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鲁荒王墓出土的文物
  非常多,而且精美
  
  先上他阴间的随从
  木俑人

  再上他的身份证,个人印鉴
  
  “鲁王之宝”木印,
  明代藩王印为金质,
  因为藩王为世袭,
  因此金印都要传给子孙,
  因此鲁荒王陵中的这枚印是一木质替代品。
  而金质“鲁王之宝”印现在何处,已经无法考证。

  再上他的行头
  从头开始吧
  
  九旒冕,
  为亲王谒见皇帝或有重大仪式时所戴。
  目前,作为文物藏品的垂旒全国只有两件,
  另一件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是
  袁世凯搞复壁登基称帝时穿的一套仿古式冕服中冕冠,
  这件600多年前的明初亲王冕冠
  是唯一一件仅存于世的古代冕服实证,
  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与历史价值,
  
  
  

九旒冕,高18厘米、宽23.5厘米。冕由冠和板组成,板下中间横贯一玉衡扣于冠上沿凹槽内。

  九缝皮弁,
  又名九缝朝冠,
  为鲁王巡视、朝宾、诸侯上朝时穿用,
  是现今唯一一件披露于世的明初亲王制皮弁实物,
  与洪武年间诏定亲王皮弁制相符。
  

  鲁王的腰带
  金镶玉 包金雕花。。应有尽有
  
  
  
  
  
  包金雕花玉带1副,由20块白玉带板组成,
  带板多作各种大小的长方形及带委角的长方形。
  带板全部透雕灵芝纹,
  并由金片包镶,金片也镂雕花纹。
  

  少上了朱檀的乌纱
  
  乌纱折上巾,
  穿常服所戴,
  其样式与乌纱帽基本相同,
  唯独左右二角折之向上,
  竖于纱帽之后。
  这种冠帽的形制,
  在南薰殿旧藏的历代帝王像中,描绘得非常细致。

  戗金的盒子,箱子
  
   戗金,
  就是在干到适度的朱漆上用勾刀划刻出纤细的花纹,
  然后用在低陷的花纹内打金胶,
  再把金箔粘进去,形成金色花纹的一种工艺。
  
  戗金云龙纹朱漆盝顶箱,
  高61.5厘米,宽58.5厘米,木胎,
  箱板厚仅1厘米,箱面髹朱漆,
  箱里髹黑漆, 漆层不厚,朱漆更薄,戗金为纹,
  
  整个木箱,内分三层,中有套斗,下有抽屉,
  内置冕、弁、袍、靴等物。
  箱的顶部及四侧面均饰团龙纹,
  边部饰忍冬纹。龙纹头面较长,闭口披发,
  五爪蛇身,细鳞卷尾,点缀骨朵云,
  把幻想的龙刻画成能呼风唤雨、
  腾云驾雾的神灵和帝王天子的化身,
  表达了皇家至高无上的权威。
  
  箱的活页、穿鼻、提梁及锁钥等,
  均系减金铁件,饰云龙纹等。
  减金工艺,即在铁器錾阴纹,锤上金丝,金铁相映,更显豪华富贵。
  
  下图是个戗金云龙纹朱漆长方盒,
  木胎,内外髹朱漆,盒盖面及两侧饰戗金云龙纹,两端饰云纹。

  朱檀的琴棋书画
  
  大唐雷威亲斫“天风海涛”琴
  长121厘米
     
  仲尼式,桐木制成,
  琴身涂黑漆,裂似蛇腹,
  七弦二柱十三徽,弦已失。
  七个调弦玉轸保存完整,
  二柱为玉雕仰莲纹圆钮,
  徽为嵌金圆点13枚。
  琴底刻篆书“天风海涛”四字,
  有龙池、凤沼两个出音孔,
  内有正楷墨书两行“圣宋隆兴甲申”、“大唐雷威斯亲斫”。
  

  
  
  
  
  
  
  朱檀生前用的围棋

  字怎么没了
  补上
  
  朱檀墓出土围棋实物,
  计有一副纵横各19道的棋盘,
  黑子175枚,白子181枚,配有一副漆盒,
  属于墓主人生前经常使用之物。
  今天使用这套围棋比赛也足够完备。
  
  书籍
  
  随葬7种21册书籍。
  有《朱子订定蔡氏集传》、《四书集注》、
  《少微家 点校附音通鉴注纪年杜工部诗史》,
  以上元刊书籍除韩昌黎文集外,
  其余尚未见过著录。
  宋、元版本已是传世珍品,更何况其中的海内孤本。
  

《朱子订定蔡氏集传》书影

  画
  
  朱檀墓中有4件卷轴画。
  由于墓室长年积水,
  画卷被发现时已经面目全非,
  致使一卷全部腐烂;
  另一卷绢本设色金碧山水,因画面受损严重,
  也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令人欣慰的是,
  另外两卷保存尚好,
  经过揭裱方知,
  一为宋人《葵花蛱蝶》卷,
  一为元初钱选《白莲图》卷
  这两件画幅都钤有宽边朱文“司印”二字的押缝印。
  据考证,“司印”为明代宫内执掌书画库的
  “典礼纪察司印”的三分之一,
  六字印分三行排列,
  另两行“典礼纪察”四字被钤于册中,作为档案资料保存起来。
  “司印”二字钤印说明朱檀于
  洪武十八年就藩兖州府时所携书画已经办理了登记注册手续。
  
  
  元代钱选的《白莲图》为纸本设色,
  工笔绘莲花,三花三叶,亭亭相映,
  笔致柔劲,着色清丽,确有荷风含露之态。
  钱选在画上题诗道:
  “袅袅瑶池白玉花,往来青鸟静无哗,
  幽人不饮闲携杖,但忆清香伴月华。”
  在中国绘画史上,钱选是宋末元初出类拔萃的山水花鸟画家,
  湖州人,南宋景定间乡贡进士,
  是元初画坛“八俊之一”,大书画家赵孟早年曾向他请教绘画。
  
  这幅画,从宋流传到明,再在古墓里度过接近六百年
  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千年之前的古画
  真是奇妙
  
  
  
  

白莲图卷,元钱选作。还是有损伤,只莲茎尚清晰。

  宋人《葵花蛱蝶》卷是一绢本扇面。
  
  用没骨法绘蜀葵与飞蝶,作品为甲、乙两面,均无款。
  
  甲面绘设色葵花蛱蝶。金黄色大花,
  俯仰多姿,叶脉细腻,细叶相称。
  蛱蝶勾勒擦染娴熟,整个画面浓重艳丽。
  
  画上方钤“皇姊图书”朱纹印。
  乙面为金字草书七绝一首:
  “白露才过催八月,紫房红叶共凄凉,
  黄花冷淡无人看,独自倾心向夕阳。”
  据后人冯子振的题跋定此诗为南宋赵构所书。
  
  扇面后为题跋部分。
  元人冯子振题诗并序:
  “宋高宗德寿宫题葵花扇面,后二百年,
  人间得之,以为珍玩,三叹物色,
  敬书二十八言:绘墨清新德寿宫,戎葵生意畅西风,
  金晖留照倾心,秋在黄裳正色中。海粟道人冯子振再拜。”
  
  钤印三方:朱文“子振”,白文“海粟”,朱文“怪怪道人”。
  后为元人赵岩题诗:
  “香凝御墨晓凉催,不与凡华一样开,
  日落中原何处在,倾心谁与酹金杯。”
  款署“赵岩”,钤朱文印“秋”。
  此画在墓室里又过600余年,
  按所谓“纸寿千年”来看,可以想见这幅古画的价值连城。
  

  朱檀的玉圭
  
  
  玉圭是明代极为重要的礼器。
  该器形制规整,厚薄均匀,
  出土时附有漆盒,木胎朱漆,饰描金云龙纹。
  
  
  墨玉,尖部青白,玉质优良。
  此器上尖下平,器表素面无华,
  所附漆盒,木胎朱漆,饰描金云龙纹。
  

白玉圭

  翡翠透雕带钩
  
  尺寸:长8.8厘米
  
  龙嘴微张,龙眼圆鼓,毛发飘拂,
  回头看着伏于其身上的幼螭。
  螭龙对视、神态各异,使呆板的带钩变得生动有趣。
  
  
  
  
  

  朱檀同学的青玉砚
  
  
  尺寸:长16.2、宽9.2、厚4.2厘米
  
  青玉琢成。
  砚呈长方形,前端作圆弧形,椭圆形砚池。
  下有木雕莲瓣纹贴金须弥座,
  砚的四角有穿鼻,
  用铁丝固定在木座上。
  
  
  
  

  朱檀同学的纸镇
  
  
  尺寸:高6.3、长10厘米
  
  鹿首微昂,目视前方,四肢蜷曲俯卧于地。
  鹿儿的可爱在于它的晶莹剔透、
  在于它对生命的展示,更在于它让生命的可爱流传千古。
  
  
  朱檀的文具,太可爱了
  。。。
  
  

  朱檀同学的水杯
  
  白玉花形杯 
  尺寸:高3.2、口径7.3厘米
  
  杯体犹如一朵怒放的鲜花,
  五瓣相连,
  内底花蕊凸起,
  镂雕的枝叶组成杯柄与杯托,枝叶脉络清晰可见。
  
  
  

  描金玉佩
  
  
  尺寸:钩长6.3、最大玉花7.5厘米
  
  由珩、瑀、玉花、滴、璜及玉珠等以丝线穿连而成,
  所有玉片正面均浅刻云龙纹并描金。
  

  元 青花云龙纹罐
  
  
  
  口径20.9厘米,高27.9厘米,底径19.8厘米。
  
  唇口,直颈,丰肩,
  圆腹下收,底微外撇,浅宽圈足。砂底留有旋痕。
  白釉略泛青,通体青花纹饰分为四层:
  颈部和底边绘海水纹,肩部环饰一周变体莲瓣纹。
  内绘杂宝纹,腹部为云龙纹。双龙踏云,汹汹而至。
  一龙怒目回视,张嘴翘唇直发衡天,
  于脑后斜向伸出两角,龙身细长灵活,三爪锋利而刚劲。
  神采奕奕。此罐造型古朴浑厚,胎体厚重,
  釉质光润透亮,青花色调鲜艳,装饰纹样主次分明,
  为元代青花瓷器中的精品。
  

  透雕玉兰花犀角杯
  
  
  尺寸:高13.4、口长18.2、底长6.9厘米
  
  
  深棕色,器口椭圆形,
  外壁透雕玉兰花枝及螭虎。
  
  
  
  

  
  
  透雕荷花犀角杯
  
  
   尺寸:高13、口长18.6、底长7.4厘米
  
  
  深棕色、器口椭圆形
  外壁透雕荷花,内壁浮雕游鱼。
  
  
  

  再上几个造型有趣的木雕吧
  好像这样的木俑有四百多个
  组成了亲王仪仗队
  。。。。
  
  
  
  
  
  
  
  
  
  木俑头戴黑帽,身着长袍,
  双手右上倾握拳紧握伞柄。人物形象很生动呀。
  
  
  
  

  仔细看了看木俑。发现竟然是双眼皮
  ------我还真无聊。。。
  龙袍图片真难找
  这个看不出来细节
  。。
  
  柿蒂膝襕五爪行龙袍,亦称“腰线”或“曳撤”。
  
  

  刚才找龙袍,
  看到不少古代丝织品的实物图片
  也挺有趣的
  也发过来给大家分享下
  看看古代的服装秀
  首先出场的是战国了,
  印象中没有春秋时期的丝织品出土
  先看战国时代的中国人穿什么吧
  西西
  
  
  
  第一件对凤对龙纹浅黄绢面绵袍
  两袖平直,宽袖口,短袖筒,三角形领。
  灰白绢里,领缘和袖缘皆用条纹锦,襟和下摆缘均用大菱形纹锦。

  汉代了
  西汉
  (辛追夫人的衣橱)
  
  
  印花与绘彩相结合制成的衣服,
  直裾,交领,右衽。
  印花敷彩纱袍面,素纱里,丝绵絮。
  面料采用多色印绘工艺,
  色彩有朱红、粉白、墨黑、银灰、冷灰和暖灰等,
  花纹印制得线条流畅,层次分明,技艺特佳,
  为迄今所见最早的印花、敷彩相结合的丝织物。
  

  五彩鸟织锦,可惜没找到整件服饰
  
  下面一个是东晋女子的鞋子
  
  

  唐代的丝织品,图片好难找
  
  好容易找到一条裙子

  更正,,,上面日本正仓院收藏的
  是纹刺绣锦,不是织锦
  。。。手快出错了
  
  
  宋代贵妇的衣物
  大袍是后妃及命妇在隆重仪式上穿着的一种礼服,
  宋代贵妇平时所穿的则是袖子较小的窄袖袍。
  袍服上所印的主花纹是蔷薇,寓意吉祥
  
  
  
  

  
  宋朝普通百姓穿的素罗背子
  

  
  元朝的服饰延续了宋朝的款式和织法
  基本上各种民族,自行其是
  
  这件夹衫的主要面料是褐色四经绞素罗。
  四经绞罗在汉唐遗址中多有发现,
  是我国传统的一种罗织物,
  夹衫的前襟还有丙个用于系带的花形钮,
  衬里则为米黄色的绢。
  
  夹衫表面的刺绣是这件衣服最为精彩之处。

  明代襦裙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装形式,
  与唐宋时期的襦裙没有什么差别。
  
  襦裙在明代妇女服饰中仍占一定比例。
  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
  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
  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
  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
  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
  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
  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腰带上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
  宫绦的具体形象及使用方法如图所示,
  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
  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
  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

这个估计大家都见过

  
  
  
  明朝初期的女装三件套

  清朝的刺绣马面裙
  
  

  第一张
  二十年代的女学生装
  湖蓝印花皱绸,还蛮雅致的
  
  第二件是民国最初的旗袍
  
  第三件是改良后的旗袍
  
  第四件,四十年代,洋美女也开始穿了,裙子越来越短
  
  最后,从真正的满族服饰到旗袍,变化实在是大
  除了领口,基本没有原来的影子了

  闲话说完了,
  回头言归正传
  
  
  我也看电视去了
  不好意思,还是小令在这里顶帖子
  。。。
  
  谢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