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的“凤凰男”---内阁首辅杨士奇
杨士奇的成功史
现在看起来像一个传奇
第一,他不是世家出身,没有书香门第的背景
第二,他也不是神童,不像解缙那样早早名动四方
第三,他也没考过科举
第四,他也算不上英俊潇洒,没有哪个孔雀女看上他
(所以严格说来他还不算凤凰男,只是具备了做凤凰男的条件)
。。
那么,这样一个人是怎样走进了国家的权力中枢内阁
并且屹立五朝不倒,我们还是一切从头说起吧
杨士奇,江西泰和人
很小的时候死了老爸
老妈要养活他只好改嫁
杨士奇于是跟着继父改姓罗。
不过他知道自己的家世以后,
常常自己暗自落泪,
于是私下用土砖作神主,
每日独自焚香跪拜,祭祀先祖。
后来继父偶然的机会看到他的举动,
很受感动,便让他重新姓杨。
可惜好景不长,
9岁时,继父也遭到弹劫,
充军陕西,死在那里,
杨士奇再次与母亲相依为命。
读书,家里是没有钱的,
书也只能靠自己慢慢抄
考科举,也没有路费
十五岁的时候,杨士奇开始勤工俭学
他先在本县本乡教书
后来越走越远,甚至到了湖北武昌教书
当地的太守也赏识他的才学
这样来来去去间,二十年过去了
如果现在有个男人三十岁还只能勉强度日
相信他和任何一个女同志说,他日我会做总理
估计大家都会嗤之以鼻
连他自己也不会相信
机会,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建文元年,
朝廷准备修撰《明实录》,
从社会上征集文人参加。
因学行出众,杨士奇属于应征之列。
由此契机,也因为一个人的推荐
杨士奇以布衣身份进入翰林院,充当了编纂官。
此时已经三十五岁的杨士奇
终于迎来了人生第一个转折
人生往往是这样,屋漏偏逢连夜雨
好事要来也是接二连三纷沓至来
永乐二年,做了皇帝的朱棣
将杨士奇等人由翰林院选入内阁,
参与国家的大政方针,
同时还做出一个决定
让杨士奇做辅佐太子的官僚
作为有二十年教龄的老牌教师
杨士奇可算是英雄找到了用武之地
当然世事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
太子做不做得成皇帝,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而社会经验丰富的杨士奇做人非常的谨慎
虽然一方面充分的赢得了太子的信任
另一反面,他谨言慎行,
在家里从不谈论公事,不议论朝政
也不会轻易评价,论述一些事情
因此朱棣都觉得他是个公正的人
虽然委以教太子读书的重任,
可朱棣却没有完全把他当太子的人
有些什么情况都还是询问他
永乐九年,朱棣北征回师,
由于朱高煦的闲言闲语,
朱棣有意找寻皇太子的过失,
于是向杨士奇询问朱高炽的情况。
换了另外一个人,
百分之八十要为太子辩解说不是这样的如何
可杨士奇不,他懂得人心
他明白要说服一个人,
必须先让自己没有预设立场
所以他完全没有辩解
只是说太子仁孝,
凡有事宗庙,祭物、祭器皆亲阅,
“去年将时享,头风作,医言当汗。
殿下曰:‘汗即不敢莅祭。’左右请代。
斥之曰:‘上以命我,我又遣人代乎?’
遂亲祭。祭毕,汗遍体,勿药病自愈。”
这段话说什么呢,杨士奇非常懂得谈话的技巧
他没有直接对朱棣说,太子人好啊,孝顺啊
他说了一件事,说去年您打仗不在的时候啊
朱高炽感冒了,医生就说要出汗就好了
朱高炽就说,出汗不能祭祀,手下就说,那我们代替吧
朱高炽又说,皇上命令我做的事,怎么能让人代替呢
于是就亲自去拜祭了,出了一身汗,病就好了
同时还总结说:
“殿下天资高,即有过必知,知必改,
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
这两段话说的非常精彩,我们来分析看看
第一段话,他强调了两层意思,
首先是出汗不能祭祀,
这说的是什么呢,说明朱高炽守规矩,礼法
就像女性生理期不能进寺庙一样
说明他对祭祀的虔诚
第二呢,“上已命我,我又遣人代乎”
说的是,皇上既然已经要我做这件事了
无论什么情况什么前提
我都会去做
这说什么呢,其实就是告诉朱棣
你的儿子懂得道理尊重礼法
而对你的敬畏之心,孝顺之情,是排在更重要的地位
就算他有什么事做错了,也会改正
他的心意善良有爱,不会辜负你的
就因为有着这样高明的说话水平
所以在这场争夺太子位的腥风血雨中
虽然难免也有所冲击
但是很快就脱离苦海
风雨过了,该是彩虹出来了吧
是,辛苦多年的朱高炽终于即位了
要说杨士奇,还真是个做事滴水不漏的人
在胜利到来的时候,仍然能保持清醒
皇帝死了按规定要服丧二十七天。
期满的第二天,
只有皇帝和张辅、杨士奇三人仍着丧服上朝,
满朝文武皆更换服装,
由此朱高炽对杨士奇更加敬爱,
逐步提拔他为少保、少傅,后又命他兼任兵部尚书,
开启了内阁直接插手六部具体行政事务的先例。
不久,杨士奇成为内阁首辅,
位次列于内阁其他同僚之上,
有实无名的做了丞相
朱高炽监国时,御史舒仲成曾得罪过他,
这位老好人也不是没有脾气的,
于是即位后便想将其治罪。
杨士奇认为这样做,将使言官不敢说话,
要说朱高炽也真是个听得进劝告的人
马上打消了自己的念头。
大理卿虞谦、大理少卿弋谦也因上疏言事惹恼朱高炽,
还是杨士奇从中调解。
言路因此得以畅通,下情得以上达。
朱高炽即位后,许多文武大臣歌舞升平,
杨士奇却反其道而行之,让他居安思危,
看到“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的社会现实。
朱高炽甚为感激,特地创制了“杨贞一印”赏赐给他。
朱高炽去世,杨士奇成为当然的首席顾命大臣。
杨士奇开始了辅佐第三个皇帝的旅程
朱瞻基是个文武兼备的皇帝,
既有他爹的文采,又和他爷爷一样会打仗,善骑射
更重要的一点,会用人
他让“三杨”继续留任内阁,
他们定期上朝觐见皇帝,讨论较为迫切的具体事务。
他们可以直接向皇帝呈递密封的奏议,
并对官员呈递的奏议提出适当的答复,
供皇帝御批,内阁由此成为皇帝与六部的桥梁,控制了决策权。
“三杨”中,杨荣以才识见长,
做事果断,精通边防事务,
曾随朱棣远征蒙古,但这人比较贪财,
边疆的将官经常向他行贿,他也乐得受贿。
朱瞻基知道后,
私下召见杨士奇,问他对此有何看法。
杨士奇认为对于边防事务,杨荣比自己精通,
所以不要因小过怪罪他。
朱瞻基微笑着反驳说,你还为他辩解,
他可是经常在我面前指责你的短处。
杨士奇马上说:“愿陛下以曲容臣者容荣。”
明确恳求皇帝以对待自己的宽厚态度对待杨荣。
不久杨荣得知了这一消息,非常惭愧,
自此两人便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友谊,关系甚为融洽。
大家注意这句话:“愿陛下以曲容臣者容荣。”
什么意思,
当朱瞻基对杨士奇说杨荣经常说你坏话时
杨士奇说,那么请皇上以容纳我的气度来原谅他
这句话同样说了两层意思
首先,他不否认杨荣说自己的“缺点”
其次,既然皇上你没有因为我的问题而怪我
也就像包容我一样包容他吧
从这几次简短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
杨士奇的反应极快,而且懂得说话的方法和技巧
或许正是如此
才是他历经五朝不倒的原因
但要说他只是精明世故,
也是不公正的评价
他还是为国家切切实实的做了很多事情
长江中下游从来是国家的财赋重心所在,
沉重的赋税导致了大量人口的出逃和农民的贫困,
成为朝廷非常关心的问题。(现在不还有三农问题么)
周干奉朱瞻基之命进行实地调查后,
建议减少官田税赋份额,
打击税吏的贪污腐败行为,杨士奇大力支持。
户部官员由于担心减税会造成国家财源的枯竭,因此极力反对。
如何兼顾朝廷与农民的利益,
杨士奇选拔了两个干练的行政官员
和财政专家周忱与况钟去解决这一难题,
周忱受权管理南直隶府,况钟出任苏州知府,
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
首先,设立以“金花银”或棉布交纳税粮的制度,
保证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
另外特定的折换率的定期调整也保证了国家财源的稳定。
第二,征粮的衡量单位标准化,防止了税吏的营私舞弊。
第三,每个县设粮仓贮藏征收的税粮,
防止粮长在自己的私宅内囤积粮食。
第四,征收特定的附加税,
用于运输通过运河直达京师的粮食。
第五,在每个县设济农仓,
储藏地方官在丰年通过平籴法收集余粮,
以便在遇到自然灾害和歉收时分发。
所有这些措施,
基本上体现了藏富于地方、藏富于民的指导思想,
从根本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朝廷的财源。
杨士奇还特别注意人才的选拔和政治的清明。
他向朱瞻基积极建议,
纠察贪官污吏,举荐具备文才武略的人才,
即使属于刑家子孙也不例外,
并且规定凡三品以上及二司官都要积极为朝廷推荐人才,
以便巩固朝廷的根基。
杨士奇还身体力行,作出表率,
如前述周忱和况钟以及后来赫赫有名的于谦皆得力于他的引荐。
在杨士奇等人的努力下,天下终于太平安乐了。
朱瞻基自然高兴,每年岁首,他让百官休息十天,
自己和杨士奇等大学士赋诗唱和,几乎可以称得上国泰民安了。
有本事的皇帝命不长,在朱棣以后的明朝皇帝中
这句话成了定律,没过多少年,朱瞻基死了
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
张太皇太后行使摄政之权,极力倚重“三杨”,
凡军国大事皆请他们参决。
同时她的同乡宦官王振开始控制司礼监,与“三杨”相抗衡。
已然垂垂老矣的杨士奇极力支撑危局,
继续发挥余热,施展自己的才能,
建议朝廷训练士兵,巩固边防,
设南京参赞机务大臣,分派文武镇抚到各地考察民情,
罢除派往各地的特务,减轻百姓的赋税,
放宽刑罚,加紧吏治的整顿,
使明英宗统治初年继续保持政治清明的局面。
好景不长,朱高炽的夫人,同样历经几朝
杨士奇的大力支持者张太皇太后死了
王振的势力开始坐大
而杨士奇的儿子,也惹了大麻烦
说起来杨士奇这个人比较清廉
自己虽然做了大官,可妻子孩子还在乡间
他觉得自己的儿子没有读书人的天分勤奋,也不是当官的料,
就让他在家乡江西当农民,
还开了几家榨油坊,生活小康有余。
然而,他儿子杨稷在家乡名声很大,倒不是才华
而是他父亲的地位,因为当地官员乡绅对他很是巴结逢迎
久而久之变得骄奢淫逸,横行霸道,进而犯下了几宗人命案。
天下没有不漏风的墙
儿子在乡间横行不法的事终于传到了杨士奇的耳朵里。
杨士奇听后大吃一惊,不相信儿子会犯下如此大罪,
杨士奇以扫墓之名回乡试探,
杨稷知道父亲回乡,作了精心布置,
结果杨士奇每到一个驿站,
杨稷在百里之外就迎接,衣着朴素,很明事理,
杨士奇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正面的消息
再回到家里,一片萧条,没有任何奢华陈设。
父子相见,杨稷说他遵纪守法,
而地方官吏横行不法,他去阻挠反而遭到诬陷。
就是旁人忌恨父亲功名太盛,权势太大,
所以人家找理由诽谤他
杨士奇从此后就不信其子会有恶行,
再也听不到有关他儿子的真实情况了。
直到后来受害者接连上奏,
而早就想赶走杨士奇的王振又把这事扩大化,
上奏皇帝,要求绳之以法,
朝廷确认他儿子在乡里打死多人,
就将杨稷逮捕到京,关入大牢。
这时杨士奇深感责任重大,请求皇帝准许自己辞职,
已经79岁的杨士奇,本来身体就不好了
加上急火攻心,第二年就死了
一生谨言慎行的杨士奇
却养育了一个完全不像乃父的儿子
他们父子的人生际遇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从遍布荆棘的逆境中,杨士奇走出了精彩的人生
在衣食无忧的安逸里,杨稷走进了牢房
最后还有几句,
一生正直的杨士奇,谦虚厚道清廉也严谨
却还是有一件事做得不那么光明
前面说过杨士奇最初进翰林院,
是因为一个人的推荐,
而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方孝孺
作为建文帝的臣子,
他没有做出方孝孺一样的选择本来无可厚非
可后来他主持编撰《实录》时写到方孝孺的部分
竟然说他在殿上对朱棣“叩头祈哀”,
或许这不是他本人写的,
可是对这样明显的毁谤视而不见也是一种错误
也许因为他没有朱高炽那样的地位
所以也没有记录事实的勇气
所以最后
我只能说他是个好大臣,忠君爱国
缺少了一点气节,少了一点勇气
至于他的儿子,倒还能够体谅
真是因为国而忘家了
五朝元老,杨士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