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和《永乐大典》
解缙是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大臣
本人是个才子,而且是天分极高
而不会后天努力那种
他家祖父,父亲代代都是读书人
母亲也是才女,通书史、善小楷、晓音律。
襁褓之中,母亲划地写字,他就能一见不忘
到了五岁,父亲说什么,他就能接下来
等七岁了,即席就能吟诗作对
十一二岁,所有的四书五经都读完了,能写好文章
这样的神童,很早就知名度很大了
十七岁乡试,中解元,就是江西第一名了
第二年,会试第七,
廷试与兄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选为庶吉士
这样的一帆风顺,
恐怕是要气死那些寒窗苦读,屡试不第的书生了
可是有时,顺利不是好事
往往背后,隐藏了更大的危机
要说解缙也的确是有治国安邦之才。
初入仕时,很是受朱元璋宠爱,常侍奉左右。
一日,在大庖西室对缙说:
“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读书人一听这话,立马激动了
日上万言书,剖切陈词。
什么政令要稳定,刑罚要简省,要整理经史,
制定礼乐,禁绝娼优,易置寺阉,薄赋敛,减德役,
焚经咒,绝鬼巫,裁冗员,节流开源,以苏民困。
。。。。。滔滔不绝说了一堆
朱元璋倒还觉得不错
只是后来,解缙觉得皇帝拿自己当自己人了
就忧国忧民,指责这个人怎么了,那个人怎么了
你说别人,人家自然也会说你
你说人家,是你一人说
人家说你,因为你说的人多,所以等到人家说他时
变成了大家一起声讨
朱元璋是个明白人
但也不想用他,想让他再修心养性
也不是不给他机会
朱元璋叫来了他的父亲
:“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
解缙只好收拾包袱随父回归吉水。
安心写书,等着东山再起
死了,解缙来到京城吊丧
曾经被解缙得罪过等到袁泰乘机进诲言,攻击解缙
“诏旨,且母丧未葬,父年90,不当舍以行。”
朱允炆是个大孝子呀,一听之后,觉得对啊
你说自己母亲死了父亲都九十了,你跑出来干嘛
这下好
一下子把他贬到河洲做个了卫吏
直到建文四年,
才由礼部侍郎董伦推荐回京做了个翰林待诏
来之不易啊
转眼间朱棣又兵临城下了
解缙不是方孝孺
我要一个施展自己抱负的机会
他赶紧跑出城去迎接朱棣了
事实上,朱棣也很器重这个前来投奔的年轻人
倒不是因为跑得快,够忠心
而是朱棣有眼力,他知道这个人,是真有才
永乐元年,在朱棣开始准备让郑和远航的时候
他把另一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了解缙
编撰《永乐大典》
当然那时候,还没这个名字
其时朱棣的指示是
“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直言,
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
备辑成一书,毋厌浩繁”
这是什么要求,
百科全书,什么都收进去,
你就慢慢编好好编吧,别嫌麻烦
解缙得到了历史交给他最伟大的使命
他会因此书而留名后世,但是也有可能中途累死
解缙是个才子,才子脑子快,做事也快
虽然没什么人手,他用一年的时间,
编了个《文献大成》交给皇帝
朱棣这才明白这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干嘛
还是派和尚管管吧
这一次,姚广孝、礼部尚书郑赐等协同解缙为监修官,
又征召二千多人参加编专毒、
较订、录写、绘图、圈点等工作,重新进行编撰,
大典编纂时首先采用皇家图书馆文渊阁的藏书,
同时又派人分赴各地采购图书,
共集中了经、史、子、集、释藏、道经、
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各类图书七、八千种,
按《洪武正韵》将所辑图书,一字不易,
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
1408年(永乐六年)冬,书成进呈,总22877卷,
目录60卷,分装11095册。
以卷数而论,比现在存世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
还多出近13000卷。
(请注意一点,一字不易,也就是说这是个真正的百科全书
充分的尊重著作者的版权,没有删减,没有阉割
朱棣是个马上得天下的天子,对于文化包容的气度
却是远远胜过了很多文化人皇帝)
和郑和的船队一样
这是一套我们不能想象的伟大丛书
它收录了上至先秦,下迄明初各种书籍七八千种
11095册,22877卷,三亿七千万字
每一个字都是手写版
其间的艰辛可想而知
它几乎涵盖了中国之前几千年全部的文化成就
在郑和扬威海上的时候
朱棣用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编撰了一套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书
他给这套书籍一个新的名字,《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到底是怎么编怎么分类的呢
中国古代类书编排方法,
主要有按事物分类的,
有以书名或条目首字按韵目排列的。
《永乐大典》则是先按字韵再分类的编排方法。
《永乐大典》与西方百科全书存在差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
《永乐大典》是把自古到当时所有的图书资料全面地加以搜集,
将相关内容一句、一段或整篇、整部书地摘引抄录下来,
甚至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说法全部汇编,供人参考,
不分辨是否正确。
西方百科全书则是按知识门类确定成若干卷、若干条目,
然后延请权威学者撰述自己的观点或推荐研究成果,
介绍正确的知识、学术观点和著作。
其次,按照现在掌握的情况,唐以前的典籍姑且不论,
在雕版印刷大量使用的宋代,出版的书籍应有万种以上,
元代也有三千多种,在《永乐大典》纂修时还能收集到七八千种,而今日所知在世界范围的宋元善本也仅仅保存了3000余部。
也就是说透过《永乐大典》
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后来已经失传先秦至明初的秘籍史料,
对于学人辑佚和校勘古籍可发挥重要作用。
。
而百科全书则具有当时学者撰述、面向大众的教科书的特性,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更新,还会不断修订再版。
我国古代的类书,对保存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发挥了极大作用,《永乐大典》的评价虽学界也有不同看法,
但“辑佚古书的渊薮”的评价应是当之无愧,
这也是西方文化所无法企及的。
这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典籍,
当然应该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那么我再简单讲一下按韵编排的方法。
中国古代类书编排方法,主要有按事物分类的,
有以书名或条目首字按韵目排列的。
《大典》则是依《洪武正韵》韵目,
“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汇编成一书。
与现在的字典词典按声部排序不同,
应该说按韵部编排的方式倒是符合古代中国文人诗词歌赋创作的要求。
但像如此庞大的一部类书,按韵编排查阅起来并不便捷。
难怪当世的学者对大典有另外一种评价,认为她大而无当。
明代自大典成书后几代皇帝都置之不理,
直到嘉靖皇帝才把他视为宝物,或许这是原因之一。
。。。。。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嘉靖把永乐大典陪葬这一说法
明朝皇帝中读过永乐大典的,只有孝宗和世宗
而嘉靖更是当宝贝一样喜欢得不得了
不过之前文渊阁失火
嘉靖要求重新抄录《永乐大典》一份
结果还没完成就死了
第二年三月办丧事,四月大典的副本才抄完
似乎不太可能随葬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在皇史宬里,大殿墙壁奇特,
东西墙厚3.5米,南北墙厚6.1米,为建筑中所罕见。
《永乐大典》正本有可能藏于皇史宬夹墙内。
最后就是郭沫若的看法了,他认为就是正本被李自成烧了
起义军在占领北京42天后被迫撤离,撤走时,放火焚烧宫楼。
现在我们保存的,流传世界各地的,都只是大典的副本
也就是嘉靖年间的抄本
很希望有一天这套伟大的全书能够再次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那真是中华之幸了
说完大典,来说说总编
总编的下场很惨,大家都知道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他还是犯了才子的老毛病
早在朱元璋用他的时候,就和他说我们情同父子。。。
他老兄当真,当真你就傻了啊
现在儿子上台,和他老子还真像,
说的话仍旧无比亲切,
“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多么的神似啊,这两父子
而无比聪明的才子解缙,却还是信了
倒真应了那句话
“招不怕旧,只要有人受”
解缙他还就吃这套
一个地方摔两次,这个角度看,才子不长记性
他又开始忘乎所以管闲事了
这次管的事,是皇帝的家事
要说解缙,还是有眼光的,
他支持皇帝立长子朱高炽为储君
并且在朱棣犹豫的时候,
不失时机的给朱高炽一个关键的加分
朱高炽的儿子资质非常好,
于是一句好圣孙让朱棣下定了决心
也把朱高煦打进去了地狱,朱高煦自然不会放过解缙
当不上皇帝,我也要先解决了你
没过多久,解缙就在政治斗争中莫名其妙的丢了命
如果要究其原因
还是只能说政治斗争残酷,才子不适合搞这个
------
由于解缙是个大才子
所以民间流传很多关于他的趣事种种
最多的就是对对子
什么智斗权贵啦
比如下面这个,
二猿伐木深山中,小猢狲也敢对锯(句)
一马失陷淤泥内,老畜生焉能出踢(题)
看把人家骂的够呛吧
再有就是毛爷爷爱说的一个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还有一个我喜欢的对子
说是解缙中解元的时候,途径道观,口渴向道士求水
老道出了个对子
一盏清茶,解解解元之渴
这个很妙,可是解缙对的又快又好
三弦妙曲,乐乐乐府之音
。。。
可惜传说总是轻松喜乐的,可以拍成电视剧
而真实的人生却是沉重的,权贵不是那么好戏弄的
很容易,没命
我们来看看解缙的诗作吧
感受下一个真实的解缙
游桂林七星岩
早饭行春桂水东,野花榕叶露重重。
七星岩窟髯灯火,百转萦回径路通。
右溜滴涂成物象,古泽深处有蛟龙。
却归为恐衣沾湿,洞口云深日正中。
身后事
解缙死后,初葬于江西吉水县仁寿乡(距今县城北4公里处)。
嘉靖年间,当时的知县罗黄裳因担心河岸坍塌危及解缙墓,
遂下令将解缙墓迁移至县城东门外的东山亭。
如今,这个地方为江西吉水县气象局的大院一隅。
很荒凉的在那里,墓碑上的字迹已斑驳不清
解缙标准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