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吹糊 
  
  委员长这话,以我个人观点,只对了一半
  亡国和文化中断,确实有关系
  但要说就不能恢复
  也小看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
  一个古文明能到现在还是活的文明
  可想而知有多么强大了
  
  
  小令,看过台北故宫吗?纪录片
  详细讲述了国宝去台湾的点点滴滴
  看着让人感触颇多
  
  最开始去台湾的时候
  还是借糖厂的仓库放置那些国宝
  大家都想着过几年就能回去了
  连专门的博物馆都没有修
  后来等着等着,越来越感到没希望了
  这才开始修建台北故宫
  当时谁也没想过,就这样去了就不能再回来
  -----
  操着各种各样口音的中国人
  就那样聚集在一个小岛上
  做着回家的梦
  历史长河的一瞬,很多人的一辈子
  
  下面照片中这位老先生叫秦孝仪
  他追随蒋介石半世纪,
  担任侍从秘书,
  历任中国国民党党史会主任委员、副秘书长,
  并且是承命受记蒋介石遗嘱的记录者。
  
  就是他做了十八年的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
  这位老先生一直表示台北故宫博物馆应该让国宝回家
  让国宝在他原来的地方
  可惜,八十多岁的老人
  说什么也没人听了。。。
  
  

  看到雪的冬天 
  
  孝陵以前去过多次呢
  今年倒是还没有
  
  关于文物保护的经费问题
  其实倒可以参考下国外的有些做法
  好像有些文物可以做成很小的Q版
  单价不要太贵,但可以做成一套一套的
  重点是造型要可爱
  肯定能赚钱
  不就有经费了
  ------
  
  办法还可以有不少
  但是肯定不能杀鸡取卵
  关键是在管理者位置上的人
  要是对文物,有爱有心有能力的人
  好像王阳明那样的人
  。。。
  现在的旅游景点纪念品
  粗制滥造,没购买欲
  而且也都是粗放经营
  。。。总之不提也罢
  
  
  
  冬天
  
  放着看是从左到右
  印下去不就从右到左了么
  (*^__^*)
  定林寺不是没有了么?
  现在找到了?
  有东西出来么?
  看来一段时间没去就落后了
  。。。
  冬天
  
  鲁荒王陵是亲王陵,孝陵是皇陵
  肯定不一样了
  鲁荒王是明朝第一个死掉的亲王
  陵寝为第一个建造,
  其建制和礼制为其他王陵所沿用
  
  还有他的地面建筑原来已经毁于战火了
  这些都是后来建的
  
  。。你说哪里的两个碑?
  
  格格巫ll 
  
  唐朝还有点远呢
  我是蜗牛速度
  而且宋朝的八卦非常多
  恐怕花费的时间比明朝还要多
  ----这个。。。
  不要心急好么
  我保证,所有的朝代都一样精彩有故事看
  不会看不下去的
  。。见谅,见谅
  彩条牙膏 
  
  最近天涯有点抽抽
  我也经常出来两遍
  还会有时没了
  实在是很影响心情
  再这么讨厌
  简直要挪地方了
  (也是看惯了天涯的界面
  受不了花里胡哨的)
  
  大器晚成的“凤凰男”---内阁首辅杨士奇
  
  杨士奇的成功史
  现在看起来像一个传奇
  第一,他不是世家出身,没有书香门第的背景
  第二,他也不是神童,不像解缙那样早早名动四方
  第三,他也没考过科举
  第四,他也算不上英俊潇洒,没有哪个孔雀女看上他
  (所以严格说来他还不算凤凰男,只是具备了做凤凰男的条件)
  。。
  那么,这样一个人是怎样走进了国家的权力中枢内阁
  并且屹立五朝不倒,我们还是一切从头说起吧
  
  杨士奇,江西泰和人
  很小的时候死了老爸
  老妈要养活他只好改嫁
  杨士奇于是跟着继父改姓罗。
  
  不过他知道自己的家世以后,
  常常自己暗自落泪,
  于是私下用土砖作神主,
  每日独自焚香跪拜,祭祀先祖。
  后来继父偶然的机会看到他的举动,
  很受感动,便让他重新姓杨。
  可惜好景不长,
  9岁时,继父也遭到弹劫,
  充军陕西,死在那里,
  杨士奇再次与母亲相依为命。
  
  读书,家里是没有钱的,
  书也只能靠自己慢慢抄
  考科举,也没有路费
  十五岁的时候,杨士奇开始勤工俭学
  
  他先在本县本乡教书
  后来越走越远,甚至到了湖北武昌教书
  当地的太守也赏识他的才学
  这样来来去去间,二十年过去了
  
  如果现在有个男人三十岁还只能勉强度日
  相信他和任何一个女同志说,他日我会做总理
  估计大家都会嗤之以鼻
  连他自己也不会相信
  机会,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建文元年,
  朝廷准备修撰《明实录》,
  从社会上征集文人参加。
  因学行出众,杨士奇属于应征之列。
  由此契机,也因为一个人的推荐
  杨士奇以布衣身份进入翰林院,充当了编纂官。
  此时已经三十五岁的杨士奇
  终于迎来了人生第一个转折
  
  人生往往是这样,屋漏偏逢连夜雨
  好事要来也是接二连三纷沓至来
  永乐二年,做了皇帝的朱棣
  将杨士奇等人由翰林院选入内阁,
  参与国家的大政方针,
  同时还做出一个决定
  让杨士奇做辅佐太子的官僚
  
  作为有二十年教龄的老牌教师
  杨士奇可算是英雄找到了用武之地
  
  当然世事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
  太子做不做得成皇帝,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而社会经验丰富的杨士奇做人非常的谨慎
  虽然一方面充分的赢得了太子的信任
  另一反面,他谨言慎行,
  在家里从不谈论公事,不议论朝政
  也不会轻易评价,论述一些事情
  
  因此朱棣都觉得他是个公正的人
  虽然委以教太子读书的重任,
  可朱棣却没有完全把他当太子的人
  有些什么情况都还是询问他
  
  永乐九年,朱棣北征回师,
  由于朱高煦的闲言闲语,
  朱棣有意找寻皇太子的过失,
  于是向杨士奇询问朱高炽的情况。
  换了另外一个人,
  百分之八十要为太子辩解说不是这样的如何
  可杨士奇不,他懂得人心
  他明白要说服一个人,
  必须先让自己没有预设立场
  
  所以他完全没有辩解
  只是说太子仁孝,
  凡有事宗庙,祭物、祭器皆亲阅,
  
  “去年将时享,头风作,医言当汗。
  殿下曰:‘汗即不敢莅祭。’左右请代。
  斥之曰:‘上以命我,我又遣人代乎?’
  遂亲祭。祭毕,汗遍体,勿药病自愈。”
  
  这段话说什么呢,杨士奇非常懂得谈话的技巧
  他没有直接对朱棣说,太子人好啊,孝顺啊
  
  他说了一件事,说去年您打仗不在的时候啊
  朱高炽感冒了,医生就说要出汗就好了
  朱高炽就说,出汗不能祭祀,手下就说,那我们代替吧
  朱高炽又说,皇上命令我做的事,怎么能让人代替呢
  于是就亲自去拜祭了,出了一身汗,病就好了
  
  同时还总结说:
  “殿下天资高,即有过必知,知必改,
  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
  
  这两段话说的非常精彩,我们来分析看看
  第一段话,他强调了两层意思,
  首先是出汗不能祭祀,
  这说的是什么呢,说明朱高炽守规矩,礼法
  就像女性生理期不能进寺庙一样
  说明他对祭祀的虔诚
  
  第二呢,“上已命我,我又遣人代乎”
  说的是,皇上既然已经要我做这件事了
  无论什么情况什么前提
  我都会去做
  
  这说什么呢,其实就是告诉朱棣
  你的儿子懂得道理尊重礼法
  而对你的敬畏之心,孝顺之情,是排在更重要的地位
  就算他有什么事做错了,也会改正
  他的心意善良有爱,不会辜负你的
  
  就因为有着这样高明的说话水平
  所以在这场争夺太子位的腥风血雨中
  虽然难免也有所冲击
  但是很快就脱离苦海
  
  风雨过了,该是彩虹出来了吧
  是,辛苦多年的朱高炽终于即位了
  要说杨士奇,还真是个做事滴水不漏的人
  在胜利到来的时候,仍然能保持清醒
  
  皇帝死了按规定要服丧二十七天。
  期满的第二天,
  只有皇帝和张辅、杨士奇三人仍着丧服上朝,
  满朝文武皆更换服装,
  由此朱高炽对杨士奇更加敬爱,
  逐步提拔他为少保、少傅,后又命他兼任兵部尚书,
  开启了内阁直接插手六部具体行政事务的先例。
  
  不久,杨士奇成为内阁首辅,
  位次列于内阁其他同僚之上,
  有实无名的做了丞相
  
  朱高炽监国时,御史舒仲成曾得罪过他,
  这位老好人也不是没有脾气的,
  于是即位后便想将其治罪。
  杨士奇认为这样做,将使言官不敢说话,
  要说朱高炽也真是个听得进劝告的人
  马上打消了自己的念头。
  
  大理卿虞谦、大理少卿弋谦也因上疏言事惹恼朱高炽,
  还是杨士奇从中调解。
  言路因此得以畅通,下情得以上达。
  
  朱高炽即位后,许多文武大臣歌舞升平,
  杨士奇却反其道而行之,让他居安思危,
  看到“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的社会现实。
  朱高炽甚为感激,特地创制了“杨贞一印”赏赐给他。
  朱高炽去世,杨士奇成为当然的首席顾命大臣。
  
  杨士奇开始了辅佐第三个皇帝的旅程
  朱瞻基是个文武兼备的皇帝,
  既有他爹的文采,又和他爷爷一样会打仗,善骑射
  更重要的一点,会用人
  
  他让“三杨”继续留任内阁,
  他们定期上朝觐见皇帝,讨论较为迫切的具体事务。
  他们可以直接向皇帝呈递密封的奏议,
  并对官员呈递的奏议提出适当的答复,
  供皇帝御批,内阁由此成为皇帝与六部的桥梁,控制了决策权。
  
  “三杨”中,杨荣以才识见长,
  做事果断,精通边防事务,
  曾随朱棣远征蒙古,但这人比较贪财,
  边疆的将官经常向他行贿,他也乐得受贿。
  
  朱瞻基知道后,
  私下召见杨士奇,问他对此有何看法。
  杨士奇认为对于边防事务,杨荣比自己精通,
  所以不要因小过怪罪他。
  
  朱瞻基微笑着反驳说,你还为他辩解,
  他可是经常在我面前指责你的短处。
  杨士奇马上说:“愿陛下以曲容臣者容荣。”
  明确恳求皇帝以对待自己的宽厚态度对待杨荣。
  不久杨荣得知了这一消息,非常惭愧,
  自此两人便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友谊,关系甚为融洽。
  
  大家注意这句话:“愿陛下以曲容臣者容荣。”
  什么意思,
  当朱瞻基对杨士奇说杨荣经常说你坏话时
  杨士奇说,那么请皇上以容纳我的气度来原谅他
  这句话同样说了两层意思
  首先,他不否认杨荣说自己的“缺点”
  其次,既然皇上你没有因为我的问题而怪我
  也就像包容我一样包容他吧
  
  从这几次简短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
  杨士奇的反应极快,而且懂得说话的方法和技巧
  或许正是如此
  才是他历经五朝不倒的原因
  但要说他只是精明世故,
  也是不公正的评价
  他还是为国家切切实实的做了很多事情
  
  长江中下游从来是国家的财赋重心所在,
  沉重的赋税导致了大量人口的出逃和农民的贫困,
  成为朝廷非常关心的问题。(现在不还有三农问题么)
  
  周干奉朱瞻基之命进行实地调查后,
  建议减少官田税赋份额,
  打击税吏的贪污腐败行为,杨士奇大力支持。
  
  户部官员由于担心减税会造成国家财源的枯竭,因此极力反对。
  如何兼顾朝廷与农民的利益,
  杨士奇选拔了两个干练的行政官员
  和财政专家周忱与况钟去解决这一难题,
  周忱受权管理南直隶府,况钟出任苏州知府,
  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
  
  首先,设立以“金花银”或棉布交纳税粮的制度,
  保证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
  另外特定的折换率的定期调整也保证了国家财源的稳定。
  
  第二,征粮的衡量单位标准化,防止了税吏的营私舞弊。
  
  第三,每个县设粮仓贮藏征收的税粮,
  防止粮长在自己的私宅内囤积粮食。
  
  第四,征收特定的附加税,
  用于运输通过运河直达京师的粮食。
  
  第五,在每个县设济农仓,
  储藏地方官在丰年通过平籴法收集余粮,
  以便在遇到自然灾害和歉收时分发。
  
  所有这些措施,
  基本上体现了藏富于地方、藏富于民的指导思想,
  从根本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朝廷的财源。
  
  杨士奇还特别注意人才的选拔和政治的清明。
  他向朱瞻基积极建议,
  纠察贪官污吏,举荐具备文才武略的人才,
  即使属于刑家子孙也不例外,
  并且规定凡三品以上及二司官都要积极为朝廷推荐人才,
  以便巩固朝廷的根基。
  杨士奇还身体力行,作出表率,
  如前述周忱和况钟以及后来赫赫有名的于谦皆得力于他的引荐。
  
  在杨士奇等人的努力下,天下终于太平安乐了。
  朱瞻基自然高兴,每年岁首,他让百官休息十天,
  自己和杨士奇等大学士赋诗唱和,几乎可以称得上国泰民安了。
  
  有本事的皇帝命不长,在朱棣以后的明朝皇帝中
  这句话成了定律,没过多少年,朱瞻基死了
  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
  张太皇太后行使摄政之权,极力倚重“三杨”,
  凡军国大事皆请他们参决。
  同时她的同乡宦官王振开始控制司礼监,与“三杨”相抗衡。
  
  已然垂垂老矣的杨士奇极力支撑危局,
  继续发挥余热,施展自己的才能,
  建议朝廷训练士兵,巩固边防,
  设南京参赞机务大臣,分派文武镇抚到各地考察民情,
  罢除派往各地的特务,减轻百姓的赋税,
  放宽刑罚,加紧吏治的整顿,
  使明英宗统治初年继续保持政治清明的局面。
  
  好景不长,朱高炽的夫人,同样历经几朝
  杨士奇的大力支持者张太皇太后死了
  王振的势力开始坐大
  而杨士奇的儿子,也惹了大麻烦
  
  说起来杨士奇这个人比较清廉
  自己虽然做了大官,可妻子孩子还在乡间
  他觉得自己的儿子没有读书人的天分勤奋,也不是当官的料,
  就让他在家乡江西当农民,
  还开了几家榨油坊,生活小康有余。
  
  然而,他儿子杨稷在家乡名声很大,倒不是才华
  而是他父亲的地位,因为当地官员乡绅对他很是巴结逢迎
  久而久之变得骄奢淫逸,横行霸道,进而犯下了几宗人命案。
  
  天下没有不漏风的墙
  儿子在乡间横行不法的事终于传到了杨士奇的耳朵里。
  杨士奇听后大吃一惊,不相信儿子会犯下如此大罪,
  杨士奇以扫墓之名回乡试探,
  杨稷知道父亲回乡,作了精心布置,
  结果杨士奇每到一个驿站,
  杨稷在百里之外就迎接,衣着朴素,很明事理,
  杨士奇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正面的消息
  
  再回到家里,一片萧条,没有任何奢华陈设。
  父子相见,杨稷说他遵纪守法,
  而地方官吏横行不法,他去阻挠反而遭到诬陷。
  就是旁人忌恨父亲功名太盛,权势太大,
  所以人家找理由诽谤他
  
  杨士奇从此后就不信其子会有恶行,
  再也听不到有关他儿子的真实情况了。
  直到后来受害者接连上奏,
  而早就想赶走杨士奇的王振又把这事扩大化,
  上奏皇帝,要求绳之以法,
  朝廷确认他儿子在乡里打死多人,
  就将杨稷逮捕到京,关入大牢。
  
  这时杨士奇深感责任重大,请求皇帝准许自己辞职,
  已经79岁的杨士奇,本来身体就不好了
  加上急火攻心,第二年就死了
  
  一生谨言慎行的杨士奇
  却养育了一个完全不像乃父的儿子
  他们父子的人生际遇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从遍布荆棘的逆境中,杨士奇走出了精彩的人生
  在衣食无忧的安逸里,杨稷走进了牢房
  
  最后还有几句,
  一生正直的杨士奇,谦虚厚道清廉也严谨
  却还是有一件事做得不那么光明
  前面说过杨士奇最初进翰林院,
  是因为一个人的推荐,
  而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方孝孺
  
  作为建文帝的臣子,
  他没有做出方孝孺一样的选择本来无可厚非
  可后来他主持编撰《实录》时写到方孝孺的部分
  竟然说他在殿上对朱棣“叩头祈哀”,
  或许这不是他本人写的,
  可是对这样明显的毁谤视而不见也是一种错误
  也许因为他没有朱高炽那样的地位
  所以也没有记录事实的勇气
  所以最后
  我只能说他是个好大臣,忠君爱国
  缺少了一点气节,少了一点勇气
  至于他的儿子,倒还能够体谅
  真是因为国而忘家了
  
  
  
  
  
  
  
  
  
  
  
  
  
  
  
  
  
  
  

五朝元老,杨士奇

  今天有兄弟结婚
  要晚些才能来更新了
  。。
  
  估计大家也看阅兵式去了
  (*^__^*)
  回来了,还真够累的
  休息一会来更新
  。。。。。。
  回来报到
  
  休息会更新
  
  
  今天也是我的生日呢
  转钟就是了
  。。。(*^__^*)
  
  在吃东西
  今天又要熬夜了
  。。。
  不睡觉的兔子---杨荣
  
  这个标题很怪,我也这么觉得
  之所以想到这个,
  因为我前面说到的杨士奇
  
  杨士奇是个历经辛苦终于苦尽甘来的“凤凰”
  杨荣却不是
  他从小没吃过苦,
  长大没受过罪
  也不曾在社会上经历过特别多磨练
  可他却有着不输于杨士奇甚至更甚于杨士奇的谋略
  
  让人惊叹,
  有时候天分这东西,也羡慕不来
  龟兔赛跑这回事,乌龟再努力再坚持
  要赢的前提还是兔子要偷懒才行
  如果兔子一直睁着眼
  乌龟就是铆足了劲,拼了命也别想赢
  。。。
  
  杨荣,
  福建建安人
  他还有个原名,叫杨子荣
  (没错,就是和林海雪原那个一样的名字)
  不过,不知是不是朱棣有先见之明,
  知道后世有个打土匪的杨子荣
  反正某天他心情好,于是杨子荣就改名杨荣了。
  
  和杨士奇不同,
  杨荣出生在一个家境富庶的家庭
  说起来还颇有些传奇
  
  他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船公,以渡人过河为业
  有一年发大水,冲毁了很多民房
  有很多人被水吞没,随波逐流
  其他的船夫都在争先恐后的打捞水中的财富
  只有杨荣的祖父,在一门心思救人
  完全没有打捞财物
  
  同乡都笑他祖父太傻
  他祖父却认为,
  平时做渡船赚的钱已经足够生活了
  不需要不义之财
  说来还真是好人好报
  到了杨荣出生的时候,
  杨家家境已经很是富足了
  
  说来也是人各有命,怨不得天
  杨荣还真就是一帆风顺的,
  读书,考科举,中进士,做翰林院编修
  这都是建文年间的事儿
  
  等到朱棣进了京城,
  命运给了天赋异禀的杨荣一个更大的机会
  
  志得意满的朱棣终于攻进了南京
  当他骑马向着皇帝宝座进发时,
  一个人站出来拦住了他的去路
  
  当然他不是为建文帝死忠,为方孝孺鸣冤
  他只说了一句话“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
  提醒了朱棣啊,
  既然你的口号是“奉天靖难”
  那么已“清君侧”就该首先去拜祭父皇
  这才显得“合乎礼法”
  
  天知道为什么没有经历过什么事的杨荣
  怎么精明到这种程度
  他看透了朱棣的心思,
  他知道他需要一个合法的外衣
  他给这个人出主意,让朱棣牢牢记住了自己
  
  朱棣即位后立即启用杨子荣,顺便给他换名杨荣
  杨荣为人不仅精明,
  而且非常警醒敏锐,善于用脑分析判断
  《明史》上曾经记录下这样一件事情
  说明一下,明朝的内阁是24小时值班制度
  七天一换
  
  一天晚上,刚好轮到杨荣值班
  边关传来急报,说宁夏被蒙古人围攻了,
  守城的将领派人几百里加急来报信
  朱棣也是很用心国事的人
  马上找内阁商量,看看怎么办
  
  朱棣急匆匆的来了,
  杨荣看过奏折后表情却是非常的轻松
  朱棣可不是不管事的皇帝,马上就火了
  正要数落他,杨荣慢条斯理的说
  
  “皇上别急,再等一会,
  宁夏肯定有第二份解围奏报送来的。”
  
  朱棣可不是刘备,任由诸葛亮弄玄虚,
  让杨荣赶紧说,为什么
  杨荣非常识趣,没再卖关子,马上回答说
  宁夏的情况他很了解,城防很坚固,
  而且也因为长期和蒙古人打交道
  士兵们都很有经验,对付得了蒙古人的军队
  发第一封奏报离现在有十几天了
  现在估计已经解围了,不久会有捷报的
  
  后来朱棣果然收到了宁夏的捷报
  因此对杨荣很是欣赏
  于是这样一个文人,
  后来竟然也被朱棣培养成了军事作战的优秀参谋人才
  当真千里马遇到好伯乐了
  
  而且杨荣还是个非常会“识相”的人
  朱棣不太爱说笑,平时比较严肃
  大家都很害怕,
  只有杨荣能用几句话,让这位威风凛凛的皇帝眉开眼笑。
  后来有人问,
  你怎么就能让皇帝听得进话然后。。。等从政经验
  杨荣回答了八个字“事君有礼,进谏有方。”
  
  也就是说,不管你自己到了什么位置,皇帝如何宠信你
  都不要忘了本分,要随时保持警醒,
  要注意说话,提意见的方法和策略
  道理是很对,
  但我的感觉,是知易行难,尤其是后者
  那不是脑力不够强大的人所能够的胜任的事
  
  说归说,其实就算是脑子好使到近乎最高级别的杨荣
  自己也没全做到,毕竟他没有杨士奇那样的经历
  做不到那样的谨慎和低调
  说着说着,就恃才傲物了,瞧不起人了
  
  在朱瞻基面前还说杨士奇的是非
  平时在边关,也收收礼什么的,有点贪财
  (这点倒是奇怪,杨士奇出身穷,却非常清廉
  杨荣出身富户,却贪财。所以说有时候啊
  有钱人知道钱的好处,更贪钱,这点他一点不随他爷爷)
  
  不过,比起这些问题来
  杨荣的贡献更大
  
  永乐八年,朱棣第一次北征就带上了杨荣
  军队到达胪朐河后,侦查到了鞑靼军队的行踪
  朱棣于是亲自挑选了精锐部队简装长途奔袭,准备打个闪电战
  他让杨荣带三百个人作亲兵在后面跟着
  当然了,打仗是朱棣的强项,
  在斡难河,朱棣遇到了鞑靼主力
  激战过后,大获全胜
  
  赢了之后,问题来了。
  由于要打奇袭战,士兵都是简装上阵
  谁还带着粮草呢,完了,没吃的了
  打完仗,谁能饿着肚子行军呢,士兵们肯定不乐意了
  
  杨荣向朱棣建议,
  把您的储备粮发给将士们,
  有粮食的和粮食少的,
  互相接济,这些都记录下来
  回到北京以后,朝廷加倍奉还
  
  朱棣认同了这个建议
  这下才算解决了饥荒问题,顺利班师回到京城
  
  永乐十二年,
  朱棣第二次亲征,基于上次的良好表现
  朱棣不但带上了杨荣,还让他掌管玉玺,
  并且负责军中但凡是宣诏的一切事物
  可不要小看了这个工作,关键的时候,作用大了
  当然这是后话了
  
  这一次,杨荣仍然不辱使命
  他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军屯的意见,什么呢
  就是通过屯田解决部队的粮草问题
  这个建议得到了朱棣的支持和采纳
  从基本上解决了军粮的问题
  
  此后他还参加了朱棣的另外三次北征
  经常和朱棣一起讨论军事问题
  很多事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不仅如此,他还是朱棣迁都意见的铁杆支持者
  他认为北京,左边天津靠海,右边太行山,
  内跨中原,向外还可以控制沙漠,是适合作大都会的地方
  要说朱棣也不能老一个人舌战群儒吧
  所以,很多问题上,
  杨荣能帮朱棣论战,做皇帝的代言人
  
  后来朱棣死了
  别人都不知道怎么办,是杨荣指挥大家
  密不发丧,先密报太子
  防止了军心涣散,
  顺利的帮助朱高炽登基
  还要如何呢
  结束了朱棣时代,
  朱高炽对他的恩宠也与乃父不遑多让
  他还晋升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
  
  朱高炽的时代是短暂的,转眼皇帝换成了朱瞻基
  朱瞻基的皇位一开始坐得也不是那么安稳
  和朱允炆一样,
  他也有个厉害的叔叔朱高煦
  
  要说朱高煦也不是酒囊饭袋,
  在朱棣靖难的时候
  他确实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所以他也一直心存不满,
  终于在他侄儿登基的时候
  他效仿他的父亲,造反了
  
  那怎么办,只有打了
  朱瞻基和大家一起商议,该怎么搞
  大臣们有人推荐薛禄,张辅更是毛遂自荐
  杨荣的意见呢
  “皇帝亲征。”
  张辅不服气,自然和杨荣争论起来
  新皇帝朱瞻基拿不定主意
  虽然他也善武功,骑射,但真正上战场
  他还没有他爷爷朱棣同龄时的经验,或者也有些害怕
  心里可能在想着,或者张辅就可以了吧
  最后是大臣夏原吉的一句话一锤定音
  “皇上忘记李景隆的事儿了吗?”
  想到朱允炆当年的惨败,
  想到那个要等到天亮攻城的笨蛋
  朱瞻基这才下了决心
  就算没爷爷那份本事也要自己上啊
  自己的天下还是要自己用心
  。。。。
  (关于更具体的,留到朱瞻基部分再说了,说回杨荣)
  
  明朝皇帝换的快,转眼就是第四代
  爷爷,儿子,孙子,到了曾孙朱祁镇
  杨荣也老了
  辅佐了新皇帝五年,回乡扫墓途中病死了
  时年,七十岁
  
  想到杨荣这个人,
  我往往风牛马不相及的联想到爱迪生
  更准确的说,是联想到爱迪生说的一句话
  所谓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这是小学生阉割版的)下面补全
  但这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
  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
  
  我的个人感受,天分也是如此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能够发挥的部分,和不擅长的部分
  (比如前面枉死的解缙,他就适合做做学问,
  搞政治,讲谋略,不是他所长,去凑热闹只会没命)
  扬长避短,正确选择有时候比刻苦努力更重要
  团队里一个勤快的笨蛋破坏力大于一个敌人
  如果单纯的相信有志者事竟成,或者铁杵磨成针
  那就只好祈祷天下的兔子都睡懒觉了
  
  
  杨荣的墓被盗了,而且网上竟然搜不到图。。。
  
  
  

杨荣的黑白照

  为了王道
  
  问题看见了
  不过,今天还要出去一趟
  回来再细说吧
  
  昨晚本来回来就打算更新的
  谁知道趴着睡着了
  醒来都快四点了
  只好硬着头皮更新完再睡
  。。。。。。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