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常遇春墓
文物部门的资料上说
常遇春的墓位于南京市太平门外紫金山之阴白马村,
也有说是位于太平门外锁金村街道岗子村钟山第三峰西麓。
我一个南京的朋友告诉我
如果按照资料上寻找常遇春墓
那注定你找不到,墓地位于紫金山上,
按照他的说法
要从富贵山隧道北侧出口,沿着北向的路逆行,
左侧是白色山墙,
不用走多远就会看见一个小缺口,
从这个地方上山,
沿着小路走顺小路走大概一百多米,
会看到去仇成墓的指示,
再继续向前,
就可以看见常遇春的墓地了
常遇春墓占地约2500平方米,
墓经整修,底径9.5米,封土高2.4米。
神道现存石望柱1,石马2,旁有控马官,
石羊2,石虎2,武将2,墓碑1,
墓地周围有柱础数个,为享堂遗址。
1988年修城东干道,
神道石刻向内迁移20米。
宋濂撰写的神道碑,早已无存。
1951年,常遇春的墓地被考古发掘.
和徐达的墓地相比,
常遇春的墓地非常荒凉破败
这是因为朱棣靖难的缘故
常遇春的女儿嫁给了太子朱标
他的长子常茂被封为郑国公,后因犯有过错被贬,
置于广西龙江,茂无子死后无续。
次子常升娶妻胡氏(胡大海之女),
这个舅舅在靖难时力保其甥“建文帝”战死在京门。
朱棣夺权后清宫三日,大开杀戒,株连九族。
建文帝不知所终。
此后常氏家族成为“罪臣”蒙冤数十年。
在朱棣清宫三日大开杀戒时。
常升之妻胡氏携幼子常继祖年(七岁)同兄常茂、
弟常森从南京逃往陕西、广西,最后到云南通海四街村。
隐姓埋名,
经过89年后在弘治5年(1492年)孝宗祐樘下诏
“太庙配享诸功臣,
其赠王者皆佐皇祖平定天下有大功,
而子孙或不沾寸禄,沦于氓隶,朕不忍,
所司可求其世嫡量授一官,奉先祀”。
对他们平反召复授南京锦衣卫世袭指挥使。
此时当年的继祖已生子“宁”。
宁子“复”。复任南京锦衣卫指挥使。
嘉靖11年时诏封四王,
又封复之孙“玄振”为怀远侯。
传至曾孙“延龄”。
崇祯16年后明亡。延龄以布衣,归农终老。
所以常遇春墓没有徐达家族墓那样的盛况
在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王帽圈村还有一个常遇春墓,
经专家考证是个衣冠冢。
墓为长方形,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30余米,
四围由高2.5米窑砖砌护而成。
墓平顶,无碑竭,上面栽有200多株金丝小枣。
史料说是常遇春在河北柳河川暴病而死后,
灵柩顺大运河南运,
要经过沧州附近的孟村回族自治县王帽圈村一带,
可能是当地将士出于对常将军的怀念,
也可能是其它原因,将常遇春衣冠葬于此处。
也有民间说法是靖难之后
常氏族人逃到河北孟村县回民居住地改汉民为回民,
隐居逃生,并筑起常遇春衣冠冢。
当然也是有可能的
通往常遇春墓的小路,很幽静

文物部门的资料上说
常遇春的墓位于南京市太平门外紫金山之阴白马村,
也有说是位于太平门外锁金村街道岗子村钟山第三峰西麓。
我一个南京的朋友告诉我
如果按照资料上寻找常遇春墓
那注定你找不到,墓地位于紫金山上,
按照他的说法
要从富贵山隧道北侧出口,沿着北向的路逆行,
左侧是白色山墙,
不用走多远就会看见一个小缺口,
从这个地方上山,
沿着小路走顺小路走大概一百多米,
会看到去仇成墓的指示,
再继续向前,
就可以看见常遇春的墓地了
常遇春墓占地约2500平方米,
墓经整修,底径9.5米,封土高2.4米。
神道现存石望柱1,石马2,旁有控马官,
石羊2,石虎2,武将2,墓碑1,
墓地周围有柱础数个,为享堂遗址。
1988年修城东干道,
神道石刻向内迁移20米。
宋濂撰写的神道碑,早已无存。
1951年,常遇春的墓地被考古发掘.
和徐达的墓地相比,
常遇春的墓地非常荒凉破败
这是因为朱棣靖难的缘故
常遇春的女儿嫁给了太子朱标
他的长子常茂被封为郑国公,后因犯有过错被贬,
置于广西龙江,茂无子死后无续。
次子常升娶妻胡氏(胡大海之女),
这个舅舅在靖难时力保其甥“建文帝”战死在京门。
朱棣夺权后清宫三日,大开杀戒,株连九族。
建文帝不知所终。
此后常氏家族成为“罪臣”蒙冤数十年。
在朱棣清宫三日大开杀戒时。
常升之妻胡氏携幼子常继祖年(七岁)同兄常茂、
弟常森从南京逃往陕西、广西,最后到云南通海四街村。
隐姓埋名,
经过89年后在弘治5年(1492年)孝宗祐樘下诏
“太庙配享诸功臣,
其赠王者皆佐皇祖平定天下有大功,
而子孙或不沾寸禄,沦于氓隶,朕不忍,
所司可求其世嫡量授一官,奉先祀”。
对他们平反召复授南京锦衣卫世袭指挥使。
此时当年的继祖已生子“宁”。
宁子“复”。复任南京锦衣卫指挥使。
嘉靖11年时诏封四王,
又封复之孙“玄振”为怀远侯。
传至曾孙“延龄”。
崇祯16年后明亡。延龄以布衣,归农终老。
所以常遇春墓没有徐达家族墓那样的盛况
在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王帽圈村还有一个常遇春墓,
经专家考证是个衣冠冢。
墓为长方形,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30余米,
四围由高2.5米窑砖砌护而成。
墓平顶,无碑竭,上面栽有200多株金丝小枣。
史料说是常遇春在河北柳河川暴病而死后,
灵柩顺大运河南运,
要经过沧州附近的孟村回族自治县王帽圈村一带,
可能是当地将士出于对常将军的怀念,
也可能是其它原因,将常遇春衣冠葬于此处。
也有民间说法是靖难之后
常氏族人逃到河北孟村县回民居住地改汉民为回民,
隐居逃生,并筑起常遇春衣冠冢。
当然也是有可能的
通往常遇春墓的小路,很幽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