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鞋袜
古人把鞋叫做履
当然口语也还是可以叫鞋
男人穿的叫鞋,女人穿的也叫鞋
这不废话么
当然也不全是废话
因为在明朝人穿在脚上的衣服
男人穿的叫“袜”
女人穿的叫“褶”
有同学可能会说,
那之前不是有“凌波小袜”这一说么
也是。但是到了明代就不这么说了,给分开了
明朝的袜子,最推崇的还是黑色,其次是浅红色
鞋子的颜色呢,曾经流行过深红,后来也是黑色
女鞋用高底,脚小的更显小,瘦的就更显瘦
要知道三寸穿无高底鞋的脚显得比四五寸有底的鞋脚还大
所以高底不可完全不要,但也不要太高
塞紧了一样现出原形来
穿鞋还是要宽松点好
不能自然走路的鞋,哪有什么美感可言呢
古人的形容词常常非常贴切
比如盘龙髻,乌云发什么的
唯独对脚的形容,取义命名,与事实相反
脚,在人体部位来说
是最小的
莲花,却是花中形状偏大的
说女子的脚为三寸金莲
如果真如莲花瓣,那是肥大,
再小的莲花瓣,又何止三寸呢
女子的鞋被冠名为“凤头”
于是人们就用金银制凤,缀在鞋尖上,以符其实
可传说中的凤凰是鸟中之王,除了比大鹏鸟小些
其他鸟没有比这个大的
古人为什么取这样的名字呢
还是有原因的
女子裹足,不自明朝而始,甚至也不是宋朝
当初命名的时候,女子的脚也一如男子
如同莲花瓣,凤头一般
形状好看,可还是大的
缠足自何而起
要感谢南唐李后主了
(就是那位写出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哥们)
李后主有个宫嫔叫窅娘
她非常的善于舞蹈
于是做了六尺高的莲花台
用珍宝缨络装饰,
让她用帛缠足,向下屈做新月形
穿素袜在莲中起舞,回旋往复,有凌云之态
(有点芭蕾舞的意思)
这样一来,无数的美女开始效仿
准确的说,在宋朝元丰以前
缠足的还非常少
从元朝到明朝,此风才开始大涨
当朝的文人就有不少觉得这是造作,违反天然
不过,架不住,妇女对时尚的追求
元明两代没有规定妇女必须缠足
倒是有规定,只允许官宦世家缠足
这就导致了一种倾向
大家都认为缠足是高贵的,是美的,是贵族
甚至到了清代,满族女子还学汉人缠足
并且屡禁不止,悲剧么?的确是悲剧
其实和现代女子文眉,开双眼皮,隆胸没什么分别
都是一种对自己认为的美的追求
不过,那些不懂事就被缠足的小女孩还是值得同情的
毕竟不是自己的选择
扯远了,绕回来
明朝对什么身份在什么场合穿什么鞋子袜子,有明确的要求
明帝王百官,后妃宫人,都可着靴。
儒士生员等准许穿靴;
校尉力士在上朝时准许穿靴,外出时不许穿;
其他人如庶民、商贾等都不许穿靴。
北方人多穿菱纹绮履,江南人多着棕麻鞋。
皇帝也不是想怎么穿就怎么穿的
“朔望(初一、十五)、视朝、降诏、
‘四夷’朝贡,外官朝见”时,可以穿皮靴
但在皇帝着“通天冠服”或“皮弁服”参加大典时,
是不能穿靴的,这种情况依制应着白袜赤鞋。
群臣冠服则穿“白袜黑履”。
百官着“公服”,较为正规,
在“早晚奏事及侍班”、“朝参”、“朔望”
等关键场合,一般着“朝靴”
其中以“朝方靴”为代表。
明代靴子的形制,以青缎子为面,
下槽接头前饰梗,三道皮子反缝,
靴底共八层皮沿条,生牛皮为底面,
双抄纸垫衬底心,纳卧针正绱,平墙烫白千粉。
当时,另一种钉靴,是供文武官员雨天穿的。
洪武六年诏定,原
“百官入朝,遇雨皆蹑(着)钉靴,声彻殿陛”,
掌官礼仪的“侍仪司 ”,遂奏请禁止。(钉鞋太吵人了)
明朱元璋听奏传谕,百官雨天穿针靴,
可在靴外再套上一双“软底皮鞋”待出朝脱去。
这确是一个解决殿堂噪声和泥污的好办法。
但也不都是如此,还有特殊规定,
即在“奉天、华盖、武英诸殿奏事”,必须着用“履鞋”。
明代百姓常在腰间或扇柄处,
甚至烟杆上携挂鞋形物,
传可"辟邪"。
靴底前部呈方形明朝的朝方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