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关于常遇春墓
  文物部门的资料上说
  常遇春的墓位于南京市太平门外紫金山之阴白马村,
  也有说是位于太平门外锁金村街道岗子村钟山第三峰西麓。
  
  我一个南京的朋友告诉我
  如果按照资料上寻找常遇春墓
  那注定你找不到,墓地位于紫金山上,
  按照他的说法
  要从富贵山隧道北侧出口,沿着北向的路逆行,
  左侧是白色山墙,
  不用走多远就会看见一个小缺口,
  从这个地方上山,
  沿着小路走顺小路走大概一百多米,
  会看到去仇成墓的指示,
  再继续向前,
  就可以看见常遇春的墓地了
  
  常遇春墓占地约2500平方米,
  墓经整修,底径9.5米,封土高2.4米。
  神道现存石望柱1,石马2,旁有控马官,
  石羊2,石虎2,武将2,墓碑1,
  墓地周围有柱础数个,为享堂遗址。
  
  1988年修城东干道,
  神道石刻向内迁移20米。
  宋濂撰写的神道碑,早已无存。
  
  1951年,常遇春的墓地被考古发掘.
  和徐达的墓地相比,
  常遇春的墓地非常荒凉破败
  这是因为朱棣靖难的缘故
  
  常遇春的女儿嫁给了太子朱标
  他的长子常茂被封为郑国公,后因犯有过错被贬,
  置于广西龙江,茂无子死后无续。
  次子常升娶妻胡氏(胡大海之女),
  这个舅舅在靖难时力保其甥“建文帝”战死在京门。
  朱棣夺权后清宫三日,大开杀戒,株连九族。
  建文帝不知所终。
  
  此后常氏家族成为“罪臣”蒙冤数十年。
  在朱棣清宫三日大开杀戒时。
  常升之妻胡氏携幼子常继祖年(七岁)同兄常茂、
  弟常森从南京逃往陕西、广西,最后到云南通海四街村。
  隐姓埋名,
  经过89年后在弘治5年(1492年)孝宗祐樘下诏
  “太庙配享诸功臣,
  其赠王者皆佐皇祖平定天下有大功,
  而子孙或不沾寸禄,沦于氓隶,朕不忍,
  所司可求其世嫡量授一官,奉先祀”。
  
  对他们平反召复授南京锦衣卫世袭指挥使。
  此时当年的继祖已生子“宁”。
  宁子“复”。复任南京锦衣卫指挥使。
  
  嘉靖11年时诏封四王,
  又封复之孙“玄振”为怀远侯。
  传至曾孙“延龄”。
  
  崇祯16年后明亡。延龄以布衣,归农终老。
  所以常遇春墓没有徐达家族墓那样的盛况
  
  在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王帽圈村还有一个常遇春墓,
  经专家考证是个衣冠冢。
  
  墓为长方形,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30余米,
  四围由高2.5米窑砖砌护而成。
  墓平顶,无碑竭,上面栽有200多株金丝小枣。
  
  史料说是常遇春在河北柳河川暴病而死后,
  灵柩顺大运河南运,
  要经过沧州附近的孟村回族自治县王帽圈村一带,
  可能是当地将士出于对常将军的怀念,
  也可能是其它原因,将常遇春衣冠葬于此处。
  
  也有民间说法是靖难之后
  常氏族人逃到河北孟村县回民居住地改汉民为回民,
  隐居逃生,并筑起常遇春衣冠冢。
  当然也是有可能的
  

通往常遇春墓的小路,很幽静

  楼主正干活呢
  干完养家糊口的活儿
  再来干私活
  ...
  关于,楼上有喜欢唐朝的童鞋
  那就只能先等等了
  不过不用很久
  明朝之后就开始唐朝了
  因为宋元之前说过了不少
  从略简单说说不会花很多时间
  ...
  
  关于常遇春的后人
  流落到云南通海的一支
  还在那里建了祠堂
  大家去云南旅游的时候
  可以去看看
  
  

云南通海的常家祠堂

  小豆子,那就祈祷兰亭序不在李二枕头下吧
  在乾陵我们还有希望点
在南京陪着朱元璋的,还有李文忠
  
  被吓死的大将军?
  
  李文忠:岐阳王
  明朝开国著名将领,字思本,江苏盱眙人。
  朱元璋外甥,后来收为养子。
  喜爱读书,作战骁勇,治军严明。
  19岁率亲军,从朱元璋增援池州(今安徽池州市),初建战功。
  
  明洪武二年(1369),
  以偏将军从常遇春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
  常遇春病逝后,他代其职继续远征漠北,俘斩元兵万余。
  次年,与徐达分道北征,俘获元主之孙及大臣数百人,
  升大都督府左都督。封曹国公,同知军国事。十七年病卒。
  追封歧阳王,谥号“武靖”。明初功臣排名第三。
  
  据弇州《史乘考误》,
  李文忠招纳很多门客,朱元璋很不满。
  一日,李文忠对朱元璋说大臣太多,应该裁减一些。
  朱元璋大怒,说你想削弱我的羽翼,是何用意?
  这一定是你的门客教唆你的。
  于是尽杀其门客。李文忠于是吓病了,很快就死了。
  
  《明通鉴》认为,李文忠或死于自裁,或死于服毒。
  
  李文忠墓位于南京太平门外蒋王庙街6号
  死后的李文忠和徐达做了街坊,
  两墓相距不远,在其西侧。
  
  李文忠的神道碑有点奇怪
  立于神道石柱左前侧(北面)约30米处,
  有说这也是因为朱元璋对其不满才这样的
  洪武十九年(1386年)董伦学士撰写碑文,
  楷书阴刻,约计2521字,
  现在字迹大多数都风化剥蚀,少部分字迹尚能辨认。
  
  
  

  这是撷芳主人按照岐阳世家画像描摹的上色图
  完全照做明朝亲王的衮冕
  做得很用心
  

传统的李文忠画像

  用命留下的名字和用铁器留下的名字
  
  邓愈,
  这个名字在明初那段历史里
  或许没有徐达或常遇春那么耀眼夺目
  但你如果留意下他的一生,你会发现,这个人的生命
  自始至终都在征战
  
  邓愈,原名石友德,字伯颜,安徽虹县人
  他的父亲邓顺兴,重气节,讲信义,
  被乡人推为练总,率领人民,保境安民。
  后与元军作战,中箭身亡,友德之兄友隆接掌兵权。
  不久,友隆病故,16岁的友德继掌兵权,
  继续带领人马与元军作战。
  (有点岳家军的意思,父死子上,长子死了次子再上)
  
  友德足智多谋,身高体壮,武艺高强,
  每战均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奋力拼杀,
  元兵多不敢与之交锋。
  泗州、灵璧、盱眙等地人民闻风归附,求其保护。
  
  后来投入朱元璋军中元璋命其为管军总管,
  赐名愈,那时他的年纪还只有18岁。
  
  邓愈与常遇春领兵自巢湖乘船南下,
  先后攻占牛渚矶、太平、溧阳、溧水、句容、芜湖。
  元将海牙率水师集结于采石,准备进攻太平,
  邓愈出奇兵直捣敌寨,俘其精锐;
  
  又以小船两只,满载柴薪,内藏火药,灌以油蜡,
  冲入元军水师之中,火烈风猛,满江红赤,元军大败,死伤无数。
  自此,元军无力扼守长江。邓愈等乘胜渡江,进攻金陵。
  元南台御史福寿督兵死守,邓愈等浴血苦战,
  终于攻破金陵,杀死福寿。
  
  后与徐达又顺势占领镇江、丹阳、金坛、广德。
  朱元璋因邓愈战功卓著,提升为广兴翼元帅。
  
  元至正十七年,朱元璋又提升邓愈为枢密院院判。
  同年七月,命邓愈为征南将军,
  以胡大海(虹县人)为副将,攻取旌德、绩溪、休宁,
  并乘胜攻占江南重地徽州。
  
  元苗帅左丞杨完者率兵数万来反夺徽州。
  当时徽州城郭残破,守御之器未备,
  而胡大海率师攻婺源未回,
  邓愈身边只有少数士兵,情况危急,
  于是其激励士兵,明立赏罚,打开四门,布下疑兵计。
  苗军见状,不敢入城。胡大海得到消息后,
  昼夜兼程赶回,与邓愈里应外合,协力拼杀,苗兵大败而逃。
  
  邓愈又先后攻占了婺源、休宁、严州,转战皖、浙、赣等地,
  所到之处,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各地民众争持酒肉慰劳。
  进攻江西时,陈友谅部将邓克明以省印及抚州、建昌、临川等23州印请降。
  
  二十二年,邓愈率兵攻占陈友谅所占重镇南昌,
  被提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镇守南昌,
  为朱元璋抽调兵力全歼陈友谅赢得了时间。
  消灭陈友谅后,
  邓愈又奉命先后平定江西南安、南雄、韶州、赣州诸郡
  
  朱元璋登基,建元洪武(1368),加封邓愈为太子谕德。
  大军平定中原后,命邓愈为征戍将军正总兵,
  平取江淮等地未归附的州县。
  不到两年,唐州、南阳、金州、均州、商州、房州等地均归附明朝。
  洪武三年,朱元璋又任命邓愈为征虏左副将军,协同徐达西征。
  邓愈率兵奋战元残军王保保部,斩首2000级,
  俘获王公以下百余人,士兵8万多,骆驼、马匹、辎重不计其数。
  
  八月,进克河州、乌斯藏诸部,招降吐蕃,
  追击元豫王至西黄河,
  在黑松林斩杀元大将阿撒秃,
  大军深入甘肃西北数千里。
  到这个时候,河州以西才真正归入明朝版图。
  十一月,班师还京
  
  十年,吐蕃残部抢劫乌斯藏贡使辎重。
  邓愈任征西将军,兵分但路,深入吐蕃腹地,
  追杀至昆仑山,俘斩万人,获马、牛、羊20余万,
  招降诸国,开辟疆土数千里。
  
  朱元璋见到捷报后,降旨嘉奖邓愈,
  赐红蟒暖袍一件、玉带一围。
  十月,凯旋到达寿春时因病去世,
  那是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年41岁。
  
  他的一生都在不停的征战中度过
  为了开国,为了保国
  朱元璋闻讯大哭,停朝3日,亲迎灵柩祭奠,
  并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号武顺,肖像挂在太庙中享祭。
  他还亲自选择墓地,安葬在南京雨花台西安德门里的西山,
  墓前置六对石翁仲石马,山上遍植松柏,禁止樵猎。
  
  朱元璋追忆邓愈对礼部尚书朱梦炎说:
  “友德随我二十二年,东征西讨,尝尽辛苦,镇守八州,
  有功无过。你当撰文刻诸石上,以昭不朽。”
  邓愈的墓碑上刊文曰:
  “王器量宏伟,沉毅简重,谦恭慎密,奉公守法,
  临大敌而不惧,有大功而不矜;又能礼贤下士,宽惠待人,
  事母夫人能至其孝,抚弟幼孤能至其爱,
  不独有将略之雄,兼有君子之行,宜乎为国元勋,光辅帝业。”
  朱元璋并为邓愈像题辞:
  “天生元辅兮辅我定乎九州,
  溯其功勋德业兮实无人以可侔,
  垂凛凛于尺幅兮直与河岳而长流。”
  
  如果邓愈的故事说到这里就结束
  那一切还是美好的
  只可惜,不论你是什么人,多么伟大
  都不知道自己死后,将面对什么样的境地
  让我们来看看邓愈面对了什么
  
  邓愈墓成露天公厕
    (2005-11-06 09:05:54)
    【金陵晚报报道】日前,有读者向本报反映,省级保护文物单位邓愈墓门前环境很糟,成了饭店和洗车行的停车场和污水排放处,一些市民还把它当作了公共厕所。
  
  昨天,记者来到雨花南路,邓愈墓前的空地上停满了车辆,左右两边的饭店都有接待员指引食客将车停在牌坊下面。沿小门进去后,则可以看到右侧是一个洗车行,大量废水随地流淌。刻有“邓愈墓”的标志碑隐在几辆轿车和满地垃圾后面,远远就可闻到一股浓重的尿臊味。
  
  雨花台区文化局文物科的孙先生表示,邓愈墓是免费公园,在方便了市民参观的同时也给文物保护带来难题。他们正考虑请示上级部门把邓愈墓改建成一个收费的公园,以减少人为破坏
  
  
  那等着看吧,转眼就是两年后
  
  2007-03-08 10:07:37 来源: 本网综合
  
   “这哪里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简直被弄成了一个垃圾场。”昨日上午,南京市民胡先生向《现代快报》反映,明代开国功臣宁河王邓愈陵墓,由于长时间无人管理,不仅石碑被车撞毁,而且垃圾遍地、护栏破损,乱涂乱画随处可见。
  
   墓志铭损坏,到处臭气熏天
   该陵墓位于雨花台区邓府山。陵墓牌坊下停满轿车,水泥地面凹凸不平,一块南京市人民政府竖立的“邓愈”保护碑错位,随时有倒塌的危险,不远处堆满生活垃圾。知情人称,这些生活垃圾是附近一家酒店运来的,他们一直把这当垃圾场,无人过问。
  
   在墓园西侧,“墨宝”仿古走廊廊壁内侧,镶嵌有20块用各式书体题写的墓志铭。按照设计初衷,在每一块墓志铭右下角有一个15厘米×8厘米的铜牌标识。然而,铜牌标识如今只剩下5块,其他的都被人盗窃。
   墓志铭石碑表面,更是被涂得面目全非,到处都是“爱情留言”和一些不堪入目的黄色打油诗。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所谓街头“艺术家”为了和古人一比高低,竟然用铁器在碑文上肆意刻画,致使其内容根本无法辨识,使这部分珍贵的历史资料永远不可能还原原貌。此外,就连走廊的木护栏也残缺不全,破损严重。
  
   珍贵石刻毁坏严重
   墓园东侧的“斧韵”仿古走廊,镶嵌有20余幅石刻国画,同样具有极高的史料和艺术考究价值。由于同样原因,石画已面目全非。在一幅立体感很强的国画中,马头和宫女胳膊都被人砸断。石刻画右侧的铜牌标注,同样被人盗去大半。
  
   据附近市民陈先生称,当初建邓愈墓园时,环境十分漂亮,参观的人特别多。后来,时间长了,陵园就没有人管理了,一些流浪汉把走廊当着睡觉的地方,并且随地大小便,陵园就成了流浪者的乐园。
  雨花台区文化局文物科邰科长告诉记者,当初建邓愈墓园时,园内的走廊、亭子是由江东开发公司投资。至于有人破坏石刻、石碑等文物一事,他们表示,将就园内存在的问题向区政府汇报。
  
  
  时间又过去了一年
  
  网友游记
  2008-7-6 13:43
  是在出安德门地铁站向雨花台走的路上闯入邓愈墓的。 只见路边一牌坊——或是什么门,上书“山高水长”,并有一副对联(内容忘了……),且方圆十米之内暂未看到有疑似卖门票的建筑,便犹疑数秒,走进了那“山高水长”。往左十步左右有一石头,上刻江苏省什么文物保护单位之类字样,才知道这便是邓愈墓。这块石头已被垃圾拱卫,使人不得近前。.........
  
  还是垃圾场
  
  
  2009年了,南京的童鞋,谁能告诉我邓愈墓怎样了?
  
  
  
  
  
  

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时候的墓园?

  看到两张顺眼的,只是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照片
  修葺之前还是之后
  
  还好没看见09年的新闻
  没有新闻就是最好的消息了

墓上野草青青,真是青冢了

  回来了,不好意思
  不知道西祠的图片不行
  我再找找看
  貌似邓愈的墓园里面有个娱乐城?
  还是卡拉ok?隐约可以看见里面的"金缘"什么
  ...
  才看到新闻
  是个桑拿中心
  不知现在还在不杂

  一个集偶像派实力派于一身的人
  东瓯王汤和
  
  汤和
  在<明史>中汤和与李文忠,邓愈,沐英分享一卷
  似不如徐达常遇春威风凛凛
  而作为得到开国辅运铁券的功臣最后能得善终的
  唯汤和一人而已
  
  "汤和,字鼎臣,濠人,
  与同里闬。
  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
  及长,身长七尺,倜傥多计略。"
  
  让我们来仔细看看上面那几句话
  汤和,是朱重八的同乡,
  不仅是同乡,还住在一条街上
  (“闬”(读HAN)字的意思是门,这里则指里巷之门。)
  可见这交情之深远
  
  这段话,至少还说明几层意思。
  一是汤和就比较有主见有志向;
  二是善骑射、会武功;
  三是有领袖才能,要现在也是校大队长什么的
  四是高大英俊且有智有谋,洒脱不拘。
  显然,这是一个不同凡响之人。
  
  (明朝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0.283米,
  也就是说汤和身高至少一米九几)
  如此高大威武还善骑射有机谋
  不是偶像加实力的化身么
  事实证明,世界上还就是有近乎完美的人
  
  有意思的是汤和比朱重八还早开始起兵
  郭子兴出来的时候,
  胸有大志的汤和已“帅壮士十余人归之”,
  他因作战勇敢而得一个小官,“以功授千户”。
  当时的朱重八还在皇觉寺里当小和尚。
  汤和念及旧情,曾写信给他的“哥们”老朱,
  请他出来共谋义举、同享富贵。
  
  《汤和传》记载:“从取和州。时诸将多等夷,
  莫肯为下。和长三岁,独奉约束甚谨,甚悦之”。
  那时候大家还都不怎么瞧得上老朱,
  可只有汤和,似乎看到了遥远的将来,像诸葛亮似的,
  对这个从小玩到大的兄弟很有礼,“独奉约束甚谨”。
  朱元璋自然十分高兴。
  对汤和的诸多好感,估计就是那个时候留下的。
  当时的汤和地位其实还比老朱高,能够如此低调
  还真不容易
  实在是令人佩服这个人的远见
  
  功成之前都如此低调,之后就更低调了
  他从小有雄壮志,希望实现自己的抱负
  也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
  人死的越来越多,
  老兄弟们越来越少
  他心里也越来越明白
  他知道老朱想干嘛,
  一辈子的老相识了,
  于是,他做出的重大决定,
  就是主动辞官而去,回家养老。
  
  明史记载说:“帝(老朱)春秋浸高,
  天下无事,魏国(徐达)、曹国(李文忠)皆前卒,
  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
  
  于是,汤和“以间从容言:
  ‘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
  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
  自己把自己解甲归田了
  一般这种情况下,老朱应该有点挽留之意才是。
  至少是象征性的做做样子
  是儿时伙伴,又是战友。
  可是老朱不,他很直接
  高兴,就是高兴
  书上说他的反应是"大悦",
  然后就是“立赐”,
  居然立即准奏了,
  马上在凤阳替他修建府第,予其赏赐。
  在老朱看来,还是汤和懂事
  
  不过,
  老朱是猜忌心很强的人。
  洪武一朝,
  告老还乡之人,也未必不杀你。
  因此,处处尽忠,处处小心,
  仍然是回家养老的基本原则之一。
  汤和,辞官之后,
  仍然处处约束自己,最终令老朱放心了。
  
  《汤和传》说:
  “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
  一语不敢外泄。媵妾百余,病后悉资遣之。
  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
  
  他从不以功臣自居,束缚子孙家奴,
  遵守法纪,避免授人以柄。
  对朝廷之事,他也守口如瓶。
  皇上赏的“妾百余”,
  他病之后,全部给钱遣散回家,
  所得的朝廷封赏,也分送乡亲。
  
  最最重要的一条,
  据史料记载,
  汤和回乡之后,信守一条准则:
  从不结交地方官员和过问政事。
  他的生活,
  就是整天喝喝小酒下下棋,游山玩水,
  含饴弄孙,给人一种只贪图安逸、
  百事一概不问的印象。
  这一点,都是老朱非常满意的。
  
  如果就这样结束,
  似乎又埋没了汤和这个人才
  快六十岁的汤和还要继续他人生舞台的精彩演出
  到了洪武十七年
  他又出山了
  为什么?
  倭寇来了
  那是他告老之后第二年
  
  那年新年刚过,老朱收到一封奏折
  "大批倭寇侵犯浙东,焚烧民居,
  抢劫财物,还将婴儿挑在长矛上,将孕妇肚皮剖开……"
  (由此可见,倭寇残忍由来已久,禽兽的后代还是禽兽)
  
  老朱马上想起了汤和,
  于是“卿虽老,强为朕一行。”
  汤和开始在东南沿海“备倭”,
  共筑卫所城计59处,使“倭寇多年不敢轻犯”。
  史书上的寥寥数笔,其实花去了汤和三年的心血
  
  洪武23年正月初一,
  汤和上朝给朱元璋拜年,突得急症,不能言语。
  (我看这个症状比较像腔隙性脑梗塞,
  所以后来的装病一说,倒未必是真)
  
  洪武27年,汤和病重,估计是好不了。
  此时,朱元璋听闻之后,多少心里有点不舒服
  朱元璋再狠,毕竟也是老人了
  人一旦失去所有和自己有共同回忆的人
  会有种旁人无法理解的痛苦
  所以才有了下面这一出君臣相望泪眼,无语凝噎
  
  明史记录
  “帝思见之,诏以安车入觐,手拊摩之,
  与叙里闬故旧及兵兴艰难事甚悉。
  和不能对,稽首而已。帝为流涕。”
  
  老朱想见汤和,于是命人将汤和送到南京,
  手执汤和而抚摸之,不禁谈起儿时的情景,
  以及兴兵起事时候的艰难之处。
  此时的汤和,早已不能说话,只是点头。
  老朱也是老泪纵横。
  
  儿时伙伴,故旧之人,
  杀得杀,死得死,只剩下一个汤和了。
  这份伤感,可以理解。
  可是,这又是谁的因果?
  世上之人,似乎都可以共患难,
  却不能同富贵,也是人之天性使然。 
  
  洪武28年(1395年)八月二十八,
  汤和死去,享年70。
  朱元璋追封其为东瓯王,谥襄武,
  埋葬在凤阳曹山(今属蚌埠市龙湖公园)。
  
  汤和墓面对龙子河、背负曹山峰,
  水光山色,交相辉映,
  是一个好风水的地方。
  观汤和一生,总算以其智慧,
  以难得糊涂,换得了一个好归宿。
  
  走过必留下痕迹,
  汤和抗倭三年,在汤和离去后,
  留下海防军驻扎在宁村所城。
  后来,军士们就在宁村落户,
  世代繁衍,使宁村人的姓氏达到八十来种,
  故而被称作“百家姓之村”。
  
  村民为缅怀汤和为民平倭的恩泽,
  将他尊如神灵,户户立牌供奉,
  上书“宁村所主汤和公之位”,
  春秋两度祭祀。
  
  直至嘉靖七年(1528年)立汤和庙以后,
  才将牌位集中到庙中供奉,
  并将每年春正月初九、秋七月十五两日定为祭祀日,
  称“宁城庙会”。
  
  尤其是七月十五日的庙会尤为热火,
  人们把汤和的雕像从庙中请出,
  前呼后拥地沿宁城四门巡游,途中还要举行“路祭”。
  到时附近各地群众都要前来参拜。
  1994、1995年七月十五曾开展纪念汤和活动,
  现已演变为“汤和文化周”。
  
  在他一生37年的征战生涯中
  这未必是最精彩的一仗,
  可就算聪明如汤和也想不到,
  在他身后的几百年里
  就是这场保卫战
  为当地的人们留下个属于汤和的节日
  这是属于他的光荣
  他当之无愧
  
  
  
  
  
  
  
  
  
  
  
  
  
  

近乎完美的汤和

  又看了看<汤和传>
  从起病时间和病程上看实在是很像脑梗塞
  脑梗塞比较常见会出现在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
  (汤和当年六十五)
  大量饮酒容易引发高血压
  而史书记载汤和就喜欢喝酒
  高浓度的酒精会导致动脉硬化加重高血压
  一个老年高血压患者会脑梗塞就毫不出奇了
  
  脑梗塞一般起病急,神经功能缺损在几小时内达到高峰
  轻度共济失调,轻偏瘫,失语
  洪武二十三年大年初一,
  汤和给老朱拜年,突发急症不能说话
  这不可能是伪装的,
  第一没有必要,当时君臣关系还好
  第二,就算要装,不需要大过年的触老朱的霉头吧
  这个症状看起来就像脑梗塞,但不是很严重那种
  应该只是腔隙性的
  所以,虽然没有得到合适的治疗
  汤和也没有很快死掉
  五年之后,汤和彻底瘫痪了
  也就死了
  以现代的观点看,脑梗塞发作后的五年存活率是15%-40%
  以明朝来说
  汤和能再活五年,说明照顾的还不错
  (有人说汤和是装傻骗皇帝,我认为不是
  如果他要骗皇帝,又何必不能说话还点头呢?
  就装什么都不知道好了)
  
  
  附上腔隙性脑梗塞的说明,大家可以看看
  病理学上,
  脑梗塞后残留最大直径不超过1.5 cm的腔隙者,
  称为腔隙性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塞好发于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患者。
  一般认为,
  高血压所导致的脑基底节区或脑桥细小穿通动脉脂质玻璃样变性导致管腔闭塞,
  是形成腔隙性脑梗塞的主要原因;
  但是,当脑主要动脉穿通支出口处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也可以阻塞穿通动脉的出口,从而引起腔隙性脑梗塞。
  wodexixi 
  
  考古专业现在比较热了
  顺便给现在有志学习这个专业的童鞋说下
  考古分两个专业
  一个是考古学,一个是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专业
  考古学是文科,文物修复是理科
  现在就业前景都挺好的
  不过,下现场的一般不喜欢用女生
  可能是觉得不能吃苦吧
  
  :wodexixi 其实每一种选择都可能会郁郁不得志
   我也不想学医啊,不过既然选择了(不管主动被动)
   那就好好干了,工作之外还是有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就算选择了你喜欢的工作,也可能会不得志
   任何工作还是一样存在人际关系问题,圈子问题
   有拿钱不干活的人,有尸位素餐的人,有能力强处处打压同事的人
  ....还会面对很多自己不愿意面对的事情
   不管做什么事情,还是先把自己建设成一个心里强大的人最重要
   只有心里强大的人,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年纪大了,有点啰嗦,希望你每天过得开心!
  
  汤和身后事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公平
  我想说这话的时候他显然忘了一件事
  在我们每个生命的尽头,
  都分明等着一个同样的结局
  死亡
  没有人能逃脱这个收场,
  不管你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
  到最后都归于尘土
  
  汤和是那个时代的聪明人,
  可惜聪明人也预见不到身后世界的沧海桑田
  以这样的地位下葬,
  汤和墓在明代就被盗墓贼觊觎
  并且成功的实施了盗墓计划
  于是在我们今天看到的汤和墓里,
  还依然可见当年那两个盗洞
  清楚的昭示着,
  这是个被洗劫过的灵魂居所
  
  汤和墓的考古发现始于1959年的文物调查
  当时地面坟冢略有起伏,
  因受雨水冲袭,面积不能确定。
  墓前神道长225米,前端立有神道碑,高6.35米,
  碑额篆书“敕赐故东瓯襄武王神道碑铭”,
  碑文字迹多漫漶不清。
  神道两侧有石马(高1.5米,长2.7米)2匹,侧立牵马士;
  跪羊(高1米,长1.7米)1对;
  坐虎(高1.2米,长1.7米)1对;
  文臣(高3米)2人,拱手执圭;
  护卫甲士 (高3米)2人,一手按剑,一手下垂。
  另有望柱柱础件,方形(边长75厘米)。
  
  1973年,因计划中的新建公路要经过该墓,
  报请上级批准,
  由原蚌埠市群众文化站文物工作组对该墓进行了发掘清理。
  当时的汤和墓只有黄土一堆,杂草丛生,众石刻残缺不全。
  
  该墓封土残存7层,自上而下,
  一层碎石加砂厚90厘米;
  二层黄土厚70厘米;
  三层碎石加砂厚37厘米;
  四层黄土厚150厘米;
  五层碎石加砂厚40厘米;
  六层黄土厚80厘米;
  七层为白灰泥。
  
  墓室营造于圹坑中,
  墓坑按墓室形状,开掘于山石中,
  南北长10.4米,东西宽5.8米,深6.2米。
  
  墓室为大型单券式砖石结构,
  分前后二室并附一侧室,
  前有斜坡墓道 (长约5.2米,宽约4.1米),
  墓门方向为南偏东8度。
  墓室砖壁厚88厘米,高1.53厘米,用长方形青砖平砌,
  券顶用青砖平立交叠砌,用白灰浆浇口。
  
  前室:内宽3.87米,进深2.59米,高3.6米。
  前门拱门两侧用长方形青砖平砌门垛,
  封门砖平砌,堵塞两门垛中间,
  方形铺地砖(31厘米×31厘米)平排。
  
  后室:置棺室,内宽3.99米,
  进深6.2米,高3.6米,较前室宽大。
  两扇石门,上下有枢纽,包铜环,
  门上按装铁铺首,横串一把银锁。
  方形右墓志斜置在门外的中央,
  盖和底用二道铁箍封合。
  
  左 、右、后三壁各砌壁龛一个,
  左右壁龛为壶门式,高56厘米,宽68厘米,进深54厘米;
  后壁龛为拱券形,高1.2米,宽94厘米,进深78厘米。
  
  铺地砖与前室同。该室已被扰乱,
  券顶后部有两个方形盗洞。
  乱土中发现盗具铁斧10把,铁镌2个。
  
  室中偏后用方条石砌成长方形棺床,
  长3.14米,宽1.37米,上面铺木板,板上置棺。
  棺身长2.41米,前高95厘米,后高80厘米,
  前宽95厘米,后宽80厘米,板厚6.15厘米。
  
  棺已被推倒,棺壁有铁斧砍的圆洞,
  棺盖被撬开,绝大部分随葬物已被盗。
  
  右侧室:在后室右壁前部依山开凿,
  有一方形门通后室,仅建造石门颊和门额,无门扇,
  左右壁部分用长方形青砖平砌,
  宽1.62米,进深2.4米,高1.74米,
  室内置一女棺,已腐朽残破。
  
  汤和墓虽遭盗扰,但出土文物仍较丰富,
  计有金、银、铜、瓷、陶、木、玉等器物百余件。
  其中一件青花双兽耳大瓷罐最为珍贵,
  是研究元明之际青花瓷作品的重要实物,
  出土的金贴花,银壶,银香炉,银锁及玉佩件等
  也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现均藏蚌埠市博物馆。
  
  2004-2006年蚌埠市政府重修了汤和墓,
  建成汤和墓东、西偏殿,及墓园北大门,办汤和事迹陈列。
  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
  当年随汤和在浙江抗倭将士温州八千后裔来蚌埠祭奠,
  出资10万建成汤和铜像,安在墓园东门。
  
  关于汤和墓的墓室介绍来自<文物>杂志上的明汤和墓清理简报
  现在汤和墓已经建成古迹园了,踏青扫墓的话正好
  不过提醒大家文物都在博物馆,现场只有复制品
  
  
  
  
  
  

汤和墓大门

  开放参观的墓室
  和出土文物
  
  

墓室中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