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第一名将生前身后的秘密
徐达,老朱的同乡
明朝开国军事统帅,
是朱元璋最倚重的一员战将。
他收拾完陈友谅、张士诚的势力后,
率师北伐,克复大都,推翻元朝,
统一北方,战功卓越,为明王朝的开创立下了盖世奇功。
徐达还救过朱元璋的命,
但他却为人低调,从不招摇。
明朝建立后,徐达被授为太傅、
中书右丞相,封魏国公,其女三人均为王妃。
其中一位女婿就是大名鼎鼎的成祖朱棣了
大凡一位开国的雄略之主,
在统治一固定了之后,
便要屠戮功臣,
这差不多是自汉以来每次改朝换代的公例。
尽管徐达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恭慎有加,
但仍然未能免除朱元璋对他的猜忌。
于是有了这样一个传说
朱徐二位在莫愁湖花园下棋,
徐达将棋子摆成“万岁”二字,
朱元璋一高兴便把下棋的楼连同花园一起赐给了徐达,
那座楼便是后来的胜棋楼。
还有个传说就更有意思了
堂堂大明第一将军竟然也会作曲填词
真是才华啊才华
他用花鼓戏的调子,
根据莫愁湖畔的三种花(茉莉花、金银花和玫瑰花)
编唱了《茉莉花》歌谣: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也香不过它,
奴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
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
金银花开好比钩儿芽,
奴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
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
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
奴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刺儿把手扎。
歌谣里的三种花分别代表名利、财富和尊贵,
虽然都是好东西,我也“有心来采”,
但却会受到“看花人骂”。
这里的“我”是指徐达,
而“看花人”显然就是皇帝朱元璋了。
《茉莉花》是否是徐达创作,现在争议很多,
多数人认为《茉莉花》起源于扬州。
以上只不过是两个传说而已,
却反映了朱徐二人之间的紧张关系。
朱元璋登基以后,为了永保朱姓天下,
设下建造功臣楼并火烧功臣楼的毒计。
徐达是因为听了刘伯温的“临别赠言”,
才得以从功臣楼里死里逃生的,
不过回家后整天饭不想吃,
门不敢出,没有多久便忧郁成疾。
洪武十八年(1386)二月,
徐达病逝,享年54岁
(流传极广的所谓朱元璋赐蒸鹅
而害死徐达的说法也没有根据,一样只是传说而已)。
朱元璋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赐谥“武宁”,
赐葬于钟山之阴,并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
赞扬他“忠志无疵,昭明乎日月”。
后复命“配享太庙,塑像祭于功臣庙,位皆第一”。
身后事
生前的传说,无可查证
身后的墓葬,同样是难解之谜
徐达墓位于南京钟山之阴的板仓街,
墓园入口处有“明中山王神道”牌坊。
牌坊后面是“御制中山王神道碑”,墓高8.95米,
是南京现存最大的古墓碑,
碑文为朱元璋所撰、大学士宋濂所书。
神道长约300米,两旁有文臣、武将、石虎、石羊、石马各一对。
神道尽头是徐达夫妇合葬墓,墓高2.4米,
墓碑名为“明魏国公追封中山王谥武宁夫人谢氏之墓”。
整个墓园占地9000平方米。
关于徐达的墓,也有三个谜
这两个谜都来自一个地方
神道碑
第一个谜
这块神道碑,通高8.95米,宽2.2米,厚0.70米.
碑文为朱元璋亲撰,
皇帝御制的神道碑比普通的大,实在情理之中。
可是这个8.95米的高度比四方城朱元璋的神功圣德碑要高出近20厘米。
这个可就匪夷所思了
第二谜
还是这块碑,
碑文由明朱元璋撰写,
大学士宋濂书。
共28行,每行72字,约2100字,
记载了徐达生平和功绩。
仔细阅读碑文,
只见碑文中但凡断句之处皆刻有小圆圈一个,
大小如同句号一般。
众所周知,用标点的习惯,
是在中国近代白话文产生之后才出现的。
这块碑立于600年前的明朝,而碑文标有句读,
实属罕见,可算是古碑中的奇闻。
第三个谜
墓地位置竟然变化了
神道碑之后是一条长达218米的神道,
两侧依次排列着石刻数对。
石刻之后约数百米,即徐达墓丘所在。
按照民国时的考古学、
古建筑学者刘吨桢在《民国文物考古调查》中所记载的,
当时徐达墓丘的位置比现在的要远的多。
后来这里发生了什么改变了墓丘的位置?
现在还是个未解之谜。
既然是谜,想解谜的人自然不少
下面和大家一起看看各路人马,专家平民的说法
先说说背景
明朝大臣陵墓的规格要求
洪武五年曾明文规定,
功臣殁后封王者,
陵前设“石人四,文武各二,石虎、羊、马、石望柱各二。”,
其数量种类和徐达墓前的这些石像完全吻合。
但记载同时还规定陵前神道碑“身高九尺,广三尺六寸”。
明尺较今天为小,即便按今天的尺寸计算,
中山王徐达死后立碑,碑身高只可3米、宽1.2米。
但实际上这块神道碑,碑身高5.8米、宽1.9米,
显然超过了明朝廷的规定。
说法一,
不是徐达的碑大,而是老朱的碑改小了
四方城的神功圣德碑原碑在建成不久就裂损了,
现在的这块碑是20年后朱棣的孙子、
明宣宗朱瞻基重立的,其大小已经和原碑不一样了。
说法二,
四方城那块碑就是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落成的原碑。
当年明成祖朱棣为其父立碑时,
在阳山开了一块大碑(今阳山碑材),
但是由于此碑过于巨大,无法搬运,
无奈之下只得另寻石材立此一碑。
虽然四方城碑高度略逊于徐达碑
但它的宽度和厚度却略大于后者,
因此准确的说法应是,四方城碑是南京明碑中体量最大的。
不过,不管是当时无奈选择还是20年后重建,
皇帝的神功圣德碑高度低于功臣的神道碑总是说不通的
关于标点之谜
一说
这是因为其碑文由臣下代笔,
怕粗通文墨的朱元璋读来不便,便加上圆圈断句。
后来交付工匠镌刻时,因是皇帝“御制”,
不敢删改,只得依样画葫芦,故留下了标有句读的碑文。
不过,对这样的传说,似乎可信度较低
若是大臣如此行事,无异公然揭皇帝没文化的老底,
朱元璋见了岂有不怒之理,
因此这种说法并无依据也无法让人完全信服
另一说
是认为农民出身的朱元璋不因循守旧,打破传统,自加句读;
这也不无可能,只能先存疑
第三个迷
会移动的墓
这个连专家也没有说法
或者是.....灵异事件?
大家一起来猜猜看吧
附上神道碑的原文
我特地删掉了标点符号
有兴趣的童鞋不妨试试
没有标点会否读得出来
西西
朕惟帝王之有天下必有名世之臣秉忠贞纷威武以辅佐成一代王业
是以生有显号殁有赠典子孙世有爵禄与国同休于无穷焉
今开国辅运推城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魏国公
参军国事徐达以智勇之姿负柱石之任曩因元季之乱挺身归朕
朕实资尔智略寄尔心腹以统百万之师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栉风沐雨功爵苦辛迨朕正位大宝论功行赏是用爵尔上公
赐以重禄仍总戎于朔方纤尘不掠信乎为我朝之元勋也
方期天赐遐龄以享非常之报孰知将星一殒而尔躬逝矣
慨念今昔朕岂能忘虽然死生人道之常今尔功在宗社
名垂竹帛光照前人赏延后世可以无憾矣追封之典可不举乎
特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妣皆封王夫人
(很多专家说老朱粗通文墨
我看专家或大多数生活在当代的人
还未必写得出老朱这个水平来)
传说中徐达和朱元璋下棋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