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藩王&药王&故事大王
  
  这回要说的这个藩王
  名气可谓是小到了极点
  既没有文韬也没有武略
  没有野心,在地方上也不嚣张
  理论上这样一个藩王实在不值得为大家写一篇
  之所以要写写他
  只为了后面两个无冕之王
  一个药王,一个故事大王
  都和这位平淡无奇的王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荆宪王朱瞻堈
  仁宗皇帝的第六个儿子
  对父亲来说,这是个不起眼的儿子
  对哥哥朱瞻基来说,这是个没感觉的弟弟
  大家什么感觉不重要
  重要的是该封的藩国一样会封
  
  宣德四年,
  朱瞻堈被封到了江西建昌
  后来朱瞻堈不知什么时候到蕲州游玩,
  看中了这个地方
  于是他想了个主意
  
  正统年间,朱祁镇即位
  有人被迫挪地方,如朱瞻墡
  有人却主动想换地方
  如眼下这位王爷
  
  朱瞻堈自称王府中有巨蛇,
  蜿蜒从房梁垂到地上,
  甚至经常绕上王爷的宝座。
  朱瞻堈说他很害怕,要求换地方。
  就这样迁徙到了蕲州。
  
  后来景泰年间,
  朱瞻堈身体不好
  想见见这个感情还算不错的朱祁镇
  朱祁钰不准
  没两年朱瞻堈就死了
  
  他死了我们的故事却刚刚开始
  朱瞻堈死了,
  他的封地却留在了这里
  正德年间
  朱瞻堈的重孙朱厚烇继任荆王
  
  朱厚烇这个人好读书,
  写得一手好书法
  也喜欢结交民间奇人异仕
  他有一个朋友,叫李言闻
  
  说起李言闻,
  估计大家还是不知道
  他是一位名医
  正德十年,他生了个儿子
  取了个名字,叫李时珍。
  荆王送他一坛好酒
  以祝贺好友添丁之喜
  从小在王府进进出出的李时珍
  因此也读到了不好书籍
  
  后来住在武昌的楚王朱厚炝儿子得了一种怪病
  谁也治不好,眼看就要死了
  朱厚烇向楚王推荐了李时珍
  二十九岁的李时珍出手不凡,很快治疗康复
  就被留在了楚王府,
  后来楚王又推荐李时珍进了太医院
  
  到了嘉靖38年?
  荆王府朱厚烇的弟弟
  朱厚焜的孙子也得了一种怪病
  于是老相识的李时珍又回来蕲州为他医治
  
  在此期间,
  李时珍结识了一个好朋友
  这个人是个荆王府的“纪善”
  (纪善是藩王府的老师,讲授学问)
  这位纪善的名字叫吴承恩
  
  吴承恩是江苏淮安人
  一生颠沛流离
  这里先只说他和荆王府的点滴
  在遭遇一场冤狱后
  平反了的吴承恩来到了蕲州做了荆王府的纪善
  这种文官,并没太多的事情做
  除了和李时珍喝喝酒,聊聊天
  吴承恩在写作他的大作《西游记》
  
  看过西游记的同学一点记得
  有这么一集,叫传艺玉华洲
  在这里唐僧的徒弟们也收了三个王子做徒弟
  西西,
  其实是吴承恩自己收了荆王的三个儿子为徒
  玉华洲王府内发生的故事,
  吴承恩对玉华王府的描写,
  正是他在荆王府的所见所闻。
  《西游记》原文
  “行不多时,方到玉华王府。
  府门左右,有长史府、审理厅、典膳所、待客馆。”
  
  只要翻看《蕲州志·藩封》 关于王府的介绍
  你会发现这些描写和荆王府如出一辙
  几个王子的个性,也被他一一照实写来
  甚至连当时蕲州城里的风光
  也都一一照录在书
   “过了吊桥,入城门内,
  又见那大街上酒楼歌馆,
  热闹繁华,果然是神州都邑,
  又听得人说白米四钱一石,
  麻油八厘一斤,真是五谷丰登之处。”
  物价也上去了。。。
  
  和李时珍的交往
  则让吴承恩把医学知识也加入写作中
  于是我们就有了精彩的西游记片段
  《孙猴巧行医》
  何谓朱紫国,其实是朱子国也
  里面的种种药方,治病方法
  都是来自与李时珍交流的灵感
  和曹雪芹一样
  吴承恩也喜欢把现实写进书里
  只是我们这些隔了太久的人
  读了真史,却只当神话看了
  (*^__^*)
  
  李吴那个时代的蕲州,
  按记载是个繁华的都市
  “城周九里三十三步,高一丈八尺,
  东南北阔一十七丈八尺,
  两侧天堑弥漫,不可以丈尺计。
  有城门六,城垛二千一百六十五个,城上吊楼九百九十间”。
  
  不过,沧海桑田,世事变迁
  如今的蕲春
  只是一个宁静的小镇
  
  凤凰台下路,一径绕孤城。
  昔日王侯府,今朝百姓家。
  
  
  
  
  
  
  

城墙还在,可也只有城墙是原作了

  小可
  
  我喜欢大家关注说的内容,而不是我
  有很多人听我讲故事我会说得很开心
  至于我本人,不用去想
  你期待是什么样的,
  不妨就当成是那样好了
  
  话说我要是见到喜欢的文字
  (与我们同时代的那种)
  基本不看作者的介绍,照片什么的
  纯粹文字的感觉更好
  很少有人长得貌似潘安,宋玉
  还有那样精彩的文字,
  要知道几千年才出那么几个呢
  。。。
  
  
  
  失而复得的文物
  
  荆王家族墓也在前年被盗了
  不过幸运的是,
  这一次蕲春县警方辗转七个省市
  花了几个月时间
  终于把文物悉数追回
  看看警方的展示吧

十二件青花

  朱厚烇次妃刘氏的随葬品
  
  
  
  

金凤簪一对

  关于悟空和昭化寺
  
  成化年间,
  有个叫悟空的僧人来到蕲州缺齿山结草为庵
  荆王府迁来蕲州后,捐资扩建
  工程由僧智明主持,就庵建寺
  
  一进四重,规模宏大。
  整个建筑占地五十余亩,内供佛像百余座,
  殿内石雕香案和石柱石梁上雕刻的龙、凤、花、鸟,栩栩如生。
  寺庙佛像及所有梁柱均由石料制成,技艺精湛,无比壮观。
  虽然历经战火,所幸正殿犹存
  
  这样昭化寺就成了王府的家庙,
  沦落到此地的吴承恩也与昭化寺的大小和尚结识,
  经常浏览寺里的石刻碑铭,了解了佛教的礼仪故事。
  
  据李时珍的老师顾问所撰
  《荆王重修昭化寺碑》碑文记载:
  “昔成化时,有僧悟空,悦其山明水秀,
  结草为庵,朝夕颂经,坚守法戒。”
  这位名叫悟空的和尚的事迹为吴承恩所知,
  并深深感动了吴承恩,
  以致后来吴承恩将他的名字
  写入自己的不朽著作《西游记》中,并成为故事的主人翁。
  
  吴承恩游历了遍布蕲州的山山水水,
  于是《西游记》中的地名也在这里信手拈来,
  如麒麟山、凤凰山、狮子洞、
  莲花洞、白节山、宝林寺等佛地仙境,
  都可以在蕲春境内找到同名同景。
  
  上几张昭化寺的图片
  给不能去的童鞋重温下吴承恩当年的足迹
  

岁月的痕迹

  冬天
  
  蕲春是个小镇
  游人也很少,没怎么开发
  自然风光很好,美景众多
  
  不过,现在好像要建影视城了
  说是周星驰也可能过来重拍西游记
  谁知道呢
  也许那时候,一切山水都变了样了
  原来的古迹,估计也要大力修缮了
  
  借雨听心 
  
  写了不少呢,龙泉山那边的楚昭王墓去过没呢
  那里还不错,游人不是很多的
  
  朱权本来就很有才,老朱家的奇人还是很有一些的
  冬天 戚顾天下
  
  影视城估计肯定要修了
  这个也是我们无能为力的事了
  希望不要破坏太大就好了
  有时会幻想一下
  要是像罗马那样保护就好了
  几百年前的房子还好好在那儿竖着
  可貌似不太现实
  中国太大了,历史太久了
  东西太多了,现在太穷了
  。。。
  或者在很多年以后
  真正都小康甚至更富足了
  就能够那样做了
  怕是那时候,
  又没多少真正有年头的古建筑剩下了
  。。。
  饭后消食,先闲话一段
  昨天说了,明人的饮食茶点
  今天说说穿戴风尚
  说起这个让人不能不想起撷芳主人
  在他之前,对明朝的服饰还真没那么直观的了解
  文字和图画相比,始终是表现力弱了些
  不过,现在我打算说的
  不是重复介绍,而是用明人自己的话
  让大家和我一起来看看当时的衣着品味
  
  明朝女子服饰穿着指南
  
  女子的衣服,
  贵在整洁而不是多么精致
  贵在淡雅而不是多么艳丽
  贵在和个人的容貌相称而不是和家庭社会地位相称
  (意思很明白,就算有钱也不必十个指头戴满戒指)
  
  纵然是绫罗绸缎,一旦脏脏的,倒还不如粗布的整洁
  朱紫富贵,如果加在一起,也很俗艳,并不美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张脸
  要根据自己的长相再来配衣服
  
  好比几个家世相当的女子
  同试一套新衣
  脸色,身材,气质,
  这些都决定了衣服是否相宜
  如果脸色白嫩,体态轻盈,自然是样样皆宜
  可这样的刚好,世间并无几人
  稍近中等的女子,便要量体裁衣了
  
  相体裁衣,本就变化多端
  这里可以先说个大概了
  原则不过四个字“务从其近”
  意思就是皮肤比较白的,衣色可深可浅
  皮肤比较黑的,则宜深不宜浅,
  浅就衬得皮肤愈发黑了
  皮肤细腻的,衣服可以是任何材质
  皮肤比较粗糙的,衣服不宜精细材质而适宜粗
  
  这样说起来,其实也有偏颇
  因为穷人再好皮肤,人家穿不起精细的绫罗
  富人再差皮肤,人家还是要穿罗绮满身
  这也不难
  布苎也有精细深浅之分
  绮罗也一样如此
  不是说但凡是布苎就一定粗深
  绮罗一定精细浅色
  
  绸缎中质感不光的,花纹突起的,这就是精中之粗
  布苎中纱线紧密的,漂染精细的,这就是粗中之精
  作者写这些,是希望无论富贵者或者贫苦人
  都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衣服,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不同年龄的女子会喜欢不同颜色
  年少的女子,会喜欢银红桃红
  年纪稍大,会喜欢月白
  再过得些时日,银红桃红就变成大红
  月白也变成了蓝色,
  再继续下去,就大红变紫,蓝变石青
  换一个朝代,石青和紫色也不见了
  大家都穿黑色
  一家浓似一家,一日深过一日
  不知不觉大家都这样了
  
  要说这黑色的好处,确实也是很多
  白皮肤穿起来更白
  黑皮肤穿了也不觉得脸黑
  年纪小的穿了,显得更青春
  年纪大的穿了,也不觉得老
  穷人穿了,也不觉穷酸
  富人穿了,只觉得脱去繁华,反显得素雅
  别种衣服,不耐脏
  略沾茶酒,稍浸油渍,便留下痕迹
  洗了染了,还是成了旧衣
  黑色就没这个问题,纵然略有污渍
  清洗后便不那么显得出来
  
  家贫者穿黑色,就算没有别的美服相衬
  就算里面的衣服鄙陋些
  由于色暗,也不那么对比强烈刺眼
  富贵者穿黑色,尽可以把锦衣秀服穿在里面
  风飘衣袂起,一衣胜似一衣
  更显含蓄的华丽
  
  (其实我们今天的服饰,也同样如此
  哪个女子没有一件黑色的外套?
  谁又没有一件黑色打底毛衣或者衬衣
  古人的审美,其实与今人无异)
  
  借用撷芳主人的图片
  爱穿黑色,从皇帝开始
  
  
  
  
  
  

  明朝的非主流“水田衣”
  
  虽然崇尚黑色,喜欢黑色
  可要是以为大家都千人一面,那就不对了
  永远不能低估古人的想象力
  要知道四百年前,世界的时尚之都是中国。
  (哈哈,说笑了,不同意见请坚持己见就好)
  
  明朝也有明朝的非主流
  在这个朝代里
  人们对衣服的装饰功能
  也开发到了极点
  衣服有缝,在传统看来
  就是不完美
  因为之前形容一件完美的服装
  会说“天衣无缝”
  后来到了明末,大家广开思路
  竟然流行起一种“水田衣”来
  
  水田衣,不能顾名思义
  这也不是在田里干活的衣服
  它是以各色零碎锦料拼合缝制成的服装,
  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
  因整件服装织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而取了这个名字。
  
  始作俑者,或者是裁缝的零头布拼接
  后来竟然成为一种时尚
  很多大户人家的女眷,会把好好的一匹绸缎踩碎
  根据自己心意拼接成一件新衣
  这种衣服实在是很有创意
  欧洲人说这个是现代主义
  
  不管怎么说,
  这是对中国传统追求的和谐低调美的一种突破
  最开始的时候还比较注意匀称,
  各种锦缎料都事先裁成长方形,
  然后再有规律地编排缝制成衣。
  到了后来就不再那样拘泥,
  织锦料子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形状也各不相同,
  当真是随心所欲,纯意识流了
  
  后来到了清代,这种水田衣被大大的推广
  但是形制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具体的我就不说
  大家一起看图吧
  水田衣的前世今生

明代的非主流水田衣

  下一个要说的,是云肩
  
  云肩由来已久,早在隋唐时期就有了
  这是干什么用的呢
  就是保护衣领,不让它沾油的设计
  
  一般来说,必须和身上的衣服交相呼应
  近看看得出,远看是一件
  那才算得体了,
  若是用色突兀
  风气衣飘,就成风卷败荷了
  所以必须是和谐一体的设计
  就算移动了也不失色
  
  这种衣服设计,男女通用
  一直流行到民国才算终结
  

男子的云肩

  明朝时尚女子必备
  半臂背褡和鸾绦
  
  明朝女子衣服的多少
  还可以根据家境丰俭由人
  但是有两样东西
  却是无论贫富都不可或缺
  半臂背褡和鸾绦
  
  女子的体态,实在是苗条的好过粗壮
  那么一穿上那种半臂的背褡
  视觉效果上,宽的可以变窄
  窄的可以更窄,自然而然会比别的服饰显苗条
  
  而鸾绦呢,就是一种腰带
  一系上这种腰带
  宽的可以变得细些
  而细的只会更细
  
  当然要注意一点
  背褡穿在外面,鸾绦系在里面
  带子在里面,走动起来
  衣随身动,越发显得婀娜窈窕
  让人家不知道
  其实腰,是已经束过一样
  
  其实我们国家的传统审美
  一直都是崇尚细腰的
  而且很注重服装上下身的比例协调
  偶尔有高腰襦裙,不强调腰线
  那种高腰襦裙质地是非常飘逸的
  苗条的穿了还是苗条
  重点是那是主打少女穿的款
  自然可显得青春活泼
  
  可笑的是韩国
  学了明朝的两截式样的袄裙
  为了有自己的特点,又能美其名曰唐衣
  于是加上了唐朝的齐胸襦裙
  结合出来一种明朝材质唐朝款的孕妇裙
  真是不知道怎么评价了
  还不如日本呢
  至少人家还有腰
  
  不过,中国到了清朝
  女子服饰也变得不合人体比例来
  往往有头重脚轻之感
  无论装饰如何的精致
  始终缺乏美感
  不知是什么缘故
  满清倒是没有对女子服饰做要求
  或者是整体风气问题
  审美观变了
  

这种半臂服装非常显瘦,女孩子们胖了可以学着这样搭配

  一样的周迅
  一样制作比较严谨的服装
  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唐的灵动,清的沉重
  服饰就像我们这个古老帝国的脚步
  从阔步向前,到步履蹒跚
  

唐的朝气

  又重复了,晕
  
  先说完这个吧
  说完了瘦身必备两件套
  再说裙子
  
  明朝的裙子,
  最讲究皱褶的多少
  折多了就好走路,又飘逸
  折少了束缚不好走,也不好看
  古人说“裙拖八幅湘江水。”
  可见一件美丽的裙子,至少是要有八幅
  就算是八幅也只能在家里穿穿
  要想出门好看,还得十幅才行
  
  后来这种追求又过分了
  发展到每一幅中有五种颜色
  美其名曰叫“月华裙”
  其实杂乱如此,就是暴殄天物了
  
  当时的审美,
  是裙子淡色好过浓艳
  纯色好过杂色
  有一种弹墨裙,非常受仕大夫的宠爱
  就是用墨弹在裙口子上,雅素而别具风格,
  象一幅水墨画,渲染出千姿百态的变化
  

出土明代的袄裙,裙子讲究折纹

  小可
  
  哪些图显示不了啊
  影响大么
  xiang123123 
  
  今天又扯远了
  那就听你的再说说缂丝吧
  
  我先找找图片
  缂丝其实到了明清就日渐衰弱了
  明末是变得粗糙
  清朝是后来重量不重质
  开始以画代缂,偷工减料
  明显不行了
  ---
  
  
  价比黄金的缂丝
  
  古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
  可知这种织品的难得
  它是以通经断纬的方法织成
  最迟在我国唐代出现
  到了宋朝就到了顶峰
  由于缂丝的强度远远高于任何的丝绸类工艺品,
  历代存留至今的丝绸艺术品,
  属缂丝保存的最为完好。
  
  个人偏好
  大爱宋朝的缂丝
  
  
  
  漂流的醉舟 
  
  图片后面再补吧
  我先把手上这个按顺序做完
  
  关于清明上河图
  那是网友做的城管来了之古代版
  逗乐呢
  唐代的缂丝
  
  唐代的缂丝大多丝带等实用品。
  缂织技法主要受织成锦和纬锦方法的影响,
  一般以齐缂或平缂为主,花地之间的交接处,
  尚有明显的缝隙即“水路”。
  
  唐代缂丝的纹样题材一般以简单的几何形花纹为主,
  色彩主要是平涂的块面,还没有使用晕色匹配,
  故色彩层次不够丰富,但有的已使用金线作地纹,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装饰性。
  
  
  下图是1973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
  出土一件几何纹缂丝带子,
  长 9.3厘米,宽 1.9厘米,
  用草绿、墨绿、橘黄、中黄、黄棕、白等色丝缂织而成。

  
  这是青海都兰所出的唐代缂丝
  以小形宝花为主题,宽5.5cm。
  此件缂丝的经线为本色,
  其断纬处不仅根据色彩需要而缂断,
  而且在同一色区内也有缂断,
  纯粹是为了表现雕镂之效果,
  也显示出缂毛的风格在缂丝初期的应用。

  北宋缂丝
  
  北宋的缂丝基本上继承了唐代的缂丝技法,
  但花纹比唐代更精细富丽,
  纹样结构既对称又富于变化,力求实用。
  
  创造了“结”的戗色技法,
  使花纹更加富于立体感和装饰性。
  北宋的缂丝多用作书画包首或经卷封面,
  从宋晚期开始,
  由于皇帝的喜爱和受宫廷院画的影响,
  加速了缂丝从装饰、实用领域脱窠而出
  并向欣赏性艺术品转化的过程。
  
  如宋徽宗曾派宦官到江南去搜刮缂丝佳品,
  还亲笔在一幅“碧桃蝶雀图”上题诗:
  “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缂)丝难。
  更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
  
  下面这件缂丝一等紫鸾鹊谱亦曾作裱首,
  这块极可能是裁余的一块。
  以紫色熟丝作地,藏青、浅蓝、月白、
  浅黄、土黄、淡黄、翠绿、深绿、
  浅草绿等色纬线缂织出花卉鸾鹊,
  在织制时全部结织,不用钩线,套色平梭,
  经面单丝综,结织最细部分用两根经线,粗则五根,
  当一组图案织成后,改换纬梭的色线,进行下一循环的织制,
  这种织法与织锦的方法十分相似。
  
  现在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呢

  缂丝赵佶木槿花图
  
  
  纵25.6厘米,横25.7厘米,
  牙色熟丝地,彩色纬丝织木槿花一枝。
  也在辽宁省博物馆。
  
  

  南宋缂丝
  
  时间到了南宋,缂丝超越实用工艺品的范畴,
  转向了纯粹欣赏性的艺术化的创作,
  并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达到了中国古代缂丝艺术发展史上,
  即令后世千年间也难以逾越的一个高峰。
  
  缂品已能灵活运用损、构、结、搭棱、
  子母经、长短戗、包心戗和参和戗等多种技法,
  能“随所欲作花草禽兽”。
  
  缂品大都摹缂唐宋名画家的书画,
  表现山水、楼阁、花卉、禽兽和人物,
  以及正、草、隶、篆等书法。
  缂丝作品的风格日趋写实,细致入微,形象生动;
  纬丝色彩不断增加,丝丝人扣,纹理匀细。
  
  溢美之词就不多说了
  直接看作品了
  
  

南宋朱克柔所制,缂丝山茶花

  还是南宋朱克柔所作
  缂丝姚黄牡丹
  
  使用蓝地五色缂织,
  色有蓝色两种,黄色四种,
  绿色四种,朱、白各一种,
  经用捻丝,纬用松线,
  牡丹花瓣以“长短戗”织成,
  即利用织梭伸展的长短变化,
  使深浅色纬长短相错,形成空间混合的晕色效果。
  
  后来被收入清宫了

  缂丝莲塘乳鸭图
  
  还是朱克柔作品
  红叶白鹭,绿萍翠鸟,
  蜻蜓草虫,双鸭游乐,
  画面生动活泼,色彩富有变化。
  青石上缂制隶书小款
  "江东朱刚制,莲塘乳鸭图",
  下有"克柔"印一方。
  
  这幅在上海博物馆

  xiang123123 
  
  你的回复好有画面感
  我仿佛看到你在生气的样子
  。。。。
  可是正仓院,
  十年八载也不见得会拿好东西出来展览一回
  连图片也少见
  真是藏的严实
  南宋,沈子蕃作品
  《梅鹊图轴》,
  纵104cm,宽36cm。
  
  此图轴丝质,依画稿缂织。
  以十五六种色丝装的小梭代笔,
  巧妙搭配,画面色泽和谐。
  以"通经断纬"的手法缂织,
  并娴熟地运用了多种缂丝技法。
  所用丝线之经密度20根/cm,纬密度44-46根/cm,精工细密。
  
  此缂丝图很好地体现了原画稿疏朗古朴的意趣,
  画面生动,清丽,典雅,是沈子蕃为数不多的存世作品之一,
  也是南宋时期缂丝工艺杰出的代表作。
  图下方缂有"子蕃制"、"沈氏"方印,
  
  可惜被后人加了无数的印记。御笔。。。。
  玉池有"蕉林梁氏书画之印"、"果亲王府图书记"、
  乾隆帝御笔"乐意生香",并钤有"乾隆宸翰"、
  "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石渠定鉴"、
  "宝笈重编"、"石渠宝笈"、"乾隆鉴赏"、"嘉庆御览之宝"、
  "宜子孙"、"重华宫鉴藏宝"等印记,
  可见这幅作品多么惨
  。。。。
  
  

  怎么这个缂丝梅鹊图都不清楚
  找了张细节图
  看看能不能用上
  
  

  元代缂丝
  
  元代缂丝一反南宋细腻柔美之风,
  具有简练豪放、古拙苍劲和浑朴写实的特点,
  而对华贵金色的喜爱和推崇
  使织物内加金线的作法引领一代风尚,
  算是当时的潮流了
  
  缂丝作品多盛行制作与佛教和祝寿有关的挂轴,
  而且金闪闪的
  
  元代喜欢用故事题材,构图简练,幅面宽大
  

缂丝东方朔偷桃图

  明代缂丝
  
  明代缂丝的技术水平
  在继承宋元缂丝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
  
  缂丝技法除继续沿用宋元的损缂、构缂、搭棱、结、
  刻鳞、长短戗、包心戗、木梳戗和参和戗等之外,
  创造了装饰味很浓的凤尾戗,
  即由两种色线交替缂织长短、粗细不同的线条,
  线条的戗头一排粗钝一排尖细,粗者短,细者长,
  粗细相间排列,因形如凤尾状而得名。
  
  还创造了双子母经缂丝法,
  即用一根纬线在两根经线上缠绕,
  其特点是在织造时可以随作者的意图安排画面的粗细疏密,
  也可以 随题材内容的不同而变换织法,
  采用这种技法,能使缂丝制品更加层次分明,
  疏密均匀而富于装饰性。
  
  明代缂丝色彩线的配制尤为别具匠心,
  常用加织金线、孔雀羽线和双股强捻丝线等技法,
  其中缂孔雀羽线的工艺是
  将孔雀翎毛上的羽绒—根一根地与丝绒拈合而成,
  如此织出来的花纹金翠耀眼,几不褪色。
  定陵出土的明万历皇帝的缂丝龙袍
  即采用了孔雀羽来缂织龙纹,使龙袍更显华贵。
  
  明代缂丝的艺术风格颇具精丽艳逸之风,
  与宋代缂丝的典雅庄重之韵,
  可谓各有千秋,相异其趣。
  
  不过嘉靖以后,缂品上过多地使用补色,
  用丝不细,织造也较粗糙,每况愈下鸟。
  
  下面两幅缂丝作品都收藏在故宫博物馆
  第一幅图描绘了神话传说中西王母在西天瑶池庆寿的场景。
  9位仙女各捧寿礼,凤凰、仙鹤、天鹿、
  祥云、灵芝、青松、翠柏点缀其间,
  以强调吉庆祝寿的主题。
  此图轴宽两米有余,
  可以想见其织机之巨大,工程之浩繁,
  在历代缂丝作品中亦属鲜见。
  
  其织缂并未因画幅巨大而粗率逊色,
  反而愈显精妙繁复,行梭运丝巧于变幻,
  除常见的平缂、搭缂外,细部晕色采用长短戗、
  木梳戗以及华丽的凤尾戗,
  仙女鬓角用长短戗技法使发丝自然写实,
  衣纹用构缂技法突出了飘逸轻柔的感觉,
  瑶池的水波纹及五彩祥云用惯缂
  和“结”的技法使之更具立体效果。
  
  可惜没有更大的图片了
  

  找到一张明朝缂丝瑶池集庆图的大图片
  发现正在被佳士得拍卖中
  。。。。
  郁闷

  xiang123123 
  
  你也熬夜熬到晕掉了
  不错,宋朝的书画是不怎么用自己的印鉴
  可你忘记了这是缂丝,不是书画,老兄
  哈哈
  在古代缂丝作者是手艺人不是艺术家
  和做个陶器铜器什么的是一样的
  都要留个名字的
  -----
  
  
  
  清代缂丝
  
  清代缂丝生产的数量之多前所未有,
  除有大量袍褂、官服、补子、屏风、
  挂屏、围幔、桌围、椅披、坐褥、
  靠垫、迎手、荷包、扇套和包首等实用品外,
  还有大量以书画、诗文和佛像等为表现对象的欣赏性缂丝制品。
  
  表现领域更为扩大和多样,
  在缂丝技术上创造了双面缂(又称透缂),
  正反两面纹饰均清楚平整,精细一致,
  可较多地用于制作双面屏风和扇面等。
  
  在色线运用上,
  多采用两种不同色相或不同明度的色丝合捻而成的合色线,
  用以增强物象色彩肌理及明暗变化的表现力。
  
  还新创“缂绣混色法”,
  即把缂丝、刺绣和彩绘三者结合,
  在画面上的主体花纹上用五彩丝线刺绣而成,
  而背景和陪衬的花纹则用缂丝方法缂织,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织物的装饰效果,
  丰富和提高了缂丝艺术的表现力。
  
  但另一方面,随着缂品画面着笔的增多以至滥用,
  也成了缂丝织制中偷工取巧者常用的方法,
  这种状况在乾隆以后尤为突出,
  甚至仅仅在物象的花纹轮廓处加以缂织,余皆以笔绘染。
  这无疑大大削弱和摧残了缂丝艺术本身独具的特色,
  断送了它的艺术生命。
  
  

缂丝九阳消寒图,这个在故宫博物院

  最后上两件缂丝的衣服
  就要睡觉去了
  
  今天跑题了
  明天要绕回来
  
  

米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月白缂丝竹石紧身

  xiang123123 
  
  送你一张精美缂丝唐卡
  晚安
  祝你好梦
  --
  
  

  xiang123123 
  害我跑题,考考你,留个题目
  这个苏州缂丝唐卡
  你出个价吧
  多少钱
  
  给你范围
  不是天文数字
  估计你买得起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