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427 江国被灭

  我们先对前面几件事情做一个小结:
  公元前624年,春,晋国联合宋、陈、卫、郑等讨伐沈国;
  公元前624年,四月,王官之战,孟明兑现了崤之战后对晋国三年的承诺,随后秦穆公制定西部大开发的新路线;
  公元前624年,秋,楚国包围江国,晋国先派『先仆』发兵攻打楚国来解江国之困,到了冬季,阳处父再次带队攻打楚国,但均没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说起来,江国跟楚国关系应该不算太差,例如楚穆王逼宫之时我们曾经提到的江芈便与江国有关。
  论身份,江芈是楚文王之女,楚成王的妹妹,楚穆王的姑姑。
  由于嫁给江国国君,因此这也是江芈这一称呼的由来,后来江芈返回楚国,也正是楚穆王听从自己师傅的建议故意激怒江芈,才最终确定了楚成王想要废掉他的消息。

  从这个角度来看,江国与楚国联姻并且就在眼前,两国关系也不至于太差,所以为什么楚国要拿江国下手呢?
  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江国作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介于楚、宋之间,先后有齐晋的称霸,中间也有宋、秦、楚等虎视眈眈,外交之上的确很难有完美的解决方案。
  事实上,为了跟楚国套近乎江国与楚国联姻这一情况不假,但在此之前江国由于齐桓公的存在,江国与齐国一度走得很近。

  例如公元前658年,召陵之盟迁徙,齐桓公曾与江国和黄国结盟,目的是欢迎这两个靠近楚国的小国归服齐国;
  到了来年的公元前657年,齐桓公再度与江国、黄国会盟,这次已经是在为进攻楚国做准备,当然齐国的这次行动变成了召陵之盟。
  所以我们要说的是,世事无绝对,没有永远的朋友,仅有永远的利益。

  因为局势,江国不得不在几股势力之间徘徊,为了是生存;
  因为斗争,几个大国又不断的拿各自所依附的小国做文章,为了也是生存。
  由于平台不一样,小国那是真的在为生存而战斗,大国则为的是更好的生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其他周邻小国能不能生存倒也变得不再重要……

  到了公元前623年,王官之战后的第二年,晋襄公发兵攻打秦国。
  晋军的这次行动包围了秦国的『邧地』『音同元』和『新成』,目的显然这是对秦国的一次报复行动。
  然而,就在晋国攻打秦国的同期,楚国也出兵攻打江国,弱小的江国此时没有晋国的保护无力抵抗,江国就此灭亡。
  晋襄公:……

  秦、晋、楚原本三足鼎立之势,楚国趁着秦晋交战期间消灭江国,这是三个大国之间的博弈。
  在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虽然晋襄公攻打秦国,虽然晋军包围邧地、新成,秦穆公倒是没有对此发表太多看法,毕竟决裂之后的秦军之间这属于正常的『礼尚往来』。
  倒是对于江国的灭亡秦穆公表示深深的遗憾,并且穿上素服为江国默哀。

  晋国出兵要保护江国,晋国出兵要打秦国,楚国趁机消灭江国,至于秦穆公这又是闹的哪一出?
  原来,追根溯源的话,江国与秦国同为嬴姓诸侯国。对于同盟的国家被灭,秦穆公没能前去救援表达了自己的遗憾。更为重要的是,秦穆公这是在以江国的灭亡警醒自己。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善水心 2016-05-21 16:16:01
  呵呵,居然半夜发福利。
  -----------------------------
  哈哈 小姑娘没想到吧
  @苏州五针松 2016-05-21 16:00:33
  @o弘毅o 生命不过一场游戏,我们一起来八卦,看看各位老祖宗们在年少轻狂沉迷于--顶
  -----------------------------
  谢谢
  @周易取名字 2016-05-21 13:08:15
  @o弘毅o :本土豪赏1根 鹅毛 (1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我也要打赏 】
  -----------------------------
  好多鹅毛 哈哈
  @片汤2016 2016-05-21 06:42:25
  顺应民意,为楼主顶
  -----------------------------
  民心所向啊
  @突然到来的爱情 2016-05-21 08:43:51
  周末来一顶
  -----------------------------
  呵呵 周末好
  水完了
  接着更呗
  428 赵盾出场
  428 赵盾出场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
  很熟悉的套路有没有?
  我们老实交代,这是三国演义的开头……

  根据我们前面的介绍,秦、晋、楚之间已然有了三足鼎立的趋势,接下来双方你来我往,说不定就能上演一出春秋版的三国演义。
  当然我们知道,历史的剧本早已写成,我们没有能力强行把接下来的剧情往三国相争这条路上引。
  更为重要的是,历史终归有人来演绎,刚好到了这个时候,也就是公元前621年,有一位关键人物去世了,这个人就是秦穆公。

  然后还是在公元前621年,又有一位关键人物去世了,这个人就是晋襄公。
  然后还是在公元前621年,又过一位关键人物……
  楚穆王:这次不会轮到我了吧……

  好吧,我们不卖关子,然后时间先后顺序一个一个来。
  当然,我们可以小小的提前剧透一下,楚穆王这年其实没去世……
  楚穆王:还好……

  首先,我们说的这位关键人物叫做『赵盾』。
  前面我们有过介绍,晋文公第一次流亡到翟国之时,季隗为晋文公生下伯儵与叔刘,叔隗也为赵衰生下一个儿子,这个人便是赵盾。
  所以按照我们严密的推理能力就知道了,赵盾是赵衰之子……

  晋文公结束十九年的流亡之后,翟人把晋文公的老婆季隗送回到晋国而请求留下了他的两个儿子,与此同时晋文公又把自己的女儿『赵姬』嫁给赵衰并生了三个儿子『原同』、『屏括』、『楼婴』。
  这个时候神奇的事情就出现了,在季隗被送回国之后赵姬竟然主动请求迎接赵衰的老婆叔隗和其子赵盾。
  赵衰一开始还辞谢不肯答应,于是赵姬便生气了:有了新宠而忘记旧好,这样不行,必须要把他们接回来。

  所以说赵盾能够回国,首先应该感激的不是他爹而是赵姬。
  当然我们可以再八卦那么一点,论辈分,叔隗、季隗是姐妹,赵姬是晋文公的女儿,赵盾是赵衰之子,赵姬又是赵衰的老婆。
  所以赵盾该感谢的到底是他姐呢还是他妈,这到是个问题……

  其次,我们为什么要说这位叫做赵盾的关键人物呢?
  因为在公元前622年,赵盾的老爹赵衰去世了,赵衰得出场顶他老爹的班。
  不过这事再次得感谢赵姬,因为叔隗和赵盾回来后赵姬发现赵盾相当有才,于是又一次主动请求让赵盾作嫡子,让叔隗作正妻,自己和三个儿子的地位都下调。

  公元前621年,春,晋襄公组织晋军阅兵,并且撤去两个军,这样晋军的编制又重新回到三个军。
  按照计划,晋襄公任命『狐姑射』为中军将,赵盾则为中军佐辅助狐姑射,其中狐姑射为狐偃之子。
  当然,这样的安排也告诉我们曾经跟随晋文公流亡的狐偃也已经去世了……

  先轸之后,不是先且居担任中军将的么?
  很不巧,先且居也于公元前622年去世了。
  话说这一集对晋国好像很是不利,净是在死人,而且还都是些重要角色……

  但是到了这里的时候意外出现了,阳处父的存在改变了晋襄公原本对于中军将和中军佐人选的问题。
  作为赵衰曾经的老部下,阳处父更加偏向于赵盾成为三军统帅,于是便向晋襄公建议到:任用能干的人,这才是国家的利益所在。
  谁更有才能?
  阳处父表示当然是赵盾,于是乎我们在看到一连串曲折之后赵盾成为了晋国的中军将,这是赵氏一脉第一次以晋国最高权臣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

  至于赵盾究竟有何才能,我们还是得先聊聊两位关键人物的去世情况后再说……
  友情预告 明天我们对秦穆公做一个总结
  @善水心 2016-05-22 20:51:47
  还不出来更文?催催催~~~
  -----------------------------
  呵呵 来啦
  @汤圆爱妈妈 2016-05-22 12:52:23
  周末好
  -----------------------------
  大家周末好
  @司马蛋 2016-05-22 10:19:56
  顶
  -----------------------------
  谢谢
  @暴宝蓝 2016-05-20 20:33:58
  我是来顶楼主的
  提个建议,有生僻字能不能注个拼音?
  -----------------------------
  @o弘毅o 2016-05-20 23:30:13
  哈 好久不见你了啊 最近情况还好吧
  生僻字的问题我们后面已经注意了 基本都把读音列出来了的
  -----------------------------
  @暴宝蓝 2016-05-22 10:21:25
  情况有在好转,所以来顶楼主啦
  -----------------------------
  恩 那就好哈
  @善水心 2016-05-22 09:21:29
  赵姬真是好姑娘啊。赵衰好福气呀。楼主,不要责怪我木有看重点。
  -----------------------------
  其实没什么重点不重点的
  本身同样的故事大家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 其实很正常的
  开更
  429 大长篇之秦穆公
  429 大长篇之秦穆公

  秦穆公,嬴姓,名任好。
  秦德公之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
  自秦襄公建国以来,秦穆公是第九位国君,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在位长达三十九年。

  从公元前659年秦穆公即位一直到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我们能够很明显感觉到的是自初秋以来秦国开始更多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并且是以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参与到其中。
  秦国能够活跃于中原,这当然与秦穆公的一系列功绩有关,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秦穆公进行一个简要的回顾。

  首先,与中原诸多老牌强国所不同的是,秦国的起点非常之低,起步非常之晚。
  我们往前追溯的话,比如西周孝王时期孝王志在抵御戎狄的侵扰而振兴王室,秦非子养马有功而受封于秦,此时的秦仅仅只是有了自己的地盘,尚且不能称国。
  到了西周、东周交替之际,秦仲、秦庄公抵御戎人有功,但一直到秦庄公之子秦襄公因平王东迁之时勤王有功才正式成为周朝封国,也就是说直至进入春秋之时秦国才成为诸侯国之一,并且此时秦国的爵位为伯爵。

  从初始的爵位来看,秦国与同样西周末期封国的郑国相当,比起楚国的子爵要好那么一点,但与中原的比如齐、鲁、宋、卫等自是不如,甚至是陈、蔡等爵位都在秦国之上。
  也就是说,无论是知名度或者底蕴,秦穆公往前的秦国那都是一穷二白,因远在西陲边缘既对中原局势没有太大的影响,也因与楚国类似身处蛮荒之地的情况很难得到中原文化的认可。

  其次,秦人一开始也并非就是土生土长的西部势力。
  作为商朝时期飞廉、恶来的族人因三监之乱受影响秦人才被西迁,此后长期与戎狄相邻,这也造成了秦国在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上的相对落后。
  最为典型的便是在国君继位这一问题上,自秦襄公建国至秦穆公秦国共历九代国君,但是在继位人选上却并没有明显的规则可言。

  比如第六任国君秦德公去世,其子秦宣公即位,等到秦宣公去世之后,两个弟弟秦成公和秦穆公分解即位,秦成公和秦穆公属于典型的兄终弟及模式,甚至是秦德公本人也是前任国君秦武公的弟弟;
  比如第二任国君秦文公之后,即位的秦宪公是秦文公的孙子;
  包括秦襄公和秦宪公之后的秦出子在内的,其身份也并非秦人国君之嫡长子。
  也就是说,在秦穆公以前秦国国君的继任制度显得十分松散,比起楚国来也是强不到哪去,礼法、制度的落后,自然中原各诸侯国不会与其为伍。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秦德公在位仅2年,随后其儿子秦宣公在位12年,秦成公在位3年。
  一方面秦穆公之前包括父亲和二个兄弟在位时间太过短暂,另一方面继位制度的松散,秦穆公得以登上历史舞台。
  所以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再对秦穆公进行回顾之时就能更加明白秦穆公的出现之于原本并不太入流的秦国的重要性。

  秦穆公曰:邦之杌陧『音同务涅,形容倾危不安』,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
  治国之道,关键在于用人,用错了人,国家将会出事;用对了人,国家便可以繁荣昌盛。
  举贤才而兴邦国,秦穆公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这是其一;

  秦国文化落后,秦穆公便请熟悉中原文化的百里奚、蹇叔治国,秦国自此重施于民,内修国政;
  秦国西部扩张,秦穆公便招熟悉戎人习性的由余,秦国自此向西扩地千里,一举奠定西部霸主之地位。
  虽然与楚国同样位置偏远、文化落后,但是与楚国又有所不同的是,在秦穆公的带领之下秦国广泛吸收他国人才弥补自身不足。对于人才,尤其是异国人才的重视,这是秦国能够奋起直追并在日后傲视群雄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秦穆公曰:同盟灭,虽不能救,敢不矜乎!吾自惧也。
  公元前623年,楚灭江国。
  对于这样一个小国的灭亡,秦穆公大行哀悼之礼看起来有些意外,但江国毕竟也是嬴姓侯国,秦穆公一方面对不能挽救江国于水火之中表示遗憾,另一方面也是对秦国的警醒,这件小事的背后体现着秦穆公谨慎低调的外交之道,这是其二。

  秦穆公上任之初,虽然期待建功立业,但没背景没实力,甚至威望也完全没有的秦国想要于中原混个脸熟都很困难,于是秦穆公便把外交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晋国之上,通过赢取晋献公之女穆姬,秦晋之好有了好的开端。
  很遗憾的是,晋献公之后无论是晋惠公还是晋怀公均没有配合秦穆公的外交策略,晋惠公违背泛舟之役攻打秦国从而引发韩原之战,晋怀公作为秦国人质兼秦穆公女婿私下溜回晋国,这都为秦穆公结盟晋国从而逐步涉猎中原蒙上阴影。
  不过接下来秦穆公没有放弃而是把目标定为了流亡楚国时期的晋文公,最终晋文公在秦国的扶持之下成为即位,秦晋之间算是有了一段比较美好的时期。

  很可惜的是,晋文公一方面太过强大,强大到直接成为了中原之霸,秦穆公想要控制住晋国的想法变得更加不现实;
  另一方面晋文公在位时间太短,等到晋襄公即位之初秦穆公迫切东进而偷袭郑国,崤之战的爆发彻底宣告秦晋决裂,秦穆公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外交关系也宣告破产。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齐桓公之后,宋襄公意气风发几次组织盟会想要称霸中原,作为三监之乱后先商遗民为主体的宋国地势平坦,周围强国林立,如此高调的行为立刻引来楚国的攻击,泓水之战,宋襄公终究昙花一现。
  至于秦穆公,同样作为三监之乱后由东向西的落魄贵族,如果一开始便树敌太多,实力不足以踏平天下的情况下恐怕会迎来宋襄公类似的结局。
  所以即便秦晋外交失败,即便崤之战秦军全军覆没,但我们看到秦军主力并未受过太大打击,晋文公之前、晋文公之后,秦军对晋国也都有过胜绩,这是楚国所不曾做到的事情。

  秦穆公又曰: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
  崤之战后,秦穆公对于秦军的惨败深感痛心,感叹时间飞速流逝,后悔也已经没有意义。
  此时的秦穆公一方面力排众议坚挺孟明,孟明三年后战争不可一世的晋国回报了秦穆公的这份信任;
  另一方面秦穆公把失败的责任抗在自己的肩上,同时面对新形势制定了称霸西戎的下一战略目标。
  总体来看,秦国在沉寂一百多年后终于迎来属于自己的历史契机,国力得到空前发展,声望也在与晋国的争霸以及对西戎的吞并,乃至最终襄王赐铜鼓过程中大大增强,秦穆公是毫无疑问的总设计师与执行者。

  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秦穆公终究还是做了一件最不该做的事情,这件事情发生在他去世之后,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人殉。
  商朝时期,人殉一度十分流行,权贵去世之后大量殉葬者被带到另一个世界继续为他们提供服务。秦国一度因为戎狄带来的生存问题对于人殉无暇考虑,但是自春秋以来建国后这项落后的制度又死灰复燃。
  秦穆公之前,秦国第五任国君秦武公殉葬人数66人,到了秦穆公,这一数量提高到一百七十七人,甚至其中不乏『子车氏』三兄弟『奄息』、『仲行』、『鍼虎』『音同针』,这三位都是当时秦国一等一的人才。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秦穆公为秦国带来人才,又将人才最终带走;
  秦穆公带给秦国辉煌,但又将这份荣耀收回,秦穆公的故事告一段落,秦国的故事也将告一段落。
  @善水心 2016-05-23 20:31:27
  催文催文~~
  -----------------------------
  呵呵 来晚了
  @爱吃鱼不爱挑刺 2016-05-23 15:19:10
  @o弘毅o :本土豪赏1朵 鲜花 (100赏金)聊表敬意,要送朵花这么复杂啊,手机还弄不了。【 我也要打赏 】
  -----------------------------
  额 所以顶贴就行了呗
  @蜜若可 2016-05-23 10:58:53
  有点难过对于秦穆王的离世,对他带走人材也是心痛啊
  -----------------------------
  呵呵 别难过 我们说的都是几千年前的事情 代入感不用这么强
  @善水心 2016-05-23 10:00:10
  顶,楼主辛苦了~
  -----------------------------
  不辛苦
  大家晚上好
  我们继续更新吧
  430 东西南北
  430 东西南北

  秦穆公之后,我们接下来要说的是晋襄公。
  公元前621年,不止是秦穆公,晋襄公紧接着也离开人世,在位仅7年。
  对于晋襄公,军事上一系列的辉煌与短暂的在位时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晋文公一样的是,晋襄公输给了时间。

  我们在回顾晋襄公的成就之时,大致避不开东西南北几个话题:
  往东,晋襄公发兵先后进攻卫国和鲁国以此来维护晋国在中原各诸侯国中的老大地位。
  进攻鲁国,晋襄公的理由是鲁国不来朝见晋国;
  进攻卫国,理由不仅仅是卫国不来朝见,而且还主动挑衅晋国……

  由于卫成公曾经被晋文公审判关押于周王室的地盘并且差点投毒致死,卫成公与晋国多少有一些隔阂,加上卫国与狄人结盟之后卫国局势有所缓和,因此卫成公不但不去朝见晋国,反而派遣『孔达』进攻郑国。
  对于卫国的举动,晋襄公听取先且居的建议先是主动朝觐襄王做好表率,随后才派先且居、胥臣进攻卫国,没想到的是卫国紧接着又派孔达进攻晋国作为报复。
  到了第二年晋襄公一生气便号召鲁、宋、郑、陈等准备联合伐卫,这是陈国主动替卫国求情并主动把孔达给抓起来,卫国才逃过一劫。

  往西,晋襄公仅仅上任的第一年崤之战便爆发,虽然秦晋之间友好关系宣告结束,但秦国东进的势头彻底被消灭于萌芽。
  此后王官之战虽然孟明雪耻成功,但紧接着晋襄公又派兵攻打秦国并占领秦国两座城邑作为报复,总体来看,虽然我们不能忽视秦穆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秦国在与晋国的对话当中并为取得优势,甚至是晋国稍占上风。
  更为重要的是,晋襄公往后秦国东进的道路彻底被晋国封锁,一直到春秋时代的结束,秦国都只能老老实实蛰伏于西方。

  往南,同样是在晋襄公的第一年,晋国联合陈国、郑国讨伐与楚国走得很近的许国,随后楚国进攻郑国作为回应。
  紧接着阳处父进攻蔡国,楚国令伊子上前去救援,晋楚隔河形成对峙之势。
  结果我们知道了,仗还未打阳处父便宣布楚军逃走晋国得胜回朝,子上随后被太子诬陷,楚成王也因为太子相逼而自尽。

  往北,这里是狄人的地盘,虽然狄人来势汹汹,先轸还是在箕之战大败狄人并俘获其首领,当然此战先轸因为对晋襄公之前的失礼而决意赴死成为一个遗憾。
  这里我们提一个细节,俘获狄人首领的郤缺是郤芮之子。当年晋文公在秦国的协助之下击败晋怀公而即位时,郤芮与吕省计划火烧晋文公的宫殿,亏得寺人披提前告知晋文公计划才失败,郤芮随后也被杀。
  到了后来,晋文公时期的功臣之一胥臣在野外看到郤缺在田间锄草,其妻恰好给他送饭,两人相敬如宾让胥臣十分感动并认为郤缺也是有德之人,于是在胥臣的举荐之下郤缺担任下军大夫,随后才有箕之战中的功绩。

  总体来看,晋襄公的政治生涯虽然比起晋文公还要短暂,但从初生牛犊之时便力克秦、楚,东西南北均有所建树,他所在位的七年时间里晋国延续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晋国也没有向郑国、齐国那般在巅峰之后迅速跌落。
  当然,我们介绍到,晋国的霸业之所以能够平稳过渡这除了与晋襄公的表现有关,与晋文公时期创立的三军六卿制也有较大的关系,比如先轸、先且居父子先后作为中军将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提及晋襄公所做的另外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重要的甚至是影响到晋国日后的走势,这便与重组六卿有关。
  @卖女孩的小火柴LB 2016-05-23 22:18:49
  胸中有丘壑。
  -----------------------------
  呵呵 我在每一个大长篇的时候都希望能够换不同的方式
  对于秦穆公,我是从秦穆公的三句话展开的
  希望从秦穆公说的三句话我们能够了解到秦穆公的主要特色
  也想大家能够接受甚至喜欢这样的形式
  @善水心 2016-05-24 10:16:32
  呵呵,楼主最近很忙呀,每天都这么晚才更
  -----------------------------
  恩 这几天有点小忙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6-05-24 08:56:31
  周二打卡~520福利不小哇~
  -----------------------------
  可惜潜水姐不在啊
  洗个澡了再来更...
  开更
  431 重组六卿
  431 重组六卿

  我们回顾完晋襄公对外的一系列成就之后,再一次把话题放到晋国了内政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三军六卿,并且说晋襄公对晋国六卿进行了大幅度的重组。
  晋襄公为什么要在去世之前做这样的事情?
  首先,晋襄公也不知道他马上就去世了……

  公元前622年,也就是晋襄公去世的前一年,赵衰、胥臣、先且居、栾枝等人于同一年先后去世。
  加之狐偃等人早一步离去,追随晋文公流亡的一批中坚逐步淡出历史舞台,晋国到了该换血的时候。
  随着人才的零落,晋襄公一方面需要重新任命新的将领,另一方面也打算把晋文公后期扩到五军的规模又缩减回三军。

  当然,赵衰等人同时去世,会不会是因为晋国内部政治斗争的结果?
  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可能性不大。
  按照晋襄公的计划,新的六卿按照顺序依次应该是这样的:狐射姑为中军元帅、赵盾为中军佐;先克为上军将,箕郑父为上军佐;荀林父为下军将,先蔑为下军佐。

  这其中狐射姑我们介绍过,他是狐偃之子;先克则是先且居之子,先轸之孙;箕郑父于公元前629年被晋文公提拔为上军佐。
  后来的结果我们知道了,大夫阳处父作为赵衰的老部下更偏向于赵氏,因此建议更有才能的赵盾担任三军统帅,晋襄公则接受了这个建议。
  因为这个意外的变动,狐射姑眼看煮熟的鸭子给飞了,自然心里不会好受,这也为接下来的一些事情埋下伏笔。
  对了,暂时先不剧透……

  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回到赵衰身上,对于当年他的一些事迹我们有必要进行交代。
  公元前633年,城濮之战迁徙,晋文公将晋国军队编制成三个军,这是晋国三军六卿的由来。
  在这次人事的安排中,郤縠成为中军将,郤溱辅佐;狐毛率领上军,狐偃辅佐;栾枝率领下军,先轸辅佐,这是晋国的第一套六卿班底,而在这套班底的背后,正是赵衰对晋文公的建议决定了最终的结果。
  提一点,这个时期荀林父的主要工作还只是驾车。

  到了后来,赵衰虽然没能出线在这份六卿的名单当中,但是作为五贤之一其地位自然不会低到哪去,事实上他被晋文公任命为执政大夫,主要负责晋国国内的战略方针、举荐人才等工作。
  等到赵衰一去世,赵盾自然接替了他的位置,然后随着新的三军六卿格局形成,我们看到赵盾已然成为晋国国君之外军政一把抓的二号人物。
  头号人物晋襄公呢?
  晋襄公在重组完六卿之后很快便去世了……

  接下来晋国便遇到了一个难题,这个难题与接班人有关。
  难道晋国此时还没有太子?
  其实是有的……

  问题是太子『姬夷皋』,也就是晋襄公之子年纪实在是太小,小到晋献公去世之前都不太放心,所以还专门托孤于赵盾,希望大权在握的赵盾能够辅佐小太子治理好晋国。
  赵盾答应没有呢?
  其实是答应了的。
  不过等到晋襄公一去世,赵盾又有了新的想法……
  @wsmgmgs 2016-05-23 23:03:18

  感觉楼主能这样一路坚持下来已经是我的偶像了,还这......
  -----------------------------
  呵呵 谢谢大家的支持吧
  坚持就是最大的胜利吧,这是我一开始就想到的最大挑战
  @卖女孩的小火柴LB 2016-05-25 08:00:22
  楼主,感觉秦穆公的评价写的很好,但是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生平介绍的不多,篇幅都侧重于晋文公了,有点难以释怀。。。。。。以释怀。。。。。释怀。。。。。。怀。。。。。。
  -----------------------------
  呵呵 没办法的事情
  这一时期我个人在写的时候其实就是把晋文公的生平作为主线 同时交代秦穆公的事迹
  这么考虑主要有几个原因
  一是晋文公的经历牵扯到更多国家,用晋文公作为主线能够让我们更多了解到当时其他诸侯国的一些情况;
  二是秦穆公作为春秋五霸多多少少是有争议的,比起来晋文公似乎更应该作为主线;
  三是秦国在春秋时期的记载其实不是一般的少,我在写秦穆公这里的时候其实是非常痛苦的,因为我得把我了解到的信息全面先在正史上求证,即便这样其实关于秦穆公时期的不少内容都很不好把握。

  整个这个时期的内容,我自己感觉最不好把握的就是秦穆公这里,因为我得保证我还原的东西有史料的支持。
  @片汤2016 2016-05-25 16:47:28
  今天复习了前文,再顶一下
  -----------------------------
  呵呵 好给面子,还带复习的 是不是就差期末考试了啊
  @禅___静 2016-05-25 20:54:07
  @o弘毅o :本土豪赏5根 鹅毛 (50赏金)聊表敬意,一地鸡毛~【 我也要打赏 】
  -----------------------------
  明明是鹅毛 才女啥眼神
  @善水心 2016-05-25 20:49:57
  任性催文~
  -----------------------------
  小姑娘晚上好
  @善水心 2016-05-25 22:01:40
  @善水心 2016-05-25 20:49:57
  任性催文~
  —————————————————
  @o弘毅o 11389楼 2016-05-25 21:56:00
  小姑娘晚上好
  —————————————————
  楼主晚上好。木有错,我还木有睡。
  -----------------------------
  恩 马上更新
  432 国君问题
  得抓紧码字了 最近几天忙 眼看没存货了 哎
  432 国君问题

  春秋以来,晋国先是历经三代人近70年的内乱,晋献公之后又是骊姬之乱,晋怀公被杀晋文公继位,晋国终于是扬眉吐气成为中原霸主。
  可是问题便在于偏偏晋文公、晋襄公两代成就最高的国君在位时间并不长,所以晋国一连串的祸难之下,对于晋襄公之后国君人选的问题,包括新任中军将赵盾等并不打算拥立太子姬夷皋。
  理由其实我们也容易理解,太子实在太过年幼,晋国需要更为年长的国君来把持大局。

  所以赵盾虽然军政大权一起抓,虽然晋襄公曾经托孤,但他其实更多考虑的还是晋国长远稳定与发展的问题。
  晋襄公之后,谁适合当国君?
  赵盾推举的是公子雍。

  当年,逼姞为晋文公生一子公子欢,也就是晋襄公,杜祁为生子公子雍,另外还有辰嬴生子公子乐以及来自周王室的老婆生子公子黑臀,另外季隗虽生两子但没有回到晋国。
  既然太子年幼,晋襄公之后,赵盾认为晋文公之子,晋襄公的兄弟公子雍是最为理想的接班人。
  理由是什么呢?
  赵盾:公子雍乐于行善而且年长,当年晋文公十分喜爱,而且长期居于秦国,如果公子雍继位的话立年长者名正言顺,立先君所喜爱的合于孝道,结交老朋友秦国也能使晋国更加安定。

  赵盾的理由很看起来很充分,不过屈居于赵盾之下的狐射姑不干了,他故意要跟赵盾抬杠,所以狐射姑站在了公子乐这一边。
  赵盾:……
  狐射姑为什么要选公子乐?
  还不是因为晋襄公尚在时原本定的中军将是他,结果让赵盾给抢了,所以我们这时可以看到晋国的六卿之间已经有了内斗的萌芽。

  狐射姑选公子乐的理由是什么呢?
  狐射姑是这样说的:公子乐之母曾受到两位国君的宠爱,立她的儿子,百姓必然安定。
  两位国君……

  我们没记错的话,当年晋怀公在秦国做人质之时秦穆公将怀嬴嫁给了他,后来晋怀公溜回晋国之后秦穆公又将怀嬴嫁给晋文公,当初怀嬴还表现得非常有脾气。
  也就是说结合前后来看,公子乐之母辰嬴很有可能就是怀嬴,母辰则很有可能是怀嬴嫁到秦国之后的另一个马甲。
  但是赵盾有话要说了:辰嬴在晋文公的老婆当中地位太低,仅仅排在第九,她的儿子有什么威严呢?再说了,辰嬴为两位国君所宠幸,这分明就是淫荡。
  赵盾这是连人身攻击都使上了……

  这还不算完,因为公子乐后来到了陈国,所以赵盾表示公子乐只能呆在小国,这叫鄙陋,比起呆在秦国的公子雍来,以后万一出个什么事情救援的对象都没有。
  从晋国日后外交的因素来看,赵盾认为显然也是公子雍更加合适
  总的来看,公子雍更年长,当年受晋文公喜爱,并且晋襄公之所以能够顺利即位也是因为公子雍之母杜祁曾经主动让位于晋襄公之母偪姞;反观公子乐,因为母亲地位太低,自己呆在陈国也抱不到什么大腿,情况自然是一目了然。

  当然,更重要的是此时赵盾才是中军将,他说话的分量比起狐射姑要更足……
  很快,赵盾便安排了先蔑和大夫『士会』二人到秦国迎接公子雍,狐射姑不甘示弱也派人到陈国召回公子乐。
  我们不禁看到,晋国国君人选的问题居然变成了两位大臣之间的暗战……
  @爱吃鱼不爱挑刺 2016-05-26 11:19:37
  up!up!
  不能忘了正事儿。
  -----------------------------
  哈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