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578 赵武入卿
  578 赵武入卿

  随着郤氏的消亡,晋国四军八卿一下空出三个名额,在此我们有必要对晋国最新的人事任免情况进行一定的了解。
  就在三郤被杀的半年之前,晋国还有另外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去世,这个人便是中军佐士燮。
  鄢陵之战,这是中军将栾书的代表之作,也是三郤留给晋国的最后荣光,但是对于一直极力主和的士燮而言,他所看到的却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以至于自打从鄢陵回到晋国之后,他就令主持祭祀的祈祷者帮他祈求,愿望是能够早点死去……

  士燮表示:晋厉公平日骄横而奢侈,如今又战胜楚国,这是上天故意在增加他的毛病,晋国的祸难很快就要到来。爱我者唯有祝福我早点死去,不要被祸难所波及,这已经就是范氏的福气了。
  公元前574年,6月初9,士燮如愿而死,比起三郤之难要早了六个多月。
  截止到目前晋国四军八卿名单如下:中军将栾书、中军佐荀偃;上军将韩厥、上军佐荀罃;下军将魏相、下军佐『士鲂』『音同房』;新军将魏颉、新军佐赵武。

  对于这份名单中的新人我们简单进行介绍:
  魏相我们并不陌生,公元前578年的麻隧之战前有过『吕相绝秦』,魏相便是吕相,吕相就是魏相,他是魏锜之子,魏犨之孙,因魏锜因被封于吕邑,因此吕氏相当于魏氏的一个分支,魏相也就有了不同的称呼;
  士鲂是士会之子,士燮之弟,士燮去世之后由他扛起范氏大旗;
  魏颉是魏颗之子,魏犨之孙,三郤之后,我们看到魏氏悄然已经占据了八卿中的两席,当然,魏颉和魏相分属魏氏两个不同的分支;
  赵武就不需要我们多做介绍了,公元前583年的庄姬之乱后年幼的赵武成为赵氏唯一的希望所在,作为赵盾之孙,而今赵武逐渐长大成人,他将从新军佐做起,身上所肩负的则是复兴赵氏的使命。

  从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得旧人哭。
  公元前574年,12月,随着三郤的死去,春秋以来在晋国有着显赫历史的郤氏就此陨落。
  在这之前有先轸一族的先氏,再往前还有狐偃、狐毛所代表的狐氏,一将功成万骨枯,风光的背后,更多的是道不尽的落寞。

  对于三郤,我们简单说几句:
  郤氏家大业大,日子久了难免招惹是非,郤锜、郤犫因与人抢夺田地分别与夷阳五、长鱼矫结仇,加上当年胥氏的衰落也因郤缺而起,这是郤氏遭遇报复的内因所在;
  晋厉公平日生活奢侈而亲外嬖,甚至是打算清洗原有臣子而启用这些与政治无关之人,士燮令人祈祷只为早日死去,他对晋厉公以及朝中氛围的失望程度可想而知,这是胥童等宠臣能够公然对三郤下手并陈尸于朝堂的外因所在。

  同时,出于对郤至的不满,栾书在晋厉公对郤氏下手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栾书先是设计让晋厉公误认为郤至在鄢陵之战中的积极表现是为了向楚共王示好并借机做掉他而拥立新军,随后又故意安排远处洛邑的孙周接见郤至,一来二去郤至想要谋反的形象便被定格。
  到了最后,太监孟张成为拖垮郤氏的最后一根稻草,孟张夺野猪、郤至杀孟张,晋厉公却认为郤至这是在赤裸裸的欺负他,事态愈演愈烈,终究一发而不可收拾。

  『信,不叛君;知,不害民;勇,不作乱。』
  也许,无数的政治斗争与对错无关;
  也许,按郤锜的套路与晋厉公正面冲突结局不一定会更惨;
  但是,郤至的一番话告诉我们,郤氏的灭亡仅仅是因为他们最终选择了站着死去。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6-10-08 14:42:23
  周六打卡~~~~
  -----------------------------
  周六潜水姐都敢出现啊
  @善水心 2016-10-08 10:48:10
  想起了宋昭公。。。
  -----------------------------
  恩,都是不肯委曲求全
  @梦外人214 2016-10-08 00:28:36
  君令臣死,臣不得不死,最后一抹色彩,风骨可见,抱惋时令生敬意
  -----------------------------
  恩 很多资料对于三郤之难更多强调的是郤氏张扬跋扈、以至于危及到晋厉公的地位。

  我个人的看法是三郤自有其不妥之处,但更多的因素其实还是源于当时已经危机四伏的政治环境,而造成这个坏境的不是别人,恰恰就是晋厉公本人。

  所以对于三郤,尤其是他们在最后面对为难时的这番话,我个人还是持肯定甚至是充满敬意的。

  579 胥童之死
  今天看来还得死人...
  579 胥童之死

  子曰: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做官的终极意义是什么,不同的人看法区别自然会很大,权力、财富、或者是美女,如果不考虑风险,按照我们的理解,通常答案是都选……
  但是,对于做官孔子早就给出了他的答案:君子步入仕途,仅仅只是为了践行君臣之义。

  诗云,礼义消亡,淫风大行。
  三郤虽死,但是无愧礼义;
  郤至已杀,栾书是不是又该为扫清一大政治对手而拍手称快?

  胥童表示:人是我杀的,收尾工作还是由我来吧。
  只见这边三郤才被陈尸于朝堂,那边胥童带领一众甲士又公然在朝堂之上劫持了栾书和新任中军佐荀偃。
  栾书:……

  栾书又没得罪晋厉公,胥童这是闹的哪一出?
  长鱼矫:不杀这两个人,忧患必然会到国君身上来。
  栾书:……

  对于栾书来说,原本不过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郤至在鄢陵之战抢了风头引起他的不满,于是便趁着国内的形势令晋厉公对郤至心生怨恨,结果晋厉公的一帮宠臣非但杀光三郤,而今甚至是要拿中军将和中军佐下手,如此一来,晋国朝中还真有可能全部换成晋厉公的外嬖。
  万幸,晋厉公也没想到事情会越闹越大,所以当即表示:一天之内已经有三位卿士的尸首摆在朝中,我实在是不忍心增加下去了。
  晋厉公动了恻隐之心,仅仅只是因为今天杀人的名额已满……

  眼见加害栾书不成,长鱼矫不作久留,马上就逃亡至狄人部落,胥童则被晋灵公启用入卿。
  至于栾书和荀偃,晋厉公则表示既然郤氏已经伏罪,两位还是不要把在朝中被劫持的事情放在心上,接下来该干嘛就干嘛。
  问题是栾书和荀偃接下来能干啥?

  首先,他们得向晋厉公道谢,毕竟国君讨伐像三郤这样的『有罪之人』却又赦免了他们,这是晋厉公对他们的恩惠……
  其次,郤氏如此轻易就被灭族于各位大夫而言无疑敲响了一记警钟,朝中被劫持、胥童由外嬖而参政成为卿士,对于栾书和荀偃为首的传统三军六卿乃至四军八卿,这是十分危险的信号;
  最后,栾书和荀偃两人一合计,与其像郤氏那样被动的等待,不如先下手为强,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公元前574年,闰12月的最后一天,晋厉公一行外出游玩,栾书、荀偃出其不意派兵抓捕晋厉公,一同被抓的还有胥童。
  为拉拢更多臣子站在自己一边,只见栾书先是召唤士燮之子士匄,新任下军佐士匄对于中军将的热情表示万分感谢,但是顺道又对中军将的邀请委婉的表示了谢绝;
  栾书:……

  紧接着,栾书又派人召唤前不久已升至上军将的韩厥,韩厥则表示自己当年在赵氏家里长大,庄姬之乱晋军众将讨伐赵氏时他就按兵不与他人结党。
  再说了栾书、荀偃等人这次针对的是国君,所以同样表示不掺和。
  栾书:……

  既然大家都不是那么支持对晋厉公的行动,栾书表示那就先拿胥童下手吧。
  胥童:……
  咔嚓……
  @善水心 2016-10-08 21:32:51
  哈哈,什么情况,今天居然早更了。上了班果然不一样。
  -----------------------------
  小姑娘这就不对了
  话说不上班的时候我偶尔也早更的啊
  @善水心 2016-10-08 21:32:51
  哈哈,什么情况,今天居然早更了。上了班果然不一样。
  -----------------------------
  国庆七天刚好把存货使完
  今天赶紧码字,趁着热乎的就赶紧更新了,哈哈
  @片汤2016 2016-10-09 15:36:57
  顶,节后好!
  -----------------------------
  怎么能叫节后
  好歹今天也是重阳呢
  @时刻未到 2016-10-09 16:43:46
  周日摸鱼
  过节不断更,楼主棒棒哒!
  -----------------------------
  必须滴
  @潇湘观渔 2016-10-09 09:31:36
  向楼主致敬!
  -----------------------------
  呵呵 大神言重了
  更............................
  @看不见雪的熊 2016-10-09 03:32:42
  顶起来
  -----------------------------
  呵呵 谢谢这位朋友
  580 胥氏远去
  三郤被杀,接着我们聊聊晋国的胥氏一族
  580 胥氏远去

  有人问: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对于『以德报怨』,孔子的认同感其实并不强:德,就应该以德来回应;怨,则应该用『直』来作为回应。

  何为直?
  孔子想要表达的是,就算有人做了令人让怨恨的事,我们也应该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他。
  可惜更多的人既做不到以直报怨,亦做不到以德报怨,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更多留下的只是以怨报怨,冤冤相报何时了……

  郤氏被灭而尘封于晋国历史,这与胥克当年被郤缺以『患精神病』为由罢免而结仇有很大关系;
  郤氏能够在郤芮密谋暗杀晋文公的消息泄露后一步步中兴,又与当年作为晋文公五贤之一的胥臣赏识并举荐郤缺有着直接关系;
  成也胥氏、败也胥氏,郤氏之兴由郤缺而起,之衰也自此埋下祸患。

  反观胥氏一族,从贵为五贤之一的胥臣到被赵盾逐出晋国的胥甲,再由胥克被罢官到胥童短暂步入政坛,胥氏有过辉煌、有过失落,有过对郤氏的提携,也有过对郤氏的报复。
  一报还一报,最终却也难逃消亡。
  对于胥氏,我们简单说几句:

  作为胥氏的代表,晋文公时期的五贤之一胥臣毫无疑问是这个家族最为显赫的人物。
  晋文公始创三军六卿、先轸担任中军将之时胥臣时任下军佐,后又升为上军佐,胥氏自晋文公称霸中原起便是晋国的一股重要力量,这是其一;

  当年晋文公流亡至秦国时,秦穆公为拉拢晋文公一口气送了他五个老婆,其中包括原晋怀公的夫人怀嬴,晋文公一开始扭扭捏捏并不太愿意娶自己侄子留在秦国的老婆,正是胥臣说服晋文公成大事当不拘小节,晋文公最终还是娶了怀嬴为妻;
  城濮之战中,下军佐胥臣令人将战马全部蒙上虎皮并率先领兵对楚军最弱的右军发起猛攻,奠定晋文公霸主地位之战由这里开始。
  一直低调而不被我们重视的胥臣其实也有过自己的高光,这是其二;

  另外,除了赏识并举荐郤缺,胥臣识人、用人的眼光在另外一件事情上也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年,晋文公想让阳处父做公子欢『即晋襄公』的老师并询问胥臣的看法,胥臣顺道说了他对于用人的看法:『夫教者,因体能质而利之者也。若川然有原,以迎浦而后大。』
  胥臣说,搞教育就得因人而异、加以因势利导,好比驼背的让他去敲钟,个子矮的让他表演杂技,瞎子让他演奏音乐,聋子让他掌管烧火。糊涂的、哑巴,实在没有可利用的,还可以让他们去充实边远的地区……
  因材施教,不过如此,孔子之前,胥臣有话说,这是其三。

  总之,如同郤氏走过的路一般,胥氏的风光亦成为过眼云烟,随着胥童被栾书和荀偃杀害,又犹如胥童残害三郤那般,胥氏自此告别晋国政坛。
  至于被抓的晋厉公,栾书和荀偃又会怎样处置?
  公元前573年,正月初5,栾书、荀偃派大夫『程滑』杀死晋厉公并在都城东门之外简单埋葬晋厉公,仅仅只用了一辆车作为陪葬,离『诸侯葬车七乘』的标准相去甚远。

  随后,荀罃、士鲂去往洛邑迎接孙周回国。
  独掌晋国大权、又或者成为权臣傀儡?
  对于孙周来说这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毕竟,这时他年仅14岁。
  @善水心 2016-10-09 21:21:55
  半仙开头的以德报怨,我也想起了一个偈子。"若以怨止怨,是怨终不止。唯忍能胜怨,是古圣常法。"
  -----------------------------

  由此看来,前几天小姑娘的阿弥陀佛是发自肺腑的啊...
  为了好评 咱得早更...
  581 郑悼公即位
  郑厉公被杀后,晋国将迎来一位新的国君
  这位国君接下来将会是我们的重点之一
  581 郑悼公即位

  胥臣曰:若川然有原,以迎浦而后大。
  诚如胥臣所言,每个人都有他的脾气,每个人又都有不同的特质,如同每条河流有着自己的源头,引导得当,就能汇入大海而奔流不息。
  但是引导不当,最终也会像郤氏、胥氏一般提前干涸,顺带还有晋厉公……

  公元前573年,正月,孙周从洛邑出发,他将回到晋国,在以栾书、荀偃为首的权臣拥护下成为晋国国君。
  论辈分,孙周的父亲『姬捷』是晋襄公之孙,晋厉公的爷爷晋成公则是晋襄公的异母兄弟,所以孙周是晋厉公的侄子。
  论年龄,孙周目前仅仅14岁,加之在晋国毫无势力可言,眼见国内才经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晋厉公更是被栾书、荀偃所杀。

  往前一步,是权利,又或者是陷阱?
  就在众大夫在『清原』『今山西闻喜县一带』准备迎接孙周回国出任国君之时,孙周想明白了,这往前的一步不能随便走,所以停在这里不肯走了。
  栾书:……

  孙周对前来迎接他的大夫们是这样说的:我原本没想过能当上国君,如今走到这不,定是天意使然。然而你们拥立国君仅仅只是为了让他来发布命令,立了之后如果不听国君的,哪里又用得着国君?
  孙周短短几句话蕴含了几层信息:
  他能回国当国君并非出自栾书、荀偃等权臣的拥护,而是来自天意,天意是不可违的,这是其一;
  大夫们拥立他的真实意图恐怕只是晋国需要一个『吉祥物』般的国君,年纪轻轻又远在洛邑的孙周自然是理想之人,这是其二;
  孙周要当的是国君,而不是供群臣摆布的吉祥物,这是其三。

  所以孙周又说到:诸位大夫愿意用我,就在今天;不愿意用我,也在今天,但是既然让我来当这个国君,就得恭敬且听从于我,这是受神灵所保佑的。
  看来封建迷信也不全是一无是处,毕竟威望不够,神灵来凑……
  各个角度来看,孙周一席话都无懈可击,众大夫只得当即表示这是下臣们的愿望,岂敢不唯命是听。

  公元前573年,正月15日,众大夫盟誓听命于孙周,孙周终于进入国都新绛,12年前晋景公才由绛城迁都至此,自此我们也得称呼孙周为『晋悼公』。
  郑国郑悼公在位时我们说到悼这样的谥号其实并不算好,『肆行劳祀曰悼;中年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未中早夭曰悼』。
  这个略带剧透性质的谥号来看,即便年纪轻轻就表现出对臣子极强的控制能力,但是晋悼公的前途看起来似乎仍然不够光明……

  无论如何,路终究是人走出来的,晋悼公未来的路究竟通往何方,一切都需要时间来检验。
  这不没过几天,晋悼公便朝见君臣,并当着众臣之面驱逐了七个不适合做臣之人。
  哪些人不适合做臣?
  很显然是晋厉公时期的哪些外嬖,诸如夷羊五等人。

  到了二月初一,晋悼公在朝中任命百官,并制定各项政策,比如施恩惠、舍劳役;比如匡乏困、救灾患;比如禁淫邪、薄赋敛;比如节器用、时用民。
  提一点,『时用民』指的是农闲时才使用农民,不过多占用农民的时间。
  又比如任命魏相、士鲂、魏颉、赵武为卿、任命『荀家』、『荀会』、栾黡、『韩无忌』为公族大夫,这其中栾黡为栾书之子,韩无忌为韩厥之子,荀家、荀会出自荀氏。

  接二连三的事情表明,郑悼公在用人治国之上都有着超乎于其年龄的过人之处,我们唯一的疑问是,如此驾轻就熟,郑悼公身处洛邑之时难道就真的没想过当国君的事情么……
  对了,我们聊一个题外话

  貌似今天在那个新闻上看到最近要上映一部春秋时的大戏《重耳传》

  具体什么时候开播我也不清楚,简单百度了下,认识的演员好像不多...

  不知道到时候有看的朋友没有,当然,我也不确定会不会抽时间来看这部连续剧。
  剧情简介编辑
  概念海报
  概念海报(6张)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王龙华饰)自幼饱读诗书,谦虚而好学,爱护身边的人,很多有才华的人士都愿意跟随着他。重耳一心爱国,才华横溢,治理国家有很多的办法,但却被朝中奸党们排斥陷害。骊姬(韩彩英饰)预谋要立奚齐为太子,便陷害现太子申生(蒲巴甲饰),太子申生上吊自尽后,骊姬又诬陷重耳和夷吾(张一山饰),重耳和夷吾不得已逃跑。晋献公(谭凯饰)因两位公子不辞而别,认为他们有阴谋,就派公使勃鞮讨伐。重耳被迫流亡,长达十余载。流亡期间,重耳曾多次被追杀,迫使他不断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这期间他饱尝人间冷暖,但同时也深刻体察民情,以至于重耳掌权后注重民生,坚持秉持仁政,对其他诸侯国以诚相待,恩威并施。最终重耳得以返国。重耳当政后励志强国,精心图治,福祉于民;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安定太平;文治武功,昭明后世,显达千秋,最终称霸了中原
  看剧情感觉槽点很多啊

  自幼饱读诗书,那会有多少诗书能让重耳读个饱......

  重耳一心爱国,居然还是个爱国小青年......

  治理国家有很多的办法,但却被朝中奸党们排斥陷害,话说这都哪跟哪......

  当政后励志强国,精心图治,福祉于民;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安定太平;文治武功,昭明后世,显达千秋,最终称霸了中原。

  不行了,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善水心 2016-10-10 21:56:55
  重耳传是明年播,我一直关注呢,超级期待。有我喜欢的演员。毕竟是青春偶像剧嘛,别要求太高啦。现在电视剧都是这样的啦。话说半仙写今晚这集的时候在想什么呢?居然连标题都错了。结尾也是各种错。晋和郑差那么远,这次这个锅不能让输入法背了吧。。。
  -----------------------------
  额,你不提示我到现在都没发现...
  @善水心
  我在整理接下来的内容 然后看怎么合理安排

  像左传这样的“大杂烩”其实有些时候梳理起来特别费工夫,尤其是想把其中的细节一条条的拨弄清楚然后摆在大家面前感觉真不是那么简单。

  今天一天都没怎么码字,全是在考虑怎么为接下来的内容布局...
  ????@犯二的女青年?2016-10-11?18:02:47
  ????楼主,,我也来啦!!!不过一直忙,这个帖子里的都还没看多少。楼主棒棒哒,一直都坚持在更!!!给你一个么么哒!!!
  ????-----------------------------
  哈?摸到这里来了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6-10-11 12:42:48
  周二打卡~~~~~楼楼纸质版啥时候面世。。。最近用眼过度看到电子屏幕就眼花。。。
  -----------------------------
  哈哈 潜水姐这个要求还挺高的,用眼过度就叫我出书...

  先更...
  582 庆克之乱
  今天聊的是齐国的那点事情
  还是和齐灵公的母亲声孟子有关
  582 庆克之乱

  晋悼公即位,晋国开始新的篇章,就在此时,就在公元前573年的正月,我们不妨把把视线转移到齐国,因为这里发生了一件大事。
  准确的说,一年多来齐国发生了很多事,这年正月所发生的事情不过是一年多来所有事情的一个爆发。
  正月29日,齐灵公派遣大夫『华免』刺杀国佐。当年齐顷公战败于晋军,国佐不辱使命同郤克讲和,如今惨遭杀害,此情此景,似曾相识,因为华免使用的武器也是戈……

  齐灵公为什么要置国佐于死地?
  我们先说一个人,这就是齐国大夫『庆克』。
  我们再说另一个人,这就是齐灵公的母亲声孟子。

  声孟子我们再熟悉不过,不久之前由于鲁国三桓的斗争,叔孙侨如自鲁国逃到齐国后没有闲着,因为他和声孟子勾搭在了一起。
  叔孙侨如很快就闲了下来,因为他觉得自己实在不能再堕落下去,于是很快又逃到了卫国。
  只是声孟子却没有闲下来,没错,她又私通了,这次与她私通的便是大夫庆克……

  庆克是谁呢?
  他是公子无亏之子,和齐顷公一样都是齐桓公之孙。
  与叔孙侨如有所区别的是,庆克玩出了新花样,只见他乔装打扮,穿着妇人的衣服、混入一堆女人中乘车偷偷溜入宫中,毕竟作为齐灵公的长辈,偷情、而且是和齐灵公母亲偷情,这事得低调……

  然而,庆克虽低调,但也是没什么用的事情,因为就在他混入宫中想要与声孟子幽会一番时还是被人给发现了……
  发现这件事情的人是鲍叔牙的重孙『鲍牵』,鲍牵二话不说马上又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国佐,国佐二话不说又马上把庆克找来吧啦吧啦批评了一通,效果还算不错,庆克老实了,躲在家里连门都不出。
  问题是,声孟子又闲下来了……

  等到声孟子弄清庆克之所以不来见她是因为国佐的责备后那是相当生气,一生气就决定搞点事情来教训教训国佐。
  这不,鄢陵之战后,晋国继续组织诸侯会盟,郑国则因鄢陵之战中楚国积极救郑而与晋国交恶,郑国态度之强硬,晋国只得又召集了宋、齐、卫、鲁等联合伐郑。
  联军伐郑的结果是因接连讨伐陈、蔡导致兵力不够集中,加之警惕性不够,被郑国大夫子罕半夜偷袭,导致宋、齐、卫被击溃。

  一年后,也就是公元前574年,6月,晋灵公再度召集齐、鲁、宋、卫、曹等商议攻打郑国一事,结果子重带领楚军驻扎于郑国附近的首止,一众诸侯代表只得再次无功而返……
  就在国佐陪同齐灵公参加盟会之时,鲍牵和大夫『高无咎』作为留守却遭到诬陷,声孟子表示鲍牵和高无咎密谋造,并准备拥立齐灵公的兄弟『公子角』为君,国佐也有暗中参与这次行动。
  国佐:……

  虽然国佐逃过一劫,不过鲍牵和高无咎还是难逃惩罚,高无咎被驱逐而逃亡到莒国。
  鲍牵更惨,双脚被砍……
  对于鲍牵的下场,子是这样曰的:『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

  葵是谁呢?
  葵其实是冬葵,一种植物……
  葵的叶子总是朝向日照的方向,因此遮住了其根部,按孔子的意思,鲍牵保护自己双足的水平还不如一颗葵……
  @善水心 2016-10-11 21:28:45
  那国佐到底死没死啊?
  -----------------------------
  额,我们这里稍微倒叙了下下,小姑娘就蒙圈了啊

  这节是先交代国佐被杀,然后再回顾前面的起因...
  貌似天涯又改版了??????

  


  这是个什么东东
  大家又是多少级...
  @禅___静 2016-10-11 22:42:33
  @o弘毅o :本土豪赏(10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我也要打赏 】
  -----------------------------
  才女不秀一下你新买的 note 7 么
  @点点断月点 2016-10-12 19:03:57
  @o弘毅o :本土豪赏(100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我也要打赏 】
  -----------------------------
  感谢你的大手笔
  不过还是回帖大家多多交流更实在...
  今天有事来晚了
  会不会得差评啊
  好紧张啊
  583 国佐叛乱
  我们接着昨天的内容 回顾一下国佐被齐灵公杀之前的一些事情
  583 国佐叛乱

  葵,叶子总是朝向日照的方向。
  有的朋友会问了,确定不是向日葵?
  其实很好确定,孔子压根就没见过什么向日葵,因为向日葵到了很晚很晚的明朝才会传入中国……

  借此机会,我们不妨聊聊舌尖上的春秋。
  『葵、藿、薤、葱、韭』,这几种是当时能够吃到的常见蔬菜,并称『五菜』。
  葵即冬葵,藿指的是豆类的嫩叶,薤『因同谢』,野蒜一类,由于后来人选择的品种越来越多,除开葱和韭,葵、藿、薤其实已经少见于餐桌。

  好吧,我们的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在孔子看来鲍牵甚至是连五菜之一的葵都不如?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不妨回顾另外一个叫做『泄治』的陈国大夫。
  当年,陈灵公伙同大夫孔宁、仪行父与夏姬均有奸情,看不过去的泄治劝谏无果反遭孔宁、仪行父杀害,孔子对于泄治的评价并不高,因为泄治的劝谏既起不到任何作用,反倒又不能做到明哲保身。

  所以,鲍牵告发庆克与声孟子偷情一事本无可厚非,但鲍牵既不能审时度势,手段也不够高明,非但是没能阻止事态更加恶化,反而是导致自己被陷害以致砍去双足,在孔子看来只是做了一场无用功。
  总之一句话,劝谏当然是臣子的义务所在,但不加权衡而白白送死,孔子表示必须不能给高分……
  当然,也不光是孔子不给高分,被牵连以至于被驱逐出国的高无咎肯定也不会给高分……

  说起来,高氏一族在齐国影响其实一点都不差,早在公孙无知作乱杀齐襄公自立为君时期,大夫高傒就和国懿仲等齐国臣子在平叛乱并拥立公子小白为国君的过程中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才有了后来称霸中原的齐桓公。
  高无咎、国佐分别是高傒、国懿仲的后人,高、国两家几代人下来在齐国也是家大业大,如今却无端被卷入到这样的事件当中,想想也是郁闷之极。
  这不高无咎被逐迅速就产生连锁反应,其子『高弱』在高氏的封邑『卢地』『今山东济南一带』就地发动叛乱,为解除叛乱,齐灵公又只得派了大夫『崔杼』率领军队包围卢地,庆克也有前往辅佐崔杼。

  高氏被逼叛乱,联军伐郑又无功而返,国佐只得赶紧回国处理高弱一事,他是如何处理的呢?
  只见国佐来到崔杼所在的齐军,二话不说直接就把庆克给杀了……
  高氏叛乱之际国佐杀庆克,这事显然不好向齐灵公交代,国佐干脆也坐拥『穀地』『今山东济南一带』宣布加入叛乱的队伍。
  齐灵公:……

  庆克之乱,原本只是乱在后宫,乱在他和声孟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倒好,在齐桓公当上国君之时起到关键作用的高、国两家相继叛乱,庆克虽死,事态显然是越闹越无法收场。
  为化解难题,齐灵公只得先安抚国佐,表示罪过并不在他,只要国佐不继续犯错,一切都好商量。
  随后,齐灵公与国佐结盟,国佐官复原职,到了这一年的12月,高氏独木难支也宣布投降,齐灵公派国佐之子『国胜』到晋国将齐国这一内乱做了汇报并让国胜在『穀地』『今山东聊城』一带停留待命。

  事已至此,庆克之乱应该说已经圆满解决,但是国佐的命运我们已经提前公布,翻过年的正月,齐灵公还是以国佐丢弃君命、专权杀人、穀地叛变等并罪齐罚,国佐被华免用戈刺杀,清地待命的国胜同时也被杀死,国胜之弟『国弱』逃往鲁国。
  对于国氏而言,唯一的好消息是不久齐灵公又召国弱回国并让他继承了国氏宗嗣,香火总归一时半会是灭不了的。
  鲁国乱完晋国乱,晋国乱完齐国乱,中原看来真是乱成一锅粥,当然我们对比一下的话,鲁国叔孙侨如逃亡,叔孙豹顶班使得叔孙氏得以延续;齐国国佐被杀,国弱被召回接班国氏;动不动就灭族这样的大招,估计晋国早就申请了专利……
  小结一下,这段时间我们主要精力放在了中原包括晋、齐、鲁等几个国家的内乱上,一来这是近期历史事件的重点,二来之所以把侧重点放在这上面,其实也有我自己的考虑。

  从春秋到战国,政治格局上中原有几件影响深远的事情:鲁国三桓专权、晋国六卿内斗直至剩余四家火拼造成分裂、齐国姬姓公族的统治地位被田氏篡夺。

  所有的这些,都会在不久的将来一一上演,但是春秋行进200年之后,很多事情已经有了苗头,我们目前所在的这个阶段,我个人认为就是各国内政权力斗争逐步加剧乃至打下伏笔的阶段,因此才有意识的强化这些斗争。

  当然,还是要说一句,晋国的斗争看起来终归会残酷一些,这与晋国本身发展的历史以及朝中大量异姓卿士把持政权的关系密切联系。
  @人生迷失在2011 2016-10-13 20:04:42
  哈哈,终于可以挥起皮鞭抽楼主了……
  -----------------------------
  哎 就剩下苦逼的楼主最慢了...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6-10-13 16:33:36
  周四好~终于还有一天就周末了。。。
  -----------------------------
  所以潜水姐又打算潜水了?
  今天早点更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