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接下来就是腰带系列了
  
  王爷的腰带也是很多款哪
  随便一款都很了得
  
  先上个我喜欢的,很素净,雅致
  
  
  白玉素面带
  下面一排是革带的前面一半,
  上面一排是后面一半,
  合而为一整付革带。
  带扣是铜鎏金的,这个符合我的审美

  金镶白玉镂空龙穿牡丹纹带
  
  带銙上的镂空雕龙穿牡丹纹十分精美。
  
  原来这些金镶玉饰板都是镶在皮革制成的革带上的,
  后来年深日久皮革朽没,
  就只剩下这些不会腐烂的东西留了下来。
  革带正中饰团龙纹玉板,
  其余各带板饰面朝正中团龙纹玉板方向的升龙纹。
  
  细节非常精美

  金镶青白玉带
  
  带饰玉面很素,
  没有过多的装饰,
  显得很干净,
  这才是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吧
  
  

  金镶宝石腰带
  
  这是传统朝服的腰带了
  上面镶满了各种宝石
  蓝宝石,祖母绿,猫儿眼,绿松石。。。等等
  一共98颗,其他是金带扣和金插销
  
  下面附上一张朝服画像
  大家可以看看这种腰带的用法

  这个工艺好到没话说,
  没有图片可以代替亲眼所见的感觉
  太震撼了
  
  金花丝镶宝石带
  
  用金器制作技法中的“花丝”工艺
  (就是利用金优异的延展性能,
  将一根粗的金条进行反复锤打,
  直至其延展为细长的几乎与头发丝一样粗细的绵长的金丝,
  然后用这些金丝编织成各种花饰纹路)
  将金丝编织出如轻纱般半透明的效果,
  然后在金花丝的带板上镶嵌上宝石。
  
  非常精美,金丝花丝,远看透光,美轮美奂

  白玉鹘捕鹅带
  
  “吐鹘”是金朝人对其束带的称呼,
  因此学术界便称其为“吐鹘带”,
  虽然考古发掘中并不少见吐鹘带出土,
  但象梁庄王墓出土的这条吐鹘带这样完整的,却是绝无仅有的一条。
  
  由于史书中记载它是金朝人的服饰,
  因此学者们猜测这条白玉制成的做工精美的吐鹘带
  曾是金朝皇室所藏,元灭金后落入蒙元宫廷,
  后来又落入明廷,并由皇帝赐给梁王。此带经检验经过了改制。
  
  所谓“鹘”是指生存于辽东地区的一种猛禽,
  俗名叫做“海东青”,十分凶猛,据说可以捕食天鹅。
  这条吐鹘带上的三块较大玉板上各琢一只横飞的天鹅,
  每块上又各琢一头海东青扑于天鹅脖颈上,
  正在对天鹅发动凶猛的攻击,栩栩如生。
  
  

  现在来看皮带头
  
  革带一般是二十块带板,每块带板各有专门的名称,
  其中位于带头的三块连在一起长方形带板又称为“绦环”或“三台”,
  绦环两侧各有三块桃形或心形的带板,称为“六桃”,
  六桃两侧的两块带板称为“两辅弼”,
  再其外两块带弧形尾的方头带板称为“双铊尾”,
  其余位于双铊尾之间、平常穿戴时
  位于背腰部位的七位带板称为“七排方”。
  
  

金镶白玉镂空云龙纹绦环

  一组没有金板镶的玉带
  
  青白玉镂空云龙纹带

  下面开始王妃的东东了
  在我国古代,
  有很多首饰都有定情信物的寓意
  是男子向女子表白心意的证明
  我们一件一件来看
  
  对照情诗。。。哈哈
  
  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什么意思
  
  我既然看上你,你也喜欢我的样子
  用什么表达你的诚意呢
  送上缠臂金吧
  (为什么说拳拳呢,拳如心的大小,用来代指诚意)

看看梁王对魏妃的诚意吧

  
  是不是有了致拳拳的缠臂金就够了
  当然不够啦
  看人家女孩子下面怎么说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你怎样才能证明和我有生死之约呢
  那就送我手镯吧
  圈住手了,就不会甩脱了
  (跳脱的意思就是手镯)
  
  

缠臂金和手镯,象征环绕无止的爱情

  继续来吧,手腕圈住了是不是就安全了呢
  还没呢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戒指,戒指,快来吧
  圈住了手腕圈手指
  
  
  图片效果比较一般东西却是很好的

  古人很风雅,男女送信物总有说道
  接下来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这里的区区不是微小,不足道的意思
  而是诚挚的意思
  男同学们,表达诚挚,还要送这个呀
  
  

  有了这些还不是全部
  因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信物
  
  “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搔头是什么?就是簪子
  古代的簪子是男女都会用的
  一则用来固定头发
  二则用来固定帽子
  皇帝也常常会在节日里赐予大臣簪子
  
  在中国的传统里
  只有犯人是不能用簪子的,
  后妃如有过失,也要退簪。
  因为簪还象征着尊严
  不过男子用簪的历史在几百年前的血泊中戛然而止,
  亡国之人便不再有尊严
  
  梁王妃的簪子很多很美
  
  
  
  
  

真是金薄画搔头

  这个簪子叫做“挑心”。
  只有已婚女子才能佩戴
  死后会随葬地下
  这也是魏妃的心爱之物了
  
  
  此簪存镶17颗宝石,戴于发髻正中。

金累丝镶宝石青玉镂空双鸾鸟牡丹簪

  桃形金累丝镶宝石簪

  金累丝镶宝石青玉镂空香瓜簪
  

  金累丝镶宝石青玉镂空鸾鸟牡丹簪

  和上面那个是一对儿

  云形金累丝镶宝石簪
  又是一对儿

  梯形金累丝镶宝石簪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香囊也可以是金的
  

  上图不对
  汗,我也被金子晃花眼了
  那个是霞帔上的金坠子
  
  香囊我再找找看
  一对小装饰品
  
  云形金镶宝石饰

  1、白玛瑙圆雕榄形饰
  2、青玉串饰
  3、水晶环串饰
  4、红玛瑙环

  找到一张金坠子的大图
  可以清晰看出他的精美
  。。

  刚才的腰带
  大图,细节,细节
  ,,,,

  青白玉镂空东升图环饰
  
  左右两件的纹样图案相同,
  但图案的方向是左右相反的.

  白玉圆雕折枝牡丹佩饰

  青玉镂空荷叶鸳鸯佩饰

  青白玉镂空秋山饰
  
  辽金元时期由于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故而影响到玉雕的题材,
  多以渔猎题材作为琢玉的图案.
  文献称鹘捕鹅题材的为"春水之玉",
  因鹘捕食天鹅多在春末夏初天鹅北飞之时;
  相应地称虎鹿题材的为"秋山之饰".
  此玉即为以鹿入画的秋山图玉饰.

  青玉镂空宝相花饰
  
  宝相花是以牡丹\荷花等自然花卉经过变形而作出的一种花形图案.

  不同材质的三件持荷童子佩,
  因为"荷"有"负"\"充"之意,
  因此"荷童"有"孕子"之意,
  这三件持荷童子佩显然与梁王与王妃求子有关.
  
  可惜,魏妃最终还是没有孩子
  。。。。

合影

  玉钩描金龙纹佩
  
  又称"玉叮珰"或"玉禁步",成对佩饰,
  以佩顶的玉钩挂于革带的两侧面.
  
  这类玉佩饰属于组佩的性质,
  即将多片玉片成组地穿缀在一起佩带.
  这张图是佩在左侧的一件.
  在几个大的玉片上刻龙纹,
  并在刻槽内描金勾勒出龙纹的形象.
  

  金钩凤纹佩
  
  与上面那一对玉钩描金龙纹佩不同的地方在于:
  
  1、青玉上阴刻凤纹,未描金
  2、佩顶的挂钩为金钩,不是玉钩。

  王爷的玉圭
  
  左:青白玉谷纹圭
  右:青玉素面圭

  镶宝嵌玉鎏金铜枕顶
  
  铜质鎏金,顶周镶各色宝石,
  中央嵌镂空玉饰件,十分华美。

  金“大黑天”舞姿神像,
  是一个帽饰,这是其正面。
  
  佛教密宗的法器

  梁王墓出土的锡制冥器。
  
  亲王用锡制冥器陪葬是明为后世子孙定下的规矩,
  意欲告诫后世子孙以节俭,
  然而洪武朝过后便成了徒具形式的一纸空文。
  梁王以极其奢华的丰富陪葬品随葬,
  却仍然“不忘”乃祖遗训,
  随葬了一批锡制冥器,真可谓极具讽刺意味的了。

  梁王妃的金枝玉叶
  
  此图比较清晰
  
  

  梁庄王墓出土的瓷器共有8件
  虽然不多,非常精美
  
  青花高足碗2件,器形、大小相同。
  均为尖唇敞口,弧壁内收,小平底,
  圆柱形高圈足。体施青白釉,器表均施青花,
  惟花纹不同。

  青花瓶共有四件,
  1式2件,间微鼓。
  唇饰一周带纹,颈饰缠枝花卉纹,
  肩腹间饰四组对称的缠枝莲纹,
  腹底饰向上的莲瓣纹。
  盖纽饰涡纹,
  顶面及盖侧壁均饰缠枝莲纹。

  青花瑶台赏月图瓷锺

  青花龙纹瓷锺
  还带一个盘龙金盖

  泥金龙纹瓷锺
  
  这种东东,以前常被命名为“高足杯”,
  后来根据文献的名称而知其应为“瓷锺”。
  这件瓷锺是白色胎底上雕刻、上色泥金龙纹烧制而成。
  梁王墓出土瓷器中现在公开展出的瓷锺有三件,
  这是其中一件。

  最后,再上一次承载两位墓主人的梅瓶
  愿灵魂安息
  
  
  

  承载灵魂的梅瓶。少字了
  
  晚安
  明天见了
  苦茶
  
  对于古代女子来说,比较不会有现在女性这种自由的生活
  大部分时间要留在家里
  所以男性会送比较多信物,以慰相思
  所以才有那样的情诗
  
  关于缠臂金,不能等同手镯
  它缠绕于臂的装饰,是用金银带条盘绕成螺旋圈状,
  所盘圈数多少不等,少则三五圈,多则十几圈
  这位梁王妃的就是十二圈,展开的话估计能有2米左右
  
  其奥妙在于,从各个角度看,
  都是数道圆环,看似不管联,实则弯弯绕
  既美丽又象征相思无尽,周而复始
  
  怎么才发出来一半
  
  关于头发,的确如此
  中华文化的传统,是留全发的民族
  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
  也就是说头发和躯体一样,
  对中国人来说是弃之不得的东西。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前面说到的杨溥,入葬的时候没有陪葬
  也要带上脱落的牙齿
  让自己是完好的去见祖宗
  
  
  补充一点,也不是一生不剪
  婴儿生下一百天后,要选择黄道吉曰,
  剪一次头发,只保留两小撮。
  
  这两小撮头发,男孩留在左右两边,有如牛头;
  女孩则一前一后,有如马首,叫“羁”。
  
  也有按男左女右的方位只留一小撮的。
  剪去的头发长出以后,便不再剪,
  而是向两边分梳,长齐眉毛,叫做“两髦”。
  所以儿童又叫“童髦”。
  或者把“两髦”总束起来,扎在头上,一边一束。
  男孩状如兽角,叫做“总角”;
  女孩状如树桠,叫做“丫头”。
  
  
  小可也在感慨古人的长发呀
  那就多说几句
  
  古代女子的头发虽然不剪
  但是还是有很多种造型
  闲来梳头也是乐趣
  有盘起来的发髻
  也有垂下来的发髻
  而且也不会都是满头珠翠
  那不成刘姥姥了么
  也就是点缀,束发的作用
  不同款式的发簪,耳环还要配衣服用
  不会让自己脑袋疼脖子酸的
  
  因为留全发,所以大家都非常注意洗头的
  如果你在人家家里做客
  最多三天,主人就必须为客人准备洗头用品和温水
  五天就得为客人准备好洗澡的东东了
  关于洗澡其实也有讲究
  我们的古人,其实是早上洗澡的,
  洗完澡后还要分用干净的精、粗两巾擦拭身子,
  擦完之后再用热水淋身,披上专门吸水的布衣,
  让皮肤不至于很干燥,洗澡过程中还要喝一些水或茶
  
  古代中产以上的女子,
  生完孩子第一件事,就是沐浴
  (不像现在很多地方还有陋俗,不能洗澡刷牙什么的)
  
  这种爱洗澡,爱洗头的传统
  从西周时期就开始了
  洗澡用香汤和胰子,澡豆洗澡。
  唐朝的胰子兼有冻疮膏的作用。
  做官的话,朝廷给发这些东东
  
  洗头发的用淘米水,清洁用皂角或者猪苓。
  猪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猪苓里加了些香料,
  用后会有比较浓郁的香气。
  平常人就用皂角洗头发。
  富裕些用皂角洗衣服
  
  
  
  
  
  古人其实非常懂得生活的情趣
  比如说戴首饰,就有这样的说法
  “故女人一生,戴珠顶翠之事,止可一月,万勿多时。。。。。”
  很长一段话,我直接用白文打上来
  
  就是说女人一辈子,头上满是珠翠这种做法
  最多一个月就好,蜜月过完了,就不要了
  之所以有这么一个月,也是没办法
  毕竟父母置办一场,公婆婚娶一次,安慰下他们
  
  过了这段时间,就可以去除这些麻烦了
  “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
  只要有几样精致的,就可以了
  富贵人家,无论多设金玉犀贝之属,
  一种材质几个款,或几天一换,
  或一日一换,都是可以的。
  
  至于没钱的,买不起金玉的,
  “宁用骨角,勿用铜锡。”
  骨角耐观,制之佳者,与犀贝无异,
  铜锡非止不雅,且能损发。
  。。。。。
  再说簪子的颜色,也是宜浅不宜深
  可以反衬头发的黑,玉石最好
  其次犀牛角,或浅色蜜蜡,再才是金银
  玛瑙琥珀,就不能往头上招呼了
  ----
  簪子是用来压头发的,龙头也好,风头也罢
  重要的是贴合自然,顺着发型
  不然就不怎么样了
  ----
  还有不少了
  看着蛮有趣味的
  耳环也是讲究若有还无的一点就好
  不必过分夸张
  
  附上两张仕女图,
  大家看看古代女子的头发是怎么挽起,
  簪子,头巾怎么用的
  基本以清淡,雅致为主
  不是大场合,没人一脑袋晃悠金银珠玉的。。。
  
  

梅花仕女图

  苦茶
  
  儿童发型
  两张图,都是宋代的

  一支红酒 
  
  关于这个问题,我也好奇过
  怎么把头发梳这么高,不散开掉下来呢
  而且头发不够多,分不出那么多好样怎么办
  。。。。
  其实,道理很简单
  因为“髲髢”
  髲髢是什么呢
  假发
  
  关于假发的传说可以上溯到庄子的时代
  不过,证据确凿的却是在汉朝
  当时汉武帝特别喜爱卫子夫同学的一头秀发
  于是民间,贵族都想效仿卫后
  但是没有那么好怎么办
  于是想到了假发
  
  说来假发还引起了一场战争
  汉元帝的时候,这股假发风吹到了海南岛
  西汉官吏因看上了土著的漂亮头发,
  竟下令“髡取为髲”,即将其头发剪下用作假发,
  由此而引志土著的猛烈反抗。
  西汉政权被逐出珠崖,
  而西汉王朝也由于自己矛盾重重,
  无力派军前去镇压,只得宣布放弃了珠崖。
  
  到了东晋此风越来越盛
  当时妇女的发式大反传统,
  不再将头发挽在头顶上打髻,
  而是“缓鬓倾鬓;以为盛饰”,
  即将头发较自由地披散开来。
  这种 蓬松性的
  “披肩长发,需编入相当数量的假发,
  才能达到当时的美观效果。
  但是,“用髲既多,不可恒戴”,
  于是,
  “乃先于木及笼上装之,
  名曰假髻,或名假头”,
  即先做成头套
  
  唐朝的流行趋势变了,
  换了个名字,叫“丛髻”,
  偏重于高髻式,而不取披散式。
  
  。。。。
  古人是很爱洗头的
  做成高耸的发髻,
  不过是各种不同规格和方法的假发
  脑袋臭臭的,什么发型也不美了呢
  
  当然也只有比较夸张的发型才是假发
  或者真发不够用了也是假发
  等下我收集点图片
  给大家介绍下唐朝的假发发髻和真发发髻
  
  说明,我的图片大都是网上现成找出来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哈
  
  
  
  
  左1图为隋代妇女的发髻;
  左2、3图为初唐妇女的发髻。
  左4、5图为盛唐妇女的发髻;
  左6图为中唐妇女的发髻。
  左7图为中晚唐妇女的发髻;
  左8图为晚唐妇女的发髻;
  右图为五代妇女的发髻。
  
  明显的越来越夸张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