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鱼吻卧石水 
  
  之前还可以开的
  你去这个网址看吧
  有全文,也有插图
  http://lz.book.sohu.com/serialize-id-1900.html
  
  喜欢的话也可以买本回家
  
  关于这本书,各国人民态度很有趣
  中国的广大读者选择相信,认为很有可能
  中国的学者选择不信,称没有文献记录证明
  外国人里面美国人相信的最多,欧洲人专家不相信,民间态度各异
  新加坡人不相信。。。。。
  
  其实相信不相信都不重要,多了解一下自己国家的历史没坏处
  尤其,是外国人写的。立场不同,相对的会客观些
  
  o烟笼寒水o 
  
  
  你说到外国人学我们的先进技术
  还真就是那么回事
  或者达芬奇是不是抄袭还不好下结论
  但有一本书,我觉得每一个中国人都该知道
  因为这本书是实实在在的被“免费”使用了版权。
  这本书就是《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崇祯年间宋应星写的一本书
  他用接近二十年的时间写出了
  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
  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
  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
  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尤其是机械,更是有详细的记述。因为他都配上了图解说明
  
  就是这样一本书,在乾隆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全面禁毁
  因为宋应星和他哥哥反清
  直到民国初年的时候,
  一个人看到云南通志里关于冶炼铜矿的部分引用到一本叫《天工开物》的书
  这个人后来找遍了北京各大图书馆,问了很多藏书家
  答案是没有
  甚至连一个知道这书名字的人也没有
  
  1920年这人去了日本,在那里他竟然见到了这本书
  他到日本的图书馆去查,
  这一查不要紧,发现这本书居然英国,俄国,
  德国,日本,法国都有翻译本,而且法国的还有全译本,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惟独中国没有这本书,
  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本都没有
  
  后来他在法国国家图书馆里找到《天工开物》的明朝的最初的原刻本,
  而这个原刻本是所有版本中印制最精美的。
  然后按照这个原刻本,天工开物才在中国又广为印行,重见天日。
  
  关于这本书的伟大,我只捡最厉害的说几句
  1在世界上第一次记载炼锌方法;
  2“物种发展变异理论”比德国卡弗·沃尔弗的“种源说”早一百多年;
  3“动物杂交培育良种”比法国比尔慈比斯雅的理论早两百多年;
  4挖煤中的瓦斯排空、巷道支扶及化学变化的质量守恒规律等,
  也都比当时国外的科学先进许多。
  5尤其“骨灰蘸秧根”、“种性随水土而分”等研究成果,更是农业史上的重大突破。
  6研究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规律,并提出了声是气波的概念。
  
  再看他在国外的被应用情况
  1837年时,法国汉学家儒莲把《授时通考》的“蚕桑篇”,
  《天工开物·乃服》的蚕桑部分译成了法文,
  并以《蚕桑辑要》的书名刊载出去,马上就轰动了整个欧洲,
  当年就译成了意大利文和德文,
  分别在都灵、斯图加特和杜宾根出版,
  第二年又转译成了英文和俄文。
  当时欧洲的蚕桑技术已有了一定发展,
  但因防治疾病的经验不足等而引起了生丝之大量减产。
  《天工开物》和《授时通考》
  则为之提供了一整套关于养蚕、防治蚕病的完整经验,
  对欧洲蚕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亦阅读了儒莲的译著,并称之为权威性著作。他还把中国养蚕技术中的有关内容
  作为人工选择、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例证。
  
  人家在我们的基础上学习进步
  我们却毁掉自己的基础倒退
  这样不落后,怎样才落后?
  两百年的落后毁了两千年的积累
  还要抱怨古人没有科学精神,
  说中国对世界科学进步的贡献为零?
  (诸如此类的言论实在太多太多了
  看得人气结。。)
  。。。。。。
  
  还有很多,不想说了,影响心情
  只想说正视历史,了解历史,是我们每个人都该做的
  
  
  
  
  
  
  关于英国人孟席斯的两本书
  我觉得至少可以看看
  他对于中国学者的态度的回应我觉得值得深思
  当学者说到我们并没有文献记录的时候
  他说
  你们只在国内做研究,可曾沿着郑和出海的轨迹寻找过线索呢
  我们没有,而这个老头就有
  他甚至想去打捞古沉船,检测疑是当时郑和留下中国人的DNA
  这些也是实证,是比文献更重要的铁证
  不管怎么样,他都在做这些事
  这本身才是科学的态度
  
  南京故宫的大火烧毁了文献
  没有文献又谈什么文献证据呢?
  郑和到底走到哪儿了,我也不敢肯定
  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专家靠不住的多
  
  
  关于小可说的世界大同,科技共同进步
  的确是,我认为很对
  但是有时我废话很多,就是因为我特别厌恶一种人
  一种貌似反思深刻假客观的人
  张嘴就是中国人没有科学精神
  中国人没有科技贡献
  中国文化落后过时
  中国人只会沉浸在过去的辉煌。。。。。
  这不是反思,这是无知
  没有一个人有资格这样诋毁曾经为世界文明做过巨大贡献的中国
  包括他的子孙后代
  现在没有一个读过书的中国人会以为自己的国家在第一世界
  这就是对自己国家准确的认识
  不去了解过去,知道过去,明白什么是辉煌有多么辉煌
  这才是没有道理的事情
  因为无知才会轻蔑,因为无知才会推卸责任
  会觉得传统如此我们才没有进步
  要看清楚,我们的传统并非如此
  如果有一个四人接力赛
  前面三个人领先了一大半,却被最后一个人跑到最后了
  最后一个人要反思的是什么
  只有自己
  而不是我们的团队如何
  要鞭策要反省,都从自己做起
  ----
  
  还好
  这两本书不是中国人写的
  希望老头好运,不管郑和到底走哪儿了
  希望他找到证据。。。
  
  关于郑和,大家可以看看两个纪录片
  
  一个是央视拍的五集《1405,郑和下西洋》
  土豆视频地址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1852385/
  
  这是美国拍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
  http://www.verycd.com/topics49078
  
  还有一部阳光文化的《郑和》
  网上暂时没有找到资源
  大家可以比照看看
  
  朱棣和郑和
  
  本来这一节的主题应该只有一个郑和
  但是朱棣和这事儿又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那就一起说说吧
  
  关于郑和
  实在是很多谜题
  
  他的生前,
  后世的人们无法知道他究竟去了哪里,都有哪里
  他的死后,
  我们也不知道他的真身究竟在哪里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
  原籍云南昆阳,回族,原姓马。
  傅友德征云南的时候,
  在路上遇到了十岁的郑和
  当时傅友德正在追踪一位蒙古亲王
  就问他这个人去了哪里
  小男孩回答他跳到了湖里
  傅友德觉得这小男孩聪明伶俐,而且很勇敢
  知道实情也有勇气这样回答一位将军
  于是就把他带了回去
  
  三年之后,
  25岁的燕王朱棣做了傅友德的助手
  而还是姓马的小男孩郑和在净身之后进了燕王府
  而在此之后的十年时间里,燕王和服侍他的少年郑和
  为了剿灭残余的蒙古军队,南征北战,朝夕相处
  培养了比较深厚的感情,终身的友谊
  
  史书记载,
  郑和并不像一般的太监那样有女性的特征
  与此相反,郑和高大威武,
  轮廓分明,五官深邃,声音洪亮
  他有智谋,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经验
  (其实朱元璋时期,宦官是不认识字的,也不允许参与朝政)
  他一直追随朱棣左右,
  从建文初年的北京保卫战到四年的夺取南京
  郑和都表现非常突出
  
  朱棣即位后,
  马上报答了他的这位属下及朋友
  宦官马和,赐他姓郑
  之所以用这个姓,因为他的爱马在靖难初期在郑村坝被杀死
  (这个观点是明史学者周绍泉的观点)
  
  到了这里,郑和即将开启他正式的航海之旅
  不管是找建文帝,还是扬名示威天下
  郑和都要出发了
  
  
  郑和宝船
  永乐皇帝在位的时候
  龙江船厂从南京城南门到西边的长江
  覆盖数平方公里
  它胜过了长江口的苏州船厂
  是明王朝最大的造船厂(甚至可以截止到民国了)
  
  永乐元年,
  朱棣下令福建建造137艘用于远洋的帆船
  三个月后,
  他又下令苏州,江苏,江西,浙江等沿海省份
  另外再建200艘船舶
  年底在把这些船舶全部进行改造以适应航海需要
  
  由于沿海省份没有足够大的木头
  于是内地长江中下游的木材通过长江
  顺流而下直到南京
  在这场航海活动里
  几乎全国都是参与者
  大家一起做着远航需要准备的一切
  
  在这一段时间里
  全国各地征调了400户以上的木匠
  帆工和造船工人到龙江船厂
  高峰时期,有两三万工人住在工厂工作
  这些专业的工匠被分为五个部门
  木作,铁作,鲶作,蓬作,索作
  每一部分大约百户
  另外还有各式杂工,非技术性的搬搬抬抬的工人
  
  这些造船工人并不识字,
  由专业造船的船匠用他们的技术将木料拼接融合,
  完全不用钉子的拼造出实际船只的缩小模型来指点他们
  这是必须非常谨慎的工作
  因为任何一个步骤的差错,都可能招致失败
  
  现在的人们从福建出土的船只作参考
  普遍相信明帝国曾经拥有的最大的宝船
  长度在390英尺到408英尺之间
  宽度在160英尺到166英尺之间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木制帆船
  
  按照明朝的尺寸
  最重要的是宝船上的四四四,44丈四尺或444尺
  因为四代表地,古人认为地有四隅
  而我们中国呢,是在四海之中
  还有儒家的四方,四季,四维。。
  总之,对于宝船,四是个吉祥的兆头
  
  关于宝船的尺寸,还可以给大家做个比较
  (唐朝的船有二十丈长,宋朝的时候就已经接近四十丈)
  而成祖朱棣的宝船也是延续并保持了之前的尺寸还有进步
  
  当然对于宝船还有更多数据
  就不再一个个介绍了
  但不得不提的是
  船尾的一对铁锚,
  每一个的重量接近一千斤
  每一个铁锚有四只爪
  每个爪都是主锚分离出来的尖锐角铁
  
  另一项伟大发明是防水隔舱,它增加了宝船的强度
  他是模仿竹子一节节的设计
  宝船还有可以升降的平衡舵
  安装在船尾桩上易于驾驶
  (补充说明,这上面说的所有设计,
  欧洲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才开始运用)
  
  永乐三年,郑和的船队终于出发了
  当时的南京聚集了317艘船,
  谁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要扬帆出海
  历史记载证实
  宝船是由大大小小形式各异的船只组合而成的船队
  次大的船是八桅马船,主要用来运送马匹,
  还有修缮船舶的必须材料
  
  其次的是七桅粮船,
  负责运送所有的水手和粮食
  六桅的客船运送所有的士兵
  最后两艘比较小的船,
  用来配合对付海盗
  
  这是多少人的船队呢,两万八千人
  
  还忘了说一种水船,
  这是专门给船员提供淡水的船只
  每个十天必须靠岸一次,补充淡水
  一次这样的远航,需要二十艘这样的水船
  现在大家可以想象这船队的壮观了吧
  
  而在海中航行,
  船队的船只之间必须保持彼此联系
  因此设计了巧妙的信号和视讯系统
  所有的船只都配给大旗一面,信号钟若干
  小旗五面,大鼓一面,铜锣若干,以及灯笼十盏
  一般情况下锣鼓就够了
  天气不好,用灯笼传信
  最后一点,还有鸽子这个传信兵
  每只船也有属于自己的旗子和番号
  一望便知归属
  一切准备就绪,可以出发了
  
  当然还有人员的配备
  除了兵士船员之外
  宝船还有书记员,负责礼仪的礼部官员
  还有会看天象的气候预报员,十个翻译官
  (会阿拉伯语和其他的一些中东语言)
  再就是180个医生和药物管理员
  负责看病和在外国收集药草药方
  每150个人能拥有一名医生
  
  大部分的普通船员其实是囚犯,
  因为返航之后他们就不再有罪了
  而且朝廷还会给与奖励,殉职或受伤,一样有赔偿
  最后还有一些维修保养船只的技术人员
  当然这是最不可少的了
  
  说完这些,可以出发了吗
  其实还没
  朝廷继续下令各地方上供朝廷所需各项物品
  包括几千匹丝绸和棉布,
  大量铁器,食盐麻布,茶叶,烧酒,菜油和蜡烛
  
  苏州和杭州更是重点中的重点
  出口的高级丝织品都来自于此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瓷器
  景德镇的瓷窑数量也翻了一番
  
  看到这里大家感受到朱棣要干嘛了吗
  显然不是为了炫耀,为了建文帝
  只是为了两个字“贸易”
  
  前面说靖难的时候已经说到了
  靖难之役后本来已经得到恢复的经济又受到重创呢
  怎么恢复经济呢?地里也种不出金子来
  那就做买卖罗。书面语,贸易
  
  虽然扬帆出海的时候,
  谁也不知道这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但事实证明,朱棣不愧是英明的君主,而且有眼光,
  选择了一个真正的航海家,郑和
  

威风凛凛的郑和

  
  
  宝船终于出发了,
  第一个目的地是古里
  
  古里是印度西海岸的一个城邦,
  当地有个香料和木材的市集
  吸引整个印度洋的商人前来贸易
  那里种着豆蔻,肉桂,生姜和胡椒
  
  这会是为了朱允炆么?
  不需要,朱棣不需要这么大费周章
  
  仔细看朱棣的朝贡贸易政策,
  就会发现,他不喜欢老朱重农的政策
  老朱也好,那帮臣子也好,都认为要以农为本
  本来嘛,士农工商,农仅仅比读书做官的人差呀
  可是朱棣不这么想,他放开了私人贸易
  解除了黄金和胡椒交易的限制
  他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招徕外国商人
  并下谕旨,
  “今四海一家”
  “边关互市,所以资国用来远人也,其听之。”
  (以朱棣即位时,战争对经济的打击之严重,
  到后来的富足,朱棣这个政策,居功至伟)
  
  朱元璋在位时期,商业政策保守
  导致印尼和很多马来西亚小邦遭到浩劫
  他们的财路断了
  一批一批的海盗和私贩,填补了这个空缺
  而中国沿海不断受到日寇的骚扰
  越南,苏门答腊,到处都被来自广州的逃犯把持
  他们做出了个中国非法贸易中心来
  
  现在再想想,
  朱棣满载而出是为了什么吧
  难道只是夸耀?
  不要以为朱棣是个花钱买宗主国当当的傻冒皇帝
  远在古里的郑和和他的手下们
  正在打着算盘和扳着手指脚趾算数的印度人进行着交易呢
  
  当然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
  到达古里之前郑和就平定了爪哇国的内战收了小弟
  而郑和贸易结束,除了带回了别人的使节
  也招来了海盗
  来就来吧
  郑和是什么人
  可是跟着战争高手朱棣出生入死的人
  
  而海盗呢
  说来好笑,
  这海盗是个中国的逃犯陈祖义
  朱元璋时期的逃犯
  
  他逃到印尼的一个小邦国,做了个大将军
  后来国外死了,顺理成章他就做了国王
  要不说中国人才多呢
  这样的也能称雄
  海外呆久了,不知道国内的行情
  做了多年的海盗,
  不愿放走任何一只肥羊
  
  可笑,他想到了自以为的妙计--诈降
  心里想着怎么说也有五千人手下了
  再来个偷袭,在他看来是万无一失了
  
  可惜
  可惜,郑和是十一岁从军,
  动不动指挥几十万大军的人哪
  接下来的就是郑和将计就计,诱敌深入
  一艘艘的烧毁海盗船,还俘获了七艘
  
  为什么郑和这么厉害呢,还有个原因
  郑和配备了战船,有火器
  当时的记载,中国那时已经有两三百种火器
  
  火药筒和火砖,相当于燃烧弹,
  但注意这还不光是燃烧弹
  不好意思,这还是毒气弹,化学武器。。(童鞋们别传,哈)
  
  将火药与纸筒压实,
  浸润过毒药之后,抛射出去
  主要是熏伤人眼,应该说是催泪弹更合适
  还有一种装入金属的弹丸,里面有粉状火药
  那就伤人即死了
  
  还有火箭射出去,当然不是现在的火箭
  而是能放火的箭
  一片火海呀
  就这样,消灭了大部队
  
  至于强盗头子陈祖义
  郑和守了几个月才把他逮住
  带回南京正法
  命苦啊,谁让你打宝船主意呢
  人要自己找死谁也拦不住。
  
  有了这么成功的经验
  朱棣当然是非常的高兴了
  于是又有了第二次
  第二次出使
  郑和就带回来一国王
  婆罗洲渤泥国国王,
  看到宝船的架势,太向往了
  要向中国的君王亲自致敬
  其实之前他就已经和中国进行贸易了
  渤泥国盛产药材,有樟脑,橡木和树脂
  我们也有这些需要,因此正好往来
  
  第二次回家的路
  渤泥国国王麻那惹加那乃就带着一家子外加随从150人来了中国
  不久以后国王病了,
  朱棣亲自去看望了他,还派了御医看望
  国王死在了中国,之前还在念叨
  有负天子深恩。。。但能葬身中华,死亦无憾
  朱棣安葬了国王,像对待亲王一样安排了石像生,神道碑。。。。
  而后又送了些东西王后
  从此保持了友好的关系
  
  第二次远征的宝船船队就没有第一次那么大阵仗了
  大部分都留在了国内
  经过了一次海盗歼灭战,海上变得安全了
  两次远航恢复了海外的贸易
  外国的货物和讯息,稳定的进入中国
  
  从日本到非洲的东海岸
  宝船留下了他长远的身影。
  容我不再详叙此后五次远征的情形
  
  有时候我在想或许我们应该早点和欧洲海盗在海上相遇
  当中国扬威海上的时候
  其他文明还没有动静
  不能想象如果我们的船队使用武力
  会有多少的殖民地
  外国人始终不了解中国
  中国威胁论,了解中国人的都会嗤之以鼻
  如果我们要那么做
  六百年前可以了
  
  那时的船只那时的火器
  问当时世界,谁人能敌?
  朱棣是个了不起的君王,他懂得战争也战绩显赫
  可他不是成吉思汗
  他不需要杀戮来彰显自己的实力
  只要他站在那里
  有实力,就是这天下的君王
  
  在郑和下西洋之后,先后有300多个使团来朝
  带来了大量的香料,珠宝,和珍禽异兽,比如长颈鹿
  民间贸易慢慢繁荣起来
  中国的沿海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海航贸易体系
  
  郑和七下西洋,走完了他一生最伟大的时刻
  沉睡在初次远征到达的地方古里
  而明朝的贸易却没有就此停滞
  反而充满了生机
  即使在后来海禁时期,
  非法贸易的交易量远远超过了正规的“纳贡”
  到了1567年,由于福建商人的要求,
  政府解除了海上交易的禁令
  这使得明朝中叶海上贸易事业蓬勃发展。
  
  迁都北京以后,
  逐步和中亚诸国建立好关系
  陆上可直通波斯
  西南直通缅甸,孟加拉
  整个明朝,全球的贸易以中国和印度为两大中心
  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
  
  这是一个以纳贡为名义的强大贸易体系
  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
  在很多领域(比如瓷器和丝绸,等)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因此长期保持着对外吸引力
  
  欧洲人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好的机会中国会放弃,会不出海了
  可能有着种种不同的原因
  说来讽刺,在后世的臣子中只有正德皇帝的汪直提议过出海
  当然他只是为了逗皇帝开心而已
  离开了朱棣的明王朝渐渐丧失了生命力和一种“气势”
  慢慢消耗在内斗和折腾里
  
  到了此刻我想到一首电视剧的插曲
  向天再借五百年
  如果苍天有眼,如果中国有幸
  该再借朱棣五百年
  他在这个本不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做的如此出色
  如此精彩
  在他之后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做到
  在他之前也不过一个唐太宗可以比拟
  
  说来也相似,朱棣李世民,两个抢来皇位自己做的人
  都一样那么出色,那么了不起
  而且两个人都和结发妻子情深意重
  皇后死后不再立后
  有儿女情长更有英雄气概
  大丈夫,应如是也
  
  最后,给大家附上一些数据
  永乐年间的铁产量高达9700吨,
  而17世纪欧洲产铁量最多的俄罗斯才2400吨;
  无论是铁、造船、建筑等重工业,
  还是丝绸、棉布、瓷器等轻工业,
  明朝在世界上都遥遥领先,
  工业总产量占全世界的2/3以上,
  比农业产量在全世界的比例还要高得多。
  与此同时,明末的对外贸易量也相当惊人。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推算,
  明中期到明末的百年间,
  由欧亚贸易流入中国的白银在7000到10000吨左右,
  约占当时世界白银总产量的1/3。
  
  
  
  
  
  

一个了不起的君王朱棣

  这几天天涯很不正常,很折腾
  发帖也累。。。
  回来先冒个泡,回头更新
  
  
  郗郗 
  
  小女孩爱上了我们先人的文化
  不是某个告诉你这些的人
  所以放心爱吧,我们的先人受得起
  ------
  
  鎏金喇嘛塔发现的故事
  
  1956年7月14日这天,
  祖堂山精神病院内的几位病人到牛首山弘觉寺塔游玩,
  有一个病人像往常一样坐在塔内底层,
  闲聊无事用脚跺地。
  这次他坐的位置恰好是塔内正中央,
  突然感到脚下地面发出的声音是一种空洞的回响——
  地下难道是空的?
  
  南京博物院很快得到消息,立即派人前往勘察,
  发现在该塔底层中央有一圆洞,原盖已被揭起。
  洞内放置着一座鎏金喇嘛塔,塔置须弥宝座上,
  座正面刻有二力士像,
  右刻双狮戏球,左刻双鹿斗角,后刻云龙。
  塔座下方刻有题记:“金陵牛首山弘觉禅寺永充供养”,
  背面则是“佛弟子御用监太监李福善奉施”。
  在喇嘛塔的四周还发现有兽角佛像、瓷罐、玉瓶等等。
  自此,牛首山弘觉寺塔地宫再现天日。
  
  鎏金喇嘛塔塔基双重须弥座,上大下小,
  平面呈十字折角形,增加了基座的稳定感。
  塔身有四个壶门,内有释迦、韦陀佛像,上施有相轮、
  十三天、宝盖、宝珠等。
  塔内须弥座上布置有一组佛像,
  须弥座内藏有珍珠、宝石、水晶、玛瑙、玉石、骨灰等物。
  整个鎏金塔安放在一个红色砂岩雕成的须弥山形基座上,
  正面凹下部位放银棺金棺,内有一躯铜铸镀金释迦涅相,
  方形石座的四角各放一个青瓷罐,
  其中一个青瓷罐内放有一颗老年人牙齿及骨灰等物。
  
  由题记可知,弘觉寺地宫所出“金刚宝座塔”
  为明太监李福善奉施。那么,李福善何许人也?
  塔内所藏骨灰又是何人所遗?
  这里面隐藏着怎样的一段历史故事?
  众多专家和学者对此孜孜以求。
  
  南京博物院葛晓康先生经过多年研究认为,
  弘觉寺地宫即为郑和归葬地,李福善即为郑和。
  但遭质疑。南京市博物馆李蔚然先生认为,
  李福善绝非郑和而是另有其人。
  郑和第二十世孙郑宽涛经过考证指出,
  李福善即为郑和好友李童,后者建成弘觉寺塔,
  并将郑和骨灰埋于塔下地宫。  
  
  郑宽涛认为,崇佛的宦官集团在牛首山兴建一座气势恢弘的寺庙,并以鎏金喇嘛塔安放郑和骨灰,建成隐形墓地,
  一来符合郑和生前身份地位;
  二来满足生前战友同僚共事友谊;
  三来尊重郑和佛教信仰。
  汉式佛塔内藏有藏式喇嘛塔,
  符合郑和对汉传和藏传佛教同时信仰的特点。
  弘觉寺塔与郑和墓同处一条中轴线,
  也应是郑和生前好友的精心安排。
  
  李童与爱戴郑和的一批太监修建弘觉寺塔后,
  还将自己姓名刻于由他奉施的鎏金喇嘛塔下永远陪伴郑和骨灰,
  更是人之常情。
  
  鎏金喇嘛塔整个造型庄重典雅,
  通体鎏金,光泽耀眼,
  不仅是一件极其珍贵的艺术品,
  而且还承载着这样一段历史迷案,其价值不言而喻。
  
  
  若是这样,这里便是郑和真正的安息之地了,
  再看一眼鎏金喇嘛塔吧,
  
  

  鱼儿水中游啊游
  
  不知道要多少年,
  不过我相信会有这么一天的
  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吧
  
  穿肠美人毒 
  
  正仓院有超多的中国文物
  有机会一定去看看
  下面这个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保存的一件唐朝五弦琵琶实物
  非常珍贵,不知是否会展出
  日本政府定下的国宝
  

天皇生前的最爱,国宝级

  唐玳瑁嵌螺钿“荷花鸳鸯图”八方盖盒
  
  盒子采用当时最珍贵的材料玳瑁制成,
  华美瑰丽的盒子彰显工序繁复的螺钿工艺,
  体现了8世纪中叶“盛唐时期”的成熟风格。
  
  玳瑁龟甲是一种十分珍贵的材质,
  很少被用来制作较为大型的容器。
  玳瑁作饰品的原料一般都取自其背部的鳞甲,系有机物。
  成年玳瑁的甲壳呈鲜艳的黄褐色。
  大家仔细看这个盒子是非常好的光泽
  
  更不用说上面还巧妙的镶嵌了贝母和琥珀
  这种材质的唐代盒子
  全世界只有三个
  全部都在奈良
  一个在奈良的大和文化博物馆
  还有一个拿出来拍卖了
  开价4000万港元。
  
  真的是很漂亮,让我想起孔雀东南飞里那句,头上玳瑁光,耳中明月铛。。。。原来玳瑁的光,是这样的。。。。
  

  不过,相比大英博物馆而言
  日本对文物的保存真是很好了
  有时也很佩服他们就这样把文物从唐代保存到现在
  当时送给他们的东西,到现在看都和新的一样
  因为根本就不怎么开放参观
  。。。。。
  解缙和《永乐大典》
  
  解缙是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大臣
  本人是个才子,而且是天分极高
  而不会后天努力那种
  
  他家祖父,父亲代代都是读书人
  母亲也是才女,通书史、善小楷、晓音律。
  襁褓之中,母亲划地写字,他就能一见不忘
  到了五岁,父亲说什么,他就能接下来
  等七岁了,即席就能吟诗作对
  十一二岁,所有的四书五经都读完了,能写好文章
  这样的神童,很早就知名度很大了
  
  十七岁乡试,中解元,就是江西第一名了
  第二年,会试第七,
  廷试与兄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选为庶吉士
  这样的一帆风顺,
  恐怕是要气死那些寒窗苦读,屡试不第的书生了
  可是有时,顺利不是好事
  往往背后,隐藏了更大的危机
  
  要说解缙也的确是有治国安邦之才。
  初入仕时,很是受朱元璋宠爱,常侍奉左右。
  一日,在大庖西室对缙说:
  “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读书人一听这话,立马激动了
  日上万言书,剖切陈词。
  什么政令要稳定,刑罚要简省,要整理经史,
  制定礼乐,禁绝娼优,易置寺阉,薄赋敛,减德役,
  焚经咒,绝鬼巫,裁冗员,节流开源,以苏民困。
  。。。。。滔滔不绝说了一堆
  
  朱元璋倒还觉得不错
  只是后来,解缙觉得皇帝拿自己当自己人了
  就忧国忧民,指责这个人怎么了,那个人怎么了
  你说别人,人家自然也会说你
  你说人家,是你一人说
  人家说你,因为你说的人多,所以等到人家说他时
  变成了大家一起声讨
  
  朱元璋是个明白人
  但也不想用他,想让他再修心养性
  也不是不给他机会
  朱元璋叫来了他的父亲
  :“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
  解缙只好收拾包袱随父回归吉水。
  安心写书,等着东山再起
  
  死了,解缙来到京城吊丧
  曾经被解缙得罪过等到袁泰乘机进诲言,攻击解缙
  “诏旨,且母丧未葬,父年90,不当舍以行。”
  朱允炆是个大孝子呀,一听之后,觉得对啊
  你说自己母亲死了父亲都九十了,你跑出来干嘛
  这下好
  一下子把他贬到河洲做个了卫吏
  
  直到建文四年,
  才由礼部侍郎董伦推荐回京做了个翰林待诏
  来之不易啊
  转眼间朱棣又兵临城下了
  解缙不是方孝孺
  我要一个施展自己抱负的机会
  他赶紧跑出城去迎接朱棣了
  
  事实上,朱棣也很器重这个前来投奔的年轻人
  倒不是因为跑得快,够忠心
  而是朱棣有眼力,他知道这个人,是真有才
  
  永乐元年,在朱棣开始准备让郑和远航的时候
  他把另一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了解缙
  编撰《永乐大典》
  当然那时候,还没这个名字
  其时朱棣的指示是
  “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直言,
  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
  备辑成一书,毋厌浩繁”
  
  这是什么要求,
  百科全书,什么都收进去,
  你就慢慢编好好编吧,别嫌麻烦
  解缙得到了历史交给他最伟大的使命
  他会因此书而留名后世,但是也有可能中途累死
  
  解缙是个才子,才子脑子快,做事也快
  虽然没什么人手,他用一年的时间,
  编了个《文献大成》交给皇帝
  朱棣这才明白这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干嘛
  还是派和尚管管吧
  这一次,姚广孝、礼部尚书郑赐等协同解缙为监修官,
  又征召二千多人参加编专毒、
  较订、录写、绘图、圈点等工作,重新进行编撰,
  
  大典编纂时首先采用皇家图书馆文渊阁的藏书,
  同时又派人分赴各地采购图书,
  共集中了经、史、子、集、释藏、道经、
  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各类图书七、八千种,
  按《洪武正韵》将所辑图书,一字不易,
  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
  
  1408年(永乐六年)冬,书成进呈,总22877卷,
  目录60卷,分装11095册。
  以卷数而论,比现在存世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
  还多出近13000卷。
  (请注意一点,一字不易,也就是说这是个真正的百科全书
  充分的尊重著作者的版权,没有删减,没有阉割
  朱棣是个马上得天下的天子,对于文化包容的气度
  却是远远胜过了很多文化人皇帝)
  
  和郑和的船队一样
  这是一套我们不能想象的伟大丛书
  它收录了上至先秦,下迄明初各种书籍七八千种
  11095册,22877卷,三亿七千万字
  每一个字都是手写版
  其间的艰辛可想而知
  它几乎涵盖了中国之前几千年全部的文化成就
  
  在郑和扬威海上的时候
  朱棣用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编撰了一套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书
  他给这套书籍一个新的名字,《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到底是怎么编怎么分类的呢
  中国古代类书编排方法,
  主要有按事物分类的,
  有以书名或条目首字按韵目排列的。
  《永乐大典》则是先按字韵再分类的编排方法。 
   
  《永乐大典》与西方百科全书存在差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
  《永乐大典》是把自古到当时所有的图书资料全面地加以搜集,
  将相关内容一句、一段或整篇、整部书地摘引抄录下来,
  甚至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说法全部汇编,供人参考,
  不分辨是否正确。
  
  西方百科全书则是按知识门类确定成若干卷、若干条目,
  然后延请权威学者撰述自己的观点或推荐研究成果,
  介绍正确的知识、学术观点和著作。
    
  其次,按照现在掌握的情况,唐以前的典籍姑且不论,
  在雕版印刷大量使用的宋代,出版的书籍应有万种以上,
  元代也有三千多种,在《永乐大典》纂修时还能收集到七八千种,而今日所知在世界范围的宋元善本也仅仅保存了3000余部。
  也就是说透过《永乐大典》
  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后来已经失传先秦至明初的秘籍史料,
  对于学人辑佚和校勘古籍可发挥重要作用。
  。
  而百科全书则具有当时学者撰述、面向大众的教科书的特性,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更新,还会不断修订再版。
  
    
  我国古代的类书,对保存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发挥了极大作用,《永乐大典》的评价虽学界也有不同看法,
  但“辑佚古书的渊薮”的评价应是当之无愧,
  这也是西方文化所无法企及的。
  这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典籍,
  当然应该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那么我再简单讲一下按韵编排的方法。  
  中国古代类书编排方法,主要有按事物分类的,
  有以书名或条目首字按韵目排列的。
  《大典》则是依《洪武正韵》韵目,
  “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汇编成一书。
  
  与现在的字典词典按声部排序不同,
  应该说按韵部编排的方式倒是符合古代中国文人诗词歌赋创作的要求。
  但像如此庞大的一部类书,按韵编排查阅起来并不便捷。
  难怪当世的学者对大典有另外一种评价,认为她大而无当。
  明代自大典成书后几代皇帝都置之不理,
  直到嘉靖皇帝才把他视为宝物,或许这是原因之一。
  。。。。。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嘉靖把永乐大典陪葬这一说法
  明朝皇帝中读过永乐大典的,只有孝宗和世宗
  而嘉靖更是当宝贝一样喜欢得不得了
  不过之前文渊阁失火
  嘉靖要求重新抄录《永乐大典》一份
  结果还没完成就死了
  第二年三月办丧事,四月大典的副本才抄完
  似乎不太可能随葬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在皇史宬里,大殿墙壁奇特,
  东西墙厚3.5米,南北墙厚6.1米,为建筑中所罕见。
  《永乐大典》正本有可能藏于皇史宬夹墙内。
  
  最后就是郭沫若的看法了,他认为就是正本被李自成烧了
  起义军在占领北京42天后被迫撤离,撤走时,放火焚烧宫楼。
  
  现在我们保存的,流传世界各地的,都只是大典的副本
  也就是嘉靖年间的抄本
  很希望有一天这套伟大的全书能够再次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那真是中华之幸了
  
  说完大典,来说说总编
  总编的下场很惨,大家都知道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他还是犯了才子的老毛病
  
  早在朱元璋用他的时候,就和他说我们情同父子。。。
  他老兄当真,当真你就傻了啊
  现在儿子上台,和他老子还真像,
  说的话仍旧无比亲切,
  “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多么的神似啊,这两父子
  而无比聪明的才子解缙,却还是信了
  倒真应了那句话
  “招不怕旧,只要有人受”
  解缙他还就吃这套
  一个地方摔两次,这个角度看,才子不长记性
  
  他又开始忘乎所以管闲事了
  这次管的事,是皇帝的家事
  
  要说解缙,还是有眼光的,
  他支持皇帝立长子朱高炽为储君
  并且在朱棣犹豫的时候,
  不失时机的给朱高炽一个关键的加分
  朱高炽的儿子资质非常好,
  于是一句好圣孙让朱棣下定了决心
  也把朱高煦打进去了地狱,朱高煦自然不会放过解缙
  当不上皇帝,我也要先解决了你
  没过多久,解缙就在政治斗争中莫名其妙的丢了命
  如果要究其原因
  还是只能说政治斗争残酷,才子不适合搞这个
  ------
  由于解缙是个大才子
  所以民间流传很多关于他的趣事种种
  最多的就是对对子
  什么智斗权贵啦
  比如下面这个,
  二猿伐木深山中,小猢狲也敢对锯(句)
  一马失陷淤泥内,老畜生焉能出踢(题)
  看把人家骂的够呛吧
  
  再有就是毛爷爷爱说的一个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还有一个我喜欢的对子
  说是解缙中解元的时候,途径道观,口渴向道士求水
  老道出了个对子
  一盏清茶,解解解元之渴
  这个很妙,可是解缙对的又快又好
  三弦妙曲,乐乐乐府之音
  。。。
  可惜传说总是轻松喜乐的,可以拍成电视剧
  而真实的人生却是沉重的,权贵不是那么好戏弄的
  很容易,没命
  我们来看看解缙的诗作吧
  感受下一个真实的解缙
  
  游桂林七星岩
  早饭行春桂水东,野花榕叶露重重。
  七星岩窟髯灯火,百转萦回径路通。
  右溜滴涂成物象,古泽深处有蛟龙。
  却归为恐衣沾湿,洞口云深日正中。
  
  身后事
  解缙死后,初葬于江西吉水县仁寿乡(距今县城北4公里处)。
  嘉靖年间,当时的知县罗黄裳因担心河岸坍塌危及解缙墓,
  遂下令将解缙墓迁移至县城东门外的东山亭。
  如今,这个地方为江西吉水县气象局的大院一隅。
  很荒凉的在那里,墓碑上的字迹已斑驳不清
  
  
  
  
  
  
  

解缙标准像

  穿肠美人毒 
  
  关于这个正仓院,还关联到一个日本的天皇
  这个天皇是日本第四十五任天皇圣武天皇
  这个皇帝非常崇拜唐朝,先后派了几次遣唐使
  当然也收获不少了
  他极力学习采纳唐朝的典章制度
  在国内平乱,处理天灾人祸一通忙活
  后来信封佛教,就盖了东大寺
  之后干脆让让位给女儿,自己出家为僧
  他出家还是鉴真和尚给他受戒的
  两年后他死了,皇后把他的遗物都捐给了东大寺
  共一万多件文物呢
  
  正仓院原来是东大寺的宝物殿,
  本来是东大寺的仓库,
  光明皇后的呈献物便收藏在此。
  到明治时代,整个正仓院连同宝物划归皇室专有,
  脱离东大寺,直接由宫内厅管理
  
  当时圣武天皇的皇后出嫁的嫁妆,就是王羲之的字帖,不过不是下面这个。。。下面这个是鉴真东渡的时候带过去的
  
  

正仓院看起来并不起眼

  不过,正仓院的文物我们就不能指望了
  这个毕竟是以前送的
  他们真是小心得非常
  自己都从来不拿出来展出
  我们找他们借展也是说了几年都不行
  不过后来还是同意了
  。。。。。
  这个也算是保存得好的了
  我来找找皇后的嫁妆
  看看有没有。。
  
  有一幅是后人临摹的,大家看看吧

  哎呀,我和小令一起激动了
  这图还真大呀
  ----
  ----
  小令太好玩了
  没见你这么激动过呢
  
  不过关于王羲之家祖坟被破坏一事
  没有更详尽的记载,至少我没看到
  而且所有的记录都说的是破坏
  估计就是乱折腾一通了
  当时的山东已经在匈奴手里了
  他爹也被抓走了,没机会回来
  想想心情就很郁闷
  历史就是这样
  太平日子不易得呀
  。。。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