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其实,前面说姚广孝,说方孝孺,说郑和,说解缙
都曾经说到过这个皇帝
等到真正写到他了
倒有点怕主观色彩太重了
那就写最简单的记事簿吧
是非功过,大家看过自己在心里评价吧
朱棣的理想
皇位夺过来了,那要做个什么样的皇帝呢
从给郑和带出去的敕书上
我们可以知道一二
他是这样写的
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
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
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至失所。
今特遣郑和赍敕,普谕朕意:
尔等祗顺天道,恪遵朕言,循礼安分,
毋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
若有摅诚来朝,咸锡皆赏。故此敕谕,悉使闻知。
这个就是他的理想了
天子为天下共主,在天下共主下,
无论远近,无论种族,华夷无间,一视同仁。
他对臣民的要求是,
“祗顺天道”,“循礼安分,毋得违越”。
而天子的监督之下,
天下的人与人、国与国之间,
“不可欺寡,不可凌弱”。
他也说明了自己作为天子的责任
要向天下人“施恩布德”。
并且“遂其生业,不至失所”。
最终的目的呢
就是全天下“共享太平之福”。
而事实上他是怎么做的呢
大家看看永乐皇帝每年都在干嘛
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设行在六部,
增设北京周围卫所,逐渐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军事中心。
因为他认为天子居北,正是居重御轻,可以加强北部边防
从此拉开了天子守城门的序幕
当时的北京虽然地理位置重要,还曾是元朝的大都
但是经济上远不如江南富庶
而且人口也不多
朱棣下令向北京附近大规模地移民屯田,5年之内减免赋税。
一些军士,也被放归北京乡里种田。战乱之后,形成大量流民。
他下令把流民组织起来,到北京一带去种田。
甚至,他又下令释放囚徒,安置在北京周边地区去种田。
他还实行了一些优待政策,如向他们免费提供牛具、种子。
同时又迁往北京大批工匠,给这些民户以更多的优惠政策。
如诏免税粮,赈济优厚等。这就在北京市内形成了工商业。
由于这样多年的苦心经营,北京才有了大城市的样子
同年,开始下西洋的准备,和开始编撰《永乐大典》
永乐三年,郑和出使西洋诸国
永乐四年,朱棣派兵征安南,次年安南内属
于其地设交趾布政使司。
同年, 设立哈密卫,并多次派遣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
中官李达等官员出使西域,
随后西域的帖木儿帝国、吐鲁番、失剌斯、
俺都准、火州也与明朝多次互派使者往来,
加强了政治、驻军和贸易往来
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书成,郑和二次出使西洋
永乐七年,二月,命皇长孙留守北京。
帝亲征塞外,获胜,七月还北京
同年 在女真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
与此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
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号。
永乐九年,立朱瞻基为皇太孙。疏浚会通河。
永乐十年,郑和三次出使西洋
永乐十一年 平定思南、思州土司叛乱后,设立贵州布政使司,
为加强对乌斯藏(今西藏)地区的控制,
朱棣派遣官吏迎番僧入京,给予封赐,尊为帝师
永乐十二年 六月:帝大败瓦剌,追至图拉河,班师。
永乐十三年,凿清江浦,使大运河重新畅通
永乐十四年,郑和四次出使西洋
永乐十九年 迁都北京
郑和复使西洋
永乐二十年 正月,帝决意亲征塞北阿鲁台,命皇太子监国。
八月,大胜班师
永乐二十一年,阿鲁台再犯边,帝再度亲征
永乐二十二年,正月,郑和复使西洋
四月,帝再征漠北,七月班师,死在榆木川
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
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
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
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
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
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
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
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明史的最后评价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
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
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
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
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
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
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这个皇帝,只是靖难之役,杀戮太重
或者朱元璋就该把皇位传给朱棣
一切会更好些
正经的说完了,回头说八卦
朱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