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朱佑杬的明显陵
  明皇陵一共18座,即北京的十三陵和景帝陵、
  南京明孝陵、凤阳的明祖陵和明中都皇陵,
  最不起眼的就是位于钟祥的显陵。
  但是,它却是中国最大的单体帝陵。
  其实,显陵的主人朱祐杬是被追封为皇帝的,
  并没有坐过一天皇位,
  他老婆倒是真的做了十几年皇太后。
  一个没当皇帝的人死后却享受了皇帝待遇,
  这正是显陵的特别之处,
  而王墓改帝陵形成的一陵双冢格局则是中国古代帝陵中绝无仅有的孤例。
  显陵的人文价值不仅不在于坟墓的主人身份特殊,
  而在于其建筑的独特性。
  
  显陵规划占地183公顷,其中陵寝部分占地52公顷,
  就面积而言,大于北京任何一座明代皇陵,
  在这广阔的区域内,
  所有的山体、水系、植被都作为陵寝的构成要素来统一布局。
  在传统风水说指导下,显陵从选址到设计,
  都十分注重与自然山川、水流、植被的和谐统一,
  追求天设地造的完美境界,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陵区后部的自然山丘为祖山,作为陵寝的依托,
  两侧的山体作为环护,中间台地安排建筑、
  九曲河婉蜒其间,前面山丘为屏山,
  构成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格局。
  
  其它的明陵均只有一道长方形围墙,
  显陵则与众不同地建有两道逻城。
  外逻城高6米,周长达4730米,平面呈净瓶状。
  外逻城有一处缺口,传说是云南和贵州由于地方偏远,
  没有运来砖而造成的。
  所以现在钟祥人在谈到什么事情只差一点时,
  有一句俗话:“差云南搭(和)贵州”。
  
  陵墓的最南端建有敕封纯德山碑亭,
  3米多高的汉白玉石碑上书“纯德山”三个大字。
  纯德山东侧天子岗建有龙首龟蚨碑亭一座,俗称“山曲碑”亭,
  记载着陵区的范围及管理规则。
  
  外罗城前端因池塘和东南砂山影响,
  依山傍水建造宫门一座,俗称“新红门”,
  门前有下马碑,左右各一,上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新红门右侧依原有天然池塘建有外明塘,
  外明塘后为三道御桥。
  过御桥是红墙黄瓦的“正红门”,
  进正红门神道正中立着龙首龟蚨“睿功圣德碑”。
  
  碑亭后63米处设御桥三座。 过桥便是陵区最主要的墓饰建筑,
  迎面为汉白玉望柱,通高12米,下为方形须弥座,
  柱身为六棱形,二层束腰云盘托着圆柱形有云龙纹浮雕望柱头。
  望柱后排列着石狮、獬豸、骆驼、
  象、麒麟、立马、卧马各一对;武将二对;
  文臣、勋臣各一对,造型生动,排列有序。
  
  其后为“龙凤门”,是六柱三门四楼冲天式牌楼,
  方柱上面悬出云版,上覆莲座,
  莲座上各雕有一尊朝天犼。
  方柱前后夹有抱鼓石,影壁墙下设须弥座,上盖黄色琉璃瓦。
  整个龙凤门不仅洁白耀眼,而且金碧辉煌。
  从龙凤门再越御桥,是一条长达290米的神道,
  它一反左右对称和取直的原则,作弯曲龙行状,是为龙形神道。
  
  接龙形神道是最后三座御桥。
  九曲河由东北向西南蜿蜒而行,
  河道为砖石结构,河中根据高差建有九道拦水坝。
    
  过了九曲河最后一道御桥,即内明塘,直径33米,
  周边砌有青石护岸,现在水中有锦鲤。
  塘两边分别为“纯德山祭告文”碑亭和“瑞文碑”亭。
  
  内明塘后是祾恩门,门两边有琉璃影壁,
  影壁正面为绿色琉璃的蟠枝图案,
  背面为双龙腾跃,喻意藏龙护生。
  
  祾恩门外东侧,原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等,
  西侧原有神宫监,礼生乐户直房等建筑。均已毁弃。
  
  
  祾恩门后,左右为配殿。
  再后为棱恩殿,殿后为陵寝门,
  现存供案和部分石雕供器。
  供案两侧分别为御赐祭文碑亭和御赐谥册志文碑亭。
  
  供案后是“方城明楼”,即方城上建有重檐歇山式的明楼,
  内有五米高的“大明睿宗献皇帝之陵”圣号碑,
  此碑是近年来修补的,
  仅中间刻字的部分是原件,嵌在新碑体中。
  
  方城后连接着前、后宝城。
  前宝城呈椭圆形,是正德十五年(1519年)所建玄宫,
  即朱厚熜之父朱佑杬墓,本是藩王的规模。
  后宝城正圆形,直径110米,
  是嘉靖十八年(1539年)朱厚熜母亲死后与其父合葬时新修的“显陵”,
  当时通过地道将祐元的灵柩移到后宝城,
  从而达到了既不破坏原墓,又体现皇陵制式的目的。
  
  前后宝城由长方形瑶台相连。
  “瑶台”,意为进入仙境。
  一座陵两个宝城(一陵双冢),
  这在中国皇陵中是绝无仅有的。
  
  宝城与瑶台之间建有月牙城,
  内有琉璃影壁一座。
  两座宝城上共有向外悬挑的散水螭首16个,是排水管道系统。
  
  陵区外围沿祖山、东西砂山、
  案山建有显陵卫、东果园、西菜园、更铺(更夫宿舍)
  及巡山铺(森林警察)等。
  
  
  
  

  新红门右侧依原有天然池塘建有外明塘,外明塘后为三道御桥。过御桥是红墙黄瓦的“正红门”
  
  

  碑亭后63米处设御桥三座。过桥便是陵区最主要的墓饰建筑,迎面为汉白玉望柱,通高12米,下为方形须弥座,柱身为六棱形,二层束腰云盘托着圆柱形有云龙纹浮雕望柱头。
  
  

  其后为“龙凤门”,是六柱三门四楼冲天式牌楼,方柱上面悬出云版,上覆莲座,莲座上各雕有一尊朝天犼。
  
  

  内明塘后是祾恩门,门两边有琉璃影壁,影壁正面为绿色琉璃的蟠枝图案,背面为双龙腾跃,喻意藏龙护生。

  祾恩门外东侧,原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等,西侧原有神宫监,礼生乐户直房等建筑。均已毁弃。
  
  

  祾恩门后,左右为配殿。再后为棱恩殿,殿后为陵寝门,现存供案和部分石雕供器。供案两侧分别为御赐祭文碑亭和御赐谥册志文碑亭。
  

  供案后是“方城明楼”,即方城上建有重檐歇山式的明楼,内有五米高的“大明睿宗献皇帝之陵”圣号碑,此碑是近年来修补的,仅中间刻字的部分是原件,嵌在新碑体中。
  

明楼

  宝城与瑶台之间建有月牙城,内有琉璃影壁一座。两座宝城上共有向外悬挑的散水螭首16个,是排水管道系统。
  
  
  

  岁月无声,只留下见证历史的断壁残垣
  
  我想,纵使朱佑杬和朱佑樘都料不到
  朱佑杬的身后居所,比皇帝哥哥的还好了许多
  直到今天的保护情形,亦是如此
  显陵庄严整洁肃穆,泰陵杂乱
  不一样的儿子给了老爸不一样的安身之所
  看来我也不免俗气,
  还是朱佑杬住得好啊。。。。

  安陆(今湖北钟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春秋战国时为楚国别邑,称“郊郢”。
  西汉置郢县,东汉置竟陵县,
  刘宋秦始六年改名为长寿县,
  西魏置郢州,治长寿。
  元至元十五年,升郢州为安陆府,
  明洪武九年又降安陆府为安陆州。
  兴王朱祐杬在这里度过了25个年头,
  其子朱厚熜就出生于此。
  
  今天的钟祥这个地名也是朱厚熜给取的
  需要说明的是,取名时所用“钟”字为繁体金旁加重之“锺”,
  而非金旁加童之“鐘”,有《明实录》等古籍原文可以对照。
  由此可见取“锺祥”之名,
  要表达的正是“钟聚祥瑞”之意。
  
  最后一张明显陵

  谁说我是猫 
  
  恭喜恭喜(*^__^*)
  由于朱厚熜这皇帝当得传奇
  因此也衍生了不少故事,也从此诞生了一道名菜
  我们不妨一起看看
  传说中朱厚熜与河北某地的一朱家王室之子
  同时被选中有当皇帝的资格,
  但一个皇位两个人选,朝中大臣很难摆平此事。
  为此大臣们便想了一个办法,令二人同时从藩地出发,
  先到为君,后到为臣。
  这完全是不公平的竞争,
  从河北到北京只有一百多公里,
  而从钟祥到京城却有一千多公里,
  这样朱厚熜毫无当皇帝的希望。
  他立即召集王府官吏们开会,
  商议怎样用最快的速度赶往北京。
  当即有人提出,要朱厚熜化妆成囚犯,
  坐上囚车,日夜兼行。
  因囚车沿途无人敢拦,
  这样可日行二百多里,有望在十日内赶到。
  朱厚熜一个世袭王子,从来都是锦衣玉食,
  化妆成囚犯可以,但伙食不能差,
  否则坏了龙体怎么当皇帝。
  但在途中大鱼大肉的享受,
  一旦被沿途的官员百姓看见,
  说朝延囚犯吃大鱼大肉,就会引起怀疑。
  最后,王府的厨师想了一个办法,
  将肉做成糕,外包鸡蛋皮,使之成为红薯的样子。
  囚犯吃红薯在任何人眼中都是正常的,
  就这样朱厚熜坐囚车,吃“红薯”朝京城进发。
  而河北的那位王子,
  没料到朱厚熜有这么快的速度,
  他稳操胜券,坐着十六人的大轿威风凛凛地向北京进发。
  沿途官员每天一小宴,
  两天一大宴,叩头,接风,送礼,
  从而延误了时间,最后朱厚熜先他半烛香的工夫进入紫禁城。
  朱厚熜当皇帝后,
  仍念念不忘这种囚犯“红薯”给他带来的好运,
  于是将这种菜加封为“盘龙菜”。
  
  故事有趣又动听,可惜根本不是事实
  盘龙菜其实早年在兴王府时就有了。
  朱佑杬初到钟祥做藩王时,
  因他在北方出生成长,在北京吃的都是面食及牛羊肉。
  到钟祥后只有猪肉,朱佑杬一看到猪肉就食欲大减。
  南方人视耕地的牛如神,从不轻易宰杀,
  他们也不养羊,认为羊会引来豺狼,
  而当地的厨师也不会做牛羊肉,
  朱佑杬在生活上常常处于尴尬状态。
  后来聪明的王府厨师根据钟祥民间做肉糕的方法,
  用瘦肉、淀粉做成肉糕之后,再包上鸡蛋皮,
  使之美观而不油腻,既味美,又易于消化,
  渐渐受到了朱佑杬的喜欢。
  朱厚熜到北京当了皇帝后,
  带去的厨师在御膳房做了这个菜,被赐名“盘龙菜”。
  这才是盘龙菜的真正来历。
  
  

  钟祥米茶
  说一个瘦身美食给女同学们
  当年朱厚熜母亲蒋氏身怀六甲时,茶米不思,见山珍海味恶心.
  朱佑杬召来多名厨师,调出各种口味的饭食菜肴,
  均不合蒋氏口味.朱佑杬大怒,
  一厨师情急智生,从家里端来百姓食用的米茶,
  蒋氏果然食欲大振.王颜大悦,
  米茶从此从民间进入宫廷.
  后蒋氏随朱厚熜入紫禁城,
  逢夏季便令御厨制作米茶,
  但采用宫中精细贡米炒制的米茶远不如
  糙米制作的清香,爽口,钟祥糙米一度成为贡品.
  
  米茶得名于"食之裹腹,饮之解渴",
  制作也很简单.先将大米放在锅里置中火干炒,
  至大米发黄带焦时起锅,用清水淘洗后滤去水份,
  再放入锅里加清水旺火煮沸至大米开花,
  起锅自然冷却即成.米茶水色淡黄,香气浓郁,
  滋味微甜不淡,略涩不苦,既可代替米饭,
  又具饮茶解渴的作用,为夏季防暑降温之佳品,
  气候愈热, 食之愈爽.
  在钟祥农村,人们一般在头天晚上炒制后,
  盛入陶罐中,第二天食用.
  隔夜米茶,味略酸甜,更能增进食欲,
  生津止渴,别有一番风味.
  在钟祥市,家家户户夏天都炒制米茶,
  荆门,京山,沙洋,天门,宜城等周边县市也有部分居民喜爱吃米茶.
  
  不过,现在貌似都产业改革,没什么糙米了
  只有少部分在卖,卖得比精米还贵。。。汗
  但是,瘦身效果是一流的
  (很怀念哪。。。。)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