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一直有童鞋要我介绍几本书
  我想了一会有点不太知道什么合适
  我只好给大家介绍下我的阅读经历
  希望有用吧
  
  我的启蒙书,是旧书店的一本<考古通讯>
  很老的书,1956年的
  书上有介绍汉朝的文书
  讲出土过不少的汉代以来的‘地券’,
  其内容可分二种:
  一种是实在用的地券,多铸铅为之,
  上面刻上某人向某人买地,钱地两清的券文,
  好像洛阳出土的房桃枝买地券。
  一种是迷信用物,俗称‘买山地券’,或称‘地莂’,
  最初把券文用朱砂写在陶罐上或砖上,
  后来渐渐的刻在砖上或石板上,
  例如会稽出土的杨绍买地莂。
  我真的觉得好有趣
  就开始在旧书摊里寻宝
  
  现在还会按时买的,就是<文物><考古><文史资料>
  其他的,就是逛书店的时候,或逛卓越的时候买了
  一般来说,我喜欢蛮多图片的,看也好,收藏也好
  
  其实最省钱最直观的,要数央视做的考古节目了
  基本上我都买了光盘收藏
  这个启蒙最好,轻松又好理解
  
  我现在还是定期会逛逛旧书店,有时能发现好东西
  大家可以留意下
  对了,大家都不喜欢的郭沫若
  他的考古书还是值得一看的
  向大家推一下
  
  
  007,我这个不是欠费的呀
  也不用交钱....所以我才想不通嘛
  怪极了...天上有人做馅饼失手了?
  
  
  给大家一个网址
  这家是专门买考古类书籍的
  http://www.bjkgsd.com.cn/smlb.asp?blb=工具书
  
  我的买书流程是这样的
  先在这个网站选好书
  然后到图书大世界找书店老板帮我买
  一般会有个折扣
  (当然在此之前会先上卓越搜,看看有没有什么折扣..)
  万一实在买不到,
  才请我的朋友在网站买了帮我寄过来
  
  这类书都很贵的,买几本就一瓶海蓝之谜了
  汗...
  晕,不是只有女人才能用那玩意吧
  买来送人才知道那东西贵呀
  
  够买一匹小滇马了
  ......
  女人的钱真好赚
  
  刚才网络出了点问题
  说回正题
  
  明陵
  说到明陵,大家一定想到朱元璋在南京的孝陵
  可我并不打算从那里说起
  
  开篇,从他的敌人说起
  
  
  六百年前,
  我们曾经有过一个再次建立汉朝的机会
  只不过,这个人不是刘家的子孙,
  而只是一个湖北沔阳野心勃勃的渔民
  他的名字叫陈友谅,
  
  虽然他只做了四年的皇帝(准确的说,是自称了皇帝)
  但墓碑上却清楚刻着大汉陈友谅墓
  这人虽然不厚道,心狠手辣,可是打的这个名头
  还是很合我心的
  
  要说陈友谅也算是个人才了
  参加了徐寿辉的天完红巾军
  率军一下子打下了江西、安徽、福建、浙江的大片地区。
  可不地道的是与此同时,
  陈友谅在红巾军内部制造分裂,清除异已。
  先是杀了徐寿辉左右侍臣,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
  
  
  1360年又杀了徐寿辉,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
  以恢复汉王朝的统治为号召。
  (要动手也不用这么快吧..或者低调点,失个火,翻个船什么的)
  此后,
  陈友谅一面抗元,一面跟朱元璋争夺天下。
  
  陈友谅还算是会网罗人的,
  连元朝的兵部尚书黄昭和都被他招至麾下。
  由于军中将士对他篡权夺位之举多有不满,纷纷倒戈投向朱元璋,致使对朱作战连连败北。
  
  1363年,陈友谅在鄱阳湖的战斗中中流矢身亡。
  其遗体由部将张定边运回武昌,葬于蛇山,
  其旧属护其子陈理在武昌称帝。
  
  1364年,朱元璋兵临武昌城下,汉军在洪山战败。
  陈理出城投降。历时四年的大汉政权终结,
  武昌作为大汉都城的历史也到此为止。
  武汉地区及江汉流域统归朱元璋。
  
  第二年,朱元璋曾来陈友谅墓祭奠,
  并题“人修天定”四字于墓前。
  
  到明朝末年时,陈友谅墓已被杂草湮没。
  辛亥革命胜利后,民国政府对陈友谅墓进行过修复,
  解放后又进行过修整。
  
  现在,
  陈友谅墓右侧就有武汉市人民政府1956年立的
  “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碑。
  
    
  如今的陈友谅墓,坐北朝南,背靠长江大桥引桥,
  墓前竖有两米多高的水泥镶嵌的麻石墓碑。
  墓后有两米宽的水泥平台,左侧为碑亭,
  据说曾立有“大汉皇帝陈友谅墓碑铭”,如今只见空亭不见碑。
  
  右侧是“陈友谅生平事略”碑。离墓十六级台阶下,
  是巍峨高大的三孔石牌坊,牌坊前额上书“江汉先英”,
  面向引桥的一面则刻着“三楚雄风”。
    
  与长江大桥上车水马龙的喧嚣相比,
  落满枯枝败叶的陈友谅墓实在是显得有些凋零冷清。
  前阵子还被人放了不少废煤球什么的
  后来总算清理了
  基本上,还是很荒凉的
  
  成王败寇,失败了的陈友谅也没什么陪葬
  也没有被盗墓,只有文革时期被推到了墓碑
  81年的时候被修复了
  
  之所以,首先写这个人,他的墓
  因为小时候经常在蛇山上玩,在他的墓前走来走去
  后来蛇山开始卖门票
  也就没有怎么去过了
  
  
  

  旧宅和新居------张士诚的安居工程
  
  汉王陈友谅败了,
  大周的张士诚也败了
  不过他的子孙不计前嫌在土木堡之变也为明朝出力了
  真是可歌可泣呀
  打住,西西,
  这是小说家梁羽生写的故事
  
  事实上,张士诚的子孙没有远赴瓦剌
  更没有再争天下的雄心壮志
  他们唯一做的事
  是隐姓埋名的活下去
  
  张士诚战败后,
  他的后代有很多被朱元璋虏获,
  只有一个儿子逃了出来。(这点梁老说得不错)
  逃亡路上,遇到天黑,
  这个张姓后人打着一盏上写“张府”两字的灯笼照明。
  
  一天晚上,几个朱元璋的士兵截住了他,
  情急之下,这个张姓后人连忙用手捂住灯笼上的“张”字,
  谎称自己姓“府”,才得以脱险。
  后来,这个张士诚后代隐居乡间,索性改姓为“府”。
  
  后来的苏州府家就是从这个张士诚后代繁衍出来的。
  这个姓氏怕是全苏州也没多少呢
  有童鞋认识姓府的么?
  -----
  
  和陈友谅不同,
  盐贩子出身的张士诚
  在打败元朝丞相脱脱的四十万大军后
  在苏州渡过了一段相对安稳的日子
  张士诚在苏州,不仅秋毫无犯,
  还开仓济贫,兴修水利,
  奖励农商,善待文士,
  在农民、商人和文人中还是深得民心的。
  
  1367年,朱元璋攻破苏州城,张士诚被俘。
  解送金陵(今南京)后,张自缢而死。
  尸体被苏州人秘密运回,葬在城东远郊的斜塘。
  
  朱元璋下令重课苏州赋税,
  并强迫苏城百姓迁徙边地,
  造成明初苏州一时民生凋谢,人口剧减。
  
  苏州百姓则因此而更念张士诚的好处,
  因为张士诚还有个名字叫张九四
  (和朱重八一样,都是数字系列的名字)
  所以民间习俗每年农历七月卅日烧“九四香”
  (后来传来传去竟传成了“狗屎香”),
  来纪念张士诚。
  
  张士诚葬在吴县斜塘。
  另有张士诚记功碑,现存北寺塔后碑亭中。
  他的墓是苏州境内唯一一处元代名人古墓
  原址就在苏州工业园区南施街东,
  地处斜塘旺墩村。
  
  这里也叫张王墓,占地3.5亩。
  现在每年这里还会举行庙会,
  传说中张士诚在苏州将士们的后代
  都会来张王庙祭拜,
  有一次竟然把民国初年立的“张吴王墓”碑,
  挤断了成两截的,(因为人太多了)
  于是有半截再也找不到了。
  原来旁边还有个纪念馆
  破败不堪
  
  现在苏州政府异地重建了张士诚的纪念馆
  金碧辉煌,非常现代
  斜塘的荒冢,不知道会不会开发成新的小区
  也算是最气派的拆迁了
  不知道张老爷子喜不喜欢
  (似乎不能称老爷子,死的时候也不过四十六七
  是可以公布婚讯的年纪了,嗯)
  ...
  
  
  
  
  
  

原来墓地就在这个欧洲城背后

  一个人,一座城,一个女人
  
  这回的主人公是
  王保保,王保保城和历史上的"赵敏 "其人
  
  王保保
  王保保,元代沈丘(今河南省)人。
  是元朝平章察罕贴木儿(也就是汝阳王)的外甥,
  后来被舅舅收为养子,跟着舅舅打仗
  镇压红巾军起义
  元顺帝赐名扩廓贴木儿。
  
  看过倚天屠龙记的童鞋,
  估计会记得这么个人,赵敏的哥哥嘛
  (话说我也是最先从这里读到的)
  但是千万别被金老误导,
  王保保可不是蒙古人,而是汉人,父亲姓王
  母亲是察罕贴木儿的姐姐
  (所以书中写的他反对赵敏嫁给张无忌,
  瞧不起汉人侮辱汉人的说法是不可能的,
  因为他自己就是蒙古贵族嫁给汉人的后代
  而且他自己的妻子也是汉人,夫妻感情很好)
  
  后来察罕贴木儿被张士诚刺死,
  元顺帝即拜王保保为太尉,
  中书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
  官如其舅,袭其父兵。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九月随元皇太子入京,
  封王保保为左丞相、河南王,代皇太子亲征,
  总制关陕、晋冀、山东诸路兵马,凡钱粮、黜徒均听便处理。
  
  至正二十七年(1367)八月,
  元顺帝命潼关以西属李思齐(时住凤翔),
  以东江、淮由王保保肃清,王保保拒不肯受。
  这年十月,下诏取掉王保保太傅,中书丞相职。依前河南王,
  以汝州为食邑,与其弟脱因贴木儿同居河南府。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即明洪武元年)王保保据太原,
  杀尽元朝廷所置官。
  元顺帝下诏夺王保保爵邑,
  令诸军共诛王保保。
  时大明兵已定山东及河洛。
  (内讧啊内讧,一家子必从里面败起,方才一败涂地,然也)
  
  闰七月,
  元顺帝又下诏复命王保保为原官职,
  让他带兵从河北南下,
  以阻挡明朝北伐军攻势。
  由于王保保入援不及,
  元顺帝自大都(今北京)城经居庸关向北逃往上都,
  王保保也就退守于山西太原。
  元顺帝在北逃到开平时,
  命王保保率兵出雁门关经居庸关进袭北平。
  时王保保已带兵离开太原,
  走到保安(河北涿鹿)时,
  听说明军将领徐达、常遇春西攻太原,急忙回救。
  
  十二月王保保至太原在城西扎营,
  晚上正在营帐秉烛夜读,
  徐达选精兵袭营,
  王部将豁鼻马又做内应。
  王保保光着一只脚,骑一匹孱马,
  带着18名骑兵逃往大同,明将常遇春追击,
  王保保又逃往甘肃张掖。
  而李思齐部将忽林赤、脱脱、张意占据周至。
  
  洪武二年(1369)二月,
  徐达派常遇春渡过黄河进入陕西,
  三月徐达亲率大军经潼关入奉元路。
  元将张良弼先已弃城奔庆阳,
  元平章王武率官属士民迎降,遂改奉元路为西安府。
  
  洪武三年(1370)四月,
  徐达率西路军至定西,
  进驻沈儿峪口(甘肃兰州东),
  与王保保发生了一次大战,
  擒王保保家属、文武僚属1865人,
  将校士卒84500余人,获马14800余匹。
  王保保仅与妻子数人脱险,向北逃窜至黄河,得流木以渡。
  遂由宁夏奔和林(今蒙古共和国乌兰巴托西南)。
  
  洪武五年正月,朱元璋又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
  率5万骑兵分三路出兵“清沙漠”。
  五月王保保打败明中路军,明朝官军死亡数万人。
  王保保后随元主迁徙到金山(阿尔泰山)。
  
  洪武八年(1375)八月,王保保死于哈喇那海
  (部分史书又写作哈剌那海,地址在蒙古和林北)的衙庭,
  妻子毛氏殉夫而死。
  元朝最后的大将就这样结束了他的演出
  
  
  王保保城
  王保保城建在兰州白塔山后,似堡垒一般的,
  高墙深院的民居层层推进。
  地名后面总隐含着历史秘密,
  比如草场街是当年明军囤积草料的地方;
  盐场堡呢,因为元军在此地存储食盐,因此得名;
  作为防御工事的盐场堡,建于明弘治十八年。
  白塔山东麓有王保保城遗址,长370米,占地7.77万平方米。
  
  从明史的记载看王保保城应该建于
  洪武二年(1369年)十二月至洪武三年四月之间。
  最有可能建于洪武三年即1370年。
  建城的目的是为了屯兵攻打兰州。
  沈儿峪败绩后,扩廓帖木儿北遁,
  王保保城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在其后的600多年里,
  似乎再也没有被人提起过。
  岁月的风沙不断地侵蚀和人为活动的破坏,
  使它在今天近乎消失。
  只是作为地名,仍然保留在兰州人的记忆里。
  
  
  
  是福是祸,她是王保保的妹妹
  
  对于扩廓帖木儿其人,
  朱元璋深为佩服。
  在一次将领大会上,
  他问道:“天下奇男子谁也?”
  诸将皆曰:“常遇春”。
  朱元璋笑着说:
  “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
  
  因为这样的赏识于是有了下面的故事
  史书记载,王保保有一个弟弟脱因帖木儿和一个妹妹王氏。
  脱因帖木儿一直追随哥哥扩廓。
  妹妹王氏估计当时年纪较小,
  所以没有跟哥哥到部队中。
  她应该留在了老家河南沈丘
  或在哥哥扩廓的食邑汝南或在干爷爷梁王阿鲁温的封地汴梁,
  明军占领了河南,她也成了明朝的子民。
  
  对扩廓招降的屡次失败让更加敬重扩廓了。
  (前前后后老朱写了七封招降信,
  真算得上是仁至义尽,苦口婆心了)
  不答应,就是不答应,
  既然招降不了你,那就来个裙带关系吧
  先搞定你的家人再说
  
  于是老朱把扩廓的妹妹王氏嫁给了他的第二子秦王朱樉,
  <明实录>记载,
  洪武四年九月,
  “册故元太傅中书右丞相河南王保保女弟为秦王妃”
  
  洪武四年正是扩廓在定西沈儿峪全军覆没后不久。
  此举一方面是对扩廓的招降,
  另一方面也是对扩廓的敬重。
  面子算是给足了,扩阔你看着办吧
  
  成为皇帝的儿媳妇,本是件荣幸的事,
  但扩廓的妹妹王氏显然保持着其政治上的反对派
  (或者叫持不同政见者)的态度,
  对这门婚事进行了反抗。
  
  《国初群雄事略》载:
  “时妃有外王父丧,上命廷臣议之。”
  “外王”指的是梁王阿鲁温,
  “父丧”指当时扩廓的妹妹正在服丧期间。
  
  以高皇帝在朝廷和家里的威信,
  提出这两个理由来抗拒皇命的
  自然不可能是秦王爽或者是朝廷的大臣,只可能是王氏本人。
  显然,王氏不情愿嫁给哥哥死敌的儿子,
  但又不能明目张胆地抗拒皇帝的命令,
  所以提出了“外王”和“父丧”这两个拒婚的理由。
  这两个理由还是很充分的,
  使朱元璋感到为难,所以他让大臣们商议。
  
  会打仗的人就那么几个,
  会来事的人却比比皆是
  礼部尚书陶凯就是这么个人,
  提出“大功以下,虽庶人亦可成婚,况王妃无服”。
  
  有了礼部的说法,
  朱元璋也就置“外王父丧”于不顾了,
  正式发布册书,册王氏为秦王正妃。
  
  王氏却也命苦
  这个秦王比较猪头,经常捅娄子,
  受到的斥责是家常便饭。
  还好哥哥太子朱标比较厚道,
  帮他想办法脱身,才免被罢黜。
  死后朱元璋亲自定其谥号为“愍”,
  是一个含有一定贬义的谥号。
  地位可想而知了
  
  洪武28年秦王薨,
  扩廓的妹妹竟然被降旨为朱元璋的儿子殉葬了。
  《明史&#8226;秦王传》载:
  “(秦王)其妃为元河南王王保保女弟,……
  洪武28年秦王薨,……王妃殉。”
  
  奇怪的是朱元璋其他的儿子死后都没有发生妻子殉葬的事,
  一般只是宫女殉葬
  连朱元璋最讨厌的第十子鲁荒王朱檀
  在洪武22年死后也没有王妃殉葬,
  为什么偏偏只有秦王朱爽的王妃殉葬?
  
  可能因为当时扩廓已经去世多年,
  而且北方经过洪武21年捕鱼儿海战役,
  基本肃清了北元的残余势力,
  所以扩廓的妹妹也就不重要了。
  同王氏一起殉葬的还有秦王朱爽的次妃邓氏,
  她是宁河王邓愈的女儿。
  
  邓愈早在18年前也就是洪武10年就去世了,
  他的长子邓镇娶了李善长的外孙女,
  李善长在洪武23年因为大逆罪被杀,株连到邓镇,
  邓镇因此也被当作奸党杀掉。
  娘家破败如此,邓氏的殉葬也就不足为奇了。
  
  王保保的妻子和妹妹都为丈夫殉葬
  一个为情,一个为命
  王氏在天之灵恐怕也要羡慕嫂子毛氏吧
  -----
  
  
  
  
  
  

不知道谁画的王保保,看起来像贝克汉姆戴上皮帽

  找图好累呀
  实在影响更新速度
  
  半天没见能用的图片
  难道只有自己上传?
  还没开过相册
  一会儿来试试
  
  
  天涯相册多大呀
  我看看传哪类的图
  
  
  一日三餐正好
  
  什么风格不重要
  看得下去还想看就好
  对吧
  
  
  
  在为图片苦恼中
  找图太麻烦了
  而且很难合用
  常常只能凑合
  接下来的部分需要非常精美的图片才配
  我要想想怎么办了
  
  关于风水
  关于风水
  我要放在后面说了
  而且我也要好好想想怎么才能说得不玄乎,好理解
  
  
  徐达------第一名将生前身后的秘密
  
  徐达,老朱的同乡
  明朝开国军事统帅,
  是朱元璋最倚重的一员战将。
  他收拾完陈友谅、张士诚的势力后,
  率师北伐,克复大都,推翻元朝,
  统一北方,战功卓越,为明王朝的开创立下了盖世奇功。
  
  徐达还救过朱元璋的命,
  但他却为人低调,从不招摇。
  明朝建立后,徐达被授为太傅、
  中书右丞相,封魏国公,其女三人均为王妃。
  其中一位女婿就是大名鼎鼎的成祖朱棣了
  
  大凡一位开国的雄略之主,
  在统治一固定了之后,
  便要屠戮功臣,
  这差不多是自汉以来每次改朝换代的公例。
  尽管徐达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恭慎有加,
  但仍然未能免除朱元璋对他的猜忌。
  
  于是有了这样一个传说
  朱徐二位在莫愁湖花园下棋,
  徐达将棋子摆成“万岁”二字,
  朱元璋一高兴便把下棋的楼连同花园一起赐给了徐达,
  那座楼便是后来的胜棋楼。
  
  还有个传说就更有意思了
  堂堂大明第一将军竟然也会作曲填词
  真是才华啊才华
  他用花鼓戏的调子,
  根据莫愁湖畔的三种花(茉莉花、金银花和玫瑰花)
  编唱了《茉莉花》歌谣: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也香不过它,
  奴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
  
  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
  金银花开好比钩儿芽,
  奴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
  
  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
  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
  奴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刺儿把手扎。
  
  歌谣里的三种花分别代表名利、财富和尊贵,
  虽然都是好东西,我也“有心来采”,
  但却会受到“看花人骂”。
  这里的“我”是指徐达,
  而“看花人”显然就是皇帝朱元璋了。
  
  《茉莉花》是否是徐达创作,现在争议很多,
  多数人认为《茉莉花》起源于扬州。
  以上只不过是两个传说而已,
  却反映了朱徐二人之间的紧张关系。
  
  朱元璋登基以后,为了永保朱姓天下,
  设下建造功臣楼并火烧功臣楼的毒计。
  徐达是因为听了刘伯温的“临别赠言”,
  才得以从功臣楼里死里逃生的,
  不过回家后整天饭不想吃,
  门不敢出,没有多久便忧郁成疾。
  
  洪武十八年(1386)二月,
  徐达病逝,享年54岁
  (流传极广的所谓朱元璋赐蒸鹅
  而害死徐达的说法也没有根据,一样只是传说而已)。
  朱元璋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赐谥“武宁”,
  赐葬于钟山之阴,并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
  赞扬他“忠志无疵,昭明乎日月”。
  后复命“配享太庙,塑像祭于功臣庙,位皆第一”。
  
  身后事
  生前的传说,无可查证
  身后的墓葬,同样是难解之谜
  
  徐达墓位于南京钟山之阴的板仓街,
  墓园入口处有“明中山王神道”牌坊。
  牌坊后面是“御制中山王神道碑”,墓高8.95米,
  是南京现存最大的古墓碑,
  碑文为朱元璋所撰、大学士宋濂所书。
  神道长约300米,两旁有文臣、武将、石虎、石羊、石马各一对。
  神道尽头是徐达夫妇合葬墓,墓高2.4米,
  墓碑名为“明魏国公追封中山王谥武宁夫人谢氏之墓”。
  整个墓园占地9000平方米。
  
  关于徐达的墓,也有三个谜
  这两个谜都来自一个地方
  神道碑
  
  第一个谜
  这块神道碑,通高8.95米,宽2.2米,厚0.70米.
  碑文为朱元璋亲撰,
  皇帝御制的神道碑比普通的大,实在情理之中。
  可是这个8.95米的高度比四方城朱元璋的神功圣德碑要高出近20厘米。
  这个可就匪夷所思了
  
  第二谜
  还是这块碑,
  碑文由明朱元璋撰写,
  大学士宋濂书。
  共28行,每行72字,约2100字,
  记载了徐达生平和功绩。
  仔细阅读碑文,
  只见碑文中但凡断句之处皆刻有小圆圈一个,
  大小如同句号一般。
  众所周知,用标点的习惯,
  是在中国近代白话文产生之后才出现的。
  这块碑立于600年前的明朝,而碑文标有句读,
  实属罕见,可算是古碑中的奇闻。
  
  第三个谜
  墓地位置竟然变化了
  神道碑之后是一条长达218米的神道,
  两侧依次排列着石刻数对。
  石刻之后约数百米,即徐达墓丘所在。
  按照民国时的考古学、
  古建筑学者刘吨桢在《民国文物考古调查》中所记载的,
  当时徐达墓丘的位置比现在的要远的多。
  后来这里发生了什么改变了墓丘的位置?
  现在还是个未解之谜。
  
  
  既然是谜,想解谜的人自然不少
  下面和大家一起看看各路人马,专家平民的说法
  先说说背景
  明朝大臣陵墓的规格要求
  洪武五年曾明文规定,
  功臣殁后封王者,
  陵前设“石人四,文武各二,石虎、羊、马、石望柱各二。”,
  其数量种类和徐达墓前的这些石像完全吻合。
  但记载同时还规定陵前神道碑“身高九尺,广三尺六寸”。
  明尺较今天为小,即便按今天的尺寸计算,
  中山王徐达死后立碑,碑身高只可3米、宽1.2米。
  但实际上这块神道碑,碑身高5.8米、宽1.9米,
  显然超过了明朝廷的规定。
  
  说法一,
  不是徐达的碑大,而是老朱的碑改小了
  四方城的神功圣德碑原碑在建成不久就裂损了,
  现在的这块碑是20年后朱棣的孙子、
  明宣宗朱瞻基重立的,其大小已经和原碑不一样了。
  
  说法二,
  四方城那块碑就是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落成的原碑。
  当年明成祖朱棣为其父立碑时,
  在阳山开了一块大碑(今阳山碑材),
  但是由于此碑过于巨大,无法搬运,
  无奈之下只得另寻石材立此一碑。
  虽然四方城碑高度略逊于徐达碑
  但它的宽度和厚度却略大于后者,
  因此准确的说法应是,四方城碑是南京明碑中体量最大的。
  
  
  不过,不管是当时无奈选择还是20年后重建,
  皇帝的神功圣德碑高度低于功臣的神道碑总是说不通的
  
  关于标点之谜
  一说
  这是因为其碑文由臣下代笔,
  怕粗通文墨的朱元璋读来不便,便加上圆圈断句。
  后来交付工匠镌刻时,因是皇帝“御制”,
  不敢删改,只得依样画葫芦,故留下了标有句读的碑文。
  不过,对这样的传说,似乎可信度较低
  若是大臣如此行事,无异公然揭皇帝没文化的老底,
  朱元璋见了岂有不怒之理,
  因此这种说法并无依据也无法让人完全信服
  
  另一说
  是认为农民出身的朱元璋不因循守旧,打破传统,自加句读;
  这也不无可能,只能先存疑
  
  第三个迷
  会移动的墓
  这个连专家也没有说法
  或者是.....灵异事件?
  大家一起来猜猜看吧
  
  附上神道碑的原文
  我特地删掉了标点符号
  有兴趣的童鞋不妨试试
  没有标点会否读得出来
  西西
  
  朕惟帝王之有天下必有名世之臣秉忠贞纷威武以辅佐成一代王业
  是以生有显号殁有赠典子孙世有爵禄与国同休于无穷焉
  今开国辅运推城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魏国公
  参军国事徐达以智勇之姿负柱石之任曩因元季之乱挺身归朕
  朕实资尔智略寄尔心腹以统百万之师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栉风沐雨功爵苦辛迨朕正位大宝论功行赏是用爵尔上公
  赐以重禄仍总戎于朔方纤尘不掠信乎为我朝之元勋也
  方期天赐遐龄以享非常之报孰知将星一殒而尔躬逝矣
  慨念今昔朕岂能忘虽然死生人道之常今尔功在宗社
  名垂竹帛光照前人赏延后世可以无憾矣追封之典可不举乎
  特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妣皆封王夫人
  
  (很多专家说老朱粗通文墨
  我看专家或大多数生活在当代的人
  还未必写得出老朱这个水平来)
  
  
  
  
  
  
  
  
  
  
  
  
  
  
  
  
  
  
  
  

传说中徐达和朱元璋下棋的地方

  小令,猜谜很好玩吧
  也来猜猜徐达的墓,怎么改变位置了呢
  我还在想是不是地质问题
  ......
  
  关于那把赵云剑
  很奇怪,都是说有的
  在国家博物馆的网站里还没找到
  这个也有考察
  但是当时在场的人对这把剑的存在都是非常确定的
  
  
  徐达的家族对国家的贡献
  
  徐达家族墓清理纪实
  
  很幸运,
  徐达和他的后世子孙的坟墓并没有被盗贼光顾
  也算不幸,
  因为南京天文仪器厂要建设
  于是,1965年~1983年,
  在徐达墓神道石刻后的东、西两侧,
  相继清理了其家族墓葬11座(编号M1~M11)。
  
  今天的我们不能再看到青冢和陵墓的结构
  可以欣赏的,是随葬地下的无数珍宝
  
  明代徐达家族墓地位于南京太平门外板仓村,
  宁沪公路北侧,西距太平门1公里,东距栖霞山15公里。
  陆续清理的墓地包括
  徐达第3子徐膺绪夫妇墓
  长孙徐钦夫妇墓、
  五世孙徐俌夫妇墓(M4、M5)。
  其他的因为没有墓志,墓主不明。
  但从出土的器物和铜钱分析,
  这片墓地在时代上基本上贯穿于明一朝
  
  这11座墓葬,
  在结构上可分砖砌双室券顶、单室券顶、
  砖壁石顶、三合土浇浆4种类型。
  其中双室券顶和三合土浇浆墓的结构较为复杂。
  
  徐达第三子徐膺绪墓,为双室券顶墓,
  墓全长7.35米,墓门用青砖和石条两层封闭,
  内层封门的石条中部置墓志1合。
  前、后室之间设石门1道,门上置铁锁1把。
  后室靠右半部设砖砌棺床两座,
  男左女右,地面为正方形砖错缝平铺。
  
  徐俌夫妇墓系三合土浇浆墓,墓方向南偏东22°,
  与徐达墓基本同向。
  墓外层先砌一个砖椁,长4.38米、
  宽5.46米、高1.91米,中砌砖墙一分为二,
  地下铺一层三合土浇浆,上面各放1棺1椁,
  用三合土浇浆将其填满,然后用石板封顶,顶上再铺一层浇浆。
  这样墓葬结构不仅坚固,而且起着防腐作用,
  使至今约460年的徐俌尸体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墓葬保存完好,出土非常丰富
  由于墓室已经清理,没看到图片资料
  我用同一时期类似形制的墓室代替
  让大家基本了解下形制构造
  
  
  

这是一座明墓刚开启时还没氧化的样子,色彩非常的漂亮

  明朝指挥使的家当
  
  徐达第三个儿子徐膺绪世袭指挥使
  骠骑将军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曾授尚宝司卿
  
  1982年南博清理了这位指挥使大人及夫人的墓地
  于是出土了下面这些让人眼花缭乱,
  目不暇接的东东
  (就选几样吧,多了晕)
  
  嵌绿松石金戒指: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直径2.2厘米,宽0.5厘米。金质,圆形。戒面突起呈椭圆形,金托内嵌一颗绿松石,托周围饰联珠纹。

  徐达五世孙,世袭魏国公徐俌的库房
  
  做过南京守备,太子太傅
  这个算有钱的一品大员了
  
  1977年,徐俌墓地开始清理
  
  下面我们来重温下徐俌上朝的穿戴
  
  先上腰带,有等级制度的腰带
  按《明史。舆服志》载,“凡束带,洪武二十四年定,公、侯、驸马、伯与一品同。”徐俌世袭魏国公,可享用玉带。
  
  秋葵纹玉带秋葵纹玉带: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长方形銙长6.7厘米,宽4.1厘米,长条形銙长4.3厘米,宽1.8厘米,桃形銙长4.1厘米,宽4.2厘米。玉质。呈青白色。共二十块带版。采用透雕手法作秋葵纹,花叶相映,层次分明。
  

  徐俌夫人的百宝箱
  
  实在不忍心一个欣赏
  还是趁现在网速快多发几张
  
  
  
  
  
  凤凰牡丹纹金簪: 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长18.4厘米,簪首长8厘米,宽1.5厘米。金质。簪针呈扁平状,簪首用垒丝工艺作出朵朵牡丹,一只凤凰栖息于牡丹丛中。采用盘丝,垒丝,刻丝,焊接等工艺,重重叠叠,极为精细。“凤栖牡丹”隐喻荣华富贵。

  嵌宝石花叶形金冠饰:明。
  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高7.7厘米,宽6.7厘米。
  金质。呈三角形,下端边缘弧形。
  以三出长叶为主,作为饰件的主要构教,周围衬以缠枝叶。
  在镂孔的缠枝叶上,嵌有红宝石两粒,蓝宝石两粒,
  绿松石和茶晶各一粒,均用金托托住。
  各宝石之间又有四个空缺的金托,
  为镶嵌珍珠之用,珍珠已朽。
  主要采用锤碟,簪刻,垒丝,焊接等工艺。
  

  嵌宝石金耳坠: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
  长4.3厘米,坠首长3.2厘米,宽1.2厘米。
  金质。同出土一对,形制相同。
  耳坠呈滴水状,上置金托,
  内嵌一颗椭圆形蓝宝石。
  蓝宝石上有金花叶纹为带,
  其上又有金托,内嵌一颗红宝石。
  

  嵌绿松石花形金簪:
  明,正德十二年(公园1517年)
  长11.5厘米,簪首直径3.8厘米。
  金质。簪针呈圆形。
  簪顶作花形,
  用金丝绕出六个花瓣,
  中间有一圆形金托,
  金托周围以金丝做出花蕊,
  托内嵌一绿松石。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