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介绍几种古代女子发髻
  便于大家想象梁王妃的那些东东用法
  以及唐朝的假发用法
  
  首先出场的,是名气最大的簪花高髻
  这种发型是唐代贵族妇女最时髦的打扮。
  梳理时真、假发结合使用,
  向头的顶部分层卷梳而成,
  髻旁插玉簪,髻前插串珠步摇,顶上戴牡丹花。
  
  下面是这种发式的简图
  和传世的簪花仕女图
  最后一张是八十年代影视剧复原的造型
  
  

发式简图

  宫勿猿 
  
  没错,你记性很好啊
  是东晋陶侃的母亲
  把自己的长发卖了待客
  陶侃是陶渊明的曾祖父
  (你的名字我念出来才反应过来是谐音
  汗,)
  
  这种高髻发展到明朝
  就又变得含蓄了
  更符合我的审美了
  很秀丽,雅致
  
  梁王妃想必也是这样梳头的
  
  
  
  这是明朝的高髻,改良得线条很柔和

这是发髻的简图

  半翻髻
  
  
  发髻高耸而顶部向一边斜翻。
  这个比较夸张了
  不过大家可以留意唐朝的绘画和陶俑
  所谓喜欢丰满为美
  更准确点,应该是喜欢脸部丰满圆润的女子
  体态并不臃肿,笨拙
  

  结鬟式,
  
  先把发拢结于顶,
  然后分股用丝绳系结,弯曲成鬟,托以支柱,
  高耸在头顶或两侧,有巍峨瞻望之状,
  再饰各种金钗珠宝,高贵华丽,
  一般古人画神仙
  就喜欢这种了

  飞仙髻、凌云髻
  
  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
  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
  
  两种都是古人向往的神仙姐姐造型
  汉武帝喜欢飞仙髻
  秦始皇喜欢凌云髻,还曾下诏要求妃嫔梳这个头
  
  

  宫勿猿 
  
  我也在想这个图呢
  还有不太喜欢的曹颖的米老鼠头
  不过,那个米老鼠头还是不对
  不是那样的方向
  原版有些向后
  差一点感觉差别很大了
  
  
  印象中以前拍摄的两版《杨贵妃》
  发型妆容都很优
  基本上都可以在唐代的壁画,出土的人俑
  或者绘画作品里找到原型
  
  我就不多贴了
  自己跑题还跑得蛮爽的
  再上两张,喜欢的发型
  (*^__^*)

这张白娘子应该就是扇形高髻,不过,后面应该不是散开的,要收束起来才对

  鸳鸯眸 
  
  才看到你的问题
  关于眉毛
  
  从秦汉时期出土的陶俑、画像砖和绘画作品來看妇女眉毛,
  比如晋代的出土文物、顾恺之(女史箴图)和(洛神賦图)
  等等都是细长而弯曲狀,
  曹植也在洛神赋里写到:“云髻蛾蛾,修眉联绢。”
  
  唐代眉形则可分细眉毛与粗眉毛两种。
  眉的描法各具特色。
  唐初,画眉喜欢又宽阔而且很浓的,如蛾眉、平扫眉。
  (说海,霏雪录)记载;
  “余记张司业倡女诗,轻鬢业梳阔扫眉。”
  杜甫:“狼籍画眉阔”,可知当时的时尚风向了
  
  唐明皇令画工画眉图:
  有八字眉,远山眉、五岳眉、三蜂眉、
  垂殊眉、卻月眉、分梢眉、涵烟眉、
  拂云眉、倒暈眉、多数粗眉,足见粗眉在唐初盛行之況。
  
  周昉(簪花仕女图)中仕女形象则头梳高髻,
  牡丹,珠宝为装饰,作蛾眉,粗如蚕蛹,尖端向上翘起,
  在粗拙中別有一番情趣。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人):
  “青黛点眉眉细长,天宝末年时世狀。”
  表明当时女子以细长眉为时尚
  

东晋的眉毛还是修长为美

  鸳鸯眸,你说的双眉入鬓
  就是形容眉毛很修长秀丽了
  可能有点夸张
  代表一种审美
  古人有情趣的男子
  会为妻子画眉为乐事
  
  唐玄宗还写了首诗,形容女子天生丽质
  “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
  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在他眼中,显然是修长的眉毛为美了
  
  关于眉间点红,不知你是不是指唐朝这个
  简单说下唐朝女子化妆
  顺序大致是这样:
  一敷铅粉;二抹敷脂;
  三涂鹅黄;四画黛眉;
  五点口脂;六描面靥;
  七贴花钿。
  
  古时妇女常将原来的眉毛剃去,
  然后用一种以烧焦的柳条或矿石制成的
  青黑色颜料画上各种形状,名叫“黛眉”
  “花钿”是两眉之间的装饰。
  
  左1图为“花钿妆”妇女;左2图为“黛眉妆”妇女;
  左3图为“花黄妆”妇女。左4图为“面靥妆”妇女;
  左5、6图为“花钿妆”妇女。
  
  其实我觉得日本和韩国挺有趣的
  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犹如盲人摸象
  各自学了一些过去便以为自己才是正宗
  我们的文化,甚至女子的妆容,衣着
  其实都是有容乃大
  很愿意吸收别人的文化加以改进
  是很开放的文化
  也是不断改良的文化
  
  有人说看唐朝要去日本,
  我认为说得更准确点,是看到唐朝的局部
  日本学的,不过是唐朝的一部分
  唐朝的文化多样,女子妆容也丰富多彩
  挑了其中一种,怎么能代表大唐气象呢
  个人意见,还觉得他们挑上的那种不怎么好看
  我更喜欢长长的眉毛
  粗细倒是各有风味,短短的有点怪
  -----
  
  
  
  

  看看古人的化妆盒
  
  这是宋墓中出土的粉盒
  影青釉粉盒
  这件瓷质细腻、制作精巧、光照见影的青白釉瓷粉盒,
  通高3.7厘米,盖径8.1厘米,口径7.3厘米,
  盒呈菊花形,子母口,盒内有3个小“碗”,
  用花枝相连,盖面有缠枝印花,釉面光润,造型别致。
  
  出土时“碗”内还分别盛放有粉、黛和胭脂的遗留物。
  白色的粉是妇女用以面部上粉修妆的;
  黛是青黑色,用以描眉画眼;
  红色颜料的胭脂用来涂脸颊或嘴唇。

宋代

  出土的唐朝裙子
  这种百褶裙在当时很流行
  

  刚吃完饭回来,就看到冬天说88饮食
  好啊,我也先消消食,再正题
  一起看明人自己怎么说
  
  吃饭和吃粥
  饭和粥,家家会做,有何讲究呢
  讲究还是有的
  饭的大问题,在于内生外熟,不是烂就是焦
  粥的大问题,在于上面清下面淀,如糊如膏
  这都是火候不均匀的问题
  怎么引起这些问题的呢?
  给水增减不当
  
  做饭,做粥最要紧八字
  “粥水忌增,饭水忌减。”
  水多少,米多少,不能中途加加减减
  
  接待宾客,饭要够精
  怎样才能精致呢
  使饭有清香即可
  办法也很简单
  准备好一盏香露
  饭快好的时候浇上去
  浇上去之后盖上闷一会
  盛饭的时候再搅一下
  米饭就特别好吃,又清香
  
  当然要注意一点
  清露只能用桂花,蔷薇,香橼做成
  不能用玫瑰或者其他
  因为其他的香味和稻米的香味不合
  反倒夺了味了。。
  
  
  

明朝的大饭锅,铜制的,现在五台山

  古人说“茶饭不思”
  茶在饭先
  所以说了饭再来说说茶
  
  明朝的时候盛行制作香汤和香茶
  一般知识分子或不是特别贫困的家庭都会自制香茶
  比如什么“法煎香茶”、“脑麝香茶”、
  “百花香茶”、“天香汤 ( 茶)”、
  “缩砂汤( 茶)”、“熟梅汤(茶)”、
  “香橙汤( 茶)”。。。。
  
  所谓香汤和香茶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香茶包括了香汤
  香汤只用各种芳香的花草,是不放茶叶的
  
  香茶是茶叶与香料放在一起薰制而成
  薰制香茶的方式主要是
  用适量的香料与茶叶放在密封的容器中,
   一般窨三天以上, 窨的时间越长, 香味越浓。
  
  适合窨制茶叶的香料主要
  有具备浓厚香味的龙脑、麝香等。
  在缩砂汤、熟梅汤、香橙汤中,
  缩砂、熟梅、香橙只是主要香料,
  还有香附子、檀香、生姜等香料作为辅料,
  用特定的方法配制作出的香汤( 茶)
   外观、口感、质量与功能都堪称一绝。
  
  比如用桂花制作香汤(茶)的方法有两则,
  比前人直接利用香花香草冲泡制为香茶的程序复杂,
  但该茶耐贮存,和现在的保质期,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一则是将“清晨将盛开带露银桂打下, 捣烂为花泥,
   然后在每一斤被榨干的桂花泥中加一两甘草与盐梅十个,
  将桂花泥、甘草与盐梅一起捣为香饼, 最后用磁罐封住”,
   需要用的时候,在“沸汤中加入适量的桂花香饼”,
  即成“天香汤”。
  
  甘草具有润肺作用,
  加入了甘草的“天香汤”具有理气润肺的功效。
  现代利用青梅浆保存桂花技术就是
  借鉴古人制作“天香汤( 茶)”的方法。
  
  第二则是将“烘干的桂花末与干姜末、
  甘草末拌均匀, 加入少量的盐,
  最后将它们密封在磁罐中”,
  需要时在“汤水中加入适量的香末”,
   即成“桂花汤( 茶)”。干姜具有活血的功能,
  所以“桂花汤”对人体具有活血理气的作用。
  
  

香茶一盅,不过这是现在的A版了

  古人讲究搭配
  饮茶虽然由来已久
  而开始特别讲究茶具,却是明朝的事儿
  
  当时的人们认为
  “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热汤气。”
  于是今天闻名遐迩的宜兴紫砂壶才脱颖而出
  而最开始,是一个叫贡春的人
  
  供春什么人
  “供春,吴颐山家僮也。”
  吴颐山是一位读书人,在金沙寺中读书,
  供春在家事之余,偷偷模仿寺中老僧用陶土搏坯,制做砂壶。
  结果做出的砂壶盛茶香气很浓,热度保持更久,
  传闻出去,世人纷纷效仿,社会出现争购“供春砂壶”的现象。
  供春真姓“龚”。 所以也写成,‘龚春”砂壶。
  
  此后又有一个名叫时大彬的宜兴陶工,
  用陶土,或用染颜色的硇砂土制作砂壶。
  开始,时大彬模仿“供春”砂壶,
  壶形比“供春”砂壶更大,
  一次时大彬到江苏太仓做生意,
  偶然的机会在茶馆中听到“诸公品茶施茶之论。”
  他非常有灵性顿生感悟,
  回到宜兴后始作小壶。
  
  其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粟,
  妙不可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
  《画航录》说:“大彬之壶,以柄上拇痕为识。”
  是说世人以壶柄上识有时大彬拇指印者为贵。
  从此宜兴砂壶名声远布,
  流传到现在,还是人见人爱的精制茶具。
  
  
  

这就是现在唯一的一把供春壶,在历史博物馆,又名"树瘿壶",,,

  有茶壶,自然也要有茶杯茶盏
  下面发一些茶杯茶盏
  大家一起来猜猜看分别是哪个朝代的?
  
  

  我傻了,才看见找的图片上有小字说明
  还好不是全部。。。。
  
  
  也在看了
  还不能专心转回正题
  ----闲话吧
  
  不过,冬天,你想做柯南么
  我在想会不会有一天收到某位天涯童鞋的电话
  。。。那也不会意外了
  吃茶不吃酒
  
  果是酒的仇人
  茶是酒的敌人
  嗜酒的人不会嗜茶和果
  这几乎是定律
  
  凡有不识的新客入座
  平时也没有一起饮酒不知酒量深浅的
  只拿一盘子果饼和甜食一试便知
  拿来就吃还吃得很香的
  就是茶客不是酒客
  
  拿来不吃,或者吃了有疲倦之色的
  就是酒量很大的酒客了
  用这种方法测试,百试百灵
  正如今天的婚宴
  只要是菜肴消失很快的
  肯定是女宾席。。哈
  
  明代的茶馆里供应各种茶点、茶果。
  明代的茶果有柑子、金橙、苹婆、红菱、
  马菱、橄榄、雪藕、雪梨、大枣、荸荠、石榴、李子等。
  
  至于茶点,因季节各有不同,品种繁多,
  有波波、火烧、寿桃、蒸角儿、冰角儿、
  项皮酥、果馅饼儿、玫瑰擦禾卷儿、
  艾窝窝、荷花饼、乳饼、玫瑰元宵饼、檀香饼等等,
  约四十种之多。
  
  喝杯茶,听说书
  皇帝老子的八卦也就街知巷闻了
  火烧功臣楼的故事也诞生了
  朱棣是蒙古人的私生子也出来了
  要说明朝的娱乐八卦版块
  可是比眼下还要放肆,百无禁忌
  ----
  
  看看明朝不同时期的果盘

明代宣德蓝釉白花石榴花果盘,是不是很美呢

  苦茶一壶 
  
  命苦,努力寻找了半天
  没发现印象中记录中的那种你想看的
  我不太喜欢婴戏图之类的画
  所以一时之间找不出来了
  以后找到了再分享吧
  有时候特别想找的东西就是找不出来
  不想找的时候就冒出来了
  好像也是定律
  
  生气,最喜欢的果盘不显示
  再来一次
  宣德蓝釉白花石榴花果盘
  

  苦茶 冬天
  
  其实那套玻璃茶具
  只是形制按照茶杯什么的设计
  我倒是怀疑,是用来喝冰水?的
  那时候已经有很多种冰镇饮料了
  怎么看都不觉得适合喝茶
  
  对了,这个的确是法门寺出土的玻璃器
要言归正传了
  感觉网页打开好慢了
  难道要翻页了?
  
  
  整理一下再来
  接下来说的这个人有点怪
  
  
  竟然感应这么准
  还自坐沙发
  心情大好
  ---
  
  
  怎么也发不出来了
  烦死了
  也不知道哪段出了问题
  
  删删删
  谁能告诉我,怎么测试敏感字啊
  我都改的乱七八糟了
  还是发不出来
  那么多字也不知道哪里出了什么问题
  
  
  要死了,这么长
  发完了天都亮了
  晕
  最后修改一次,试一次
  不行就算了
  
  杂谈那么多乌烟瘴气的东西怎么上去的
  真是气结。。。
  
  谋国而不窃国的藩王
  
  说了不少有本事的藩王
  过自己小日子的藩王
  今天要说第一个监国的藩王
  他的才气没有盖过朱权,
  也不像朱橚那样搞科学
  甚至也没有什么考古发现
  
  之所以,不能绕过他不提
  只因为一个人---于谦
  为了于谦的故事更完整
  我们就先来说说襄王朱瞻墡
  
  朱瞻墡
  仁宗的第五个儿子
  朱瞻基同父同母的弟弟
  朱高炽死的时候,
  太后在朱瞻基到来之前曾密令朱瞻墡监国
  虽然时间很短暂,
  可这是明朝第一次藩王担任这个责任
  足以说明太后对他的信任
  和朱瞻墡在王室的地位
  
  后来朱高煦造反
  仍然是朱瞻墡留守
  到了宣德三年,朱瞻基巡边
  这次留守人员就没任何行政权力了
  所以事情都必须皇帝亲自处理
  大事驰报,小事等归
  
  
  宣德四年的时候,
  朱瞻基把他分封在长沙
  正统元年,
  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即位
  朱祁镇喜欢梁王朱瞻垍
  比较讨厌朱瞻墡
  于是让他迁走,
  把王府留给自己的儿子朱见浚
  
  朱瞻墡则为襄王,到了湖北襄阳
  途中经过安陆,
  襄王朱瞻墡去见了梁王朱瞻垍
  也怪,朱瞻垍和这个五哥感情很好
  分别时两人泪别,说是怕再也无法相见
  也算一语成谶
  果然从此天人永隔
  
  大明正统十四年,英宗北征。
  “上命郕王祁钰居守,驸马都尉焦敬辅之。”
  “礼部奏居守事宜,合如宣德三年钦定事例。”
  
  此次郕王居守所依之例类同于宣德三年之例,
  什么意思呢
  就是根本没有处置权,只是一个形式上的摆设,
  如“事宜”规定:
  “在京在外,凡有紧关重事,差人赍本赴行在奏请,
  其余常事奏本该科编收,候车驾回日通类奏请发落。”
  这使得北京的zhongyang机构处于僵滞状态。
  
  
  随后土木之变发生,明朝朝廷惊惶不已,
  因为没有人能填补英宗被俘之后导致的quanlizhenkong
  郕王朱祁钰的居守身份不仅没有太子jianguo那样的fadingquanli
  甚至连王朝早期宗藩居守重地时那样少许的quanli也丧失殆尽,
  根本无法主持guojiazhengwu
  
  这时的孙太后想到了襄王,他丈夫的亲弟弟
  襄王朱瞻墡在诸藩王中年龄最长,
  
  且一向有“贤明”的名声。
  孙太后想立朱瞻墡为帝,命人取来襄王金符,
  欲召襄王入宫,襄王上书说:
  “请立皇长子朱见深为太子,请郕王朱祁钰jianguo,
  并招募勇智之士,来营救英宗。”
  
  孙太后接受了于谦建议立朱祁钰为帝,
  后来朱祁镇返还京师,朱祁钰将朱祁钰youjin于南宫。
  襄王又上书对朱祁钰说:
  “请皇上最好早晚都要向taishanghuang问安,
  率群臣朝见,不要忘了要恭顺。”
  朱祁镇后来重新上位,
  石亨等大臣诬陷于谦、王文迎立外藩为帝的罪名,
  两人以谋逆罪入狱。继而冤死。
  同时朱祁镇也很怀疑襄王确实有此野心。
  
  后来朱祁镇在宫中看到襄王之前所上二书
  和襄国金符在太后的阁中。
  朱祁镇才明白一直以来对襄王的怀疑可谓自扰
  于是下召襄王入宫,宴请襄王。
  
  在便殿欢宴时,襄王说他在路过汴梁时,
  当地父老拦路说:
  “按察使王概贤,遭诬陷被逮捕入狱,希望皇上详察”,
   朱祁镇立即下旨释放了王概贤,并任命为大理卿。
  襄王辞别时,朱祁镇亲自送到午门外,握手泣别。
  
  襄王逡巡再拜,
  朱祁镇问:“叔父有何话想说?”
  襄王顿首回答:
  “天下人都希望有大治有如饥渴,愿陛下少刑狱,少税敛。”
  朱祁镇拱手谢道:“敬受教。”,
  目送襄王出端门才返还宫中。
  
  四年再入朝。命百官朝王于邸,诏王诣昌平谒三陵。
  及辞归,礼送加隆,且敕王岁时与诸子得出城游猎,盖异数也。
  六年又召,襄王以年老辞谢。
  岁时存问,礼遇之隆是其他籓王所没有。
  
  在国家危急的时候,不执着个人私怨,是为大义
  在朱祁镇被软禁的时候,仍然为其出头,是为守礼
  在朱祁镇重回皇位的时候,为蒙冤的大臣进言,是为真仁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做到
  这些看起来不那么惊心动魄却实实在在的事情
  不乘人之危,不落井下石,不置身事外
  朱瞻墡虽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事迹
  却道道地地的是个君子,真君子
  
  时间让朱祁镇看清了襄王的为人和清白
  却没有办法换回已然冤死者的性命
  
  现在的朱瞻墡静静的躺在黄土之下
  没有盗墓贼的光顾,也没有考古发掘者的热闹
  曾经的王府也毁于战火
  唯有巨幅绿影壁三联独存
  照壁上依然诸条飞龙翻腾,云蒸霞蔚,气势磅礴。
  
  
  
  襄阳城东南的“襄王府”遗址气势恢弘。
  府邸阔大,富丽堂皇。
  最奇是内有巨幅绿影壁三联。
  是目前唯一存好的距今500多年的石质照壁。
  壁上诸条飞龙翻腾,云蒸霞蔚,气势磅礴。
  主题画面是二龙戏珠图案。
  神态炯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三幅照壁呈凸性连接,错落有致,生动活泼。
  只可惜二龙所戏之“珠”遗失。
  一说是李闯王登基襄王府的次年转战北方,一把火烧毁而遗失;
  另说是抗战时期鬼子豪夺。
  
  终是不知所踪罢了!---

遗址上重建的王府

  纳喜餐厅
  
  关于琉璃和玻璃
  玻璃的定义范围,涵盖了人造水晶、琉璃、
  光学玻璃、建筑玻璃、日用玻璃等范畴。
  
  玻璃、人造水晶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
  在玻璃的基础上加入超过24%的氧化铅形成人造水晶。
  
  琉璃从材质上来说是人造水晶,因此琉璃归根结底还是玻璃。
  
  至于为什么不直接说“含铅玻璃”或者‘人造水晶’,
  而要称之为琉璃呢?
  一,因为‘琉璃’是古代中国对玻璃的称呼。
  琉璃在我国有着两千四百多年发展繁荣的历史,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如今对琉璃这一词汇的沿用,是对中国琉璃文化与精神的继承。
  
  二,从制作工艺上来讲,
  琉璃是指以人造水晶为原料,
  采用脱蜡铸造法烧制而成的作品。
  只有通过脱蜡铸造法烧制而成的作品才能称之为琉璃
  
  古法琉璃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
  火里来、水里去,要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古法琉璃的精品制作,相当费时,
  
  有的光制作过程就要十几二十天,
  而且主要依靠手工制作。
  当中的各个环节的把握相当困难,
  其火候把握之难更可以说是一半靠技艺一半凭运气。
  仅出炉一项,成品率就只有70%。
  更关键的是,古法琉璃不可回收,不象金银制品,
  也就是说一旦出现一点点问题,
  十数天、几十道工序,多少人的努力就立刻付诸东流。
  所以世上没有两款一模一样的琉璃。
  
  现在商场里买的古法琉璃
  感觉应该不是真的按古法做的
  想验证的话
  看看有没有同款的就知道了
  
  
  

法门寺的琉璃盘

  我不是故意的
  天涯又抽了
  。。。。。
  
  还有楼上看完36页的几位,
  赶得正好,别怕Y我会轻点的,精灵公主
  关心一下你们花了多长时间看完?
  不会是一天吧。。
  
  
  cc909 回复日期:2009-10-05 10:38:40 
    其实我最想看到雄壮威武的城管方队...
  
  这位回错了帖子,看阅兵的帖子吧
  结合本帖宗旨
  发给你一张古代的城管来了
  版权非我所有。。
  
  
  清明上河图之城管来了

盛世繁华

  冬天
  
  填坑的这个人,
  目前的日常休闲活动被压缩成一项
  就是填坑了
  还挺乐在其中的
  
  最初也没想过变成这样庞大的工程
  不知道怎么就成现在这样了
  最开心的还是过程中有同好的童鞋们回应
  说什么都好,总算是有感而发
  有时候看到大半页的mark书签
  还有点小失落
  不过有书签也不错
  至少不算是沉默的大多数了
  一样有心了
  还是要谢谢的
  ------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