬光大
王廷相之后,他的理论,几乎后继无人
不知道后来的王夫之算不算
在继承观点上
就应该算是了
明朝的人物看到这里,
如果漏掉王廷相
和漏掉王阳明一样遗憾
他实在是个非常有趣的古人
值得我们再三琢磨
附上王廷相小诗一首、
祝贺王阳明破贼
激烈西江战,
中丞破贼忙。
驱除才一夕,
欢舞遍多方。
那个时代,真是星汉灿烂的时代
四大才子,会编曲的状元,玩哲学的读书人,顺便还能打仗
。。。。。
绿茶,想看你的镯子。。。
预告,今天要说的这人
还是生于成化六年,1470年
和唐寅,文徵明,王阳明和王廷相同龄人
不过,这人对国家命运的影响最大
。。。。(*^__^*)
谢谢一只靴的关心(*^__^*)
所以,完成不了内容要明天更了
现在必须睡觉了
-----
云悠小筑
是说皇帝啊
仔细看我可没说是大臣哦
事实上基本影响大的,有意思的臣子都说得差不多了
广西,大藤峡,起义
在开始说皇帝的故事之前
补充一下故事背景
大凡看过明朝故事的童鞋都知道
朱佑樘的母亲是来自广西的少数民族
而当时的广西为什么战事不断
究竟是什么原因
是少数民族太彪悍?
还是朝廷压迫太深重?
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
今天的广西,
是山水甲天下的旅游胜地
而在遥遥数百年之前
这里是战事不断的之地
难道当真是民风彪悍,
和草原上没吃的就抢汉人的那些人一样么
事实并非如此
明朝洪武九年,广西设梧州府
桂江从梧州府衙门西门外流过
从此自阳朔到梧州的桂江河段称为府江、
后来因为桂江沿岸少数民族不断起事
官方和民间都把这段桂江统称为抚河
也是怀柔和抚慰的意思、
从府江到抚河,简单的名字转换见证了历史
这段流域可谓古代正宗的“南蛮之地”
远离皇城,远离繁华,少数民族多于汉人
从洪武年间到天启
起义反抗就没有完全停止过
是什么原因让这里如此不太平
因由有两个
其一,土地和人口普查
其二,食盐
明代《通鉴》中说到
“蛮非华夏族类,愿为臣民者,抚养无异。”
这段话说得清楚明白
不管是什么民族,只要服从管理
朝廷都会一视同仁对待
洪武二十四年,
朱元璋下令重新丈量全国土地和核实人口。
各级官府把当地生员派出协助监生的丈量和核实工作。
这个时期,
古昭州平乐有一大批生员
进入朝廷科举考试体系中的人才库。
朝廷更造赋役黄册,广西共有208040户,1392248人。
名册表格象鱼鳞一样,称为鱼鳞图。
按照传统的封建统治,
君王首先要控制的,是国家版图
其次控制的,就是老百姓了,编好户口交税
这就是户部的责任了,管好人了就管好地了
也就是管好国家了
可几代人的实践证明,这样的统计工作
不能完全到位,上面要查,瑶民们就躲了
于是到了朱祈镇的正统元年就让各地编造“逃户周知册”,
登记逃民乡里、姓名、男妇口数。
督令流民回籍复业,
或在当地耕种土地纳税服役。
第二年,还到处宣传,
像我们现在农村宣传计划生育似的
在门墙上刷标语,十家编为一甲,
互相识保,由所在里长带管。
不服招抚者,正犯处死,
次之者编发边卫所边检司充军。
在今天的昭州平乐,
还依稀可见明代残留的人口普查标语
不过更多数的,已经淹没在时光里了
府江沿岸少数民族聚居区域。
这些少数民族不愿入户,
不入籍意味着不缴赋税。
全国各地都实现入籍编户制度,
唯独府江少数民族不买官府的帐,
还老在跟官府争论“先有瑶,后有朝”凭什么要瑶族交租?
从历史上看,
少数民族本来是完全以自己的风俗习惯为生存基础的族类,
可是客观的说,都是皇帝老子的子民
凭什么就少数民族能不交税,不配合官府的工作?
官府就把瑶族当成“蛮不讲理”的群落了。
少数民族也不像汉人是软柿子好捏,
就是不交赋税,不同官府打交道。
在官府的眼中,
平乐府江就理所当然成了明代时期
最后敢公然同中央政府对抗的“蛮区”了。
因此,“官蛮”之战不可避免。
民既然是“刁民”
那么官自然也不会给什么少数民族优惠政策
不听话,就打你,没二话。
再加上当地的地理条件
也是大问题
大家都知道了,广西是山美水美
同时也是山多耕地少,
在交通旅游业不那么发达的古代
这样地方,可想而知是比较贫穷
明朝以前,
多数的土地都归土官所有
那么少数民族也好,汉族农民也好,
都是在他们手下讨生活
到了明朝,最初实行的是官兵屯田制度
统治者武装夺田,
再把土地分给官军和招募来的士兵耕种
这样一来,可以断绝起义军的粮草,
达到釜底抽薪的目的
策略没什么问题,
问题是人家也要活下去、
矛盾就这里产生了
第二个重大问题,是食盐
可能大家无法想象,
像食盐这么普通的东西
怎么还能酿成大问题,甚至战争来
原因很简单,广西不产盐
广西的食盐都是从广东运来的
当时的交通又不如现在
而朝廷对于食盐,
也是实行专运和专卖制度
这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广西的食盐奇缺
真要严格执行官运官卖也就罢了
事实上,是地方官吏插手盐运,
勾结私盐贩子大捞一票
之前提到过的靖江王府就是这么干的
根据《粤西丛载》的记载
“王府盐船湾泊河下半年之久,
或强掳船只装载盐货;或高抬盐价逼人承买;
或掳到官船指说装盐,及至索骗银两入手,
却又放去,仍复重掳”
靖江王府就这样靠着权力插手私盐活动
有这样的王爷,自然也有这样的地方官
正统年间的总兵柳溥,
正德年间的刘琏。。。都是食盐敛财的货色
由于地方政府和百姓关系紧张
有阵子朝廷干脆封锁对广西的食盐供应
这也激化了官民矛盾,导致了起义事件此起彼伏
大藤峡,位于黔江中下游的武宣桂平间
长约百余里,两岸崇山峻岭,河流湍急
在桂平县碧滩与弩滩之间,
有藤粗如斗、连接两岸
在这里居住的人们都依赖这个巨藤渡江
因此这里叫做大藤峡
而以这里为中心,
包括浔州府,梧州府与平乐府西部,柳州府南部
方圆约六百余里的地方,被称为大藤峡地区
这一地区的武装起义,也是连绵不断
因为地理位置的险要,
血战也往往在这里开打
所以大明两百五十多年里,屈指数来
只有弘治皇帝统治的那十几年
武装起义没有出现
其他时间,是难得太平
风景壮美的大藤峡

广西昭州平乐
还遗存的明代建筑

可惜,明代没有照相机
我们无法用影像记录到那一刻的广西

今天的广西,少数民族友善热情
吊脚楼

看到绿茶的镯子了
(*^__^*)
颜色估计和实物差别不小吧
。。。。。
来更新先
完美君王的范本
--------朱佑樘的人生
成化六年七月三日
朱佑樘出生在西宫
虽然朱佑樘的父亲贵为天子
而他的童年却是非常的不幸
他的母亲纪氏,
是广西纪姓土司的女儿
因为那场战争,
而让少女纪氏来到了皇宫
纪氏端庄美丽,而且聪慧,
很快被选送到内书堂学习
接下来被派充到内廷书室看护藏书
一个偶然的机会,
纪氏和朱见深一见钟情
历史就像传统武侠小说一样神奇
一次邂逅一个孩子
有的人求而不得,有的人轻而易举
不过,在万贵妃权势笼罩下的后宫
想要母子平安的活下来,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充满勾心斗角的深宫之中
也上演了一个温暖的奇迹
这里不再重复叙述父子相见那一刻的情形
狂喜也好,哭泣也好
事情的最终结果是,
六岁的朱佑樘立为太子
而他的母亲并没有母凭子贵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
纪氏就离开了她万般不舍的儿子
保护过这对母子的太监张敏
也在不久之后,失去了性命
之后的朱佑樘仍然未能完全摆脱厄运
万贵妃的虎视眈眈
被废黜的威胁仍然如影随形
直到成化二十三年
这一年,
万贵妃死了,朱见深也死了
朱佑樘终于成为了国家的君王
此时的他,不过十七岁
人的成长过程,
很大程度会影响这个人一生的性格和命运
而朱佑樘这样的生活背景,有那样的性格
我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在他的人生里,既有爱又缺乏爱
在他六岁之前,有母亲,有好多看起来地位卑微的人守护他
在他六岁之后,失去母亲,并且父爱实在有限,父亲甚至动过废黜他的心思
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
有一千个理由心理扭曲,形成“反社会人格”?
得到权力,地位后报复和仇恨。。。。。。。
朱佑樘却完全没有这样做
他选择的,是一条光明的路
他甚至没有收拾曾经迫害他们母子的“万氏残余份子”
万贵妃的弟弟万喜
也不过是抄家,免官,蹲了几天大狱而已
但如果就此以为朱佑樘是个滥好人却也错了
该清理的垃圾,朱佑樘一个也没忘记
朱见深时期的那些乌七八糟的法王,真人,大师。。。。
赶紧的滚蛋,充军的充军,免职的免职
之后他召回了发配到凤阳曾经保护过自己的怀恩
请出了早早被朱见深废黜的吴皇后,为着她曾经的养育之恩
。。。。。。。
朱佑樘就是这样一个天生有人君风度的王者
他不需要用血洗来显示自己的威严
他用真心的仁慈回报有恩于己的人
用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清理垃圾
没有刻意的打击,
只是一件一件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