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小令
  进入火器时代,也是不得不如此
  落后不是要挨打么
  只有实力够分量,才能保护自己
  
  好像对日本这样的国家,对他好是没用的
  唐朝的恩惠还受得少么
  其他藩国也是如此
  没有雷霆手段,也显不出菩萨心肠
  
  有些国家有些人,说道理是没有用的
  你比他厉害,比他狠,再给他点颜色,不知道多念你的好
  就这样对人家好,给多少他都当是应该的
  搞不好还会嫌少。。。。
  
  现在这个世界,是个畏威而不怀德的世界
  
  
  yukikissing 
  
  读书
  参观博物馆
  旅行
  
  谁都可以,只要有兴趣,有行动
  
  
  找个深山去隐居 
  
  深山里还上网啊
  还是大隐隐于市吧
  。。。
  
  帮忙的话,那就顶帖吧
  只要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意外
  我是会一直更新的
  
  
  
  看这里,我回复过一次了呢
  
  yalin0706 
    
    
    和氏璧的旅程
    
    楚文王--楚宣王--楚威王--楚相国昭和--
    张仪--赵国宦官缪贤--赵王--秦昭襄王--赵国--
    秦始皇---刘邦---王莽---刘秀---孙坚---
    袁术---曹操---司马炎---刘渊---刘曜---
    后羯石勒--冉闵---太守戴施--刘裕-------
    李渊----失传
    
    准确的说,传到五代时期,就不知所终了
    此后宋朝,元朝 ,明朝,清朝,都没能再找到
    或许以后哪天会在某个古墓出土吧
    
    上面写的流传经手人,有些省略
    比如从楚文王到楚宣王就有四百年,
   同样的理由还有刘邦是整个西汉,刘秀是整个东汉
  
   几个说明
   楚威王是赏赐给相国的
   张仪是从相国那里偷来的
   宦官缪贤是花了五百金买的,之后献给赵王
   后来的都是战争,抢来抢去了
  
    。。。。。大概就是这样了
  
  谢谢流星2056的说明
  
  能上图么?
  朱棣
  
  其实,前面说姚广孝,说方孝孺,说郑和,说解缙
  都曾经说到过这个皇帝
  等到真正写到他了
  倒有点怕主观色彩太重了
  那就写最简单的记事簿吧
  是非功过,大家看过自己在心里评价吧
  
  朱棣的理想
  皇位夺过来了,那要做个什么样的皇帝呢
  从给郑和带出去的敕书上
  我们可以知道一二
  他是这样写的
  
  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
  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
  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至失所。
  今特遣郑和赍敕,普谕朕意:
  尔等祗顺天道,恪遵朕言,循礼安分,
  毋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
  若有摅诚来朝,咸锡皆赏。故此敕谕,悉使闻知。
  
  这个就是他的理想了
  天子为天下共主,在天下共主下,
  无论远近,无论种族,华夷无间,一视同仁。
  他对臣民的要求是,
  “祗顺天道”,“循礼安分,毋得违越”。
  而天子的监督之下,
  天下的人与人、国与国之间,
  “不可欺寡,不可凌弱”。
  他也说明了自己作为天子的责任
  要向天下人“施恩布德”。
  并且“遂其生业,不至失所”。
  最终的目的呢
  就是全天下“共享太平之福”。
  
  而事实上他是怎么做的呢
  大家看看永乐皇帝每年都在干嘛
  
  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设行在六部,
  增设北京周围卫所,逐渐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军事中心。
  因为他认为天子居北,正是居重御轻,可以加强北部边防
  从此拉开了天子守城门的序幕
  
  当时的北京虽然地理位置重要,还曾是元朝的大都
  但是经济上远不如江南富庶
  而且人口也不多
  朱棣下令向北京附近大规模地移民屯田,5年之内减免赋税。
  一些军士,也被放归北京乡里种田。战乱之后,形成大量流民。
  他下令把流民组织起来,到北京一带去种田。
  
  甚至,他又下令释放囚徒,安置在北京周边地区去种田。
  他还实行了一些优待政策,如向他们免费提供牛具、种子。
  同时又迁往北京大批工匠,给这些民户以更多的优惠政策。
  如诏免税粮,赈济优厚等。这就在北京市内形成了工商业。
  由于这样多年的苦心经营,北京才有了大城市的样子
  
  同年,开始下西洋的准备,和开始编撰《永乐大典》
  
  永乐三年,郑和出使西洋诸国
  
  永乐四年,朱棣派兵征安南,次年安南内属
   于其地设交趾布政使司。
  
   同年, 设立哈密卫,并多次派遣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
   中官李达等官员出使西域,
   随后西域的帖木儿帝国、吐鲁番、失剌斯、
   俺都准、火州也与明朝多次互派使者往来,
   加强了政治、驻军和贸易往来
  
  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书成,郑和二次出使西洋
  
  永乐七年,二月,命皇长孙留守北京。
   帝亲征塞外,获胜,七月还北京
  同年 在女真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
   与此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
   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号。
  
  永乐九年,立朱瞻基为皇太孙。疏浚会通河。
  
  永乐十年,郑和三次出使西洋
  
  永乐十一年 平定思南、思州土司叛乱后,设立贵州布政使司,
   为加强对乌斯藏(今西藏)地区的控制,
   朱棣派遣官吏迎番僧入京,给予封赐,尊为帝师
  
  永乐十二年 六月:帝大败瓦剌,追至图拉河,班师。
  
  永乐十三年,凿清江浦,使大运河重新畅通
  
  永乐十四年,郑和四次出使西洋
  
  永乐十九年 迁都北京
   郑和复使西洋
  
  永乐二十年 正月,帝决意亲征塞北阿鲁台,命皇太子监国。
   八月,大胜班师
  
  永乐二十一年,阿鲁台再犯边,帝再度亲征
  
  永乐二十二年,正月,郑和复使西洋
   四月,帝再征漠北,七月班师,死在榆木川
  
  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
  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
  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
  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
  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
  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
  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
  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明史的最后评价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
  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
  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
  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
  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
  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
  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这个皇帝,只是靖难之役,杀戮太重
  或者朱元璋就该把皇位传给朱棣
  一切会更好些
  
  正经的说完了,回头说八卦

朱棣

  流星,谢谢你啊
  第一次去云南还很小
  说来好笑,当时最向往云南的,竟然是那里有泼水节
  无比想右手提个水桶,左手拿个水瓢
  见人就泼,撒腿就跑
  。。结果,去了云南多少次了
  一次也没赶上泼水节
  。。。
  
  我之前说的看星星最清楚的一次
  就是在云南
  从来没有觉得天空那么近
  星星那么清晰
  好像天空也比较不一样
  可惜去西藏的时候没有观星象
  浪费了------
  
  
  
  永乐大帝的负面新闻
  明朝的苹果出品
  
  关于帝王将相的八卦
  从来都很多很多
  而因为朱棣这个皇位本身就不正
  又加上诛杀建文旧臣血腥残酷
  因此关于他的传闻林林种种,花样繁多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都有哪些传说
  一个一个来哈
  
  
  传说之一,
  不是汉人生的,
  不但不是汉人生的,还不是朱元璋生的
  
  听起来够惊悚吧,
  还就是有这样的传闻
  明朝的路边社也是很强大的
  
  让我们看看各种史料对比下看看到底朱棣的生母为谁吧
  基于大家都不信朱棣是马皇后嫡出的
  我们就先把马皇后留下来先不分析
  
  先看这一段话,
  “王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
  这句话没什么问题吧
  在我们看来也无非就是说
  朱棣这人啊长得高大英俊,留漂亮胡子
  有勇有谋,知人善用
  好话啊,有问题乜?
  
  路边社就能看出问题来,具体哪位狗仔?恕我不知道
  毕竟传这种事,在当时不是打官司赔钱的事
  搞不好脑袋就咔嚓了。。。
  
  看看他们的报道吧
  这推论,是这样的
  
  朱元璋虽然身材高大,
  可是长得不是一般的难看
  儿子怎么会好看呢,而且这么勇猛
  再看看朱元璋的几个妃子,
  于是一个很惊悚的谣言诞生了
  
  朱棣不是朱元璋亲生的,他是蒙古人生的
  为什么呢,还追溯了这样一段历史
  说元至正年间,朱元璋打下大都后来到元顺帝后宫,
  看到一个美女非常漂亮,就把她收为妃子。
  这个女子是元顺帝的第三位妃子格勒德哈屯,
  也是元顺帝洪吉喇托太师的女儿。
  
  更确切的说法呢,就是朱元璋攻占北京之前,
  这位洪吉喇氏已怀孕七个月,元顺帝出逃时,不方便带上,
  让朱元璋白白地捡了一个女人和一个儿子。
  两个月后,洪吉喇氏生下一个男小子,这就是朱棣了。
  还说当时朱元璋心中知道此子非己子,并不想认这个儿子,
  但看到朱棣相貌不凡,朱元璋就喜欢上了。
  (老朱有这么有爱心?我怎么觉得他砍脑袋像切白菜)
  
  况且,说自己的后宫女人生了其他男人的孩子,
  传出去可是一桩天大的皇家丑闻,
  朱元璋也不得不认下这个儿子。
  民间对这种说法传得神乎其神的,
  
  最重要的是朱棣确实和其他几个兄弟相貌长得不一样,
  一点也不像麻脸朱元璋,长得比较英俊
  这也加大了这种猜疑,
  民间据此称朱棣是蒙古人,所以嗜杀成性。
  
  可是,其实这种说法是最荒诞不经并且可笑的
  因为各种史料都清楚记载,
  大都失守是至正二十八年,即公元1368年,
  而朱棣生于至正二十年,即1360年,时间相差七、八年呢。
  请问那位元顺帝的妃子
  是如何穿越时空来到八年之前生下这个无敌的孩子呢?
  
  一个不行,那就再来一个呢
  路边社可不能闲着
  正好,朱元璋还有个妃子是蒙古人
  于是有人引经据典,还有史料呢,
  考证朱棣就是蒙古人
  说
  刘献廷所著《广阳杂记》称,
  “明成祖,非马后子也。其母瓮氏,蒙古人。
  以其为元顺帝之妃,故隐其事。宫中别有庙,藏神主,
  世世祀之,不关宗伯,有司礼大监为彭恭庵言之。
  余少,每闻燕之故老为此说,今始信焉。”
  
  这段文字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说这朱棣呢
  肯定不是马皇后生的儿子,
  他的母亲是蒙古人翁氏,
  因为以前是元顺帝的妃子,
  所以史书上不方便提这事。
  但朱棣没有忘记这位蒙古生母,
  而是在宫中另外建庙,
  供奉她的牌位,
  让人世世代代纪念她。
  。。。。
  这个说得有鼻子有眼感人肺腑吧
  还自己找个地祭拜生母啊
  
  可是,打住,这刘献廷什么人哪?
  清朝人,这清朝人说明初的别人家的事儿还头头是道
  这不扯吗,最后还好,加了句,我小时候听老人们说的
  真是够能编故事的
  
  这个完了,还有,这回是朝鲜人,李氏碽妃
  路边社相信反正朱棣就不能是汉人生的,
  不过这碽妃呢,
  怎么看都还是比那两位蒙古人靠谱点
  而且现在也有蛮多人信这个
  
  这么说是因为这段记载
  《南京太常寺志》“孝陵祀高皇帝、高皇后马氏。
  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
  左二位皇妃,生楚王、鲁王、代王、郢王、
  齐王、蜀王、谷王、唐王、伊王、潭王;
  左三位皇贵妃,生湘献王、肃王、韩王、沈王;
  左四位皇贵人,生辽王;
  左五位皇人,生宁王、安王;
  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
  太常寺是皇家机构这么说,自然也比较靠谱了
  
  但还是有问题,按照太常寺只有22个王子的记录
  而明史记载,朱元璋明明有26个儿子
  而关于朱棣同母的朱橚的记录竟然没有
  少了比照,说服力明显降低了
  
  更重要的一点,朱棣生于1360年
  那时朱元璋连天下都还没打下来
  他怎么纳朝鲜妃子
  当时还是元朝的天下,朝鲜哪儿来的先见之明献美女
  最后的旁证就是,朝鲜人的习惯
  如果高丽真的有过碽氏做了朱元璋的妃子,朱棣的老娘
  必定会在高丽史亦必大书特书,载其家世,
  好像明妃韩氏、明成祖权妃、任顺妃、
  李昭仪、吕婕妤、崔美人皆能详其家世,
  (看看连个美人,婕妤都有记载,何况。。?)
  可偏偏就是这位碽妃,不管是高丽或者朝鲜史全部没记载。
  这不像朝鲜人干的事呀
  
  所以,事实呢
  朱棣或许就真是高皇后马氏所生
  因为靖难不得人心而被人编排
  当然也可能是另一位李淑妃所生
  又或者这位碽妃不是朝鲜人,
  这才能解释那边没记录嘛
  。。
  总之真相就无从知晓了
  可以确定的,只有一点
  朱棣肯定是朱元璋的儿子
  虽然人家长得好了些,可个性脾气如出一辙
  分明就是老朱第二嘛
  
  或许只有哪天长陵孝陵重见天日了
  DNA会给我们答案吧,
  至少我们可以知道朱棣是不是马皇后生的
  
  
  
  
  
  
  
  
  
  

毁于战火的报恩寺塔,到底是为谁而修?

  楼主回来了,吃饭比发帖可累多了。
  ----
  第二个传说
  荒淫好色和阳痿
  
  看起来很标题党的标题吧
  这个不是我说的
  又是一路边社消息
  很奇怪这么矛盾的标题
  竟然组合在一起
  可事实是人家就这么说的
  
  永乐初年,做了皇帝的朱棣开始填充后宫
  继续呢,是朝鲜开始选送妃嫔
  关于这个,其实也是个传统
  从元朝开始,朝鲜就不断的选送美女过来
  老朱那会也选了,朱棣现在即位了
  所以也开始了
  (不过老实话,我觉得有点奇怪,
  貌似现在的朝鲜女子确实比韩国的长得漂亮,
  应该是一族的嘛。。。)
  
  这是非就因为朝鲜来的宠妃而起
  话说这位宠妃姓权,
  朝鲜国家工曹典书权永钧的女儿
  知书达理,容貌清丽动人,而且通音律,会吹箫
  
  永乐六年进宫,永乐七年就被封为贤妃
  看起来青云直上,可是呢
  有时人能享多少福,要靠天
  永乐八年,权妃和朱棣一起远征
  回来的路上,竟然死了
  其实当时朱棣虽然伤心,也没怎么样
  可后来发生一连串的事情,简直。。。
  
  这时有宫女来揭发说权氏是被吕妃串通太监和银匠用砒霜毒死的。
  朱棣大怒,也没怎么查证了,
  即下令将被告下毒的太监、银匠处死,
  对吕氏则采用酷刑,整死了
  受吕氏牵连而被杀者达数百人。
  
  关于这件事情呢,其实就是个冤案
  这揭发吕氏毒死权妃的人也姓吕,是一位朝鲜商贾的女儿,
  史书为了分别与投毒案有关的两个吕氏,称其为“贾吕”。
  贾吕被选入宫后,见到先她入宫的朝鲜美女吕氏,
  欲与其结交,但吕氏瞧不起她的为人,
  拒绝与她来往,贾吕怀恨在心,
  就找个机会陷害吕氏以泄愤。
  
  本来这事情未必有昭雪的一天
  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十年之后,这事又给翻出来了
  为什么呢,因为另一个妃子的死
  
  王贵妃
  王贵妃是苏州人,永乐七年封贵妃,以前是昭仪
  这个人呢,为人非常通情达理,而且很会周旋关系
  朱棣脾气不好,年纪大了之后更难侍候
  她为太子公主在朱棣那里做了不少事情
  所以呢,徐皇后之后,基本就是她在打理后宫事务了
  她对宫中其他妃嫔也不错
  所以朱棣最喜欢也信任她
  
  永乐二十年的一天,王贵妃病了
  突然感寒发热并且肚子疼,朱棣急招太医治疗。
  于是太医按照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
  给她吃了一剂麻黄细辛附子汤。
  王贵妃的病情有所好转,但是她不想吃饭了。
  
  第二天,王贵妃又出现了四肢厥冷及紫绀的症状。
  朱棣又急招太医抢救。
  于是,太医开了一剂四逆汤,
  结果王贵妃喝完药就立刻死了
  朱棣这还不气疯了
  半天没反应过来
  (也是,换谁也反应不过来呀
  你要是一个发烧肚子疼进了医院
  第二天人没了,估计都得找医生拼命,至少算账)
  可惜这次的病人家属是皇帝
  太医,你安息吧
  (不然怎么说庸医杀人呢。。。)
  
  气疯了的朱棣杀了太医,顺便带上了他全家
  再想想,把推荐这个人做太医的人也给宰了
  。。这样一来又死了不少
  可这事儿还没完
  
  在抓太医一家子的时候
  不知怎么朱棣听到了这样一件事
  这个就是前面说到的贾吕和另一个宫人鱼氏和太监相好
  这下朱棣肯定生气了
  其实也是本来心情不好,借题发挥
  于是就下令严查
  
  这一严查
  贾吕心虚,竟然把十年前诬告的事情给招了出来
  这下出了大漏子
  以朱棣的个性肯定要查到底
  结果查到这个贾吕的婢女
  不知这个婢女想的是什么,她竟然招供说后宫有人要谋杀皇帝
  完了,这下全完了
  
  谋害皇帝那还了得
  这些宫女们,互相指证攀污,当真是有冤报冤,有仇报仇
  呼啦啦,传说中杀了千人
  为什么说是传说中,因为正史没记录
  
  更说的活灵活现的,就是说其中一名宫女说
  你都老了不行了我们和青年宦官相好有什么罪过?
  原文是"自家衰阳,故私年少寺人,何咎之有!"
  这些文字是哪里出来的呢,朝鲜的《李朝实录》
  
  有了这些证据,
  于是,现在的我们随便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大标题
  秘闻,朱棣阳痿。。。。
  朱棣好色嗜杀,因为宠妃死了就。。。
  这是真相吗
  
  真相分析其实也不难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几条控诉
  
  第一,宫女说皇帝“阳痿”
  这个还真搞,拿这个做标题的文章比比皆是
  那么,那时的朱棣多大年纪了呢
  六十岁,也算老年人了
  就算。。。也正常
  
  接下来,看这话的逻辑
  这话往俗了说,就是“你不行,我才偷人的。”
  说得过去吗?说不过去
  皇帝有那么多妃嫔,难道真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和皇帝怎么样吗
  皇帝又不是现在的一夫一妻,还必须怎样啊
  更何况还有些人,连见到皇帝的机会都没有啊
  所以这个说法,感觉理直气壮的诡异
  。。。
  最后,这么嗜杀的朱棣,他是那根筋不对了
  要放听到这种话的人活命
  杀了上千,留下一个作证啊
  也不合逻辑
  -----
  
  第二个指控,好色嗜杀
  嗜杀是有点,这个随老朱
  可是好色这条指控我认为是不合适的
  
  说到他的那个宠妃王贵妃
  其实王贵妃当时都四十一岁了
  谁好色喜欢这个年龄呢
  至于因王贵妃而杀的人,
  我不得不说,要是换了任何人,说不定都有杀人的心
  只是未必下得了手,一时气愤嘛
  何况朱棣本来心也比较狠
  说到这里我们还必须一起回顾下徐皇后
  
  其实权妃也好,王贵妃也好
  她们都是在徐皇后死后才册封的妃子
  换句话说
  在徐皇后生前,朱棣甚至连贵妃都没有册封过
  
  徐皇后十五岁嫁给十七岁的燕王
  一起度过了大半生的时光
  他们感情非常好
  朱棣一共就四个儿子,徐皇后一个人就生了三个
  另外五个女儿,徐皇后也生了其中两个
  只从这点看,就知道朱棣的心思在哪里了
  
  朱棣和徐皇后除了年少相伴的情谊以外
  而且志同道合
  徐皇后是大将徐达的女儿,文静,读过很多书
  大家认为她是女中诸葛
  她非常明白朱棣的想法而且无条件支持他的行动
  
  当年朱棣起兵靖难的时候
  朱棣去了宁王朱权那里忽悠他的朵颜三卫
  留下朱高炽独守京城,当时城中兵士少
  而李景隆已然兵临城下
  这么危急的时候,是徐皇后挺身而出
  给自己和所有留在城中的家属们官绅士民配发甲胄
  而后亲自登上城楼,命众人水泼下面
  当时正值十月,北京已经很寒冷
  李景隆只能望城兴叹。。。
  看她指挥若定的章法,可想而知,她和朱棣的情趣相投了
  
  而后靖难成功,朱棣为皇,立刻封徐氏为后
  那时朱棣非常不得人心
  徐皇后非常明白丈夫的需要
  在永乐元年,她出了一本书,为什么出书呢
  她自称是源于她说她洪武三十一年做的一个梦
  
  梦里她见到观世音菩萨现大悲像,引其升“耆阇崛境”。
  徐皇后这梦做得真巧,这时间恰恰在朱元璋在位,
  建文帝还未登基之前,
  当时观世音菩萨就预言后妃“今将遇大难”,
  暗示燕王朱棣与建文帝叔侄二人之间将要暴发战争,
  特为“接引以脱尘劳”,
  授以《如来常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谓该经为诸经之冠,
  可消弭众灾。该经果然威力无穷:
  
  洪武三十二年
  (1399年,历史上并不存在以“洪武三十二年”
  直至“三十五年”纪年的情况。
  因朱棣不承认建文政权,取缔了其年号,
  只得仍以朱元璋的年号洪武纪年来表示建文帝的统治年代,
  表明自己才是秉承正朔),
  
  朱棣“提兵御侮于外,城中数受危困”,
  徐王妃持诵此经,得到神明和高祖高皇后的庇佑,
  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三十五年(1402年)“平定祸难”。
  菩萨“后妃将为天下母”的预言得到了验证,
  徐王妃“正位中宫”,成为了皇后。
  
  于是,她于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初八,亲自为序,
  发布《大明仁孝皇后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在民间流通。
  显而易见,徐皇后是在说自己的丈夫“君权佛授”。
  真是懂得丈夫心意的女子
  
  她还经常劝朱棣用臣子要不计前嫌,因材而用
  不仅如此,徐皇后也会隔三差五的召见大臣们的妻子
  给与赏赐和了解大臣们的情况,
  并且让妻子多帮助支持丈夫的事业
  应该说朱棣能安心做自己想做的事
  徐皇后功不可没
  
  不过可惜徐皇后寿命也不长,只做了四年的皇后就死了
  在她病重的时候,还在劝解朱棣
  希望他爱惜百姓,广求贤才,恩礼宗室,
  并且不要娇惯自己的娘家
  
  而对她的儿子,她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我一直惦念着当时和我一起在北京城守城的那些将士们的妻子
  也感念她们付出的功劳,本来想着以后皇上备巡的时候
  亲自慰劳她们嘉奖抚恤,现在怕是不行了
  这是我此生唯一的憾事。”
  
  皇后死了,朱棣的宫中再无皇后
  我想在那一刻朱棣的悲恸是最真的
  在这个世界上恐怕再也找不到这么理解他支持他懂得他的女子了
  普通女子看得见他是君王,看得见他的杀戮
  却很难看见他威加海内,升平四方的志向
  他们不仅仅是夫妻还是知己
  
  某种意义上,他们是一对真正平等的夫妻
  爱情是一瞬间的事,久而转化为亲情
  欣赏和懂得,宽容和支持才是一辈子
  朱棣有幸,得妻如此
  徐仪华亦幸,能与君相知
  
  传说中好色的朱棣一生连后带妃只有三人
  皇后徐仪华
  皇贵妃 空缺
  王贵妃
  权贤妃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