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讨论起那个小玩意了
  不过,那两个不是朱权用的
  朱权口含的,是上面那个金钱
  
  由于信道教,
  所以死的时候穿的是道袍
  随葬品很少,
  考古开棺的时候,尸身还没有完全腐坏
  头带漆制道冠
  头发上有个金簪
  手边有个银质的挖耳器,
  右手有个手杖,上面有手杖顶的图片
  身体下面压了十二枚金钱
  然后就是些金簪,玉片,铜器,瓷器
  一共也就一百多样
  
  
  本来想找找宁王妃,还真被我找到了
  并且尸身不腐
  仔细看可惜
  此宁王非彼宁王
  他的后人,宁靖王夫人
  还是发来看看吧
  这是当时的报道和图片
  
  2001年12月
  一具头戴金冠、身披绸衣、
  保存完好的明代女尸
  在江西省南昌市出土。
  江西省考古研究所樊昌生所长宣布,
  这一明代墓葬是江西省近十余年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出土女尸身高约155厘米,眉毛清晰、皮肤有弹性,
  出土时除金冠略有破损外,其他大量饰物都很完整。
   这是江西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和江西医学院医学专家
  对女尸进行考证和病理鉴定。
  
  考古专家清理完古尸身上衣物后,连续作战,
  根据发掘的文物特征、墓穴形制查阅相关文献,
  确定该墓属于明后期,距今约500年。
  
  早在1982年,在江西南城曾发掘过4座明墓,
  交大的古墓的葬法、陪葬品等同南城明墓极吻合。
  据省考古所樊所长介绍,根据确凿资料查明,
  该墓主是朱元璋第17个儿子宁王的一个妃子,
  该墓属王妃墓。
  昨日中午,
  省考古研究所将发掘情况向中国文物研究组专家作出汇报。
  专家称,可能是个小妃之墓。
  
  墓碑、墓志铭,
  对于确定墓主的身份、年龄、古墓的年代至关重要。
  但在方圆数十亩的余土堆里,要找到这些碑石谈何容易,
  何况很可能已成碎片散落各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墓碑。
  
  昨日上午10时55分,经过多方探寻,
  考古专家终于在工地南面的余土堆里找出一块残片碑,
  随后又相继找出了9块残片,残碑约5厘米厚。
  经简单冲洗拼合后,
  只能看清右边“皇明”两个竖排的小篆文字,
  在明的下面,只有一个“宁”字中的“宀”,
  和资料表明的“明宁王”相符。
  
  遗憾的是寻找了近一天,只找全了半块墓碑。
  棺木的木盖于昨日下午发现,已被挖土机挖成两段,
  而墓志铭则无处可寻。
  另据介绍,当时的墓一般有明碑和暗碑,暗碑至今也未发现。
  
  在墓主的双手上还发现5枚各缀有一颗宝石的金戒指,
  其中蓝色3枚、红色2枚。其戴法很特别,左手3个,右手2个,
  左手的无名指两个连戴,蓝色在上,红色在下,
  中指一只红色,右手的中指有1个,在拇指与食指之间躺着1个。
  
  樊所长称,无名指连戴两个戒指的方式,
  还没发现过,现实生活中也不常见这样的戴法。
  而右手一躺着的戒指是搬动脱落的,还是握在手中的,
  或是有特定的埋葬风俗则很难断定。
  
  昨日下午,记者在省博物馆看到这些戒指还极具光泽。
  
  另据省考古研究所徐长青主任介绍,
  在古尸身上共有2件披风、1件官服、
  1件夹袄、1件内衣和四五件裙子,布料为丝绸、棉和织锦等。
  
  此外墓主头上共找到6支小指粗、
  十多厘米长的金凤钗。
  墓主缠过足,左脚压着右脚,右腿弯曲。
  此外,头也稍向右侧,像是在棺内侧睡。
  究竟是入棺时搬动过程中移动了,
  还是特殊的葬俗,目前仍不得而知。
  
  江西医学院、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专家
  对女尸进行了初步病理鉴定。
  据尸表分析,墓主约为55岁至60岁。
  昨日白天,记者发现,该女尸头发里隐约有青丝,
  意外的是该墓主生前就已是秃顶,
  在其头顶部戴有一顶假发,
  假发是用针缝在一块褐色的布上,然后再盖上去的。
  
  省考古所樊所长说,要对该女尸进行抢救性保护。
  当天晚上,运往医学院进行医学处理,
  处理之后,将同出土文物一同开放展览。
  
  

脚看起来不小

  看到雪的冬天 
  
  亲王可以穿龙袍的呀,不过爪子数不同
  到了清朝,才说五爪龙四爪蟒
  以前还是叫龙袍的
  四个爪子藩王,大臣就三个了
  。。。还有很多制式的具体规定
  记不得了,
  
  不丹以前是我们册封的藩国
  现在还是用的龙旗呢
  你看看他的是几个爪子
  。。。

不丹国旗

  说起这个几爪龙旗就想起另一件事来
  感觉还真讨厌
  
  1882年,朝鲜使臣朴泳孝和金玉筠即将出使日本,
  临行前向中国清朝北洋政府请求将中国的龙旗作为国旗使用,
  北洋政府回复称藩属国不能用五爪龙旗只能用四爪龙旗。
  
  由于当时朝鲜当局对日渐没落的清廷已经有些不买账了,
  所以不接受清廷的要求。
  其时奉李鸿章之命出使朝鲜的中国使节马建忠
  (中国近代大语言学家,
  当时和其兄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一起出使朝鲜)
  建议朝鲜政府采用中国传统的太极八卦旗作为国旗使用,
  这个建议得到了朝鲜政府的采纳 ,
  所以,
  最早的朝鲜国旗是一面不折不扣的白底黑色图案的太极八卦旗。
  后来,一名英国驻朝鲜的使节
  用西方美学的角度为这面太极八卦旗做了修改,
  去掉了八卦中的四卦,把剩下的四卦斜向对称拉伸,
  使整个国旗图案呈长方形 ,把阴阳鱼图案改为红蓝两色,
  这样才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韩国太极旗。
  
  最无聊的事
  现在竟然看到韩国要起诉武当山盗用他们的国旗
  或者当初就不该给他们八卦旗的
  给他们个辣白菜旗就够了
  本来他们也好这口
  
  
  

正牌八卦

  说了没良心没脸皮的藩国
  接着说下有情义的藩国
  
  2009年1月1日,日本冲绳县的那霸市,
  身穿古装的演员在昔日的首里王宫
  重新当年琉球国王在新年之际向中国皇帝朝拜的情景。
  
  历史上的琉球王国曾统治现在的冲绳群岛,
  并尊中国为宗主国,每年向中国皇帝朝贡。
   17世纪末期,
  琉球王国开始被位于日本九州岛南部的萨摩藩侵略,
  并进而被逐步吞并其领土。
  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群岛是日本的领土,
  不承认中国自1372年起对琉球的宗主国地位,
  宣布废除琉球国,设置琉球藩,
  封琉球国王尚泰为藩王,
  正式侵占琉球。
  首里曾是琉球王国的首都,
  最初的首里王宫建于600年前,形制模仿北京的紫禁城,
  王宫内金黄屋顶,朱红支柱,金龙雕梁,极具中国特色
  
  有人说那是预演回归中国,那倒不是
  不过是要求琉球独立,以对昔日的宗主国朝拜来表示对日本的不满
  
  话说,这些人的样子真真是比较像中国人不像日本人
  
  

明朝制式的服装。。

  看到雪的冬天 
  
  尽量客观评价,
  其实满族还属于比较善于学习的少数民族
  但学习是需要时间需要过程的,而且需要态度
  学习进度赶不上怎么办?
  那就只有不让别人进步了
  维护统治这个就成了必须的
  
  康熙本人就很聪明,他对科学技术也很有兴趣
  但是他不愿意向国人推广这些
  他始终做不到当一个真正自信的君王
  (当然这也和统治人群和被统治人群的数量有关)
  
  明末清初有个很聪明的汉人,叫戴梓
  通兵法,懂天文算法,擅长诗书绘画。
  最重要的是他擅长制造火器
  
  当时有个西洋人以一种称为蟠肠鸟枪的火器在康熙面前显摆,
  康熙肯定不爽,就让戴梓也做这个
  结果戴梓很快就制造出了多把这样的枪。
  所谓蟠肠鸟枪应是指枪管内有镗线(即来复线)的枪,
  在当时工艺条件下,
  戴梓能很快地制造出有镗线的枪管,
  是个很不简单的事。
  
  当时戴梓自制的火器,能击百步之外。
  而清军作战的鸟铳,才三十几步
  
  他还制造出一种连珠鸟铳,
  这种鸟铳是一种能连射击二十八发的火器。
  据纪昀记载,这种鸟铳形状象琵琶,
  火药和铅弹存在铳的上部称作铳脊的地方,
  有两个机轮,扳一机火药和铅弹自动落入筒中,
  第二机就随之动作,火石激发鸟铳发射,如此重复,
  二十八发射击结束后,才需要重新装火药和铅弹。
  这是一种早期的自动射击武器,
  有点机关枪的雏形了,可是清廷不用
  
  他唯一被采用的制作,是子母炮。
  在康熙十九年,他奉命制造子母炮,
  其特点是发射出的不是普通铁弹或铅弹,
  而是可爆炸的炮弹,康熙亲自去观看其演试,
  并命名为“威远将军”。
  后来康熙在亲征噶尔丹时的昭莫多战役中子母炮曾大显神威。
  记载说“以三炮堕其营,遂大捷。” 
  
  就是这样一位奇才,
  却被康熙发配到东北铁岭,明显一大冤案。
  冤案的起因在于西洋人南怀仁出于忌妒的诬告。
  至少有两件事可以让南怀仁忌恨。
  一是在戴梓制造冲天炮之前,
  康熙先是命令南怀仁造,但“造之一年而不成”,
  这才让戴梓制造的,而戴梓仅用八天就造出来了。
  这使南怀仁“惭且愤”。
  
  另一是在编纂《吕律正义》时,南怀仁和戴梓意见分歧,
  且南怀仁又辩论不过戴梓。
  于是南怀仁就串通曾敲诈戴梓而未得逞的一些人,
  诬他私通东洋(即日本)。结果戴梓被流放。
  
  说是南怀仁陷害,不如说是康熙顺水推舟
  他心里是不想推广这些火器,
  他知道这些东西制造出来,固然可以对付敌人
  也可以让汉人对付自己,
  再铁血的满清骑兵也敌不过枪炮
  所以把这些给禁掉了
  
  满清入关只能说是历史的玩笑,一个后果比较惨的玩笑
  有人总说火器那么厉害,有神机营怎么打不过满人
  原因其实很简单
  神机营是精锐部队,都在边防
  而堡垒是从内部开始倒塌的,李自成内战
  满清才被吴三桂引进来。。。。
  想起《红楼梦》里的一段话
  探春说抄家
  “我们这样大族人家, 若从外头杀来,
  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
  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用来形容满清入关这段历史,是何其的贴切
  
  建立另一个汉人王朝未必一定会多好
  但是该进步的还是会进步
  看看明朝就知道了
  很多东西我认为不如宋朝
  可他还是在不断进步的
  崇祯末年徐光启还在编《崇祯历法》
  这个当时的西方天文学研究相差无几
  在之后的两百多年,就原地踏步了
  而西方科技开始日新月异
  他的《几何原本》,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到了清朝都被禁掉了
  
  我们的文明其实是一个不断进步的文明
  虽然总是一个封建王朝取代一个封建王朝
  可进步是一贯性的
  甚至在蒙古人统治的元朝
  还有科学家在做研究
  因为蒙古人不学习,也不管你学不学
  到了清朝,他们懂得先进落后
  因为懂得所以害怕
  因为害怕,所以禁锢
  这是历史给中国一个最惨的教训
  有文明以来的几千年从没这么惨过
  。。。。。
  我不是说只有汉人才能引导中华文明
  而是只有以中国人心态的人领导才能让国家进步
  就算是汉人,你弄个“五美分”上去也不行
  一样会完蛋
  满清那么多王朝,那么多皇帝
  有这样心态的,唯光绪一人
  他才会为失去台湾泪流满面,
  觉得无颜面对子民,“何以为天下主”
  剩下的那些人
  中国完了就完了,回老家去,建满洲国去
  完全没有国家为何的概念
  。。
  不知不觉说了很多
  一方面为历史难受痛心
  另一方面,民族和解不易,仇恨却很简单
  在我心里
  有国家认同感的人就是中国人,不论民族
  
  
  
  
  
  
  
  
  
  棉花糖老家内蒙古?
  
  
  楼主白天时间比较零散
  不能按进度更新
  只能插花更新些图片或者小的发现
  希望大家体谅
  ---
  谢谢
  
  
  插播一个可能大家不知道的
  关于一个英国学者08年出的一本书
  
  英国70岁历史学家加文·孟席斯
  曾因出书宣称中国人比哥伦布早70年发现美洲新大陆而备受争议
  
  最近孟席斯再度推出新书,
  并将矛头指向了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莱昂纳多·达·芬奇,孟席斯在书中宣称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
  都与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机械设计图“惊人相似”,
  并称他显然“抄袭”了中国古人的发明。
  
     达·芬奇机械发明
     “抄”自中国古籍?
  英国历史学家加文·孟席斯在刚刚出版的新书
  《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点燃文艺复兴之火》
  中再次惊人宣称,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应该归功于中国人,
  因为1434年,一名中国舰队上的特使曾抵达意大利佛罗伦萨市,
  并将一些西方世界当时没有的世界地图、
  天体图和中国古代科技典籍交给了当时的教皇尤金四世,
  从而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孟席斯还宣称,达·芬奇震惊后世的许多机械发明设计图,
  其实也是从这些中国古代科技典籍中获取的灵感,
  因为他的许多机器设计图
  都和《农书》等中国古籍内的机械设计图“惊人相似”!
  
  达·芬奇基本上只是将中国人的机械设计图
  用三维立体方式重新画一遍,并做了大量的改进。
  
    
  孟席斯称,达·芬奇后来的机械设计,
  显然和这批被带到欧洲的中国科技典籍有传承关系。
  达·芬奇生于1452年,
  他以创作旷世名画《蒙娜丽莎》而闻名于世,
  但达·芬奇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
  他在自己的日记中绘下了许多错综复杂的工程图和机械设计图。
  
  孟席斯称,达·芬奇的一些设计理念显然源于中国科技,
  他显然看过中国科技典籍中关于齿轮、水车和其他机械的设计图,达·芬奇的前辈塔科拉和弗朗西斯科·迪·吉奥吉奥
  显然拷贝下了中国舰队带到欧洲的科技典籍,
  而这些知识最后又可能传给了达·芬奇。
  
     许多设计图“原型”
     都曾在中国古籍中出现过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
  孟席斯还在新书中刊登了几幅中国《农书》
  以及其他1430年前中国古籍中的机械设计图,
  并将它们和达·芬奇、塔科拉及吉奥吉奥的设计图并列展示,
  这些设计图五花八门,其中包括攻城武器、磨坊和抽水机等。
  
  孟席斯说:“通过比较达·芬奇的设计图和
  《农书》等古籍中的设计图,
  我们可以发现,达·芬奇草图中的许多机械设计图,
  以前都曾被中国人在更加简单的手册中描述过。”
  
     “欧洲中心论”史观将受到重大冲击
  据悉,如果孟席斯的理论被人们所接受,
  那将意味着历史学家们一直信奉的
  “欧洲中心论”史观将受到重大冲击。
  
   而美国图夫茨大学的历史学教授
  菲利浦·弗南德兹-阿米斯托则对尤金四世教皇
  曾经接见过中国使者的说法表示质疑,
  他对记者说:“这种说法简直是胡说,
  没有任何著名学者认同这样的观点。”
  
  
  还有一些历史学者认为
  应该将孟席斯的新书纳入“虚构历史小说”的行列。
  
  然而孟席斯却对所有这些批评嗤之以鼻,
  他指着自己书房中成堆成堆的研究资料说:
  “那些称我的理论没有任何证据的说法才是胡说,
  我有成堆的证据。
  幻想家不是我,而是那些历史学家,
  他们固执地相信那些正被当做‘历史’教导给下一代的垃圾。
  他们相信欧洲人发明了一切,
  相信欧洲人首先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这纯粹就是在做白日梦。”
  
  
  

一本令西方史学界痛恨的书

  其实,在朱权之前就想说郑和了
  只是想说的太多,反而感觉工程浩大
  就想着先放放
  今天想起这本书来,
  我买的时候还没出中文版
  英文看得很吃力
  但是兴趣支撑着看下去
  
  我就先说说这个外国人,说说他眼中的郑和吧
  加文·孟席斯,1937年8月生于伦敦一个英国海军军官家庭。
  他出生14天后,
  即随父母来到中国--他父亲所在的英军潜艇驻山东威海的基地。
  在华期间,父母为他请了一位中国保姆带养他。
  1939年英军撤离时,保姆也随其一家去了伦敦。
  整个二战期间,孟席斯都与中国保姆生活在一起,
  受到了许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学毕业后,孟席斯参加了海军。
  在服役期间,他先后任驱逐舰、巡洋舰航海长、
  核潜艇作战指挥长和常规潜艇艇长,遍航世界各大洲、
  大洋海域,还曾在南极冰下做过长时间潜航。
  
  欧洲航海家们曾经航行过的航线,
  他都以现代的水面和水下舰艇航行过一遍。
  33岁时,孟席斯从中校潜艇艇长职位上退役。
  退役后,他曾在金融领域工作过。
  由于无法割舍多年的航海情,
  他就利用业余时间研究世界航海史。
  
  从1990年开始,他重点研究中国元明史及郑和航海史。
  其间,他自费50多万英镑遍访120多个国家,
  900多个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查证了大量资料进行研究,
  终于写出了郑和研究的专著《1421:中国发现了世界》,
  引起了全球海事界、史学界的关注。
  
  1990年,他与夫人玛萨拉为庆祝他们的银婚来到中国北京旅游。
  在北京,他们参观了天坛、故宫、明代长城等许多名胜古迹。
  参观中,孟席斯发现,这些宏伟华丽的建筑,
  大都是在1405~1421年间建成的。
  从此,他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研究中国元、明历史,
  并写了一本名为《马背上的两个皇帝--帖木儿和朱棣》的书稿。
  书稿写好后,他请一些历史学家帮他审阅检查。
  
  其中的一位美国历史学家
  给他看了一幅复制的据说是1421年绘制的航海图,
  上面绘有北美洲海岸的一些岛屿。
  
  这个发现,令他非常地惊奇和兴奋。
  因为,按时间算,
  这些北美的小岛在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起航前的70多年,
  就已经非常清晰、准确地绘制在地图上了。
  
  为了考证这个发现,孟席斯用了9个月的时间,
  在美国的一家博物馆,找到了这幅于1421年绘制的原图,
  并考证了这幅图上标注的就是现在的波多黎各等小岛。
  最后,他得出结论:
  葡萄牙人要比哥伦布早70多年到达美洲大陆。
  后来,孟席斯把他的这一新发现通报了葡萄牙驻英大使馆,
  大使把他引荐到葡萄牙国家档案馆。
  
  在那里,
  他查阅了许多与这段时间有关的历史资料和地图,
  并有了更惊奇的发现。
  原来,这幅地图并不是葡萄牙人绘制的,
  这几个小岛也不是他们发现的,
  是当时的葡萄牙人参照一幅权威的世界地图而绘制的。
  据称,这幅权威的地图是从以前的一个葡萄牙王子那里拿到的。
  当时的葡萄牙人宣称:
  这幅地图,已绘制出了世界所有的部分,
  即绘有南、北美洲、非洲、印度洋、远东、澳大利亚等。
  
  为求证葡萄牙人的说法是不是正确的,孟席斯又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众多的这一时期的古地图中,
  他发现其中有几幅地图,已经把世界的主要陆地都描绘出来了。
  那么,这些地图到底是谁绘制的呢?
  这让孟席斯感到困惑,也引发了他更浓厚的兴趣。
  
  中国人绘制了最早的世界地图
   孟席斯对发现的这几幅地图进行了研究和考证。
  ① 比兹伽诺地图(The Pizzigano Nautical Chart,1507年),
  这是世界上第一幅标有纬度的地图,
  它绘出了北美洲的西海岸和太平洋沿岸,
  并标注有很精确的纬度。
  该图是在欧洲人到达美洲西海岸许多年以前就已绘制完成的。
  
  ② 康提诺地图(The Cantino world map,1502年),
  绘出了非洲的海岸线,并标注有精确的经度,
  误差估计不超过30英里。
  欧洲人在该图出现后的许多年里,还不懂什么是经度。
  
  ③ 简·罗兹地图(The Jean Rotz map,1542年),
  该图在库克船长发现澳大利亚200年前,已标出了澳大利亚。
  
  ④ 皮里雷斯地图(The Piri Reis map,1501年),
  该图标出了距南美洲最近的南极洲的南设得兰岛。
  欧洲人是在该图出现400年后,才第一次到达南设得兰岛的。
  
  在这些地图上,不仅标有各大洲、大洋,
  还标有各大洲的主要河流,如亚马逊河、
  密西西比河、穆里河、达令河等。
  
  根据这些研究,孟席斯证明了葡萄牙人当时的宣称是正确的、
  真实的,即在欧洲人起航之前,世界地图已经绘制完成了。
  
  为了进一步检验他的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孟席斯又查阅了大量的哥伦布、
  迪亚士、达·伽马、麦哲伦、库克等欧洲航海探险家的航海日记。结果,孟席斯发现,
  他们在日记中都记述了在他们起航前,
  或手中已有了标有他们所要前往的国家和地区的地图,
  或在起航前看到过这样的地图。
  
  在不断深入的研究中,
  孟席斯又发现在1428年绘制的瓦德西姆勒世界地图(The Waldseemüller map)上标绘有叫做"龙尾"的地方(即今麦哲伦海峡至合恩角处),
  而在1440年的杜朗得地图和1448年的瓦尔斯格普地图上,
  也都绘有"龙尾"。
  并对巴塔哥尼亚的一种巨型动物的名称叫法一样。
  随后,他在中国明朝宁王朱权于1430年所著的《异域图志》一书中,
  也发现有对巴塔哥尼亚所独有的巨型动物的记述和描写。
  因此,孟席斯推断,1428年以后绘制的地图,
  基本上是以瓦德西姆勒地图为蓝本绘制的,
  应该是源出于一处的。
  
  而且葡萄牙人宣称:
  1428年,葡萄牙皇太子堂·佩德拉从意大利威尼斯带回一幅世界地图。
  图上就绘有世界上的各个地方。
  在这幅地图上,麦哲伦海峡处被称之为"龙尾",
  非洲最南端被称作本斯普兰西亚角等。
  
  据记载,葡萄牙皇太子堂·佩德拉
  曾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访问过曾到达过东方的尼古拉达康提。
  尼古拉达康提是意大利威尼斯商人,
  1419年曾离开威尼斯前往埃及,
  在那里他皈依了伊斯兰教。
  后来他又沿着陆地绕行到了印度的古里。
  在古里,他巧遇了于1421年远航到那里的中国郑和船队。
  尼古拉自己在他所著的《尼古拉康提游记》中宣称:
  他跟随中国的一艘大船,经澳大利亚,最后到了中国。
  
  孟席斯在葡萄牙还查到了一幅绘有南非地形的地图,
  图上绘有中国9桅大帆船,与郑和宝船极其相似。
  
   另外,中国的《异域图志》中,有对印度的大象、
  非洲的狮子、斑马、长颈鹿、南美洲的犰狳和美洲豹、
  磨齿兽及褐红色的美洲驼等动物的描述。
  
  如果没人去过这些地方,亲眼见过这些动物,
  那该书就不可能对它们有如此逼真的描写。
  因此,孟席斯认为,
  葡萄牙那幅1428年的世界地图就是以中国人绘制的地图为蓝本绘制的。
  
  郑和船队最先发现美洲并完成环球航行
  史料记载,自1405年至1421年,
  郑和船队共进行了5次大规模远洋航海,
  并且一次比一次航行得更远,更冒险。
  在第4次下西洋时,船队就已远航到达了东非海岸的最南端。
  1421年至1423年是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第六次远航。
  因此,孟席斯认为,就是在这次的远洋航海中,
  郑和的船队完成了发现美洲和环球航行的伟大壮举,
  并绘制了完整的世界地图。
  他在专著中绘出了郑和船队环球航行的航线图
  
  孟席斯认为:在1421年3月至1423年10月,
  中国郑和船队曾分编为4支大型船队进行了远洋航行。
  这4支远洋航行船队分别由洪保、周满、周闻和杨庆率领。
  
  洪保船队航线:从中国出发,经印度洋,
  绕过好望角到达非洲西海岸佛得角,
  而后向西南航行,过大西洋到达南美洲,
  穿过麦哲伦海峡(即"龙尾"处),
  又向南至南极洲的南设得兰岛,
  再向东北跨太平洋到达澳大利亚南岸和西岸,
  经印度洋、南海,返回中国。
  
  周满船队航线:从中国出发,到达非洲西海岸佛得角,
  向西南航行到南美洲,过麦哲伦海峡,
  向北到达秘鲁西海岸,横越太平洋,
  到达澳大利亚东岸和新西兰,而后回中国。
  
  周闻船队航线:从中国出发,
  到达非洲西海岸佛得角,
  向西北航行到达中美洲波多黎各、古巴等地,
  而后沿北美洲东海岸北行,绕格陵兰岛,
  经楚科奇海、白令海峡回中国。
  
  杨庆船队航线:从中国出发,越印度洋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而后沿非洲东海岸、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沿岸,经南海回到中国。
  
   这些船队中的许多船员及其随船家人
  分别到达并定居在马来西亚、印度、
  非洲、南北美洲的一些地方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太平洋岛屿。
  
  因为,第一批欧洲航海家在许多地方都遇到了中国的定居者。
  麦哲伦在日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述,
  当他们到达香料岛时,当地的统治者是中国人,
  并且还送给他们许多瓷器和大麦。
  大麦是美洲独有的农作物。
  他还记述了在这个地区有2000多个岛屿都有瓷器销售。
  
   另外,
  从在欧洲人起航前就已问世的世界地图上看,
  在当时,世界上也只有中国
  才能派得出这样庞大的船队来完成这项巨大的测绘工程。
  所以,孟席斯提出了:
  "世界地图的绘制准确时间为1423年,
  其中包括标绘各大洲的主要河流"的结论,
  进而提出了
  "中国郑和比哥伦布早72年发现美洲大陆,
  比麦哲伦提前一个世纪完成环球航行"的历史研究新发现学说。
  
  来自世界各地的证据
   孟席斯为证实他观点的成立,
  在世界各地及浩瀚的历史档案文献资料中,
  寻找到了许多证据。
  
  如曾跟随郑和多次远洋航海的茅坤,
  记述了在北半球凭借北极星、在南半球凭借老人星来确定经纬度的"牵星过洋"航海技术;
  当时世界各地的土著人就有中国船像房子一样大,
  以及中国男人穿长袍,女人穿裤子的描述;
  
  欧洲航海家在巴西、墨西哥地区发现当地人患有钩虫病和蛔虫病的记述。
  这种病是中国和东南亚独有的病症。
  另外,通过DNA技术鉴定,
  在现在的委内瑞拉、苏里南等南美印第安人地区,
  都发现当地印第安人的DNA与中国广东沿海一带人的DNA是相关的。
  
  在秘鲁,有100多个地名源自中文,
  而与当地民族语言没有任何联系。
  
  在夏威夷,欧洲探险家发现有28种不属于本岛而是来自于中国、
  东南亚、印度、非洲、南北美洲和南部太平洋地区的植物,
  还有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技术相关的事物,
  如用石头建筑房屋、染料提取、铜矿开采与冶炼以及一些中国船队使用的压舱石、
  高达几十英尺的大船艉舵和中国沉船遗骸、舢板、
  中国渔网、大量中国铜钱、瓷器、玉器
  以及船员生活用品等当地土著人不可能发明和拥有的技术与物品。
  
  孟席斯在其著作的主页(www.1421.tv)上
  也一直在向全球公开征集郑和船队的遗迹及证据记录,
  并不断得到全球各地人士的积极来信联系。
  
  孟席斯认为:郑和船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了这么多作物和技术,
  对推动人类文明进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惊人观点引发全球讨论
   自从加文·孟席斯提出
  "中国郑和比哥伦布早72年发现美洲大陆,
  比麦哲伦提前一个世纪完成了环球航行"的历史研究新发现学说以来,
  一场关于该学说的大讨论席卷了国内外的史学界和海事界,
  引发了“中国郑和热”和“孟席斯热”。
  
   毕竟,这是一个力图改写世界航海历史的,
  甚至是否定让欧洲人自豪、荣耀了几百年的欧洲人
  最先发现美洲和环球航行历史的新观点。
  因此,一时间众说纷纭。
  
   支持者认为,孟席斯的观点和他所提供的各种证据,
  很多都是对的,只是还需要再挖掘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证实。
  如果他的观点被证实,那么,世界历史就不得不被重新改写。
  
  质疑者认为,孟席斯提出的观点,
  有些在史料、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证据也难以查证。
  
  反对和不屑一顾者认为,
  孟席斯的所谓"新发现学说"根本就不能成立,
  几百年的历史和研究成果,不能因他一人的观点而被否定。
  现在,孟席斯还拿不出明确记载郑和发现美洲和环球航行的历史文献来证明。
  
  试试看,能不能配得上图片
  
  
  这幅地图由著名的制图师、
  亨利八世的钦定“水道测量学家”让·罗兹绘制而成。
  
  该地图被编入水道图册并于1542年献给国王。
  该地图十分准确地描绘了非洲、亚洲、印度和中国。
  更令人惊奇的是它还绘出澳大利亚的东部、西部和最北部,
  时间比库克船长的“发现”还早约两个世纪。
  
  

让·罗兹地图

  地图能看见吗?
  
  看得见就好,我来把资料上全,大家自己看吧
  
  这个本来就是大热的争议话题
  不过我真想知道郑和到底去过多少地方
  关于这个国内的文献太少资料了
  
  
  
  
  
  “坎提诺世界地图”由阿尔伯托·坎提诺于1502年绘制,目前收藏于意大利摩迪那的Biblioteca Estense博物馆内。
  
  

  我要晕死过去了
  
  天涯被人捣毁服务器了么?
  怎么发送就找不到服务器
  折腾得人都没力气发帖了
  。。。
  
  
  再来试试看看
  
  关于孟席斯的中国发现了世界和他指出达芬奇剽窃中国的问题
  我就不发了,太折腾了,他自己有个网站
  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去看看
  另外也有书
  
  是不是真,等时间和更多的证明吧
  我来找找郑和墓
  
  
  找到一个对比图
  
  大家来看看
  到底达芬奇是不是抄袭了鲁班的攻城机械
  活动云梯。。。

鲁班的攻城云梯,,

  鲁班和达芬奇的飞行器
  
  
  可惜我们国家很多机械制作图谱都没有留下来
  永乐大典里就有不少
  不知道这英国老头是不是在那里看到什么
  可恨我们都看不到
  下面这样的图,技术性不能和达芬奇比

鲁班的飞鸟

  一组机械图,都有的是提水装置
  最下面两张图,是我国宋朝的自动报时机械,非常有意思
  
  
  
  水运仪象台 北宋哲宗元三年(1088)苏颂、韩公廉等人制成的水力天文装置。高约12米,宽约7米。它既能演示或观测天象,又能计时或报时。水运仪象台利用铜壶滴漏的恒定水流作动力来推动枢轮,使它每天转400周。水运仪象台装有自动机构,在每个时辰初、正和每刻相应地有木人摇铃、打钟和击鼓。
  

达芬奇的几组机械

  这一次是能够自动发射的弓弩
  
  

达芬奇

  再发一些比较图,蛮有意思的
  战车比较
  
  
  
  
  
  
  
  欧洲中世纪大型攻城战车

  张衡发明的记里鼓车
  
  它的外形为一辆车子,
  车上设两个木人及一鼓一钟,
  木人一个司击鼓,一个司敲钟。
  车上装有一组减速齿轮,与轮轴相连。
  车行一里时,控制击鼓木人的中平轮正好转动一周,木人便击鼓一次;
  车行10里时,控制敲钟木人的上平轮正好转动一周,木人便敲钟一次。
  坐在车上的人只要聆听这钟鼓声,就可知道车已行了多少路程。
  这种机械装置的科学原理与现代汽车上的里程表基本相同。
  
  
  

详解图

  水力鼓风机具——水力风箱
  
  东汉时,杜诗创制了水力鼓风机具——水力风箱,
  这是世界上最早在冶铁中利用水力鼓风技术的标志。
  
  水力风箱是中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利鼓风装置
  水排(水力风箱)发明于东汉早期,
  是南阳太守杜诗在总结劳动人民实践经验基础上发明的。
  因为它“用力少,见功多”所以大家乐于使用。
  三国时期的韩暨把它推广到了魏国官营冶炼作坊中,
  用水排代替过去的马排、人排,四季不歇。
  水排不但节省了人力、畜力,而且鼓风能力比较强,
  因此促进了冶铁业的发展。
  
  依水轮放置方式的差别,
  分为立轮式和卧轮式两种。
  都是通过轮轴、
  拉杆及绳索把圆周运动变成直线往复运动的,
  以此达到起闭风扇和鼓风的目的。
  因为水轮转动一次,风扇可以起闭多次,
  所以鼓风效能大大提高。
  
  驾驭水力来驱动鼓风炉风箱开始于公元31年,
  而欧洲人直到12世纪才开始用水力驱动锻锤,
   但是直到13世纪才开始使用水力鼓风,
  对l4世纪欧洲生铁的出现起到了促进作用,
  但比起中国却晚了1200年。
  
  达芬奇的手稿里也有这个,等我找找图,先上我们自己的
  这个也记录在《农书》里
  
  

卧式水轮,以水力推动的双动活塞风箱

  晚了,睡觉去了
  
  发现自己好笨哪,图片都看过
  就没联系在一起想过
  看了孟席斯的书之后,回过头再看
  又觉得实在是大有可能
  
  和达芬奇的图相比
  他画的比较好,有质感,看起来精准些
  但毕竟他是画家嘛
  。。。。
  
  我们的古人还真是厉害
  发明的东西竟然领先世界那么多
  ---------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