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思念母亲的朱佑樘
  即位之后马上追谥生母为孝穆皇太后
  并将她的坟茔迁到茂陵和朱见深合葬,另立奉慈殿祭祀
  此后,又令太监在广西桂林去查找太后留下的痕迹
  于是纪氏曾经路过的城西牯牛山下古茶庵改名为圣母庵
  而母亲曾经梳洗过的清泉水池也被命名为圣母池
  并且派使臣到当地修建了太后先人的坟茔
  又在桂林建宗庙纪念自己的母亲
  当然他也在努力寻找自己的亲人
  不过,没有效果,
  只招来了一些冒认的宵小之徒
  
  朱佑樘即位之后,
  立即召回了前面提到过的神人王恕和马文升
  开始整顿吏治,
  尸位素餐的废物们,很快都被清理掉
  而大量起用正直贤能的人才
  同时修订律制,复议盐法,革除一切弊政
  
  朱佑樘花了多少精力治理这个国家呢
  不敢说超过朱元璋朱棣
  但是朱祈镇之后的皇帝,肯定全部比不了
  之前都说过了,
  明朝的早朝时间多么bh
  可是就是这样的工作时间
  体力超人王恕老爷子仍然觉得不够
  还要增加午朝
  于是在早朝,晚朝之外
  又出现了“平台朝见”这一新的朝参方式
  做皇帝这个职业,
  朱佑樘可谓当之无愧的劳模
  
  
  
  勤政是一个方面,
  能力却是另一个方面、
  也有这么一种说法,
  一个勤快的笨蛋破坏力远远超过一个懒惰的傻瓜
  
  此时此刻的大明朝,
  实在是非常的幸运
  朱佑樘是个既勤政又有能力的君王
  不得不说,他实在是个早熟的孩子
  今天十八岁的同学,
  还有不少父母拎着行李送上大学
  而十八岁的朱佑樘,
  已经开始处理国家大事
  
  他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黄河决口
  当时的水患可是国家大事
  弘治二年,朱佑樘处理好黄河水患
  弘治五年,苏松河道渝塞,泛滥
  朱佑樘派出工部侍郎徐贯疏通治理好苏松水患
  三年的时间,这一带重新成为鱼米之乡
  
  由于母亲的出身背景
  朱佑樘非常重视土地政策
  不允许王公贵胄侵占土地,与民争利
  对于受灾地区,多次减免钱粮
  赋税和徭役也比过往及之后要轻
  一个被父亲折腾的气息奄奄的王朝
  终于在朱佑樘手上又重新兴旺起来
  
  善于文治的君王,
  往往在武功方面不能兼备
  而朱佑樘却没有这个问题
  虽然他不会如朱棣那样开疆扩土
  但是该做的事情,他一样也没少做
  修葺长城抵御蒙古
  击败吐鲁番,收复嘉峪关以西的土地
  经营哈密地区
  他像自己的先祖一样守护着每一寸国土
  
  作为一个皇帝
  朱佑樘像个范本
  不仅勤于政事,知人善任
  而且对臣子们非常宽厚平和
  
  一般来说,早朝的时候
  皇帝亲御奉天门,大臣们来说事
  要从左右廊庑入门内面君而奏
  有的大臣会因为地滑而失态
  本来不是什么大事,
  可在君王来看这就是罪过了
  朱佑樘就不会计较这些,
  甚至奏章里面出了错字,也不会追究,
  讲课失仪的经筵讲官,
  朱佑樘还会出面安慰,让他们不要慌张
  
  这个皇帝非常体谅别人,推己及人
  在一年冬天,朱佑樘晚上坐在宫中
  觉得天气寒冷,就问身边的太监们
  “现在官员们还有在外办事,回家在路上的吗?”
  太监们回答“有的”
  皇帝接下来说了这样一段话
  “如此凛冽且昏黑,倘廉贫之吏,
  归途无灯火为导,奈何?”
  于是就传下圣旨,
  今后只要是在京官员晚上公务回家
  不论职务高低,一律令铺军执灯传送。
  事情虽小,可见有心了
  
  不仅如此,对于于国家有功又清廉的臣子
  朱佑樘非常关心他们的生活
  在召见大臣刘健,谢迁之后,
  临了总是从袖子里取出两锭银子
  当然不是朱祈钰那样贿赂大臣立太子了
  只是知道这二位手头紧,给他们贴补家用而已
  朱佑樘在位十八年,
  从来没有鞭挞过一位大臣
  这在明朝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绝无仅有的还不止这一件
  朱佑樘这一生只有一位妻子,
  就是他的皇后张氏
  张氏的父亲张峦,只是一个秀才,
  以乡贡的名义进入国子监,
  也就是说从地方学校保送进了国立最高学府读书,成为国子监生。
  张氏出身于这样的读书人家庭,知书是肯定的。
  张氏本人聪慧美丽,性格比较活泼
  应该是个很有魅力的女人
  
  有人说张皇后很凶骄妒,
  或者张皇后的兄弟如何如何
  史实上看起来,事情似乎并非如传言一般
  如果真的权势熏天,
  又怎么会被李梦阳打掉了牙齿也没什么下文呢?
  心中有数的朱佑樘,纵然是爱妻的小舅子
  也没有特别的纵容
  
  按照明朝人当时的说法
  朱佑樘和张皇后就是一对恩爱夫妻
  两人每天必定同起同卧,读诗作画
  弹琴观舞,煮酒论史,朝朝暮暮
  生了两个儿子,可惜一个夭折
  此外还生了三个女儿
  当时也有臣子不断劝皇帝广纳妃嫔多生几个
  不过,朱佑樘都没有答应
  他们之间的婚姻就像民间的恩爱夫妇一样
  “时张后爱最笃,同上起居,如民间伉俪然”
  
  朱佑樘作为皇帝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地方
  那就是他实在死得太早了
  由于他从小体质虚弱,加上劳模过度
  不过三十六岁,就因病早逝
  由于这个皇帝实在是人气太好
  他死后,民间哭声震野,
  “深山穷谷,闻之无不哀痛”。
  大明朝就这样送走了最完美的一个皇帝
  朱佑樘的短命
  不能不说国家的不幸
  而他对妻子的专一
  又给国家留下了另一个难题
  当然,这是后话了
  朱佑樘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朱佑樘画像
  看起来很眉清目秀的样子
  
  

全身像

  岳王庙有历代名人的题字
  这上面的几个字,就是朱佑樘题的
  (里面竟然有慈禧的题字,我想岳爷爷是不待见的
  应该清理出去吧。。。。。)
  

  朱佑樘的诗作
  今天能看到的不多
  录下一首,大家看看
  
  静中吟
  习静调元养此身,
  此身无恙即天真。
  周家八百延光祚,
  社稷安危在得人。
  
  
  
  朱佑樘当年命名的圣母池
  今天已经变成了情侣们的相思湖
  
  

  晚了,明天继续补充
  大家晚安(*^__^*)
  
  
  上来了
  
  
  关于朱佑樘
  其实还有点补充
  这个人的艺术修养也很不错
  喜欢绘画,弹琴
  不过,这些按照传统士大夫的眼光来看
  也属于“玩物丧志”的范畴
  由皇帝喜欢音乐这一点,继而联想到贪图享受
  继而就是祸国殃民了,于是言官们又开始纷纷上疏
  请皇上不要耽于声乐,要修身养性
  对于这样的唠叨,劳模朱佑樘也忍受不了
  看起来是接受了,私下却对身边的太监说
  “弹琴何损于事?劳此辈言之。”
  这话往白了说,
  就是我喜欢弹琴和处理公务有什么相干?
  要这些人多嘴!
  不满归不满,但是也不会生气
  朱佑樘还真是比较宽容的一个人
  
  不过,常常被叨咕,
  就算是皇帝也会怕,也会烦
  有时候,他就会尽量避免招惹到这些“忠臣”
  由于他擅长绘画,也喜欢绘画,宫中也就有不少画师
  有一次,他心情好赏赐给吴伟几匹彩缎
  但是很不想听到大臣们又为这事叨咕
  他对吴伟说“急持去,毋使酸子知道!”
  这话实在说的有趣
  快点拿走吧,别让那些酸腐书生们知道!
  其实,知道了,叨叨,也没什么了不起
  可是朱佑樘考虑得就比较周到
  可以避免的冲突,就无谓折腾
  他始终,给那些读书人留了面子
  这一点,作为一个皇帝
  真是很难得
  虽然不认为那些人是正确的
  却体谅别人的初衷,不迁怒
  即便是个普通人
  也未必能做到这些
  值得后人学习啊!
  
  
  
  
   
  朱佑樘的身后事
  明朝的泰陵位于长陵西北3.5公里的笔架山,
  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
  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朱祐樘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泰陵陵事的筹划是在朱佑樘去世之后。
  《明武宗实录》记载,朱厚照即位后,即着手筹办父亲的丧事。
  礼部左侍郎李杰、钦天监监副倪谦
  和司礼监太监戴义对武宗说:
  “茂陵西面有个叫施家台的地方,是个建陵的吉地,
  大行皇帝的陵寝可以在那营建。”
  工科右给事中许天锡也向朱厚照建议,
  派廷臣中精通风水术的人,前去复视一次。
  他还提议: “如有疑,亟移文江西等处。
  广求术士,博访名山,务得主势之强,
  风气之聚,水土之深、穴法之正、力量之全,
  如宋儒朱熹所云着,庶可安奉神灵,为国家祈天永命之助。”
  礼部亦赞成这个提议。
  于是,朱厚照命太监扶安、李兴、覃观
  及礼部右侍郎王华等人前往施家台看视,
  最后确定在那里营建孝宗陵寝。
  
  弘治十八年六月五日,陵园正式兴工,并定陵名为泰陵。
  太监李兴、新宁伯谭佑、工部左侍郎李鐩 提督工程,
  五军都督府及三大营官军上万人供役
  ,历时四月,玄宫落成,
  于该年十月十九日午刻将孝宗葬入陵内。
  
  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二十二日,
  陵园的地面建筑也全部告成。
  整个陵寝建筑按《明武宗实录》记载包括:
  “金井宝山城、明楼、琉璃照壁各一所,
  圣号石碑一通,罗城周围为丈一百四十有二,
  一字门三座,香殿一座为室五,
  左右厢、纸炉各两座,
  宫门一座为室三,神厨、奉祀房、火房各一所,
  桥五座,神宫监、神马房、果园各一所”。
  
  泰陵营建虽然只有10来个月的时间,但却不是一帆风顺。
  祝允明《九朝野记》和孙绪《无用闲谈》曾记载,
  泰陵营建中在开挖玄宫金井时,曾有泉水涌出,
  “水孔如巨杯,仰喷不止”。
  吏部主事杨子器亲眼看到,如实上奏朝廷。
  在古代的风水观念中,金井出水,被视为不祥。
  这样一来,泰陵非改址不可。
  当时的督工太监李兴,为朱厚照所宠信,势焰薰灼,不可一世。
  他见有人对他主管的修陵事提出了意见,十分气恼。
  工部左侍郎李鐩 ,希望陵寝尽快工成,也认为杨子器多言。
  他们偷偷命人堵住泉眼,上疏说杨子器“诽谤狂妄”,
  朱厚照不问青红皂白,下令将杨子器关进了锦衣卫大狱。
  其他知情官员见状再也不敢提这件事,
  更不敢为杨子器分辨求情。
  恰巧,这时有个新被起用的知县,莆田人邱泰,
  来到京城,见京城对这件事议论纷纷,
  就上疏说:“子器比奏甚有益,盖泰陵有水,通国皆云。
  使此时不言,万一梓宫葬后有言者,
  欲开则泄气,不开则抱恨终天。今视水有无,此疑可释。”
  朱厚照觉得有理,
  命司礼监太监萧敬押解杨子器前往泰陵,一同察看验证。
  杨子器料到李兴、李鐩会堵住泉眼,
  自己此去凶多吉少,早晨临行时赋诗一首:
    禁鼓元声晓色迟,午门西畔立多时。
    楚人抱璞云何泣,杞国忧天竟是痴。
    群议已公须首实,众言不发但心知。
    殷勤为问山陵使,谁与朝廷决大疑。
  
  他自比战国时代向楚王进献美玉的卞和,
  认为自己做了杞人忧天的傻事儿。
  现在,不知朝中谁能为自己雪清这不白之冤。
  众官员也为杨子器担心,怕他惨遭李兴毒手。
  
  萧敬押着杨子器到了秦陵,
  李兴果然率领一群打手赶到。
  他们见了杨子器先是痛骂,接着又要鞭打。
  萧敬连忙阻止,对他们说:
  “水之有无,视之立见,何必如此?”
  又对李兴说:“士大夫可杀,不可辱也。”
  
  回到朝廷,萧敬禀报了泰陵金井无水的情况。
  太皇太后王氏(朱见深的那位)在宫内听说这件事,
  传旨说:“无水则已,何必罪人!”
  杨子器才官复原职,避免了一场杀身大祸。
  
  其实,泰陵金井即使没有出水,但从“风水”的角度看,
  该陵所见位置的确存在不少不合于“吉壤”条件的地方。
  如梁份在《帝陵图说》中就曾这样评论泰陵的风水:
  “山颠巨石,土山戴之。
  而灵域之脉实生其下,盖天寿山外之山。
  淆然杂乱,地气不正,穴结无情,非可为弓剑之所也。
  况乎黑岭南障,一无所见于前。
  贤庄,灰岭之水出其左,锥石之水出发其右,
  二水虽合,环绕南流,流而散也。……
  则皇堂之地不可言,概可知矣!”
  
  谈迁在《国榷》中也说:
  “泰陵临溪水,直流若干里,
  制又卑隘,识者知其地之不吉矣。”
  
  泰陵在清康熙时有的建筑即已残坏。
  《帝陵图说》记泰陵祾恩门情况,
  “今左右两门坏,垒石以塞门”。
  此后,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陵园建筑曾经修葺,
  修葺情况除三座门由琉璃花门改建成砖砌冰盘檐式门楼外,
  余同茂陵。其现状较茂陵残坏最为严重。
  
  现在的情况,大家还是看图片吧
  
  

泰陵的陵门

  泰陵的祾恩殿及配殿已经损毁,只留下了殿基和一些残墙。
  

  泰陵明楼
  
  

遥望

  螭首龟趺石碑就在路边
  没有神道,只能看到残破的石桥遗址
  环境比较杂乱
  
  

  回一个先
  
  
  今天完成不了了,要按时睡觉
  预告------
  下一位出场的
  死后享受皇帝待遇的王爷
  
  
  
  大礼议和大议礼两种说法都有的
  一个意思
  不过,今天还说不到那里
  正德皇帝还没说了
  嘉靖得先等等了
  这里只说嘉靖他爹的故事
  他爹生前,可是怎么也想不到儿子有一天能做皇帝
  。。。。。
  
  
  生前不知身后名
   ---------朱佑杬的那些事
  朱佑杬
  朱见深的第四个儿子
  因为之前的两个都早夭
  事实上,他算是朱见深的次子
  朱佑樘年纪最接近的一个弟弟
  
  朱佑杬出生的时候
  朱见深已经认回了朱佑樘
  万贵妃也放宽了其他嫔妃的生育指标
  因此,朱佑杬的童年
  要比朱佑樘幸运得多
  他的母亲邵贵妃,也比纪氏幸运
  
  不过邵氏最初的命运
  也不比纪氏好,或许还不如
  纪氏是土官的女儿,因为战事进宫
  邵氏的出身却更寒微
  父亲邵林是个级别很低的军人
  生下女儿后根本无力抚养
  直接就把她卖到杭州的镇守太监家里做丫鬟
  
  这接下来的故事简直就是金枝欲孽尔淳命运的翻版
  镇守太监看那邵氏虽然年幼,但是聪明美貌
  于是就开始培养她,教她读书识字
  唐诗熟读几千首,经史翻阅数百卷
  还通晓音律,习得一手好琵琶
  等到邵氏十六岁的时候,出落得非常标致了
  正好皇帝选妃,这公公就把邵氏送进了皇宫
  希望能得到皇上的垂青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人生不是电视剧
  没有那样戏剧性的一幕接着一幕上演
  邵氏虽然具备了一些得宠上位的资质
  却始终少了接近皇上的机会
  那时,还是万贵妃的天下
  一晃眼,几年就这么过去了
  
  皇帝见不着,
  日复一日可想而知的寂寞无聊
  有一天,邵氏在御花园闲逛,一时感慨
  就随性吟唱了一首小诗
  “宫漏沉沉滴绛河,
  绣鞋无奈怯春罗。
  曾将旧恨题红叶,
  惹得新愁上翠娥。
  雨过玉阶秋气冷,
  风摇金锁夜声多,
  几年不见君王面,
  咫尺蓬莱奈若何!”
  
  奇迹终于在这一刻出现了
  朱见深正好在这一刻出现了
  他听着邵氏的低吟浅唱,
  看她容颜娇美,楚楚动人
  心生怜爱之情,就把她留在内宫
  此后经常召见临幸
  
  
  
  成化十二年
  邵氏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儿子
  这也是朱见深的第二个儿子
  皇帝非常高兴,母以子贵
  邵氏也被封为宸妃
  接下来的五年,
  邵氏又为朱见深生下两个儿子
  于是地位也晋升为贵妃
  这也是她人生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邵贵妃虽然生了三个儿子
  可是第一个始终是最重要的一个
  对于朱佑杬的启蒙教育,
  邵氏十分的注重
  按照当时朝廷的规定,
  小皇子们是八岁开始出阁读书
  一切正规教育都从那个时候开始
  
  可是由于邵氏本人的教育程度就很好
  所以从小孩子两三岁就开始了教育
  学得自然是儒家的经典,
  当然也教会了他弹琴
  因此朱佑杬从小就好诗书,弹琴自娱
  
  成化二十三年
  年满十一岁的朱佑杬被封为兴王
  封国最初在江西九江的德安县
  后来被改到了河南卫辉
  册封之后的短短一个月
  朱见深去世了,
  皇兄朱佑樘继承了皇位
  这对于朱佑杬来说
  倒是件更幸福的事情
  因为父亲对他,恐怕还没有这位哥哥好
  
  
  
  或许是在活着的十一位皇子中朱佑杬和他年龄最接近吧
  朱佑樘对这个弟弟十分恩宠
  当上皇帝之后的朱佑樘很快发现辅佐弟弟的官员不称职
  亲自任命了内外数十员官员,辅导随侍
  这些官员幕僚也很为年幼的王爷着想
  当然也是为了自己的前途着想吧
  就对朱佑杬说,
  你那个封国卫辉土地贫瘠,百姓穷苦
  而且时不时黄河泛滥,实在不是好地方
  于是少年朱佑杬就向哥哥上疏,要求换个地方
  这事儿要换个皇帝,估计也困难
  不过朱佑杬运气好,
  他遇到的,是朱佑樘
  
  朱佑樘不仅没有怪罪弟弟挑肥拣瘦
  还破例征求他的意见,
  让他自己想好想去哪里
  朱佑杬左右打听之后,
  找到一个想要的地方
  这就是湖广安陆州,
  都说是人杰地灵的鱼米之乡
  原来在那里的藩王,
  也都是受宠的王爷,
  不过因为无子而封除,
  良田美宅应有尽有
  
  他想去,那就让他让去吧
  朱佑樘二话不说,
  就把他的封国改到了安陆州
  这一下子朱佑杬就坐拥了四万五千多亩良田
  更不用说豪华气派的王爷府了
  
  
  
  弘治四年年底
  朱佑樘为弟弟找好了老婆
  指挥使蒋斅的女儿
  并且主持了大婚
  
  到了弘治七年,
  按照祖上的规矩
  朱佑杬到了就藩的年纪
  临行之时,
  朱佑樘亲自送他到了午门
  赠诗八首,
  同时御赐宝剑,朱袍,宝马给他
  
  才走了一天,
  朱佑樘按捺不住思念之情
  又写了五首诗给弟弟
  不仅如此,
  给予的待遇也高过其他所有的藩王
  从北京就藩,船九百艘,军校两人一车
  后来的王爷们可没这待遇,
  撑死一半,甚至三分之一
  
  不过年少的朱佑杬,却并不顽皮,
  相反非常老成持重
  就藩途中经过山东临清府时,
  镇守官员请他们一行人观水戏。
  朱佑杬说:“水势汹涌,且冬月寒冱,难道不伤人?”
  下令他们不要这样做
  
  朱祐杬的船队航行到龙江县时,
  有数不清的大鸟盘旋于天空,
  朱祐杬及随行者都感觉惊奇
  从未见到如此多的大鸟,恐怕有好几万只。
  随行的承奉正李稷、左长史张景明、伴读张佐都说这是吉兆。
  到下邳,一卫官要送朱佑杬一良犬,
  他不仅没要还对其进行了批评。
  
  到维扬,
  朱佑杬听说随行官员克剥夫役的衣服和粮食,
  军校横暴,烦扰路过之百姓,
  马上出令严禁。
  到南京,谒孝陵,祭奠高祖。
  
  走到湖广黄州时,龙江时的情形再次出现,
  几万只大鸟围着兴王朱祐杬的船只久久不愿离开,
  众人都认为兴王朱佑杬这次就藩是大吉。
  朱祐杬一路非常高兴,
  船至武昌时,他登上黄鹤楼即兴作诗一首。
  朱祐杬一行就这样一帆风顺的到达了安陆汉江码头,
  安陆州知州率文武官员出城迎接,
  并和众官员一起陪同兴王诣社稷、山川坛祭祀。
  完成繁文缛节了,才算进了兴王宫
  
  
  
  
  到了安陆,
  朱佑樘对朱佑杬的照顾依然是无微不至
  甚至可以说是有求必应,
  大小事务只要是朱佑杬求了
  基本上就能实现,
  这让同在湖北的襄王系十分郁闷
  可是,怨也没法子,人家和皇帝关系好
  但从这一点看,
  朱佑杬实在有成为地方一霸的苗头
  
  可幸运的是,老天成全这对好兄弟
  朱佑杬不但不是恶霸而且连纨绔子弟都不是
  幼年受到的良好教育
  让这个受尽宠爱的藩王,
  没有恃宠生骄,专横跋扈
  刚好相反,他在朝廷,在民间
  人品,声誉都很好
  
  他和朝廷官员关系良好,
  却不过分亲密结成党羽
  平常生活俭朴节约,
  不是公务宴会,不会大吃大喝饮酒
  地方上拍马屁的人贡献的珍禽异兽也从不接受
  
  每天夏秋之交,
  他还会用药饵煮些汤水
  给过往的路人百姓,喝了防病
  
  遇到旱灾,水灾
  他就让王府的家丁,随从们支起粥锅
  煮粥赈济灾民
  为名也罢,为民也罢
  事实上,
  他是实实在在的为当地的百姓做了不少实事
  
  
  
  
  藩王的生活悠闲自在,
  朱佑杬的时间,
  不是消耗在经史子集,医学书籍里
  就是在大好河山里和纯一道人一起游山玩水
  如果,按今人的选择
  恐怕想做朱佑杬的人比朱佑樘的人多得多
  
  不过,可惜
  人生没有完美的事情
  朱佑杬也有他的痛苦所在
  他的痛苦,是孩子
  
  朱佑杬和哥哥为他娶的蒋氏感情很好
  两人生了四个孩子
  但是很不幸,
  他的长子出生才五天就夭折了
  大女儿活到了四岁,病死了
  二女儿比之前的又有所进步
  但也只活到了十岁
  直到最后出生的小儿子朱厚熜
  算是正常的成长起来了
  大家可以想象这对夫妇对这个孩子的感情
  那真是万千宠爱在一身了
  
  和现在无数望子成龙的家长一样
  朱佑杬也希望儿子能有出息
  于是不到学龄的朱厚熜,
  就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读书识字
  为了儿子朱佑杬也是倾尽心力
  不仅亲自教书,而且自己编教材
  他采集历代的故事,格言,
  编成一本《养正录》,让儿子学习,
  并且和王府中的官员们一起制定教学计划
  大家分工改作业
  还煞费苦心聘请到黄庭坚的后人黄鸿儒做家教
  关于更多朱厚熜的教育
  就先留待后话了
  这里还是说完朱佑杬的人生
  
  
  
  朱佑杬是个大孝子
  母亲教导过“百善孝为先”
  因此他和他儿子朱厚熜第一本记熟的书就是《孝经》
  人的身体发肤,都是父母给予的,
  不能损毁,这是孝的开始
  而活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作为,留名千古
  让父母也感到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朱佑杬在离开北京之前,
  就上疏请求哥哥
  希望可以同意让母妃邵氏随行到安陆
  什么都答应的朱佑樘,这次却没能答应
  因为这是违反“祖训”的,
  (设想一下要是答应了,文臣言官们又要开骂了)
  
  朱佑杬到了安陆以后,每一想念母亲
  就会闷闷不乐,
  只好不停的派使臣到北京给母妃问安
  亲自写信封缄
  对于孝的理解,也不是仅限于自己的母亲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朱佑杬把蒋妃的父亲带到了安陆
  当做亲生父母一样对待
  (生儿子不如生女儿啊,
  蒋妃父母比邵贵妃还幸福些
  当然这是制度造成的)
  后来岳父去世了,
  朱佑杬还找哥哥要了封号厚葬
  
  对母亲,岳父母如此
  对自己的哥哥,
  朱佑杬更是情深意重
  得到朱佑樘去世的消息
  朱佑杬悲伤不已,
  整整三年没有搞请客吃饭听音乐这些娱乐活动
  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时光如水,会冲淡忧伤
  在三年的时间里保持这样的状态
  我不得不对朱佑杬写个服字
  朱佑杬用他的语言和行动教育自己的儿子
  什么叫做孝悌
  也正是因为父亲的影响在儿子心中留下的深刻烙印
  让年少的朱厚熜在京城里痛哭宁可不要江山也不能不要爸爸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有因有果
  
  朱佑杬选择了富庶了鱼米之乡做自己的封地
  也在这里幸福的生活了二十几年
  最终却因为这里的炎热天气给要了命
  正德十七年六月
  朱佑杬不幸中暑去世,其时不过四十四岁
  朱佑杬的人生结束了
  而朱厚熜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儿子为父亲画的皇帝造型
  故宫博物院藏的朱佑杬画像

  捞一个
  
  
  四神瓦当说得是
  的确是不用明黄
  明朝皇帝的衣服,一般以红色为主
  当然也有用到黄色,不过不是耀眼的明黄
  多半是下图中这种黄色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