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回来了
  先来报到
  
  ---
  
  看到雪的冬天
  
  你贴的两张关于鲁荒王陵的图片才看到
  我都没看出来第二张照片是荒王陵
  因为查到的照片都是第一张
  关于两块碑,我也没找到原因
  鲁王陵当地文化部门的介绍
  说是地面建筑为86,87年重建的
  不知道那张照片是不是之前的遗址
  。。。
  
  正好前面也有童鞋问我内容是不是都是我写的
  就在这里一起回复好了
  关于王陵的规格,地宫的情况
  都是来自当地文化部门的介绍
  以及各种考古类杂志,文献的说明
  我本人当然没有可能去过全国所有的王陵,
  所以有错漏的地方,也欢迎大家指出来
  
  关于人物的故事,杂七杂八的文字
  才是本人自己的文字
  说明一下(其实很明显看得出来,是吧。西西)
  
  昨天晚了,直接写完就睡了,
  没有回复冬天
  现在送你几张图片养眼吧
  
  才挑了耳环,继续让你看耳环
  四千年前的耳环。。。
  迄今为止最早的耳环实物哦
  
  

  为了王道
  
  你的问题我看了好一会似乎有点明白
  当然如果理解错误,你再来讨论
  
  你说得很对,古墓的地宫的确可以按地下商场理解
  当然也有的是依山而建,那就另一种了(前面我有细说过)
  帝王的陵寝地宫,顾名思义,就是地下的宫殿,
  一般大臣的,至少相当于地面上的独立别墅
  富户人家,地下也能搞个几室一厅,错层,跃层什么的
  再穷点。。。那就不值得盗了
  
  关于古墓制式,有不少种类
  还在不断的发现更新中
  给你看个三室一厅的,西晋墓,有54平米
  也就是一般大户人家
  
  古代的墓葬,并不是挖个大坑,放个棺材,
  然后把东西都放在棺材里那么简单,
  古人视死如生嘛,所以也要相匹配的户型
  我们以后住的,估计也就是古人的集体宿舍
  一户一户的,连开门都能碰到头。。。
  
  

  呆若木鸡的读书人---杨溥之传奇
  
  杨溥,湖北石首人
  和杨荣一样,
  杨溥的曾祖父也靠勤劳奠定了家底
  稳定了生存的空间,
  不仅如此,他还乐善好施
  
  元末的时候,
  就收养了十几个无家可归的孩子
  不但养大他们,还给买田,置业,安家
  之所以能做这么多善事,
  还是因为杨父也善于经营
  这样的家庭长大,
  造就了成长需要的良好学习环境,和道德氛围
  
  杨溥从小就聪明能干,喜欢读书,,
  并且还注意联系实际,还颇有胆识
  年少的杨溥在家里收到一张徭役的传票
  
  当时他老爸出外做生意了,
  杨溥发现公文将团长之团写成了图字
  他看老爸也不在家,
  就自己跑去了衙门
  去到衙门见到县令
  县令见他虽年少,但气宇不凡,举止镇定自若
  便以错字“图”字戏拆为联,出了个上联
  四口同图,内口皆由外口管
  杨溥见到堂上有把伞,马上有了灵感
  对出下联
  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县令看他聪明过人,才华出众
  大加表扬之后,还免除了他家的徭役
  (野史故事,听听就好)
  
  建文元年,
  26岁的杨溥考到湖广乡试第一名
  第二年,会试考到书经科第一名,殿试第六名
  按照明朝的规矩,
  第一名可在翰林院任修撰
  第二三名可做编修,
  而第六名的杨溥破格授予编修
  算是平步青云了
  
  杨溥和杨荣是同年进士,
  后来又同入翰林院做编修
  人生走到这里,似乎一切都波澜不惊
  但一个差别,导致了完全不同的命运
  永乐元年,
  朱棣派了杨溥去辅佐朱高炽
  
  那时候的太子党,可不是什么美差
  都是被打击的对象,解缙不是莫名其妙就丢了命么
  杨溥比解缙运气好,当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他怎么了,坐牢去了
  
  要说杨溥,没有杨荣那种洞察人心的本事
  也没有为自己谋划到多么稳妥的安身立命之地
  当永乐十二年,东宫迎驾事件事发的时候
  他和东宫一众人等,统统被关进了大狱
  (东宫迎驾事件,就是一个阴谋,就是朱棣北征回来
  朱高炽欢迎迟了,于是在朱高煦的煽风点火下
  朱棣把太子手下一批人统统关进了监狱)
  
  本来坐牢嘛,
  可以想象没什么好日子过
  何况是诏狱,诏狱是怎么来的呢
  所谓诏狱,
  就是奉诏而设置的直属朝廷的监狱
  这也不是明朝的首创,
  早在西汉就有这玩意了
  
  不过明朝的诏狱,就更加恐怖了些
  是由锦衣卫直接管理的监狱
  近乎上个世纪的盖世太保了
  抓起来,拷打,处死,
  当然还有比较小的可能被释放
  在这个监狱里
  没有任何权利,放风,探视,
  统统只能在梦里实现
  能够做的,就是等待,
  等待的结果是光明还是地下
  谁也不知道
  
  在这样的环境下,
  杨溥整整度过了漫长的十年
  父亲去世了,两个弟弟死了,三个儿女也夭折了
  只剩下妻子和一个儿子相依为命
  曾经幸福的大家庭风流云散
  杨溥很幸运,
  他都不知道外面的世界这些沧海桑田
  他在大牢里干什么呢
  读书
  
  每天在一个污糟,潮湿,空气散发异味的环境里生活
  也不知道明天是死是活
  他安心的做他自己的事。没有烦躁不安,没有恐惧愤怒
  只有读书,五经诸子,一遍一遍的读过
  不仅读书,他还写书,一本接着一本
  。。
  看到这里无法不感慨人的意志之强大
  如果大家都能确定前面的路一定是光明
  那么就算再多的苦可能都有更多的人能坚持下去
  但若不是呢,无边的黑暗
  让人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未来
  因而无数人在黎明到来之前选择了放弃
  不禁想起了那几十年前的事情,
  那十年里无数的冤魂
  勇气和信念,坚持和执著
  真的太不容易。。。
  
  他这样的行动,想让人不注意
  也很难
  朱棣就注意到这个人的与众不同
  他询问了杨溥的具体情况
  感觉到这个“怪人”的价值
  便立刻通知锦衣卫首领纪纲
  让好好看守杨溥,不能出任何问题
  
  每当读史书读到此处的时候
  我总会想到另外一个故事
  庄子老先生的讲述
  
  有位姓纪的先生给齐王养鸡
  当然了,不是齐王要吃掉的母鸡,
  而是用来训练好参加比赛做斗鸡的公鸡
  纪先生养了十天,齐王等不及问道
  “养好了没有啊?”
  纪先生答道
  “还没呢,这些鸡还很骄傲,自大得不得了。”
  又过了十天,齐王再次来问
  结果,还是不行,纪先生说
  “这些鸡听到人的声音,或者人影晃动,就马上惊动了。”
  又过了十天
  齐王继续来关心他的斗鸡
  结果,纪先生的回复是
  “还不行,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又过了十天
  齐王已经不抱指望的来看他的鸡
  没想到好事总是不期而至
  这回,纪先生说,可以了
  这些鸡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会惊慌
  看上去好像木头做的鸡,精神已经完全准备好了
  
  后来其他的鸡看到这样的鸡
  都不敢来挑战,只好落荒而逃了
  这是呆若木鸡这个成语的来历
  
  呆若木鸡的鸡其实不是真呆呆,只是看着很呆
  它可以斗,可以战,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正如我们在牢中临危不乱,处事不惊的杨溥
  所有的情绪都表露出来的勇敢,
  也不是真正的勇敢
  用口号喊出来的无畏
  也不是真的无畏
  
  神情专注,纹丝不动,做自己的事情
  这才是真的高手
  表现出来的强大,聪明,勇气是远远不够用的
  把所有的情绪收敛,力量凝聚在内心
  不断的磨练,终于会战胜一切,也包括逆境
  
  十年,
  等待光明的时刻花了十年
  朱高炽终于坐上了龙椅
  他没有忘记这个在狱中不断读书的臣子
  翰林学士,入阁,太常卿,内阁学士
  内阁大学士,青云路说来就来,还真快
  
  凡是杨溥发现的问题,
  全部直接向朱高炽汇报
  他和杨荣一样,辅佐了仁宗而后宣宗
  朱瞻基看到杨溥的事迹也大为所动
  继续提升
  太常寺卿,主管国家礼乐祭祀
  一年多之内
  杨溥连升四次,兼任四职
  
  朱高煦叛乱,朱瞻基亲征
  有人要求把赵王朱高燧一同办了
  曾经坐过冤狱的杨溥力主公道,
  确认赵王没有谋反后,不能加罪更应厚待
  朱瞻基听取了杨溥的意见
  赵王没有做冤死鬼
  
  宣德九年,杨溥升为礼部尚书兼任内阁大学士
  和杨士奇,杨荣一起处理朝廷机密任务
  形成了史学上的“三杨治国”的局面
  虽说是三杨,若要论人品
  杨溥怕是风范最高
  史家评语“溥有雅操,人所不及。”
  
  后来杨溥辅佐英宗朱祁镇
  正统十一年,
  年已七十四岁的杨溥向朱祁镇请求辞去内阁职务
  朱祁镇未准,同年七月,
  杨溥突然发病,三天之后去世
  (也算是殉职了?)
  朱祁镇御赠其正一品太师,谥号文定公,
  御祭御葬在石首高陵岗上,也算是落叶归根了。
  
  关于他的身后事,
  更是让人感慨良多
  他劫后余生唯一的儿子,只是在乡间务农
  
  八十年代,考古发掘了他的坟墓
  大家都知道这是一座做了几朝宰相的人的坟墓
  一个埋藏了543年未被盗过的坟墓
  里面会有什么样价值连城的宝物呢
  
  可是打开棺椁
  一具古尸除了穿着的衣物以外
  贴身只有一个香袋
  里面装了5颗脱落的牙齿
  一个盛世首辅的墓葬,
  竟然不如一个普通富户的奢华
  这就是一个历时五朝,入阁22年
  辅佐三代君王,
  一代名相的身后居所
  还需要语言评价么?
  。。
  
  
  
  
  
  

  来冒个泡泡
  。。。
  为了王道
  
  我似乎明白你的意思了
  刚好你举的例子也是我去参观得最多的一个墓葬
  这个也是有墓室分工的,而且造型比较有趣,多边形的
  与众不同的是没有墓门,墓道
  
  当时发现这个古墓
  就是因为部队建设开山炸石,在石头山上炸出了一片褐色土,
  土层中还有石板,他们怀疑是一座大型古墓。
  因为部队的负责人曾多次看过有关马王堆的电影,
  见到这种现象后立即向县文化馆通报。
  当天刚好馆长不在,一个学音乐的人去看了一下,
  说没有墓碑、墓门、墓道,不是古墓,让军队继续炸。
  但是,军队的同志觉得不行,就往下面清理,
  结果发现了更多的石板,马上让王馆长下去看。
  这才保护了我们这座有伟大发现的古墓
  
  曾侯乙墓墓坑底部用171根长方形条木垒成椁室,
  高约3.5米,共用梓木378立方米。
  椁室四周填以木炭,总重量在6000公斤以上,也就是一万多斤。
  椁盖板上面依次铺竹席、绢、竹网各一层,
  其上再分别填以木炭、青膏泥、黄褐土、青灰土、五花土等等直至墓口。
  曾侯乙墓室呈不规则图形,分为四个排列工整的椁室,
  根据方位我们把它们分为东、西、中、北四室。
  各室隔墙底部有方洞相通。它很像我们现在的三房一厅。
  
  其实这个墓还真是非常奇特
  有十三米那么深,直上直下没有阶梯
  主棺,有3200公斤重
  当时发掘都是用吊车拉出来的
  。。。
  想象下当时的工程,还真吓人
  。。
  再补充说明下,不是平面结构
  不过是直升飞机航拍的照片,看起来很“平面”
  下去看的话,一样是几室一厅的
  不过结构和后来发现的墓葬有区别
  少了墓道,墓门
  。。。。
  这可是春秋时期的墓葬呢
  比始皇帝的,还要早很多年
  
  
  
  看到雪的冬天 
  
  就是直上直下了
  13米的深度,没有任何阶梯的痕迹
  有人估计是放绳子下去的
  。。但是那个重量太可怕了
  除了主棺,
  全套编钟总重量2567公斤
  。。。这个工程还真厉害
  ---
  相思如环长相忆,循环总无极
   -----朱瞻垍和魏妃
  今天是中秋,明月上高楼
  天上月年年都相似
  茫茫大地却是岁岁人不同
  
  安陆州送走了相伴地下的朱栋夫妇
  迎来了新的藩王朱瞻垍夫妇
  不同的人,同一个地方
  面对的却是相似的命运
  
  朱瞻垍
  朱高炽的第九个儿子
  要说他其实运气很好
  父亲那些风雨飘摇的太子生活
  丝毫没影响到他
  朱高炽即位的时候
  十四岁的朱瞻垍被封为梁王
  
  父亲死了哥哥朱瞻基即位
  刚好朱瞻基也特别喜欢这个弟弟
  其他藩王每年不过给钞五万贯
  到了朱瞻垍这儿,加倍,一年十万贯
  不仅如此,宣德二年
  朱瞻基就为十六岁的梁王娶了纪氏为妃
  不过这位纪氏做了大半年的王妃就死了
  安葬在京郊西山八里坪
  留下侧室张氏,给梁王生了两个女儿
  
  宣德四年八月,按照规矩
  十八岁的梁王与宫眷乘黄船自北京沿运河南下,
  又从长江入汉江就藩湖广安陆州,
  住进工部遣官临时修治的梁王府。
  还以北来之船载郢王宫眷入南京旧内,
  凡郢府所遗田宅并给梁府主之。
  一年后又奏请将位于城西的郢靖王府改造为梁王府邸。
  宣德八年七月三日,又册南城兵马指挥魏亨之女为梁王妃。
  
  不知是不是这个地方实在不适合有情人居住
  恩爱无比的梁王夫妇在这里
  也只幸福的度过了八年的时光
  三十岁的梁王不幸病死,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魏氏和曾经的王妃一样一心从死“欲随王逝”。
  
  此时的皇帝已然不是梁王的哥哥朱瞻基
  而是他的侄儿朱祁镇
  不过朱祁镇和这个叔叔的感情一样很好
  知道梁王死后三天没有上朝
  现在魏妃但求一死
  朱祁镇想起郢靖王妃殉情的前事
  为此专门降旨安抚,
  要求她不要寻死,好生抚育梁王的两名幼女,
  并且破例让她保留梁王的封号和待遇。
  (因为藩王无子封号和封地是要收回的)
  不仅如此,皇帝还特别赏赐给魏氏一组玉佩
  希望她好好惜身,不要香消玉殒
  
  不得不活下来的魏氏
  在哀伤中,回忆里,度过了漫长的十年
  生而何哀,死而何惧
  魏氏终于走到了她人生的终点
  如愿以偿住进了草木已深的梁王墓
  
  原本梁庄王的墓室建造按规矩只是一棺正处墓室,并无建侧室,
  一般合葬墓也是同墓不同室
  而魏氏最后的合葬请求得到了满足
  她下葬便只能将棺椁紧置于丈夫之棺与墓壁之间,
  看起来是侧放在一边,有违棺位中置的惯例,
  却成为合葬形式中最亲密的一种──同穴同室并排之葬,
  或许真是情之所致,才能在墓葬里也演出一场意外
  
  今世不从白头愿
  他生再续此生缘
  
  
  大家想必都见过这锭五十两重的金子,
  其实它还是朱瞻基给弟弟结婚的贺礼
  
  

  梁庄王的墓被发现
  也是因为盗墓
  当时的国家已经有了明确规定
  王以上级别的墓葬,不做考古性的发掘
  之所以惊动梁王夫妇
  因为前后的三次爆破
  虽然都没有能够成功进入地宫
  但是谁知道还不会再来
  于是,2001年,
  开始了正式的梁王墓考古发掘
  
  梁庄王墓原筑有内外茔园、园内地面建筑和地宫,历经沧桑,
  现存只有地宫、内外茔园的北半部基址,
  园内地面建筑荡然无存,
  惟遍地散布的残砖败瓦表明它们曾经有过的辉煌。
  
  内外茔园长方形,南北向。
  现存外园东西宽250米,内园东西宽55米。
  内、外茔垣基址的解剖证明,外垣宽1.3米,
  是石皮土心墙
  (即以大小不等的自然石块垒成内外两堵墙,再用土充填其间),
  并培土作护坡;内垣宽1米,是砖皮石心墙
  (以砖砌内外两堵墙,其间充填小石块),也培土作护坡。
  
  墓葬(地宫)构筑在内茔园里的一座小山坡上,南北向,
  平面呈“中”字形,属崖洞砖室墓,
  设有封土堆,墓室南端有一条斜坡墓道。
  墓道竖穴式,其底南高北低斜坡状,
  平长10.6、口最宽4.3米,北端底距地表深7米。
  修筑墓室是从墓道北端的垂直壁面向北凿岩掘进,形成隧洞,
  再在洞内用砖砌成墓室,粘合料是石灰。
  
  墓室分为前室和后室,横前室,双穹窿顶,
  前、后室各设一道双扇门和一条甬道。
  墓室内空全长15.4、最宽7.88、高5.3米。
  墓道填土分五层:第一层是从墓外精选运来的土,未夯;
  第二和四层为石灰层,第三和五层则系原坑红褚岩,均经夯实。
  凿洞为室所掏出的土石,最后回填成封土堆,高约9、底径约50米。
  
  门洞为六层砖券,封门墙厚达1米。
  券洞顶之上,砌一堵挡土墙,直达第二层石灰层底。
  此墙头外加砌一堵高1.17米的碑墙,
  碑墙脚压在第四层石灰层面上
  
  下图为一半缺失的地宫大门,不是盗墓者的破坏
  只是魏妃下葬时无法启动自来石,导致的损毁
  原来重置的木门,已因为年久而腐朽
  
  
  

  梁庄王夫妇安寝的地方
  棺床不再居中
  两人在一起

  下面来一起通过梁庄王的随葬品
  想象一下他们生前的生活
  先从生活用品开始
  (不知道大家看过什么,没看到什么
  因为就算博物馆展出的,也不是全部
  我看到的都发上来
  看过的童鞋一起重温好了)
  
  
  
  首先是王妃的身份证,
  宣德八年册魏氏为梁王妃时朝廷颁发的鎏金银封册.银质鎏金.
  

  看起来是个大陶缸。
  事实上也就是个大陶缸
  
  缸内原来是放置长明灯的。
  发现时由于墓内积水已从后室漂至前室。
  同样的东东,
  定陵的万历皇帝用的是祖父嘉靖皇帝年间
  专门烧制的青花龙纹大瓷缸,
  而王爷们却只能委屈一下用陶缸了。

  梁王的酒具,餐具,各类小物件
  
  

金执壶

  古人的生活也精致的
  
  图中间的金扣,有圆形和梅花形两种,
  
  右下角的是当时贵族男女必备的三件东西
  (自左向右分别是):牙签、挖耳勺、镊子。
  三件东西都是金制的,
  拴于汗巾角上
  
  下图是餐具

  有金系列,自然也有银系列
  
  只是没有金子那么华丽
  岁月流逝暗淡了不少
  现在的人家,有套银质的
  已然不错了
  
  

银壶、银盂、银筒形瓶

  有点小事,离开一会儿
  小小请求,大家跟帖,
  在一个主题完成前尽量不要加图片
  我想这个系列完整些
  
  谢谢,谢谢
  
  
  回来了
  
  金钱和银钱
  
  

  接下来上王爷的行头了
  。。。。
  
  行头自然从头开始,
  首先是冠冕
  
  梁王的皮弁
  按明朝的制度,亲王的皮弁外用乌纱罩,
  用九道梁,梁上缀彩珠.
  皇帝与亲王&功臣服用的皮弁在样式上大同小异,
  所差别者只是在梁的数目及所用彩珠的材质
  色彩种类及珠子数目而已.
  
  若是皇帝服用的,就该用十二道梁了.
  梁王的皮弁和冠冕在出土时乌纱都已腐朽无存,
  现在所见的都是根据山东鲁荒王墓出土皮弁和冠冕复原的复制品.

  梁庄王的冕冠,
  这是礼制上规格最高的一种冠式,即是民间俗称"皇冠".
  
  出土时冕板已朽坏,
  据鲁荒王墓出土实物复原.与皮弁一样,
  皇帝亲王功臣的冕冠的区别主要在毓的数目.
  皇帝用十二鎏,亲王用九鎏.

  第一张图片是故宫博物馆收藏的
  《宫中行乐图卷》,这是局部
  上这图是让大家了解下面出来的东东分别是哪里的部件
  
  
  
  皇帝或者亲王们
  非正式场合带的帽子顶部的装饰品
  
  第一个帽顶
  金花丝镶宝石帽顶
  可惜最顶部的一颗宝石已经脱落了,但还有18颗宝石
  这个帽顶底座采用的拉花丝工艺,
  将金丝拉得跟人的头发丝差不多细,其工艺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上两个类似的,
  考考大家的眼力
  看看区别
  
  
  
  
  
  金镶宝石白玉镂空龙穿牡丹帽顶
  (名字很长,东西很好看,细看细看,哈)

  007,来了三句
  
  我来加个狗尾巴
  
  谢天谢地谢众人
  
  哈哈
  谢谢大家
  先贴完再闲话啦
  
  再上几个宝石帽顶
  
  
  这是两个不太起眼的
  
  
  
  金镶蓝宝石帽顶,和其他比起来比较小

  这个就比较厉害了
  
  金镶宝石帽顶
  顶饰一颗重200克拉的无色蓝宝石,
  是中国目前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最大的宝石.
  
  顺便多话几句
  蓝宝石并不是指蓝色的宝石
  蓝宝石的矿物名称为刚玉,属刚玉族矿物。
  实际上自然界中的宝石级刚玉除红色的称红宝石外,
  其余各种颜色如蓝色、淡蓝色、绿色、黄色、灰色、无色等,
  均称为蓝宝石。所以上面才有个淡黄色的蓝宝石之说
  (大家要是都知道,我只好说抱歉了,怕有人不知道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