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嵌猫睛石花形金簪:
  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
  长11.5厘米,簪首直径3.8厘米。
  金质, 簪针呈圆形,
  用金丝烧出六个花瓣,
  中间有一圆形金托,
  金托,金托周围以金丝做成花蕊,
  托内嵌一黄色猫睛石。
  猫睛石又称“猫儿眼”,
  经光照射可在宝石中央形成一道细长的线柱,
  极似猫的眼睛。
  史书记载这种宝石产自南亚诸国,
  因其罕见而益显贵重。
  

  葫芦形金耳环:
  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
  长6厘米,葫芦长3.2厘米,宽1.3厘米。
  金质。同出土一对,形制相同。
  耳坠作葫芦形,一锤碟。
  錾花,焊接等工艺制成。葫芦空心,
  棱角突出,上端有五个圆珠组成的花瓣。
  再通过缠绕的金丝连接五片蕉叶,
  葫芦底作钱纹。
  

  云托“日”“月”字纹银饰件:
  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
  高4.2厘米,宽6.3厘米。
  银质。共两件。
  用银片锤碟成祥云托日,月的图案。
  下端镂刻如意形祥云纹,弯曲缭绕,
  云上托圆形,中间分别锤碟“日”“月”二字。

  最后贴些徐达家族墓地
  其他不知名墓里出土的文物
  
  
  
  狮蛮纹琥珀带:
  琥珀质。共二十块,
  采用减地浮雕方法雕出狮蛮纹,
  每块带板上的图案均不相同。
  狮子张口瞪目,或踞或跃,
  身体两侧绕以火焰形云纹,威风凛凛。
  蛮王头顶小髻,身着左衽短衣,
  足蹬短靴,手持火珠,身姿灵活,戏舞狮子。
  在狮蛮主体纹样之外,
  还雕有火珠,宝锭、珊瑚等杂宝辅助纹样。
  这条狮蛮纹琥珀带在明朝考古中极为罕见。
  
  
  

  这条更华丽
  
  云龙纹金带:
  金质。共二十块,
  均用锤碟方法做出云龙纹,
  并在细部用錾刻方法做出云龙纹。
  龙张口吐舌,身躯弯曲转折,游动于火焰形云纹之中。
  其中两块为正面龙形象,形神威武。
  这条金带为南京明朝考古发现的最精美的一副。
  
  
  
  
  
  

  金丝束琥珀挂件:
  高4.3厘米,直径2.5厘米。
  琥珀质。暗红色,椭圆形,
  经修整作八条凹槽,
  槽外束以金丝,
  以金叶组成花的形状为珠两端的装饰。
  叶上錾刻出叶脉纹理,
  每一叶片上焊小圆托,
  可能用于嵌物。
  顶部以金丝编成环状,以便挂佩。
  

  金穿玛瑙挂件:
  高2.9厘米,直径2厘米。
  玛瑙质。
  呈圆珠形,通体黑色,
  当中横贯一条白线,
  俗称“玉带缠腰”。
  玛瑙底部有一圆形金托,
  并以金丝从玛瑙珠中穿至顶端,
  编成环状,以便挂佩。
  

  
  
  菊花形金簪:
  长11.5厘米,
  簪首边长1.7厘米。
  金质。
  簪针针呈方棱形,
  簪顶用垒丝做成委角方形。
  其上用细金丝盘成两重花瓣,
  做成一朵盛开的菊花,工艺精细。
  

  嵌宝石花蝶形金饰件:
  长7.3厘米,宽4.4厘米。
  金质。
  由数朵牡丹花叶及蝴蝶组成。
  用扁金片制成托,可镶嵌宝石,
  焊接在牡丹华叶中,
  似作为花蕊,计九个,宝石有遗失。
  用金丝做成花的枝杈,
  用花丝工艺制成蝴蝶和牡丹花朵,形成一幅蝶恋花的图案。
  从饰物背后的管状插孔来看,应为头上的饰物。
  

  嵌宝石云形金簪:
  长16厘米,簪首长5.6厘米,
  宽3.7厘米;长16.2厘米,
  簪首长5.7厘米,宽3.7厘米。
  金质。
  两件,形状对称。
  簪针呈扁平装,簪首以舒展自如的云朵构成图案,
  依宝石形状做成八个圆托,托边缘用金丝织成花瓣一周,
  托内嵌红宝石,绿松石,水晶和碧玺等宝石,
  色彩纷呈,富丽华贵。嵌物有遗失。
  

  亭阁形金耳坠:
  长4.7厘米,亭阁高3厘米,宽1.5厘米。
  金质。耳坠为亭阁形。
  亭顶部用金丝编结成十三瓣花形,
  亭作长方形,重檐,屋角上翘。
  亭的一面为屏风,其余三面则为可启闭的双扇门。
  屋顶的下部为立柱和花板。
  亭阁比例得当,屋脊上的瓦楞整齐清晰,
  扇门花纹精细,工艺精湛。
  

  药神形金耳坠:
  长10.3厘米,药神高5厘米,宽1.8厘米。
  金质。
  同出土一对,形制相同。
  耳坠的造型为药神形象,
  其上部是一朵六瓣莲花,花上有镶嵌物。
  莲花下是一荷锄背篓的女子,
  头挽高髻,颈戴项圈,飘带环绕其身。
  身后的背篓中露出一枝刚采摘来的灵芝。
  药神立于莲花座上,耳坠采用花丝,镶嵌,锤碟,焊接等工艺制成。
  

  婴戏莲纹金钗:
  长13.6厘米,钗首长3.4厘米,宽3厘米。
  金质。
  钗首制成朵云状,其上用锤碟,錾刻,焊接等工艺手法,
  表现出孩童手捧莲叶嬉戏的主题。
  莲叶穿孔,可系饰物。
  婴戏莲纹始于宋代,
  寓意美好,后代极为流行。
  

  蝴蝶形金饰件:
  高1.8厘米,宽2.5厘米。
  金质。
  用锤碟工艺制成蝴蝶展翅形状,
  并用细花丝作出蝴蝶的轮廓线后焊在金片上。
  蝴蝶的长须用粗金丝制成。
  蝶翅分为两层,富有立体感。
  

  嵌宝石花叶形金冠饰
  
  注意看叶子的脉络
  好精细

  早来点个卯,回到来报到
  
  关于有些童鞋问的八外国的部分
  西西,其实,我也兴趣蛮大的
  问题是国内部分工程实在浩大
  要八的话,估计要很后很后了
  ...
  
  
  有童鞋觉得徐达是个大帅哥
  那就附上<明史>的记载吧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
  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
  这样的描写,可以想象一下
  身材高大,脸部棱角分明,高颧骨
  刚强坚毅,神武勇猛。
  .....
  按这个来看
  基本就是宝国大叔的样子了
  
  上几张画像给大家看看
  最后一张范曾老爷子画的朱徐对弈图,大家留意两人的神态
  真是很生动啊,徐达的眼神画的妙...

传统老年版徐达

  苦茶看见什么惊呼漂亮?
  是徐达还是徐达他们家的金银珠宝啊?
  
  
  在说下一个人物之前
  我们来先回顾下元朝的制度
  之所以写写这个
  因为和后面要写的人,发生的事情
  大大的有关联
  另外
  想给大家看看
  历史的真实,和历史的课本
  距离到底有多远
  
  为了大家看得清楚明白
  我给大家看看一位高级历史教师的教案
  
  第十二章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蒙古族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民族,
  其领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国,
  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可以通过图片成吉思汗像或放映录像《成吉思汗》片断,
  了解铁木真童年经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对铁木真的坚强和机敏留下深刻印象。
  突出蒙古政权的建立,是成吉思汗最大功绩。
  
  忽必烈建立元朝,
  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采取多项措施,
  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对于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可以指导列出元朝建立和统一的线索图(如下)
  进一步明确元朝建立和统一的过程。
  

  2)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
  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元朝统一后,再次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现象。
  
  其特征表现为:
  第一,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
  中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
  民族融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
  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回族开始形成。
  第三,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
  这位老师为了帮助学生记忆,还编了歌谣
  忽必烈战功高, 1271建元朝;
  次年定都在大都, 1276灭宋朝(南宋),
  中央设立中书省, 省级行政始元朝,
  西藏正式归元管, 琉球台湾也管到,
  重视农业治黄河, 开通运河有两条,
  海上运输大发展, 大都繁华景象好
  ------------
  
  学完这些
  真是感到元朝是其乐融融的民族大家庭也
  那朱元璋为什么要抗元呢
  还是来看看史料吧
  
  奇怪,我上面贴的元史,怎么没有了?
  
  难道被删掉了?刚才有人看见没啊?
  
  
  
  007,我贴的现在的教材和教案
  最新的
  可能以前的都改了
  和谐要和谐
  
  只是我弄了半天资料的元史竟然贴不出来吗
  太气愤了
  
  对了,楼里的各位兄弟姐妹
  对于各种各样善意的意见
  哪怕说得不好听
  我们都可以接受
  对于明显跑来挑衅的人
  大家无视就好
  我是最讨厌谁动不动中国人怎么样的说话
  难道说话的那个人不是中国人么?
  
  
  
  
  
  对于这样的人
  大家请原谅哈,经济危机混饭吃也不容易
  我们要理解
  最后
  请大家不要复制明显是屁话的废字污染版面也
  拜托了
  楼主谢谢大家!
  
  
  
  007,刚才那个我是重发的
  删节版
  全的发不出来
  没办法,就这样吧
  基本也清楚了
  常遇春
  
  关于高考能否加分的推理和八卦一则
  
  常遇春
  明朝开国顶尖的武将
  对于他的功绩和本事,自是俯拾皆是
  但看他生前死后子孙的故事,
  我此刻脑海里掠过的却是那句杀降不祥
  历史总是在不断的重复
  白起长平坑杀四十万降卒,,没过几年被秦昭王赐死
  项羽坑杀降卒二十万,落得乌江自刎
  飞将军李广诱降羌族叛军,最后这800多人都被杀死
  而李广自己也是自杀收场
  常遇春也干这事,结果四十暴亡
  一切在冥冥之中似乎自有天意主宰
  ......
  感慨发表完了,说正题
  关于他的争议其实不多
  由于他死得早,也没有被老朱谋杀的嫌疑
  关于的本事,战功赫赫,也不容置疑
  最后浮现出来的争议,竟然是他的民族问题
  他到底是哪族人?
  
  现在你只要翻开资料
  很多都赫然写着,
  常遇春,回族
  常遇春是回族吗
  如果确定是又为什么会有争议?
  我是个喜欢推理求证的人
  于是开始翻书
  
  
  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
  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
  
  其中并没有说明是什么民族
  那这个民族成分是哪里冒出来的
  答案是大明英烈传
  在那里常遇春开始被写作回族人
  
  可是问题就出现了
  在大明英烈传里常常写到常遇春举杯开怀畅饮
  清真回民的教义是严禁喝酒的
  所以,把
  作为常遇春是回族的证据,明显不足
  
  那就回到最初的地方找证据,
  从确凿的事实里找答案
  常遇春是安徽怀远人,这个是明确的
  那么看看怀远县志吧,
  看看上面有没有记载
  地方志上并没有这位大人物的记载
  但是有这样一段文字
  
  “ 伊斯兰教,旧称回教。
  清咸丰年间由风台县太平集回民赵x x传入我县,
  随赵迁入我县者7户、50余人,定居于现回汉乡。
  清同治三年(1864年),
  回民在砖桥西(现教门庄)建清真寺一所,公请赵x x为阿旬。”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
  回族,是清朝咸丰年间才在怀远落地生根的
  元末明初的怀远,并没有回族
  
  那还有确定的线索可以给我们推理吗
  有,答案是名字
  开平王常遇春曾祖四三,祖重五,父六六。
  看到了吗,
  常遇春农民出身,
  父亲叫常六六,爷爷叫常五五
  
  这就回到了上个帖子的元朝律例
  因为他是汉人平民,
  所以父亲爷爷曾祖父才会有这样的名字
  
  最后一个线索是常遇春之死
  1369年在柳河州(太原附近)暴病而故,
  朱元璋赐葬南钟山,
  运尸时间远远超过三天,
  常遇春墓高2.4米,墓基周长约2.9米,
  墓茔与墓前,
  有石柱一,石马、石羊、石虎、武将各二
  
  穆斯林的葬礼,是非常有特点的
  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和穆斯林的传说,
  穆斯林的丧葬实行“土葬、速葬、薄葬”,
  不用棺椁,不用任何赔葬物或殉葬品。
  主张三日必葬,入土为安,葬必从俭;
  待葬期间不宴客、不被孝、不磕头、不设祭品。
  
  常遇春七月去世,到南京下葬,
  已经是三个月以后了
  朱元璋和常遇春感情还是很好的
  而且当时民族杂处,他是很懂得回民习惯的
  以这样的背景,他不可能不尊重民族信仰吧
  (至少要相应的简单点吧)
  那么结论就出来了
  常遇春同学,是汉人,道地的汉族同胞.
  
  
  关于常遇春是汉族同胞
  还有个更重要的证明
  就是该同志是个"妻管严"
  其实这个外号来自一段八卦绯闻
  八卦出自.
  作者是嘉靖年间一个叫王文禄的人
  
  里面记载了这样一段"爆尿"
  朱元璋同情常遇春还没有儿子,
  就赏给他两个宫女,让她们为常遇春传香火。
  这两个宫女早就听说常遇春的夫人不好惹,
  所以根本不敢接近常遇春。
  
  有一天清晨,常遇春起了床,
  这两宫女好不容易逮着一个机会服侍常遇春,
  就打了一盆洗脸水,端进房内让他梳洗,
  常遇春看到端着水盆的一双手又白又嫩,
  情不自禁赞了一句:“好白的手啊!”
  大概也想摸一摸那手,
  但是想到自己可怕的夫人,
  就叹了口气上朝去了。
  
  等他下朝回家,
  夫人叫人拿出一个红盒子,
  他很纳闷,
  今天是什么日子,
  夫人亲自送东西给自己啊?
  受宠若惊地接过来,
  打开一看,差点没昏过去:
  早上自己赞美的那双手,
  这时候正血淋淋地躺在盒子里!
  
  从此,常遇春就受了惊吓,
  上班的时候精力不集中,
  别人向皇上跪拜的时候,
  他像木头一样站着,
  别人起身的时候,他却要下拜,
  如此神情恍惚,让警惕性很高的朱元璋起了疑心:
  “看你神神道道的,不像以前的样子啊,该不是想谋杀我吧!”
  常遇春赶忙托出实情,
  一五一十把夫人搞“恐怖活动”的事情向朱元璋作了汇报。
  朱元璋哈哈大笑:
  “宫女我多的是,再赏你两个就是了,
  你暂且到后宫喝酒解愁吧!”
  
  后来喝酒的时候,侍者端来一碗汤,
  朱元璋说:“喝吧,这是妒妇汤,滋味很不错的!”
  朱元璋说得太快,常遇春也许听成了“杜甫汤”,
  反正他没听清楚,当然也没明白这汤的含义,
  喝到嘴里,味道果然很鲜美。
  在皇帝那儿喝了点小酒,
  常遇春心里的愁闷确实消解了不少。
  
  在回家的路上,
  他看到一些大臣手里都拿着一个小包裹,
  就问那些大臣拿的什么东西,
  大臣们就说:
  “今天皇上分肉了,你没分到吗?”
  分的什么肉啊?
  包裹上都贴着纸条呢,“悍妇之肉”。
  “不明白,不明白!”
  
  喝多了的常遇春觉得这肉的名字好怪,
  但就是想不明白这是什么肉。
  到家里,像往常一样,
  他的第一道功课就是向夫人请安和汇报:
  “夫人,我回来了,今天皇上请我喝酒了呢!”
  说了好几遍,却无人答应,满屋子找,也没找到夫人。
  仆人这时候凄凄惨惨来报告:“夫人没啦!”
  
  原来朱元璋趁常遇春去喝酒,
  叫武士把常夫人大卸八块,
  小部分做了汤,大部分赏给了功臣。
  常遇春这时候才醒了酒,
  原来刚才在皇上那儿喝的是老婆的renrou汤啊!
  不由把吃的都吐了,
  从此吓成了癫痫病。后来年仅39岁暴卒
  
  
  我看这故事可信度很低
   
  

常遇春,老朱恩准他的龙袍画像,明朝就他一人了,死的早的好处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