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王侯府,而今百姓家
-------沐王爷这六百年
沐英,
字文英,安徽定远人
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
后来因为打仗母亲也死了
八岁的沐英成了孤儿,
那时节也没有孤儿院,
要活着就只有讨饭,讨饭也不丢人
反正皇帝也干过
要说沐英,运气还真不错
在濠州城乞讨的时候,
沐英遇到了朱元璋
朱元璋见这孩子长得好,
仪表不凡,很机灵的样子
就把他收作养子,
改了姓朱,叫朱文英
(所以说长相还是很重要的,
你说要长成小叮当那个样子
别人我不知道,我是不愿意带回家去的
就算再可怜,撑死了背过脸去给他个...)
就这样
沐英就被老朱带回去交给马夫人抚养
当时朱元璋也不过25岁,
自己还没有孩子
他们夜里还同塌而眠,算是感情很好的了
(后来朱元璋自己也生了儿子,
就让沐英改回原来的姓,让他光宗耀祖)
此后沐英一直跟着老朱南征北战
十八岁的时候,被授帐前都尉,
参与守镇江,开始担当军事要任。
以后东征西讨、官至征西将军、西平侯等职。
到了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
沐英开始了一场改变他一生的征战
出征云南,
当时的云南可不像现在,
是旅游胜地,可以体验少数民族风情
当时的云南是属蛮荒之地,地形险峻,气候恶劣,
还有随时致人丧命的瘴气,而且民风彪悍
可是干爹加皇上说话了,怎么办呢,那就去吧
沐英作为征南右副将军,从傅友德率30万大军,
消灭盘踞在云南的残元势力及大理段氏。
出发之前,还顺便改了他的姓氏,
不是改过了吗,怎么又改呢?
原因是这样的
当年老朱收养沐英,问过他姓名
小孩子可能写不清楚,
有一种说法是他本来姓李
不过想了半天,
他用了个半边字写法,写了个木
木就木吧,还改什么呢
因为他要出征云南。
请人推算五行,
南方丙丁火,火克木,
五行不利。而水能克火
朱元璋就给“木”敕封三点水,
变成了沐浴的“沐”字,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
是马娘娘给沐英改的
这都是传说了,
反正木变成了沐是事实了
两年后,主力奉命回师,
沐英就长久的留了下来
沐英留守云南,
出了平乱作战以外
还开始屯田制度
范围:西逾河西,东抵宁州(今华宁),
南连建水。屯驻军2228名
(其中马步旗军387名,七分屯军1841名,
舍丁(眷属)1325名,军役(预备役)1500名,合计5053名,
按明制规定:驻军“军户”是“永充”的,
让士卒随带家属,共同屯垦,不得改变,
不得返回,不得与当地民户混居。
实行七分屯垦,三分戍守操练,
即七人所种之粮除自己食用外还需供养三人之口粮。
(有点像当年的新疆建设兵团的感觉)
沐英还组织民工疏浚河道,扩广滇池,兴修水利;
招商人入滇,运进米谷帛盐,发展商业。
开发盐井,增加财源,是沐英治滇的重要内容。
他还整修道路,保护粮运,使云南农商都有发展。
沐英增设府、州、县学达几十所,
择选民间优秀及士官子弟入学,管吃管住还管穿
月赐饮膳,年赐衣服。
他本人也乐在其中.
“居常读书不释卷,暇则延诸儒生讲说经史”。
在沐英统治时期,云南相当安定。
洪武二十二年(1389)冬,
沐英回南京入朝,
朱元璋赐宴奉天殿,
给予厚重赏赐。
朱元璋高兴地说:
“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汝英也。”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太子朱标死了,
消息传到了云南,沐英大恸,,六月沐英病死,时年四十八岁.
(沐英这个人还是很重感情的,马皇后洪武十五年去世的时候
他哭得呕血,这一次,连和他感情深厚的朱标也死了,
他的伤心可想而知了,所谓情深不寿,就是这样了)
朱元璋十分痛心,命归葬京师,
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
沐英去世后,他的子孙世镇云南。
长子沐春十七岁随沐英征西,
以后又征云南,才武有父风,
积功授后军都督府佥事。
沐英死后,袭父职,镇守云南。
修屯政,辟田三十余万亩,凿铁池河,
灌溉宜良涸田数万亩,使五千余户民有生业,
文治武功都效法其父,惜年仅三十六岁而卒。
沐春无子,其弟沐晟(沐英次子)继其位。
沐晟性格似其父,喜读书,凝重寡言笑,
得到朱元璋喜爱,历官后军左都督,
永乐年间征南,论功封黔国公,
正统四年(1439)死于出征回师途中,
赠定远王,沐晟承其父兄业,
久镇云南,名声远扬,沐氏在云南威权日重。
沐晟子沐斌,因年幼居京师,
由沐昂(沐英三子)代镇云南。
以后沐氏子孙相继镇守,
直到明朝终了,
最后一位黔国公沐天波还死撑南明王朝
一直逃到缅甸,坚持到1661年,
明亡十八年后,才被缅甸国王出卖
南明亡,沐天波以身殉国,
(真实的沐天波可不是鹿鼎记里那样的小王爷,
他是真正的英雄
他不是皇帝,他是地头蛇,
只要答应新皇帝的招降,他还是可以做他的大臣
在桂王逃来云南的时候,在云南南明官员都被招降的时候
他拒绝了.不识时务者,真俊杰也)
沐天波死了,沐家子孙却没有绝
沐英的后代在沐家村一直过着
“养牛耕田、养猪过年”的生活。
明灭亡后,
沐英的后人再也没有像沐英那样戎马战功、出人头地。
清朝朝廷规定
“清,沐家秀才赶考一概不予录用,鼓励沐家后人从事农业……”
从此这个曾经大名鼎鼎的王侯之家,彻底泯然寻常百姓矣.
关于沐英的几个不怎么出名的贡献
之一通海刀具
沐英打仗是比较喜欢用火器的,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知道火器的威力
可是一次被刺后,他觉得刀具也很重要,
他是个比较有钻研精神的人
于是开始研究,傣族刀,景颇族刀,
藏刀,傈傈族弯尖刀彝族短体插刀
研究这些民族兵器,可不是兴之所至为了好玩
他决心要吸取这些民族兵器的长处,打造出新的兵器。
他在带队伍人进入通海的同时,
设置庄头,修筑城池,铁木工匠随之到达。
这些刀匠艺人及其先进的手工业生产技术
把回族、蒙古族、彝族相结合,
因此历史上驻通海的元朝和明朝军队中,
有兵器制造和修理工匠落籍于此,
年深日久,
通海的制刀业在两个朝代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所以流下了许多精品刀剑。
之二火器布阵法
前面说了沐英喜欢火器,现在就来看看他是怎么用的
将火铳兵列队为三行,发现敌兵前进后,
第一行首先发射火铳,然后第二行、第三行继续发射,
在二三行发射时,第一列就可以从容装好子弹,
形成完备而持续的强大火力
很多人看到明朝那些事儿记载时都很怀疑,这可能么?
唉,我只想说一句,那就看明史吧,上面写得清清楚楚哪.....
之三,云南白药
这个就奇怪了,
云南白药不是民国的曲焕章吗?
的确是的,
不过,曲焕章先生祖籍江宁,也就是现在的南京
当年随沐英来戍边的军人后代
.....
历史总是有那么多的巧合
如果改变其中一个环节,结果就会不一样
如果当年这些将士都随沐英回江宁
不知道今天是否还有云南白药这个东西
又或者变成南京白药,
又或者根本没有了
.....
人在书写历史的时候
历史也改变了人的命运
少年沐英

-------沐王爷这六百年
沐英,
字文英,安徽定远人
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
后来因为打仗母亲也死了
八岁的沐英成了孤儿,
那时节也没有孤儿院,
要活着就只有讨饭,讨饭也不丢人
反正皇帝也干过
要说沐英,运气还真不错
在濠州城乞讨的时候,
沐英遇到了朱元璋
朱元璋见这孩子长得好,
仪表不凡,很机灵的样子
就把他收作养子,
改了姓朱,叫朱文英
(所以说长相还是很重要的,
你说要长成小叮当那个样子
别人我不知道,我是不愿意带回家去的
就算再可怜,撑死了背过脸去给他个...)
就这样
沐英就被老朱带回去交给马夫人抚养
当时朱元璋也不过25岁,
自己还没有孩子
他们夜里还同塌而眠,算是感情很好的了
(后来朱元璋自己也生了儿子,
就让沐英改回原来的姓,让他光宗耀祖)
此后沐英一直跟着老朱南征北战
十八岁的时候,被授帐前都尉,
参与守镇江,开始担当军事要任。
以后东征西讨、官至征西将军、西平侯等职。
到了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
沐英开始了一场改变他一生的征战
出征云南,
当时的云南可不像现在,
是旅游胜地,可以体验少数民族风情
当时的云南是属蛮荒之地,地形险峻,气候恶劣,
还有随时致人丧命的瘴气,而且民风彪悍
可是干爹加皇上说话了,怎么办呢,那就去吧
沐英作为征南右副将军,从傅友德率30万大军,
消灭盘踞在云南的残元势力及大理段氏。
出发之前,还顺便改了他的姓氏,
不是改过了吗,怎么又改呢?
原因是这样的
当年老朱收养沐英,问过他姓名
小孩子可能写不清楚,
有一种说法是他本来姓李
不过想了半天,
他用了个半边字写法,写了个木
木就木吧,还改什么呢
因为他要出征云南。
请人推算五行,
南方丙丁火,火克木,
五行不利。而水能克火
朱元璋就给“木”敕封三点水,
变成了沐浴的“沐”字,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
是马娘娘给沐英改的
这都是传说了,
反正木变成了沐是事实了
两年后,主力奉命回师,
沐英就长久的留了下来
沐英留守云南,
出了平乱作战以外
还开始屯田制度
范围:西逾河西,东抵宁州(今华宁),
南连建水。屯驻军2228名
(其中马步旗军387名,七分屯军1841名,
舍丁(眷属)1325名,军役(预备役)1500名,合计5053名,
按明制规定:驻军“军户”是“永充”的,
让士卒随带家属,共同屯垦,不得改变,
不得返回,不得与当地民户混居。
实行七分屯垦,三分戍守操练,
即七人所种之粮除自己食用外还需供养三人之口粮。
(有点像当年的新疆建设兵团的感觉)
沐英还组织民工疏浚河道,扩广滇池,兴修水利;
招商人入滇,运进米谷帛盐,发展商业。
开发盐井,增加财源,是沐英治滇的重要内容。
他还整修道路,保护粮运,使云南农商都有发展。
沐英增设府、州、县学达几十所,
择选民间优秀及士官子弟入学,管吃管住还管穿
月赐饮膳,年赐衣服。
他本人也乐在其中.
“居常读书不释卷,暇则延诸儒生讲说经史”。
在沐英统治时期,云南相当安定。
洪武二十二年(1389)冬,
沐英回南京入朝,
朱元璋赐宴奉天殿,
给予厚重赏赐。
朱元璋高兴地说:
“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汝英也。”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太子朱标死了,
消息传到了云南,沐英大恸,,六月沐英病死,时年四十八岁.
(沐英这个人还是很重感情的,马皇后洪武十五年去世的时候
他哭得呕血,这一次,连和他感情深厚的朱标也死了,
他的伤心可想而知了,所谓情深不寿,就是这样了)
朱元璋十分痛心,命归葬京师,
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
沐英去世后,他的子孙世镇云南。
长子沐春十七岁随沐英征西,
以后又征云南,才武有父风,
积功授后军都督府佥事。
沐英死后,袭父职,镇守云南。
修屯政,辟田三十余万亩,凿铁池河,
灌溉宜良涸田数万亩,使五千余户民有生业,
文治武功都效法其父,惜年仅三十六岁而卒。
沐春无子,其弟沐晟(沐英次子)继其位。
沐晟性格似其父,喜读书,凝重寡言笑,
得到朱元璋喜爱,历官后军左都督,
永乐年间征南,论功封黔国公,
正统四年(1439)死于出征回师途中,
赠定远王,沐晟承其父兄业,
久镇云南,名声远扬,沐氏在云南威权日重。
沐晟子沐斌,因年幼居京师,
由沐昂(沐英三子)代镇云南。
以后沐氏子孙相继镇守,
直到明朝终了,
最后一位黔国公沐天波还死撑南明王朝
一直逃到缅甸,坚持到1661年,
明亡十八年后,才被缅甸国王出卖
南明亡,沐天波以身殉国,
(真实的沐天波可不是鹿鼎记里那样的小王爷,
他是真正的英雄
他不是皇帝,他是地头蛇,
只要答应新皇帝的招降,他还是可以做他的大臣
在桂王逃来云南的时候,在云南南明官员都被招降的时候
他拒绝了.不识时务者,真俊杰也)
沐天波死了,沐家子孙却没有绝
沐英的后代在沐家村一直过着
“养牛耕田、养猪过年”的生活。
明灭亡后,
沐英的后人再也没有像沐英那样戎马战功、出人头地。
清朝朝廷规定
“清,沐家秀才赶考一概不予录用,鼓励沐家后人从事农业……”
从此这个曾经大名鼎鼎的王侯之家,彻底泯然寻常百姓矣.
关于沐英的几个不怎么出名的贡献
之一通海刀具
沐英打仗是比较喜欢用火器的,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知道火器的威力
可是一次被刺后,他觉得刀具也很重要,
他是个比较有钻研精神的人
于是开始研究,傣族刀,景颇族刀,
藏刀,傈傈族弯尖刀彝族短体插刀
研究这些民族兵器,可不是兴之所至为了好玩
他决心要吸取这些民族兵器的长处,打造出新的兵器。
他在带队伍人进入通海的同时,
设置庄头,修筑城池,铁木工匠随之到达。
这些刀匠艺人及其先进的手工业生产技术
把回族、蒙古族、彝族相结合,
因此历史上驻通海的元朝和明朝军队中,
有兵器制造和修理工匠落籍于此,
年深日久,
通海的制刀业在两个朝代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所以流下了许多精品刀剑。
之二火器布阵法
前面说了沐英喜欢火器,现在就来看看他是怎么用的
将火铳兵列队为三行,发现敌兵前进后,
第一行首先发射火铳,然后第二行、第三行继续发射,
在二三行发射时,第一列就可以从容装好子弹,
形成完备而持续的强大火力
很多人看到明朝那些事儿记载时都很怀疑,这可能么?
唉,我只想说一句,那就看明史吧,上面写得清清楚楚哪.....
之三,云南白药
这个就奇怪了,
云南白药不是民国的曲焕章吗?
的确是的,
不过,曲焕章先生祖籍江宁,也就是现在的南京
当年随沐英来戍边的军人后代
.....
历史总是有那么多的巧合
如果改变其中一个环节,结果就会不一样
如果当年这些将士都随沐英回江宁
不知道今天是否还有云南白药这个东西
又或者变成南京白药,
又或者根本没有了
.....
人在书写历史的时候
历史也改变了人的命运
少年沐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