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生前事,
不论是正史或者野史传说都已经说得太多了
现在开始说说他身后的事情
说来不知是不是这位开国皇帝真的是煞气够重
生前按佛教的说法造的杀孽可够重的
结果他竟然是整个大明王朝最长寿的皇帝
而后面的皇帝,
总结起来,竟然是越想做好皇帝这项工作的越短命
也算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了
至于身后,
朱元璋也是比其他的前朝帝王幸运
由于是异族入主中原
结果是反而要把他老人家好生供着收买民心
不但秋毫无犯,
而且还保养修葺皇陵(后面乾隆的偷梁换柱不算)
康熙一生之中六次南巡,
就有五次拜谒明孝陵,
不仅如此还行三跪九叩大礼
(皇帝拜谁呀,历来皇帝都是只拜天地自家祖宗的)
并且在第三次南巡的时候,
还送上“治隆唐宋”四个大字
真是功夫做足了
(不过客观的说,朱元璋确实也不是当不起这四个字)
作为一个后世君王给一个前朝皇帝如此的礼遇
这实在是历史的造化弄人
朱元璋的在天之灵看到拜自己的不是自己的子孙
而是异族,不知会不会想哭了。。。。
不过,
他毕竟还是躲过了宋朝皇帝的那种不幸
换了是李自成,他估计就不得安宁了
事实上,李自成已经放火了
事实上,连湖北的显陵也下手了
只是,只是时间问题天气问题
才没有挖地三尺。。。。。。。
朱元璋这辈子,
对得起国家,对得起黎民百姓
在他统治下的明朝,
疆域是北穷沙漠、南极溟海、
东西抵日出日没之处,
凡舟车可至者,无所不届
到了他儿子朱棣的手上,真正是超过了唐宋
文治武功,一时极盛
“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
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他任人唯贤,体恤百姓,关心民生
首开百姓可以直接告官的先河
(要知道在古代百姓告官,是要先打一顿板子的)
洪武三年天下大旱,
朱元璋不但第一时间下旨免了灾区税赋,
还带着所有的皇子在六月南京的烈日下爆晒,
用这种中国民间最朴实也最自虐的方式求雨。
这一晒就是五天,当大雨倾盆而落时,
举国上下都认为是皇帝的诚心感动了上天。
作为个人,他戒奢守俭,
勤劳的超乎想象
自登基以后他事必躬亲,
而且还严格遵守着自己制订的“百姓黎明即起”的时间表,
除非病得不能起来,他都在每天凌晨四点就开始早朝,
无论寒暑秋冬都雷打不动。这一坚持,就是三十多年。
(我想要像他那样做皇上,估计很多人宁可不干了)
面对这样一个“以身作则”的皇帝,
臣民们也只得照做了。
不仅如此他还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御花园的皇帝
因为他把花园改成菜园子了
每天自给自足吃青菜多过吃肉
-------
只是这样看的话,
朱元璋简直是个完美的皇帝了
可是,这个完美者喜欢杀人
一杀就牵连出一大票人
不过他要杀的人,
除了他的敌人就是他的手下
所以只要不做他的敌人不做手下
基本上还是安全的
哦,也不对
还忘了一点
也不能做他的小老婆
朱元璋去世的时候,
恢复了一项在汉族皇帝已然很久不用的制度
殉葬制度
最开始的倒霉者就是秦王朱樉的两个妃子
也就是我前面说的王保保的妹妹和宁河王邓愈的女儿
到朱元璋自己去世的时候
按原来的制度,
是没有生育过的妃嫔都要殉葬
可是后来执行很混乱,
结果死了不少已生育的妃嫔
至于是怎么个死法
一种认为是白绫上吊
另一种说法比较恐怖
是灌水银
怎么做的呢,当然不是从嘴里进去
先是被一种中药熏得失去了知觉,
然后,
在头部切开一块,执行人手持铜勺,
往切开的部位里面倒水银。
之所以这样做说是为了保证陪葬的宫女妃嫔容颜不变
这也只是明人笔记记载
在没有事实出现之前只能存疑
关于这些可怜的妃子的埋骨之所
事实上,我们现在也还没有找到
当时殉葬的妃嫔有46人之多,宫女有12人
现在的考古勘探认为在明孝陵西边,
也就是现在的植物园内,
发现了一组建筑,是一些典型的明代构件,
这些构件的风格和明孝陵的风格非常接近。
而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考古专家们在植物园内发现了一座大型的古墓,
这个古墓内出土了很多女性用的首饰,
所以,专家们认为,
朱元璋那些殉葬的妃子,
应该就埋在植物园里面。
但更多的秘密还没有解开,依然常埋在黄土里
如果可以,还是让她们宁静的长眠吧
关于这位开国皇帝的容貌
有两个版本的画像
一个长得天赋异禀,奇形怪状
一个长得威风凛凛,象模象样
大家希望他是哪个样子,就认那个好了
故宫里的像

才看到007的回帖,我明白你的意思
不过说实在的,对郭先生这个人印象是很难改的
我能理解那种特殊时代冲破束缚的想法,和现在的找小三不一样
但是,当时的人谁也没有郭老先生做得这么过分
若每一个都说是真爱,那没有一个是真的真爱
那就是打着追求自由追求自我的幌子寻欢
我最反感的是他对安娜的态度,
明明已经生了五个孩子了
竟然可以不管大的也不管小的
他离开日本以后,就再也没有给安娜写过一封信,寄过一毛钱
作为敌国家属安娜被日本宪警欺负得很惨,打骂鞭子都是有的
到1947年中国记者陆立之去日本的时候
看到家里什么都没有,全家只有一点山芋充饥
。。。。。。
而他自己爱的另一个女人于立忱在堕胎时,
对她的朋友谢冰莹说的
“你想不到吧,郭沫若是一个这么卑鄙无耻、人面兽心的大骗子”
这也是生气他把事情推到郁达夫身上太过分了
话也许是气话,但是也是部分实话
--------
不过,安娜这个日本女子我还是很敬佩的
在郭老出走之后,独自一人养育四男一女,
战乱之中,身负敌国家属之罪名,
靠自己贩运菜贷维持生计,
并将孩子全都送入名牌大学(一东京大学、一京都大学),
接受了当时最好的教育。
这些孩子多学有所成,成为知名的化学家、建筑学家、音乐家。
而他自己这边的孩子呢
四九年后也都进入中国的名校,
其中一女撰文说郭老亲自找大物理学家钱三强帮其选专业,
可是,至今也未见有一成名成家的。
子女为郭氏遗产事,大闹不休,余立群为此自杀身亡。
。。。。。。
林林种种孰是孰非,一望便知了
你说的那些我当然是无缘得见了
顶多也就是看看他的考古文章,
在没看过他的传记之前看过一些诗文
看过传记之后,就再也不想看他的文章了
当然学术文章除外,我不能想象孤儿寡妇的那种绝境
也不能想象抛弃一个怀孕的女人让自己的朋友背黑锅
我第一次看到简直不能相信是真实的,当时还查资料
结果,事实就是这么黑暗
007,我们看的是同一个人,
不过人性善的一面被你看到
卑劣的一面被我看到了
因为卑劣这一面恶劣到超过我的底线
所以我就算看到一些正面的也无法忘怀那过分的恶
而你看到这恶劣的一面
我不知道你会作何感想,
但是我想至少你能明白我反感这个人的心情
我们之间其实不存在什么分歧
只不过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这样聊聊郭老先生其实也不错
至少可以让我们彼此看到更完整的郭先生
我是喜欢和人沟通的,因为了解就会懂得
我之所以连续给你回关于这个的帖子
也是因为我觉得我们的价值观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异
所以我要多说两句,想多看看你究竟是怎么个想法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
。。。
我从来不会人身攻击任何人,包括在网络上
攻击别人对自己既无益处,又浪费时间
生命可贵,开心还来不及,又哪来时间去做无聊的事情
和你说说老郭,也是觉得你维护一个不值得维护的人
因为在我看来,做到那种程度,人人都说得了他,没什么冤的
至于说学问,我倒觉得尚有可取
晚了,太晚了
汗,明早还有事情
先下了
晚安,不对
是早上好
greatpacific
因为你提到英国,所以我隐约记得见过你的ID,本人记性还可以
几年前去欧洲自助游,在穷游上获益良多
可惜回来后很忙,原来计划整理的东西,就一直搁置在那儿了
现在也经常去逛逛,看看新资讯-------
在国外的美术馆里转,经常会看到一拨拨的小学生参观
看文物听着历史,或者看画作然后就直接趴在地上,蹲在墙脚画画
这种教育方式挺好的
我们的历史地理生物美术也该这样教才是
没有小孩子会对听故事没兴趣的
死记住什么年份几月几号发生了什么事儿没意思
而且记过也容易忘了,等于浪费了时间
大陆啊,
关于七曜的问题,其实前面简要的说过了
既然你感兴趣,我就再说说吧
上一页我说到的甘德,
就是那位用肉眼观察到木星的卫星那位天文学家
他通过自己长期和仔细地对天文星相的观测和实证,
创造性地编制出了中国最早的星象表图,
并通过对二十八宿星象的划分,
为中国的历法周期确立出了自己的坐标参考系。
我们现在所说的“星期”,
就是最早由甘德编制的二十八宿星象
相对于地球观察者所认定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去确立的,
这样,七个星象为一个周期,
东西南北四个星期就是二十八宿。
从此,“星期”这个概念开始流行于世,
以七天为一个星期的日期划分法则也开始了
但是当时还星期这个词还不是表达现在这个意思
历史上也有「七曜历」,(可惜现在已经失传)
当然也有人怀疑这其中是否也包含「七曜记日法」。
这是二十八宿的具体轮值情况,大家可以看看
二十八日为一个周期,四个星期轮流一个周期。
四 五 六 日 一 二 三
角 亢 氐 房 心 尾 箕(东方七宿)
斗 牛 女 虚 危 室 壁(北方七宿)
奎 娄 胃 昂 毕 觜 参(西方七宿)
井 鬼 柳 星 张 翼 轸(南方七宿)
把明亮的太阳月亮和金木水火土星当七座天神叫七曜,
认为它们轮流主宰地上的一天,
每隔七天为一周就是一个星期。
八世纪的时候,
摩尼教徒从中亚将他们的「七曜记日法」传入中国,
但中国自古以来的一直的更受重视的记日法单位是旬(十日)、
和朔望(十五日)等,似乎七日记日法並未普遍流行。
反而在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
一直沿用七曜之名到今时今日
对应看看
星期日→日曜日
星期一→月曜日
星期二→火曜日
星期三→水曜日
星期四→木曜日
星期五→金曜日
星期六→土曜日
而真正用上"星期"这个词,其实还是清朝末年
当时有个叫袁嘉谷的状元,主管一些新词的定义
他本来也想过用传统的七曜记日法
不过觉得拗口,也不想和日本一样
不过这个人既然是状元,当然很有才了
他想到一个词,就是星期
星期这个词在古代的意思等同于七夕
由于牛郎星和织女星的位置特别,一年只能一次相见
所以七夕又名星期,就是星星与星星的互相期待
他觉得这个暗合了七这个数字,又很风雅
于是我们就有了星期这个说法
七曜也好,星期也好,都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只有礼拜是道地的舶来品
信教的说也就罢了 ,不信教的都说成口语了
感觉就不怎么好,也许是习惯了
刚才还听见一个小朋友和家里人说话
"礼拜天我们去肯德基....."
王勃有一首七夕赋写得很美
里面有说到星期,与月夕相对
蛮有意境的,写几句过来给大家看看
......
翔翠罕於甸,
迎箫吹於凤驿,
伫灵匹於星期,
眷神姿於月夕。
......
本来想多打几句
可是生僻字找不出来,从略啦
...
才华横溢的诗人王勃
也算天涯论坛的远古创始人了
没有他的那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又哪来今天的天涯论坛呢
估计也叫"狗扑,猴扑什么的了
和人家摇摇相望对应
--------
我很喜欢天涯这个名字,大家海角天涯
却可以在一起谈天说地,聊共同感兴趣的事儿
真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了
我们今天能做到的,恐怕是当年的王勃无法想象的幸福呀
感谢王勃同学,我们有了"星期"
感谢王勃同学,我们有了"天涯"
王勃同学的玉照

说起为我们定下星期这个名词作单位的袁嘉谷
其实也是个了不起的人
他是云南省第一个状元
能从教育比较落后的地区考到状元的位置
确实是非常之难得了
要知道那么多江南才子等着呢
不过仅仅只是这样
他的名字还恐怕很难被人牢记
(虽然状元难得,毕竟这一千年下来,也能积攒不少了)
他最国家最伟大重要的贡献
是在1909年,还是宣统元年
当时的英国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和,还有俄国人奥勃鲁切夫
在中国的敦煌盗走了大量的壁画和书卷
俄国人和英国人比较狡猾,立马就跑了
法国人伯希和比较缺心眼,因为他比较懂行,
知道这个是很了不起的东西
所以呢,他做了一件事
由于这个人太开心了,忘乎所以了,
他把已经运到河内装裱好的珍宝,又带回北京
干什么呢,在六国饭店开展览会
(看来他虽然是汉学家,却显然没看西游记
所以才会学黑熊怪,请失主参加佛衣会)
他要知道后果是什么,
一定想抽自己几耳光
他迎来了袁嘉谷
袁嘉谷当时是京城图书编译局局长,
袁嘉谷带着当时的手下王国维就去了
一看到古卷的老子<化胡经>他就震到了
无价之宝呀
他立即向学部侍郎严范孙报告了此事,
并提出了处理意见,
由学部急电甘肃敦煌总督:
“凡洞中片缣只字均检送来京,不得再失。”
此时,
又有大批敦煌文物被盗运至陕西等待出售,
并且已有某国商人持数千金前去购买,
听到风声紧,只好溜走了。
数千卷古籍得以及时追回,
由学部收管,
现在就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了
我们今天之所以还能看到并拥有这8679卷敦煌书籍
这位来自云南尽心负责的官员袁嘉谷,功不可没
状元局长,袁嘉谷先生

少荃
金字塔漫游者是下面这个
我们国家的盗墓贼还没那么先进
只用了一般的小机器人,好像电动汽车那样比较简单操作的
所以就找了个小机器人的图片
关于耿炳文和郭英,和沐英
耿炳文是长于防守的武将,不擅长攻城伐寨
留着他是为了守天下的
郭英作战能力很有限,洪武十七年才封侯
又是朱元璋比较喜欢的宁妃的兄弟
没有必要杀他
沐英和老将们不是一辈的,和马夫人,太子朱标感情都很好
这两个人都非常维护他
马夫人去世,沐英哭到呕血,朱标死了,沐英不到两个月就病死了
就不必说了吧
和汤和一个级别,一个年资,一个地位的
基本都完了...所以,他特别不容易
关于常茂和朱允炆的关系
在古代,是不管是哪个小老婆生的孩子,
都只会认正室那边的亲眷关系
这个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还记得红楼梦吧
里面赵姨娘的兄弟死了,探春按照惯例给她银子
赵姨娘急了,跑来说你舅舅死了....
探春的回话是"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刚刚升了九省检点...."
在封建社会,地位的重要很多时候都要大过血缘
不论朱标的哪个孩子,都是要认常茂这个舅舅的
和我们现在的以血缘论不同
妾侍的孩子可以是主人,但是母亲却只是有地位的仆人而已
所以说我们国家古代执行的,从来都是一夫一妻制
不过更具体点,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只有妻子是要明媒正娶的,
用的是娶字
而妾为纳,娶妻时送到岳家的财物被称为“聘礼”,
而纳妾时给予的财物,则被称为“买妾之资”。
《谷梁传》中记载:“毋为妾为妻”。
就是说,妾连扶正为妻的资格都没有,
有妾无妻的男人,仍是算未婚的。
而嫡妻死了,丈夫哪怕姬妾满室,
也是无妻的鳏夫,要另寻良家聘娶嫡妻。
妾的身份,至此已经成了定局,
到唐宋,更是成了铁律。
天子可以拥有以皇后为首的一百二十个女人,
皇后为嫡妻,她拥有单独与皇帝相处的资格,
其它姬妾不能与丈夫独处,
而且是否陪伴丈夫要经过皇后的批准。
——这种制度在明清皇宫更进一步:
皇帝选中侍寝的妃嫔后,
要将名单送给皇后审阅,
假如皇后应允,便加盖皇后印。
假如皇后坚决不盖此印,皇帝也往往没有办法。
如想废后、更换嫡室,
那往往要影响皇帝的身后名誉,
除了昏君,没有谁愿冒这个风险。
皇帝乃是天子,他的姬妾数目最多,
天子以下,妾的数目便在礼法上锐减:
大夫只能纳两妾,士族只能纳一妾。
普通富民则要到嫡妻年过五十无子的时候才能纳一妾。
而且,所有的妾都不可以陪丈夫整夜,
丈夫入睡后,她便必须离开。
明朝有宫妃殉葬制度,
这些殉葬的女子,都是姬妾,
从来也没有过一个嫡后。
又扯远了,简单的说,就是只有正室的亲戚才往来.才算亲戚
其他的不能算亲戚
无论朱标生多少个孩子,都只会认常妃这个妈,常茂这个舅舅
所以,想穿越的女童鞋想好了
要做就做大老婆
不然活着没地位,死了搞不好还要殉葬
惨哪
金字塔漫游者

虽然后来这个吕氏因为常氏死了而独居东宫
但是,这个和丧妻后续娶的不同
还是不算正妻,
因为常妃还活着的时候就有吕妃了
所以.....就这么些了
算说清楚了吧
虽然都是主人
关于嫡出还是庶出,
还是很重要
不然朱棣也不会死活要说自己是马皇后生的了
刚才有童鞋短消息我问那平妻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会说三妻四妾
我想想还是在帖子里回答吧
也许还有人想知道
我就不一个一个的短了
一发妻二平妻四偏妾,这就是所谓的三妻四妾了
所谓平妻其实还是不平等的
平妻常常是出于政治需要搞联姻、
或者上官为了笼络得力的下属赐婚,
无论是联姻还是赐婚,
这女子自然都是自己的亲人,
不能让人以妾待之,
而他们联姻或笼络的对象也大多事业有成。
不是还未娶妻的毛头小子,
这样渐渐便兴出了新的规矩:平妻。
平妻最多只能有两个,哪怕你位极人臣
其他的妾侍不限
而平民是没有资格娶平妻的
在具体待遇上
正室的社会地位和丈夫是相等的,
无论地家里还是外边。服制,车制等礼仪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而平妻和妾侍的区别就是平妻不用行妾侍礼
还是一样由正室管理
其实就算是贵族娶平妻也是明清以后才有
之前,在宋朝,哪怕正室生不出儿子,
还是只能纳妾而不能娶平妻
只有正室重病不能照顾家庭,才能娶一个平妻回来管理家务
古代的中国是个很严格的礼法社会
哪怕你是皇帝,真正的正室也只有一个
皇后是废一个,才能上一个,或者死一个换一个
永远执行这所谓的"一夫一妻制度"
关于这个制度还有一套法律来维系
唐高宗时期《户婚》中明文规定:
“诸有妻更娶妻者,徒一年,女家减一等;
若欺妄而娶者,徒一年半,女家不坐,各离之。”
就是说,你有了一个明媒正娶的老婆,
还要明媒正娶一个老婆的话,
要判徒刑一年,你第二个老婆家也要被判刑,
只不过减轻一点罢了。
如果骗人家娶回家的,男的蹲牢一年半,女家没事,离婚就算了
《唐律疏议》更严苛的规定:
“妾乃贱流”“妾通买卖”“以妾及客女为妻,徒一年半。”
就是说,如果你老婆死了,
你要把你心爱的小妾升为妻的话,
就是触犯了刑律,一旦事发,
是要两口子一齐服刑一年半的,
而且坐完了牢还得离婚
妾不能参加家族的祭祀,
妾被排除在家庭之外。
妾的亲属根本不能列入丈夫家的姻亲之内,
就连妾所生的子女(即庶出),
也必须认正式妻子为“嫡母”,
而生身母亲只能为“庶母”。
这样,妾所生的子女是少爷、小姐,
而妾的身份是奴隶;
妾称自己的子女为少爷、小姐,
她的亲生子女只呼其为“姨娘”。
对于妾,丈夫可随意处置,
或打骂,或遣逐,甚至把妾杀了,
《唐律》、《宋律》也只是处以流刑。
《清律》处罚更轻,只是“杖一百,徒三年”。
但如果妾打骂丈夫,则处罚得比妻打骂丈夫严得多,
“骂夫,杖八十”。如果打夫,
“不问有伤无伤,俱徒一年或一年半”。
而妻子享受和丈夫一样的权力
妻也可以使唤妾,打骂妾,
而妾不得有侵犯妻子的行为,妾犯妻与妾犯夫同罪。
或者还有童鞋有疑问,不是有得宠这一说吗
那我就说个故事吧
故事发生在唐朝,
主人公是宁王李宪
在他的王府附近,住着一户卖饼的人家
饼师的妻子长得十分美貌,比王府的很多姬妾生的还好
于是宁王将她纳入府中(其实就是抢)。
但这个女子还比较幸运,在王府极受宠爱,
每天锦衣玉食,生活奢侈。
一年后,宁王偶然问她还记不记得做饼师傅?
王爷积威之下,她虽然口不敢言,却眼有泪光。
座中贵客都很是感叹,纷纷赋诗。
宁王爱面子,最后不得不将她送回家中,
重新恢复正常的人妻身份。
以宁王之尊,万般宠爱
饼师妻都不愿为其姬妾,
甘愿与贫寒的饼师在一起。为什么?
除了感情以外,
姬妾卑贱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如果当真可以选择,
世上为姬妾的女人都愿意为妻,
而为妻的女人,也都不愿意丈夫纳妾。
可惜的是,在那个年代,
在那种法律制度下,这个都由不得她们选择。
根本姬妾制度,对于男子,
也并不都是那么风光耀眼的。
首先,当然是妻妾间、嫡庶儿女间,不能够和平相处。
——都是生而为女人,都是生而为父亲的儿女,
凭什么姬妾和庶子女就要低正室一等?
他们也不会甘心
于是夺嫡之事纷至沓来。
反之,嫡妻与嫡出儿女,也不可能不提防。
尤其是处于风口浪尖的几个女人,就更是身不由己。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一防一害之间,就难得再说什么真情实意
每天都是一场金枝欲孽的好戏在上演
到头来,又有谁在意的是皇上本身呢
在意的都是地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皇帝表现自己爱情的唯一办法
就是皇后死后不再立后
表示自己一生一世,唯有一妻而已
印象中这样做了的有
李世民,朱元璋,朱棣,雍正,,,,
还有一种就是死活要立心爱的女人为后
比如刘秀,比如顺治
阴丽华也该算很幸福的皇后了
虽然之前有过郭氏,但看得出刘秀对她的心意始终如一
最神秘的还是我们的始皇帝大人
一辈子一个皇后都没
他怎么想的呢?
看来妻妾制度这个话题,大家还比较有兴趣
来就说说各位清穿娘娘可能面对的真实处境吧
清朝由于是关外满人建立的王朝
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制度还不完善,
确切的说还不懂汉人这套礼法
努尔哈赤时期,所有的妻妾都叫福晋和格格
皇太极时期,有了后妃之别,建立了五宫:
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
次东宫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宫。
到顺治年间,福晋和格格还是混着叫的
直到康熙时期,才完善制度
后妃设皇后1名,居中宫,
皇贵妃1名,贵妃2名,妃4名,嫔6名
贵人、常在、答应,没有定数,分居东西12宫。
福晋是亲王的侧室,所谓侧室是相对于正室而言的
清朝规定,亲王、亲王世子及郡王妻封福晋。
亲王、世子、郡王的侧室,凡生有子女者,可封侧福晋。
亲王封侧福晋四人,世子、郡王封侧福晋三人,
奉特旨赏给者不拘额数。
为了强调正室的嫡妻地位,又称嫡妻为嫡福晋。
嫡福晋与侧福晋都是由礼部册封,有朝延定制的冠服,
确实和之前汉族的平妻类似
这种侧福晋一般来自君王的指婚
而关于联姻
不要说王爷了,就是清朝的平民也实行一个原则
良贱不能通婚
什么意思呢?
就是不存在凤凰男和凤凰女了
法律规定
“凡家长与奴娶良人为妻者杖八十,女家减一等”;
“奴自娶者,罪亦如之”;
“若妄以奴婢为良人,而与良人为夫妻者杖九十”;
“各离异”;
所谓良人,论的就是地位和财富
如果不是贵族之间,就是富户之间
尽量客观的说,哪位真想自己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的话
作为宋朝以后的朝代,女童鞋们还是不要想了
那几百年里,
对女性的压迫和管制是你不能想象的严重
说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生孩子
女性生育下一代本来就辛苦又危险
尤其是在妇产科学不发达的古代
同治九年印了这样一本书
“男女之别,竟差五百劫之分,
男为七宝金身,女为五漏之体。
嫁了丈夫,一世被他拘管,百般苦乐由他做主。
既成夫妇,必有生育之苦,难免血水触犯三光之罪。”
女人生育,被视为血污不洁之体。
所以生育都是在幽暗的内房里进行的,
请接生婆入内房全权负责接生和料理。
男人是肯定不能入内的
顺利生下来了,
被血污染的衣服裙子是不能见光晾晒的
没有血的内衣也是不能晒的
就算你嫁到王室,这些规矩也是要守的
你说为什么那么多后妃动不动年纪轻轻就死了
不难产也怕有严重的妇科病了
再看看做媳妇的守则
“妇事舅姑,如事父母。
鸡初鸣,咸盥漱,栉,笄总,衣绅。
左佩纷、、刀砺、小、金燧,右佩箴、管、线、纩。
施帙、大、木燧、衿缨、綦屦,以适父母舅姑之所。
及所,下气怡声,问衣燠寒,疾痛苛痒而敬抑搔之;
出入则或先或后而敬扶持之。
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
问所欲而敬进之,柔色以温之。”
来个白话版
媳妇伺候公婆,天不亮鸡刚叫就得起来
梳洗收拾停当,穿好衣服,系好带子。
在衣带的左右两边分别挂着擦布、小刀、布囊、
针线、丝棉、衣带、帽带、鞋带等,到公婆卧房去,
进了房,就低声下气地问候公婆衣服穿得少不少;
公婆身上觉得不舒服,就恭恭敬敬地轻捶搔揉;
公婆要走动,就恭恭敬敬地扶着。
然后,请公公婆婆洗脸。
小媳妇捧木盆,大媳妇倒水。
洗完了,奉上手巾。
然后问公婆有什么吩咐,
并恭恭敬敬地一一依命取来他们需要的东西。
做这一切时,要和颜悦色,使公婆顺眼。
在公婆的房里有什么吩咐,要恭敬地应声。
走路要轻而慎,出入都要作揖行礼。
在公婆身边不能打饱嗝,不能打喷嚏,
不能咳嗽,不能伸懒腰,不能斜靠着,
不能眯着眼看东西。
公公婆婆没有叫走,
做媳妇的不能随便离开,
无论什么事,必须先请示公婆。
平时在家里,对丈夫也要恭恭敬敬,
并且,做妻子的要悄没声音,隐居家院,
不问世事,不议家事。
妻子的衣服不能搭在丈夫的衣架上,
不能装在丈夫的衣箱里,
更不能与丈夫共用一个浴室
.........
所谓贵妃福晋的生活,除了所有的礼仪以外
每天也就是绣绣荷包,化化妆,吃点东西,有才的写写字画画
丈夫也不是相见就见的,
虽然养尊处优,
清朝的后妃们大都身体不怎么样
只能靠吃不同的丸药养身
(有清宫御药房文书为证)
---------
-------
又扯远了
关于女子的地位
客观的说,其实宋朝前期都还可以
日子好过一点
范仲淹都同意自己老妈改嫁
王安石因为儿子打媳妇
还自己做主把媳妇改嫁别人
相对来说,还有人权
从朱熹开始就不能去了
元朝更糟,觉得汉人这套很好
比前朝对女人的约束有过之而无不及
元末有个将领,叫潘元绍
有娇妻美妾七人,与明军作战
被围困姑苏
他觉得出不去了,就让妻妾都自尽了
等到他自己
他投降去了.......
到了明清,都比较惨
最多的给女性的牌坊,就是这段时间造的
对女性来说,还是越靠前的朝代越好过
等到近五百年,只能求天给自己好运气了
才看到小令的问题,汗
关于颅骨打开灌水银,这个是完全有可能实施的
这个解释不能三言两语结束
我打算以这个题目说说古代的医学技术
今晚就写这个了
关于这个打开颅腔的手术
很多童鞋最早听到的恐怕是华佗要打开曹操脑袋的传说
可文献上记载最早做这件事的名医,却不是华佗
而是扁鹊
这就是第一段故事
扁鹊换心
在<列子·汤问>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
同请扁鹊求治之,既同愈,
谓公扈、齐婴曰:
“汝曩之所疾,自外而干脏腑者,固药石之所已。
今有偕生之疾,与体偕长,今为汝攻之何如?”。
经过公扈、齐婴二人同意后,
“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
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二人辞归。……”
这段故事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当时鲁国的公扈和赵国的齐婴两个人都生了病,
同时到扁鹊处求治,经过扁鹊的精心诊治,
二人不久就全都治好了
本来应该没事了
可这时扁鹊对他们说
“你们所得的病,
都是邪气从外影响了脏腑所造成的,
用药物或针石就能治好,
现在你们身上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疾病,
它随着你们的生长而越来越明显,
不如现在就给你们治疗,你们看怎么样?”
二人都非常诧异,忙询问道:
“我们还有什么病,希望您能先说说这种病的情况和症状。”
扁鹊对他们说:
“公扈志强而气弱,所以长于谋划而少决断;
齐婴志弱而气强、所以不善于出谋划策而多独断专行。
如果能把你俩的心交换一下,
那你们两个人都将成为最完美的人。”
二人听后觉得有理。于是就同意了
扁鹊就让他们喝下特制的麻醉药酒昏迷三天,
剖开他们的胸部,取出他们的心脏,
相互交换后再安放上去,然后再敷上药。
等他们醒来并调养数日,就恢复到原来的模样。
二人便辞别神医扁鹊各自回家。
但由于二人交换了心脏,思维产生了错位,
结果是公扈回到了齐婴家,与齐婴的老婆孩子同居,
而齐婴的老婆孩子并不认识他;
齐婴却回到了公扈的家,
与公扈的老婆孩子生活,
而公扈的家人也同样不认识他。
于是两家人因此打上了官司,闹上了公堂,
并要求神医扁鹊辩解证明,讲清了事情的原由。
至此这场官司才得以平息。
这段故事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
因为家人都是学医的,所以认为这不过是个传说而已
那时大家都认为心其实是不会主管思维的
主管人的思维的是大脑
既然这样就算真的换心了,性格也是不会改变的
而且这样的手术麻醉剂量怎么控制
很容易就再也醒不过来了
而且还有手术的出血问题,感染问题
仔细看看现在的手术同意书
保证都会被吓倒
因为一个小问题就会要了命
那么几千年前的扁鹊做手术
难道真的只是个传奇吗?
答案却是未必
一个医学界的前辈认为
心脏移植手术到现在都是同类手术中的“高难动作”,
直到20世纪60年代,人类才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
(所谓的成功其实是活了18天而已,当然已经很了不起了)
虽然关于扁鹊的记载不多,但在他身后五六百年,
史书中才有了名医华佗刮骨疗毒、洗涤五脏的记载。
这样看来在扁鹊那个时代,
一代神医打开胸腔做些外科手术是有可能的,
但是应该不可能是心脏手术,因为难度实在太大了
老先生认为扁鹊其实是做了个胃手术
因为所谓的西施捧心,其实就是胃疼嘛
所以做胃手术大有可能
可是问题又来了
胃手术不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
时间,还是时间
有时候,不能想象的事情
时间会帮你的忙
随着换心手术越做越多,人们开始发现一个问题
换心竟然真的可以改变人的个性,甚至记忆
2001年,58岁的老人做了换心手术
在此后的六年时间里他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他变了一个人,
以前的衣服全是黑、白、灰等中老年男士衣服的款式和颜色。
现在就爱穿白色、黄色的衬衣和牛仔裤,
样式也都是年轻人的时尚款式。
手术后性格变得温柔心细,
以前他从来没叠过衣服,
现在每天不但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就连晚上睡觉之前脱衣服,
都按第二天穿着的顺序,叠得整整齐齐放在一边。
.......
如果再看国外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更多更明显
一名7岁的美国女孩在移植了一名被谋杀的10岁女孩心脏后,
开始频频梦到凶手的模样,
最终警方根据她提供的"线索",
竟然真的逮住了凶手。
一个25岁男子在移植了一名女性的心脏后,
现在每天都想出去购物,让他的女友惊喜异常。
而一位七十岁的男子在手术后一天,
与妻子去逛商店,突然对糖果店产生了浓厚兴趣,
并在店里流连忘返,无论妻子怎样催促都不肯离去。
更让妻子惊讶的是,他竟像孩子一样往购物篮里装巧克力棒。
随后发生的事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欧德曼突然变成了不折不扣的"体育狂人",
热衷于划水、滑雪、骑单车,甚至打算尝试跳伞。
后来妻子打听到原来移植的心脏来自一个十四岁车祸死亡的小男孩
这些嗜好全部都是他的.........
心脏原来远远不是给我们泵血那么简单
那么,难道,扁鹊真的给那两位做换心术了吗?
这个问题,我暂时把他保留
一起来看下一个故事
或许再后来,我们会找到答案
容光焕发的换心爷爷和郁闷的太太

第二段故事 华佗的外科手术
<三国演义>的部分,这里就不说了
只说说<三国志>的记载
“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触及,
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
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
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
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而《后汉书·华佗传》载:
“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
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
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
这两项记录虽然明确清晰
可是最为人所知的却还是关于曹操头疼的那段故事
华佗可以在那个时代做开颅手术
这是现代医生不能想象的事
有很多无法克服的难题
了解中国科技使的李约瑟先生认为
这手术的确在公元三世纪的中国出现
但更可信的关于中国古代开颅手术的记载,
还是见于宋元时代的著作
------
本来这一切的一切
都只能是一个猜测,无法证明
可世事很奇妙
总会在认为没答案的时候出现转机
忘了上华佗先生的玉照了
顺便送上开刀图
看起来蛮像八十年代的连环画

少荃
汗,累你打那么多字
简单的说,我和你是两种不同的人
看我的标题和说的内容也知道,
我比较喜欢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才说要讲明陵的,结果有童鞋一问
我说星相说星期去了,这是习惯,可能也是问题
你是个比较认真也比较较真的人,
其实我回复你的帖子,不需要那么多字便没有任何问题
是,他们也有铁券,也得善终
是,他不是常妃生的,但他还是要叫常茂舅舅,尽管血缘上不是
这样其实就足够了
因为我有点发散性思维,
所以想既然说到这儿索性再说说关于这件事的一些常识
本来你也看到了,我回每个提问的童鞋都是拉拉杂杂的一堆
我从帖子开始的时候就说过了,欢迎大家纠正或者改错
现在还是一样
以后回答各位童鞋的问题
尽量简单明了
记住了,努力改
答案
我没有想到过关于几千年前做开颅手术的问题会有答案
可是,答案,答案竟然真的出现了
而且,铁证如山
是什么呢?
考古发现
2001年的3月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康信先生,
受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邀请,来山东整理、
鉴定广饶傅家大汶口文化遗址人骨标本。
当技工把这些标本上的泥土清理干净时,
惊奇地发现编号为392号墓的墓主颅骨的右侧顶骨靠后部有一个圆洞。
392号墓是在1995年的发掘中发现的,
位于发掘墓葬区中部。
该墓葬为长方形坚穴土炕墓,
葬具为一棺,葬式为仰身直肢葬,
为一成年男性,年龄在35岁-45岁之间,
在头部左侧有随葬陶鼎一件。
根据山东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和碳十四年代数据分析,
该墓年代属于大汶口文化中期,距今3000年以上。
作为人类学研究专家,
韩康信先生对国内外古代颅骨穿孔术曾作过广泛深入的研究,
392号墓墓主颅骨上的这个圆洞引起了他的注意。
看到这个圆洞周围有明显刮削痕迹和骨组织修复的迹象,
根据以往的经验,
他推测这个直径为31×25毫米的近圆形颅骨缺损,
是墓主生前施行开颅手术时留下的。
外科教授鲍修风先生随后采用了X摄片、螺旋CT扫描及三维成像等手段,
从多个不同角度进行检查分析研究,
证明此缺损边缘的断面成光滑均匀的圆弧状,
应是手术后骨级织修复的结果,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螺旋CT三维成像,
可以清楚地看到缺口的边缘,
颅骨的内板和外板已经很好的融合了,
这就充分证明392号墓墓主确实作过开颅手术,
而且手术是成功的,手术后病人至少又存活了两年时间。
据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佟佩华研究员介绍,
虽然在墓葬中没有出土直接用来做手术的器械,
但从出土的一些当时的物品来看,
如钻孔的石斧、骨质的梳子等,
说明当时有超过骨硬度的刮削刻凿工具;
另外还出土了同时期带有针鼻的骨针、线等,,
说明当时具备手术后缝合的条件。
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大手术
这位中年男子的头骨上,
开孔差不多横贯整个脑颅,
从左至右直线距离达115毫米,
前缘横弧长度约155毫米,最宽处约30毫米。
在此大型脑颅开口的前后创缘各有一个小型穿孔,
很可能是该男子在术前曾受过创伤的遗迹,
也是他生前接受手术的主要原因。
开口创缘已钝化并伴有发育程度不等的再生骨赘。
说明手术后该男子依然存活了一段时日。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左侧创缘骨赘的次生现象强于右缘,
而创孔前缘的骨赘再生又强于右缘,
特别是右侧后缘外骨板刮削面更清楚,其创缘几无骨赘再生,
说明此次手术存活的时间不长。
因此推测左右和前后的手术时间可能有过间隔,
也就是说曾不止一次对该男子实施开颅手术。
392号墓的墓主为何要实施开颅手术,
目前仍是一个无法验证的谜。
据鲍先生分析,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由于外伤造成的颅骨骨折,创口不大;
二是由于颅骨本身长了溶骨性的肿瘤;
三是颅内肿瘤向颅外发展。
由于已经做了手术,所以现在无法认定。
三千年前的医生就会做麻醉手术了?
“要知道,华佗发明麻沸散也只有两千年的时间”
“难道说古人就能掌握消毒、止血、抗感染、缝合的技术?”
“古人又是如何打开颅腔的呢?颅骨的硬度是非常大的,
一般石头是无能为力的”
“也许他们用的是金刚石,确实,也只有这种石头,
才能打开坚硬的颅腔,但至少也需用几个小时的磨刮时间啊”,
所有的这一些,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都似乎是不可思议的,
然而古人却都做到了,这实在是医学史上的一个奇迹啊。
既然三千年前的古人可以做到
那么华佗做到,扁鹊做到,也都成为可能
我们的祖先到底是怎样做到的
我们还不知道
但我们可以确定一点
曾经以为是过去的神话和传说的部分
其实很可能就是事实的真相
很期待下一个伟大的考古发现
和这一个的过程,答案有了,可是怎么做的呢?
关于这个遗址,说是有五千年的历史,而关于这个颅骨
应该是三千年前的遗留,有的报道直接都用了五千年
是不对的,这里说明一下
参观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