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突然到来的爱情 2016-07-17 22:56:22
  顶!那朝秦暮楚的又是谁呢
  -----------------------------
  呵呵 春秋时期这种情况不多
  主要是因为两国之间形成对峙的局面基本没有
  @突然到来的爱情 2016-07-18 17:03:58
  这次似乎坐上了沙发……
  -----------------------------
  我看不太像...
  @很帅信仰 2016-07-17 23:03:22
  到此马克
  -----------------------------
  呵呵 真快
  @ty_115296765 2016-07-18 13:04:38
  顶到首页
  -----------------------------
  呵呵 谢谢
  @片汤2016 2016-07-18 14:35:17
  顶
  -----------------------------
  片汤好
  @时刻未到 2016-07-18 11:09:32
  周一摸鱼
  -----------------------------
  呵呵 摸鱼时间到
  接着更新
  490 欲擒故纵
  490 欲擒故纵

  因为投靠楚国,陈国接连被晋国攻击。
  陈国疲于应对,楚国又该如何处理?
  不用怀疑,打郑国……

  公元前603年,晋伐陈后楚国紧随其后也对郑国发起进攻,效果还算不错,郑国这次又与楚国讲和。
  如此一来陈国和郑国暂时都被楚国所收编,对于晋国来说这事就麻烦起来,打陈国还是打郑国?
  晋成公:都不打……

  为什么呢?
  因为晋国被打了……
  公元前603年,秋,赤狄对晋国发起进攻,包围了晋国的『怀地』『今河南武陟县』和『邢丘』『今河南温县一带』。

  赤狄作为狄人的一个分支战斗力惊人,从地理位置来看分布赤狄于山西长治一带,与晋国置接近。
  赤狄上次出现在我们眼前是在公元前660年,当时赤狄对卫国发起进攻,好鹤而荒政的卫懿公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卫懿公战死,城门被破,从卫国逃出的遗民仅剩七百三十人,卫国也是在齐桓公的帮助之下才得以复国成功。
  晋国毕竟实力远强于卫国,所以面对赤狄的挑衅晋成公当下大怒,立即打算派兵反攻。

  对于当前的形势荀林父有不同的看法,他是这样建议的:要不让赤狄再折腾一会,等到他们恶贯满盈之时就可以一举歼灭了。
  荀林父这招叫做『欲擒故纵』,思路是不如让赤狄先高兴高兴,等到作恶多了、警惕性降低了晋国再直接来个毁灭性的大招,听起来好像还是很有道理的,晋成公也采纳了这个建议。
  果不其然,晋国这边没有理会赤狄,那边赤狄还真以为晋国好欺负,到了来年公元前602年时赤狄又来攻打晋国,顺便还把晋国『向阴』的谷子给割了……

  赤狄一而再、再而三的骚扰晋国,晋成公真能忍住不做点什么?
  事实上晋国目前的确什么都不打算做……
  小声剧透一下,晋国欲擒故纵的战术贯彻得很是坚决,直到几年之后等到晋国真正发力之时赤狄的大麻烦才会到来。
  顺便还可以剧透一下,那时晋国的国君已经不是晋成公……

  对于赤狄的侵犯,晋国采取的是放长线钓大鱼的思路,此时晋国又做了哪些事情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郑国叛楚,晋国没去找郑国的麻烦,郑国倒是主动找上门来了。
  不过不要误会,在子公,也就是杀郑灵公的那位大夫建议之下,郑襄公决定与晋国讲和,于是郑国便派了子公到晋国的『黑壤』『今山西沁水县一带』结盟。

  这次『黑壤之盟』举行于公元前602年的冬季,除了晋国和郑国,包括鲁国等诸侯国也有到场,甚至是定王也派了卿士『王叔桓公』作为代表光临会场,目的是促成不太和睦的诸侯重建邦交。
  与会阵容来看,这是一次档次不低的盟会,也将会是一次团结的大会、友谊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说好谈友谊的,不过就在这次盟会上晋成公却把鲁宣公给抓了起来……

  原来,鲁国最近几年与齐国走得太近,这不就在当年的春季鲁宣公还和齐惠公联和攻打了一个叫『莱国』的小国,再加上晋成公上任后鲁宣公既没有到晋国朝见,也没有派大夫前去访问祝贺,到了这次盟会晋成公就逮到机会教育下鲁宣公了。
  鲁宣公这是典型的有了新欢、忘了旧好,更何况的是论实力齐国这会还不如晋国,于是『旧好』晋国表示把你抓起来就好。
  没办法,自己找的事还得自己去摆平,鲁国随后只得向晋国送了一些财物将鲁宣公『保释』回国。

  而就在这一年还有另外一件事情值得我们去关注,这件事情与黄河有关。
  大家猜一猜我们会说什么...
  @善水心 2016-07-19 10:29:32
  半仙是一天比一天晚的节奏~
  -----------------------------
  今天一定早更...
  @Cassie向阳花 2016-07-19 10:48:56
  顶贴~
  -----------------------------
  呵呵 向阳花早上好
  先更
  晚点再来水...
  491 黄河改道
  这节我们聊聊剧情之外的事情
  491 黄河改道

  『周谱云,定王五年河徙。』
  定王指的周朝天子周定王,公元前607年匡王去世之后其弟定王即位,定王五年自然就是公元前602年,这一年诸侯国之间发生的事情前面我们多有交代。
  至于河我们也并不陌生,古时的河往往特指黄河。春秋以来很多重要诸侯国均与黄河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秦、晋、郑、宋、卫、鲁、齐等等等等。

  『定王五年河徙』指的是什么呢?
  指的是在定王五年,也就是公元前602年,黄河有过一次改道。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到目前为止大中华历史上有关黄河改道的第一次文字记录,这样一看在天子存在感越来越低的情况下定王还是有几把刷子的嘛。

  所以定王为什么要对黄河进行改道?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只能这么回答:不是定王对黄河进行了改道,而是黄河自己要改道……

  作为孕育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母亲河,自古以来黄河也有其『暴躁』的一面。
  由于水流中泥沙含量太高,黄河到了下游之时受地势的影响容易形成上宽下窄的河道格局,泥沙就此淤积,从而导致河床越来越高。
  等到洪水来临之时,大量的泥沙伴随河水汹涌而下造成河道堵塞,情况严重之时伴随的便是河流决口,于是黄河就根据周邻的地势放弃原来河床而另循新道,这便是黄河改道的一个简要过程。

  由于频繁的洪水泛滥,黄河自古便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这样的说法。
  事实上,自定王五年所记载的第一次黄河改道以来,接下来的2600多年时间里黄河下游决口累积次数达到1590次,比较大的改道多达26次。
  黄河每一次的决口甚至是改道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不少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相比起来,各诸侯之间的来回争斗在大自然的天灾面前往往又是显得如此之渺小而脆弱。

  而说起天灾,比如公元前601年,鲁宣公的母亲敬嬴去世,在黄河改道的第二年中原又遭遇到了旱灾,这次旱灾甚至是影响到了敬嬴的葬礼。
  因为这次旱灾,鲁国甚至没有足够多的麻来做牵引棺材的绳子,于是只得用一种叫做葛的植物来代替。
  后是等到安葬日期来临之时鲁国总算开始下雨,结果大雨又导致敬嬴不能如期下葬……

  另外,在这一年晋国与楚国各自也有所行动。
  由于早年群背叛楚国,楚庄王派兵进攻舒国、蓼国,这二个小国就此被楚灭亡,此后楚文王又跑去和『吴国』、『越国』结盟,这是春秋以来吴越两国第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而他们再次出现在我们眼前时将会颠覆整个中原的格局。
  晋国则是陈灵公与楚国保持友好之后于当年同陈国讲和,不过很快楚庄王又派兵进攻陈国,于是陈灵公又只得与楚国求和……

  还有比如晋国胥甲之子胥克,公元前608年胥甲在被以不听从命令被驱逐到卫国之后胥克接替了老爹的班出任下军佐,由于身体原因胥克在这一年被罢免,赵盾之子『赵朔』成为新任下军佐。
  对于这件事情我们提二点,胥克被罢免的理由是患上『蛊疾』,按我们现在的话说这叫精神病,主持国政并罢免胥克的是郤缺,这是其一;
  赵朔能够成为六卿之一自然得益于老爹赵盾的强大背景,如此一来赵盾与赵朔父子二人却也并没有同时成为六卿成员,因为在此之前不久赵盾去世,赵盾的离去同时也改变了晋国的政治格局,这是其二。
  @很帅信仰 2016-07-19 20:52:29
  为什么被删除啊啊啊啊
  -----------------------------
  啊 怎么了?
  @善水心 2016-07-19 20:51:06
  哈哈,半仙果然守信!还提前这么早!好评!(^_^)
  -----------------------------
  小姑娘都说了早更 必须早啊
  @突然到来的爱情 2016-07-19 21:07:40
  今天好早
  -----------------------------
  今天先更才去忙其它的...
  @很帅信仰 2016-07-19 22:14:22
  终于赶上大部队,以后就要开启催更模式了,哈哈
  -----------------------------
  呵呵,实在跟不上你们的速度啊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6-07-20 10:41:53
  周三好~
  -----------------------------
  潜水姐天天来 那必须好啊
  啥也不说了
  我们抓紧更吧
  492 大长篇之赵盾
  简单说几句
  对于赵盾我个人认为还是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小结
  写这一段的时候我选取了很多素材,考虑了很多角度,甚至是花了两天的时间写这段

  但是很遗憾,我个人还是觉得很不满意...

  赵盾的小结我们还是按照三段式的方式进行了回顾
  从他生涯历经三个国君的形势流水账式的走了一边

  个人感觉,还是没有把我想要表达的东西说出来
  希望后面有机会继续完善
  492 大长篇之赵盾

  赵盾,嬴姓、赵氏,名盾,谥号『宣』,因此赵盾亦被称为『赵宣子』。
  自公元前621年晋襄公任命赵盾为晋国中军将以来,赵盾执政时间超过二十年,历经晋襄公、晋灵公以及晋成公三朝国君。
  作为晋国历史上第一位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权臣,赵盾的个人命运与晋国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晋国的发展状况与中原的格局息息相关,赵氏的家族命运也从赵盾这里开始跌宕而传奇。

  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赵盾的一生进行梳理与总结。
  前期来看,赵盾可谓机遇与才华并存:
  公元前656年,因为骊姬之乱太子申生自杀;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派人攻打晋文公所在的蒲城,晋文公携大量随从开始漫长的流亡生涯。

  在晋文公流亡的第一站,翟国送给晋文公两位从狄人手中俘获的美女叔隗与季隗,晋文公没有贪多而是把叔隗给了赵衰做老婆,正是因为晋文公的大方才有了赵盾。
  后来晋文公终于结束流亡并开创霸业,赵衰因为有了晋文公的女儿赵姬做老婆本已无意召回远在翟国的赵盾母子,不过在赵姬的坚持之下赵盾幸运的回到晋国。
  不但如此,赵姬还因欣赏赵盾的才华主动降低自己和三个儿子的身份,公元前622年赵衰去世之后赵盾以嫡长子的身份顺理成章的接班。

  虽然赵衰位列晋文公时期的五贤之一,但因为曾经的谦让赵衰在晋国主管内政,并不是六卿成员之一。
  比较巧的是就在这一年除了赵衰外,六卿当中的狐偃、先且居、栾枝、胥臣等先后去世,为此晋襄公只得大量启用新人,年轻的赵盾因此有了跃升为六卿的契机。
  不过随后我们看到在晋襄公的人事任免计划中一开始其实并没有赵盾,但是同样落选的先且居之子先克劝谏晋襄公不能忘记狐、赵两家功臣的后人,包括狐偃之子狐射姑、赵盾以及先克等人得以进入六卿大名单。
  这其中,狐射姑、赵盾分列前两位,但是此时中军将的人选其实是狐射姑。

  到这里已经足够幸运,但赵盾的好运气显然还没有结束,在赵衰老部下阳处父的建议之下,晋襄公又将狐射姑和赵盾的排名进行对调,理由是赵盾治国能力更强,于是在赵衰去世仅仅一年之后,赵盾迅速成为中军将。
  结合赵盾继承赵衰原先执政大夫的位置来看,赵盾也成为晋国有史以来军政一把抓的第一权臣。
  所谓出道即巅峰,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出道不久的赵盾毫不为过,而在赵盾攀上权力顶峰的这个过程中,他要感谢晋文公当年的慷慨、晋文公之女赵姬的大度、先克利人利己的谏言以及阳处父对他的偏爱。
  当然,所有的这一切都源于他有个叫赵衰的爹……

  中期来看,赵盾可谓荣耀与争议并存。
  就在赵盾成为中军将后不久,在位七年的晋襄公去世,终晋文公、晋襄公两代来看,晋国在结束长期的内乱之后强势崛起,先后抑制意欲北上的楚国以及东进的秦国,这个时期晋国是当仁不让的中原之霸主。
  虽然赵盾成为中军将之初晋国的底子足够好,但是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首先便是国君人选所引发的一场政治骚乱。

  由于晋灵公年幼,以赵盾为首的朝中大臣大部分倾向于抛弃太子身份的晋灵公选择年纪更大的,也就是晋文公的儿子之一来把持大局。
  赵盾把目标定为身在秦国的公子雍,但是狐射姑却把目标定为公子乐,最终赵盾杀死公子乐、逼走狐射姑结束这个问题。
  但是随之而来因为赵盾立场不够坚定又引发了新的问题……

  在晋灵公母亲穆嬴的一哭二闹三上吊之下,赵盾改变主意还是决定拥立晋灵公,此时晋国大夫先蔑和士会领着公子雍以及护送的秦军以及就快达到晋国都城,于是令狐之战爆发,公子雍眼看煮熟的鸭子给飞了,先蔑和士会逃至秦国,秦晋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晋灵公即位后,紧接着被赵盾、狐射姑、先克等几个年轻人给顶替的老臣表达了不满,『五将乱晋』的结果是先克被刺,士縠、梁益耳、蒯得、箕郑父和先都在内参与叛乱的大夫随后被处死。
  赵盾总算是迎来一段有足够空间发挥的黄金时期,不过政治斗争的代价又是何其惨烈。

  接下来的时间里,赵盾充分展现出自己在治国上的才华,在制度、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赵盾均有建树。对比曾经称霸又迅速衰落的郑国和齐国,晋国继续保持了相当强劲的实力,赵盾自然是功不可没。
  比较有代表性的事情比如公元前613年的『赵盾主盟』,在赵盾的组织之下,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国君在宋国举行盟会。
  这次盟会一方面说明晋国在中原的号召力仍在,另一方面赵盾以臣子的身份召集如此多的国君更能说明其政治地位之高。

  同期来看,自公元前608年楚国北上中原以来一度短暂复苏,但楚穆王去世后楚国内忧外患,楚庄王甚至自身难保;
  秦晋之间这个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公元前615年的河曲之战,即便赵穿侍宠恣意妄为,秦康公也仅仅只是能够得以全身而退。
  总体来看,赵盾在中期可谓权倾朝野,虽然狐射姑、先蔑和士会的远走以及先克遇刺令其有一定的争议,但在赵盾的带领之下晋国尚处在一条正确的轨道之上,直到晋灵公逐渐长大成人……

  自晋灵公以执政者的身份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之后,晋国反倒陷入麻烦当中:
  晋国要讨伐齐懿公,晋灵公却私下收了齐国送来的礼而退兵;
  赵盾几次三番劝谏晋灵公,晋灵公反倒是几次欲置赵盾于死地,最终赵穿弑君,赵盾也因与赵穿的密切关系而被联想颇多。

  后期来看,赵盾可谓低调与忠心并存。
  公元前606年,晋国进入到晋成公元年,此后的时间里晋成公更多代表晋国做出各项决策,赵盾则退居二线,从这个角度而言赵盾颇有当年周公之风。
  对比之下,晋灵公时期赵盾的『专权』看起来也更加像是因为国君本身不堪大用。

  在周王室多年的晋成公根基不稳,回归晋国后为安抚人心恢复公族大夫、馀子、公行等官职。
  赵盾此时并没有考虑为自己的儿子谋得一官半职,而是向晋成公请求让赵姬之子赵括担任公族大夫,赵同、赵婴也都进爵为大夫。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没有赵姬当年的大度与赏识赵盾也许根本就不会有后来的一番成就,赵盾反哺赵姬后人成为一段佳话。
  不过很可惜的是,后来这几位赵氏子弟在赵氏势力蔓延之时却开始内讧,乱伦有之、诬陷有之,最终造成赵氏几乎灭除的惨剧……

  回到赵盾,后期的赵盾趋于低调,仅仅只是在晋成公四年,也就是公元前603年晋国联合卫国进攻陈国时担任主帅,其他时间鲜有见到赵盾身影。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时任中军佐的荀林父反倒是出场镜头大量增加:
  比如公元前604年郑襄公即位后转投晋国,楚庄王出兵攻打郑国时领军救郑的便是荀林父;
  比如同年赤狄进攻晋国并包围怀地和邢丘时向晋成公建议暂时让赤狄继续作恶的正是荀林父。
  不过稍显意外的是公元前601年赵盾去世时接任中军将的却是从上军将连升两级的郤缺……

  不管怎样,包括荀林父、郤缺乃至臾骈等人均是在赵盾执政期间一跃成为六卿之一,赵盾的提拔也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所以赵盾去世的当年郤缺也投桃报李踢掉下军佐胥克,取而代之的便是赵盾之子赵朔。
  二十年的政治生涯,我们想起的是狐射姑远走狄国后对赵盾的那句评价:赵盾,夏日之日也。
  夏天的太阳,或许炙热、或许可畏,假使能够引领晋国继续前行,对于赵盾而言也算不枉人间一趟。
  接下来我们预期会做大长篇小结的有楚庄王和美女夏姬

  个人感觉赵盾这样的总结方式不好,显得格局太小,后面可能会抛弃这样的方式。

  有不错建议的朋友欢迎点拨我。
  @善水心 2016-07-20 21:51:25
  感觉半仙对赵盾很偏心哪。
  -----------------------------
  额 小姑娘这是从何说起...
  @蜜若可 2016-07-20 16:41:48
  话说, 楼主,。之前说的出书有下文了吗
  -----------------------------
  目前还没呢,上半年被天涯忽悠过一次,说下半年会有一次全方位推广的,结果涯叔啥也没干...

  后面我也没有去接触过出版商,主要还是没什么经验,也没什么名气,主动找别人感觉很被动,哈哈

  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不妨教教我,谢谢了。
  @很帅信仰 2016-07-20 18:47:54
  还没更……
  -----------------------------
  这个就尴尬了,我们一般都是8点以后更的...
  @很帅信仰 2016-07-21 18:59:10
  意犹未尽……
  -----------------------------
  呵呵 那咱就继续更呗
  能早更咱就尽量早更
  493 六日而苏
  赵盾去世的当年左传记载过一个非常离奇的事情,今天我们聊的就是这件事情。

  因为史料的限制,我们仅仅只是叙事,实在不能作过多的分析,好比前面晋文公去世后棺材发出牛叫声一样,我们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这算是一个遗憾吧。

  至于究竟为什么会有下面我们提到这样的事情出现,并且会被记载到正史当中,期待各位给出自己的观点。
  493 六日而苏

  赵盾的存在让我们清晰的看到春秋以来各诸侯国政坛结构的变化,近的比如楚国的若敖氏、鲁国的东门襄仲,远点的诸如接下来的鲁国三桓、郑国七穆等等,国君之外,权臣对诸侯国的影响变得日益重要。
  赵盾的离去留给我们一些模糊的认知,作为管仲之后又一中原霸主的肱骨之臣,『赵盾弑其君』一事赵盾既没有过多反驳,我们却也找不出直接有力的证据,更因为晋灵公其身不正而使得这起弑君案件褒贬不一。
  无论如何,赵盾这一页已经成为历史,接下来我们聊聊公元前601年,也就是赵盾去世这一年晋国发生的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

  事情是这样的,『晋人获秦谍,杀诸绛市,六日而苏。』
  这一年,晋国抓住了一个秦国的间谍,把他杀死在绛城的街市上。
  看起来这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毕竟间谍不是什么稀奇事,比如早在夏朝少康复国之时就曾经启用大中华历史第一间谍女艾。

  春秋时期各国、尤其是像秦晋这样怨念较深的大国之间相互安插间谍想来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再说了间谍这样见不得光的职业被抓后自然不会有好的待遇,所以被『杀诸绛市』同样也不奇怪。
  问题出在哪里呢,其实是出在这个『六日而苏』上。
  苏,除了作为姓氏外,还有一个比较常见的意思即苏醒,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成间谍被杀后过了六天竟然复活了……

  很显然的是,这事相当不科学,死而复生的把戏几千年来上演过也不止一回二回,但是都逃不过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装死……
  对于此次间谍时间,一来秦国并没有就此事发表严正抗议,二来关于此事我们并不能得到更多详实的细节,如同当年晋文公去世之后棺材里面发出牛叫的声音一样,我们只能当做一桩悬案来处理。
  当然,这样的事情还有一些其它比较著名一些的,比如据说几百年之后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也有一位朋友被杀,三天之后也奇迹般的复活并且广为人知,这个人叫做耶稣……

  有声如牛、六日而苏,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共同点呢?
  某种角度来看,还是有那么一点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在两件事情上人死得都不够彻底……
  很遗憾,即便我们并不相信间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做到六日而苏,但是我们也无法得知这个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为了证明这件事情看起来很假,我们不妨一起来聊聊之前曾经传出来过更假的几件事情,这叫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比如早在西周宣王时期,有人说『三十年,有兔舞于镐京』,这是宣王三十年有兔子在镐京跳舞;
  还有人说『宣王三十年,有马化为人』,这是马变成了人……

  还有没有呢?
  还真有,比如有人说『周宣王三十三年,有马化为狐』,这次不是变成人,而是变成狐狸了……
  宣王三十年这是在公元前796年,离春秋时代稍微远了那么一点,兔子跳舞、马各种变的事情我们自然是不信,那么我们再举个近点的例子。

  『晋献公二年春,周惠王居于郑。郑人入王府,多取玉,玉化为蜮射人。』
  这说的是离我们近一点的晋献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75年,因王子颓之乱惠王躲到了郑国,郑厉公联手虢国杀死王子颓为惠王解决掉麻烦。
  接下来剧情不像我们前面介绍的那样惠王给郑厉公打赏地盘,而是郑国人却起了歹念跑去抢惠王的玉器……

  后来的结果是郑国不但玉器没抢成,反倒是玉器神奇的变成一种叫做『蜮』『音同域』的虫子四处射人,提一点,『含沙射影』这个成语中涉及到虫子正是这种蜮。
  比起宣王时期的兔子跳舞马变身,到了春秋时期这种古怪的事情还在升级,连玉器都已经能够变成动物。
  综上,我们的结论是:谣言自古以来也是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善水心 2016-07-21 21:07:39
  8点不到就更啦,史无前例啊。赞赞~
  -----------------------------
  看了下时间,更的时候已经过8点了...
  @突然到来的爱情 2016-07-21 23:01:08
  今天早更,没人来顶没道理啊,热化了么
  -----------------------------
  哈哈 看来大家都喜欢晚点更
  @catslover 2016-07-22 00:29:44
  这就没有了?帅哥越来越会吊胃口了。
  -----------------------------
  总不能一次就全部更完吧...
  来吧,我们早点更
  494 晋成公也去世
  494 晋成公也去世

  随着『夏日之日』赵盾的离去,晋国政坛有了较大的变化,我们一起来看看截止到公元前601年新版晋国六卿的人员情况。
  在此之前我们回顾下赵盾时期一个比较典型的人员名单,当时从中军将到下军佐依次为赵盾、荀林父、郤缺、臾骈、栾盾、胥甲。
  赵盾去世之后,荀林父暂时原地踏步,上军将郤缺一跃成为中军将,臾骈去世,胥甲之子胥克虽然接班但也在赵盾去世后『被精神病』而下课,这其中先且居之孙『先縠』和士会分别有加入六卿,所以目前六卿的名单是中军将郤缺、中军佐荀林父;上军将士会、上军佐先縠;下军将栾盾、下军佐赵朔。

  晋国重组内阁,晋成公所面临的形势是秦国自己在西边玩,跟晋国关系不那么融洽;
  鲁国在东边陪齐国玩,前不久才因为这事鲁宣公被晋国给关了起来;
  楚国在南边随时准备陪晋国玩,陈国暂时依附于楚国,郑国则于前不久又刚刚与晋国和好。

  公元前600年,晋成公的第七年,晋成公召集包括宋文公、卫成公、郑襄公、曹文公等国君在『扈地』『今河南原阳一带』举行盟会,会议的主题是攻打不听从晋国的国家。
  谁不听晋国的话?
  其实有很多,比如秦国、比如楚国,但是从前面我们分析的形势来看,显然陈国才是最软的柿子。
  陈灵公:……

  很快,坏的消息便传到陈国,荀林父率领诸侯联军准备攻打陈国;
  紧接着,好的消息又传给陈灵公,荀林父带兵又回去了……
  荀林父为什么中途变卦?
  因为晋成公一个不小心就死在了扈地……

  晋成公在位七年后意外去世,攻打陈国的计划自然就搁置一边,其子『公子据』即位成为晋国国君,史称『晋景公』。
  顺便提一点,参与此次扈地盟会的卫成公也于当年去世,在位共计三十五年,其子『公子遬』『音同速』即位,史称『卫穆公』。
  一次盟会,两位国君先后离去,看来这日子挑的实在是不够吉利,不过既然晋国已经率先出招,接下来便轮到楚国出招了。

  还是公元前600年,这是楚庄王在位的第十四年,2年前因为子公的建议郑襄公与晋国讲和并在黑壤结盟,眼下晋国率领联军攻打陈国,晋成公又意外去世,楚庄王决定派兵攻打郑国以示自己的态度。
  郑襄公:……
  好了,战场从陈国烧到了郑国,我们来看看这边的战况。

  对于郑国来说,坏的消息是楚国再次伐郑,若敖氏之乱结束后楚国近几年持续发展,更有神秘人士出任楚国令尹,论实力郑国显然不是对手;
  好的消息是虽然晋成公突然去世,但是对于救援小弟的任务晋国并没有忘记,新任中军将郤缺很快就带兵前去救援郑国。
  有了晋国的撑腰,郑襄公顿时底气十足,最终晋、郑联军在郑国的『柳棼』『音同焚』击败楚军,郑国暂时躲过一劫,百姓欢欣鼓舞,唯独有一个人高兴不起来,这个人便是觉得自己不够贤明放着国君都不想当的子良。

  子良担心的是什么呢?
  子良表示现在晋国、楚国都不讲德行,也完全没有信用,全都是靠武力解决问题,谁来打郑国,郑国都只能亲近于他,长远来看这将是郑国的灾难。
  对于这个缺乏信用的社会,子良表示郑国的前景很不看好,并且预测自己离死恐怕已经不远了……
  @爱吃鱼不爱挑刺 2016-07-22 21:17:35
  落下好多~( ̄▽ ̄)~
  -----------------------------
  呵呵 主要是最近八卦版面很火吧
  @突然到来的爱情 2016-07-22 22:31:00
  天热…热…热…啊…那就来热辣辣的一顶吧
  -----------------------------
  确实热...
  @片汤2016 2016-07-22 07:18:01
  顶
  -----------------------------
  片汤周末好
  @很帅信仰 2016-07-23 10:18:17
  周末愉快
  -----------------------------
  呵呵 周末愉快
  @善水心 2016-07-23 20:55:14
  半仙晚上好~
  -----------------------------
  小姑娘晚上好啊
  @片汤2016 2016-07-23 12:56:07
  顶,楼主好
  -----------------------------
  片汤好
  我们接着更新吧
  天气倒是怪热的
  495 士会救郑
  495 士会救郑

  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表示人总是会死的,如果百姓对政府不够信任,那么这个国家恐怕迟早要完。
  这两件看起来没什么必然联系的事情是怎么被孔子联系到一块去的……

  是这样的,对于治国,孔子认为有三点很重要,一是粮食,二是军备,三是民信。
  问题就来了,学生问孔子如果必须要去掉一项应该选什么,孔子的选择是去掉军备;
  学生再问还得去掉一项,于是孔子选择去掉粮食,说了以上一段话。

  在孔子看来对于治国而言,比起粮食,比起军备,民信显然才是重中之重。
  万一学生再问还得去掉一项,这该怎么办?
  子曰:就你问题多……

  不过对于郑国而言,子良所说的无信与孔子说的无信还是有那么一些区别,毕竟不是子良所在的郑国不想讲信用,而是晋、楚两国压根就不重视,这二个大国不务德而用武力强取,倒霉的郑国也只能跟着不讲信用。
  看来墙头草郑国对于自己屡次倒戈的行为也算是有了第一次官方的解释,但是在这个『无信』的大环境之下解释又好像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这不,虽然郤缺带兵为郑国解了围,仅仅只是过了一年,也就是公元前599年,楚国再次对郑国施压,为了避免被打郑襄公只得与楚国讲和。

  这边刚一讲和,那边晋国又不干了,于是晋国又率领一干诸侯讨伐郑国。
  郑国又该如何应对?
  郑襄公表示两头都不想得罪,所以紧接着又同晋国讲和……

  现在的形势其实是这样的:
  楚国:想打郑国就打郑国。
  晋国:你打郑国我就救郑国。
  众诸侯:晋国打谁,我就打谁。
  楚国:那咱还是拉拢郑国吧。
  晋国:你拉拢郑国我就打郑国。
  众诸侯:晋国打谁,我就打谁。
  郑国:谁打我,我就跟谁求和。
  楚国:……
  晋国:……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晋、楚夹击之下郑国显然也找到了自己生存的最佳法则:打不过就加入他们……
  好了,一来一回,郑国目前还是站在晋国这一方,于是到了公元前599年冬,楚国再度发兵进攻郑国,这次郑襄公又该如何应对?
  郑襄公表示这好像是道送分题吧……

  士会:先别忙讲和,我代表晋国来救郑国……
  这次晋、楚两军在『颍水』『淮河支流之一』北面遭遇,与晋军一起的还有诸侯联军,眼瞅着自己兵力不够,楚军只得再度无功而返。
  对于此事提一点,赶走楚军之后联军并没有迅速回国,而是选择驻扎在郑国,目的自然是不让楚国又过来骚扰郑国。

  除此之外,这一年还有几件事情值得我们关注:
  比如因为齐鲁关系此时十分要好,好到齐惠公把济水以西的土田归还给鲁国,同年齐惠公去世,在位共计10年,齐惠公去世之后其子『公子无野』即位,史称『齐顷公』。
  齐桓公去世四十余年后,齐国历经齐孝公、齐昭公、齐后废公吕舍、齐懿公、 齐惠公,这会终于总算是正儿八经的轮到齐桓公孙子一辈执政。

  比如同年郑国大夫子家也去世,由于子公弑郑灵公一事他有参与,因此郑国人秋后算账,不仅是打开了他的棺材,并且还将他的族人全部赶走。
  当然,这一年还有一位重要人物也去世,这个人就是陈国国君陈灵公。
  友情提醒,春秋以来去世的国君不少,陈灵公好歹也算是死出了新境界……
  @卖女孩的小火柴LB 2016-07-23 21:36:02
  别光套近乎,倒是更??
  -----------------------------
  刚才都看到评论的,怎么这会又没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