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478 董狐直笔
  478 董狐直笔

  士会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问题是晋灵公并没有听从臣子们的劝谏而改正,所以子也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我们看到晋灵公非但不听劝告,反而是对赵盾心生厌恶,甚至是屡次欲置赵盾于死地,无奈之下赵盾只得逃离晋国,这是公元前607年的9月。

  晋灵公在位十四年以来,赵盾估计从未想过自己也会有这样一天,不过我们实在是不需要关心赵盾究竟会去往哪里,因为赵盾这边还没有离开晋国,那边就有消息传来让他回去,然后该干啥干啥。
  难道总算是有人给晋灵公做通工作了?
  不错,正是赵穿做了一点点微小的工作使得赵盾不再需要离开晋国。

  士会搞不定,赵盾也搞不定,赵穿是如何做通晋灵公工作的?
  其实也很简单,因为赵穿本身就是一个勇猛而简单之人,所以赵穿用了最简单的办法。
  赵穿把晋灵公给杀了……

  公元前607年9月26日,晋灵公十四年,『不出七年,宋、齐、晋之君皆将死乱』的预言到了弟六年,晋灵公前往绛城附近的桃园游玩,赵穿趁其不备将晋灵公杀死,随后得到消息的赵盾再度返回都城。
  晋灵公去世、赵盾回归,国君的问题怎么解决?
  继公子雍后赵盾再次把目标放在了晋文公的儿子上,这不当年晋文公娶了位来自周王室的老婆并生下一子公子黑臀么,当时公子雍去了秦国,公子乐去了陈国,年幼的公子黑臀则去到了洛邑。
  如今公子雍、公子乐早已没了可能,所以赵盾回到都城后便令赵穿到洛邑迎接公子黑臀并拥立其为国君,史称『晋成公』。

  至此,关于宋、齐、晋的预言我们算是到了盖棺定论的时候。
  公元前611年,宋昭公在去往打猎的路上被王姬派兵杀死,其弟宋文公即位;
  公元前609年,齐懿公到申池游玩,车夫邴歜、阎职联手杀死齐懿公,其弟齐惠公即位;
  公元前607年,晋灵公在桃园被赵穿杀死,其叔叔晋成公即位。

  相同的是,宋昭公、齐懿公和晋灵公均为非正常死亡;
  稍微有所区别的是宋国的内乱源于王姬帮助宋文公篡权,为的是一个情字;齐国的祸乱源于邴歜、阎职被齐懿公欺压,为的是一个仇字;晋国的动荡则皆因晋灵公无道且君臣失和,这又为的是哪个字?
  赵穿:想杀就杀,要杀得敞亮,就这么简单,管它哪个字……

  所以晋灵公被弑,我们究竟该如何去定性?
  晋国太史『董狐』是这样评价的:『赵盾弑其君』,并且还在朝廷上当众公布他对这件事情的结论。
  赵盾:我这不是都逃跑了么……

  确实我们有看到迫于晋灵公的压力赵盾只得无奈离开晋国,所以董狐为什么还要说晋灵公是赵盾杀的呢?
  董狐:您都逃这么久了还没走出国境,回来了也没有惩罚凶手的迹象,弑君的人不是您还能是谁?
  赵盾:说得好有道理,我竟然无法反驳……

  子曰: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孔子表示,董孤是个好史官,因为他毫不隐晦的记录事情的前因后果,董孤与赵盾这个典故也因此被称作『董狐直笔』。
  子又曰: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孔子同时也表示,赵盾是个好大夫,虽然自己再次为兄弟赵穿的事情背锅,不过他却并没有为此事找董狐的麻烦。

  孔子可惜的是什么呢?
  孔子可惜的是赵盾逃走速度太慢,要是当时赵盾已经出了国境,弑君的锅就肯定不用他来背了……
  @善水心 2016-07-07 21:35:01
  二更二更!
  -----------------------------
  额...
  @善水心
  更就更嘛 谁怕谁呢 是吧
  479 公族大夫
  晋灵公被杀的事情我们简单分析一下
  究竟是赵盾背后主使,还是赵穿激情杀人,老实说这是一个很难下定论的事情。

  从比如左传、史记前面的描述来看,晋灵公纯粹是自己作死,
  但是无论怎样在当时的环境下,国君再作死也是轮不到臣子来咔嚓的,所以这其实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

  虽然董狐说『赵盾弑其君』,但是董狐也只是结合当时的形势推断赵盾是幕后操纵者,对此赵盾也没有过多的反驳,这个角度来看,赵盾很可能默认了这一事实。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其实也并没有太多直接的证据证明赵盾就是幕后黑手,究竟是怎么个情况,我们这里还是侧重于分析,结论留给各位自己去思考。
  晋灵公被杀的事情我们简单分析一下
  究竟是赵盾背后主使,还是赵穿激情杀人,老实说这是一个很难下定论的事情。

  从比如左传、史记前面的描述来看,晋灵公纯粹是自己作死,
  但是无论怎样在当时的环境下,国君再作死也是轮不到臣子来咔嚓的,所以这其实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

  虽然董狐说『赵盾弑其君』,但是董狐也只是结合当时的形势推断赵盾是幕后操纵者,对此赵盾也没有过多的反驳,这个角度来看,赵盾很可能默认了这一事实。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其实也并没有太多直接的证据证明赵盾就是幕后黑手,究竟是怎么个情况,我们这里还是侧重于分析,结论留给各位自己去思考。
  晕死,涯叔又抽了

  继续我们的观点,先秦的很多事件本身信息太少,我个人一贯的原则是提供必要的分析,不过多做自己主观的结论。
  479 公族大夫

  公元前607年,继宋昭公和齐懿公后晋灵公终究死于晋国内乱,权力又回到了上一代人,也就是晋文公之子、晋灵公的叔叔晋成公上。
  至于董狐直笔曰『赵盾弑其君』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

  首先,人肯定不是赵盾杀的,毕竟我们看到作为中军将十几年的赵盾并没有放弃对奢靡无道的晋灵公进行劝谏,可惜换来的却是君臣失和甚至是晋灵公几次欲置赵盾于死地。
  即便如此,赵盾也并没有选择春秋以来极端又熟悉的弑君模式而是远走躲避风头;

  其次,赵穿在这个过程中究竟是出于怎样的动机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公元前615年河曲之战中赵穿亮相,我们对赵穿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其率性且鲁莽,赵盾当时为什么敢屡次破坏晋军的整体部署,我们说那是因为他是赵盾的堂弟。
  除此之外,赵穿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也就是晋襄公的女婿。

  后来即便因为赵穿的严重违纪导致秦军顺利退兵,由于朝中有人赵穿后来也仅仅只是在郑国当了几年人质,并且这两者之间还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
  反观胥甲,河曲之战时身为下军佐他参与到赵穿的行动,论职位胥甲比赵穿高,论性质赵穿是主犯、胥甲是从犯,公元前608年时胥甲却被罢官而流放到卫国,理由是胥甲不服从上级命令。
  剧透一下,胥甲被罢免,接任下军佐的是其子胥克,几年之后胥克因为『蛊疾』被罢免,接连的失意也给胥甲的后人们拉上了仇恨。

  蛊疾是什么呢?
  其实指的是神经错乱之病,简单点说,其实就是精神病。
  我们再换句话说,这是大中华历史上第一个『被精神病』而下课的领导……

  通过赵穿以及胥甲等人不同命运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赵穿的背后必定会有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为其庇护,这股势力来源自哪里,我们不妨问问赵盾。
  赵盾:别问我啊……

  最后,在明知赵盾已经逃走的情况下董孤为什么还是要把晋灵公之死定性为『赵盾弑君』,这恐怕多少与赵盾后面的一系列行为有关。
  逃跑的事情我们见的多了,比如当年的重耳无论是从晋国逃到翟国,还是从翟国逃到齐国,逃跑的态度那叫一个坚决,速度那叫一个快,因为稍微慢点可能就没命了。
  比较起来赵盾磨磨蹭蹭恨不得一步三回头,一直在晋国国内转悠,的确逃得不专业……

  更值得怀疑的是赵穿这边杀死晋灵公没多久,那边赵盾马上得到消息回朝,接下来赵盾不但是不惩办弑君凶手,反而是继续派了赵穿去洛邑迎接晋成公。
  种种迹象表明赵盾、赵穿兄弟之间是可能有『互动』的……
  所以孔子一边夸董狐是个好史官一边又夸赵盾是个好大夫这其实是件矛盾的事情,为什么呢?

  假如董狐写的是真的,弑君必然是件性质恶劣的事情,晋灵公自己作死不作死倒不是重点,因为这与礼法和制度有关,如此一来赵盾必然就不是一个好大夫;
  假如赵盾真的如他所说的一门心思在跑路,那么董狐作为史官又必然有失偏颇,古之良史也就无从谈起。
  赵穿弑君,赵盾究竟有没有授意,只要赵盾不开口承认,恐怕我们就很难下结论,不过接下来很快我们便看到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

  晋成公的即位后决定恢复『公族大夫』这一官职,为什么说是恢复呢?
  因为简单来说,公族指的是和国君同族的人,这个国君那个国君七七八八的后人加起来自然是不少的,典型的比如我们提到的鲁国之三桓,但是晋国在这个时期其实又是没有公族的,因为骊姬之乱后晋国的公族杀的杀跑的跑,结果就造成了『晋国无公族』这样的局面。
  如今晋成公恢复公族大夫,并且打算把官职授于晋国卿士的嫡长子,赵盾作为第一权臣自然少不了好处,至于赵穿会不会因此而分一杯羹,这就成了一个敏感的话题。
  @善水心 2016-07-07 22:21:51
  谢谢半仙\(≧▽≦)/\(≧▽≦)/ 七年预言那么神奇的事不再谈谈啦?
  -----------------------------
  问题是到这里的时候人刚好死完的啊
  其实我个人强烈怀疑这个预言是马后炮的行为的...
  @片汤2016 2016-07-07 22:43:02
  丁页,双更好\
  -----------------------------
  呵呵 最近天气热 写的相当慢
  @突然到来的爱情 2016-07-08 22:34:08
  周末顶一个
  -----------------------------
  呵呵 周末好啊
  @Cassie向阳花 2016-07-08 20:52:45
  打卡,周末好~
  -----------------------------
  向阳花好
  @禅___静 2016-07-08 23:04:26
  看错,妈蛋!
  -----------------------------
  我擦,鹅毛大侠这是闹哪样
  又到周末
  大家晚上好 接着更
  480 赵氏兄弟
  480 赵氏兄弟

  接下来继续公族这个话题,为此我们不妨还是先来看看晋成公本人的一些情况。
  晋成公,姬姓,名黑臀,至于他的臀部是不是真的很黑,恐怕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桓王时期,当时辅佐王室的周公我们颇有印象,桓王去世后这位周公曾经一度想要拥立王子克,结果庄王知道后这位周公被杀死,他的名字叫黑肩。
  除此之外,鲁国国君鲁宣公有一个儿子后来也会当上国君,很巧的是他的名字里面也有个黑字,他叫做『黑肱』。肩膀黑我们好理解,屁股黑我们也不稀奇,连肱二头肌也黑实在是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好了,我们回到正题,晋成公一上任就重新恢复公族大夫,而且用的还是异姓臣子们的后人,这算是一个什么套路?
  我们知道,所谓的公族在西周以来通常指的都是和国君同族有血缘关系的一类人,他们通常不是这个国君的后人便是那个国君的后人,偏偏我们看到春秋以来晋国在这方面却又显得比较独特。
  为什么这么说呢?

  春秋以来晋国先是曲沃代翼,曲沃的小宗历经三代人之后最终战胜翼城的大宗,紧接着没过多久晋献公时期发生骊姬之乱,晋国局势持续动荡,晋献公对公子们的打压再加上骊姬作乱之时诅咒晋国的公子们,晋国公族在这一时期彻底消失。
  到了晋文公时期,异姓卿士们成为主流,典型的三军六卿成为朝中核心力量,晋文公的追随者们基本都来自异姓,这在其他诸侯国中是相当少见的情况。
  接下来为了继续消除公族逼君以及小宗篡权的隐患,我们看到晋文公的儿子中除了太子之外的其他基本都去往他国。

  比如公子雍去了秦国;
  比如公子乐去往陈国;
  比如公子黑臀因母亲来自王室而到了洛邑。

  实际情况来看,『晋无公族』的局面的确有效规避了晋国此前所犯过的一些错误,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在晋国毫无势力可言的晋成公此番回国出任国君该如何得到臣子们的拥护,这就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晋成公想到了恢复公族大夫,并且在晋无公族的前提之下创造性的把这一职位给授给卿士的嫡长子,还给予一定的田地,自然而然就能拉拢一批支持者。
  毕竟嫡长子只会有一个,其他儿子怎么办?

  所以除了公族大夫,晋成公还增设比如『馀子』『音同余』、『公行』两种官职,这样一来卿大夫正妻所生除嫡长子以外的儿子也有份,他们所获得的官职叫做馀子,另外卿大夫妃子所生的儿子也少不了福利,他们对应的叫做公行。
  总之,工作上的事情晋成公希望朝中权臣们多多支持,好处那是大大的有,这时我们看到赵盾有话要说了,作为晋国第一权臣此时他并不太想让自己的儿子去做公族大夫,而是想让给自己的兄弟。
  赵穿:兄弟对我那是真好啊。

  赵盾是不是想把这个新官职让给赵穿呢,我们接下来看看赵盾是怎么说的。
  赵盾:当年若不是赵姬让我们母子回晋国,到现在我都还是翟人,所以请求国君让『赵括』担任公族大夫。
  原来,当年晋文公把女儿赵姬嫁给赵衰后生了三个儿子赵括、赵同以及赵婴,但是赵姬坚持让赵衰把赵盾母子从翟国接回晋国,并且赵姬认为赵盾有才又执意请求把赵盾作为嫡子,这样赵盾才有了接班赵衰的资格并一步步走到中军将的位置。

  赵盾这是念及旧情不忘报恩,并且很快得到了晋成公的同意,这样一来这位与后来那位『纸上谈兵』的赵括同名的赵盾之兄弟便当上了公族大夫,赵氏一族在晋国的势力继续得到了扩大。
  赵穿:感情没我啥事啊……
  @卖女孩的小火柴LB 2016-07-08 23:54:23
  后来三家分晋的赵就是这个赵?

  -----------------------------
  哈哈,这是要我们剧透的节奏
  @禅___静

  这样的表情才上档次的好不好

  ┏━━━━━━━┓
  ┏┫    |||┣┓   ┏┓
  ┗┫━━ ┃ ━━┣┛   ┣┫
  ┃ ━━━━━ ┃  ┏┳┫┣┳┓
  ┗━━━┳━━━┛  ┃    ┃
  ┏━━▇▇▇━━━━━━┻━━━━┛
  ┃  ▇▇▇
  ┃  ▇▇▇
  ┗  ┃Ψ┃
  ┃ ┃
  ┛ ┗
  @卖女孩的小火柴LB 2016-07-09 22:02:59
  楼主呢????????????????周末约会去了?
  -----------------------------
  啊 我这不是来了呢
  @卖女孩的小火柴LB 2016-07-08 23:54:23
  后来三家分晋的赵就是这个赵?
  ------------------------------------
  这个问题我们先简单回答一下吧
  后来三家分晋的赵氏的确就是从这里演化而来
  但不是赵盾本人的直接后裔

  这个阶段我们重点介绍以赵盾为首的卿士一个目的也是为了做铺垫
  从赵氏的独大说明春秋以来以晋国为首的诸侯国已经有了臣子做大、国君地位被削弱的情况出现

  同时我们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也正是赵盾的独大为赵氏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很快赵氏也将面临被族灭的惨境

  不过戏剧性的赵氏孤儿使得赵氏最终还是重新崛起
  到了春秋的末期赵氏又是一度濒临绝境的情况下神奇翻盘 一举典型战国七雄的地位
  接着更
  481 问鼎中原
  481 问鼎中原

  所谓新人新气象,随着晋成公的上任,我们看到晋国国君也不搞事了,赵盾也能安心工作了,晋成公更是通过公族大夫的设立来缓和君臣之间此前的紧张关系,晋国倒也算是安稳下来。
  既然晋国国内的矛盾已经解决,晋成公立刻就把注意力转向了国外,毕竟晋灵公所在的十多年晋国对中原的统治力已经大不如从前,所以到了公元前606年,也就是晋成公的元年,晋国发兵攻打郑国。
  郑穆公:……

  晋国为什么又要打郑国?
  因为前面两年郑灵公的一系列行为,郑穆公公开表示晋国不再值得亲附并转头到楚国的阵营,为此还引发出晋国与楚国的北林之战。
  不过还好,晋成公此战本意也是希望对之前晋灵公外交工作失误的补救,所以仗没打起来,郑国和晋国倒是达成和平谈判,士会代表晋国到郑国完成结盟仪式,我们已经记不清这是郑国的第几次倒戈,反正郑国再次背楚投晋……

  郑国习惯性的翻脸,楚国又会怎样回应?
  楚庄王:我先把手头的事情处理完再找你算账……
  原来,这一年是楚庄王在位的第八年,楚庄王在经历了初期的不稳定后一来其对楚国的掌控能力已经大大提高,二来随着晋国的低迷以及楚国的复苏楚国又逐渐活跃起来,俨然大有再度与晋国称霸之势。

  比如说公元前608年郑穆公以晋国无信为由投靠楚国;
  比如说随后陈灵公以楚国不派人到陈国为陈共公吊丧为由转投晋国,楚庄王一怒之下发兵攻打陈国,顺便又对紧邻的宋国发起进攻;
  比如说公元前607年郑国受命于楚进攻宋国并取得大胜,赵盾随即领兵意欲进攻郑国却因为楚国斗越椒驻兵于郑国主动放弃。

  种种迹象表明,这个阶段晋国内有君臣失和,外有秦、楚虎视眈眈,另外还有诸如鲁国与齐国交好等各种因素,晋文公和晋襄公两代中原霸主的威名早已不再,楚国却在短暂沉寂之后又再度归来。
  这不到了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发兵对一个叫做『陆浑』的戎人部落发起进攻,陆浑所在地与周天子所在的洛邑不远,于是楚庄王领兵到达『雒水』『音同洛,今洛河』之时便有了想法。
  只见楚军直接在天子的管辖范围摆开阵势……

  楚国这会打起了天子的主意?
  其实也不完全是,楚庄王倒不是想对天子发起进攻,主要目的还是在天子的地盘展现一下自己的威风……
  提一点,匡王在公元前607年时已经去世,在位共计6年,值得称赞的事情倒也不多,此时周朝天子已经换做匡王之弟『姬瑜』,史称『周定王』。

  定王一看楚庄王在自己地盘耍横也是没办法,只得安排了王孙满去慰问楚军。
  又提一点,20年前崤之战前夕秦军曾经路过洛邑并对天子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当时还是个小孩的王孙满在城墙上看到这一幕后果断预言秦军会吃败仗,如今的王孙满显然成人已久。
  面对天子的慰问,楚庄王会提出怎样的要求呢?

  楚庄王倒也没有提出太过分的要求,他仅仅只是向王孙满问起传说中的九鼎究竟有多大,到底有多重。
  王孙满:这还不算过分……
  我们知道自打九鼎问世以来一直都是王权的象征,此次楚庄王『问鼎中原』恐怕目的没有示威那么简单,王孙满又该如何去化解这场危机,我们拭目以待。
  @善水心 2016-07-10 09:27:23
  周末顶顶O(∩_∩)O~
  -----------------------------
  小姑娘周末好
  482 天命未改
  482 天命未改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据传,夏禹曾在涂山『今安徽蚌埠附近』举行一次盛大的诸侯大会,此次涂山大会象征着夏朝的建立,此后各级纷纷向夏禹进献青铜,随着青铜越来越多,夏禹令人铸造出九个大鼎,是为九鼎。
  此后的夏、商、周三朝九鼎均为象征王权的传国之宝,春秋以后九鼎也自然随着周天子而迁至洛邑,对于楚国常年不去朝见天子的楚国来说,九鼎这样的高级货自然是听说过但又没有亲眼见到过。

  我们看到楚庄王此番来到天子地盘示威并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说得好听一点那是来自蛮夷之地的楚庄王好奇心太重,但是深究起来恐怕又是自有深意。
  拒绝,恐怕楚庄王会就此发飙;
  不拒绝,楚庄王一看天子不过如此恐怕一时兴起也会借机发飙。

  王孙满此时陷入两难,不过打小眼光就无比犀利的王孙满自然不会轻易落入楚庄王的圈套,接下来他是这样应对楚庄王的。
  王孙满:鼎的大小轻重在于德而不在于鼎本身,国家的兴亡同样如此。
  楚庄王:所以呢?
  王孙满:当年夏朝有德,让九州进贡铜器并铸造九鼎,后来夏桀昏乱因此九鼎迁到商朝,再后来商纣暴虐九鼎又迁到周朝,只要德行存在,鼎虽然小,那也会是很重的。如果国君无道,鼎虽然大,也是轻的。

  王孙满谈德行,说历史,甚至还讲起了治国道理,但是就是不说九鼎究竟长什么样,也不提究竟让不让楚庄王参观参观的事……
  万一把楚庄王惹急了恐怕也会出事,所以接下来王孙满是这样说的:上天赐福给明德的人也是有一定期限的,当年成王把九鼎安放在『郏鄏』『音同夹辱』时占卜的结果显示周朝将会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天命所在,周朝的德行到了现在虽然衰微,但是天命并没有改变。
  王孙满果然还是有两把刷子,楚庄王跟他谈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就跟他谈九鼎的本质其实不在外形而是在于德行。

  春秋以来天子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德行,所以王孙满又表示德行不德行的不是看实际表现,那是看什么呢?
  王孙满:老天说了算啊。
  楚庄王:……

  一来二去,虽然楚庄王意欲问鼎中原,但是王孙满绕着绕着就把节奏控制住了,想要问鼎?
  王孙满表示此时天命还没有到改变的时候,所以鼎的轻重那是不能随便询问的。
  楚庄王:……

  提一点,我们现在所提到的『问鼎』一次基本是个褒义词,比如问鼎冠军什么的,但在初始的时候其实颇有不怀好意偷觊他国政权的意思。
  很显然的是,大中华历史上第一个想要问鼎的人正是公元前606年的楚庄王,在九鼎没有失传之前楚庄王那是实打实的问鼎。
  不过很可惜的是楚庄王最终问鼎失败,被王孙满几句话就给打发走了……

  楚庄王问鼎失败,一方面说明天子虽弱,但也还没有弱到轻易就改朝换代的地步;
  另一方面说明楚庄王已经积蓄足够的能量,不但不把昔日中原霸主晋国放在眼里,甚至是连天子都惧其三分。
  所以即便问鼎不成功,这不是郑国又转投晋国了么,楚庄王表示那咱就打郑国。
  郑穆公:说来说去都逃不过被打的命……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6-07-11 09:06:28
  周一打卡~~
  -----------------------------
  潜水姐好啊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6-07-11 09:33:34
  @o弘毅o :本土豪赏1个 赞 (100赏金)聊表敬意,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我也要打赏 】
  -----------------------------
  ......
  @善水心 2016-07-10 21:35:33
  好帅啊~这个王孙满以后还会出场吗?
  -----------------------------
  然而他被记载的主要事迹就是前面两件了...
  @李川夫人 2016-07-11 10:23:46
  楼主加油!养肥点再看!
  -----------------------------
  恩
  @卖女孩的小火柴LB 2016-07-10 23:14:05
  郑国真倒霉,不是一直攀附楚国吗?还结了姻亲
  -----------------------------
  然而并没有一直抱楚国大腿啊
  这个问题我记得我们简单分析过 郑国的地理位置太靠近中原的核心,这是好也是不好。
  我们看到自楚国强大以来往往把郑国作为首先攻击的目标,地理位置就是主要因素之一。

  郑庄公以后郑国基本是不停在几个阵营之间来回摇摆,甚至是成为了常态。
  @时刻未到 2016-07-11 14:49:09
  ...居然追上了。
  暑天辛苦,楼主加勒个油,从今儿起积极打卡,争取把以前看霸王贴欠的顶贴时间还起来
  -----------------------------
  哈哈 看来时刻已到
  @爱吃鱼不爱挑刺 2016-07-11 14:43:57
  up
  -----------------------------
  晚上好
  先更
  483 郑国往事
  接下来会有一段关于郑国的故事
  再次之前我们对春秋以来的郑国进行简单的梳理
  483 郑国往事

  公元前606年,夏,楚国再度进攻郑国,这是郑穆公在位的第二十二年,楚庄王的第八年。
  楚庄王前不久刚刚问鼎失败,回过头又来找郑国的麻烦原因我们也说过:晋灵公被弑后晋成公即位,在晋国的压力下郑国与晋国结盟,这是此次楚伐郑的导火索所在。
  如此看来,郑国那简直就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好吧,晋国打完了楚国打,郑穆公又该如何收拾这个烂摊子?
  郑穆公表示那就再跟楚国和好呗……
  想当年郑庄公所带领的郑国曾经也是春秋一霸,到如今郑国为什么会沦落到这个地步,我们说也不能全怪郑穆公,毕竟在他老爹郑文公之时郑国墙头草的基调就已经打下,除此之外郑文公在位之时对其几个儿子的残暴也是令人发指。

  公元前695年,郑庄公之子郑昭公复位的二年,郑昭公也就是拒绝娶文姜的那位太子忽,郑昭公在与大夫高渠弥打猎之时被杀,高渠弥杀人的动机是郑昭公不喜欢,他怕自己会被杀……
  接下来高渠弥拥立郑昭公的弟弟公子亹『音同伟』为国君,结果因为齐襄公和公子亹早年有点过节,趁着盟会的机会齐襄公杀死公子亹,公子亹前后在位也就一年的时间。
  再接下来郑昭公的第四个儿子郑子婴成为郑国第八任国君,不过到了公元前680年时郑厉公与大夫傅瑕里应外合杀死郑子婴二度成为国君,后来的事情我们就知道了,郑厉公之后其子郑文公成为郑国第八位,同时也是第十任国君。

  郑文公上任后先是对前郑国国君郑子婴,也就是他叔叔的一个妃子『陈妫』动了心思。
  反正郑子婴已死,郑文公干脆就霸占了陈妫……
  郑文公强取陈妫之后成果倒也喜人,陈妫为他生下两个儿子子华和子臧,子华还当上了郑国的太子。

  公元前655年,当时的天子惠王有意废掉太子姬郑,也就是后来的襄王,齐桓公力挺姬郑,因此召集诸侯在卫国的首止举行盟会,郑文公被惠王策反私自逃离盟会惹怒齐桓公,所以后来郑国被齐桓公联合诸侯讨伐。
  郑文公当然害怕鼎盛时期的齐国,于是只得求和并派了太子华参加盟会,偏偏的是此时陈妫已经失宠,太子华的太子地位不保,有了私心的太子华在盟会上建议齐国接着攻打郑国的机会杀死郑国的叔詹、堵叔、师叔三位大夫,但是却被管仲认为此事不妥而否决。

  国内不讨好,国外不成功,郁闷的太子华回到郑国后不久便被郑文公给杀死,其弟子臧眼看形势不对则逃到了宋国。
  子臧生平有一大爱好,那就是喜欢收集用鹬『音同玉』毛制成的帽子,这个事情被郑文公知道后又很是反感,为什么呢?
  因为所谓的鹬冠在当时是掌管天文的人戴的帽子,郑文公怀疑子臧的这个爱好预示子臧很有可能会造反闹事,于是又令人把子臧骗到陈国和宋国交界的地方给杀死, 就这样原本是郑子婴妃子的陈妫虽然给郑文公生了两个儿子但也全军覆没。

  郑文公敢对子华和子臧下狠手,自然是因为他还有其他的选择,比如郑文公娶了一位江国的老婆生下『公子士』,比如娶了一位苏国的老婆生下『公子瑕』、『公子俞弥』。
  其中俞弥很早便夭折,公子士到楚国朝见时被人下了毒酒而死,这位公子瑕活的倒是安稳但是又不被郑文公所喜欢,所以自打太子华被杀后郑国太子的位置就一直空了下来。
  后来这事怎么解决的呢?

  我们说郑文公的儿子杀的杀、跑的跑,其中有一位叫做公子兰的逃到了晋国并且混得还算不错,而且后来深得晋文公的喜爱。
  烛之武退秦师之后郑国为了向晋国求和因此把公子兰接回来做了太子,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郑穆公。
  不过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6-07-12 09:31:40
  周二打卡~~
  -----------------------------
  潜水姐真早...
  @善水心 2016-07-12 21:32:19
  这么晚了,还不更?半仙干嘛去了?
  -----------------------------
  有点事 来晚啦 小姑娘抱歉
  @暴宝蓝 2016-07-12 10:26:17
  我是来顶楼主的
  -----------------------------
  呵呵 好久不见
  @Cassie向阳花 2016-07-12 14:41:27
  打卡
  -----------------------------
  向阳花晚上好
  @突然到来的爱情 2016-07-12 22:06:11
  @善水心 2016-07-12 21:32:19
  这么晚了,还不更?半仙干嘛去了?
  —————————————————
  @o弘毅o 12390楼 2016-07-12 21:55:00
  有点事 来晚啦 小姑娘抱歉
  —————————————————
  难道是下午5点钟的新闻……?
  -----------------------------
  呵呵 这个新闻的确值得关注啊 虽然本质来讲就是闹剧一场
  @善水心 2016-07-12 10:17:36
  天哪,郑庄公的后人居然这么惨烈。王室如此,不知郑国的百姓还好吗?
  -----------------------------
  不算太好,貌似前面有提过的
  就是我们介绍介绍的那个太子忽,也就是郑庄公之子郑昭公
  当年郑昭公拒绝齐国的亲事,诗经中提到这事时算是百姓们的抱怨吧
  @时刻未到 2016-07-12 11:00:28
  按时打卡
  -----------------------------
  呵呵 谢谢支持
  大家晚上好
  我们接着更新
  说句题外话,历史这个东西其实借鉴意义真的蛮大的
  现在的很多事情从本质上来讲不过是几千年来的不断重复而已

  我个人在帖子里面其实也有一些非常隐晦的尝试
  一个方面是希望能够体现出历史是镜子,折射出当今很多问题所在;
  另一个方面也不想违背初衷,尽量好好的叙事,不牵扯太多现代的东西,更不夹杂过多主观情绪。

  当然总体来看其实还是很难,又想深刻,又想通俗,什么都想来一点,搞不好就会变成一锅大杂烩,所以还是简简单单的回顾历史,可能会好一些吧。
  484 燕姞梦兰
  友情提醒,这个标题其实是一个成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看看
  当然,我们也会介绍这个成语的典故以及来历,但对这个成语不会刻意展开解释。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