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如花红楼在洛阳啊
  第一次独自旅行就是去洛阳
  以往总是呼啦啦的一堆同学在旁边
  变成一个人还真不习惯
  好处是不必有团队精神,喜欢的地方
  想在多久就在多久,不必担心影响别人
  坏处就是有时候游览得心情激动了,没人分享
  只好一个人傻笑。。。。
  
  洛阳的小吃分量很足,我要一碗面,结果上来一盆
  (西西,一点不夸张,碗太大了,,)
  老板看我吃不下,以为口干,还赠送一碗豆腐汤
  面什么味都不记得了,但是汤水还真不错,好喝
  -----
  
  
  phnll2000 
  
  喜欢就好
  
  另外你也发现丢回复么?
  我也是,刚才回帖好像不见了
  一会写的东西不知道有没有影响
  天涯最近有问题吧
  昨天好像也有点,害我晚上才更新
  
  
  苦茶,
  陈道长我知道的
  不过我去的时候没见到
  其实现在的道教反而更像佛教
  佛教本来是出世的宗教,现在却积极入世
  也很注重宣传,也很重视佛教文化推广
  包括武术方面,开馆
  
  道教就不是了
  基本上都是安静的清修
  如果你在城市里看见道士,十个有八个是假的
  
  武当山很美,很清静
  山上也有武馆,外国弟子比中国人多
  刚开始的我很惊讶,不知道这些人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怎么会找到这样僻静的地方来
  因为缆车是直接上山顶的,
  这家武馆在山腰上,
  说是半山,其实要走很远的山路,
  而且路不好走,大概五公里
  真的很佩服这些来自欧洲各地的武术爱好者
  有恒心,有毅力
  。。。
  武当山的武馆非常特别,在山上的都不张扬
  不仔细找,不问根本找不到
  进去了不经过三年考核,就成不了武当弟子
  所以也没有什么规模
  -----
  目前来说,还算没怎么“开发”
  以后就不好说了
  领导还是想弄成少林寺那样的
  不过,毕竟是宗教事务
  道长们还是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洋弟子中的女中豪杰

  落花,洛阳我很多年前一个人去的
  最简单的吃法
  哪会吃那么讲究呢
  比我想象中好吃
  我比较爱吃辣的,所以最怕特别清淡的
  感觉就没胃口了
  没办法,要是常住的话,只有四川湖南适合我
  
  武当山武馆是不少,不过不好找
  这里一个,那里一个,在山里
  其实如果有个能力强有整合力的人领导整合资源
  也可以做成类似少林寺那样的
  不过我私心重,还是希望不要把清净地变成名利场
  少林寺前后去过两次,越来越不喜欢
  老撺掇人烧高香,花钱,,,烦死
  好多寺院都这样
  我是不信这套的
  絮叨烦了,我就说,
  “我不会烧香的,佛祖不是说众生平等吗,
  那我没钱不烧香,也不会怪罪的。。。。”
  开溜
  、、、、
  yuanyi1237 
  
  历史上还真有个刺杀慈禧未遂事件
  是康有为曾经指使一个叫梁铁君的人暗杀慈禧
  这人在北京开了个照相馆
  后来和宫里太监混的很熟了,刺探了慈禧的时间表
  在行动之前,他遇到一个同乡,原来也是兴中会成员
  他和这个人聊得很投机。就把计划告诉他
  他不知道那个叫朱淇的人,
  其实早就背叛了革命,是袁世凯心腹的密探
  趁着梁铁君不注意,朱淇搜出了梁铁君的密码本和信件。
  拿着这些证物,朱淇告发了梁铁君。七天后,梁被捕。
  在《预备立宪》案公布的当天,梁铁军被毒死
  
  或许后来慈禧认为是光绪的主使
  才在死前杀了光绪吧
  
  
  
  

遇害当天,中国开始有警察了

  007来了,话说我昨晚的长篇大论
  就是你说婆婆招出来的
  
  说来我对信佛的老人还颇有心得的
  以前我奶奶信佛嘛
  为了引导她不烦我,并且不烦自己,不辛苦
  我看了很多佛经故事
  然后就按照自己的需要讲给她听
  慢慢的,我就没有什么不自在了
  
  其实蛮多年纪大的人,佛道不分
  根本不知道哪个神仙是哪边的
  尤其是一些民间的
  --------
  回正题
  孝陵博物馆。。。。。再现孝陵地宫
  
  今年二月,明孝陵博物馆免费开放
  那里,我们可以通过最新的技术看到沉睡六百年朱元璋的地宫
  
  明孝陵地宫自朱元璋入葬后就从未被开启。
  但民间传说,他死后南京13个城门同时出棺材;
  还有的传说更离奇,说朱元璋死后葬在了朝天宫。
  10多年前,
  考古专家用精密仪器探测到了朱元璋就葬在明孝陵宝顶地宫。
  
  走进博物馆大门,走过一道道坡道,
  沿着回廊楼梯,来到神秘的地下空间,
  一面普通的白墙瞬间变得深不可测,
  三维视频全方位解读了明孝陵的玄宫。
  
  记者跟随现场影片的镜头,伴随着音乐配音,
  一扇扇布满81枚乳钉的厚重石门被轻轻推开,
  宽阔的圆拱形空间,静谧而幽深,不仅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随着光线的移动,记者仿佛真的置身于明孝陵最神秘的地宫之中。
  
  绕过巨大的象征皇权的龙椅宝座,在狭长的墓道内,
  地上布满了一排排白骨,这些白骨不知是殉葬者的,
  还是被机关杀死的盗墓贼的。
  穿过前殿到中殿,绕过巨大的龙椅,
  再由东西配殿到后殿,终于看到了朱元璋的三层棺木,
  只见须弥座上,两口棺材并排而立,一大一小。
  大脚皇后马娘娘同他一起合葬在后殿。
  大的三层棺木自动开启,
  从开启的缝隙里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金银珠宝,让人眼前一亮。
  小的也随即打开,里面同样是各种宝贝。
  
   对于博物馆地宫三维视频再现的是否符合地宫里的设计?
  记者请教了南京大学历史系贺云翱教授:
  “古代帝王陵寝制度都有一定的传承性,尤其是同一朝代。
  我想他们是参考了北京十三陵万历皇帝定陵地宫的设计,
  因为北京的长陵地面建筑大体沿用了明孝陵的地面建筑模式。
  但是,由于明孝陵地宫至今没有考古发掘,是否完全一致,
  也不好说,应该说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吧。”
  
   除了展示明孝陵神秘的地宫,
  博物馆还展出了不少神奇宝贝。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要数各色从明孝陵出土的地面建筑琉璃构件,
  有黄,有绿,明亮而透彻。
  
  讲解员介绍说,黄色的是出土于明孝陵,绿色的是出自明东陵。
  这些琉璃构件上爬着的是张牙舞爪的飞龙,还有一些构件,
  造型相当奇特,虽然大小不一,但看了让人十分喜爱。
  
  据贺云翱介绍,1997年,他们曾经发现了明孝陵东西配殿遗址、
  神厨遗址等,还出土了一些建筑构件。
  色彩主要是黄色,也有绿色的,和明代宫殿用瓦是一致的。
  记者还发现,这些琉璃构件有许多是穿着彩衣的仙人,
  骑在怪兽上,仙人有的睁着眼睛,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样,
  还有的闭着眼睛,正在耳听八方呢。
  
  贺云翱告诉记者,
  “这些形态特别的神兽都是在屋脊上的。
  明代帝陵上屋脊上的神兽,和其他朝代的都不太一样,
  这些琉璃构件体现了建筑规格和建筑地位,
  再现了明孝陵的辉煌。”
  
  贺云翱介绍说,中国古建筑屋脊上的神兽,
  其数量和排序都有讲究,代表了一定的等级制度。
  最高等级为十兽,外加一个跨凤仙人,
  按顺序是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
  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这些神兽都是传说中的动物。
  
  龙生于水行于天,是天子的象征,
  凤是百鸟之王,为皇后的象征,龙与凤又喻吉祥如意;
  天马、海马一个能飞天,一个可入海,也是吉祥骏兽;
  狮子和狻猊勇猛威武,可镇妖辟邪;
  而斗牛、押鱼有鳞、有角、有脚,
  能飞会泳,可兴云降雨,灭火保平安。
  
  大家有机会参观的孝陵的话也不妨看看这些
  看起来还有点意思
  每天830-500,每天接待三千人
  
  
  
  

金色雕龙的宝座

  是啊,我去的时候天子驾六还没出土呢
  只能以后再去了
  我们国家实在太大,历史太悠久了
  很少有地方搞基建挖不出东西
  只有沿海的新城市可能少点
  其他地方,哪怕是新疆沙漠里,都还有古遗址
  陕西,河南这两个地方
  怕是在乡间找个看上去像封土的
  挖下去准有东西
  --------
  
  不过,听我朋友说洛阳现在民风不如以前了
  说是在古玩市场里有人专门卖盗墓工具(好像就在天子驾六附近)
  卖瓷器的那块也有
  不知道考古工具国家法律有没有什么管制
  ---
  朱元璋的时代结束了
  而另一个时代才刚刚开始
  现在开始明朝的第二部分了
  需要说明一下,这里不一定按历史贡献
  或者功绩什么的来写
  一般都会联系墓葬发掘的一切具体情况来说
  也可能没什么大的贡献的藩王或者官员
  如果墓葬有收获比较大,也会记录
  有童鞋提名的,就一定s说说
  没有提名的,就按我的好恶了
  ----
  
  朱允炆,黄子澄,这时期没有墓葬踪迹可循的
  就不说了
  
  何者为道
  
  古时候的读书人,
  一般都会有这样的理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果没有为朝廷所用,
  只能修身齐家,
  那就“穷则独善其身”
  如果一旦登得庙堂之上,
  就可以施展保护,“达则兼济天下”
  这里要说的方孝孺,就是一个这样典型的明朝知识分子
  
  方孝孺,浙江人,
  小的时候就很聪敏,也很勤奋,
  每天读的书能有一寸多厚
  长大以后拜宋濂为师,
  宋濂是什么人呢,他是太子朱标的老师
  
  洪武十五年,几个大学士的推荐
  朱元璋召见了方孝孺
  朱元璋看方孝孺的言谈举止得体,知识渊博,
  觉得他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但是方孝孺是个读书人,
  开口闭口的仁政,先德化而后政刑;
  不合的胃口
  大人是主张以严法治国的,
  懒得听他絮叨,以礼把他送回了家
  二十五年又有人举荐方孝孺,还是没用
  没用,不等于永远不用
  这个人,打算把他留给儿子用
  
  朱标死了,朱允炆即位,
  这人就留给他孙子了
  这位方孝孺先生就被请到了南京
  
  朱允炆很尊敬这位老师,
  并且对他百般信赖和倚重,
  “国家大事,辄以咨之”。
  
  读书人到了这份上,就算最高境界了
  可以倾尽自己所学,施展抱负的时候到了
  如果历史就这样平稳的走下去,我们就没有今天的京城北京了
  
  朱允炆害怕他的叔叔们权势太大,
  于是决定采取黄子澄和齐泰的削藩的提议
  而诏书,自然是由方孝孺拟好
  
  如果仔细看历史上削藩这回事,
  就会发现几乎没有不动干戈削成功了的
  而且这种情况下藩王打起的旗号,都是清君侧
  清君侧是干嘛?就是清除皇帝身边的坏人
  总不能说我要赶走你,我来做皇帝吧
  古人讲究师出有名,那样就是不义之师了
  不管你做的是什么事,好牌坊总要先竖起来
  朱棣就这样打着靖难的旗号,一路艰辛的攻到了京城
  
  我们现在是看到朱棣胜利了,
  可事实上这场胜利非常的来之不易
  除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以外,
  最重要一点是朱棣比朱允炆心狠
  大军将出,朱允炆竟说“毋使朕负杀叔父名。”
  这下葬送了自己
  朱棣就这样在敌人首领的保护下,几次大难不死
  既然大难不死,后福就自然到了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终于攻到了南京
  朱允炆是自焚死了还是逃了都不重要了
  历史的舞台终究与他无关了
  下一个辉煌的时代,属于他的叔叔朱棣
  
  朱棣攻入南京之前,
  他的重要谋臣姚广孝恳求朱棣不要杀方孝孺
  “南京城破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
  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姚广孝是什么人,是一直在朱棣身边撺掇他谋反的人
  方孝孺的死敌,他虽坐镇北京,
  所以的战役战略都少不了他的谋划
  朱棣很重视他的说话,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可惜,他们面对的,
  是一个哪怕见了棺材也不会落泪的方孝孺
  
  朱棣召见方孝孺,请他写诏书
  方孝孺穿着孝衣,进去了就大哭
  朱棣劝他,你不用这样,
  我只不过想效法成王用你辅佐我治天下而已
  方孝孺质问,那成王在哪里
  朱棣说:“他已经自焚死了。”
  方孝孺:“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儿子”
  朱棣说:“治理国家要依赖年长一点的国君。”
  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弟弟?”
  朱棣说:“这是我们的家事。”
  回头让手下的人递给他笔和纸,
  说:“向天下发诏书,非你起草不可”
  捡起笔,写了四个字“燕贼篡位”。
  
  写完又把笔投到地下,又哭又骂说:
  “死即死耳,诏书不草!”
  朱棣大声说:“诏不草,灭汝九族!”
  方孝儒针锋相对的说:“莫说九族,十族何妨!”
  话说到这份上,朱棣还有余地吗
  没有了,那好,就成全你吧
  
  朱棣给了他一刀,也没让他痛快死
  把他关进狱中,把十族所有人都抓来
  一个一个当着他的面砍头
  方孝孺忍痛不屈,直到他弟弟孝友行刑的时候
  方孝孺泪如雨下,两兄弟各自念了诀别诗一首
  “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
  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回家山。”
  (难得这么理解支持哥哥的弟弟呀,
  现在的年轻人都没有兄弟姊妹
  怕是不能理解这种感情了)
  
  方孝孺也回了他弟弟一首
  “天将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
  忠臣发贲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呜乎哀哉兮庶不我尤。”
  
  方孝孺死了,身旁还有873个冤魂
  入狱充军的还有几千人
  他的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廖庸和廖铭等人,
  冒险捡其遗骸,葬于聚宝门山上,
  结果,这兄弟俩也因此丢了性命。
  (一把枯骨也是罪,可怜了这两个有情义的人)
  
  远在宁海县城的方氏族人,
  有一个叫马子同的人,冒险收集他们的残骸,
  投于一井中,后人称此井为“义井”。
  
  唯一庆幸的是方孝孺的妻子和儿女都在屠杀到来之前自尽了
  方孝孺不用目睹他们行刑
  这庞大的被屠戮人群,方孝孺活到了最后
  只有这个时候,时间每多一分一秒都是痛苦的
  
  或者方孝孺立志殉国的时候,
  就不该活到见朱棣的那一刻
  也就无谓这八百多条性命成了冤魂
  原来死晚了,也是错
  以至于后来多活一天也是痛苦,看着杀戮。。
  
  我们今天的人很难理解方孝孺宁死全家也要维护的这种秩序
  本来朱棣也说的没错,皇帝都是朱家的皇帝,
  好好做你的臣子不就行了
  以朱棣的个性,这样的劝说,算是苦口婆心了
  还么怎样呢,
  面对这样的人,不杀也不行
  
  对朱棣来说,你是读书人,你会说
  我不和你说了,我会杀
  你说得出,我做得到,
  你拿十族的命放在砧板上,我也没什么下不了刀
  我消灭不了你的意志,那就消灭你的肉体
  人生就是这样,坚持信念,有时候,是要拿命去兑现的
  
  方孝孺的墓在南京雨花台、
  到了明万历年间,汤显祖为其修墓立碑建祠,
  清李鸿章在两江总督任上又重修,
  民国期间再重建。
  不过,屡建屡毁,均遭战火。
  方孝孺生前多难,死后亦不安定。
  现存之墓,是1999年重修的。
  天地正气这四个字,高悬于上,俯瞰众生。
  
  Ps
  所谓十族,诛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父族四即: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
  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姊妹、儿子);
  母族三即: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
  妻族二是岳父、岳母。
  第十族:方孝孺的所有弟子,也有的说所有朋友门生。
  
  

方孝孺先生像

  少荃,永乐大典肯定要说的 放心
  
  
  yuanyi1237 你说这个,又要诱我跑题了
  那也是我的兴趣所在呢
  纠结中
  。。。
  
  nini_908 关于《鬼吹灯》,说他写的好,
  就是因为他把虚构的部分也写出真实感来,这份才气难得,
  而且构思精巧,想象力丰富,写的引人入胜。
  在我看来,一本小说,写得让人看得欲罢不能,就是很好了。
  关于他的真实部分,要我看的话,
  盗墓道具是真,地名是真,情节是假
  ,
  
  yuanyi1237 成全你,成全自己,说几句吧
  
  关于古代医学美容,
  在我国确实由来已早
  
  昨天写到的道士葛洪,
  就在书中写了用鸡蛋清敷脸可以治疗疤痕
  另一个记录就是土瓜根敷脸,
  不但可以治疗脸上的痘痘斑斑点点,
  而且连用一百天后,
  皮肤亮得可以当镜子照,连自己老公都认不出来
  (这可不是我说的,是原话,“百日光华射人,夫妻不相识”。)
  还有一个什么敷脸,五十天可以白的像雪一样,不记得了
  ----
  
  说起手术美容,我印象中最早是晋朝
  《晋书·魏咏之传》已记载了
  “咏之生而兔缺”(先天性唇裂)。
  后来荆州刺史殷仲堪手下有个医生,
  专门给人做修兔唇的手术
  做完手术之后只能吃稀饭,
  刚做完手术的时候,要注意少说话,少张嘴笑
  
  唐代也有做兔唇的专家,这个人叫方干,
  因为做唇形修补做得特别好,所以人家叫他补唇先生
  清朝康熙年间的时候,
  还有琉球御医来我国福州找一位名医学补唇术
  回去给王室人员补唇
  
  汉朝的时候,女孩们穿的耳环,还和现在不一样
  它是两头都有装饰的,简单的说,是中间细,两头大
  这样哪边都好看,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今天的样子
  
  关于唐代的做酒窝,其实最开始也是用画的,后来才开始磨削
  唐代冯所著的《云仙杂记》中记载道:
  “中山僧表坚,面多瘢痕,偶溪中得鸡子,
  夜觉凉冷,信手磨面,瘢痕尽灭”;
  《博异志》中亦有“龙巢石磨→苍瘢,大效”的记载
  
  北宋的《圣济息录》也记载了用玉磨治疗面部瘢痕的事例。
  唐、宋代时期所用的石、玉磨削术,
  与今天我们所用的以石英碎屑制成的钻头治疗瘢痕的方法,
  同出一辙,不同的只是今天所用的钻速比一千多年以前要快得多。
  
  (上面我说的石英碎屑磨皮,
  其实就是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微晶磨皮,
  微晶磨皮虽然是仪器在工作,
  可是医生的技术比仪器重要得多,
  因为皮肤这个玩意,差之毫厘,天壤之别
  古时候的仪器不如现在,但技术肯定好得多)
  
  不仅如此,在唐朝,
  我们就已经能够装假眼了,用的是珠子
  关于这个记载在《全唐诗话》中:
  “崔暇,施肩吾与之同年,不睦,暇归失一目,
  以珠代之,施嘲之曰‘二十九人及第,五十七眼看花’
  这个时候技术还不成熟,所以别人嘲笑了
  
  可是到了宋朝,技术就可以以假乱真了
  《南村辍耕录》所载:
  “宋时杭州张存,幼患一目,人称张瞎子,
  忽遇巧匠,为之安一磁眼,障蔽于上,人皆不能辨其伪”。
  
  到了元朝继续往下发展,就能做鼻子了
  戴良所撰《九灵山房集》中写道,
  “闽夫长陈君,临阵为刀砟其面,疮已愈,
  而瘠和鼻不能合,肌肉尽热腐,甚恶,
  乃拜项颜章求治,项命壮士按其面,施洽以法,
  即面赤如盘,左右贺日‘复效也”’
  
  这说一个人在战场上被人砍坏了鼻子
  无法长合,并且已经开始感染,
  找到名医后帮他修正,之后就好了
  算起来,修鼻子也有七百年了
  
  

西汉的耳环,两头都装饰

  继续这个话题,关于传统医学的点滴
  
  关于麻醉剂,
  除了扁鹊和华佗的记录以外
  其实历史上还有很多其他的记录
  主要用的是曼陀罗花子为主要药物
  需要说的是,直到二战越战,日本人越南人还在用曼陀罗花子
  五代的时候,有个人长痔疮,医生局用乳香浸酒给他麻醉
  然后给他开刀,完全无痛,这个故事出自《玉堂闲话》
  
  关于这样的记录还有不少,
  我就不一个一个的给大家写出来了
  但有一个估计大家都熟悉,宋代的蒙汗药
  那可是确有其事的,相当于现代的哥罗芳了
  这个在《败鼓录》中多有记载
  有兴趣的童鞋可以翻来看看
  
  关于消毒,说来哭笑不得
  一般的医学教材都说我们国家以前都没有自己的灭菌消毒法
  这都是西方传入我国的
  那,之前那么多手术怎么做的?
  其他的我还不敢说我们怎样,
  但有一点我们是早八百年都做到了
  -----
  高热消毒
  
  我不知道这是从何而始,因何而起
  反正中国人在有文字的时候,就不吃生东西了
  可惜古人也没有专利精神和想法,一代一代就这么传下来了
  事实上,外国人也证实了高温可以消毒
  (这不废话吗,还真不,因为对于他们来说,
  这是一种伟大的发现)
  因为他们爱吃生食
  
  关于外科缝合,就不能不说到解剖
  因为你不了解人体结构,
  是没有办法做好外科手术和缝合的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都觉得中医不科学,
  其中一个依据就是没有解剖学
  太大的谬误了
  听我啰嗦几句吧
  
  近两三百年来,
  欧美日本才有人开始同意将自己的遗体解剖,用来查明病因
  而早在三国时期,中国就有人这样做了,
  《说略》中这样记载,汉末,有人得了肚子痛的毛病
  日夜不停,难忍的痛苦,临终前,病人对他儿子说
  我死了之后,打开我的肚子看看怎么回事
  后来儿子尊重了父亲的遗嘱,
  结果在他肚子里面发现一把小铜枪
  铜枪很小,可是足以致命
  
  无独有偶,汉代《宋书》中也有一个这样的记载
  沛郡有个小官吏,去北村喝了酒回家
  回来之后就病了,吐了很多蛊虫出来
  临死的时候也是要求妻子让医生给他解剖尸体
  结果后来发现体内全部是这种虫子,肠子都糜烂了
  
  关于这样的事例还有一些,
  这说明中国古人也是有求知科学精神的
  和现代的捐献遗体解剖,没太大差异
  其实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医生在做解剖
  只是没有宣扬,因为道德体系的关系
  (就算是西方,解剖学能正常发展也只是近代的事情)
  
  早在扁鹊时代就有一个名叫俞跗的医生,非常善于解剖
  外科手术的水平非常好
  他进行剖腹的程序是先割皮、解肌、诀脉、结筋,
  接着溺髓脑、揲荒、爪幕
  
  说起来王莽最厉害,他在战场上杀了人,
  就带着太医和最能干的屠夫一起上
  干什么呢,解剖尸体,
  详细的测量记录五脏的大小,还有经络的走向绘制
  他认为以后太医诊病可以用得着
  (这些记录本来是为了控诉他的罪恶
  而今天来看,他却是一个那么有科学精神的人,真是有见解)
  
  到了宋代,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法医宋慈
  还有其他的解剖进展,囚犯执行死刑之后
  医生会连同画家一起,绘制脏腑图
  
  而真正的严格控制不许解剖
  还是在清代,而且会处以严惩,坐牢是肯定的
  不过就是这样,也还是有个叫王清任的官员
  经常大清早的遛去义冢(看过僵尸片的相信都知道什么是义冢)
  去视察死亡小孩的内脏情况
  连看了十几天,看了三十多人
  这些他都记录下来,绘制了《亲见改正脏腑图》,
  佩服这个有勇气的人
  
  最后再多说几句
  在明朝的太医院,已经开始分科了,有十三科
  大方脉,小方脉,妇人,伤寒,疮疡,针灸,口齿,喉咙,
  按摩、接骨、金簇、眼科、祝由
  
  太医院分科如此细密,
  说明明朝医学有了长足的发展。
  凡在太医院任官,诸如医官、医生、医士等,
  都要经过专门训练。
  
  其来源是选医家子弟,经考选入院,称医生,
  由医官系统教授,分十三科经考试合格后,方能任为医士。
  (和我们现在的执业医生,实习医生是不是很像呢)
  
  在太医院之下有惠民药局和生药库,
  以及制作膏丹丸散的作坊。
  
  太医院使的职掌为医疗事务,由院判辅佐。
  其职掌:
  一、药品的收贮、辨别和保管。
  生药库是太医院收贮药材之处。
  洪武六年设御药局,又称御药房。
  药材按其产地身全国定额征收。
  嘉靖十五年(1536年)改名圣济殿。
  由太医院选御医、医士轮流供值。
  
  二、疾病的治疗。首先是为皇帝及其后妃看病。
  为皇室诊病,吉凶莫测,要担很大的风险。
  其次,还为王公、大臣或外国君长诊治。
  有时太医院也奉命派员往军营、监狱等处诊病。
  
  三、施舍药品,为民诊病。由惠民药局具体负责。
  此外,太医院还负责外地府州县惠民药局及边关卫所医官、医士、医生的选派和考核。
  
  到了清朝本来是沿袭了明朝的传统
  后来慢慢就不再有这么明细的分科和分工
  变成五科?
  可见历史总是在反复的。。。。
  
  其他科比较清楚,就这几个给大家解释下
  大方脉就是现在的内科,
  小方脉就是现在的外科
  金镞就是骨科,
  祝由就是符咒什么的了,
  把这个排在最后也是最后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写这么多的原因,真的很想让大家都知道
  我们传统的中医,不是不科学,不严谨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是因为自己的无知,
  而无视了曾经的科学
  当打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
  能不能不要马上开始妄自菲薄
  看看历史
  问问自己
  是我们的祖先迷信落后无知没有给我们科学的思想和文明
  还是我们自己相信“现代科学”根本不愿回头看一眼
  原来科学曾经离我们那么近
  
  每个认真看完我这个帖子的童鞋
  楼主谢谢你们
  了解过去
  才能面对将来
  

王莽是个奇人,我常常恍惚,觉得如果有穿越这回事,王莽必是穿回去的那个人

  太好了,找到王清任画的脏腑图了
  大家看了就知道
  已经画的很接近了
  。。。

  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书籍
  洗冤录,图文

  007,才看到你的回复,方孝孺怎么会掐呢
  连我自己对他的感觉也是不一定的
  有时钦佩,有时又觉得无辜枉死的人太多了
  若他执意要死,不如早死呢
  他若城破就死,我觉得朱棣他们家一人都不会杀
  因为那就没必要了
  -----
  这个问题无论是谁,怎么看我都觉得可以接受
  因为事实本来就不是是非问题,而是遗憾和可惜的问题
  好好做对君臣,为民效力,又怎么不是造福苍生百姓呢
  不过,除了忠君以外,感觉他应该还有点报答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情
  朱允炆毕竟还是很不错的君王
  
  乱弹一句,还不如朱允炆和天启对调,天启安心的做他的木匠去
  魏忠贤也可以滚蛋了,历史突然变得很美好。。。。。
  
  
  如花红楼
  那批作坊产北魏文物应该买到苏富比,佳士得去
  好好慰劳下瓦德西的子孙
  
  西西
  庆安 
  
  关于这个我们国家的遗体捐献都没有明确的条例
  每年的支援捐献者只有千分之三
  这个问题其实都知道,不过没国外说的那么夸张危言耸听
  如果死者能给垂危的人一次生的机会
  又何乐而不为呢
  
  有些西媒和轮子编的谎话连都不会信
  偏偏还在某些地区有市场
  只能说对了心理阴暗者的胃口了
  
  楼主困了,睡觉去了
  
  yuanyi1237 
  赶紧睡觉去,不然,就做不了美女了
  睡眠不充足,就算年轻的时候不觉得怎样
  年纪大了会加速度衰老的
  熬夜是要还的
  这句话适用于身体状况很好的年轻人
  ---------
  
  晚安,梦里会会想见的古人
  聊聊不明白的问题
  我要问问王莽,到底是不是穿越回去的
  。。。。
  
  
  说到达芬奇了,达芬奇可是个画家
  正因为对绘画的痴迷,要研究精准的人体,达芬奇才干上了解剖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强调精确地再现自然,
  认为人体是美丽的,是值得研究的
  那是解剖和艺术的结合,我们国家哪有具体画人体的传统呢
  我们能准确的记录尺寸,比例,构造就已经很难得了
  更何况,那时还是在清朝严格不允许解剖的情况下绘制的脏腑图
  这个怎么能比较呢
  不过是我们的绘画就没有人体的写实画
  与其说是医学的问题,不如说是艺术的限制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