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佑杬的明显陵
明皇陵一共18座,即北京的十三陵和景帝陵、
南京明孝陵、凤阳的明祖陵和明中都皇陵,
最不起眼的就是位于钟祥的显陵。
但是,它却是中国最大的单体帝陵。
其实,显陵的主人朱祐杬是被追封为皇帝的,
并没有坐过一天皇位,
他老婆倒是真的做了十几年皇太后。
一个没当皇帝的人死后却享受了皇帝待遇,
这正是显陵的特别之处,
而王墓改帝陵形成的一陵双冢格局则是中国古代帝陵中绝无仅有的孤例。
显陵的人文价值不仅不在于坟墓的主人身份特殊,
而在于其建筑的独特性。
显陵规划占地183公顷,其中陵寝部分占地52公顷,
就面积而言,大于北京任何一座明代皇陵,
在这广阔的区域内,
所有的山体、水系、植被都作为陵寝的构成要素来统一布局。
在传统风水说指导下,显陵从选址到设计,
都十分注重与自然山川、水流、植被的和谐统一,
追求天设地造的完美境界,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陵区后部的自然山丘为祖山,作为陵寝的依托,
两侧的山体作为环护,中间台地安排建筑、
九曲河婉蜒其间,前面山丘为屏山,
构成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格局。
其它的明陵均只有一道长方形围墙,
显陵则与众不同地建有两道逻城。
外逻城高6米,周长达4730米,平面呈净瓶状。
外逻城有一处缺口,传说是云南和贵州由于地方偏远,
没有运来砖而造成的。
所以现在钟祥人在谈到什么事情只差一点时,
有一句俗话:“差云南搭(和)贵州”。
陵墓的最南端建有敕封纯德山碑亭,
3米多高的汉白玉石碑上书“纯德山”三个大字。
纯德山东侧天子岗建有龙首龟蚨碑亭一座,俗称“山曲碑”亭,
记载着陵区的范围及管理规则。
外罗城前端因池塘和东南砂山影响,
依山傍水建造宫门一座,俗称“新红门”,
门前有下马碑,左右各一,上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新红门右侧依原有天然池塘建有外明塘,
外明塘后为三道御桥。
过御桥是红墙黄瓦的“正红门”,
进正红门神道正中立着龙首龟蚨“睿功圣德碑”。
碑亭后63米处设御桥三座。 过桥便是陵区最主要的墓饰建筑,
迎面为汉白玉望柱,通高12米,下为方形须弥座,
柱身为六棱形,二层束腰云盘托着圆柱形有云龙纹浮雕望柱头。
望柱后排列着石狮、獬豸、骆驼、
象、麒麟、立马、卧马各一对;武将二对;
文臣、勋臣各一对,造型生动,排列有序。
其后为“龙凤门”,是六柱三门四楼冲天式牌楼,
方柱上面悬出云版,上覆莲座,
莲座上各雕有一尊朝天犼。
方柱前后夹有抱鼓石,影壁墙下设须弥座,上盖黄色琉璃瓦。
整个龙凤门不仅洁白耀眼,而且金碧辉煌。
从龙凤门再越御桥,是一条长达290米的神道,
它一反左右对称和取直的原则,作弯曲龙行状,是为龙形神道。
接龙形神道是最后三座御桥。
九曲河由东北向西南蜿蜒而行,
河道为砖石结构,河中根据高差建有九道拦水坝。
过了九曲河最后一道御桥,即内明塘,直径33米,
周边砌有青石护岸,现在水中有锦鲤。
塘两边分别为“纯德山祭告文”碑亭和“瑞文碑”亭。
内明塘后是祾恩门,门两边有琉璃影壁,
影壁正面为绿色琉璃的蟠枝图案,
背面为双龙腾跃,喻意藏龙护生。
祾恩门外东侧,原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等,
西侧原有神宫监,礼生乐户直房等建筑。均已毁弃。
祾恩门后,左右为配殿。
再后为棱恩殿,殿后为陵寝门,
现存供案和部分石雕供器。
供案两侧分别为御赐祭文碑亭和御赐谥册志文碑亭。
供案后是“方城明楼”,即方城上建有重檐歇山式的明楼,
内有五米高的“大明睿宗献皇帝之陵”圣号碑,
此碑是近年来修补的,
仅中间刻字的部分是原件,嵌在新碑体中。
方城后连接着前、后宝城。
前宝城呈椭圆形,是正德十五年(1519年)所建玄宫,
即朱厚熜之父朱佑杬墓,本是藩王的规模。
后宝城正圆形,直径110米,
是嘉靖十八年(1539年)朱厚熜母亲死后与其父合葬时新修的“显陵”,
当时通过地道将祐元的灵柩移到后宝城,
从而达到了既不破坏原墓,又体现皇陵制式的目的。
前后宝城由长方形瑶台相连。
“瑶台”,意为进入仙境。
一座陵两个宝城(一陵双冢),
这在中国皇陵中是绝无仅有的。
宝城与瑶台之间建有月牙城,
内有琉璃影壁一座。
两座宝城上共有向外悬挑的散水螭首16个,是排水管道系统。
陵区外围沿祖山、东西砂山、
案山建有显陵卫、东果园、西菜园、更铺(更夫宿舍)
及巡山铺(森林警察)等。

明皇陵一共18座,即北京的十三陵和景帝陵、
南京明孝陵、凤阳的明祖陵和明中都皇陵,
最不起眼的就是位于钟祥的显陵。
但是,它却是中国最大的单体帝陵。
其实,显陵的主人朱祐杬是被追封为皇帝的,
并没有坐过一天皇位,
他老婆倒是真的做了十几年皇太后。
一个没当皇帝的人死后却享受了皇帝待遇,
这正是显陵的特别之处,
而王墓改帝陵形成的一陵双冢格局则是中国古代帝陵中绝无仅有的孤例。
显陵的人文价值不仅不在于坟墓的主人身份特殊,
而在于其建筑的独特性。
显陵规划占地183公顷,其中陵寝部分占地52公顷,
就面积而言,大于北京任何一座明代皇陵,
在这广阔的区域内,
所有的山体、水系、植被都作为陵寝的构成要素来统一布局。
在传统风水说指导下,显陵从选址到设计,
都十分注重与自然山川、水流、植被的和谐统一,
追求天设地造的完美境界,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陵区后部的自然山丘为祖山,作为陵寝的依托,
两侧的山体作为环护,中间台地安排建筑、
九曲河婉蜒其间,前面山丘为屏山,
构成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格局。
其它的明陵均只有一道长方形围墙,
显陵则与众不同地建有两道逻城。
外逻城高6米,周长达4730米,平面呈净瓶状。
外逻城有一处缺口,传说是云南和贵州由于地方偏远,
没有运来砖而造成的。
所以现在钟祥人在谈到什么事情只差一点时,
有一句俗话:“差云南搭(和)贵州”。
陵墓的最南端建有敕封纯德山碑亭,
3米多高的汉白玉石碑上书“纯德山”三个大字。
纯德山东侧天子岗建有龙首龟蚨碑亭一座,俗称“山曲碑”亭,
记载着陵区的范围及管理规则。
外罗城前端因池塘和东南砂山影响,
依山傍水建造宫门一座,俗称“新红门”,
门前有下马碑,左右各一,上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新红门右侧依原有天然池塘建有外明塘,
外明塘后为三道御桥。
过御桥是红墙黄瓦的“正红门”,
进正红门神道正中立着龙首龟蚨“睿功圣德碑”。
碑亭后63米处设御桥三座。 过桥便是陵区最主要的墓饰建筑,
迎面为汉白玉望柱,通高12米,下为方形须弥座,
柱身为六棱形,二层束腰云盘托着圆柱形有云龙纹浮雕望柱头。
望柱后排列着石狮、獬豸、骆驼、
象、麒麟、立马、卧马各一对;武将二对;
文臣、勋臣各一对,造型生动,排列有序。
其后为“龙凤门”,是六柱三门四楼冲天式牌楼,
方柱上面悬出云版,上覆莲座,
莲座上各雕有一尊朝天犼。
方柱前后夹有抱鼓石,影壁墙下设须弥座,上盖黄色琉璃瓦。
整个龙凤门不仅洁白耀眼,而且金碧辉煌。
从龙凤门再越御桥,是一条长达290米的神道,
它一反左右对称和取直的原则,作弯曲龙行状,是为龙形神道。
接龙形神道是最后三座御桥。
九曲河由东北向西南蜿蜒而行,
河道为砖石结构,河中根据高差建有九道拦水坝。
过了九曲河最后一道御桥,即内明塘,直径33米,
周边砌有青石护岸,现在水中有锦鲤。
塘两边分别为“纯德山祭告文”碑亭和“瑞文碑”亭。
内明塘后是祾恩门,门两边有琉璃影壁,
影壁正面为绿色琉璃的蟠枝图案,
背面为双龙腾跃,喻意藏龙护生。
祾恩门外东侧,原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等,
西侧原有神宫监,礼生乐户直房等建筑。均已毁弃。
祾恩门后,左右为配殿。
再后为棱恩殿,殿后为陵寝门,
现存供案和部分石雕供器。
供案两侧分别为御赐祭文碑亭和御赐谥册志文碑亭。
供案后是“方城明楼”,即方城上建有重檐歇山式的明楼,
内有五米高的“大明睿宗献皇帝之陵”圣号碑,
此碑是近年来修补的,
仅中间刻字的部分是原件,嵌在新碑体中。
方城后连接着前、后宝城。
前宝城呈椭圆形,是正德十五年(1519年)所建玄宫,
即朱厚熜之父朱佑杬墓,本是藩王的规模。
后宝城正圆形,直径110米,
是嘉靖十八年(1539年)朱厚熜母亲死后与其父合葬时新修的“显陵”,
当时通过地道将祐元的灵柩移到后宝城,
从而达到了既不破坏原墓,又体现皇陵制式的目的。
前后宝城由长方形瑶台相连。
“瑶台”,意为进入仙境。
一座陵两个宝城(一陵双冢),
这在中国皇陵中是绝无仅有的。
宝城与瑶台之间建有月牙城,
内有琉璃影壁一座。
两座宝城上共有向外悬挑的散水螭首16个,是排水管道系统。
陵区外围沿祖山、东西砂山、
案山建有显陵卫、东果园、西菜园、更铺(更夫宿舍)
及巡山铺(森林警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