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584 韩厥救宋
  584 韩厥救宋

  公元前573年,正月,晋悼公初立。
  对于年轻的郑悼公而言,坏的消息是近几年中原各国内乱不止,鲁、晋、齐相继有权臣落马,晋厉公更是被栾书、荀偃所杀;
  好的消息是各国争斗逐渐平息,郑悼公上任之际便出台各项措施,上能任命百官、下能惠及百姓,颇有一改晋国朝中颓势的迹象。

  年轻的郑悼公带领之下,晋国究竟会有怎样的作为,还需要对手的进一步检验,第一个跳出来踢馆的是郑国。
  夏,6月,郑成公联合楚共王对宋国发起进攻。
  宋国哪是郑、楚联军的对手,『朝郏』、『城郜』、『幽丘』等城池相继被攻破,随后郑楚又继续进攻『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并把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等宋国旧臣安置在彭城,还派了三百辆战车的兵力作为留守,然后退兵回国。

  鱼石等人我们不陌生,公元前576年宋共公去世之后,同为宋桓公后人的荡泽杀死太子肥导致华元逃到晋国,随后鱼石邀请华元回到宋国,结果荡泽被华元讨伐而死,鱼石等人与华元讨价还价不成被华元逐出宋国后只得逃到楚国。
  郑、楚将鱼石等人安置于彭城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一来鱼石等人驻守彭城可以对宋国形成压迫;二来还可以从交通上截断晋国同吴国的联系,可谓一箭双雕。

  虽然打不过郑、楚,不过对于这一举动宋国倒也是看得相当开,比如大夫『西鉏吾』就是这样分析的:现在这些大国啊,欲望都没有个止境,就算把宋国作为他们的一个边邑都不会让他们满意。鱼石这些乱臣占领彭城而阻塞各国之间的通道,吴国,晋国自然就会感到恐惧。
  所以呢?
  西鉏吾表示所以没什么好担心的,晋国肯定会来援助宋国的。
  晋悼公:……

  果不其然,宋国随后包围彭城,子重领军救援彭城并再度进攻宋国,华元向晋国告急之后中军将韩厥表示:想要得到诸侯的拥护自然要先为他们付出,成就霸业,安定疆土,宋国的事就是晋国的事。
  霸气不霸气?
  那是相当之霸气,不过晋国的中军将不是栾书么……

  原来,晋悼公上任不久就任命百官,当时我们说到晋悼公大面积启用新人,包括栾书之子栾黡、韩厥之子韩无忌、士会之子士鲂、魏锜之子魏相、赵朔之子赵武等人均得到重用。
  但是,这些新人被重用的背后却又有着玄机,比如杀死晋厉公的栾书一个不小心就下课了……
  栾书下野后,与他共同导演晋厉公之死的中军佐荀偃原地踏步,韩厥一跃成为了晋国的中军将,所以晋悼公时期的四军八卿名单如下:中军将韩厥、中军佐荀偃;上军将荀罃、上军佐士匄;下军将栾黡、下军佐士鲂;新军将魏颉、新军佐赵武。

  荀偃、荀罃以及列入公族大夫的荀家、荀会让我们隐约觉得三郤之后荀氏俨然有急剧膨胀之势,不过虽然他们同为晋献公时期提出假道伐虢主意的荀息后人,荀氏双雄却在稳步发展中已经形成不同的势力。
  因荀偃的爷爷荀林父曾率领中军,因此他们这一脉又被称为『中行氏』;
  荀罃的父亲荀首受兄长荀林父的提携步入政坛后受封于被封于『智邑』,因此到了荀首、荀罃,他们这一分支又被称为『智氏』。

  总之的是,无论是晋厉公时期的那些宠臣,又或者是栾书这样权力对国君地位产生严重威胁的权臣,仅仅只是在郑悼公上任一个月的时间内便通通被清除。
  新官上任自然要烧上个三把火,为了再度成就霸业,韩厥表示宋国必须要救。
  @善水心 2016-10-13 21:07:13
  哎,半仙最近都在想什么呢?这一集中又写错晋悼公,随便一数,都有四处-_-||
  -----------------------------
  不是吧...
  话说金乌鸦今天晚上出炉了
  想想去年的沙发还是我抢的
  时间过的真快...
  @突然到来的爱情 2016-10-13 22:36:12
  楼主好一颗八卦之心,不然怎抢得金乌鸦的沙发……
  -----------------------------
  哈哈 今年的金乌鸦完全没关注
  @o弘毅o 2016-10-13 22:32:17
  话说金乌鸦今天晚上出炉了
  想想去年的沙发还是我抢的
  时间过的真快...
  -----------------------------
  @catslover 2016-10-13 22:46:08
  话说今年娱乐圈作品不怎么样,丑闻倒是真不少。
  -----------------------------
  时代变了 真人秀大行其道 圈粉的方式也变得更加简单粗暴
  现在那些所谓的明星完全不需要好的作品来积攒口碑完全能圈粉 所以娱乐圈也是越来越浮躁
  大家周末好我
  我居然准时来更新了 是不是很意外啊
  @卖女孩的小火柴LB 2016-10-14 08:19:40
  这是要歪楼了么
  -----------------------------
  聊聊八卦实事 不会歪的...
  585 三岁即位
  585 三岁即位

  插播一条最新消息,公元前573年,8月初7,就在鲁成公朝见郑悼公后回国不久,『公薨于路寝』。
  薨嘛,我们知道的,专指诸侯去世。
  路寝指的又是什么呢?
  『周礼』表示,天子、诸侯一般有『路寝』、『小寝』之分,路寝治事,小寝休憩,也就是说作为正寝这里是天子、诸侯办正事的宫室。
  鲁成公在位18年,最后死在自己的高档『办公室』,并且没有可疑事件被发现,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鲁成公在位期间,值得称道的事情并不算多,倒是其母亲穆姜因为与叔孙侨如的那档子事情几次三番威胁命令鲁成公令我们眼前一亮……
  鲁成公去世后,其子『姬午』继位,史称『鲁襄公』。
  比起十四岁出任晋国国君的郑悼公,鲁襄公显得更是『年轻气盛』,因为此时鲁襄公仅仅只有三岁。

  三岁的小国君带来的直接后果自然是臣子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比如三桓什么的。
  一不小心好像又剧透了点什么……
  鲁国交代完毕,接着我们继续关注宋国。

  话说鱼石等人在郑、楚的帮助下驻守彭城后,宋国当然清楚实质上目前这种局面仍是晋国与楚国两个大国之间的博弈,所以倒也显得并不担心。
  一来彭城毕竟实力有限,虽然有楚军帮助守城,一时半会却也很难对宋国产生更大威胁,这不等到郑楚退兵之后宋军迅速发兵包围彭城;
  二来等到子重领兵再度救援彭城之时华元火速赶往了晋国,华元的目的当然是搬救兵,所以等到晋悼公领兵救宋,隐藏于郑、宋之后的两大巨头终于是走到前台来。

  公元前573年,11月,因为宋国,因为彭城,晋、楚两军再次相遇,这是晋悼公上任以来第一次面对楚军。
  子重表示不跟小朋友玩,楚军迅速退兵回国。
  晋悼公:明明就是怕晋国……

  楚军一退,对于晋悼公来说接下来的事情无疑更加好办,到了12月,晋悼公召集宋平公、卫献公、邾宣公、齐国大夫崔杼以及鲁国的孟孙蔑等共同商议救宋事宜。
  宋平公的建议之下,盟会确定了联军共同发兵包围彭城的方案。
  对于这次行动,我们提一下鲁国的几个小细节:

  包围彭城之前,晋国下军佐士鲂曾前往鲁国要求出兵,鲁成公去世后目前大权在握的自然就是季孙行父。
  鲁国到底出多少兵合适?
  季孙行父表示跟上次荀罃来请求出兵攻打郑国时一样就可以了。

  为什么呢?
  因为上次荀罃来请求出兵时的身份同样也是下军佐。
  季孙行父的这个小细节告诉我们,鲁国对于晋国来使的爵位次序那是相当敏锐,一招一式还都延续着旧时的礼仪。
  唯一的问题是到底出了多少兵,鲁国上次打郑国时就没告诉我们……

  另外,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从8月鲁成公的去世到12月联军准备出兵,正好就赶上了鲁成公的葬礼,于是孟孙蔑参加完盟会后便向各位诸侯打过招呼先行一步。
  毕竟他要赶回去先参加鲁成公的葬礼……
  公元前573年,12月26日,鲁成公的葬礼顺利举行,旧的一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公元前572年,鲁国进入小小鲁襄公的元年。
  @善水心 2016-10-14 21:24:00
  @o弘毅o 14121楼 2016-10-14 20:41:00
  大家周末好我
  我居然准时来更新了 是不是很意外啊
  —————————————————
  你居然准时更文了!什么情况?!先给好评~
  -----------------------------
  这叫不按套路出牌
  先更...
  586 郑成公去世
  郑国最近这么多年立场如此坚定,与郑成公的关系当然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对于郑成公的死我们简单交代一下。
  586 郑成公去世

  公元前572年,又是正月,晋国联合宋、鲁、卫、曹、邾等国发兵包围彭城,鱼石等五位前宋国大夫寡不敌众只得投降于晋国。
  彭城回归宋国,几位大夫则被晋国安置在了『瓠丘』『壶丘,今山西垣曲东南一带』。
  晋悼公首战告捷,宋国失而复得,可谓皆大欢喜,不过在这次围攻彭城的行动中还有另外一个特立独行的诸侯国,那就是齐国。

  我们看到,齐国此次既没有参与盟会,也没有派兵会合联军,那么郑悼公又发现没有呢?
  郑悼公:当然发现了……
  所以就在平定彭城一事后晋国很快又开始讨伐齐国,到了2月,齐灵公只得派了『太子光』到晋国作为人质以缓和矛盾。

  5月,晋军再次出征,这次的目标是郑国。
  只见中军将韩厥、中军佐荀罃领军对郑国发起进攻,一直打到郑国的外城并击败郑军。
  紧接着,齐、鲁、曹等诸侯军队也赶来驻扎在郑国的『鄫地』『今河南柘城县一带』等待与晋军回合,郑国危矣。

  不过,晋军并没有继续强攻郑国,而是率领联军南下对楚国以及楚国的小弟陈国发起进攻,楚国包括焦地、夷地『均在今安徽亳县一带』很快遭到联军的入侵。
  联军人多势众,楚国不愿正面交战,但是晋军盛气凌人,楚军绝对不能认怂,该回应的还是不能怠慢,于是到了秋季,楚国右尹子辛领兵以救援郑国的名义对宋国再度发起进攻。
  宋平公:……

  楚军出动,加之郑军会合,宋国吕、留二邑很快也接连被攻,『犬丘』『今河南柘城县一带』则被楚军所占领。
  我们不经意的发现,郑成公以来,由于郑成公的强硬及态度的坚定,晋、楚暗战的格局较之以前已经明显不同:
  以前是郑国作为墙头草在晋、楚两边来回倒,现在可好,晋国打郑国,郑国压根就不投降,所以楚国也就放心大胆的跑去打宋国……

  作为中原的诸侯国,作为一度在郑庄公的带领下称雄于中原的诸侯国,郑成公为什么会如此坚定的拥护楚国?
  郑成公是这样答疑的:你看啊,当年鄢陵之战时为了救郑国楚共王可是连眼睛都被射瞎了,如果郑国背弃楚国就有点忘恩负义的意思了,以后又有谁会对郑国好?
  感情魏锜当年一箭射中楚共王的眼睛,也一并射中了郑成公的心……

  郑成公的这番话说于公元前571年,就在这番话前不久郑国还在楚国的授意下再次于春季对宋国发起进攻。
  问题是,郑成公为什么会突然会说这样的一段话?
  原来,虽然郑成公死心塌地跟随了楚国,但是出于当前国际形势,朝中不少权臣其实更加看好的是晋国,适逢郑成公生病,于是子驷就顺应呼声来向郑成公请求改变外交策略而服从晋国,然后郑成公就道出了自己坚定支持楚国的根源所在。

  问题又来了,子驷为什么会在郑成公生病的时候做这样的劝谏?
  主要还是因为郑成公病的不轻,病到需要考虑接班人的问题……
  不管怎样,郑成公弥留之际还是希望各国臣子接下来一如既往的服从楚国,以免自己的名声遭损,以免郑国陷于不义。

  公元前571年,7月,郑成公病逝,在位共计14年。
  郑成公在位期间,郑国一改往日墙头草形象,首先这与晋国对郑国的态度有关,公元前582年,郑成公即位第3年时遭到晋国的粗暴关押,此时郑国国内连立两位国君作为回应,晋、郑矛盾不可避免;其次便是鄢陵之战,楚共王的负伤更是使得郑国死心塌地归顺于楚国。
  在与楚国的对抗中,晋国因失去郑国而吃尽苦头,但是不管怎样,郑成公的时代已经过去,其子公子髡顽也终于名正言顺成为郑国国君,史称『郑僖公』。
  话说这几天更新已经有了心理阴影
  排版的时候一直在注意晋悼公,结果更新完后瞟了一眼看到最后的郑僖公吓了一跳,以为又搞错了...
  @善水心 2016-10-15 21:13:06
  @o弘毅o 14138楼 2016-10-15 20:55:00
  话说这几天更新已经有了心理阴影
  排版的时候一直在注意晋悼公,结果更新完后瞟了一眼看到最后的郑僖公吓了一跳,以为又搞错了...
  —————————————————
  可你今天还是错了两处。。。
  -----------------------------
  额,已瞎...
  我想砍死郑悼公,谁给我拿把刀来...
  @catslover 2016-10-15 22:47:06
  @o弘毅o 14141楼 2016-10-15 21:53:00
  我想砍死郑悼公,谁给我拿把刀来...
  —————————————————
  我咋觉得帅哥是故意的呢???
  -----------------------------
  良心话,真不是故意的
  天涯不能编辑,所以我是真不愿意正文中留太多遗憾的
  @片汤2016 2016-10-16 20:38:50
  顶,今天还没更
  -----------------------------
  呵呵 片汤好啊
  @善水心 2016-10-16 21:40:17
  半仙晚上好啊。晚安啦。
  -----------------------------
  额 抱歉今天来晚了
  小姑娘晚安
  有点事 更晚了
  各位抱歉
  587 齐伐莱国
  587 齐伐莱国

  按照国际惯例,先插播一条来自洛邑的消息,不过因为前面介绍郑成公去世的情况,其实已经算不上是最新消息……
  公元前572年,春秋以来东周第十位国君周简王去世,在位共计14年,其子『姬泄心』继任,史称『周灵王』。
  自公元前586年到公元前572年,比较有影响力的事情比如公元前579宋国华元组织的弭兵会盟,比如公元前575晋、楚鄢陵之战,但是大体上与贵为周天子的简王关系不大,所以我们还是接着看看各位诸侯的动态……

  郑成公去世,郑僖公继任,朝中大臣倾向示好于晋国,这就意味着晋、郑、楚之间的三角关系将会出现新变化。
  除此之外,我们还得留意一下经常游离于晋、楚两大体系之外的另一强国,也就是齐国。
  公元前571年,春,郑国发动了郑成公生前对宋国的最后一次进攻,此时齐国也没有闲着,齐灵公发兵讨伐齐国以东的『莱国』。

  说起莱国,这个由东夷部族所组建的国家在周朝之前便已存在,与齐国也有着颇深的渊源,毕竟当初西周建立时武王把姜太公、周公封于中原东面的齐鲁大地时为的就是对付像莱国这样的东夷势力……
  齐国建立之初,诸侯国的领土面积与爵位有着一一对应的标准: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齐国作为侯爵虽说属于第一档,但是区区百里地的实力使得姜太公在初封于『营丘』『今山东昌乐县东南一带』时因国都毗邻莱国双方没少发生过摩擦。

  当然,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武王之所以把三公之二的姜太公和周公封在齐、鲁,其实也就是让两大巨头与东夷人多多摩擦来为天子排忧解难的……
  姜太公封于齐国以后修明政事,顺应当地风俗而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之业,并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发展渔业盐业优势,因此很快得到附近百姓归附而成为大国。
  再到成王时期,齐国平定三监之乱立下大功得到『得专征伐』大权,齐国政治上的大国地位也由此确立。

  公元前859年,齐献公元年,齐国经历建国后的第二次迁都,都城也从营丘来到临淄『今山东淄博一带』。
  在此之前,齐国曾短暂迁都『薄姑』『今山东博兴一带』。
  再后来的故事我们就熟悉了,齐桓公联手管仲大兴齐国直至称霸中原。

  虽然后齐桓公时代的齐国今非昔比,风头早已被晋、楚抢去,毕竟有了几百年的积淀之后的齐国在国力上也是远非今胶东半岛一带的东夷小国所能比的,所以齐灵公干脆趁着晋楚斗争的空当欺负欺负莱国,顺便还可以扩张下领土面积。
  眼见打不过齐国,莱国倒也会想办法,只见莱国派人给齐国的『夙沙卫』送去精选的上等牛、马各一百匹。
  通俗点说,这叫行贿……

  夙沙卫是谁呢?
  他是齐灵公贴身的寺人,也就是太监。
  牛马送出之后果然有了效果,齐军迅速退兵回国。所谓乱而不损曰灵,齐灵公的谥号最终为『灵』,齐国讨伐莱国一事上可见一斑。

  好了,了解完齐国的动态,加之郑成公7月去世的消息,我们再来看看晋国。
  话说郑成公才去世,晋国又动起了对付郑国的心思,这不上军将荀罃便联合宋国华元、鲁国孟孙蔑、卫国孙林父以及曹国、邾国大夫等共同商议如何才能降服郑国。
  提一点,晋悼公即位不久,齐国此时对晋国并不服气,所以并没有派代表前来,不仅如此,滕国、薛国、小邾国等依附于齐国的小国也没有参与此会。

  晋国究竟该如何才能让强硬的郑国顺服?
  就在这次盟会中,孟孙蔑给出了他的办法。
  这一节晋悼公没有打错吧,哈哈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6-10-17 09:30:20
  周一打卡~~~
  -----------------------------
  潜水姐准时上班
  大家新的一周好

  更新之前聊聊我们最近所处的阶段在整个春秋史上的地位以及我个人在写的时候大致考虑的东西。
  春秋写到差不多两百年之后其实大家基本都看出来了,所谓的春秋史,说成是一部晋国史其实并不夸。

  春秋时代在经历郑庄公小霸的蒙昧年代以及齐桓公的称霸之后,整个春秋大势基本都与晋国直接关联,晋、楚称霸也基本引领了接下来的几代人,先有晋文公、晋襄公两代,后有楚庄王崛起,晋、楚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了春秋的中期。

  晋楚争霸的格局为什么没能持续下去,这不能简单归为某一个因素,当然如果说非要列出最为重要的一点,我个人看来应该是内政。

  内政在这个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国君独大的中央集权,或者权臣把持朝政的卿士分权,当然这样的表述并不是很精确,因为是我自己总结的...

  总体来看,春秋的进程中,几个有影响力的诸侯国大多都经历了从中央集权到卿士分权的这样一个过程,具体细节可能略有不同,具体程度也各有差异,但伴随着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有一个显而易见的是天子、国君等越来越不被当一回事,除非个人的王霸之气能够压住这股蠢蠢欲动的暗流。
  晋楚各自的代表人物晋文公、楚庄王之后晋、楚都走向了一条盛极而衰的漫长道路,在这股过程中晋悼公(必须不是郑悼公)是比较显然的一位,他几乎复制了当年晋国称霸的辉煌,所以在两国相继没落之前,我们会把晋悼公作为这个阶段的重点。

  一是看看年轻的晋悼公是怎样统领这个时代;
  二是为各国内政的演变做铺垫,比如三桓、比如三晋,比如田齐等等;
  三则是在吴、越成为春秋主旋律前再多看中原几眼...
  差不多就说这么多吧
  我们接着更新
  588 虎牢筑城
  588 虎牢筑城

  孙子兵法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打仗而言,当然是力求胜利;
  但是战略来看,逼得只有通过不断的战争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哪怕实力强大到足以百战百胜,却也仍不是最为高明的策略。

  什么样的策略才称得上最顶级?
  孙子兵法告诉我们,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才是最高境界,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亦是同样道理。
  对于晋国,如何才能拿下郑国这块硬骨头而且还不费力气,这还真是件技术含量很高的事情。

  适逢郑成公去世,局面有了新的转机,于是乎在荀罃的组织之下各诸侯国又聚在了一起,为的是商讨征服郑国的办法。
  对于伐郑,来自鲁国的孟孙蔑是这样建议的,不如在虎牢筑城以对郑国腹地施压,这样可以逼得郑国主动求和。

  虎牢是哪里呢?
  其实我们并不陌生,这里东接洛邑、西邻郑国,北上则是晋国,加之地势险要,属于典型的战略要地。
  据闻当年穆王打猎时见到老虎游荡,由猛士『高奔戎』生擒老虎并进献给穆王,穆王高兴之余令人打造牢笼并将老虎饲养于此,于是便有了虎牢这一称呼。

  一开始,穆王放虎于虎牢时此地尚属于东虢国,平王东迁后郑武公迅速扩张,东虢国被灭,虎牢自然被郑国吞并。
  再后来,郑国扩张太快引起平王不满,郑武公主动避嫌而迁都,虎牢又回到了天子手中。
  不过紧接着惠王在位期间发生王子颓之乱,郑厉公勤王有功,惠王又将虎牢以东的地皮打赏给郑国以示奖励,说来说去一句话,虎牢与郑国的历史渊源颇深,并且虎牢地处晋、郑以及洛邑之间,因此战略地位十分突出。

  孟孙蔑提议在虎牢筑城,究竟妙在哪里?
  这和之前郑、楚将鱼石等宋国旧臣安插于彭城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鱼石等人占领彭城,楚国留下三百乘兵车驻守,不仅可以随时危及宋国的安全,同时还能切断晋国由此去往吴国的交通要道,实在一举多得。
  同理的是,晋国在虎牢筑城布阵,等于是在郑国的腹地埋下一枚重磅炸弹,不但限制了郑国往西,更为重要的是比起楚国布局于彭城,晋国在地里位置上显然更接近郑国,一旦晋国意图发兵,借助虎牢作为跳板显然是如虎添翼。

  孟孙蔑如此妙招,刚刚上任的郑僖公又会如此回应?
  郑僖公:和,赶紧跟晋国讲和……
  俗话说的好,打蛇打七寸,孟孙蔑一下子就抓住郑国的软肋,郑成公以来一贯坚定与晋国作对的郑国立刻主动求和,关键是晋国压根还不用出兵厮杀一番,随便找上几个包工头在虎牢开发开发房地产就把难题给攻克了。

  到这里我们的问题便来了,万一这蛇比较小,本身都没有七寸长,那么我们又该打哪里……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楚国更头疼,因为眼看郑国倒戈楚国却又无暇顾及,毕竟楚国国内此时也不太平。
  原来,子反自杀后,楚国朝中主要权臣有令尹子重、右尹子辛等,还有比如右司马『公子申』。

  这位公子申平日喜好敲诈勒索楚国的众小弟,眼瞅着腰包鼓了、实力雄厚了便有了新的追求,他把目标转向子重、子辛,打算夺掉二人权力。
  所以答案到此就得揭晓了,七寸当然不是指的蛇的长度,而是指的蛇的要害,也就是心脏所在,平日公子申作威作福欺负楚国小弟也就罢了,如今竟然欺负到子重、子辛头上来,那还说啥,必须打七寸,必须往死了打。
  咔嚓,右司马公子申死……
  @Cassie向阳花 2016-10-17 10:45:26
  打卡
  -----------------------------
  向阳花晚上好
  @善水心 2016-10-17 21:42:05
  沙发。睡前顶顶~
  -----------------------------
  呵呵 小姑娘好梦
  @catslover 2016-10-17 22:47:02
  一讲到地形我就懵了,下回帅哥放张图上来可以吗?
  -----------------------------
  我的疏忽,这就上图
  春秋大地图(局部)

  
  虎牢,春秋开篇我们提到过,也叫制地
  在这张地图中还是比较显眼的 周、郑交界,黄河以南的那个地方就是。
  通过这个图大家可以想想,如果晋国在这里筑城,郑国是不是会很难受。
  @o弘毅o 2016-10-17 22:53:59
  虎牢,春秋开篇我们提到过,也叫制地
  在这张地图中还是比较显眼的 周、郑交界,黄河以南的那个地方就是。
  通过这个图大家可以想想,如果晋国在这里筑城,郑国是不是会很难受。
  -----------------------------
  @catslover 2016-10-17 23:03:21
  中国好楼主啊,看了图明白多了。
  像我这等方位感奇差的没有个图看着还真不行。
  -----------------------------
  江湖人称非洲牛德华,所以你确定楼主是中国的?
  今天貌似很安静啊
  589 鸩兹之战
  589 鸩兹之战

  公元前570年,春,楚国解决完争权夺势的右司马公子申后再次出兵。
  我们都知道,就在不久前随着郑成公的去世,随着郑国朝中大臣大多倾向于归附晋国,随着晋国在虎牢筑城威胁到郑国的安全,郑僖公上任后很快就调整郑成公以来外交策略再次同晋国和好,所以楚国发兵也算是在情理之中。
  不过,子重领兵打的其实是吴国……

  说起来,自打公元前584年申公巫臣由晋国去往吴国后便鲜有吴国的新闻出现。
  一来吴国当时的确还比较落后,申公巫臣手把手的教吴国人排兵布阵以及如何使用战车直至吴国战斗力的提升,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二来虽然晋、吴交好,吴国自此也开始同中原各国交好,但信任和默契同样也需要时间去培养,比如公元前582年晋国组织盟会时第一次邀请吴国参加,吴王寿梦就没有派代表来;
  三来即便晋、吴接下来没有过多亲密接触,但吴国与楚国之间倒也结下梁子,吴国隔三差五不是骚扰楚国便是欺负楚国小弟。

  举一个例子,公元前576年时舒庸国趁着楚国鄢陵之战遭遇失败后仗引导吴国人进攻楚国的巢、驾、厘、虺等四邑。
  意外的是,吴国倒没占多大便宜,楚共王反倒派兵将大举进攻而不设防的舒庸国给灭亡……
  不管怎样,晋国、或者说申公巫臣的养狼计划算是初有成效,这边为了郑国的事情楚国要和晋国争来争去,那边大后方吴国时不时又来那么两下,所以处理完公子申的事情后子重兵并没有立马着手郑国的事情,而是精挑细选了一批士兵去讨伐吴国。

  楚军一路所向披靡,先是攻克吴国的『鸠兹』『今安徽芜湖市一带』,接着又抵达『衡山』『今安徽当涂县一带』,随后子重派部下『邓廖』带领穿『组甲』的兵士三百人以及穿『被练』的兵士三千人继续侵袭吴国。
  什么是组甲,什么又是被练?
  春秋时期,士兵的甲衣一般由皮革制成,作用当然是起到护身防御左右,组甲指的是一种按照组为单位而编排的甲,横向、纵向按组排列连缀;
  被练同理,不过做工相对粗糙不少,一般由几块皮革简单连接而成。

  再后来到了战国,随着冶炼水平的提高,金属『主要是铁』更多被运用于战场,这种由铁片打造的防护装具则被称作了铠。
  铠甲铠甲,一开始其实也是有着严格的区分,皮谓之甲,铁谓之铠,再往后就如同姓氏一样慢慢融合而成为泛指。

  回到正题,这场楚伐吴之『鸩兹之战』中楚军一路顺风顺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子重回国在太庙先行庆祝,并留下邓廖领着三千余人继续攻打吴国。
  结果呢?
  结果吴国并非子重想的那般不堪一击,只见吴军出兵狙击楚军并俘获了楚军首领邓廖。
  子重:……

  三天之后,吴军趁势继续攻打楚国,并占领了楚国的『驾邑』『今安徽无为县一带』。
  子重:……
  最后,对于鸩兹之战我们简单盘点一下:
  子重的庆祝实在过早,接下来局面发生大逆转,楚军邓廖被俘,三百穿组甲的兵士只剩八十人,三千穿被练的兵士更是只剩寥寥三百人,虽然攻克鸩兹,但楚国的驾邑也被吴国给抢了去,仔细一算,子重这是一笔包赔不赚的生意……

  我们说,不到哨响的最后一刻,谁也无法预知最后的结果,提前庆祝而导致胜利的果实从眼前溜走的感受往往比直接失败还要更加难受。
  这不,子重的骄傲托大、楚军的由胜转负遭到了国内众多指责,大喜大悲之下子重抑郁成疾。
  很快,子重就『心病而卒』。

  子重终究还是死于吴国,死于申公巫臣所培养起来的吴国,大概,这也是一种循环。
  @善水心 2016-10-19 09:48:10
  早上好。顶顶~~
  -----------------------------
  赶在小姑娘说晚安前打个招呼
  话说这二天楼里的朋友集体消失的感觉啊...
  继续更新吧
  @司马蛋 2016-10-19 09:15:37
  1
  -----------------------------
  2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