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追梦RC 2016-10-25 22:20:18
  楼主还不更?
  -----------------------------
  抱歉 今天更晚了 马上
  597 韩厥告老
  597 韩厥告老

  公元前567年,秋,鄫国被灭。
  鄫国被谁灭的?
  莒国。

  鄫国为什么会被灭?
  原来,就在鲁国向晋悼公申请收鄫国为附庸国并得到同意后,鲁国因救鄫国而吃到败仗、甚至是大夫臧纥被国人嘲笑为侏儒后发觉做大哥原来没想象的那么风光,于是便决定抛弃鄫国这个小弟。
  但是,鄫国被划归为鲁国的小弟后可是实打实的向鲁国交了保护费的,于是自以为有大哥罩着便对莒国有所怠慢,加之平日又疏于防备,然后莒国一个不小心用力过猛就把鄫国给灭了。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鲁国表示不做大哥了,鲁襄公以为鄫国是知道的;鄫国表示有大哥撑腰,莒国是不能对他怎样的;莒国表示只是随便玩玩而已,鄫国这么弱我是真不知道的……

  鄫国被灭,鲁国表示无所谓,但是晋国却表示有所谓,毕竟是晋悼公同意让鄫国做鲁国附庸的,于是晋悼公派了代表来质问鲁国为什么让自己的小弟别人给灭了。
  没办法,收了小弟又保护不利,鲁襄公只得派了季孙行父之子『季孙宿』去往晋国赔礼道歉并听候晋国处置。
  前前后后,鲁国这是典型的羊肉没吃着,反惹一身骚……

  好了,我们就不继续数落鲁国了,换个话题,为什么会是此前少有出场的季孙宿出使晋国?
  这就得说一个迟来的消息,公元前568年,冬,鲁国执政季孙行父去世,季孙宿随后接了老爹的班。
  从公元前600年东门襄仲去世到公元前591年东门氏被逐出鲁国,季孙行父从依附于东门襄仲到独掌鲁国大权,几十年的政坛生涯,季孙行父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属于三桓崛起的时代。

  就在鄫国被灭的同年11月,还有另外一个小国同时也被灭亡,这便是齐国以东、前面有过出场的莱国,灭掉莱国的正是齐国。
  莱国作为东夷小国生死存亡与晋国关系不大,因此齐灭莱国一事没有晋国前来过问,倒是齐国在吞并莱国的领土后国力增加了不少。
  鄫、莱相继被灭,陈国又回归楚国阵营之后,我们再次把视线转移到晋国,来看看晋国最新一期四军八卿的人员情况,因为就在公元前566年的10月,中军将韩厥也准备告老还乡了。

  先有士会、后有祁奚,紧接着又是韩厥,看来急流勇退在晋国的高官中还挺流行的。
  从晋灵公到晋成公,再到晋景公和晋厉公,最终被晋悼公提拔成为中军将,作为五朝元老的韩厥既见证了晋国的起起伏伏,也是春秋以来韩氏一脉在晋国崛起真正意义上的代表人物。
  庄姬之乱中力保赵氏后人;栾书、荀偃弑君时划清界限,让我们对韩厥印象深刻并充满敬意。鞍之战中误把逢丑父当做齐顷公给抓了回去;鄢陵之战中吸取教训说什么也不肯追赶郑成公让我们会心一笑,三晋之一的韩国日后屹立于战国之时,理当不忘这位韩氏一脉的基石级人物。

  韩厥退休后,本应轮到长子『韩无忌』接班,但是由于韩无忌乃残疾之身便主动请求让位于自己的弟弟『韩起』,所以最新一期的晋国四军八卿名单如下:中军将荀罃、中军佐士匄;上军将荀偃、上军佐韩起;下军将栾黡、下军佐士鲂;新军将赵武、新军佐魏绛。
  另外,好人总归是会有好报的,大度的韩无忌还是得到晋悼公的赏识并任命他为公族大夫之长,是为一段佳话。
  @善水心 2016-10-26 08:39:32
  韩厥就这么退场了……他长子哪里残疾?
  -----------------------------
  正史中没有具体交代...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6-10-26 16:43:05
  周三打卡~~
  -----------------------------
  活捉...
  @许象 2016-10-26 10:25:40
  用了一个月追上大部队了。弘毅夫子好
  -----------------------------
  呵呵 夫子这个称呼不敢当
  @u_112581345 2016-10-26 07:21:55
  顶,楼主
  -----------------------------
  谢谢
  话说偶尔我们也是可以更得很早的[d:酷]
  话说刚才瞟了一个帖子
  现在在涯叔发小广告的套路越来越深了

  标题是这样的 她曾是香港最美女星,被影坛大佬性侵多次沦为疯婆子及命运

  一开始一本正经的讲蓝洁瑛,讲着讲着就转到命运这个话题上来了,讲着讲着就扯起周易来了,然后,熟悉的剧情就来了,朋友,你信命吗................

  598 郑国七穆
  七穆在郑穆公时代我们应该提到过,今年简单谈一下这个话题
  598 郑国七穆

  下面播报一则新闻:公元前566年,冬,楚国令尹子囊领兵包围陈国,晋悼公召集鲁襄公、宋平公、卫献公、郑僖公、曹成公、齐国太子光以及陈哀公等在郑国鄬地会盟商议救陈事宜。
  不对,这事好像已经做过详细介绍,陈国庆虎、庆寅两位大夫暗中联合楚军制造陈哀公的弟弟公子黄被俘的假象,陈哀公以可能面临内政动荡为由赶回陈国并再度归附于楚国,晋悼公救陈的计划最终不了了之。
  所以,这怎么能算是新闻呢……

  是这样的,就在这次盟会中陈哀公因立场问题提前逃走,郑僖公却是压根就没有达到会场鄬地,这算不上新闻?
  也就是因为陈国本身倾向于楚国使得这次盟会失去意义,于是郑僖公的缺席便不再引人关注,不过郑僖公为什么会缺席这次盟会?
  其实郑僖公自己也是不想缺席的,为了盟会他带着一行人马都已经走到半路了,奈何郑僖公却又走不动了,因为他在某天半夜被人给杀了。
  又一起弑君案件,妥妥的大新闻啊……

  所以,谁杀的郑僖公,为什么要杀郑僖公?
  这个故事其实很简单,但是涉及的人却很多,所以在介绍郑僖公被杀这件事情本身之前,我们还是对前面有介绍过的『郑国七穆』已经简要的梳理。
  何为七穆?
  同鲁国三桓出自鲁桓公的三个儿子一样,郑国的七穆出自郑穆公,并且由于郑穆公实际上一共有郑穆公一共有13个儿子,所以相对要复杂不少。

  公元前606年,郑穆公去世,其子郑灵公即位,这位郑灵公因为一锅王八汤引起的纷争而被子家所杀,在位不足一年,过;
  公元前605年,郑灵公之弟郑襄公即位,这都当上国君了,臣子的事情就不要再掺和了,也过;
  所以,七穆来自郑穆公剩余11个儿子,分别是子罕、子驷、子丰、子游、子印、子国、子良,其中部分我们相对熟悉,比如一开始郑国想要拥立的其实是子良,但是子良觉得自己资历不够便让位给了郑襄公;比如郑成公时期子罕接连领兵出征打了不少胜仗;比如子驷在与楚国结盟以及同晋国交战中也有过出场纪录。

  郑成公去世、郑僖公即位后朝中子罕掌政,子驷处理政务,子国为司马,这是郑国国君之外的头三号人物,但是偏偏郑僖公和七穆之间的关系并不好……
  公元前575年,太子时期的郑僖公同子罕一起去往晋国,期间他对子罕很不客气,导致两人互有间隙;
  接下来,郑僖公和子丰一同去往楚国,同样对子丰也是不加礼遇。

  等到公元前570年郑僖公即位后,子丰原本想要向晋悼公控告一番争取废掉郑僖公,但是被子罕给劝了下来。
  紧接着便是公元前566年,子驷陪着郑僖公共同前往参加盟会,郑僖公对子驷态度同样很不友好弄得大家很是尴尬。
  有仆从本意好言相谏,结果郑僖公非但不听劝谏,反而把这位仆从给杀了……

  总之,郑僖公对于以子罕、子驷等为首的臣子始终态度不够友好,最终就在这次去往鄬地的途中子驷忍无可忍趁着半夜派人将郑僖公给杀死。
  郑僖公在位共计5年,就差把七穆得罪了个遍,然后就落得了这样一个下场……
  弑君当然是影响恶劣的,尤其是在郑僖公去往参加盟会的途中,所以子驷给各位诸侯的通告是郑僖公患了急病抢救无效而亡,随后年仅5岁的郑僖公之子『姬嘉』即位,史称『郑简公』。
  鲁襄公:终于有比我还小的国君了……
  @善水心 2016-10-26 20:57:53
  这么子,已晕+_+
  -----------------------------
  小姑娘确定不是这么早?
  @片汤2016 2016-10-26 22:15:14
  顶,楼主
  今天居然更了。
  知道你文里还有一个比那个“郑悼公”更灵异的东西是什么吗?就是。。。注音那个地方
  应为“音同”的。。好多都变成“因同”了。。好多!
  588 虎牢巩城 篇里,对制地方位的叙述是不是把位置搞反了? 制地应该是西邻周地,东接郑国吧?
  -----------------------------
  恩 这里卖女孩的小火柴指出来了,我在下面标注更正了
  @片汤2016 2016-10-26 22:15:14
  顶,楼主
  今天居然更了。
  知道你文里还有一个比那个“郑悼公”更灵异的东西是什么吗?就是。。。注音那个地方
  应为“音同”的。。好多都变成“因同”了。。好多!
  588 虎牢巩城 篇里,对制地方位的叙述是不是把位置搞反了? 制地应该是西邻周地,东接郑国吧?
  -----------------------------
  哈哈 因同这个,确实我也发现了,并且更正了不少
  但是还有更多我自己都没发现...
  @片汤2016 2016-10-26 22:15:14
  顶,楼主
  今天居然更了。
  知道你文里还有一个比那个“郑悼公”更灵异的东西是什么吗?就是。。。注音那个地方
  应为“音同”的。。好多都变成“因同”了。。好多!
  588 虎牢巩城 篇里,对制地方位的叙述是不是把位置搞反了? 制地应该是西邻周地,东接郑国吧?
  -----------------------------
  @o弘毅o 2016-10-26 22:37:07
  哈哈 因同这个,确实我也发现了,并且更正了不少
  但是还有更多我自己都没发现...
  -----------------------------
  @catslover 2016-10-26 22:56:19
  帅哥真不容易,不过这些问题我一个都没发现。。。
  -----------------------------
  反正对于我来说想一个字不错还真是很难的...
  @爱吃鱼不爱挑刺 2016-10-27 08:38:36
  哎呀终于遇到了赶紧重新收藏一下。
  -----------------------------
  你这是回个贴还要靠手气的水平啊...
  @片汤2016 2016-10-27 20:13:34
  现在更不?
  -----------------------------
  更
  @善水心 2016-10-27 20:23:41
  @片汤2016 14342楼 2016-10-27 20:13:00
  现在更不?
  —————————————————
  同问,今天不早更?
  -----------------------------
  同回 马上更...
  599 郑又服楚
  这几天我们的主要焦点在于郑国

  这个阶段郑国反复在晋、楚两国之间捣腾,其实也间接说明了晋楚国力都在下降,以至于统治力和威望都不足以拉拢郑国。
  599 郑又服楚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音同西』,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恭敬也好、谨慎也罢,又或者勇敢、直率,孔子表示,这些都需要受到礼的约束。
  为了证明孔子的观点,对下臣无礼的郑僖公这是在用生命做实验……

  子驷杀郑僖公,对众诸侯宣称死于突发急病,虽然也能蒙混过关,但郑国的一众公子多多少少清楚其中存在一些猫腻,于是很快便有人暗地谋划杀死子驷。
  暗杀的诀窍在于什么?
  没错,首先保密工作要做好,这不行动还没展开,消息就被子驷给知道了……

  子驷当然懂得先下手为强的道理,赶在被杀之前子驷迅速将『子狐』、『子熙』、『子侯』、『子丁』等一众郑国公子『辟杀』,子狐的两个儿子『孙击』、『孙恶』只得逃往卫国并改姓为孙。
  何为辟杀?
  辟杀指的是在杀之前专门制造点罪名,弄点杀人的借口出来,这样杀起来更专业些,看起来也更合理一些,也更讲『礼』一些……

  郑僖公被杀,朝中诸多公子相继也被收拾,加之郑简公年幼,子驷、子国等人自然更加如鱼得水,
  公元前565年4月,子国和子良之子子耳领兵入侵蔡国并俘虏蔡国司马『公子燮』,郑国朝野上下一片欢腾,七穆为首的权臣备受拥戴。
  唯独有一个人站出来表达了不太和谐的声音,这个人叫做『子产』。

  子产看来,如今的郑国理当以小国自居,攻打蔡国必然会引来楚国的讨伐,郑国自然是打不过楚国的,因此只有顺服于楚国。但是只要郑国顺服楚国,晋国又会出兵讨伐,所以攻打蔡国看似占了便宜,实则是天大的祸患,郑国今后至少四五年内恐怕会不得安宁。
  打了胜仗却被泼冷水,郑国司马子国会怎么看?
  子国:攻打蔡国是国家的重大命令,而且有正卿的支持,你个小屁孩说这些话是要被杀头的。
  当然,子国肯定不会杀子产的头,因为这个小屁孩是他的儿子……

  果不其然,虽然子产的话听起来有些逆耳,但到了这年的冬季楚国令尹子囊还是如期而至,讨伐的理由正是小弟蔡国被郑国欺负。
  听不进子产一席话的子驷、子国、子耳等人会如何应对?
  他们共同表示:还是跟楚国求和的好……

  但是,鉴于郑国与晋国目前的关系,鉴于晋悼公的即位以来的表现,比如『子孔』、『子蟜』、『子展』等几位大夫则更加倾向于等到晋国的救援,这其中子孔是郑穆公的儿子,子蟜、子展分别是子游和子罕之子。
  以子驷为首的投降派看来眼下姑且顺从楚国以缓解当前的危机,晋军后面如果到来,到时候再顺从晋国就是了。
  这样的套路,这样的郑国,我们实在是太熟悉不过……

  以子展为代表的主战派则认为小国事奉大国就应该讲信用,背信弃义只会遭致战争和祸乱。
  更何况如今晋国国君贤明、四军完备无缺、八卿和睦无间,必然不会丢弃郑国。
  再说了楚国之所以亲近郑国,不过是想把郑国作为他们进军中原的跳板,加之郑国接近晋国、远离楚国,所以死守城门、静待晋军救援才是上策。

  毕竟子展老爹子罕的地位不逊于子驷,所以子驷也不能对子展怎样,他是这样回应子展的:出主意的人一多,事情就很难办成;发言的人一多,就没有人敢站出来承担责任,这就好比一边走路一边和路人商量,必然只会一无所获。
  所以呢?
  所以子驷表示:必须同楚国讲和,出了事就让我子驷一个人来承担。
  提一点,这一集中有一位相当有分量的人物出场,这个人就是子产。

  后续有机会我们会重点介绍这位郑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权臣。
  @善水心 2016-10-27 20:48:12
  +_+这两集各种子,有错我也看不出来了。我能弱弱的问一下,今天还能二更吗?
  -----------------------------
  小姑娘再顶一次贴我就更...
  @善水心 2016-10-27 20:52:32
  再顶一次贴→_→
  -----------------------------
  好吧,你赢了...
  600 秦楚伐晋
  600 秦楚伐晋

  公元前565年,冬,由于楚军压境,子驷等权臣坚持之下,郑国再度回归楚国阵营,郑僖公被杀后,年幼的郑简公显然无力改变这一局面。
  郑国反水,子驷难道就真的不怕晋悼公发兵么?
  其实还是挺怕的,所以郑国一面同楚国讲和,一面又派了大夫『伯骈』到晋国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悼公。

  伯骈究竟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看看他到晋国都说了些什么。
  伯骈向晋悼公表示:郑国按照晋国的命令修整战车、保持戒备,蔡国不顺从晋国,所以郑国才不敢贪图安逸而讨伐蔡国,还把蔡国司马公子燮进献给了晋国,结果却遭到楚国的讨伐,实在是太惨了。
  不用说,套路又来了……

  伯骈接着说道:怎料楚国实在是太厉害,不但侵略郑国的城池,而且焚烧郊外的城堡,郑国眼看就要被灭,又不知道在哪里可以得到保护,因此只好接受楚国的盟约,但郑国的心还是向着晋国的,所以必须前来报告这一情况。
  毫无疑问,现在的郑国已经是升级版的墙头草,面对危机第一时间轻松选择求和不说,完事了还装着一副被逼无奈的样子……
  中军将知罃倒也没有完全上当:郑国受到楚国的讨伐,都不打个招呼就屈服于楚国,晋国就算派兵救援,好歹郑国派个使者先通知晋国一下吧……

  最后,晋国的意见是这样的,晋悼公率领诸侯到郑国城下与郑简公面谈,谈得拢就谈,谈不拢那就只能打了。
  显然,伯骈的一番话多多少少还是起到了一些作用,毕竟给郑国赢得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晋国接下来有没有发兵?
  其实是有的,公元前564年,晋国带领齐、宋、卫、曹、邾等国包围郑国,不过在此之前晋国却被打了,所以我们还是先说说晋国被打的事……

  原来,公元前578年秦晋麻隧之战后秦桓公黯然去世,秦景公即位十余年来秦国虽然一直比较低调,但不免也会产生一些想法,于是便在公元前564年夏计划出兵攻打晋国。
  为了保险起见,晋景公还派了大夫『士雃』『音同间』向楚国请求援军。
  提一点,这位士雃不是别人,正是前晋国中军将士会之子,士会当年逃亡秦国后又返晋,士雃等部分家人则留在了秦国,现任晋国下军佐士鲂是他同父的兄弟,中军佐士匄则是他的侄子。

  对于联合攻打晋国一事,坏的消息是楚国令尹子囊其实是拒绝的,子囊的理由是晋强秦弱,冒这个风险不大合适;
  好的消息是楚共王其实还是挺有兴趣的,毕竟鄢陵之战的失利历历在目,所以晋国还没找郑国的麻烦,沉寂已久的秦国倒是先找上门来了。
  晋悼公:……

  公元前564年,秋,秦国联合楚国伐晋。
  这次战争具体的分工是这样的:秦国作为战争的发起者主要负责攻打晋国,楚国作为秦国的友军由楚共王驻兵于『武城』『今河南南阳一带』负责支援;
  晋国这一年由于国内遭遇饥荒,任务也就相当明确了,主要负责被打……

  当然,话又说回来,论实力此时的秦国远非晋国对手,秦楚联合攻打晋国刚好赶上了晋国因饥荒而无力反击的好时候,翻过年来晋悼公还是派中军将荀罃领兵攻打秦国作为回应,是为后话。
  总之,秦、楚的插曲之后,晋国虽受小挫但也影响不大,于是到了冬季晋悼公并没有着急着报复秦国而是以正事为重。
  什么是正事?
  当然是摆平郑国先。
  @善水心 2016-10-27 21:13:15
  晋景公还派了大夫『士雃』——秦景公啊~
  -----------------------------
  啊 终于还是犯错了...
  @善水心 2016-10-27 21:23:28
  呵呵,再顶一次(^_^)。半仙,辛苦啦~
  -----------------------------
  呵呵 不辛苦 小姑娘早点休息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6-10-27 09:16:16
  周四大力打卡~~~~
  -----------------------------
  大力出奇迹
  大家周末好
  先更
  601 晋郑结盟
  601 晋郑结盟

  公元前564年,10月11日,晋国携一众诸侯正式伐郑。
  联军的出场整容是这样的:中军将荀罃和中军佐士匄率领晋国中军联合齐国大夫崔杼、鲁国大夫季孙宿以及宋国大夫『皇郧』等进攻郑国的『鄟门』『音同专,东门』;
  上军将荀偃和上军佐韩起率领上军联合卫国大夫北宫括以及曹国、邾国等进攻郑国的『梁门』;
  下军将栾黡和下军佐士鲂带了两个小国『滕国』、『薛国』对郑国的北门发起进攻。
  看这架势,所谓的城下相见还是以打架为主……

  晋国上、中、下三军齐发,各自还带着不少诸侯,四军之中的新军又在做什么呢?
  新军将赵武和新军佐魏绛其实也没有闲着,他们带着『杞国』、『郳国』在砍伐郑国道路两旁的栗树。
  别人忙着打架,赵武和魏绛怎么就跑去砍树去了……

  原来,所谓『列树以表道』,周朝建立之初便作了在道路两旁种树的规定,为的是让这些公家出资修建的『管道』更加醒目,以便提高交通水平。
  赵武和魏绛带着士兵左砍砍、右砍砍,除了破坏生态环境,更大的好处还是在于破坏郑国的交通,为楚国的救援增加难度。
  联军三面围郑,而且还砍伐郑国道路两旁的树木,郑国会不会死守以等楚军的到来?
  郑简公:我好怕,还是先求和吧……

  郑成公之后,郑国果然还是恢复了谁打我就跟谁结盟的面貌,到了11月10日,小小郑简公领着郑国的六卿子驷、子国、子孔、子耳、子蟜、子展以及一众大夫准备与晋国结盟讲和。
  和平总归是大家都期望看到的局面,于是晋国大夫『士弱』制作好盟书,就等盟会顺利举行郑国就将再次顺服于晋国。
  提一点,士弱是士贞子之子,当年邲之战晋军惨败后中军将荀林父打算以死谢罪,正是士贞子的竭力劝谏使得荀林父免遭处罚,士贞子也在晋悼公上任之初被任命为太傅,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士弱也算得上是子承父业。

  既然专业对口,士弱倒也不忘秀一下自己的专业水平,他在制定完盟书后表示自打今天盟誓开始郑国如果再敢对晋国不唯命是听或者有别的想法,就会像盟书所约定那样遭到惩罚。
  话是这么说,道理也是这个道理,但晋国的咄咄逼人还是引起了郑国的不满,于是子驷是这样回应的:郑国夹于两个大国之间,这已经是上天降祸给郑国,如今大国非但不赐给郑国友好的话语,反倒以武力要挟郑国来结盟,郑国却可怜到没有地方可以诉说。既然如此,从今往后如果郑国不服从既合于礼仪而且有强大力量来保护我们的国家,反而敢有其他想法的话,那就让郑国按照盟书所约定的遭致惩罚吧。
  顺着士弱的话,子驷又把郑国背弃晋国的后果重复了一遍,但是很显眼表达了对于晋国用盟约要挟郑国的不满和暗讽。

  为缓和气氛,上军将荀偃当即表示:要不咱把盟辞再改改?
  改?
  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毕竟盟誓完毕已经通告神灵,总不能修改完再通知神灵刚才的盟约不作数吧……

  没办法,当着众诸侯的面中军将荀罃眼看盟约陷入尴尬也只得承认晋国的失误,表示用盟约强行要挟郑国的确不合于礼仪与道德,再说了以晋国之强大迟早也会得到郑国的顺服,所以姑且结盟而退兵,继续修养德行、休整军队日后再来。
  最终,晋、郑盟会草草收场,晋国这是既没有通过战争打服郑国,也没能用盟会的方式使得郑国心服口服。
  难道晋悼公就此放弃收服郑国的想法?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于是仅仅在一个月之后,晋国便带领一众诸侯再次进攻郑国……
  @善水心 2016-10-28 21:30:44
  宋国来的大夫怎么不是华元?他挂啦?
  -----------------------------
  恩 挂了有段时间了
  宋国这段时间出场不太多 所以没提这事
  @catslover 2016-10-28 22:08:40
  我居然看到了崔杼。
  -----------------------------
  呵呵 后面会安排时间介绍齐国的
  @片汤2016 2016-10-28 23:54:27
  顶
  -----------------------------
  呵呵 片汤好
  大家周末好
  602 郑楚又结盟
  602 郑楚又结盟

  公元前564年,12月初5,晋悼公携诸侯再次伐郑,距离上次伐郑不到2个月的时间。
  晋、郑既然已经结盟,晋国为什么还要继续讨伐郑国?
  主要还是因为郑国在盟会之上并非真心顺服于晋国,况且在两国结盟之前上军将荀偃就曾经说过只要不能击败楚国,晋郑之间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讲和,所谓的结盟一方面是由于众诸侯并不愿意出兵打仗,另一方面子驷对的士弱还击使得这次盟会最终不欢而散。

  同上次一样,联军兵分三路攻击郑国的三面城门。
  然而,郑国城门并没有被攻破……
  十五天之后,也就是12月20日,晋军再次集结于郑国都城新郑附近的『阴阪』骚扰郑国一下后便退兵回国。

  晋国讨伐不成,郑国大夫子孔却是这样说的:晋军长久在外早已疲劳,我看不如趁势发起进攻,必定可以取得对晋军的胜利。
  很显然的是,晋国第二次讨伐仍然没能取得满意的结果,也就是在子展的劝阻之下郑国才没有发兵反击。
  如此来看,一个郑国尚且如此难啃,晋悼公想要光复霸业,可谓任重而道远。

  不过,就在回国之后晋悼公也认识到称霸中原绝非朝夕之事,于是他决定暂且让百姓们休养生息,并在魏绛的劝谏之下晋国大开仓库、救济民困。
  自国君往下,但凡有积聚的财物全都捐献出来出来,可谓『公无禁利、祈以币更、宾以特牲、器用不作、车服从给,行之期年,国乃有节。』
  也就是说,晋悼公并不急于逞一时之快,而是大力推行治国措施,比如公家不禁止百姓牟利、比如祈祷时用货币代替牺牲、比如招待宾客只用一种牲畜、再比如车马服饰以及器物等够用就行,如此晋国,自然大有可期。

  但是对于郑国来说,情况就没那么令人愉快了,因为这边晋悼公才退兵不久,那边楚共王又发兵进攻郑国来了。
  郑简公:为什么要打我?
  楚共王:谁让你跟晋国结盟来着。
  郑简公:……

  说好做晋、楚的墙头草,如今郑国的处境那是相当尴尬:
  与郑国结盟吧,并不诚心,所以晋国要打;
  抵抗晋国的攻势吧,楚国表示郑国已经与晋国结盟,所以也要打……

  面对楚国的讨伐,郑国此时分成两派意见,子驷、子展表示还是赶紧求和的好,理由很简单,与晋国盟誓时士弱制定盟书时要求郑国『唯晋命是听』,但子驷对此提出异议,表示郑国只能做到『唯彊是从』。
  什么叫唯彊是从?
  谁强,就跟谁……

  子驷、子展的意思是眼下楚军到来,晋军又不前来营救,所以楚国才是那个强大的国家,既然唯彊是从,那么自然就得跟楚国讲和。
  子孔、子蟜作为另一派则并不主张讲和,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同晋国结盟后『口血未干』就又顺服于楚国,恐怕不太合适。
  什么又叫口血未干?
  原来,两国会盟之时通常都会有比较正式的仪式,宣誓缔约之前一般会将鸡狗马等牲畜之血涂在嘴唇上以示诚意,歃血为盟也由此而来,口血未干当然指的是郑国这反水的速度实在是快了那么点……

  没办法,郑国朝中说话最有分量的此时当属子驷无疑,在他看来向晋国这样要挟郑国举行的盟誓同样也是没有诚信可言,所以只要郑国不被打,跟楚国讲和自然就是最好的办法……
  @善水心 2016-10-29 21:47:22
  @o弘毅o 14383楼 2016-10-29 21:10:00
  大家周末好
  —————————————————
  晚上好。哈哈,还以为你周末的固定开场白是抱歉来晚了。
  -----------------------------
  唉 小姑娘又打脸了
  大家周末好
  来得不算晚 让各位失望了 抱歉...
  603 鲁襄公加冠
  今天更新的这段内容故事性不是很强
  比如左传里面其实只有很小的一段
  本来我一开始也是打算直接舍弃这段接着时间线往下讲的
  但是后来想了想,穿插一些古代的知识在里面其实还是不错的
  虽然是大家都知道的东西...
  当然了,后来我之所以把这段加进来并且扩展到1000多字
  另一个原因还是强调像晋悼公以及鲁襄公的年龄

  年龄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我个人也一贯喜欢介绍各位大BOSS的年龄
  因为在我看来,同样的一个历史事件,我们在知道他们是在什么年纪的背景下所经历的会让事情变得更有趣

  比如说鲁襄公第一次朝见晋悼公
  按照规矩,国君更换后去朝见天子或者霸主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但是你要知道3岁即位的鲁襄公在5岁的时候就得跑到晋国去朝见晋悼公,就会觉得这件事情变得有意思起来。

  5岁的鲁襄公和16岁的晋悼公坐在一起畅谈天下会是怎样的一番场景
  大家不妨自己脑补一下
  反正有些时候我会觉得莫名的喜感...
  要不咱水到下一页了更新????
  既然没人反对
  那就是默认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