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xiang123123 
  
  之前我还以为你的赞美是说反话呢
  正准备请小令不要误会你
  原来是真心的呀,,,,汗
  
  其实我本人不喜欢清朝
  要非常努力,非常有爱的想很多还不错的满族同胞
  才能控制自己尽量不情绪化的看待清朝
  这个很不容易
  想到这里会很佩服那些有胸襟的人
  战胜自己的成见,是多么的不容易
  
  我对清的瓷器,也不感冒
  尤其是粉彩珐琅彩,
  撑死了只能说,嗯,技术很成熟
  烧制不易,真是能工巧匠呀。。。。
  反正,不是我的那杯茶
  
  几件清朝的粉彩
  都是在拍卖中
  其中一件卖到了四千五百万
  。。。
  还有一件,让一向崇尚非暴力的我
  有把它砸了的冲动
  ----

  现在订报纸送的东西还蛮多的
  。。。
  回来继续了
  
  
  xiang123123 
  
  技术的进步,工艺的精湛是劳动人民创造滴
  艺术的品味,却是统治者的品味决定的
  到了清,额
  劳动人民依然是伟大的,上面的品味却是差了
  导致的结果就是艺术和工艺不能完美的结合
  用优秀的技术表现恶俗的品味
  只能说,糟蹋了
  ------
  
  
  
  关于青花的讨论告一段落了没
  楼主要来八八明朝的鞋子基本款了
  
  可以开始了么?
  
  
  
  小令,大图也没关系
  又不是加塞,我还没开始呢
  正在准备中
  ---
  图文都有才好看嘛
  
  
  明朝的鞋袜
  
  古人把鞋叫做履
  当然口语也还是可以叫鞋
  男人穿的叫鞋,女人穿的也叫鞋
  这不废话么
  当然也不全是废话
  因为在明朝人穿在脚上的衣服
  男人穿的叫“袜”
  女人穿的叫“褶”
  
  有同学可能会说,
  那之前不是有“凌波小袜”这一说么
  也是。但是到了明代就不这么说了,给分开了
  
  明朝的袜子,最推崇的还是黑色,其次是浅红色
  鞋子的颜色呢,曾经流行过深红,后来也是黑色
  女鞋用高底,脚小的更显小,瘦的就更显瘦
  要知道三寸穿无高底鞋的脚显得比四五寸有底的鞋脚还大
  所以高底不可完全不要,但也不要太高
  塞紧了一样现出原形来
  穿鞋还是要宽松点好
  不能自然走路的鞋,哪有什么美感可言呢
  
  古人的形容词常常非常贴切
  比如盘龙髻,乌云发什么的
  唯独对脚的形容,取义命名,与事实相反
  脚,在人体部位来说
  是最小的
  莲花,却是花中形状偏大的
  说女子的脚为三寸金莲
  如果真如莲花瓣,那是肥大,
  再小的莲花瓣,又何止三寸呢
  
  女子的鞋被冠名为“凤头”
  于是人们就用金银制凤,缀在鞋尖上,以符其实
  可传说中的凤凰是鸟中之王,除了比大鹏鸟小些
  其他鸟没有比这个大的
  古人为什么取这样的名字呢
  还是有原因的
  
  女子裹足,不自明朝而始,甚至也不是宋朝
  当初命名的时候,女子的脚也一如男子
  如同莲花瓣,凤头一般
  形状好看,可还是大的
  
  缠足自何而起
  要感谢南唐李后主了
  (就是那位写出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哥们)
  李后主有个宫嫔叫窅娘
  她非常的善于舞蹈
  于是做了六尺高的莲花台
  用珍宝缨络装饰,
  让她用帛缠足,向下屈做新月形
  穿素袜在莲中起舞,回旋往复,有凌云之态
  (有点芭蕾舞的意思)
  这样一来,无数的美女开始效仿
  
  准确的说,在宋朝元丰以前
  缠足的还非常少
  从元朝到明朝,此风才开始大涨
  当朝的文人就有不少觉得这是造作,违反天然
  不过,架不住,妇女对时尚的追求
  
  元明两代没有规定妇女必须缠足
  倒是有规定,只允许官宦世家缠足
  这就导致了一种倾向
  大家都认为缠足是高贵的,是美的,是贵族
  甚至到了清代,满族女子还学汉人缠足
  并且屡禁不止,悲剧么?的确是悲剧
  其实和现代女子文眉,开双眼皮,隆胸没什么分别
  都是一种对自己认为的美的追求
  不过,那些不懂事就被缠足的小女孩还是值得同情的
  毕竟不是自己的选择
  
  扯远了,绕回来
  明朝对什么身份在什么场合穿什么鞋子袜子,有明确的要求
  明帝王百官,后妃宫人,都可着靴。
  儒士生员等准许穿靴;
  校尉力士在上朝时准许穿靴,外出时不许穿;
  其他人如庶民、商贾等都不许穿靴。
  
  北方人多穿菱纹绮履,江南人多着棕麻鞋。
  
  皇帝也不是想怎么穿就怎么穿的
  “朔望(初一、十五)、视朝、降诏、
  ‘四夷’朝贡,外官朝见”时,可以穿皮靴
  
  但在皇帝着“通天冠服”或“皮弁服”参加大典时,
  是不能穿靴的,这种情况依制应着白袜赤鞋。
  群臣冠服则穿“白袜黑履”。
  
  百官着“公服”,较为正规,
  在“早晚奏事及侍班”、“朝参”、“朔望”
  等关键场合,一般着“朝靴”
  其中以“朝方靴”为代表。
  
  明代靴子的形制,以青缎子为面,
  下槽接头前饰梗,三道皮子反缝,
  靴底共八层皮沿条,生牛皮为底面,
  双抄纸垫衬底心,纳卧针正绱,平墙烫白千粉。
  
  当时,另一种钉靴,是供文武官员雨天穿的。
  洪武六年诏定,原
  “百官入朝,遇雨皆蹑(着)钉靴,声彻殿陛”,
  掌官礼仪的“侍仪司 ”,遂奏请禁止。(钉鞋太吵人了)
  
  明朱元璋听奏传谕,百官雨天穿针靴,
  可在靴外再套上一双“软底皮鞋”待出朝脱去。
  这确是一个解决殿堂噪声和泥污的好办法。
  但也不都是如此,还有特殊规定,
  即在“奉天、华盖、武英诸殿奏事”,必须着用“履鞋”。
  
  明代百姓常在腰间或扇柄处,
  甚至烟杆上携挂鞋形物,
  传可"辟邪"。
  
  
  
  
  

靴底前部呈方形明朝的朝方靴

  精灵公主
  
  皇后穿着舒不舒服,我不知道
  我们现在的有些鞋子
  也不像给正常人穿的
  活像受刑
  尤其时候贝嫂那些
  
  潮流吧,反正古人的想象力很BH的
  宋朝的人,还最爱穿皮鞋呢
  我感觉把古代的鞋子加工,加工
  可以直接去巴黎,米兰走秀了
  
  
  汗,,,,也干了回加塞的事儿
  。。。
  面啊面 
  
  喜欢小脚是挺恶趣味的
  风气使然
  最可怜就是未成年的小女孩了
  ----
  
  晚饭吃多了,脑子有点不灵光
  干点力气活儿
  贴些历朝历代的鞋子给大家看吧
  
  我也脑袋放空中
  ----
  ----
  世界上第一双靴子
  3880±95年以前
  
  新疆楼兰铁板河出土
  有些残破,大约是37-38码的脚
  
  靴的结构不同于现代帮底分件的构成,
  由靴前、后帮和鞋跟三部分组成,
  靴前帮用整块毛皮按脚掌(弓)部形状折合,缝合靴头,
  靴的内侧与靴革幼(后部)在腰窝部位缝合。
  
  然后绱缝鞋跟。
  皮靴用棕色毛皮单层缝制
  靴底及经常磨损部位已成光皮。

  3200年前的哈密男靴
  
  一双带羊毛皮的高筒靴,筒高20厘米,
  无衬里迹象,内中铺毡,为御寒之用。
  
  此靴显现其地域性特征,
  反映了当时的鞣革、脱脂工艺和
  制毡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
  
  现在新疆考古研究所

  原始木履
  1989年在浙江省慈湖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遗址发现。
  出土时一只已腐烂,另一只比较完整。
  
  据考古学家运用C14测定为5365士125年前的遗物。
  下图右上角有五个洞的是实物
  
  
  

  春秋时期锦面麻履
  
  这个是春秋墓葬出土的实物
  颜色还真是鲜艳啊
  

  战国皮踏履
  
  这皮鞋很像现在的某个牌子
  方头方脑的,什么来着。。。

  战国时期的马靴
  胡服骑射的时代
  
  实物是出土的工艺品
  形制为战国时期战靴,其实是四只桌子脚
  桌子已经腐烂了,四个铜制桌脚还在
  ---

  始皇帝的军鞋
  
  军鞋有皮靴,也有布鞋,
  而且穿鞋等级十分严格,
  从这三座兵马俑所穿的鞋看,
  
  侍卫俑穿的是月牙形头履;
  军吏俑穿的是方口翘头履;
  将军俑穿的则是翘圆头绘彩长统靴。
  并且还可惊人地发现,
  至少在两千年前的秦朝,
  我们祖先就发明了纳鞋底的制作技术了。
  
  

  歧头履,
  
  古代亦称“分歧履”,
  在先秦典籍中,
  称鞋头分歧始于皇帝内宫,
  曾经作为皇宫祭祈时所穿“舄”的形制,后流向民间,
  先为男性穿着,到汉代女子也普遍穿用。
  后传至唐代,消迹于宋代。
  
  这鞋虎头虎脑的,是陶制的,还有上面的将军靴是玉质的
  古人也爱鼓捣工艺品哪。。

  木屐
  
  汉代,木屐已经成为老百姓所常穿的鞋子了。
  《后汉书·五行志》载:
  “延熹中,京都长者皆着木屐;
  妇女始嫁,至作漆画五彩为丝”
  
  在都城长安,年长的老人都穿木屐;
  女子出嫁,也要穿木屐,屐上彩画,
  并用五彩带系之,十分美观。
  到三国时期,木屐有了较大的发展,
  出现了连齿木屐,即楄、帮、齿全部用整块木头制成。
  
  屐是古代对木制底鞋类的总称。
  其特征是前后装两个木跟,
  古时称高跟为齿,故木屐又称“齿屐”。
  在汉代,男穿方头屐,女穿圆头屐。
  此中寓天圆地方之意。
  
  下图为男子的方头木屐,圆头的怎么也找不到图片。。。

  西汉
  
  辛追夫人的家当
  
  

绢袜,双层绢

  西汉素绢夹袜
  下图为袜带
  古人的东东都是一系列的
  --

  东西汉出土鞋子的实物
  

西汉麻履(西汉墓出土实物)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