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中的轮回---湘献王和朱允炆
湘献王朱柏
朱元璋的第十二个儿子
八岁的时候被封为湘王,十四岁就藩荆州
朱柏自幼天性聪颖,
加上良好的教育,
使得他从小就享有美名。
解缙对他的评价是
“惟王幼而美异,长而通明,温恭粹徳”,
或者也有点夸张的嫌疑,
却也能看出朱柏聪慧英俊,且知书达理。
朱柏与其他诸王就藩前,
朱元璋在辞别的时候曾赐给每位藩王一条玉带。
佩上玉带后,朱元璋让诸位藩王转过身来,
看看背后腰带上的装饰品。
其他诸王都回过身来背对朱元璋,
唯独朱柏没有转身,只是将腰带转到前面给朱元璋看。
朱元璋问他为何如此,
朱柏回答说:“君父不可背也”,
由此可见朱柏非常懂得运用守礼来让皇帝开心
朱柏是个很有文采的藩王,生性酷爱读书
明史说他,“性嗜学,读书毎至夜分”,
即使是军旅途中也要用丝囊装满书籍与身相随。
朱柏精通儒道之学,
“平居于儒书外,尤善道家言”。
他还喜欢收集整理古代典籍,
期望能对治理国家有所帮助。
为此,朱柏专门建了一座景元阁,
招纳文人学士,编辑图书,注释群经,校勘古籍。
既然是这么个人,
自然也能诗善画,而且书法功底深厚
解缙认为他“书法深绎晋人,精思动合矩度。”
由于书艺精妙,朱元璋每每有诗作,都会让朱柏来书写。
他还深有童趣,尤其擅长画婴儿,可惜并无画作传世
不仅文采出众,朱柏对军事也很有兴趣
其“论古兵制、前事成败,出人意表”。
也就是研究古人的军事种种,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朱柏对兵器很有研究,会使用各类兵器,
“善弓矢刀槊,驰马若飞。”
因此也与燕王朱棣合得来,彼此感情很好
理论优,未必实战也行,
朱柏在一点,表现得也很优秀
朱柏参与过三次平叛,
其一是打击湖南常德“降兵”,
其二是平定五开蛮起事,
其三是平定古州蛮起事。
在第一场战事中
“降兵反常德,进至荆之虎渡。”
一群原本投降明朝的元兵又反叛打算打回老家
于是这支“鞑兵”在湖南常德起事后,向北进发,
试图通过荆州一路向北,打回塞内老家。
当他们到达江南公安县境内的虎渡河时,
朱柏果断决定出兵,打击敌人的锐气。
朱柏说:
“虏兵锐甚,必有以挫之,今渐沮衄。
若纵使得入塞,遗祸将大。”
朱柏遣将率兵一路穷追,最后大败敌兵,终获全胜。
由于朱柏指挥有方,深得朱元璋的赏识。
朱元璋对朱柏先是大大的嘉奖,
犹嫌不够又召至京城亲自慰劳。
第二场战事是平定少数民族的动乱
朱柏曾多次受命率军平定南方诸蛮起义。
“伍开蛮作乱,命王率诸军讨之,
先入据其窟穴,遣人四出招谕,尽降其众,不戮一人。”
伍开蛮即五开蛮,是指贵州黎丰少数民族
洪武二十四年,
朱柏在征讨五开蛮时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采取内部分化瓦解的办法分裂敌军,
创造了平定叛乱后“不戮一人”的奇迹,使朱元璋大喜过望。
能够不杀一个人而平乱,不战而屈人之兵
算是军事家的最高境界了,
而这一年,朱柏不过二十一岁而已
最后的一次出场,
朱柏却是黯然收场,没有了昔日的辉煌
洪武三十年,贵州榕江的古州蛮背叛明朝。
那年,朱柏26岁。
朱柏受命作为副元帅,和主帅楚昭王朱桢一起,
奉朱元璋诏命征讨“古州蛮”。
主帅朱桢请求朝廷发放军饷三十万后却不亲临军中指挥作战。
而作为副帅的朱柏虽然亲临军中,但表现也并不积极。
朱柏“同楚王桢讨古州蛮,每出入,缥囊载书以随,
遇山水胜境,辄徘徊终日。”
最后一次出征,朱柏开始搜书外加游山玩水了。
朱桢、朱柏兄弟的表现让朱元璋大失所望。
洪武三十年九月,
朱元璋“敕楚王桢、湘王柏曰:
‘前命尔兄弟帅师征蛮,既不亲临战阵建立功勋,
宜各以护卫军一万,铜鼓卫新军一万,
靖州民夫三万余,筑铜鼓城。每面三里,
城池宜高,深坊巷宜宽,正营房行列宜整齐,
期十一月讫工……尔兄弟可率筑城护卫军士还国,绘图来奏。”
从这里可以看出朱元璋的厉害,
他知道打不下来了,
就让兄弟二人以守代攻,筑铜鼓城后撒回。
朱柏的这次表现似乎与朱桢有关。
毕竟朱桢是主帅,而朱柏只是副帅。
主帅不亲临军中,副帅也难得有所作为,
那就游山玩水打发时间好了
和朱棣一样,朱柏也寻找过张三丰
不过对于朱柏来说,就是纯粹的信仰,粉丝追星了
洪武初年,朱柏曾到武当山寻访张三丰。寻访未果,
他写下《赞张真仙诗》一诗。诗中写道
“张玄玄,爱神仙。
朝饮九渡之清流,
暮宿南岩之紫烟。
好山劫来知几载,
不与景物同推迁。
我向空山寻不见,徒凄然!”
诗中满是朱柏对张三丰的景仰之情和寻之而不可见的落寞。
洪武二十七年,朱柏在荆州城西门修建太晖观。
太晖观设有主体殿阁五座,偏殿、左右殿俱备,
规模宏伟,殿宇高大。殿内雕梁画栋,熠熠生辉,
故有“小金顶”、“赛武当”之称。
时人赞曰:“遍数琳宫,独此雄甲荆楚。”
而就是这个太晖观,可能招致了朱柏的杀身之祸
民间传说,这个太晖观殿前立有大型的蟠龙石柱,
被人告发有僭越之嫌,
建文帝派人到荆州提审朱柏,
朱柏点燃宫室,全家俱焚。
这个似乎并不是事实
因为如果是事实,朱柏自杀后,
朝廷就会把太晖观的蟠龙柱拆除才合理。
而这些蟠龙柱并没有拆除,直到现在我们还能看到他
那么各种文献又是如何记载的呢
关于朱柏获罪的原因,
也还有两个不同的说法。
其一是谋反说。
明王世贞撰《弇山堂别集》:
“ 建文元年有告反者,遣使即讯,王惧,阖宫自焚。”
《明史》中也认可了这种说法
明徐咸《徐襄阳西园杂记》说,
朱柏曾私造兵器,由此遭到朱元璋的警告。
其二是伪造货币说。
《革除逸史》卷一:
“四月荆州吿变。谓湘王柏私造宝钞,
残虐杀人,乃遣使让王。”
这两种说法中,
“谋反”一说,得到了建文帝的首肯。
建文帝在靖难之变后发出的讨伐燕王朱棣的诏文中
即称朱柏因谋反而获罪自杀。
朱允炆的诏书是这样写的
“去年周庶人橚谮为不轨,
词连燕、齐、湘三王,皆与同谋。
朕以亲亲之故,不忍暴扬其过,止正棣罪,馀不问。
今年齐王榑谋逆事觉,推问犯者,
又言与燕王棣、湘王柏同谋大逆。
柏自知罪恶难逃,先已自焚死,榑已废为庶人。”
在这里朱允炆说,
先是有人告发周王朱橚图谋不轨,牵连到湘王朱柏。
后又在审问齐王朱榑谋反案时,朱柏再次被供为同谋,
以这种情况下,建文帝才下决心以谋反罪罚治朱柏。
认真看看建文帝的诏文不难发现,
认定朱柏犯有谋逆大罪,
只是因两起案子的供词中涉及朱柏,
朝廷事实上并没有抓到朱柏谋逆的任何实质性的罪证。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
朱橚、朱柏的谋逆罪其实也只是建文帝的一个政治阴谋,
并非真有其事,也没有任何的证据。
早在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之前,
就已经考虑着继位后削藩之事。
明尹守衡《皇明史窃》记载,
皇太子朱允炆曾对朱元璋说:
“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
朱元璋沉默后反问道:“汝意何如?”
朱允炆回答道:“以德怀之,以礼制之,
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兴兵伐之。”
意思是说,对于诸王以怀之以德,
制之以礼,诸王仍不服的话,则兴兵讨伐。
《明史》中也有这样一段记载,
皇太子朱允炆在继位之前,
“尝坐东角门”
就削藩之事请教为他伴读的翰林修撰黄子澄,
问道:“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
黄子澄回答说,“倘有变,临以六师”。
黄子澄由此受到朱允炆的赏识。
由此可见,朱允炆在即位前,
即已就削藩之事开始谋划。
即位后,
更是迫不及待地与黄子澄、齐泰等人着手削藩。
当时的朝廷户部侍郎郭任就公开说过:
“今日储财粟,备军实,果何为者?乃北讨周,南讨湘。”
可见,朝廷把周王和湘王看作是燕王朱棣的两个羽翼,
必须斩之而后快。
也就是说,不管诸王是否谋反,
朱允炆削藩的决定是早已铁定。
剩下的事,只是找一个谋反的借口了,
诸王无论有无谋逆之举,都逃不出被削革的命运。
此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在建文帝与黄子澄、齐泰等人密谋削藩时,
齐泰认为,应首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剪除威胁最大的燕王朱棣,而黄子澄则认为,燕王朱棣拥有重兵,
应先从燕王的同母弟弟周王朱橚下手,以敲山震虎。
最终,建文帝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
从周王朱橚开始,对诸王进行打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
建文帝逮捕周王朱橚废为庶人。
接着兵困湘王朱柏致其自杀身亡,
诱齐王朱榑至京师废为庶人,将代王朱桂幽禁于大同。
对诸王的削革,有的可能事出有因,有的则可能是妄加罪名。
对周王朱橚下手,是因为“王次子有爋,告王谋逆”,
利用了朱橚与其次子汝南王朱有爋的矛盾,
口说无凭怎么能作为证据呢
所以明人也认为这样做不是正直的行为
朱柏在建文初削藩运动中,无罪而被逼自杀,
燕王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变时发布了一篇讨伐建文帝的檄文,
文中罗列建文帝种种罪行,
其中之一就是“湘王无罪,听谗臣之言,赐其焚死。”
而关于湘王之死的记录,是这样一段文字
“逮建文君信谗者,诬之以罪,
遣人围其宫城,逼执之王,仰天叹曰:
‘嗟乎,吾观前世大臣,遇昏暴之朝,
将诏狱下吏,便自引决身,亲皇帝子,
南面而王,宾天,疾不及视,葬不及会,
抱兹沉痛,有何乐于世?今又将辱于奴婢之人乎?
茍求生活,吾不能也。’
因复痛哭,洒地沾湿,继之以血,
具衣冠赴火死,阖宫皆从之,时洪武三十二年四月十三日。”
还有其他文献,就不再一一引用
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情形,一切是这样发生的
建文帝派兵士伪装成商人,将兵器藏于装有柴草的车中,
包围了王宫。朱柏痛骂建文帝的不仁不义,
与家人哭别后,纵火焚烧王宫,
跨上战马跃入火中自焚,
他家人王妃也随之赴火焚死。
此情此景,不能想象的惨烈。
这一年是建文元年,
即公元1399年,朱柏28岁
朱柏膂力过人,久经沙场,会用各种兵械,有勇有谋
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人
面对王宫被围,
没有选择反抗,没有选择逃跑,而选择自焚而死呢?
既然是自焚而死,朱柏为什么要“具衣冠”、“乘白马”、
“执弓”跃入烈火中而死呢?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不反抗为什么?主要原因还是想以死证明自己的清白。
建文帝是以谋逆为罪名兵围湘王府的,
如果朱柏选择举兵反抗,
岂不正好让建文帝找到了朱柏谋逆的证据?
他选择自焚而死,则以死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由于朱柏的死,
让建文帝放缓了对付燕王朱棣的进程,
也使朱棣赢得了准备发动靖难之变的时间。
《明史》记载
“湘王柏自焚死。下燕议周王罪。
燕王上书申救,帝览书恻然,谓事宜且止。”
可见湘王朱柏焚死后,触动了建文帝的恻隐之心,
建文帝说:
“朕即位未久,连黜诸王,若又削燕,何以自解于天下?”
虽然黄子澄与齐泰一再催促加紧削藩,
但建文帝仍然暂停了对燕王朱棣的削藩行动。
朱棣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一方面称病示弱,
让建文帝放松警惕,同时加紧练兵,秘密准备战事。
在朱柏火焚三月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四年后,朱棣率军攻入南京,赶走了建文帝,夺取了皇位。
耐人寻味的是,
四年前,建文帝兵困湘王府,逼湘王朱柏“阖宫自焚”;
而四年之后,当朱棣兵困皇宫时,
建文帝也选择了以“圔宫自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只不过,他没有死,而是逃了
人生似乎是一个又一个的轮回
历史总是在不断的重演
政治斗争从来都是残酷的
在里面的人无法全身而退
哪怕是仁慈如朱允炆
也难免身后有人枉死
朱柏如果不是和朱棣感情深厚,能征善战
或者未必会有此一劫
如果不是性情刚烈,或许他不过是贬为庶人
又或者投奔朱棣。。。
这种种可能都随一场大火烟消云散
朱棣即位后,感念朱柏的忠挚之情,
下诏将朱允炆给的谥号“戾”改谥为“献”,
之后,
郑重葬湘献王衣冠冢于江陵太晖观旁。
传说中惹祸的太晖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