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报个到
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吃西瓜从不吐籽
是鼓励楼主歪楼八西游记呀,西西
其实孙悟空这个形象
最早出现在南宋的“中瓦子张家印”的
《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
诗话里有一个猴行者,是
“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弥猴王”,
他神通广大,
在随唐三藏西行取经过程中,一路斩妖除魔。
不过那时候他既不叫孙行者,也不叫齐天大圣
是在取得真经凯旋回朝后,
唐太宗“封猴行者为铜筋铁骨大圣”时,
这才有了“大圣”的名头。
后来到了冯梦龙的《喻世明言》
陈从善梅岭失浑家这个故事里,这名头得到了发展
有这样一段说话
“洞中有一怪,号曰申阳公,乃猢狲精也。
弟兄三人,一个是通天大圣,一个是弥天大圣,
一个是齐天大圣,小妹便是泗州圣母,
这齐天大圣神通广大,变化多端”。
这是猴精第一个用齐天大圣这个名头
元末明初还有个杨景贤写过杂剧《西游记》
故事构思和吴承恩的《西游记》很接近了
不过他却写孙悟空有兄弟姐妹五个
而且那时的孙悟空是叫通天大圣的
直到吴承恩的故事里,
猴子才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孙悟空
也终于定下来齐天大圣这个名头
归根结底,都是故事
这个墓葬考古说是嘉靖年间修的
而吴承恩本人就生活在嘉靖年间
那他根据的应该是吴承恩之前的那个西游记修的
只有那时的猴子,才有兄弟
到了吴承恩那里猴子就无父无母自然也无兄弟了
这个墓葬应该是杂剧版《西游记》的大圣粉修的
中国一向有崇拜的神修墓修庙的习惯
(还有财神墓呢)
所以这个墓应该就是这样来的吧
孙悟空是斗战胜佛又怎么会死呢
不过因为修墓的那个人看到的版本孙悟空还没有不死之身
连大圣的封号还是唐太宗给的呢
------
随便说说了,听听就好了,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连环画中的大圣

是鼓励楼主歪楼八西游记呀,西西
其实孙悟空这个形象
最早出现在南宋的“中瓦子张家印”的
《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
诗话里有一个猴行者,是
“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弥猴王”,
他神通广大,
在随唐三藏西行取经过程中,一路斩妖除魔。
不过那时候他既不叫孙行者,也不叫齐天大圣
是在取得真经凯旋回朝后,
唐太宗“封猴行者为铜筋铁骨大圣”时,
这才有了“大圣”的名头。
后来到了冯梦龙的《喻世明言》
陈从善梅岭失浑家这个故事里,这名头得到了发展
有这样一段说话
“洞中有一怪,号曰申阳公,乃猢狲精也。
弟兄三人,一个是通天大圣,一个是弥天大圣,
一个是齐天大圣,小妹便是泗州圣母,
这齐天大圣神通广大,变化多端”。
这是猴精第一个用齐天大圣这个名头
元末明初还有个杨景贤写过杂剧《西游记》
故事构思和吴承恩的《西游记》很接近了
不过他却写孙悟空有兄弟姐妹五个
而且那时的孙悟空是叫通天大圣的
直到吴承恩的故事里,
猴子才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孙悟空
也终于定下来齐天大圣这个名头
归根结底,都是故事
这个墓葬考古说是嘉靖年间修的
而吴承恩本人就生活在嘉靖年间
那他根据的应该是吴承恩之前的那个西游记修的
只有那时的猴子,才有兄弟
到了吴承恩那里猴子就无父无母自然也无兄弟了
这个墓葬应该是杂剧版《西游记》的大圣粉修的
中国一向有崇拜的神修墓修庙的习惯
(还有财神墓呢)
所以这个墓应该就是这样来的吧
孙悟空是斗战胜佛又怎么会死呢
不过因为修墓的那个人看到的版本孙悟空还没有不死之身
连大圣的封号还是唐太宗给的呢
------
随便说说了,听听就好了,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连环画中的大圣

出生在星期天早晨
肾和命门的说法,其实来自中医的一本书《难经》
这个名字可能不熟,大家回忆下倚天屠龙记
胡青牛的老婆就叫王难姑,到了《飞狐外传》里又有个程灵素
王难姑也好,程灵素也好,名字都是取自古典医书
说远了,中医博大精深,我也只是看了一些书而已
按照《难经》的说法,
“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
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
“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 原气之所系也,
男子以藏精, 女子以系胞”。
这段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说肾有两个,各有分工
一边主要是负责分解排泄尿液,
一边主要负责男子的精子女子的卵子
这个说法当然和现在的西医解释大大的不同
不过《难经》成书时间是扁鹊时代,这个见解和认识也就不错了
至少有过解剖,不然不可能知道肾是两个
虽然说西医认为肾和生殖系统没有关系
但是事实上,
人的雄性激素,雌性激素有一部分的确是通过肾上腺分泌
所以有的男生女生长痘痘,西医的治疗是外用药,
当然这对仅仅是油脂分泌过盛,清洁不到位的长痘痘有效
而对于内分泌引起的痘痘,就是中医治疗比较有效果了
一般来说,很多小问题,西医治疗的快,但复发也快
中医比较注意调理身体平衡,所以会更完善的解决问题
基于对肾的作用认识不同。所以两者解决生殖系统问题方法也不同
中医会讲究补肾,各类虫草参茸肉桂,西医直接壮阳,比如伟哥
究竟哪个好,受众各取所需了
不过,提醒大家一点,中药西药中医西医,都请注意防伪
一样都有假的
肾和命门的说法,其实来自中医的一本书《难经》
这个名字可能不熟,大家回忆下倚天屠龙记
胡青牛的老婆就叫王难姑,到了《飞狐外传》里又有个程灵素
王难姑也好,程灵素也好,名字都是取自古典医书
说远了,中医博大精深,我也只是看了一些书而已
按照《难经》的说法,
“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
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
“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 原气之所系也,
男子以藏精, 女子以系胞”。
这段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说肾有两个,各有分工
一边主要是负责分解排泄尿液,
一边主要负责男子的精子女子的卵子
这个说法当然和现在的西医解释大大的不同
不过《难经》成书时间是扁鹊时代,这个见解和认识也就不错了
至少有过解剖,不然不可能知道肾是两个
虽然说西医认为肾和生殖系统没有关系
但是事实上,
人的雄性激素,雌性激素有一部分的确是通过肾上腺分泌
所以有的男生女生长痘痘,西医的治疗是外用药,
当然这对仅仅是油脂分泌过盛,清洁不到位的长痘痘有效
而对于内分泌引起的痘痘,就是中医治疗比较有效果了
一般来说,很多小问题,西医治疗的快,但复发也快
中医比较注意调理身体平衡,所以会更完善的解决问题
基于对肾的作用认识不同。所以两者解决生殖系统问题方法也不同
中医会讲究补肾,各类虫草参茸肉桂,西医直接壮阳,比如伟哥
究竟哪个好,受众各取所需了
不过,提醒大家一点,中药西药中医西医,都请注意防伪
一样都有假的
用_户_注
老子说,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
所以说知道自己有所不知的人是上等人,
哈哈,我也是啊
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
说笑了,一起学习,共勉吧
老子说,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
所以说知道自己有所不知的人是上等人,
哈哈,我也是啊
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
说笑了,一起学习,共勉吧
星期天早上童鞋既然说了开头
我来接着补充
关于西医证实中医的部分还有
提倡晚婚,优生
《礼记》中写得明白;“三十曰壮,有室。”
意思是说男子到了三十岁,开始成家立室,早婚并不好
《周易》中说,“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
这也说明了不宜早婚,女性更年期比男性早,
所以适婚年龄比男性小十岁
虽说没有严格执行,但不表示不知道,不懂,这是两个概念
优生,中国古早就有个说法,同姓不婚
就是说同姓同血缘的人结婚,子嗣不能繁衍
可能有的同学想到了表兄妹结婚
也不能要求古人太高,毕竟那是春秋时期就有的说法
优生学在西方也就是1855,还是1856年才开始的事儿
之前他们还有兄妹结婚呢
胎教
也别以为这个是舶来品
《周礼》《女儿经》上早有记载
怀孕的时候,不发脾气,不吃刺激性食物,不吃酒。。。。
还要带着美玉,看着美图,旁边站着也是美丽可爱的小孩
。。。。。。
唐代的元稹就说过了“未生胎教,既生保教。”
第二,血液循环学说
十七世纪,英国医生哈维到意大利留学完成了血液循环系统的研究
后来的人称他为血液循环之父
在他之前,虽然也有医学解剖,但是提供解剖的是尸体
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没有血液循环,也没有循环这个概念
更无法得知心脏是如何进行循环
血液到底是怎么流向全身的
他是个了不起的人,通过自己的研究,
实验证实了血液循环的原理
他却不知道,在他之前的很多年
中国人早已解开这个谜题
《黄帝内经》中说
“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
故阴脉营其脏,阳脉营其腑,如环之无端,
莫知其记,终而复始。”
这几句话什么意思呢
血液像河流一样,周而复始,循环不止
什么叫营呢,营指的是血,把气分的推行叫做卫
所以这个意思就是氧血循环
阴脉阳脉的意思近似于现在的静脉动脉大循环小循环
如环无端,环形全身没有起至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学说
没听过的童鞋是不是很被惊到了呢
外国人也一样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就有个德国医学博士发现了中国的这一学说
他把这个发现告诉欧洲医学界
于是欧洲人开始翻译《黄帝内经》
初版再版过很多次了
也没付过版税。。
甚至大部分国人都不知道人家在默默研究我们的学说
还有中国的伤科,推拿,针灸,这都是西方医学界早就认同的东西了
预防接种,种痘预防天花,这些都是始于我国
最后再说一点,
大家可能会不知道
关于糖尿病
1674年,英国人才认识到一种病喝水多,尿得多人却消瘦
这种病患者尿有甜味,所以命名为今天大家都熟悉的“糖尿病”
早在一千年前的唐朝,王焘就发现了糖尿病
《外台秘要》中记载论消渴症
有两条诊断依据
1)渴而饮水,小便甜者皆是
2)消渴多饮水,小便甜
现代有仪器化验,一查便知小便有糖无糖
那古人呢,怎么办
如何诊断?
我们的古人实在是非一般的聪明
把病人的小便浇洒在瓦片上,太阳出来尿液干了
聚集很多蚂蚁的,说明糖质很重,蚂蚁少糖质少
健康人的尿干了,没有蚂蚁
怎么样
是不是很震惊呢?
其实还有很多,没有整理
想到就写了
就是想大家了解一下
更多的资料
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参照有关书籍来看
我来接着补充
关于西医证实中医的部分还有
提倡晚婚,优生
《礼记》中写得明白;“三十曰壮,有室。”
意思是说男子到了三十岁,开始成家立室,早婚并不好
《周易》中说,“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
这也说明了不宜早婚,女性更年期比男性早,
所以适婚年龄比男性小十岁
虽说没有严格执行,但不表示不知道,不懂,这是两个概念
优生,中国古早就有个说法,同姓不婚
就是说同姓同血缘的人结婚,子嗣不能繁衍
可能有的同学想到了表兄妹结婚
也不能要求古人太高,毕竟那是春秋时期就有的说法
优生学在西方也就是1855,还是1856年才开始的事儿
之前他们还有兄妹结婚呢
胎教
也别以为这个是舶来品
《周礼》《女儿经》上早有记载
怀孕的时候,不发脾气,不吃刺激性食物,不吃酒。。。。
还要带着美玉,看着美图,旁边站着也是美丽可爱的小孩
。。。。。。
唐代的元稹就说过了“未生胎教,既生保教。”
第二,血液循环学说
十七世纪,英国医生哈维到意大利留学完成了血液循环系统的研究
后来的人称他为血液循环之父
在他之前,虽然也有医学解剖,但是提供解剖的是尸体
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没有血液循环,也没有循环这个概念
更无法得知心脏是如何进行循环
血液到底是怎么流向全身的
他是个了不起的人,通过自己的研究,
实验证实了血液循环的原理
他却不知道,在他之前的很多年
中国人早已解开这个谜题
《黄帝内经》中说
“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
故阴脉营其脏,阳脉营其腑,如环之无端,
莫知其记,终而复始。”
这几句话什么意思呢
血液像河流一样,周而复始,循环不止
什么叫营呢,营指的是血,把气分的推行叫做卫
所以这个意思就是氧血循环
阴脉阳脉的意思近似于现在的静脉动脉大循环小循环
如环无端,环形全身没有起至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学说
没听过的童鞋是不是很被惊到了呢
外国人也一样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就有个德国医学博士发现了中国的这一学说
他把这个发现告诉欧洲医学界
于是欧洲人开始翻译《黄帝内经》
初版再版过很多次了
也没付过版税。。
甚至大部分国人都不知道人家在默默研究我们的学说
还有中国的伤科,推拿,针灸,这都是西方医学界早就认同的东西了
预防接种,种痘预防天花,这些都是始于我国
最后再说一点,
大家可能会不知道
关于糖尿病
1674年,英国人才认识到一种病喝水多,尿得多人却消瘦
这种病患者尿有甜味,所以命名为今天大家都熟悉的“糖尿病”
早在一千年前的唐朝,王焘就发现了糖尿病
《外台秘要》中记载论消渴症
有两条诊断依据
1)渴而饮水,小便甜者皆是
2)消渴多饮水,小便甜
现代有仪器化验,一查便知小便有糖无糖
那古人呢,怎么办
如何诊断?
我们的古人实在是非一般的聪明
把病人的小便浇洒在瓦片上,太阳出来尿液干了
聚集很多蚂蚁的,说明糖质很重,蚂蚁少糖质少
健康人的尿干了,没有蚂蚁
怎么样
是不是很震惊呢?
其实还有很多,没有整理
想到就写了
就是想大家了解一下
更多的资料
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参照有关书籍来看
星期天早上童鞋既然说了开头
我来接着补充
关于西医证实中医的部分还有
提倡晚婚,优生
《礼记》中写得明白;“三十曰壮,有室。”
意思是说男子到了三十岁,开始成家立室,早婚并不好
《周易》中说,“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
这也说明了不宜早婚,女性更年期比男性早,
所以适婚年龄比男性小十岁
虽说没有严格执行,但不表示不知道,不懂,这是两个概念
优生,中国古早就有个说法,同姓不婚
就是说同姓同血缘的人结婚,子嗣不能繁衍
可能有的同学想到了表兄妹结婚
也不能要求古人太高,毕竟那是春秋时期就有的说法
优生学在西方也就是1855,还是1856年才开始的事儿
之前他们还有兄妹结婚呢
胎教
也别以为这个是舶来品
《周礼》《女儿经》上早有记载
怀孕的时候,不发脾气,不吃刺激性食物,不吃酒。。。。
还要带着美玉,看着美图,旁边站着也是美丽可爱的小孩
。。。。。。
唐代的元稹就说过了“未生胎教,既生保教。”
第二,血液循环学说
十七世纪,英国医生哈维到意大利留学完成了血液循环系统的研究
后来的人称他为血液循环之父
在他之前,虽然也有医学解剖,但是提供解剖的是尸体
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没有血液循环,也没有循环这个概念
更无法得知心脏是如何进行循环
血液到底是怎么流向全身的
他是个了不起的人,通过自己的研究,
实验证实了血液循环的原理
他却不知道,在他之前的很多年
中国人早已解开这个谜题
《黄帝内经》中说
“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
故阴脉营其脏,阳脉营其腑,如环之无端,
莫知其记,终而复始。”
这几句话什么意思呢
血液像河流一样,周而复始,循环不止
什么叫营呢,营指的是血,把气分的推行叫做卫
所以这个意思就是氧血循环
阴脉阳脉的意思近似于现在的静脉动脉大循环小循环
如环无端,环形全身没有起至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学说
没听过的童鞋是不是很被惊到了呢
外国人也一样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就有个德国医学博士发现了中国的这一学说
他把这个发现告诉欧洲医学界
于是欧洲人开始翻译《黄帝内经》
初版再版过很多次了
也没付过版税。。
甚至大部分国人都不知道人家在默默研究我们的学说
还有中国的伤科,推拿,针灸,这都是西方医学界早就认同的东西了
预防接种,种痘预防天花,这些都是始于我国
最后再说一点,
大家可能会不知道
关于糖尿病
1674年,英国人才认识到一种病喝水多,尿得多人却消瘦
这种病患者尿有甜味,所以命名为今天大家都熟悉的“糖尿病”
早在一千年前的唐朝,王焘就发现了糖尿病
《外台秘要》中记载论消渴症
有两条诊断依据
1)渴而饮水,小便甜者皆是
2)消渴多饮水,小便甜
现代有仪器化验,一查便知小便有糖无糖
那古人呢,怎么办
如何诊断?
我们的古人实在是非一般的聪明
把病人的小便浇洒在瓦片上,太阳出来尿液干了
聚集很多蚂蚁的,说明糖质很重,蚂蚁少糖质少
健康人的尿干了,没有蚂蚁
怎么样
是不是很震惊呢?
这些东西,我想到就说了
没有整理,可能比较乱,请原谅
有兴趣的童鞋,建议找相关书籍来看看
我来接着补充
关于西医证实中医的部分还有
提倡晚婚,优生
《礼记》中写得明白;“三十曰壮,有室。”
意思是说男子到了三十岁,开始成家立室,早婚并不好
《周易》中说,“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
这也说明了不宜早婚,女性更年期比男性早,
所以适婚年龄比男性小十岁
虽说没有严格执行,但不表示不知道,不懂,这是两个概念
优生,中国古早就有个说法,同姓不婚
就是说同姓同血缘的人结婚,子嗣不能繁衍
可能有的同学想到了表兄妹结婚
也不能要求古人太高,毕竟那是春秋时期就有的说法
优生学在西方也就是1855,还是1856年才开始的事儿
之前他们还有兄妹结婚呢
胎教
也别以为这个是舶来品
《周礼》《女儿经》上早有记载
怀孕的时候,不发脾气,不吃刺激性食物,不吃酒。。。。
还要带着美玉,看着美图,旁边站着也是美丽可爱的小孩
。。。。。。
唐代的元稹就说过了“未生胎教,既生保教。”
第二,血液循环学说
十七世纪,英国医生哈维到意大利留学完成了血液循环系统的研究
后来的人称他为血液循环之父
在他之前,虽然也有医学解剖,但是提供解剖的是尸体
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没有血液循环,也没有循环这个概念
更无法得知心脏是如何进行循环
血液到底是怎么流向全身的
他是个了不起的人,通过自己的研究,
实验证实了血液循环的原理
他却不知道,在他之前的很多年
中国人早已解开这个谜题
《黄帝内经》中说
“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
故阴脉营其脏,阳脉营其腑,如环之无端,
莫知其记,终而复始。”
这几句话什么意思呢
血液像河流一样,周而复始,循环不止
什么叫营呢,营指的是血,把气分的推行叫做卫
所以这个意思就是氧血循环
阴脉阳脉的意思近似于现在的静脉动脉大循环小循环
如环无端,环形全身没有起至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学说
没听过的童鞋是不是很被惊到了呢
外国人也一样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就有个德国医学博士发现了中国的这一学说
他把这个发现告诉欧洲医学界
于是欧洲人开始翻译《黄帝内经》
初版再版过很多次了
也没付过版税。。
甚至大部分国人都不知道人家在默默研究我们的学说
还有中国的伤科,推拿,针灸,这都是西方医学界早就认同的东西了
预防接种,种痘预防天花,这些都是始于我国
最后再说一点,
大家可能会不知道
关于糖尿病
1674年,英国人才认识到一种病喝水多,尿得多人却消瘦
这种病患者尿有甜味,所以命名为今天大家都熟悉的“糖尿病”
早在一千年前的唐朝,王焘就发现了糖尿病
《外台秘要》中记载论消渴症
有两条诊断依据
1)渴而饮水,小便甜者皆是
2)消渴多饮水,小便甜
现代有仪器化验,一查便知小便有糖无糖
那古人呢,怎么办
如何诊断?
我们的古人实在是非一般的聪明
把病人的小便浇洒在瓦片上,太阳出来尿液干了
聚集很多蚂蚁的,说明糖质很重,蚂蚁少糖质少
健康人的尿干了,没有蚂蚁
怎么样
是不是很震惊呢?
这些东西,我想到就说了
没有整理,可能比较乱,请原谅
有兴趣的童鞋,建议找相关书籍来看看
网络问题,我不是故意的
怎么出来两次啊
我还以为没有出来
,,,,
郁闷
郁闷
怎么出来两次啊
我还以为没有出来
,,,,
郁闷
郁闷
我是小可333
我看到了,论坛抽风吧
弄不过来
我刚才写的东西一会说显示不出来
一会打开出来两个回复
头大。。。。。
等会我再试试看
我看到了,论坛抽风吧
弄不过来
我刚才写的东西一会说显示不出来
一会打开出来两个回复
头大。。。。。
等会我再试试看
关于王莽,肯定要说的
我在考虑插队的问题
我又插花歪楼多过说正题了
我在考虑插队的问题
我又插花歪楼多过说正题了
600年后的答案--- 建文帝陵出现了
作为宁德市当地组建的建文帝下落研究小组组长的他,私下对记者说,为了从旁考证明建文帝确实下葬上金贝村附近,他请过一位著名的风水先生来堪舆地形。“我们要用600年前的一些思维方式来思考这个问题!”后来王道亨还将这位风水先生吸纳研究小组成员。
“当时我们是带他随便看的,但这位风水师转了一圈,指着古墓方向的山头说那里风水最好,是个伏龙形。”王道亨说,等带风水师到墓地后,用罗盘定位,发现墓的朝向是坐北朝南,而且是正北正南,吓得不得了,“因为古代,只有天子皇陵才可以这样建。”
昨日,记者也联系上了南京大学教授明史研究专家潘群,他说,南京没有建文帝陵寝,他正在给上金贝村古墓写副字“明第二帝陵”。
“我研究建文帝下落几十年,从宁德回来,觉得现在可以给这个600年的历史谜团划上一个句号了,建文帝是明朝第二个皇帝,写这副字是很合适的。”今年76岁的潘群教授表示。
村民眼里是很平常的古墓
古墓在当地其实并不是秘密,用上金贝村很多村民的话说,在以前大家见了都觉得很平常,但自去年和建文帝粘上关系后,才引起这么大的关注,“今年很多省级领导都来看过。”
上金贝村党支部副书记兰春华说,以前村里对古墓有个说法是,这个墓是古代从京城来的一个太监的,“但去年我们这里搞新农村建设,修了路后更多人看到这座墓后,觉得很奇怪,市里在我们村挂点的那个单位组织了省里的专家来考证,才开始有了墓地是建文帝的这个说法。”
“为了搞清这个事情,我们组织了一个建文帝下落与陵寝研究小组。”宁德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副主任王道亨,被抽调出来担任组长, “我们在上金贝村调查,发现村里流传发现过大内御用玉器的传说,一个曾当过市局副局长的人说,他在上金贝村亲眼见过一方写着大内御用的砚台。”
这些传闻激发了王道亨的好奇心,开始了文史方面的研究,寻求建文帝来闽并最终落脚宁德金邶寺的史料依据。王道亨没想到的是,他和小组成员的研究工作,后来得到南京大学研究明史专家的认可,“专家说这个墓是建文皇帝的,他是在用一辈子的名誉说这句话,可不是开玩笑”。
明史专家来宁德之前充满疑惑
“建文帝下落之谜,在明朝万历年间就开始了,600年来,史学界一直争吵不休。”潘群教授,他上个月从南京来宁德是充满疑惑的。
王道亨说,他和小组成员的文史论证,采用较多的是明清时期一些人的笔记,“建文帝被自己的亲叔叔夺了帝位,我们要从正史上去找建文帝的下落是不可能的,不过《明实录》有这样的记载,万历皇帝问内阁首辅张居正:‘闻建文当时逃逸,果否?’张居正回答: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老相传,言建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出走,后云游四方,无人能知者。”
从宁德研究小组提供的论证过程,记者看到,他们采用过明人朱国桢的《皇明史概逊国臣传》、马生龙的《凤凰台纪事》、谈迁的《国榷》和清人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查继佐的《罪惟录》等资料。
"我们主要论证了三部分的问题,第一建文帝是如何逃离皇宫的,第二建文帝逃离皇宫究竟奔向了何方,第三建文帝最终流落何处?身后葬在哪里?”王道亨说,最后他从200多挑证据里筛选出了最有说服力的十个方面的史料证据和物证,证明出建文帝最终流落宁德金邶寺,死后埋葬在上金贝村的南山上。

作为宁德市当地组建的建文帝下落研究小组组长的他,私下对记者说,为了从旁考证明建文帝确实下葬上金贝村附近,他请过一位著名的风水先生来堪舆地形。“我们要用600年前的一些思维方式来思考这个问题!”后来王道亨还将这位风水先生吸纳研究小组成员。
“当时我们是带他随便看的,但这位风水师转了一圈,指着古墓方向的山头说那里风水最好,是个伏龙形。”王道亨说,等带风水师到墓地后,用罗盘定位,发现墓的朝向是坐北朝南,而且是正北正南,吓得不得了,“因为古代,只有天子皇陵才可以这样建。”
昨日,记者也联系上了南京大学教授明史研究专家潘群,他说,南京没有建文帝陵寝,他正在给上金贝村古墓写副字“明第二帝陵”。
“我研究建文帝下落几十年,从宁德回来,觉得现在可以给这个600年的历史谜团划上一个句号了,建文帝是明朝第二个皇帝,写这副字是很合适的。”今年76岁的潘群教授表示。
村民眼里是很平常的古墓
古墓在当地其实并不是秘密,用上金贝村很多村民的话说,在以前大家见了都觉得很平常,但自去年和建文帝粘上关系后,才引起这么大的关注,“今年很多省级领导都来看过。”
上金贝村党支部副书记兰春华说,以前村里对古墓有个说法是,这个墓是古代从京城来的一个太监的,“但去年我们这里搞新农村建设,修了路后更多人看到这座墓后,觉得很奇怪,市里在我们村挂点的那个单位组织了省里的专家来考证,才开始有了墓地是建文帝的这个说法。”
“为了搞清这个事情,我们组织了一个建文帝下落与陵寝研究小组。”宁德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副主任王道亨,被抽调出来担任组长, “我们在上金贝村调查,发现村里流传发现过大内御用玉器的传说,一个曾当过市局副局长的人说,他在上金贝村亲眼见过一方写着大内御用的砚台。”
这些传闻激发了王道亨的好奇心,开始了文史方面的研究,寻求建文帝来闽并最终落脚宁德金邶寺的史料依据。王道亨没想到的是,他和小组成员的研究工作,后来得到南京大学研究明史专家的认可,“专家说这个墓是建文皇帝的,他是在用一辈子的名誉说这句话,可不是开玩笑”。
明史专家来宁德之前充满疑惑
“建文帝下落之谜,在明朝万历年间就开始了,600年来,史学界一直争吵不休。”潘群教授,他上个月从南京来宁德是充满疑惑的。
王道亨说,他和小组成员的文史论证,采用较多的是明清时期一些人的笔记,“建文帝被自己的亲叔叔夺了帝位,我们要从正史上去找建文帝的下落是不可能的,不过《明实录》有这样的记载,万历皇帝问内阁首辅张居正:‘闻建文当时逃逸,果否?’张居正回答: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老相传,言建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出走,后云游四方,无人能知者。”
从宁德研究小组提供的论证过程,记者看到,他们采用过明人朱国桢的《皇明史概逊国臣传》、马生龙的《凤凰台纪事》、谈迁的《国榷》和清人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查继佐的《罪惟录》等资料。
"我们主要论证了三部分的问题,第一建文帝是如何逃离皇宫的,第二建文帝逃离皇宫究竟奔向了何方,第三建文帝最终流落何处?身后葬在哪里?”王道亨说,最后他从200多挑证据里筛选出了最有说服力的十个方面的史料证据和物证,证明出建文帝最终流落宁德金邶寺,死后埋葬在上金贝村的南山上。
南京专家的铁证
记者昨日在上金贝村古墓的舍利塔上看到,上面有文字:“御赐金襕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很多人曾据此判断古墓是元代中期金邶寺住持沧海珠禅师塔墓。但这个说法,遭到南京明史专家的强烈反驳。
“墓地上方的火龙珠,足以说明,这是个明代墓,而且是永乐朝及其以前的墓地,另外从规模上来说,和尚墓地,是不可能有这么大规模的,而且这个墓还用了闭嘴龙的纹饰,这在明朝前期,除了皇帝,谁都不敢用。”南京大学潘群教授强调。
另外潘教授还提到,本报曾经报道过的宁德支提寺的明代袈裟,他认为那件袈裟就是建文帝逃出来时穿的,“那件袈裟我看过,上部边缘两边现在还能看到6条金龙,但实际是9条,中间三条,因为袈裟破损,被缝补遮蔽住了,袈裟中间另外还能看到5条金龙,这个九五之数,当过和尚朱元璋自己敢用,其他谁都不敢用,也不会有这样的袈裟。”潘教授说,这件袈裟很可能是建文皇帝出逃时,事出仓促,带着他皇爷爷的袈裟假扮和尚逃了出来。
建文帝陵透露出强烈的隐忍情绪
将上金贝村古墓认为就是明朝第二帝陵的潘群教授认为,这座陵墓,透露出一股强烈的隐忍情绪。
“享亭也就是拜亭,和尚墓是不会有的,而更特别的是,本来应该建在主陵外面的享亭,在这里却建在里面,按照风水师的说法,这就是在表达隐忍和无可奈何退让的意思。”王道亨说,这座建文帝的陵墓,墓碑上没有年号,这在一般墓上是不可能的,不管是百姓还是和尚墓,留下时间是肯定的,但这个墓没有,原因是建文皇帝第一不承认永乐的年号, 第二又因为自己失国,不愿意署上自己的年号,所以给他建墓的人在墓碑上没有刻时间。
墓塔下,有莲花座撑起。

记者昨日在上金贝村古墓的舍利塔上看到,上面有文字:“御赐金襕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很多人曾据此判断古墓是元代中期金邶寺住持沧海珠禅师塔墓。但这个说法,遭到南京明史专家的强烈反驳。
“墓地上方的火龙珠,足以说明,这是个明代墓,而且是永乐朝及其以前的墓地,另外从规模上来说,和尚墓地,是不可能有这么大规模的,而且这个墓还用了闭嘴龙的纹饰,这在明朝前期,除了皇帝,谁都不敢用。”南京大学潘群教授强调。
另外潘教授还提到,本报曾经报道过的宁德支提寺的明代袈裟,他认为那件袈裟就是建文帝逃出来时穿的,“那件袈裟我看过,上部边缘两边现在还能看到6条金龙,但实际是9条,中间三条,因为袈裟破损,被缝补遮蔽住了,袈裟中间另外还能看到5条金龙,这个九五之数,当过和尚朱元璋自己敢用,其他谁都不敢用,也不会有这样的袈裟。”潘教授说,这件袈裟很可能是建文皇帝出逃时,事出仓促,带着他皇爷爷的袈裟假扮和尚逃了出来。
建文帝陵透露出强烈的隐忍情绪
将上金贝村古墓认为就是明朝第二帝陵的潘群教授认为,这座陵墓,透露出一股强烈的隐忍情绪。
“享亭也就是拜亭,和尚墓是不会有的,而更特别的是,本来应该建在主陵外面的享亭,在这里却建在里面,按照风水师的说法,这就是在表达隐忍和无可奈何退让的意思。”王道亨说,这座建文帝的陵墓,墓碑上没有年号,这在一般墓上是不可能的,不管是百姓还是和尚墓,留下时间是肯定的,但这个墓没有,原因是建文皇帝第一不承认永乐的年号, 第二又因为自己失国,不愿意署上自己的年号,所以给他建墓的人在墓碑上没有刻时间。
墓塔下,有莲花座撑起。
跨越600年的认亲
在郑岐村采访,村民郑成意告诉记者,他们村郑氏宗谱叫《白麟谱》但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了,今年浙江浦江县郑义门的郑氏宗亲会的会长来到郑岐村后,他们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谱叫白麟谱,原来是因为在郑义门的郑氏宗祠,门前就有条溪叫白麟溪,进门后,右侧有一石碑,有元朝丞相脱脱所书“白麟溪”三字。
另外在郑岐村,记者还了解到,他们村村民喝酒划拳,说到九这个数字时,会说“九世同居",但“九世同居”酒令是怎么来的呢,浙江的郑义门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在浙江的郑氏家族多次被朝廷旌表为 “郑义门”、“孝义家”、“九世同居”。
在浙江有着很多关于建文帝传说的郑义门,因为建文帝的原因,今年两次来到宁德的郑岐村,因为在郑义门,曾在建文帝朝当过翰林待诏的郑洽,后来随着建文帝出逃下落不明,郑义门寻了几百年不见踪迹。
“浙江的宗亲说,我们90%以上是他们八世祖郑洽的后代,两次宗亲会,第一次是副会长来,第二次是会长来,大家觉得如果有族谱对上的话,就是百分百了,但族谱丢失,为了让这个几百年的相会变得更可靠,有人提议,可以搞DNA鉴定,来测定郑岐村郑姓村民和郑义门郑洽后代之间的关系。”郑岐村村民郑成意说,这个提议两个村都同意,但具体什么时候实施,还要等时机成熟。
郑洽和建文帝
宁德市建文帝下落研究小组组长王道亨说,他们收集的明人谈迁《国榷》、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都有相通记载,1402年当朱棣的燕兵攻破南京的金川门时,建文帝从鬼门遁去, 跟着逃出来的有22个大臣,是刑部侍郎金焦、刑部郎中梁田玉、监察御史叶希贤、翰林待诏郑洽等,他们逃出皇宫后来到南京城光华门外神乐观,一起商议了一下下一部的去向。
“接下来,他们一行人很可能是去了浙江郑义门,这个郑义门因为孝义被朱元璋亲封江南第一家,他们到这里来躲藏是可能的。”王道亨说,在明人吕毖《明朝小史》中有这样的记载,在1603年年初有一个叫陈忠的人向朝廷告发建文帝藏在郑义门,明成祖’遣使廉之’,到郑义门搜查连柜子里的东西都翻了出来,只看到了经书和史书,明成祖大怒,将陈忠以诬告罪名处斩了。
另外王道亨还给记者提供了一首浙江郑义门第九世郑机的诗,并认为这首诗可以说明,郑洽后来是和建文帝一同离开郑义门的。“郑机是郑洽的下一代,肯定是知道郑洽和建文帝一同离开郑义门的。”
王道亨提供的那首诗,是收录在郑机写的《希忠录》这本书中,是为郑洽入祀乡贤祠所写,全文是先:“孝义初缘御笔亲,今将移孝作忠臣,蛮烟蜑雨同艰苦,长使君王恋此人。”
“第一句是说郑义门的孝义是得到朱元璋亲封的,后面三句就是说郑洽不能尽孝只能跟随建文帝尽忠,并一起逃往南方过着艰苦日子。”王道亨说,跟随建文帝到宁德的从亡大臣,后来有些失散了,现在能确定郑洽跟来了,另外还有一位国子监生。
在上金贝村附近,前几个月,研究小组还发现了一个明永乐朝的古墓,在古墓现场记者看到墓碑上写着大明国子监生林绍斋之墓。
“我们查遍了附近林姓家谱,没有发现有叫林绍斋的明朝国子监生的人,很显然,林绍斋是个外地人,跟着建文帝来后,死在这边,并埋葬在金邶寺的山场里。”王道亨说。
链接:据明人史仲彬《致身录》载:明建文帝朱允炆国出亡,以浦江郑义门孝义传家,随翰林待诏郑洽隐居于郑义门(今郑宅镇)之万松岭,曾匿身井中以躲避永乐缉骑的搜捕。此井后称"建文井"。万松岭后建为神龛,供奉建文帝遗靴,称“老佛社”。
闭嘴龙,在墓前的两边各有一只。(明代墓穴的重要根据。

在郑岐村采访,村民郑成意告诉记者,他们村郑氏宗谱叫《白麟谱》但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了,今年浙江浦江县郑义门的郑氏宗亲会的会长来到郑岐村后,他们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谱叫白麟谱,原来是因为在郑义门的郑氏宗祠,门前就有条溪叫白麟溪,进门后,右侧有一石碑,有元朝丞相脱脱所书“白麟溪”三字。
另外在郑岐村,记者还了解到,他们村村民喝酒划拳,说到九这个数字时,会说“九世同居",但“九世同居”酒令是怎么来的呢,浙江的郑义门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在浙江的郑氏家族多次被朝廷旌表为 “郑义门”、“孝义家”、“九世同居”。
在浙江有着很多关于建文帝传说的郑义门,因为建文帝的原因,今年两次来到宁德的郑岐村,因为在郑义门,曾在建文帝朝当过翰林待诏的郑洽,后来随着建文帝出逃下落不明,郑义门寻了几百年不见踪迹。
“浙江的宗亲说,我们90%以上是他们八世祖郑洽的后代,两次宗亲会,第一次是副会长来,第二次是会长来,大家觉得如果有族谱对上的话,就是百分百了,但族谱丢失,为了让这个几百年的相会变得更可靠,有人提议,可以搞DNA鉴定,来测定郑岐村郑姓村民和郑义门郑洽后代之间的关系。”郑岐村村民郑成意说,这个提议两个村都同意,但具体什么时候实施,还要等时机成熟。
郑洽和建文帝
宁德市建文帝下落研究小组组长王道亨说,他们收集的明人谈迁《国榷》、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都有相通记载,1402年当朱棣的燕兵攻破南京的金川门时,建文帝从鬼门遁去, 跟着逃出来的有22个大臣,是刑部侍郎金焦、刑部郎中梁田玉、监察御史叶希贤、翰林待诏郑洽等,他们逃出皇宫后来到南京城光华门外神乐观,一起商议了一下下一部的去向。
“接下来,他们一行人很可能是去了浙江郑义门,这个郑义门因为孝义被朱元璋亲封江南第一家,他们到这里来躲藏是可能的。”王道亨说,在明人吕毖《明朝小史》中有这样的记载,在1603年年初有一个叫陈忠的人向朝廷告发建文帝藏在郑义门,明成祖’遣使廉之’,到郑义门搜查连柜子里的东西都翻了出来,只看到了经书和史书,明成祖大怒,将陈忠以诬告罪名处斩了。
另外王道亨还给记者提供了一首浙江郑义门第九世郑机的诗,并认为这首诗可以说明,郑洽后来是和建文帝一同离开郑义门的。“郑机是郑洽的下一代,肯定是知道郑洽和建文帝一同离开郑义门的。”
王道亨提供的那首诗,是收录在郑机写的《希忠录》这本书中,是为郑洽入祀乡贤祠所写,全文是先:“孝义初缘御笔亲,今将移孝作忠臣,蛮烟蜑雨同艰苦,长使君王恋此人。”
“第一句是说郑义门的孝义是得到朱元璋亲封的,后面三句就是说郑洽不能尽孝只能跟随建文帝尽忠,并一起逃往南方过着艰苦日子。”王道亨说,跟随建文帝到宁德的从亡大臣,后来有些失散了,现在能确定郑洽跟来了,另外还有一位国子监生。
在上金贝村附近,前几个月,研究小组还发现了一个明永乐朝的古墓,在古墓现场记者看到墓碑上写着大明国子监生林绍斋之墓。
“我们查遍了附近林姓家谱,没有发现有叫林绍斋的明朝国子监生的人,很显然,林绍斋是个外地人,跟着建文帝来后,死在这边,并埋葬在金邶寺的山场里。”王道亨说。
链接:据明人史仲彬《致身录》载:明建文帝朱允炆国出亡,以浦江郑义门孝义传家,随翰林待诏郑洽隐居于郑义门(今郑宅镇)之万松岭,曾匿身井中以躲避永乐缉骑的搜捕。此井后称"建文井"。万松岭后建为神龛,供奉建文帝遗靴,称“老佛社”。
闭嘴龙,在墓前的两边各有一只。(明代墓穴的重要根据。
建文帝陵的下落新闻,是小可童鞋提供的链接,谢谢
搬了半天终于成功转移,撒花自己庆祝下
另外,有多少童鞋的天涯有问题来着?
这两天怎么特别不好用,老出问题
。。
搬了半天终于成功转移,撒花自己庆祝下
另外,有多少童鞋的天涯有问题来着?
这两天怎么特别不好用,老出问题
。。
回复不了,,,,再试一次
抱歉,我也不知道,怎么出来重复的内容了
童鞋们无视就好,无视就好
---
童鞋们无视就好,无视就好
---
落花
姚广孝确实是火化的
至于随葬品,因为是抗日时期被盗的
并不知道有些什么
后来剩个大青花瓷缸
不知怎么也失踪了
姚广孝确实是火化的
至于随葬品,因为是抗日时期被盗的
并不知道有些什么
后来剩个大青花瓷缸
不知怎么也失踪了
:戚顾天下
真巧,是你第一个回复了这个新贴上去的
我也是因为天涯才看到了和原书完全不同的顾惜朝
真巧,是你第一个回复了这个新贴上去的
我也是因为天涯才看到了和原书完全不同的顾惜朝
如花红楼
能删掉重复的就太好了
影响大家读贴
你的图发不上来么
我感觉这两天发帖都不太顺利
连着两天都是很晚才能发上来
今天恐怕熬不住了
希望,等会能顺利
我再发一段就呼呼去了
能删掉重复的就太好了
影响大家读贴
你的图发不上来么
我感觉这两天发帖都不太顺利
连着两天都是很晚才能发上来
今天恐怕熬不住了
希望,等会能顺利
我再发一段就呼呼去了
:babyblue婧
你也很好很强大,说这么长一段话都不换气,
(*^__^*)
陈友谅墓地很荒凉,我也很久没去了
你也很好很强大,说这么长一段话都不换气,
(*^__^*)
陈友谅墓地很荒凉,我也很久没去了
看到雪的冬天
谢谢你喜欢我的帖子
脾气好其实是对自己好
人应该都这样才好呢
若人有意挑衅,生气便是中计,多说也是无益,无视就好
如果有人飚脏话,就赠他一句,“还给你”
若只是个人见解不同,那就各自说明观点,
沟通不能统一意见,却能让彼此体谅
口舌之争,殊无益处,劳神费力,所为何来
自己的想法说清楚就够了
别人的想法不会因为谁口才好而改变
很多认识始终是个慢慢积累的过程
今天不理解不认同的事情,不代表以后也这样
所以,修行,我们都要修行。(*^__^*)
谢谢你喜欢我的帖子
脾气好其实是对自己好
人应该都这样才好呢
若人有意挑衅,生气便是中计,多说也是无益,无视就好
如果有人飚脏话,就赠他一句,“还给你”
若只是个人见解不同,那就各自说明观点,
沟通不能统一意见,却能让彼此体谅
口舌之争,殊无益处,劳神费力,所为何来
自己的想法说清楚就够了
别人的想法不会因为谁口才好而改变
很多认识始终是个慢慢积累的过程
今天不理解不认同的事情,不代表以后也这样
所以,修行,我们都要修行。(*^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