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朱棣的“大钟”
  
  关于永乐的八卦,走到这里快到终点了
  而在终点之前的钟点
  还有一口钟的故事
  
  永乐大钟
  永乐大钟被今人称为世之瑰宝、国之重器。
  它高6.75米,重46.5吨,最大直径3.3米,
  钟体上下遍布了23万字的佛经铭文。
  (相传是书法家沈度的手笔)
  
  朱棣攻下南京后,改号“永乐”,迁都北京,
  按照《实录》里“唯功大者钟大”的规矩
  来铸造这举世无双的大钟。
  大钟铸于明京师铸钟厂,
  钟铸成后存放在内府职掌机构汉经厂。
  
  大钟用铜、锡、铅合金铸成,
  构造合理,工艺精湛。造型精美,形体宏伟,
  至今仍音响圆润宏亮,穿透性强,具有明显的音乐效果,
  钟声可传四五十公里,余音达2分钟之久。
  
  经测量,钟腰最薄处为94毫米,钟唇最厚处为185毫米。

  大钟难铸
  
  可能今天的很多小朋友,会不以为然,不就是一口钟嘛
  怎么就是国宝了呢?
  我们先来看看专家们说的大钟五绝
  第一绝妙之处
  是它形大量重、却几百年不能损之分毫
  第二绝,
  永乐大钟是世界上铭文字数最多的一口大钟。
  第三绝,
  是大钟奇妙优美的音响
  有位声学界的权威人士给永乐大钟的钟声下了八个字的评语:
  “幽雅感人、益寿廷年”。
  第四绝
  是它绝妙而科学的力学结构。
  永乐大钟的悬挂纽是靠一根与钟体相比显得很小的铜穿钉连接的。别看穿钉很小,
  却恰恰在它所能承受四十多吨的剪应力范围之内。
  第五绝是
  高超的铸造工艺。
  就用一个外国铸造专家的话来总结
  “永乐大钟的铸造成功,是世界铸造史上的奇迹,
  就是科学发达的今天也难以实现。”
  
  就算是今天都难以铸造出来的大钟
  在六百年前,是怎么铸造出来的呢
  又是谁和怎样一群人,创造了这个奇迹?
  我们来看看大钟是怎样炼成的
  
  

气势非凡的大钟

  朱棣同学精力充沛,想象力丰富
  想做的事情很多,
  可除了打仗以外,其他的他也没本事自己干
  出海有郑和,修书有解缙,
  轮到造钟,八十岁出头的道衍和尚只好再次闪亮登场
  
  朱棣只管构思,至于做得做不得,他是不管的
  他告诉道衍,他要一口大钟(因为功大者钟大嘛)
  有多大呢,就两层楼高吧
  还要在上面刻字,23万字的佛经
  虽说可以全国招能工巧匠
  可是再能干的师傅,也没做过这么大的钟啊
  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创作
  
  事实证明,朱棣运气太好了
  想得到的事儿都能做到
  他总能找到合适的人,为他完成心愿
  道衍老虽老亦,脑子却还好
  
  他很快和师傅们一起想了个法子
  先在地上挖一个大坑,用草木和三合土做好内壁,
  上面涂上细泥,把写好经的宣纸反贴在细泥上,
  刻好阴字,加热烧成陶范,然后再一圈圈做好外范。
  
  铸造的时候,几十座熔炉同时开炉,炉火纯青,
  火焰冲天,金花飞溅,铜汁涌流,
  金属液沿泥作的槽注入陶范,一次铸成。
  
  大钟的合金纯度非常考究。
  通过现代成分检测,
  我们才知道大钟含铜80.5%,含锡16%,
  还有铅、锌、铁、硅、镁等元素。
  不仅如此,还有金银成分
  含金18.6公斤、含银38公斤。
  金铸在铜器中,可防止锈蚀,
  银则可提高浇铸液的流动性,
  正是这样的配置,才让大钟经历了这么时光
  依然保存完好,钟声悠扬动人
  
  大钟铸造好了,朱棣当然是很高兴了
  可是接下来,问题又出来了
  朱棣说放在汉经厂吧
  汉经厂位于紫禁城的边上
  可大钟怎么过去呢
  (那时也没有起重机什么的,四十多吨重呢。。)
  
  道衍真不愧是道衍,很快想到了办法
  但是需要时间
  等到冬天,先每隔一里挖一口井,
  再沿路挖沟引水,泼水结冰,
  然后开始搬运;大钟在路上步步滑行几十里才至宫中。
  
  再滑到冰土堆上,
  然后建钟楼,钟挂于楼顶,
  春天解冻后取土而钟悬。
  大钟支架四臂八叉,钟纽分上下两节,
  中间用穿钉固定于横梁上,
  用木杵轻轻一撞,便发出震心惊魂的钟声。
  
  永乐朝过后,大钟后来就荒置了
  直到万历年间,把它移到万寿寺
  天启那会时局乱,有人说钟声不吉利,
  于是大钟就被卸下来扔在地上
  清朝一开始也没管这口钟
  到了雍正这儿,觉得前朝皇家的大钟不能这样处置
  就下令建造钟楼悬挂大钟
  工程很长,到乾隆八年才建好
  
  大钟最近一次敲响,是2008年4月29日,
  是为了迎接第29届奥运会倒计时100天,
  永乐大钟破例敲响29下。
  这次鸣钟还是永乐大钟第一次在白天正式敲响。
  
  
  
  
  
  

  007
  
  永乐大钟的钟身的内外表面上一共铸了230184字,
  100多项的汉、梵文字,
  汉字铭文总数约226266字,
  梵文铭文约5400字
  专家们弄了几年才把铭文都拓下来了
  
  钟上的汉文佛经包括:
  《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
  《法华经》、《金刚经》及《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等,
  还有一些没有纪录在任何文献上的经典,那就更珍贵了。
  
  范文部分专家研究了几十年,才研究出这是哪些梵文经咒
  梵文经咒中大致分为种子字、曼荼罗、荼罗尼三部分,
  各代表着一些特殊的经文、教义和规范。
  那是一种很难懂的南印度古代语言(季羡林大师破解的)
  
  
  

梵文经咒

  西窗眉 
  
  “老”的年轻人
  这个评价我喜欢
  这种情况也常见啊
  我们国家都几千年了,
  却马上要过六十岁生日
  比米国还年轻,哈哈
  
  
  是落幕的时候了
  再厉害的人物也免不了一日归于尘土
  永乐皇帝朱棣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永远安睡在他为自己修建好的长陵地宫
  
  经过了近六百年的风风雨雨
  长陵奇迹般的保存下来
  他的地宫无人能够开启
  他地面上的宫殿,在所有的皇陵中保存得最好
  
  他活着自称他有神助,多数人嗤之以鼻
  他死了,他的建筑竟然大都能保存相对完好
  从长陵到武当山到北京故宫。。。到景山神奇的人像
  恍惚中,有点失神
  莫非朱棣,真的。。。?
  抑或是上天看到他的付出和努力
  给予他的庇佑
  
  他是个幸运的人
  活着,有人助,死了,有天照应
  
  让我们来看看长陵
  他最后的家,此刻,他正静静的和徐皇后长眠在那里
  

长陵全景

  先上官方解说词:
  
  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境内,
  距北京故宫五十公里。
  陵区南起石牌坊,北倚天寿山主峰。
  四面环山,绿树丛丛。
  南面又有龙虎两山左右对峙,势如门户。
  当中奔流不息的山水自西向东而去,
  好似天然的护陵河。
  南北贯通的高速路似一条巨龙连接着长陵至故宫。
  
  他的寿宫1409年开始修建,只是地宫就修了四年
  
  朱棣生前花人民的银子造陵寝
  死后陵寝开始售票贡献GDP,也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淡季三十元,旺季四十五元
  
  
  

繁花似锦的大门,朱棣欢迎你,只要不下到地宫去

  长陵祾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乐帝后的场所,
  建筑在汉白玉雕刻成的三层台基上,金砖铺地。
  殿面阔九间(66.56米),进深五间(29.12米),
  象征着皇帝“九五”之位。
  所有木件全用金丝楠木为之,古色古香。
  一米多直径,十几米高的六十根金丝楠木大柱,
  承托着二千三百平方米的重檐庑殿顶,雄伟壮观、举世无双。
  
  最粗的一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
  底径达到1.124米,为世间罕见佳木。
  殿中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的永乐皇帝铜像,
  形象逼真,做工精湛考究,此造像是巨上精美绝伦的艺术佳作。
  
  就在这里
  朱棣同学接见了新一代的国家领导人
  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刘少奇、
  叶剑英、宋庆龄、杨尚昆等等
  其中毛泽东三次。邓小平、刘少奇来过两次。
  同时也接见了来访的番邦亲王
  英吉利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及丈夫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
  瑞典首相约兰.佩尔松、德国总统罗曼.赫尔佐克等。。。

祾恩门

  找到一张平面图
  要去的童鞋可以做个参考
  
  

  第一进院落的碑和碑亭
  
  其实这里原本没有碑亭
  碑亭是嘉靖后来加上去的
  这块碑上也原本无字
  
  字是后来清朝的皇帝写上去的
  意思就是好好保护明陵什么的
  。。。
  碑趺有点特别,是一个龙头龟体遍身鳞甲的神兽。

  漂流的醉舟 spookyhui 浅淡一笑 。。。
  还有所有在认真读这个帖子的童鞋们
  谢谢
  
  如果没有你们在看
  那帖子也没有意义了
  ===
  朱高炽同学给他爹写得功德碑
  洋洋洒洒三千字
  ----

  朱棣和徐皇后的安身之地

  告别长陵

  漫长神道---天真蓝

  别忘了去大钟寺
  
  那里有永乐大钟
  
  

  最后
  
  友情提醒各位皇帝们的接待时间
  不用预约,准备好钱包
  
  
  

  给我一个3 
  
  正好在下一个时代开始前说说这个
  来点轻松的,我也算休息了
  
  
  关于颜色
  这里其实有一个很大的误区
  我也一直想说来着
  有人说我们中国人是黄种人,热爱黄土地,黄河母亲河
  所以黄色是最尊贵的颜色
  只有最尊贵的人才能用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古人一点谈不上喜欢黄颜色
  说人不懂事,黄口小儿,黄毛丫头
  咒人去死,送你上黄泉路
  说人不好看,黄皮寡瘦,到现在更厉害,黄脸婆
  倒是白的,人们会说白净,黑的,用来形容健壮大汉
  再说到黄河,更说着了
  谁希望黄河黄啊,俗话是“黄河清,圣人出。”
  林林种种
  足以说明黄色在广大人民群众心里
  是没受到特别推崇的
  
  那皇家为什么用黄色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黄与皇同音
  你说你穿黄袍,人家可能听成皇袍
  这个麻烦就大了,于是黄色开始逐渐变成皇家专用的颜色
  而这种用色,始于唐代
  当然黄色也有很多种,只是正黄色是不能随便使用的
  唐高宗时期,黄色专用就是法律了
  
  而在唐朝之前,黄色在哪儿都不受推崇
  秦代尚黑,汉代穿五色衣,
  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
  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都没有黄色特别尊贵一说
  
  衣服如此,建筑亦是如此
  秦汉时期的建筑,以材料的原色为主
  到了唐代,喜欢用红白相间
  皇家才能用黄色,皇宫寺院才用黄、红色两色
  红、青、蓝等为王府官宦之色,平民则是黑白灰
  
  宋代和唐代一脉相承,但是喜欢稳而单纯、清淡高雅的色调
  喜欢纯色而不强调对比
  
  明清其实比较相像了
  因为都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明是受元的影响
  而清朝本身是少数民族
  
  其实到了明朝就已经色彩浓重,和淡雅相去甚远
  但是明朝虽然有比较浓烈的朱红和明黄
  却在格下阴影部分,用蓝色这样的冷色相配
  倒也别有风味,冷暖相宜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浓墨重彩,并且继续发展
  颜色使用越来越复杂,建筑越来越突出装饰性
  满眼满眼的彩绘壁画,大面积的强烈色彩
  看得人视觉疲劳
  过分追求细腻而导致了琐碎
  
  放两张唐朝的大明宫复原图,看看哪个是大家心目中的盛唐?
  
  

  秦代咸阳宫的复原图

  汉代的长安城
  
  不知道与真实有多远

  秦汉都喜欢黑色
  小令,看看这个壁画,多美
  
  其实黑色蛮容易出彩的
  百搭
  

  唐代壁画
  可以看出建筑风格和颜色
  虽然也用了红黄二色
  但是屋顶用的是冷色
  感觉就不那么浓烈了
  
  

  宋代壁画
  颜色非常的清淡,雅致
  搭配也很舒服
  有整体感,和谐
  
  

  上面那个建筑的壁画,是出自唐代的懿德太子墓
  
  
  明代壁画
  
  又明显色彩丰富起来
  而且画面比较满
  人物虽多,并不乱
  色彩也多,并不刺眼
  感觉还是和谐的
  
  

  汉代壁画是和林格尔汉墓的壁画
  
  推一个古代建筑博物馆给大家
  有机会去山西一定要去参观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
  它的东大殿是唐代的木结构
  文殊大殿是金代的遗作
  殿顶脊中的琉璃宝刹,是元代烧制的
  四周的五百罗汉壁画,是明代宣德时期的作品
  东大殿南侧的祖师塔,是北魏孝文帝时期的杰作
  墓塔中还有四座唐塔
  剩下一些清代补修的东西
  
  还有一幅北宋的壁画

正版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佛光寺东大殿

  北魏孝文帝时期的祖师塔
  
  

  金代建成的文殊殿

  佛光寺唐代壁画

  忽然看见楼上两个小广告
  想起如花红楼了
  怎么没见呢。。。。。
  
  卖的东西可真山寨
  在这个贴里被比得好可怜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