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回来继续了
  ---
  赶得正好 
  
  关于簪大花,我倒没有研究过
  不过我倒觉得大有可能
  因为唐人爱簪花
  不仅女人爱簪花
  而且男人也爱簪花
  这在很多唐人笔记中都有记载
  
  《羯鼓录》中记载:
  汝阳王李琎(玄宗的儿子)随玄宗游幸,
  常戴砑绡帽打曲,皇帝一高兴就摘了一朵槿花给他戴上,
  李琎舞《山香》一曲而花不落。
  
  《开元天宝遗事》中也有:
  “长安春时,盛于游赏,园林树木无间地。
  故学士苏颋应制云:‘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
  帝览之,嘉赏焉,遂以御花亲插颋之巾上。时人荣之。”
  
  既然男子簪花都为平常
  女子簪花应该也是风尚了
  唐朝的装扮广纳百川
  什么样的都有
  
  其实八十年代电视剧中经常会出现恶少
  帽檐上簪花,倒是历史上真有的事
  
  每每想到唐朝就觉得太有意思了,开放的不得了
  “妇人为丈夫之相,丈夫为妇人之饰”的社会现象很正常,
  就是说女人打扮成男子的形象,
  男子穿戴着女人的服饰,这是很平常的事。
  而且这一时期男子与女子一样,
  平时也用面脂、口脂这些化妆品。
  
  有一位叫韦崟的,人长得好又爱美。
  有一次他听说朋友娶了一位貌美的佳丽,
  于是就打水洗澡,头上戴上漂亮的丝巾,
  嘴上抹上唇膏,去恭贺他的朋友。
  可见当时男子使用唇膏是很平常的事。
  
  
  
  

老者也簪花,唐朝真开放

  猴哥
  
  朱家直系,旁系很壮观呢
  藩王分处各地,有改很多不同姓氏
  林,宗,李,王,曹,诸,周,昃。。
  要说被李自成迫害改姓的,那就是曹了
  不过,这一支很快又改回姓朱了
  
  
  我在挪威 
  
  不好意思,正楼,正楼
  先回xhwguilin 的帖子
  
  ----
  老朱也没辙的旁系藩王
  
  朱元璋开国后,就开始分封藩王
  而在第一批分封的十个藩王中,
  只有一人是他旁系侄孙
  这就是后来在桂林的靖江王朱守谦
  
  朱守谦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的孙子
  本来朱元璋有三个哥哥,却都早逝
  只有朱兴隆留下个儿子朱文正
  所以朱元璋一直还是比较疼爱这个侄儿
  
  元至正十三年,朱元璋起兵“戍守滁阳”时,
  朱文正就随母亲投依麾下。
  朱元璋一直把他养育身边,并亲为命名。
  
  朱文正成人后,随朱元璋南征北战,
  勇有才略,渡江克太平,破陈也先营,
  取建康,屡立战功,被擢为枢密院同佥。
  
  后来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
  命朱文正为大都督,
  委以重任,节制中外诸军事。
  并在日后的战事中屡立其功。
  然而,朱文正逐渐居功自傲,产生了骄淫之心,
  其后又有李饮冰密奏朱文正谋反张士诚,
  朱元璋一怒之下,将其解归南京,
  免官软禁于桐城,至死未再起用。
  
  父亲被软禁一事,朱守谦也知道
  当时朱元璋还抚着他的背说
  “儿无恐。尔父不率教,
  忘昔日之艰难,恣肆凶恶,以贻吾忧。
  尔他日长大,吾封爵尔,不以尔父废也。
  尔宜修德励行,盖前人之愆,则不负吾望矣。”
  后来把他养育在宫中,教诲甚严,又改名守谦。
  
  洪武三年朱元璋分封诸子,
  非常守信的封守谦为靖江王,
  靖江是哪里呢,就是今天的桂林
  桂林在宋元时期都叫“静江”
  朱元璋改静江为靖江,意为绥靖西南
  
  又过了两年明朝政府才改静江府为桂林府,
  从此正式确定了桂林的名称并沿用至今。
  而以原地名受封的靖江王并未随之更名,
  因此桂林只有靖江王而没有桂林王
  
  洪武五年朱元璋就建好了靖江王府
  在桂林城中独秀峰下,立宫宇庙社数百间,
  外以高城周垣相护,气势非凡。
  在军政权力、官属规制、护卫甲兵、
  采禄赏赐、册宝仪仗等方面均与诸子一视同仁。
  但守谦并不愿就封,
  为什么,原因太简单了,他才十一岁
  没有自立门户的打算
  
  四年之后,在马皇后的劝导下
  朱守谦去了藩国
  走到长沙的时候,朱守谦特地上表谢皇恩
  看得老朱眼泪连连
  吩咐臣子们对他要爱护教导,好好辅佐
  他年纪还小,要耐心对他
  
  年纪小,也不妨碍作恶
  朱守谦名字虽为守谦
  为人却是刚好相反
  读书而不知礼
  是个典型的恶少
  在广西桂林四处作恶,鱼肉百姓
  那些地方官员要是敢管束他,说什么
  一样不客气的对付
  广西指挥使耿良就被欺负得够呛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广西虽远,可朱元璋的眼线哪里都有
  很快朱元璋就知道了这个侄儿的恶行
  四年之后把他召回京城教育
  
  要说就怕流氓有文化这句话,竟然放到明朝也灵
  朱守谦回来之后,写诗对叔公朱元璋冷嘲热讽
  老虎不发威,你当老朱是病猫啊
  一向没见过叔公狠脸色的朱守谦这回可栽了
  贬为庶人,回老家凤阳去耕田
  
  这下可真太平了
  知道生活的艰难
  朱守谦才写出:
  “不恋车马之嬉游、住茅檐之矮屋,
  忘金饰之高楼,惟努力于田丘,甘心老死于桑林。”
  说的可真动听呀
  果然打动了老朱
  
  七年之后,朱守谦东山再起
  遂复其爵,徙镇云南。
  出发前殷切叮咛万千
  还允许他的大舅子同行
  结果,结果证明
  有文化的流氓,是不可教的
  到了云南朱守谦立马现了原型
  奢纵淫佚,掠杀不辜,默于财货,
  豪夺暴敛,号令苛急,军民怨恣。
  
  一阵鸡飞狗跳之后
  朱元璋只得又把他召回,仍安置凤阳。
  而守谦横咨如故,强取牧马,暴扰一乡。
  乃召至京师,打他一顿关起来
  洪武二十五年朱守谦死了,老朱把他安葬在凤阳。
  
  朱元璋想起兄弟们都无后了,又心疼了
  于是册其嫡子赞仪为王世子,以其年幼,留京师教导。
  
  要说朱元璋自己的子嗣
  那还真没这么不成器,加作恶的
  藩王都做得诚惶诚恐
  不是自己的儿子不好管
  老朱也有治不了的人
  
  这个靖江王府后来的王爷都没这么离谱
  安安稳稳的过了二百多年
  直到最后一任靖江王朱亨歅
  这位王爷可比朱守谦强多了
  清兵攻入桂林的时候
  他和崇祯一样,自缢而亡
  靖江王这一封号,自此而绝
  
  后来的考古发现也颇多
  下面就来说说这个
  
  
  
  
  
  
  

靖江王陵

  靖江王陵
  
  靖江王墓群位于桂林尧山西南麓,挂子山一带。
  墓区西面有两座平地突起的石山,
  耸立道路两旁,好像两座天然的大石阙。
  
  东为大尧山,好似一道天然屏障横亘南北,
  山麓下南北长近10公里,东西宽约3公里,
  方圆20多平方公里地区,既是靖江王墓群。
  
  从始封的朱守谦到末代藩王朱亨歅,
  共有14个藩王盘踞桂林,
  先后有11个王葬于此地,
  加上王妃、将军及宗室之墓共有一百余座。
  其中可分为王墓(或与王妃合葬墓)、
  王妃墓、将军墓、宗室墓四类,这
  四类墓葬的规制不一,它反映了当时王室的封建等级制度。
  
  墓群中以悼僖王赞义墓群最大,
  有内外两道围墙,外围长517米,宽360米;
  内围长100米,宽62米。
  
  墓前有五开间享堂,三开间中门,
  左右碑亭,东西厢房,外门等建筑。
  外门为三个拱门,俗称三圈房,
  房檐上的檐脊、瓦当、勾滴、鸱吻都是琉璃髹银,十分华丽,
  可惜这些地面建筑早已倾塌无存,
  仅墓道两旁的石华表,石兽,和石翁仲尚存。
  
  华表一般为八角形素面石材,
  华表顶部雕有蟠龙,造型生动,神态逼真。
  
  石兽有狮、虎、麒麟、马、牛、羊、蟾、象等。
  
  翁仲有牵马将军、秉笏大臣、
  男女侍卫等一般排列在墓道两侧,
  间距约20米,前后相距6米,
  王墓前往往排有十几对,长长两列,十分壮观,
  它们表示藩王死后还要和生前一样主宰一切。
  
  这些石刻体形十分庞大,造型古朴粗矿,
  雕刻精美,姿态生动,都是用整块石头雕刻而成,
  有的高达3米,是广西珍贵的古代石雕遗物
  
  广西自然风光好,没有修葺一新的王陵也很有感觉
  很喜欢这种和自然和谐一体的调调

  图片貌似不显示
  重新试试
  很像和大家分享
  
  

古老的牌坊

  昔日王府的繁华
  早已毁于明末的战火
  现在可看的遗迹不算多
  却还有一些
  
  本来桂林的山水
  可看之处就俯拾皆是
  来一趟要多逛逛才是
  
  

独秀峰摩崖石刻

  靖江王陵出土的文物
  最多最有价值的有两种
  一则梅瓶
  二则墓志铭
  
  后者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文献
  这里不一一找出来给大家展示
  只展示其中两块
  这是一个王妃的墓志铭
  她记录了古代小三,次妃
  是如何阴谋意图篡位的故事
  
  恭惠王的原配夫人正妃腾氏为人忠厚善良,美貌有才
  深得恭惠王宠爱,不过就是没有为王爷生育小孩。
  后来王爷娶了次妃刘氏,生了个儿子
  却还是宠爱正室腾氏
  于是总想着联合别人排挤腾氏
  。。。。
  可惜到死,正妃还是正妃
  次妃还是次妃
  生了儿子也没用
  有时候男人,还是讲情义的
  
  正室腾氏的墓志铭,眼力好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再说梅瓶
  这个可就最了不起了
  桂林可说是“天下一绝的梅瓶之乡”
  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一共出土了300多个梅瓶
  北京,南京都无法望其项背
  或者这边金子银子不够多?
  反正这里的瓷瓶多
  
  又或者这里更相信梅瓶承载墓主人灵魂这个说法
  于是给灵魂多几个家,有不同地方住住
  不管如何
  一起来看看吧
  
  宣德青花“富贵有余”鱼藻图梅瓶,出自靖江昭和王朱规裕墓。
  图中两组荷花随风摇曳,荷花间有鲫鱼、鲤鱼各一尾,
  悠然自得游戈于荷塘之中,栩栩如生。
  鲫鱼即鲋鱼,故此图取“富贵有余”之谐意。
  图中以各种水草点缀,场景宽阔,
  颇富南方气息。整图兼工带写,
  笔法自然流畅,布局满实而不显繁杂。
  

  只是富贵有余显然是不够的
  朱规裕还希望是“连年有余”
  于是又有了下面这个梅瓶
  
  图中荷塘滴翠,水草繁茂。
  荷莲间各画鲤鱼、鲶鱼一尾,
  活灵活现,取谐意“连年有余”。
  整图构图严谨,笔触细腻,
  线条流畅,造型夸张,工写兼备。
  
  
  要富贵还要连年

  下面出场的是朱规裕的孙子
  要说这个孙子,
  可比只求富贵的爷爷有品味多了
  他爱读书,做学问
  所以他的梅瓶,比较风雅
  文人气息十足
  
  这件青花有两个名字
  一个叫携酒寻芳,一个叫携琴访友
  为什么这样,大家看图就知道了
  图中一高士神态怡然,坐骑徐行。
  从其衣着服饰着应为朝廷官员。
  马前一琴童状琴引路,
  马后另一仆人肩担酒食随行。
  远处群山滴翠,碧水横流。
  整图构图精妙,形神兼备。
  笔法极为细腻,
  人物马匹器用景物比例准确,
  层次分明,线条流畅。
  路旁柳枝随风摇曳,人物衣饰亦隐约飘动,
  生动有趣,犹如一幅精美的中国水墨画。

携酒寻芳

  梅瓶也是成双成对的
  这个也是,
  西溪问樵梅瓶
  
  图中一高士衣着打扮
  与携酒寻芳(携琴访友)瓶高士相似,
  亦坐骑徐行。
  然随行者仅为一侍从,侍从肩托一柄宝剑在前引路。
  官人正勒马回首,与一樵夫搭话,
  仿佛出行途中向樵夫问路。
  
  樵夫砍柴归来,正在路上歇息,
  刚好遇官人询问,起身互致问候,
  指点迷津,临别还拱手作揖。
  虽是村野鄙夫,却也知礼识义,令人敬佩。
  
  整器图案与携酒寻芳(携琴访友)瓶风格颇为相近
  ,笔法流畅,当出同一画工之手。
  两瓶图案一文一武,颇有情趣。
  人物走向相反,应为对瓶无疑,
  两瓶图案所反映的应是俞伯牙、钟子期初遇、访友两个主题,
  可谓文武合壁,举世无双。
  

  朱经扶既然是文人
  夫人自然也不能落俗
  于是夫人的梅瓶
  取自两首诗的意境
  
  仕女焦叶题诗梅瓶
  韦应物的诗作为画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
  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仕女题诗

  仕女扑流萤图梅瓶
  
  花园中一仕女端坐凳上,
  将女执扇追扑流萤,
  另一侍女手捧琴盒,姗姗而来。
  图中景色宜人,奇石古松,
  栏栅逶迤,蕉叶婆娑。
  远处群山隐约,祥云渺袅。
  此图意取杜牧《秋夕》: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着牵牛织女星。”

侍女手捧琴盒

  嘉靖青花岁寒三友仙人故事图带盖大梅瓶
  
  图案绘“岁寒三友”仙人图,
  图中松、竹、海相互辉映,绰约多姿。
  松树品格高洁、昂然挺立;
  翠竹虚心劲节,萧疏袅娜;
  梅花则铁骨铮铮,清香冷艳。
  远处仙山隐约,祥云缭绕。
  
  松竹梅下分别盘坐着
  八仙中的代表人物吕洞宾、张果老、铁拐李。
  三位炼丹仙人席地打坐,手持羽扇,
  徐徐煽动丹炉焰火,神态飘逸,志趣各异。
  
  根据瓶身釉色及图案内容,此瓶极具明代嘉靖风格。
  首先,其造型浑厚挺拔,青花釉色于艳蓝中微透紫红,
  是嘉靖时期盛行“回青”料的釉下特殊色彩。
  其次,瓶身主题纹饰为仙人炼丹场面,道教色彩浓厚,
  与嘉靖皇帝一生特崇仙道,祈求长生有密切联系。
  
  
  

  梅瓶太多了,挑几个特别,或不常见的说说
  
  嘉靖珐华彩携琴访友图梅瓶
  整器构图别致,以蓝釉为地色,
  配以黄、紫、深蓝等珐花色。
  图案为浅堆塑式,线条为贴塑状,典雅古朴。
  
  纹饰共有三部分,
  肩部为云肩如意花纹;
  胫部为仰莲瓣纹。
  腹部主题图案为高士携琴访友图。
  
  图中云绕楼阁,高士与琴童正到朋友家探访。
  至于屋外,高士回头叮嘱琴童,颇具生活气息。
  

这种明代不常见

  生气,色情图片怎么发到这里来了
  -----
  
  嘉靖哥釉青花赭彩堆粉梅竹纹梅瓶
  这也很少见,难得
  肩部内侧堆塑云肩如意纹,
  白色如意纹内绘赭彩如意云头图案;
  肩部外侧堆粉卷草纹,与云肩如意纹相连,并用青花勾描轮廓。
  
  腹部至胫部堆粉绘梅花及翠竹。
  两株梅花枝干用赭彩绘成,花朵难以白粉,极富立体感。
  翠竹则以青花勾描边廓,竹叶亦用堆粉。
  
  非常别致的一款梅瓶

  嘉靖孔雀绿褐彩缠枝牡丹纹梅瓶
  
  朱规琅夫妇合葬墓出土
  梅瓶造型简洁大方,胎质较软,
  呈红黄色,孔雀绿釉下加绘褐彩。
  
  图案共四层,
  肩内侧绘褐彩纹一圈,
  肩外侧绘缠枝花纹;
  胫部绘褐彩卷草纹。
  腹部主题案绘褐彩缠枝牡丹花。
  
  不常见的梅瓶

  万历青花“明万历年造”款双龙戏珠纹梅瓶
  
  这个竟然是用上五爪龙了
  
  图案共有六层,每层间以弦纹分隔。
  盖顶部青花楷书“明万历年造”。
  盖外侧绘青花折枝花朵纹。
  颈部绘青花覆蕉叶纹。
  肩部绘六组对称排列的璎珞纹。
  
  胫部绘“江山太平”图,
  图中江芽高耸,海浪拍空,祥云缈袅。
  腹部主纹饰绘双龙戏珠图。
  图中双龙张牙舞爪,怒目圆睁,
  双眉高耸,鼻似如意,扬须摆尾,
  在如意云中对戏火珠,气势雄浑。
  其足部为五爪,这在明代龙纹海瓶中亦很少有。
  
  从器形及字体看,此瓶应为“官搭民烧”的产品。
  “官搭民烧”指当时朝廷御厂器用不足,
  政府强派任务给民窑烧造。

大家看爪子

  一对万历青花应龙赶珠纹细腰梅瓶
  
   此两瓶造型别致,瓷质细腻,
  釉面莹润,釉色泛青,
  青花发色稳定,鲜艳华丽。
  盘口,束颈,平肩圆腹,细腰,
  胫部外撇,呈凤尾形,内敛式圈足,
  足高0.5厘米,足底均无釉。
  
  通体绘青花纹饰。
  颈部绘青花蕉叶纹;
  肩部绘贯套如意纹;
  胫部给海水山石纹,间有祥云、杂宝。
  
  腹部主体图案绘青花应龙赶珠纹,
  图中海浪汹涌,
  两应龙展翅飞行于祥云中,间以火焰纹点缀。
  
  构图新颖,笔法明快,线条流畅。
  此种造型之梅瓶较稀少。
  
  好细腰
  
  

  万历青花“日”字款龙凤穿云纹梅瓶
  
  
  该瓶造型庄重大方,瓷质坚密,
  青花釉色浓艳鲜丽。
  
  盘口束颈,丰肩深腹,腹至足渐收,矮圈足,
  足高约0.5厘米,底心施釉,无底款。
  
  瓶体图案被弦纹分为四组。
  颈部绘青花蕉叶纹;
  肩部饰万字锦地四开光,
  开光内各饰一柱石榴;
  
  胫部绘海马、石山及火焰云纹。
  腹部主体纹饰绘矫龙戏珠和丹凤朝阳图案。
  图中矫龙昂首探爪,独戏宝珠,丹凤则凌空展翅,穿云追日。
  
  其中太阳图案中写有一“日”字,
  具体形象。下腹以海水山石点缀。
  
  整器构图慎密,制作工整,线条活泼,笔意奔放。
  这种青花“日”字纹之海瓶尚属少有。
  
  
  

矫龙

  万历哥釉五彩云龙纹梅瓶
  (厉害的六爪龙出现了)
  
  造瓶造型挺拔,瓷胎呈灰白色,
  釉较厚,开片较粗大。
  釉色白中显青。
  
  颈略高,盘口,丰肩斜长腹,
  腹至足渐收,矮留足,足高约0.5厘来,沙底。
  
  整器图案不分层段,
  颈部无纹饰。瓶身满绘云龙纹。
  
  图中两条矫龙一升一降,矫龙周身红彩,
  须鬃则以绿彩绘之。
  龙足为五爪,在明代梅瓶图案中较少见。
  
  因民间画工的随意性,
  在升龙的一足中竟然画了六爪。
  肩部及胫部各有法轮两只,
  图中另以如意云纹及变形壬字云纹点缀。
  整图龙纹虬劲,色彩鲜明。
  
  
  

爪子啊爪子

  万历酱釉堆粉灵芝牡丹图梅瓶
  
  
  该瓶造型工整秀美,胎质坚密匀实。
  小颈撇口,丰肩窄腹,腹至足渐收敛,
  矮圈足,足高1厘米,釉底。
  
  整器图案以酱釉为底,以白粉堆绘盆景花两组。
  盆景各栽牡丹一株,花期正盛,
  盆内还栽灵芝一株,取意“富贵如意”。
  构图简洁明快,稀疏而不显空荡。笔法流畅,淡雅清新。
  
  

  万历蓝釉堆粉鹭鸶青莲图梅瓶
  
  
  这瓶造型秀美雅致,质地细润坚实,
  釉色艳美,蓝地庄重,白粉明晰,
  
  撇口束颈,圆折肩,窄腹,腹至足渐敛,
  矮圈足,足高1厘米,釉底。
  
  整器图案以蓝釉为地,
  以白粉料绘图案,清晰醒目。
  
  肩部绘白色钱纹、银锭、方胜、双鱼等杂宝纹。
  
  腹部两组主题纹饰为鹭鸶青莲荷莲图,
  每组二只鸳鸯青莲,一丛莲花,
  取意“一路清廉”或“路路清廉”。
  
  图中鹭莲以白粉堆绘,与蓝釉地对比鲜明,十分醒目。
  造型洒脱简洁,疏而不空,笔法极其流畅,清新明快。
  
  此类梅瓶较少见。
  
  

  好了,先到这里了
  如果大家喜欢更多青花瓷
  留言我等会继续发
  要不
  就先到梅瓶展示就只到这里了
  大家去桂林
  可别忘了访问博物馆哦
  好东西多咧
  
  出去饭了。。
  回复又没了
  。。不会出来两遍吧
  我再来刷刷看看
  之前精灵公主的要求还没回复
  现在来吧
  
  祝你早日找到有情郎驸马,哈
  记得要前面说的那些表达诚意的东东哦
  缠臂金哪,耳环,手镯。。。。
  
  

白玉为梳理秀发

  给大家上一些外销明朝外销青花瓷吧
  
  永乐皇帝朱棣打开了国门
  开始和外国人做贸易
  16世纪是中国外贸的一个高峰
  绘画、雕塑、刻版印刷插图、
  丝绸、瓷器、家具、金银具等,由商船运入欧洲,
  其中数量最大的是描绘精美的中国瓷器。
  
  最开始中国瓷器和艺术品还只是欧洲王室才能收藏。
  17世纪,中国青花瓷器在欧洲已成风尚,
  后来更取代银器,成为正式宴会的餐具。
  至18世纪,中国艺术品已成为欧洲宫廷非常流行的收藏品。
  欧洲皇室丰富的中国艺术收藏,
  使欧洲上层社会争相仿效,推动了欧洲的中国艺术热,
  如果你没有几件来自中国的瓷器和艺术品
  你都不好意思和人说你是真正的贵族
  
  (没想到时至今日,那些没太多美感的欧洲奢侈品
  竟然让国内有钱人们趋之若鹜,风水轮流转啊)
  
  我们来看看外销的青花瓷吧

永乐青花花卉纹卧壶

  万历时期外销的克拉克青花大盘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