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工艺好到没话说,
没有图片可以代替亲眼所见的感觉
太震撼了
金花丝镶宝石带
用金器制作技法中的“花丝”工艺
(就是利用金优异的延展性能,
将一根粗的金条进行反复锤打,
直至其延展为细长的几乎与头发丝一样粗细的绵长的金丝,
然后用这些金丝编织成各种花饰纹路)
将金丝编织出如轻纱般半透明的效果,
然后在金花丝的带板上镶嵌上宝石。
非常精美,金丝花丝,远看透光,美轮美奂

白玉鹘捕鹅带
“吐鹘”是金朝人对其束带的称呼,
因此学术界便称其为“吐鹘带”,
虽然考古发掘中并不少见吐鹘带出土,
但象梁庄王墓出土的这条吐鹘带这样完整的,却是绝无仅有的一条。
由于史书中记载它是金朝人的服饰,
因此学者们猜测这条白玉制成的做工精美的吐鹘带
曾是金朝皇室所藏,元灭金后落入蒙元宫廷,
后来又落入明廷,并由皇帝赐给梁王。此带经检验经过了改制。
所谓“鹘”是指生存于辽东地区的一种猛禽,
俗名叫做“海东青”,十分凶猛,据说可以捕食天鹅。
这条吐鹘带上的三块较大玉板上各琢一只横飞的天鹅,
每块上又各琢一头海东青扑于天鹅脖颈上,
正在对天鹅发动凶猛的攻击,栩栩如生。

现在来看皮带头
革带一般是二十块带板,每块带板各有专门的名称,
其中位于带头的三块连在一起长方形带板又称为“绦环”或“三台”,
绦环两侧各有三块桃形或心形的带板,称为“六桃”,
六桃两侧的两块带板称为“两辅弼”,
再其外两块带弧形尾的方头带板称为“双铊尾”,
其余位于双铊尾之间、平常穿戴时
位于背腰部位的七位带板称为“七排方”。
金镶白玉镂空云龙纹绦环

上图不对
汗,我也被金子晃花眼了
那个是霞帔上的金坠子
香囊我再找找看
青玉镂空宝相花饰
宝相花是以牡丹\荷花等自然花卉经过变形而作出的一种花形图案.

苦茶
对于古代女子来说,比较不会有现在女性这种自由的生活
大部分时间要留在家里
所以男性会送比较多信物,以慰相思
所以才有那样的情诗
关于缠臂金,不能等同手镯
它缠绕于臂的装饰,是用金银带条盘绕成螺旋圈状,
所盘圈数多少不等,少则三五圈,多则十几圈
这位梁王妃的就是十二圈,展开的话估计能有2米左右
其奥妙在于,从各个角度看,
都是数道圆环,看似不管联,实则弯弯绕
既美丽又象征相思无尽,周而复始
怎么才发出来一半
关于头发,的确如此
中华文化的传统,是留全发的民族
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
也就是说头发和躯体一样,
对中国人来说是弃之不得的东西。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前面说到的杨溥,入葬的时候没有陪葬
也要带上脱落的牙齿
让自己是完好的去见祖宗
补充一点,也不是一生不剪
婴儿生下一百天后,要选择黄道吉曰,
剪一次头发,只保留两小撮。
这两小撮头发,男孩留在左右两边,有如牛头;
女孩则一前一后,有如马首,叫“羁”。
也有按男左女右的方位只留一小撮的。
剪去的头发长出以后,便不再剪,
而是向两边分梳,长齐眉毛,叫做“两髦”。
所以儿童又叫“童髦”。
或者把“两髦”总束起来,扎在头上,一边一束。
男孩状如兽角,叫做“总角”;
女孩状如树桠,叫做“丫头”。
小可也在感慨古人的长发呀
那就多说几句
古代女子的头发虽然不剪
但是还是有很多种造型
闲来梳头也是乐趣
有盘起来的发髻
也有垂下来的发髻
而且也不会都是满头珠翠
那不成刘姥姥了么
也就是点缀,束发的作用
不同款式的发簪,耳环还要配衣服用
不会让自己脑袋疼脖子酸的
因为留全发,所以大家都非常注意洗头的
如果你在人家家里做客
最多三天,主人就必须为客人准备洗头用品和温水
五天就得为客人准备好洗澡的东东了
关于洗澡其实也有讲究
我们的古人,其实是早上洗澡的,
洗完澡后还要分用干净的精、粗两巾擦拭身子,
擦完之后再用热水淋身,披上专门吸水的布衣,
让皮肤不至于很干燥,洗澡过程中还要喝一些水或茶
古代中产以上的女子,
生完孩子第一件事,就是沐浴
(不像现在很多地方还有陋俗,不能洗澡刷牙什么的)
这种爱洗澡,爱洗头的传统
从西周时期就开始了
洗澡用香汤和胰子,澡豆洗澡。
唐朝的胰子兼有冻疮膏的作用。
做官的话,朝廷给发这些东东
洗头发的用淘米水,清洁用皂角或者猪苓。
猪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猪苓里加了些香料,
用后会有比较浓郁的香气。
平常人就用皂角洗头发。
富裕些用皂角洗衣服
古人其实非常懂得生活的情趣
比如说戴首饰,就有这样的说法
“故女人一生,戴珠顶翠之事,止可一月,万勿多时。。。。。”
很长一段话,我直接用白文打上来
就是说女人一辈子,头上满是珠翠这种做法
最多一个月就好,蜜月过完了,就不要了
之所以有这么一个月,也是没办法
毕竟父母置办一场,公婆婚娶一次,安慰下他们
过了这段时间,就可以去除这些麻烦了
“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
只要有几样精致的,就可以了
富贵人家,无论多设金玉犀贝之属,
一种材质几个款,或几天一换,
或一日一换,都是可以的。
至于没钱的,买不起金玉的,
“宁用骨角,勿用铜锡。”
骨角耐观,制之佳者,与犀贝无异,
铜锡非止不雅,且能损发。
。。。。。
再说簪子的颜色,也是宜浅不宜深
可以反衬头发的黑,玉石最好
其次犀牛角,或浅色蜜蜡,再才是金银
玛瑙琥珀,就不能往头上招呼了
----
簪子是用来压头发的,龙头也好,风头也罢
重要的是贴合自然,顺着发型
不然就不怎么样了
----
还有不少了
看着蛮有趣味的
耳环也是讲究若有还无的一点就好
不必过分夸张
附上两张仕女图,
大家看看古代女子的头发是怎么挽起,
簪子,头巾怎么用的
基本以清淡,雅致为主
不是大场合,没人一脑袋晃悠金银珠玉的。。。
梅花仕女图

一支红酒
关于这个问题,我也好奇过
怎么把头发梳这么高,不散开掉下来呢
而且头发不够多,分不出那么多好样怎么办
。。。。
其实,道理很简单
因为“髲髢”
髲髢是什么呢
假发
关于假发的传说可以上溯到庄子的时代
不过,证据确凿的却是在汉朝
当时汉武帝特别喜爱卫子夫同学的一头秀发
于是民间,贵族都想效仿卫后
但是没有那么好怎么办
于是想到了假发
说来假发还引起了一场战争
汉元帝的时候,这股假发风吹到了海南岛
西汉官吏因看上了土著的漂亮头发,
竟下令“髡取为髲”,即将其头发剪下用作假发,
由此而引志土著的猛烈反抗。
西汉政权被逐出珠崖,
而西汉王朝也由于自己矛盾重重,
无力派军前去镇压,只得宣布放弃了珠崖。
到了东晋此风越来越盛
当时妇女的发式大反传统,
不再将头发挽在头顶上打髻,
而是“缓鬓倾鬓;以为盛饰”,
即将头发较自由地披散开来。
这种 蓬松性的
“披肩长发,需编入相当数量的假发,
才能达到当时的美观效果。
但是,“用髲既多,不可恒戴”,
于是,
“乃先于木及笼上装之,
名曰假髻,或名假头”,
即先做成头套
唐朝的流行趋势变了,
换了个名字,叫“丛髻”,
偏重于高髻式,而不取披散式。
。。。。
古人是很爱洗头的
做成高耸的发髻,
不过是各种不同规格和方法的假发
脑袋臭臭的,什么发型也不美了呢
当然也只有比较夸张的发型才是假发
或者真发不够用了也是假发
等下我收集点图片
给大家介绍下唐朝的假发发髻和真发发髻
说明,我的图片大都是网上现成找出来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