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603 鲁襄公加冠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晋国忙来忙去,郑国倒来倒去,最终得意的还是楚国,不过年轻的晋悼公倒也并不介意,而是把注意力放到了提升国力之上。
  而且就在晋国率领诸侯第二次伐郑退兵之后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这件事情与鲁襄公有关。

  话说联军退兵后行进至黄河边上时眼看就要各回各家,于是鲁襄公表示要送大哥晋悼公一程,晋悼公便干脆在黄河边上设宴款待鲁襄公。
  这两位在宴会上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年龄这个话题,毕竟我们的印象里面鲁襄公年龄实在是太小了。
  这不小到晋悼公都开始有了兴趣……

  说来也巧,由于晋厉公和鲁成公去世时间相近,这两位国君都是在公元前573年即位。
  年仅14岁的晋悼公从一开始便展现出惊人的政治天赋令我们印象深刻,鲁襄公3岁即位,5岁就到晋国朝见晋悼公也让我们感叹国君原来也不是就这么好当的。
  如今两人各自进入到在位的第九年,晋悼公看着逐渐长大的鲁襄公,终于是想起来问鲁襄公多大了……

  对于这个问题后来的我们当然很容易回答,但是春秋之时由于各国用自己国君的在位时间来纪年,比如鲁襄公九年或者晋悼公九年之类的,所以鲁国真要回答起来还不是就那么简单。
  这个问题究竟该如何回答呢?
  大夫季孙宿表示鲁襄公生于沙随会盟那一年,你看看,春秋时期了解国家大事很重要,要不然连别人多少岁可能都搞不清楚……

  晋悼公掐指一算,原来鲁襄公已经12岁了,然后围绕12岁这个话题晋悼公便有了浓厚的兴趣。
  比如晋悼公表示12年叫做『一终』,也就是岁星运行一圈的时间。
  岁星我们熟悉,进入周朝之时就已经探讨过这个话题,岁星即是木星,木星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的周期约为12年,这样一来在地球上观察木星时就会发现它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12年为一个周期,然后古人就给这十二个区域赋予不同的命名,比如『岁在甲子』、『岁在大火』等,这样就有了春秋战国时期比较盛行的『岁星纪年法』。
  你看看,春秋时期了解天文地理也很重要,要不唠起嗑来话题还真没那么多……

  比如晋悼公表示鲁襄公既然已经12岁了,那么就可以举行『冠礼』了,所以晋悼公就对鲁国的大夫们为什么不为鲁襄公举行冠礼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个话题说起来就尴尬了,毕竟作为男性成年的礼仪,按照周礼的规定一般是要到20岁的时候才举行的……
  所谓『二十弱冠』,其实说的就是男人在20岁的时候戴上帽子行冠礼以示成年,弱冠通常也就成为了男人20岁的代称,行冠礼也被称之为加冠。

  不过呢,天子诸侯们都是很忙的,提前行冠礼也是合于礼仪的,比如鲁襄公他爹鲁成公就是在15岁的时候生的他,在这之前很明显是已经举行过冠礼的,因为行冠礼也就意味着男子已经成年可以婚嫁。
  总之吧,鲁襄公小归小,但是晋悼公建议他在12岁的时候行冠礼,其实是没毛病的……
  季孙宿:问题是国君举行冠礼得有一整套的礼节和仪式,还得选在先君的宗庙,总不能在打仗归国的半路之上就把这事给办了吧……

  没办法,大哥晋悼公都发话了,小弟鲁襄公总不好拒绝吧,所以最后就有了折中的办法。
  只见鲁襄公在回国途径卫国之时赶紧就找卫国借了钟磬等冠礼工具,然后借着卫成公的庙把自己的冠礼给办了。
  其实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经过战争的洗礼,12岁的鲁襄公再度回到鲁国的时候已经长大成人了……
  @善水心 2016-10-31 12:33:55
  这种科普也蛮好玩的。
  -----------------------------
  小姑娘说的对...
  大家晚上好
  604 胜之不武
  注意 胜之不武 这个成语正是出自我们这里
  604 胜之不武

  随着郑国的事情告一段落,我们把视线移到晋国。
  不对,晋悼公好像并没有留在国内……
  公元前563年,春,晋悼公远赴『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一带』,这里地处吴楚两国交界之处,一同前往的还有鲁襄公、宋平公、卫献公、曹成公、齐国太子光以及莒、邾、滕、薛、杞等小国代表。

  晋悼公大老远的跑这里来干什么?
  因为吴王寿梦向中原各诸侯示好并邀请各国前来会盟。
  自公元前586年吴王寿梦即位以来,吴国大力发展并积极同中原各国往来,尤其是自申公巫臣送给吴国战车、射手、御者等并教吴国人使用战车、安排战阵后,吴国战斗力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另外,申公巫臣之子狐庸也于几年前成为吴国国相,遥想当年申公巫臣因为夏姬而遭遇楚国的迫害,再到如今吴国愈发成为楚国心头之患,不得不令人感叹几分。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吴国同中原各国交好的意愿比较强烈,但是断断续续吴国参与的几次会盟中吴王寿梦并没有亲自参与,此番吴王寿梦邀约,晋悼公非但没有怠慢,反倒是率领一众诸侯前来捧场。
  公元前563年,4月初1,在位23年的吴王寿梦终于在中原众诸侯面前揭开神秘面纱,『柤地』『音同租,今江苏邳县一带』见证了吴国同晋国等诸侯的友好之情,吴国也一步一步慢慢的参与到中原这个大舞台来。

  柤地之盟后,让我们再次把视线移到晋国。
  然而晋悼公好像好像还是没有留在国内……
  原来,紧接着这次会盟晋国又把目标瞄向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国『逼阳国』『今山东枣庄一带』,中军佐士匄和上军将荀偃请兵攻打逼阳国,并打算直接把逼阳送给宋国左师向戌以作为他的封邑。
  看这作战计划晋国不仅是要攻打逼阳,而且打算直接灭亡掉逼阳国……

  晋国为什么要下如此狠手?
  一来逼阳国亲近楚国,而楚国又接连收服陈国和郑国,晋国当然得搞点事情;
  二来晋悼公亲赴柤地与吴王寿梦会面之后深感吴国交通之不便,拿下逼阳国后这里刚好可以作为吴国的交通驿站。

  但是,对于讨伐逼阳一事晋国同样也是有反对意见的,中军将荀罃认为逼阳国虽然城池规模不大但是却异常坚固,以晋国之大即便攻克小小逼阳也是胜之不武,万一拿不下来恐怕更是会被天下人所讥笑。
  堂堂晋国中军将对讨伐逼阳一事竟然信心不足,荀罃担心之下『胜之不武』也由此成为典故……
  荀偃、士匄倒不认为攻打区区一个逼阳国会有多难,这两位的再三坚持之下,讨伐逼阳终于获得批准。

  提一点,由于讨伐逼阳一事紧接着柤地之盟,也就是说包括晋、齐、鲁、宋、卫、曹、莒、邾、滕、薛、杞、小邾以及吴国一共13个诸侯国在内都有参与。
  如此庞大的阵容对付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难怪荀罃会说这是一场胜之不武的战争。
  当然了,比起胜之不武,荀罃更加担心的是当着众多诸侯的面万一真的拿不下逼阳,那就是真的是贻笑天下了。

  4月初9,以晋国为首的联军兵临城下,逼阳被围。
  只是荀罃担心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以逼阳城池之坚固,联军还真是没法将其攻克下来……
  最近天气冷 帖子貌似更冷啊

  尤其提醒 明天将会有一位隐藏人物出场 但是我不会提前剧透......

  留心的朋友可以自己猜猜看我说的是谁
  友情...

  拼音输入法害死人啊
  @片汤2016 2016-11-01 19:27:31
  顶,虽然没更,先顶吧
  -----------------------------
  呵呵 好像还没这么早更过吧
  @片汤2016 2016-11-01 19:34:39
  刚才给楼主算了一下,到现在更新了大约42万字了。了不得,赞一下
  -----------------------------
  话说你这个是怎么算出来的...
  我在写的时候每节的字数都是严格控制了的,一般会是在1200字左右浮动
  反正底稿除了少数的大长篇是2页以外,其它所有每节都是刚好一整页
  现在更新到600+节了,字数不应该这么少啊
  @片汤2016 2016-11-01 19:37:14
  你的书打算什么时候出?
  -----------------------------
  呵呵,这个问题我很尴尬啊

  事实不是我打算什么时候出,而是出书这事比我原来以为的要麻烦很多

  有朋友帮忙介绍过几个编辑,出版社不大,人倒是各种高冷,谈不到一块去
  我这人有时候就是脸皮薄,拉不下脸来跟别人磨,出书也只是一种心愿,所以主动性太低。


  反正按照我观察的,新人、没什么名气的作者,编辑一般是不会鸟你的;
  所谓的作品没有极高的热度,出版社也不会主动来鸟你的;
  加上现在的热度很大程度其实来自各种炒作(个人感觉...),本身我自己也感觉水平还是差一些,所以好事多磨,尽人事、剩下的看缘分吧。
  @Cassie向阳花 2016-11-01 10:32:38
  打卡
  -----------------------------
  呵呵 向阳花晚上好
  几天早点更
  大家猜猜看我昨天说的是哪位
  605 鲁国三虎
  605 鲁国三虎

  孙子兵法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其下呢?
  其下便是攻城。

  兵法一次次的告诉我们,所有的用兵策略里面,排在最后一位的正是攻城。
  但凡攻城,从武器到攻城器械的准备通常需要大量时间、耗费大量财物,而攻城最大的弊病更是会带来极其惨重的人员伤亡。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攻城这样的终极手段还是少用的好,这不即便以晋国为首的联军虽然死死包围逼阳,数日下来纵然联军使出百般力气,逼阳城池却仍是坚不可摧,这是荀偃、士匄等人完全都没有预料到的情况。

  更没有预料到的是,就在双方激战正酣、胜负未分之时,逼阳国人却大开城门,面对这等好事联军也不客气,趁机赶紧大举进攻。
  话说逼阳国这是终于抗不住准备投降了?
  好像不太对劲,就在部分诸侯将士冲进城门之时逼阳内城的闸门却缓缓放下,感情面对十三国联军的包围逼阳国觉得光死守还不过瘾,非要玩点花样出来……

  原来,就在联军无可奈何之时,鲁国孟孙氏的家臣『秦堇父』『音同仅』拉了一车装备赶到战场,这一幕恰好就被守城的逼阳人给看到,于是趁着联军立足未稳之际逼阳人就玩了一把偷袭。
  等到联军回过神来打算冲进城门之时,逼阳人又立即放下城门,速度稍快冲进城内的联军眼看就要成为瓮中之鳖……
  就在这十万火急之时有一个大力士站了出来,只见他双手举门、力拒城门放下,为冲进城内的将士们安全撤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这位大力士便是来自鲁国的大夫『叔梁纥』『音同合』。
  随后,又一位鲁国大力士『狄虒弥』『音同司』开始了他的表演,狄虒弥左手持一个蒙上皮甲的巨大车轮作为盾牌,右手挥舞长戟,领兵单成一队一路为将士们保驾护航,联军最终总算是化险为夷逃了出来。

  联军被戏耍一通,逼阳守城将士更是得意万分,接下来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逼阳将士居然故意拿来一匹布条并沿城墙放下。
  这是要做什么?
  继续戏弄联军,忽悠联军沿着布条登城呗……

  更不可思议的一幕随后出现了,面对逼阳将士的羞辱,刚才推送装备车过来的秦堇父二话不说抓住布条便往城墙上攀登,只是行至半途时逼阳守军挥刀轻松将布条斩断,秦堇父从空中摔了下来……
  然后逼阳守军又悬布相戏,秦堇父再次奋勇攀登,然后守军再次断布,秦堇父再次坠落……
  然后,以上剧情又重复了一遍……

  如此往复三次,秦堇父面对戏耍仍然是不屈不挠,逼阳守军念在其勇猛过人的份上撤掉布条不再戏弄联军。
  只是,逼阳守军又换了个别的花样,那三截断布被做成了旌旗在逼阳军中进行巡回展览,一展览就是三天。
  不用说,这三天联军自然是攻城无望……

  时间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一晃就来到了五月,眼看春暖花开,联军却也拿逼阳城池毫无办法,几次三番请战的荀偃、士匄终于是想到了办法。
  什么办法呢?
  他们对中军将荀罃是这样说的:看这天就要到雨季了,到时候恐怕会影响回去的行程,要不咱退兵算了吧……
  @善水心 2016-11-01 20:42:33
  说好的隐藏人物呢?
  -----------------------------
  已经出场了啊...
  @善水心 2016-11-01 20:42:33
  说好的隐藏人物呢?
  -----------------------------
  小姑娘可以猜猜看,我说的隐藏人物指的是哪位
  606 逼阳国灭
  今天我们把逼阳国的故事讲完
  这个小国历史上留下来的资料太少
  但是这一段故事已经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06 逼阳国灭

  孟子曰: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打仗这事不光孙子会曰,孟子偶尔也是能曰上一曰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小是小了点,不过即便十三国联军环而攻之,却又攻之不胜,这既阐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也印证了『攻城之法,为不得已』的精髓所在。
  总之一句话,被围攻将近一个月的逼阳国用事实告诉我们,逼阳国这些守城的是真会玩……

  眼见五月雨季即将来临,一众诸侯久攻不下早已泄气,原先连番请战的荀偃、士匄只得向荀罃请示退兵回国,这下好了,荀罃果断顺手抄起面前的几案就朝这两位扔了过去……
  荀罃为什么会如此动怒?
  毕竟他才是晋国中军将,哪怕从一开始他就不愿意打,但以十三个诸侯国的兵力拿不下逼阳国,最后背锅的人还只能是他……

  对于退兵一事,荀罃是这样说的:一开始我担心意见不一扰乱军令才由着你们发兵,但是我现在已经老到无法承担失败的罪责了,你们两个把这事办不成就不要过来跟我说话,再给你们七天时间,七天攻不下来,我先取你们的脑袋。
  荀罃:……
  士匄:……

  没有办法,担心就这样退兵而去遭致诸侯嘲笑的荀罃给荀偃、士匄下了军令状,两位大将只得调整片刻再度对逼阳国发起冲击。
  公元前563年,5月初4,联军再度攻城。
  与上次不同的是,荀偃、士匄鼓起万分精神,亲自带领步兵冲在前面,城墙之上射来的箭以及砸下来的石块让两位亲身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
  这又能怪谁,七天的时间如果拿不下逼阳,等待荀偃和士匄的处罚恐怕只会更加残酷……

  5月初8,逼阳城池终于告破。
  虽然逼阳国从一露面就注定了其被灭亡的命运,但是不管怎样,从4月初9到5月初8,面对13国的强大兵力,小小的逼阳国前后鏖战将近一个月,尤其是在前期一路守得联军束手无策,逼阳人把他们的第一面、也是最后一面就这样壮丽的留给了后人。
  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逼阳灭亡后,吴国至中原的交通进一步被打通,按照战前计划,逼阳国的地盘将被划归给宋国左师向戌。
  然而,这位当年由华元一手提拔起来的大夫却一口给回绝了……
  对于此事向戌是这样解释的:假使晋悼公用逼阳之地扩大宋国的疆土,这将是最好的恩赐,但是如果专门赐给下臣,那就变成了下臣发动诸侯的军队来为自己求得封地,这个罪过实在是太大了,因此愿以一死来请求将逼阳之地赐给宋国。

  最终,向戌赢得美名,宋国获得土地,荀偃、士匄免于一死,可谓皆大欢喜,出于感谢,宋平公则在宋国的『楚丘』设宴宽带晋悼公。
  有意思的是,作为前朝遗民,宋国此次专门用了商朝帝王专用的乐舞『桑林』来为晋悼公助兴,足见其重视程度。
  但是等到舞台开始乐师手举旌旗率领乐队进场之时,晋悼公却赶紧退回了房里。

  为什么呢?
  因为晋悼公被这阵势给吓到了……
  头大的宋平公只得令人去掉旌旗,迎回晋悼公,这次宴会终于在愉快友好的气氛中落下帷幕,晋悼公就此回国,宋国因疆土大增也成为这次讨伐逼阳中最大的赢家。

  但是,宋平公的好日子并没过上几天,因为郑国、楚国找上门来了……
  说明:眼见五月雨季即将来临,一众诸侯久攻不下早已泄气,原先连番请战的荀偃、士匄只得向荀罃请示退兵回国,这下好了,荀罃果断顺手抄起面前的几案就朝这两位扔了过去……

  这段这个“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我们说到的几案,还有一种说法是弩机,应该是类似弓弩的东西。

  弩机这样的东西,我大致查了下,春秋时期非常少见,或者甚至我没找到春秋有这种东西的记录,另外,理解成几案我个人觉得是更加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一些的。

  并且,像杜预做的左传注释“左传正义”中也认为是几案,算是有史料支持。
  @catslover 2016-11-01 23:32:08
  我觉得逼阳之战这里可以顺便介绍一下瓮城——如果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就当我没说。
  -----------------------------
  前面病没有做过介绍
  春秋时期,尤其是这个阶段及以前的史料中关于战争的具体细节描写实在是太少
  所以对于我自己而言其实是不好处理的。

  一方面我的确希望能够多介绍一些细节,
  但另一方面又必须有史料作为依据,所以很多时候展开起来还是很困难的。

  @o弘毅o 2016-10-31 21:57:05
  604 胜之不武
  随着郑国的事情告一段落,我们把视线移到晋国。
  不对,晋悼公好像并没有留在国内……
  公元前563年,春,晋悼公远赴『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一带』,这里地处吴楚两国交界之处,一同前往的还有鲁襄公、宋平公、卫献公、曹成公、齐国太子光以及莒、邾、滕、薛、杞等小国代表。
  晋悼公大老远的跑这里来干什么?
  因为吴王寿梦向中原各诸侯示好并邀请各国前来会盟。
  自公元前586年吴王寿......
  -----------------------------
  @东海闲鸥 2016-11-01 23:52:12
  狐庸只是行人,不是国相吧,那时候貌似还没有相这个官职
  -----------------------------
  一开始是打酱油的,后来才出任
  当然,春秋时期各国官职名称区别很大,每一个国家的名称单独列出来也会显得很乱

  除了向楚国的令尹等关注专门独立出来,很多都是简化处理过的
  @o弘毅o 2016-11-01 21:27:26
  606 逼阳国灭
  孟子曰: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打仗这事不光孙子会曰,孟子偶尔也是能曰上一曰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小是小了点,不过即便十三国联军环而攻之,却又攻之不胜,这既阐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也印证了『攻城之法,为不得已』的精髓所在。
  总之一句话,被围攻将近一个月的逼阳国用事实告诉我们,逼阳国这些守城的......
  -----------------------------
  @东海闲鸥 2016-11-01 23:59:28
  这时候荀罃应该叫知瑩了,知伯之称早已有了,不能使用旧氏
  -----------------------------
  这个问题前面已经有过介绍的
  @梦外人214 2016-11-01 23:55:17
  孔子?
  -----------------------------
  呵呵 其实是孔子他爹
  @东海闲鸥 2016-11-02 12:12:56
  泡杯咖啡,继续来看。
  俺看到喜欢的帖子旧爱胡说八道发表评论,常常得罪人,剁手都改不了,楼主不要生气~~~~~~~~~
  -----------------------------
  呵呵 不存在的
  历史这个东西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东西 没有绝对的尺度和标准
  大家晚上好 不算太晚吧
  607 卫国救宋
  607 卫国救宋

  公元前563年,6月,仅仅只是在逼阳国灭亡后的一个月楚共王便迅速作出回应,令尹子囊联合郑国司空子耳联合讨伐宋国。
  自打原执政子罕去世后,郑国朝中国政便由子驷一手掌握,子国则仍然担任司马一职,子良之子子耳担任司空,担任司徒的则是郑穆公之子子孔。
  郑、楚联军这次发兵时机选得相当准,因为晋国刚好因发兵攻打秦国而无暇救援宋国。

  晋悼公为什么要攻打秦国?
  还是因为一年前秦景公联合楚共王讨伐进攻,这是一次迟来的报复行动。
  不过宋平公的运气还算不错,就在宋国被郑、楚包围之后,卫献公积极派兵前来救援。

  对于卫军的援助,郑国此时内部又分成了两派,当时是这样的:
  子展:必须打卫国,反正都得罪晋国了,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对楚国的忠心。
  晋悼公:……

  子驷:频繁出兵,郑军现在已经相当疲惫了,还是不打卫国的好。
  现执政和前执政之子继续唱着反调,虽然子驷指出了郑国目前的问题所在,不过郑国一众大夫却站在了子展这边,因为子展是这样补充的:既然得罪了晋国,如果再得罪楚国,那么郑国一定会被灭,疲乏的确是问题,但总归比被灭还是要强上很多的。
  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为了向楚国进献一曲忠诚的赞歌,郑国大夫『皇耳』领兵对卫国发起进攻……

  既然战场转移到了卫国这边,我们再来看看卫国是怎样应对的。
  为了对付郑国,卫国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呢?
  没错,算上一卦先……

  只见卫国大夫孙林父令人一番占卜,然后把兆辞献给了卫献公的母亲『定姜』,定姜那是相当厉害,根据占卜的兆辞很快就就知道了结论。
  兆辞是怎样的呢?
  『兆如山陵,有夫出征,而丧其雄。』

  定姜表示占卜显示征伐郑国一事还是比较吉利的,但是也会因为征伐而丧失英雄,孙林父不妨考虑考虑先。
  一面是为国立功,一面却是丧命的风险,两难之下,孙林父并没有犹豫半分,果断派兵与郑军展开激战。
  果不其然,不但卫军轻松获胜,大将『孙蒯』『因同块,三声』还生擒郑将皇耳立下大功。
  小声提醒,机遇与风险面前,孙林父做了一个不知道算不算艰难的决定,因为这位叫做孙蒯的是他的儿子……

  眼见伐卫不利,郑国仍然没有闲着,到了7月子耳再度同子囊联手,这次瞄准的目标是鲁国。
  鲁襄公:……
  骚扰完鲁国之后,郑、楚联军并没有消停,反正晋国也没有工夫派兵来救,于是又在回国时顺道骚扰了一把宋国。
  宋平公:……

  对于楚国,屡受欺负的宋、鲁两国倒也没有太多想法,毕竟有想法也没用;
  但是对于为虎作伥的郑国,许久不露面的鲁国大夫孟孙蔑倒是发表了自己的一番看法。
  孟孙蔑是这样说的:这个郑国啊,出兵征战实在是太多了点,就算是以前的周天子都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何况只是区区的郑国,我看他们国家会有灾祸降临。

  如果有灾祸,恐怕会出在子驷、子国、子耳这三位执政大夫身上,孟孙蔑又补充到。
  @爱吃鱼不爱挑刺 2016-11-02 19:13:30
  追补功课之up
  -----------------------------
  呵呵 这回收藏了吧
  @o弘毅o 2015-07-27 22:57:36
  8 左传总体而言是一部蛮有趣的作品,里面更是包含了不少的典故以及成语,适当的时候我们会专门介绍。
  -----------------------------
  @东海闲鸥 2016-11-02 17:25:54
  左传故事性很强,常常把事件前因、过程和后果都写出来,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八卦空间,也直接影响了史记的记叙特点。缺点是,真实性常常令人怀疑
  -----------------------------
  其实左传的真实性还好,毕竟更接近当时的历史事件,比起史记什么的可信度还是要好一些
  当然 读史不能只看某一部文献,最好是结合不同的文献比较起来看

  说起缺点,我其实最不喜欢的是其中的预言色彩,一个个都像是开了上帝视角一样的...
  @o弘毅o 2015-07-27 22:57:36
  8 左传总体而言是一部蛮有趣的作品,里面更是包含了不少的典故以及成语,适当的时候我们会专门介绍。
  -----------------------------
  @东海闲鸥 2016-11-02 17:25:54
  左传故事性很强,常常把事件前因、过程和后果都写出来,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八卦空间,也直接影响了史记的记叙特点。缺点是,真实性常常令人怀疑
  -----------------------------
  @o弘毅o 2016-11-03 11:34:08
  其实左传的真实性还好,毕竟更接近当时的历史事件,比起史记什么的可信度还是要好一些
  当然 读史不能只看某一部文献,最好是结合不同的文献比较起来看
  说起缺点,我其实最不喜欢的是其中的预言色彩,一个个都像是开了上帝视角一样的...
  -----------------------------
  @东海闲鸥 2016-11-03 11:44:26
  我也是这么觉得的,哈哈。我不知得用多久才能追完,好辛苦啊。看文的时候有许多不同观点,也说了,别恼哈~~~~
  -----------------------------
  恩,你点评的其实挺好,就是太多了 不一一回复了

  先秦的历史本身版本不一,再加上各自对同一件事侧重的方向会有区别,有不同观点我觉得再正常不过,相反其实也能开阔我的思路
  @东海闲鸥 2016-11-03 12:28:15
  弘毅的八卦情文并茂,生动又活泼,采集史料又很相近,很适合我这种八卦人的口味,不知不觉就看入了迷,就连回复都全看,也看到了一些我原本不知道的东西,收获匪浅。追读了两天,感觉灰常好,决定继续追下去。
  有两点要指出,楼主嫑打我。
  姜太公之名出自史记“吾太公望子久矣”,是指我把把或者爷爷盼你好久了。后人就把太公望或者分开成太公和望都做了老姜的名字,并意淫他很老很老。可太公和望指的不是姜尚,是后......
  -----------------------------
  呵呵 你说的很专业

  我在写的时候其实首先就强调了一点,非信史之前的事情并不完全可信,需要读的人自己去体会,我只能在帅选史料的时候尽量保留我认为的精华,即便到了信史阶段,在有重大争议的地方我一般也会指出来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我一直坚持的观点,读史尤其如此

  其一关于姜太公,姜太公年老才出山一是符合大多数国人的印象,二是有史料作为支撑的,比如史记中齐太公世家的开篇就是“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

  其二,关于称呼,这是我在比较了不同的白话文史书后尝试做的简化处理,例如入门的读者去看柏杨的中国人史纲,那里各种人物直呼其名会让很多人看得云里雾里。

  对于名字称呼什么的,我首先考虑的是强化姓氏这个概念,反复在不同地方告诉大家姓、氏在春秋时期是有严格区别的;

  另外,比如国君一般以国为氏,通常我用的是谥号,然后会在即位的时候提到其名字,比如姬某等等,主要是想加深读者对诸侯国的印象,通过姬姓或者非姬姓能够一眼看出这个诸侯国与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

  当然,难免会有很多不严谨的地方,需要大家多批评。

  尤其是错别字...
  @善水心 2016-11-03 09:43:18
  力顶加一~
  -----------------------------
  话说小姑娘能有多大力气...
  @东海闲鸥 2016-11-03 12:28:15
  弘毅的八卦情文并茂,生动又活泼,采集史料又很相近,很适合我这种八卦人的口味,不知不觉就看入了迷,就连回复都全看,也看到了一些我原本不知道的东西,收获匪浅。追读了两天,感觉灰常好,决定继续追下去。
  有两点要指出,楼主嫑打我。
  姜太公之名出自史记“吾太公望子久矣”,是指我把把或者爷爷盼你好久了。后人就把太公望或者分开成太公和望都做了老姜的名字,并意淫他很老很老。可太公和望指的不是姜尚,是后......
  -----------------------------
  @o弘毅o 2016-11-03 12:45:05
  呵呵 你说的很专业
  我在写的时候其实首先就强调了一点,非信史之前的事情并不完全可信,需要读的人自己去体会,我只能在帅选史料的时候尽量保留我认为的精华,即便到了信史阶段,在有重大争议的地方我一般也会指出来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我一直坚持的观点,读史尤其如此
  其一关于姜太公,姜太公年老才出山一是符合大多数国人的印象,二是有史料作为支撑的,比如史记中齐太公世家的开篇就是“吕尚盖尝穷困,......
  -----------------------------
  @东海闲鸥 2016-11-03 13:10:40
  错别字可以理解。。。
  对史书存疑,常常能发现许多别的东西,或者另开思路,很有趣的。当然了,只有通透了解之后才有资格存疑,我不是考古学家也不是史学家,甲骨文半个都不认得,只是纸上谈兵,是没资格存疑的,自说自话的东西其实也有很多漏洞。
  -----------------------------
  实话实说,咱也没啥水平

  但是我的定位其实也很明确,这就是一个入门的先秦史帖子,不熟悉的朋友看下来如果能够对先秦史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多少了解一些当时的文化、社会背景,我觉得目的就达到了。
  大家晚上好
  一周过得真快 又到周末了...
  608 郑国之乱
  预告一下 郑国接下来会是我们的焦点

  郑国在这个阶段爆发内乱改变了国内的政治格局 朝中臣子专权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并引发内乱
  同时在郑简公年幼的情况下郑国的外交策略摇摆不定,但最终还是倒向晋国,成为晋悼公政治生涯中的一大亮点。
  608 郑国之乱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孔子表示,作为臣子的在事奉君主时,要把认真办事放在前面,领取傣禄的事则需放在后面。
  当然,也不光孔子是这么认为的,所有的天子、所有的国君都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但是,自郑简公以来,我们在郑国内部看到的其实又完全不是这个样子。
  郑简公为什么能继任?
  这还用说,他的老爹郑僖公死了呗……

  郑僖公为什么又会去世?
  主要还是自打七穆涉足郑国政坛以来太过强势,以至于引起郑僖公的不满。
  郑僖公先后与子罕、子丰以及子驷等人交恶,最终导致子驷趁着郑僖公奔赴盟会之际将其暗杀。

  与此同时,子驷在杀死郑僖公并回国之后又迅速清除反对他的一众郑国公子,于是乎,年仅5岁的郑简公成为国君,但是郑国真正把持大局的人实质上已经变作了子驷。
  从郑僖公到郑简公,这是七穆强大乃至专权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君权逐渐被架空的一个过程。
  但是,所谓日中则昃『音同则,四声』,月满则亏,当子驷乃至七穆的能量强大到一定程度之时,子驷大包大揽、郑国疲于征战的背后却又是暗藏杀机。

  原来,就在子驷为首的七穆一步步把持朝中大权之时,郑国原有的一些宗族却逐步失势。
  比如『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就在子驷的阴影之下过得很不开心,因为他们不仅是政治地位得不到保障,更是在子驷借一次疏通田地水沟的机会将这四个宗族的田地都给夺了过去。
  除了这四家,还有一位叫做『尉止』的大夫恐怕还要更惨一些……

  这不郑、楚联军侵袭完宋、鲁后各自退兵回国,晋国随即又率了一众诸侯准备郑国,郑国能怎么办?
  说好为楚国献上忠诚的赞歌,所以也只得硬着头皮上了……
  这位尉止呢,原本也是要领着自己的部下出征的,但是因为原先和子驷有过争执闹得不愉快,所以呢?

  所以其实还是要带兵打仗的……
  但是子驷却因两人的矛盾故意削减了尉止的兵车数量。
  尉止:……

  没办法,虽说郑国国君名义上是郑简公,但执掌国政的子驷实际上是目前郑国真正的话事者,手下人马被强行减少的尉止还是只得硬着头皮往前冲,结果此次众诸侯的讨伐不了了之,尉止倒也带了一些战俘高高兴兴的准备回来领功。
  结果呢?
  结果子驷又发话了:这个嘛,虽然尉止的战车以及有所减少,但他的战车数量还是太多了点,这是不合礼制的。

  所以呢?
  所以子驷表示既然尉止不合礼制,那么他就没有进献战俘获得军功的资格。
  当然嘛,这功劳就归他自己了……

  一边是失势落魄的四大宗族,一边是遭受子驷打压的尉止,当这群不得志的人聚齐到一起的时候,他们决定干一件大事……
  公元前563年,10月14日,尉止、『司臣』、『侯晋』、『堵女父』、『子师仆』五位带着自己的人马一路冲入位于西宫的朝廷之上,没有回过神来的子驷、子国、子耳郑国头三号人物当场被杀。
  小小郑简公也被挟持成了俘虏……
  @善水心 2016-11-03 20:49:42
  啊?这就完了?昨天晋国打秦国,结局你还没说呢?
  -----------------------------
  呵呵 那就是一起报复行动,影响不大,过了就过了呗
  @东海闲鸥 2016-11-04 13:36:38
  楼主对于文姜轻描淡写这么过去了,反而对息妫给这么多笔墨,显然是太受左传的影响了,俺忍不住跳出来为文姜鸣个不平,因为文姜除了跟她哥哥那段狗血恋情之外,可8的东西太多太多,她开创了许多史上第一,存在的意义和作为远比只是漂亮女子身不由己飘蓬一身、除了生孩子和被爱再无建树的息妫重要得多。
  文姜和哥哥齐襄公的狗血之爱来源于齐国奇怪的风俗。其实这种婚俗说到底也是从远古时期的近亲血婚以及群婚流传下来的尾......
  -----------------------------
  呵呵 这算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吧
  我在写春秋部分的时候本身是以左传为第一参考的,所以肯定受左传影响很深

  为什么轻文姜而重息妫,我个人大致有几点考虑:

  一是对于鲁桓公的死,我个人是抱着同情态度的。

  齐强鲁弱,这似乎在周公和姜太公时代就已经打下基调,这与两国治理国家的风格有关;
  齐襄公是个什么水平的国君我们已经详细做过介绍,除开鲁桓公的绿帽时间外,他在各方面的德行口碑都不值一提。
  所以文姜一方面展示了她过人才华,一方面在早已成为鲁国夫人的情况下仍然同齐襄公胡来并导致鲁桓公惨死、鲁国蒙受耻辱,作为矛盾的综合体,文姜是我所不能认同的。

  二是关于息妫,我个人同样也是深感同情。

  女子在古时的遭遇,这个问题我反复提到,所谓的四大妖姬,更多不过是背黑锅的作用。
  息妫个人的命运刚好和蒸蒸日上的楚国结合到一起,一方面息妫在几个国家的冲突之间完全被动,另一方面作为息妫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楚文王、楚成王又在楚国强大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所以在介绍息妫的时候,我其实是想把她个人凄美的身世和楚国强大的过程结合到一起来,篇幅自然会多一些。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