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小令是什么顺序在读贴呀
  怎么回帖忽前忽后?
  
  还有那个铜殿上去不稀奇
  稀奇的是那个铜像,十吨重呢
  怎么上山呢?
  
  武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不知哪一代楚王墓出土的元青花四爱梅瓶
  
  高37.6厘米。小口外撇,短颈丰肩,
  胎白体重,施白釉,上绘青花纹饰,
  在肩部饰凤穿牡丹,腹部为主体纹饰,
  有四个菱形开光,内绘“四爱图”,
  即: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
  周茂叔爱莲,林和靖爱梅、鹤,
  人物形象生动,下层为一圈变体仰覆莲纹,
  三层纹饰以忍冬和锦带纹相隔。
  整体纹饰层次分明,繁而不乱,为进口青料,故色彩青翠艳丽。
  

  青花云龙纹高足碗
  
  看看一个是博物馆藏的
  另外的,是拍卖行拍卖的
  拍卖的那个,是真品么?
  

  明楚王墓. 绿釉瓷壶

  小可同学,热衷挖掘性别年龄呀
  
  我怎么觉得其实女性回帖的比较多呢
  好像多聊几句都是女性
  偶尔有几个男士发言
  不过很快又沉默了
  ----
  大理也挺好的
  不过据说现在开发得很彻底了
  007去好好看看
  感受下少民风情也不错
  云南的少民算是最可爱亲切的少民了
  。。。
  
  受不了了,找图片太浪费时间
  我试试开通相册
  。。。
  烈火中的轮回---湘献王和朱允炆
  
  湘献王朱柏
  朱元璋的第十二个儿子
  八岁的时候被封为湘王,十四岁就藩荆州
  
  朱柏自幼天性聪颖,
  加上良好的教育,
  使得他从小就享有美名。
  解缙对他的评价是
  “惟王幼而美异,长而通明,温恭粹徳”,
  或者也有点夸张的嫌疑,
  却也能看出朱柏聪慧英俊,且知书达理。
  
  朱柏与其他诸王就藩前,
  朱元璋在辞别的时候曾赐给每位藩王一条玉带。
  佩上玉带后,朱元璋让诸位藩王转过身来,
  看看背后腰带上的装饰品。
  其他诸王都回过身来背对朱元璋,
  唯独朱柏没有转身,只是将腰带转到前面给朱元璋看。
  朱元璋问他为何如此,
  朱柏回答说:“君父不可背也”,
  由此可见朱柏非常懂得运用守礼来让皇帝开心
  
  朱柏是个很有文采的藩王,生性酷爱读书
  明史说他,“性嗜学,读书毎至夜分”,
  即使是军旅途中也要用丝囊装满书籍与身相随。
  朱柏精通儒道之学,
  “平居于儒书外,尤善道家言”。
  他还喜欢收集整理古代典籍,
  期望能对治理国家有所帮助。
  为此,朱柏专门建了一座景元阁,
  招纳文人学士,编辑图书,注释群经,校勘古籍。
  
  既然是这么个人,
  自然也能诗善画,而且书法功底深厚
  解缙认为他“书法深绎晋人,精思动合矩度。”
  由于书艺精妙,朱元璋每每有诗作,都会让朱柏来书写。
  他还深有童趣,尤其擅长画婴儿,可惜并无画作传世
  
  不仅文采出众,朱柏对军事也很有兴趣
  其“论古兵制、前事成败,出人意表”。
  也就是研究古人的军事种种,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朱柏对兵器很有研究,会使用各类兵器,
  “善弓矢刀槊,驰马若飞。”
  因此也与燕王朱棣合得来,彼此感情很好
  
  理论优,未必实战也行,
  朱柏在一点,表现得也很优秀
  朱柏参与过三次平叛,
  其一是打击湖南常德“降兵”,
  其二是平定五开蛮起事,
  其三是平定古州蛮起事。
  
  在第一场战事中
  “降兵反常德,进至荆之虎渡。”
  一群原本投降明朝的元兵又反叛打算打回老家
  于是这支“鞑兵”在湖南常德起事后,向北进发,
  试图通过荆州一路向北,打回塞内老家。
  当他们到达江南公安县境内的虎渡河时,
  朱柏果断决定出兵,打击敌人的锐气。
  朱柏说:
  “虏兵锐甚,必有以挫之,今渐沮衄。
  若纵使得入塞,遗祸将大。”
  朱柏遣将率兵一路穷追,最后大败敌兵,终获全胜。
  由于朱柏指挥有方,深得朱元璋的赏识。
  朱元璋对朱柏先是大大的嘉奖,
  犹嫌不够又召至京城亲自慰劳。
  
  第二场战事是平定少数民族的动乱
  朱柏曾多次受命率军平定南方诸蛮起义。
  “伍开蛮作乱,命王率诸军讨之,
  先入据其窟穴,遣人四出招谕,尽降其众,不戮一人。”
  伍开蛮即五开蛮,是指贵州黎丰少数民族
  
  洪武二十四年,
  朱柏在征讨五开蛮时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采取内部分化瓦解的办法分裂敌军,
  创造了平定叛乱后“不戮一人”的奇迹,使朱元璋大喜过望。
  能够不杀一个人而平乱,不战而屈人之兵
  算是军事家的最高境界了,
  而这一年,朱柏不过二十一岁而已
  
  最后的一次出场,
  朱柏却是黯然收场,没有了昔日的辉煌
  洪武三十年,贵州榕江的古州蛮背叛明朝。
  那年,朱柏26岁。
  朱柏受命作为副元帅,和主帅楚昭王朱桢一起,
  奉朱元璋诏命征讨“古州蛮”。
  
  主帅朱桢请求朝廷发放军饷三十万后却不亲临军中指挥作战。
  而作为副帅的朱柏虽然亲临军中,但表现也并不积极。
  朱柏“同楚王桢讨古州蛮,每出入,缥囊载书以随,
  遇山水胜境,辄徘徊终日。”
  最后一次出征,朱柏开始搜书外加游山玩水了。
  朱桢、朱柏兄弟的表现让朱元璋大失所望。
  洪武三十年九月,
  朱元璋“敕楚王桢、湘王柏曰:
  ‘前命尔兄弟帅师征蛮,既不亲临战阵建立功勋,
  宜各以护卫军一万,铜鼓卫新军一万,
  靖州民夫三万余,筑铜鼓城。每面三里,
  城池宜高,深坊巷宜宽,正营房行列宜整齐,
  期十一月讫工……尔兄弟可率筑城护卫军士还国,绘图来奏。”
  从这里可以看出朱元璋的厉害,
  他知道打不下来了,
  就让兄弟二人以守代攻,筑铜鼓城后撒回。
  朱柏的这次表现似乎与朱桢有关。
  毕竟朱桢是主帅,而朱柏只是副帅。
  主帅不亲临军中,副帅也难得有所作为,
  那就游山玩水打发时间好了
  
  和朱棣一样,朱柏也寻找过张三丰
  不过对于朱柏来说,就是纯粹的信仰,粉丝追星了
  洪武初年,朱柏曾到武当山寻访张三丰。寻访未果,
  他写下《赞张真仙诗》一诗。诗中写道
  “张玄玄,爱神仙。
  朝饮九渡之清流,
  暮宿南岩之紫烟。
  好山劫来知几载,
  不与景物同推迁。
  我向空山寻不见,徒凄然!”
  诗中满是朱柏对张三丰的景仰之情和寻之而不可见的落寞。
  
  洪武二十七年,朱柏在荆州城西门修建太晖观。
  太晖观设有主体殿阁五座,偏殿、左右殿俱备,
  规模宏伟,殿宇高大。殿内雕梁画栋,熠熠生辉,
  故有“小金顶”、“赛武当”之称。
  时人赞曰:“遍数琳宫,独此雄甲荆楚。”
  而就是这个太晖观,可能招致了朱柏的杀身之祸
  
  民间传说,这个太晖观殿前立有大型的蟠龙石柱,
  被人告发有僭越之嫌,
  建文帝派人到荆州提审朱柏,
  朱柏点燃宫室,全家俱焚。
  
  这个似乎并不是事实
  因为如果是事实,朱柏自杀后,
  朝廷就会把太晖观的蟠龙柱拆除才合理。
  而这些蟠龙柱并没有拆除,直到现在我们还能看到他
  
  那么各种文献又是如何记载的呢
  关于朱柏获罪的原因,
  也还有两个不同的说法。
  
  其一是谋反说。
  明王世贞撰《弇山堂别集》:
  “ 建文元年有告反者,遣使即讯,王惧,阖宫自焚。”
  《明史》中也认可了这种说法
  明徐咸《徐襄阳西园杂记》说,
  朱柏曾私造兵器,由此遭到朱元璋的警告。
  
  其二是伪造货币说。
  《革除逸史》卷一:
  “四月荆州吿变。谓湘王柏私造宝钞,
  残虐杀人,乃遣使让王。”
  
  这两种说法中,
  “谋反”一说,得到了建文帝的首肯。
  建文帝在靖难之变后发出的讨伐燕王朱棣的诏文中
  即称朱柏因谋反而获罪自杀。
  
  朱允炆的诏书是这样写的
  “去年周庶人橚谮为不轨,
  词连燕、齐、湘三王,皆与同谋。
  朕以亲亲之故,不忍暴扬其过,止正棣罪,馀不问。
  今年齐王榑谋逆事觉,推问犯者,
  又言与燕王棣、湘王柏同谋大逆。
  柏自知罪恶难逃,先已自焚死,榑已废为庶人。”
  
  在这里朱允炆说,
  先是有人告发周王朱橚图谋不轨,牵连到湘王朱柏。
  后又在审问齐王朱榑谋反案时,朱柏再次被供为同谋,
  以这种情况下,建文帝才下决心以谋反罪罚治朱柏。
  
  认真看看建文帝的诏文不难发现,
  认定朱柏犯有谋逆大罪,
  只是因两起案子的供词中涉及朱柏,
  朝廷事实上并没有抓到朱柏谋逆的任何实质性的罪证。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
  朱橚、朱柏的谋逆罪其实也只是建文帝的一个政治阴谋,
  并非真有其事,也没有任何的证据。
  
  早在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之前,
  就已经考虑着继位后削藩之事。
  明尹守衡《皇明史窃》记载,
  皇太子朱允炆曾对朱元璋说:
  “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
  朱元璋沉默后反问道:“汝意何如?”
  朱允炆回答道:“以德怀之,以礼制之,
  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兴兵伐之。”
  
  意思是说,对于诸王以怀之以德,
  制之以礼,诸王仍不服的话,则兴兵讨伐。
  
  《明史》中也有这样一段记载,
  皇太子朱允炆在继位之前,
  “尝坐东角门”
  就削藩之事请教为他伴读的翰林修撰黄子澄,
  问道:“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
  黄子澄回答说,“倘有变,临以六师”。
  黄子澄由此受到朱允炆的赏识。
  
  由此可见,朱允炆在即位前,
  即已就削藩之事开始谋划。
  即位后,
  更是迫不及待地与黄子澄、齐泰等人着手削藩。
  
  当时的朝廷户部侍郎郭任就公开说过:
  “今日储财粟,备军实,果何为者?乃北讨周,南讨湘。”
  可见,朝廷把周王和湘王看作是燕王朱棣的两个羽翼,
  必须斩之而后快。
  
  也就是说,不管诸王是否谋反,
  朱允炆削藩的决定是早已铁定。
  剩下的事,只是找一个谋反的借口了,
  诸王无论有无谋逆之举,都逃不出被削革的命运。
  此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在建文帝与黄子澄、齐泰等人密谋削藩时,
  齐泰认为,应首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剪除威胁最大的燕王朱棣,而黄子澄则认为,燕王朱棣拥有重兵,
  应先从燕王的同母弟弟周王朱橚下手,以敲山震虎。
  最终,建文帝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
  从周王朱橚开始,对诸王进行打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
  建文帝逮捕周王朱橚废为庶人。
  接着兵困湘王朱柏致其自杀身亡,
  诱齐王朱榑至京师废为庶人,将代王朱桂幽禁于大同。
  对诸王的削革,有的可能事出有因,有的则可能是妄加罪名。
  对周王朱橚下手,是因为“王次子有爋,告王谋逆”,
  利用了朱橚与其次子汝南王朱有爋的矛盾,
  口说无凭怎么能作为证据呢
  所以明人也认为这样做不是正直的行为
  
  朱柏在建文初削藩运动中,无罪而被逼自杀,
  燕王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变时发布了一篇讨伐建文帝的檄文,
  文中罗列建文帝种种罪行,
  其中之一就是“湘王无罪,听谗臣之言,赐其焚死。”
  
  而关于湘王之死的记录,是这样一段文字
  “逮建文君信谗者,诬之以罪,
  遣人围其宫城,逼执之王,仰天叹曰:
  ‘嗟乎,吾观前世大臣,遇昏暴之朝,
  将诏狱下吏,便自引决身,亲皇帝子,
  南面而王,宾天,疾不及视,葬不及会,
  抱兹沉痛,有何乐于世?今又将辱于奴婢之人乎?
  茍求生活,吾不能也。’
  因复痛哭,洒地沾湿,继之以血,
  具衣冠赴火死,阖宫皆从之,时洪武三十二年四月十三日。”
  还有其他文献,就不再一一引用
  
  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情形,一切是这样发生的
  建文帝派兵士伪装成商人,将兵器藏于装有柴草的车中,
  包围了王宫。朱柏痛骂建文帝的不仁不义,
  与家人哭别后,纵火焚烧王宫,
  跨上战马跃入火中自焚,
  他家人王妃也随之赴火焚死。
  此情此景,不能想象的惨烈。
  这一年是建文元年,
  即公元1399年,朱柏28岁
  
  朱柏膂力过人,久经沙场,会用各种兵械,有勇有谋
  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人
  面对王宫被围,
  没有选择反抗,没有选择逃跑,而选择自焚而死呢?
  既然是自焚而死,朱柏为什么要“具衣冠”、“乘白马”、
  “执弓”跃入烈火中而死呢?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不反抗为什么?主要原因还是想以死证明自己的清白。
  建文帝是以谋逆为罪名兵围湘王府的,
  如果朱柏选择举兵反抗,
  岂不正好让建文帝找到了朱柏谋逆的证据?
  他选择自焚而死,则以死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由于朱柏的死,
  让建文帝放缓了对付燕王朱棣的进程,
  也使朱棣赢得了准备发动靖难之变的时间。
  《明史》记载
  “湘王柏自焚死。下燕议周王罪。
  燕王上书申救,帝览书恻然,谓事宜且止。”
  可见湘王朱柏焚死后,触动了建文帝的恻隐之心,
  建文帝说:
  “朕即位未久,连黜诸王,若又削燕,何以自解于天下?”
  
  虽然黄子澄与齐泰一再催促加紧削藩,
  但建文帝仍然暂停了对燕王朱棣的削藩行动。
  朱棣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一方面称病示弱,
  让建文帝放松警惕,同时加紧练兵,秘密准备战事。
  在朱柏火焚三月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四年后,朱棣率军攻入南京,赶走了建文帝,夺取了皇位。
  
  耐人寻味的是,
  四年前,建文帝兵困湘王府,逼湘王朱柏“阖宫自焚”;
  而四年之后,当朱棣兵困皇宫时,
  建文帝也选择了以“圔宫自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只不过,他没有死,而是逃了
  
  人生似乎是一个又一个的轮回
  历史总是在不断的重演
  政治斗争从来都是残酷的
  在里面的人无法全身而退
  哪怕是仁慈如朱允炆
  也难免身后有人枉死
  
  朱柏如果不是和朱棣感情深厚,能征善战
  或者未必会有此一劫
  如果不是性情刚烈,或许他不过是贬为庶人
  又或者投奔朱棣。。。
  这种种可能都随一场大火烟消云散
  朱棣即位后,感念朱柏的忠挚之情,
  下诏将朱允炆给的谥号“戾”改谥为“献”,
  之后,
  郑重葬湘献王衣冠冢于江陵太晖观旁。
  
  
  
  
  
  

传说中惹祸的太晖观

  怎么要么不出来
  一出来就重复了
  
  头疼。。。怎么删掉呢?
  
  湘王身后事,朱棣为他营造的“家”
  
  湘献王墓,又称“湘陵”。
  地上有3米高的封土堆,周长57米。
  原墓前置有仪仗,惜已散失,
  唯存有一驮碑的大石龟,约重10吨。
  
  据1998年4月发掘情况看,
  底下墓坑平面呈“工”字型,
  整个墓室由前、中、后室和四个耳室组成。
  前后长约12米,宽8.8米,墓室内高4米,
  墓前两侧用砖砌“八”字护翼,
  正门顶上有石雕的滴水,
  墓门约为1.5米高,用大理石制双开宫门,
  上有石浮雕门钉和拉环,庄重威严。
  
  墓顶为券顶,前室为仿地上的宫殿建筑风格,有屋顶,
  有用琉璃筒瓦作的屋脊和屋檐,
  瓦当上“五爪龙”图案栩栩如生。
  前室与中室之间的汉白玉门楣,为精致的梯形结构,
  后室的后门结构奇特诡秘。
  整个墓室用砖均经过磨制,
  上下砌法错缝,平面光滑,线条平直,结构严密,
  
  除在1997年12月被盗墓分子用炸药炸开一洞,
  造成前室与中室,中室与后室石梁裂断外,
  整个墓室依然十分坚固。
  墓室的整个造型就像一座金碧辉煌的地下艺术宫殿。
  这座明湘陵已有600年历史,
  生前所修的王宫和死后的陵寝在不过百米范围内,
  这在发掘的明藩王墓室中极为罕见。
  
  湘献王墓发掘中尚未见到墓志铭,因衣冠葬,
  也未发现棺木痕迹及棺床,只有砖雕的三个须弥坐,
  可能是用来设置灵位。
  

湘献王神道碑

  本来想找湘献王墓出土的中国最早的牙刷
  结果,眼睛看酸了也没找到这个东东的图片
  明天再说吧
  
  呼呼去了
  各位晚安
  
  
  先来报到
  再来更新
  
  
花与小树 
  
  国庆长假也不放了么?
  phnll2000 
  
  是的,欣赏是肯定的,不过说得多不完全是因为欣赏
  还有一个原因是乱七八糟的说法太多了
  也许误导了很多人
  虽然我说的也不一定就全对,但至少是个解释的机会
  也不管有多少人能够看到,但能多一个人就是一个人
  我也不希望我们的学生只知郑和和而不知朱棣
  
  关于我自己,其实,留心一下看回复,答案就在里面
  没有直接回复,因为不想模糊重点。
  
  谢谢你喜欢我的帖子。
  人生总是遗憾的 
  
  看你侧重点是哪方面的了
  之前我有发过一个专门买考古类书籍的网站
  你往前翻翻看,好么
  
  :北偏南180度 
  
  元谋人的石器当然算
  
  不过最近重庆又有考古发现
  比元谋人还早三十万年的人类化石
  当然也有人质疑只是类似人类的猿类
  又扯远了,看看吧
  

巫山的古人类化石出土现场

  生死之间----辽简王朱植和朱术桂
  
  辽简王朱植,朱元璋第十五子
  洪武十一年封卫,
  二十五年改封辽,就藩广宁州。
  建文时期,
  朱允炆担心距离朱棣不远兼拥重兵的朱植
  和拥有朵颜三卫的朱权会支持朱棣,
  于是同时召二人到南京。
  结果是朱权上了朱棣的当,做了同党
  而朱植服从建文帝的命令,
  从海路来到南京,
  奈何朱允炆无力回天
  
  朱棣夺得帝位后,
  自然会想起这个靖难危急之际不帮自己的兄弟
  所以很不喜欢他。
  永乐二年将他改封荆州
  继承朱柏的封地
  永乐十年削其护卫,
  只留下军校厨役三百人供他差使。
  
  一个武功赫赫的镇边将军
  从此成为一个寂寂无为的藩王
  朱植的家族就这样沉寂
  直到明末的烽烟再起
  
  其实当时的辽王一系,已无嫡系
  辽王府也由楚王府代管
  这时候辽王府旁支的一位人物脱颖而出
  他的名字叫朱术桂
  
  朱术桂其人
  “仪容雄伟、美髯弘声、
  善书翰、喜佩剑、沈潜寡言、
  勇而无骄,将帅士兵咸尊之。”
  崇祯十五年流寇张献忠攻陷荆州,
  朱术桂与惠王及宗室避居湖中。
  两年后崇祯自杀、明朝灭亡,
  福王在南京称帝,是为南明弘光帝,
  朱术桂与兄长阳王入朝,被封为镇国将军。
  
  随着清军南下,朱术桂逃亡过程中与兄失散。
  当时郑遵谦从绍兴迎奉鲁王为监国,
  因为不知长阳王生死下落,于是由朱术桂袭封长阳王。
  后来郑鸿逵拥立唐王为隆武帝,朱术桂奉表庆贺,
  隆武帝也承认他“长阳王”的称号。
  不久朱术桂得知兄长仍在世,上疏归还王爵称号,
  隆武帝遂将他改封为宁靖王,前往方国安军中担任督军
  
  清军渡过钱塘江后,朱术桂逃亡,
  途中与监国鲁王会合,后来被郑彩迎接到厦门。
  这时隆武帝已死,桂王被拥立为永历帝,
  朱术桂前往朝谒,永历帝命他留在郑鸿逵军中。
  
  永历二年,又命朱术桂同时督郑成功之师。
  后来南明势力逐渐崩溃,只有郑成功保持较大力量,
  并在思明州(厦门)礼待避乱宗室,
  朱术桂前往投靠,郑成功以王礼待之,
  让他居住在金门和厦门两岛。
  
  永历九年,因为永历帝和郑成功势力相隔遥远,
  永历帝特准郑成功设置六官方便施政,
  同时允许他委任官职,武官可达一品,文职可达六部主事。
  郑成功每次拜封官员,
  都请朱术桂和明朝宗室在旁观礼,以示尊重体制。
  
  永历十六年,郑成功去世,郑经继位。
  永历十七年,郑经迎宁靖王到台湾。
  于承天府府署旁的西定坊建立宁靖王府邸,
  并供岁禄于朱术桂。
  朱术桂见台湾初辟,土壤肥沃,
  便在万年州竹沪庄一带,
  垦拓田园达数十甲。
  
  永历三十五年,郑经去世,郑克塽继位。
  永历三十七年,郑克塽与明郑势力投降清朝。
  朱术桂决心殉国,在六月廿六日召集所有的家人说:
  “孤不德颠沛海外,冀保余年以见先帝先王于地下,
  今大事已去,孤死有日,汝辈幼艾,可自计也。”
  
  就是说我苟且偷生在海外这么久了
  还是想留下一点希望日后以见先人
  现在都这样了,是我死的时候到了
  你们还年轻自做打算吧。
  
  随侍在侧的五妃皆泣对曰:
  “王既能全节,妾等宁甘失身,
  王生俱生,王死俱死,请先赐尺帛,死随王所。”
  而后相继自缢于中堂。
  
  第二天
  朱术桂将五妃之灵柩安葬于南门城外魁斗山后。
  
  朱术桂死前书于壁曰:
  “自壬午流贼陷荆州,携家南下。
  甲申避乱闽海,总为几茎头发,
  苟全微躯,远潜海外四十余年,
  今六十有六矣。时逄大难,得全发冠裳而死。
  不负高皇,不负父母,生事毕矣,无愧无怍。”
  
  
  然后,即加翼善冠,服四围龙袍,束玉带,佩印授。
  将宁靖王麎钮印送交郑克塽。郑克塽率文武至,嗟叹别之。
  王乃拜辞天地祖宗。耆士老幼俱入拜,王答拜。
  
  又在砚背题绝命词曰:
  “艰辛避海外,总为几茎发。
  于今事毕矣,不复采薇蕨。”
  
  此后,朱术桂特地烧毁田契,
  把位于高雄县路竹乡数十甲田地全数送给佃户,
  然后才从容的悬梁自尽。
  两个随从也从容自尽相随
  
  十日之后葬于县治,
  与其元配夫人合葬,
  不封不树妾膢五棺埋于台南魁斗山,
  去其墓三十里,称为五烈墓,又曰五妃祀。
  
  朱植其人,
  能征善战,
  为朱允炆所忌,亦为朱棣所忌
  叔侄相争,他选择了正统
  朱棣上位,他亦未有任何异动
  安心简朴的生活在一隅,平稳度日
  
  九世之后,朱术桂亦遇改朝换代
  不过,这一次,是亡了天下
  唯有一死报国
  有子如此,朱植可以瞑目矣
  
  又及,每每看到电视剧康熙平台湾,百味杂陈
  有人说,这就是给台湾人看的
  以为不妥,何者为正何者窃天下,以此比当今,岂不是自污?
  
  朱植荆州的辽王墓,幽静荒凉
  
  

文武官员在此下马

  朱术桂自杀之后,台湾乡民感其忠义,
  将他和罗氏合葬于湖内村棚仔林中,
  当时墓地未做特别标示,
  并建筑伪墓一百多座,以混淆清军的搜寻。
  
  民国六十六年,
  由竹沪、湖内两村民筹资重建,
  又将此地的一百多座伪墓合建成一大墓。
  
  
  

台湾乡民修葺的宁靖王墓入口

  宁靖王的墓碑和墓志铭

  台湾人修建的宁靖王庙和五妃庙
  
  每逢九月二十五,还会来拜祭

五妃庙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