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windy1979 
  
  这个帖子遇到很多有缘人哪
  族谱还真是好东西
  可以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先人到底经过什么
  。。。。
  不过,这条精美的玉带,估计家族是要不回来了
  
  这使我想到近年发生的另一件新闻
  云南沐家后人想继承沐氏家族古墓中陪葬的,
  除文物以外的大量黄金
  貌似后来被驳回了
  文物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均属国家所有。
  因此沐氏后人根本无权继承出土黄金。
  
  
  
  
  
  
  
  谁说我是猫 
  
  我也看到这个了,也许有机会回国来呢
  把详细新闻附上来给大家看看
  
  一件有着“雨过天青云破处”天空般青色的千年古瓷器“青百合花瓶”,近日在日本佐贺县武雄市阳光美术馆首度公开展出。由于这件珍宝被日本文物专家认定是已经失传数百年的中国柴窑的作品,引起日本文物界的关注,甚至连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也慕名前往参观。
  本次“至宝千年之旅”展览是由日本中国历史文物保护协会和北京汉和协力国际文化传媒公司主办,共展出了百余件中国古代陶瓷器。这些美丽的器皿被一件青百合花瓶夺去了光彩。日本中国历史文物保护协会会长对中如云称:这件青百合花瓶可能出自后周时期的官窑——柴窑。柴窑至今未被发现窑址,被誉为“诸窑之冠”,目前还是陶瓷学术界的一个未解之谜。
  
  “柴窑”被誉为诸窑之冠
  
  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柴窑,是指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皇帝柴荣烧制瓷器的官窑。根据清代朱笠亭所著《陶说》中的记载,柴荣在其官窑建造之际,下达命令“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也就是让他的窑工烧制出能够再现雨过天青后天空般青色的器件。因此,柴窑所产的瓷器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着色为独一无二的青色,而且这种青色与后来的青瓷有着显著的区别,后世的青瓷实际上是橄榄色系的绿色。
  
  遗憾的是,柴荣在位仅有短短五年,柴窑作品本来就很稀少,后来逐渐失传,只留下了“柴窑精色为诸窑之冠”、“片柴值千金”这样的历史记载。
  在日本佐贺县武雄市阳光美术馆这次“至宝千年之旅”展览最大的看点,就是一件被日本学者认定为柴窑作品的青百合花瓶。
  
  在日本中国历史文物保护协会会长对中如云先生12年前见到这件花瓶后,就被其独一无二的青色所打动。多年来,每当台风过境、骤雨初霁之时,他都会拿着青百合花瓶的实物或照片到室外,对着天空仔细比照。他还遍访了世界各地的文物专家,最终认定这件作品的特征完全符合历史文献对柴窑的描述,即“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此外,经过牛津大学根据热致冷光法进行的年代测定,证实这件珍宝确为700年至1100年前烧制的,这和后周皇帝柴荣在位时间基本一致。
  
  阳光美术馆馆长关口胜利也认为,世界上如果有柴窑作品存在,那么这件瓷器应该是第一候选,也正是在他的努力下,青百合花瓶才得以在阳光美术馆向世界首次公开展出。
  
  有望回国“省亲”
  
  根据日方的介绍,大约600年前,中国明朝皇帝将这件青百合花瓶赠给了日本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后来由日本古笔家族世代相传下来。
  
  已经有幸看到这件花瓶的中国陶瓷专家认为:青百合花瓶的胎质与汝窑或钧窑为代表的北宋官窑极为类似,下面有一层白色的化妆釉;此外,青百合花瓶从上至下浇涂的釉药应是唐代波斯产的天然颜料,这就使青百合花瓶同时具备了唐代和北宋的特征。因此,推测它是夹在这两个时代之间的后周柴窑作品,是有极大可能性的。同时,中国专家还认为,青百合花瓶“宝光十足”,如宝石般的润泽的光泽及细小密麻的开片,没有几百年的时间是无法形成的。
  
  此次展览的主办方——在日本中国历史文物保护协会和北京汉和协力国际文化传媒公司, 分别在日中各自的领域里相互协作,共同致力于发掘和保护在日本的中国历史文物,向日本公众传播、弘扬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向中国人民和文化研究者宣传介绍在日本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共同进行学术性的研究与交流,增进两国民间在这一领域的友好往来。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俞岚介绍,为了让中日两国学者进一步开展合作研究,早日揭开柴窑失传千古之谜,将尽力促成这件青百合花瓶早日回国省亲。
  
  再上两张图片给大家一睹为快
  真的是传说中的柴窑么?
  
  

  不过,这个真的很可疑
  柴窑根本是传说中的名窑,能传世的几乎没有
  而且是早在宋朝就难得一见了
  欧阳修在《归田录》里就说:
  “柴氏窑……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
  也就是宋代都没有柴窑,弄到个碎片,就要用黄金把它包起来。
  
  明朝也没人见着
  文徵明的重孙子文震亨在《长物志》中的记载,
  “柴窑最贵,世不一见。闻其制: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未知然否?”
  文震亨认为柴窑非常贵,世上根本看不见。
  他描述了听说的样子后,自己又问了自己一句:
  我也不知道这对不对,反正谁也没见着。
  
  理论上讲,汝窑的颜色最接近于柴窑。
  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
  “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
  谁见过柴窑啊,不都说雨过天青色吗?
  想一想,也就是汝窑比较接近了。
  
  再上一张图
  这件传说中的柴窑,在同一角度、同样灯光下,
  对玻璃罩中缓慢旋转的瓷瓶进行拍照,
  花瓶在图片中呈现出的颜色不尽相同,
  有的偏青,有的偏蓝,有的偏紫。
  谁也不能解释这是什么原因-----
  

更大的图

  和柴窑最接近的汝窑,这个天青色和日本现在珍藏的这件相似么?
  

  明朝的南北之争
  
  虽然无论南北都是中国人
  可是地域问题,却是古代已有的顽疾
  早在大明时节,科举就出现了南北之争
  那还得把时光逆转到朱元璋时期
  
  洪武三十年春天
  朱元璋任命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为考官
  共同打理本年度的科举
  结果三月廷试之后,状元榜眼探花,
  乃至前五十一名全部都是南方人
  北方人一个没有,
  因此这一榜又称南榜
  
  当然这个结果,也很正常
  因为本来,
  当时南北经济文化教育的水平差异就很大
  但是北方人一个也没有,
  这也是前所未有的奇景
  
  会试落第的北方举子们自然心有不甘
  于是一起联名上疏,
  告主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
  (因为刘三吾本人就是湖南茶陵人)
  事情到这份上,
  其实还不至于变成个杯具
  杯具的是一群倔强的人要坚持自己的信念
  
  知道这一情况的朱元璋命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
  司直郎张谦﹑司经局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
  王府长史黄章﹑纪善周衡和萧揖。。。等
  在落第的试卷中各人再阅十卷,增录一些北方人入仕
  结果令老朱大跌眼镜
  
  这些人选上来的最像样的北人文章
  不仅文理不通,还有犯禁忌的话
  张信的结论是北人最好的卷子,也是不够格入仕的
  第一次的录取结果是公正无误的
  
  张信和那些参加重新阅卷的人们
  从阅卷开始就不再离开工作地点,
  不和家人接触,以示公正
  而他们没有想明白的是,
  朱元璋要的,不是一个公正的结果
  而是一个他想要的结果
  
  当时的北方,受战乱的影响远比南方严重
  知识分子有限,还和朝廷不那么贴心
  用科举收服人心是必须的
  如果真的以文章好坏录取士子
  那教育落后地区就永无出头之日了
  所以搞平衡,那是必须的
  
  可那些主考官,复核的官员们
  没有一个领会上头的精神
  不论是最开始的主考刘三吾
  还是后来的侍读张信,
  他们都严格的按照朝廷科举考试的规定
  以文章的优劣选拔人才
  这完全不符合朱元璋的政治需要
  怒不可遏的老朱找了个“蓝玉党”的罪名
  除了主考刘三吾八十多岁免死戍边以外
  其余考官,复核的官员二十余人统统凌迟处死
  原来的状元榜眼探花也流放的流放,杀头的杀头
  
  到此时事情还没完
  接下来,老朱实在想不出谁能把这事儿办好
  只好亲自出马主考
  这次一口气录取了六十一人
  此六十一人全部都是北方人
  因而这一榜又称北榜
  
  这件事的影响深远,
  到仁宗时期,会试开始按地域分配名额
  在会试的考卷之上,
  要加注“南北”字样
  按照南方六十,北方四十的比例录取进士
  之后也有细微调整,但基本维持这个比例
  
  这种分配方式一直沿用到清朝
  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文化相对落后地区每界考试总有人能中进士
  能参与国家政治,参政议政,
  这对于国家的统一和政治的安定意义重大
  (这和我们今天的高考很像吧
  其实高考恐怕还不如科举公平
  因为当时照顾的,都是真正的教育落后地区
  京城的读书人,可是没有优惠待遇的)
  
  这场血腥的南北榜之争,
  最后以订下录取比例落幕
  其实在此之前的所有状元榜眼探花,几乎都是南方人
  只有洪武二十七年有一个甘肃人景清中了榜眼
  而在此之后的前三甲,也还是南方人的天下
  要说厉害到什么程度,给个例子大家看
  
  建文二年庚辰科
  不仅状元榜眼探花都是江西吉安人
  前六名,五个江西人
  永乐二年,录取进士472人
  状元曾棨、榜眼周述、探花周孟简
  直到第七名全部都是江西吉安人
  这件事也算是科举史上的奇迹了
  所以当时的人说“朝士半江西,吉水多翰林”。
  整个明朝的状元分布是南78人,北11人
  到了清朝,状元是南方88人,北10人
  
  
  其实,搞南北榜也不是明朝而始
  北宋时期就开始折腾了
  大家都知道的名臣寇准,
  陕西渭南人,正宗北方人,
  当过宰相,当过主考,
  基本上是历史上的正面人物
  可是此人主考科举,就明目张胆,大张旗鼓的搞地域歧视
  
  有一年他主考,江西萧贯高居榜首
  寇准看了就不顺眼,
  “南人下国,不宜冠多士。”
  于是换掉人家的状元,让山东人蔡齐升上了
  做了就做了吧,寇准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到处张扬,说我又为中原夺了个状元
  
  当时有个神童晏殊
  (就是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那位老兄)
  他是江西人,14岁就考科举
  宋真宗很喜欢他的才华特擢其为“同进士”,
  寇准居然跳出来反对,理由也很囧
  就一句话,晏殊是“江外人”
  也就是不是北方人。就是我们朝廷的“外人”
  
  大家肯定奇怪,这寇准怎么敢这么嚣张,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背后有人
  这人是谁呢,
  是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
  他在宰相堂,曾亲自手书:
  “南人不得坐吾此堂”,
  将斯语刻在宰相办公所在地政事堂的石碑上,告诫子孙遵守。
  所以两宋崇北贬南,意抬高北方人,打压南方人,
  “选用人才多取北方……故南方士大夫沉抑者多。”
  
  历史的奇诡也正在此了,
  南人崛起恰恰始于两宋,
  北宋名士大都是南方人,
  唐宋八大家,宋占其六,六人都是南人,
  苏轼三父子,是西南四川人,
  王安石、欧阳修、曾巩都是江南江西人。
  待南宋将都城南迁,
  更使江浙一带成为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人才中心,
  
  一统计可知,入得《宋史》人物,
  两浙第一,福建第二,
  江西与四川分为第三与第四,都是南方,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不是虚言。江南文气,一直绵延不绝
  直到现今,高考分数高到BT的,
  可不还是当年猛出状元榜眼探花的那些省份么
  。。。。
  再说回南北人才
  诚如鲁迅先生所说
  “据我所见,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
  人机灵些,自然是比较会读书了
  南方人北方人也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大家合力,才能取长补短,国富民强
  
  最后来几句迷信的
  相书上说“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贵。”
  各位看帖的同学,
  如果,你是北方人,长得像南方人
  或者你是南方人,长得像北方人
  那么恭喜了,贵人哪
  集合了北方的厚重和南方的机灵
  可不是了不得的人物么?
  
  
  
  
  谢谢小猪,病好了
  恭喜,坐了沙发
  (*^__^*)
  来晚了,更一点吧
  
  
  补充一个四川成都的藩王陵寝
  一个才去过成都同学的推荐
  遗憾,我以前去成都的时候没去寻访
  不知小令去过没
  。。。。
  
  
  朱友埙墓  
  蜀僖王朱友埙(1409-1434)是蜀献王朱椿世子朱悦廉的儿子。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封第十一子朱椿子蜀,友埙为第三代蜀王。
  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册封为罗江王。
  宣德七年(1432年)因其史靖王朱友育(朱悦兼之长子)薨,袭封为蜀王。
  宣德九年因患风疾而死,赐谥僖。 时年二十六岁。
  
  朱友埙墓在四川成都市东郊正觉山麓,距城12公里。
  墓室通长28米,宽18.96米,高6.5米。
  墓由砖券拱砌成,大门、前庭、二门、
  正庭、正殿、中庭和后殿等都是仿木结构琉璃瓦、石刻建筑,前、正、中庭左右建顶山式厢房,
  门窗栏额及室顶刻绘有莲荷、牡丹、菱花、菊花、
  蕉叶、海螺、双鱼、火轮、云朵等各种朱彩图案纹饰。
  坐椅、香炉、棺台的雕刻精美。
  嵌镶在后殿琉璃壁正中的圆形镂空描金釉陶盘龙,尤为生动。
  

  僖王陵游人很少

  僖王陵地宫值得一看,可惜位置偏僻,很不好找,路也不好走
  不如寺庙香火鼎盛啊
  
  
  
  

地宫入口,中间黑黑的是碑刻

  先上来
  
  
  冬天,绿茶,年底都忙啊
  最近病人也多,大家都要小心身体,注意健康!
  
  
  007,真是好久不见了
  生命无常,珍惜眼前啊!
  自己大病一场,对健康的感受更深刻了
  。。。。。。
  不知不觉又要新的一年
  帖子并没有能保持自己预期的进度
  总是计划不及变化
  想来很是汗颜
  希望接下来的一周
  能每天给大家带来新内容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