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东海闲鸥 2016-11-04 13:36:38
  楼主对于文姜轻描淡写这么过去了,反而对息妫给这么多笔墨,显然是太受左传的影响了,俺忍不住跳出来为文姜鸣个不平,因为文姜除了跟她哥哥那段狗血恋情之外,可8的东西太多太多,她开创了许多史上第一,存在的意义和作为远比只是漂亮女子身不由己飘蓬一身、除了生孩子和被爱再无建树的息妫重要得多。
  文姜和哥哥齐襄公的狗血之爱来源于齐国奇怪的风俗。其实这种婚俗说到底也是从远古时期的近亲血婚以及群婚流传下来的尾......
  -----------------------------
  文姜的这个“文”字,我记得正文是有过介绍的,也就是说对于文姜的才华,我们始终是持肯定态度的,只是花的笔墨不多。

  对于文姜的作风问题,其实也没有多大批判的意义,因为我们交代过,春秋时期的社会民风是完全不同于后来的,用贞洁等观点去束缚文姜并没有太多的意义。
  尤其是在鲁桓公鲁庄公时期,包括当时的卫国等,当时对于各种通奸事件我们花的笔墨是相当重的,我考虑的就是让各位看到像文姜这样的作风问题不是偶然现象,而是社会的普遍现象。

  但是文姜的历史地位究竟该如何去衡量,这得看从什么角度去看。
  作为鲁国夫人,无论文姜在治国方面展现多少才华,无论在后鲁桓公时代为齐、鲁关系上做过多少事情,这应该是都掩盖不了她在鲁桓公之死上所需要承担的责任的。
  @东海闲鸥 2016-11-04 14:09:01
  鲁桓公死后,文姜的儿子鲁庄公住在鲁国宫中,而文姜住在齐鲁交界的禚地宫室呀,有人好问了,那么她是如何摄政的呢?
  要知道春秋时期政权其实很简单,而且实行的是分封制,各地有各地的领主在管,需要急于处置大事并不多。就连打仗这样的大事,也叫“伐”,要求宣而战,说明我跟你打仗的理由,约好架,选择时间地点,乒乒乓乓一下,这期间完全来得及向文姜通告的。何况鲁国国土其实并不大,多在平原,使者驾车来回跑一趟......
  -----------------------------
  “蜜月期”这个观点我觉得值得商榷
  文姜在“维稳”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也可以商量

  从鲁桓公惨死齐国后鲁国仅仅只是要求处死彭生给个交待这个细节可以看到齐鲁两国在实力上其实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位,鲁国既然能够在蒙受国耻的情况下选择委曲求全,一方面我不认为鲁国会真正认同齐国,另一方面即便没有文姜,鲁国本身也会找到合适的策略同齐国周旋。
  @东海闲鸥 2016-11-04 13:36:38
  楼主对于文姜轻描淡写这么过去了,反而对息妫给这么多笔墨,显然是太受左传的影响了,俺忍不住跳出来为文姜鸣个不平,因为文姜除了跟她哥哥那段狗血恋情之外,可8的东西太多太多,她开创了许多史上第一,存在的意义和作为远比只是漂亮女子身不由己飘蓬一身、除了生孩子和被爱再无建树的息妫重要得多。
  文姜和哥哥齐襄公的狗血之爱来源于齐国奇怪的风俗。其实这种婚俗说到底也是从远古时期的近亲血婚以及群婚流传下来的尾......
  -----------------------------
  @o弘毅o 2016-11-04 14:12:51
  文姜的这个“文”字,我记得正文是有过介绍的,也就是说对于文姜的才华,我们始终是持肯定态度的,只是花的笔墨不多。
  对于文姜的作风问题,其实也没有多大批判的意义,因为我们交代过,春秋时期的社会民风是完全不同于后来的,用贞洁等观点去束缚文姜并没有太多的意义。
  尤其是在鲁桓公鲁庄公时期,包括当时的卫国等,当时对于各种通奸事件我们花的笔墨是相当重的,我考虑的就是让各位看到像文姜这样的作风问题不......
  -----------------------------
  @东海闲鸥 2016-11-04 15:04:40
  这个事呢,我从没觉得文姜在鲁桓公之死的事上是对的,也没认为鲁国贵族们的处理手段不如文姜,对她这段事楼主记述得很好了,我就没进行重复,说得只是楼主没说到的其他情况。我也没认为息妫的遭遇不值得同情。
  我想说的是,如果从意义和作用的角度说历史,息妫显然大大逊色于文姜。
  息妫因为美被觊觎,因为美遭遇国破家亡,因为美又获得另一段感情,生下了两个国君,因为美又遭遇令尹子元的爱慕和骚扰,最后导致子......
  -----------------------------
  呵呵 很精彩
  你的很多评论都有理有据 有碰撞才有火花 我觉得真的挺好的
  我在写这个帖子的时候大的基调是以叙事为主,尽量少加自己的评论

  对于有争议或者史料不是很详实的地方,基本还是减少脑补

  所以你的很多评论是这个帖子非常有益的补充
  大家周末好 抱歉来晚了
  先更新
  楼上有人砸场子 好紧张 怎么办啊
  609 螳螂捕蝉
  609 螳螂捕蝉

  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事实往往就是这样,总会有一些人在前面斗得热火朝天,也用会有一些人在后面捡皮夹子捡得不亦乐乎。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我们再熟悉不过,这个典故也正是来自这个时期,我们不妨一并介绍。当然,这个典故与郑国的内乱关系并不大……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的是崛起后的吴国胃口大开,这天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但是遭到了臣子们的一致反对,搞得吴王很是郁闷,然后就发下狠话:谁劝谁死……
  然后呢,臣子们当然就不劝了。
  毕竟是要出人命的……

  但是有一位不知道从哪来的少年突然就想死了,不对,这位少年爱国之心爆棚然=后就想去全权吴王了……
  直接劝?
  效果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这位少年想了一个办法,只见他来到了吴王王宫的后花园,每天拿着把弹弓转来转去就是不肯打鸟,这样古怪的行动终于是引起了吴王的注意……

  吴王一好奇,少年就有了兜售鸡汤的机会:园中的大树上有一只蝉,它一边鸣叫一边吸食露水,岂不快哉,但是却不知有一只螳螂已经在它的后面;螳螂想捕蝉,但是也不知它的旁边又来了黄雀;黄雀当然以为早起的鸟儿有虫子,但是它又怎会知道我的弹弓已对准它呢?
  吴王:惭愧啊,我终于懂了……
  吴王深受启发,随后取消了这次伐楚行动,但是他始终会有一个问题搞不明白:他家后花园又不是随随便便的一块菜地,这位少年是如何能做到每天拿把弹弓守在这里一动不动的……
  吴王当然搞不明白这个问题,而我们甚至连这位吴王到底是谁都搞不清楚,毕竟这是一个预言式的故事……

  好吧,我们回到主题,回到郑国,回到子驷、子国、子耳三位郑国大佬在朝中同时被杀的郑国。
  首先,尉止、司臣、侯晋、堵女父、子师仆等杀权臣、挟持国君的行为赤裸裸的是造反,但是碍于他们的宗族本身已经落魄,所以没法像子驷那般杀死郑僖公后又摆平众公子般从容。
  就在尉止等人在西宫杀死子驷等并挟持郑简公到北宫之后,『子西』、子产等人便迅速领兵平定叛乱。

  子产我们知道,他是司马子国的儿子,子西不是别人,正是子驷的儿子。
  子西听闻朝中叛乱后二话不说就冲进西宫,收拾好老爹的尸体之后就追赶尉止等人,追着追着尉止等人跑到了北宫,然后子西就回去了……
  不要误会,毕竟来的太过匆忙,子西发现人手不太够,只是回去多召集点兵力……

  子产这边怎么做的呢?
  比起子西,子产倒是要淡定了不少,得到叛乱的消息后,只见子产先是安排好守门的警卫并配备负责的官员,等到防守戒备的工作一切布置妥当后才带了战车十七俩、合计一千余人浩浩荡荡的出发。
  忘了交代了,子产也是一位孝子,等到子国尸骨收拾完毕,子产终于也带着自己的人马来到了北宫。

  与此同时,这边子蟜也率了郑国国人前来助阵,三面合围之下,尉止、子师仆当场被杀,侯晋逃往晋国,堵女父、司臣等人则逃往宋国。
  最终,这场落魄宗族与朝中权臣之间的叛乱被子西、子产等人平息,结果是落魄的更加落魄,子驷、子国等权臣在动荡中身首异处,郑简公则是虚惊一场。
  螳螂捕蝉的背后,自然有一只黄雀正在守候,这只黄雀便是担任司徒、地位仅次于子驷、子国、子耳等人的子孔……
  @站的低看的高 2016-11-04 23:01:05
  楼主写的好有意思,先收藏,改天再继续
  -----------------------------
  呵呵 谢谢夸奖
  @东海闲鸥 2016-11-05 17:08:01
  我肥来了。本来想说的只是晋惠公,后来一琢磨前铺后排内容不少,我就东掏一头西摸一把乱说一气吧,没什么条理性,希望大家能看明白就好。关于事件进程楼主说的很明白,我就不多费口舌,只说自己的主管观点。历史嘛,是由既往事实加上史学家的提萃再加上后人的猜测议论共同组成,既有客观也有主观,缺一不可。由于主观因素,每个人眼中的历史也是不一样的,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有各自的偏爱和偏憎,我也一样,因此我不会强求任何......
  -----------------------------
  顶一下你的交配关系网...
  @时刻未到 2016-11-04 09:32:10
  周五补课摸鱼
  -----------------------------
  话说好久不见摸鱼大侠啦
  大家继续周末好
  昨天我们说了螳螂捕蝉,今天自然说的就是黄雀在后。
  610 黄雀在后
  对了 各位抱歉 来晚了
  610 黄雀在后

  话说等到子西、子产等人平定叛乱之后,司徒子孔终于是站了出来。
  为什么子孔能够躲过此次叛乱?
  原因很简单,尉止等人的保密工作做的不够好……

  为什么子孔又没有通知子驷、子国等人?
  原因很简单,子孔的保密工作做的相当好……
  为什么子孔要把保密工作做这么好?
  原因更简单,比自己厉害的都死了,自己不就是最厉害的么……

  等到风波渐息,这边子孔早已做好准备,子孔表示人生虽有太多不如意,但是生活还得继续,各位大夫官员们还望各就各位,站好自己的一班岗。
  然后,正事来了。
  子孔拿出盟书,表示从今往后自己就是郑国的执政大夫,还望各位大夫签了这份盟约,共创和谐社会……

  盟书写的是什么呢?
  『自群卿诸司以下,皆以位之次序,一听执政之法。悉皆禀受成旨,不得干与朝政。』
  也就是说,只要这份盟书通过,从今往后子孔就是郑国真正的意义上的老大,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得听他的。

  什么叫黄雀在后?
  子孔告诉我们诀窍就是首先躲在一边坐山观虎斗……
  然而,对于子孔自己宣布自己当老大一事无论是众大夫、还是各位卿士的嫡子们并不买账……

  就在子孔打算对不肯顺从他的人大开杀戒之时,子产站了出来,他建议子孔通过烧毁盟书的方式来缓解目前的局势。
  子孔:我制定盟书是为了安定国家,大家一发怒就烧掉,岂不变成了众人共同当政,这样国家也难治理吧。
  好有道理,但是又好别扭的样子……

  子产是这样安抚子孔的:众怒难犯、专欲难成,把这两件难事合在一起来安定国家更是危险。既然您已经成为了执政,不如烧掉盟书来安定大家,否则非但专权的愿望不能成功,反而触犯群臣发生祸乱,也是得不偿失。
  什么叫众怒难犯?
  虽然子产说的是新词,但好像我们都懂……

  什么叫专欲难成?
  意思是想单凭个人欲望,事情通常都难以办成。
  子产一句话连续几个成语,自然是很有文化,道理同样也是深入浅出,劝谏之下子孔总算是当着众人的面烧掉盟书,新一轮的争议也逐渐平息。

  对于7岁的郑简公而言,好的消息是连番动荡之后他将继续担任这个国家的国君;
  坏的消息是无论先前的子驷、还是如今的子孔,专权的欲望一个比一个重,这样的国君看起来也就是个吉祥物而已……
  当然,还有更坏的消息,联军退兵之后并没有消停,而是再次启动了此前对付郑国的方案,也就是在虎牢筑城。

  联军此番不但是在虎牢筑城,而且还在虎牢附近的『梧地』筑城,这里原本应该都是郑国的地盘……
  对了,晋军不但是筑城,而且还派了下军佐士鲂和新军佐魏绛分别领兵驻守,看来打算和郑国僵持下去。
  小小年纪就经历这么多事的郑简公表示:这国君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当的……
  说一点,郑国的内乱其实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这意味着继周天子之后,诸侯国国君的日子也越来越难混。
  这里我们主要还是侧重叙事,接下来鲁国的一件大事中我们会再次看到这样尴尬的局面
  @没道德的不是人 2016-11-06 15:25:30
  每天看了顶一下,好贴必须顶,我已看到17了。
  -----------------------------
  呵呵 感谢你的支持 平时 贴就可以啦 不需要太多打赏的
  @爱吃鱼不爱挑刺 2016-11-06 21:54:12
  一边刷熊猫贴一边up
  -----------------------------
  刷什么熊猫
  611 荀罃退兵
  611 荀罃退兵

  眼见晋国第二次在虎牢筑城,并且还在梧地开发二期工程,刚刚当上郑国执政大夫的子孔便不得不再次面临这样头疼的问题。
  继续忠于楚国,还是习惯性的倒向晋国?
  话说郑国不是明确表过态的么,一切都是为了当前能够维稳,所以郑国赶紧又同郑国讲和……

  由于时间紧迫,对于郑国这一举动我们就不采访楚共王了,毕竟令尹子囊刚好也带兵赶到了郑国。
  楚国报复的行动是不是来得快了点?
  子囊:我好像是来支援郑国的啊……

  没错,晋国接连不是讨伐郑国就是在其周边筑城,加之郑国最近对楚国又格外殷勤,子囊二话不说就带了军队前来帮助郑国维稳,怎料子囊的维稳工作还没展开郑国自己就通过求和把这事给搞定了,而且还低碳又环保……
  原本就是为了让郑国更加服帖而来,郑国一反水子囊就尴尬了:打吧,那边有晋国为首的联军助阵,不打吧,郑国又已经同晋国讲和。
  打或者不打,这都是个麻烦事。
  再说了,就算要发兵出战,打郑国又或者是打晋国,这更是个问题……

  不过,就在子囊陷入两难时晋国却率先行动了。
  只见晋军领着在虎牢一起筑城的诸侯联军沿着郑国一路南下直逼楚军,双方形成对峙之势,这是公元前563年的11月,距离郑国子驷、子国、子耳等人被杀过了仅仅一个月的时间。
  僵持之下子囊按兵不动,原本只是过来吓唬吓唬楚军的联军这就有点尴尬了……

  晋中军将荀罃一番考虑后决定退兵,他的理由相当感人:只要我们避开楚军,楚军必然以为我们怕他们;只要楚军以为我们害怕,他们必然就会骄傲;只要他们一骄傲,我们就可以打他们了。
  对于对手,荀罃显然是一副不怕你骄傲、就怕你不骄傲的态度……
  但是,下军将栾黡却不高兴了,栾黡表示当着诸侯的面避开楚军简直就是晋国的耻辱,并打算带着自己的队伍单独晋军,哪怕一死也在所不惜。

  动不动就提耻辱,动不动就违抗上级,这画面我们好像很熟悉,没办法,荀罃只得下令继续逼近楚军,11月16日,联军与楚军隔河相望。
  为了郑国,不管晋国还是楚国,看来大家都是蛮拼的。
  当然,对于立场问题,郑国其实也是一直蛮拼的,这不针对当前形势郑国又有了新的变化,与联军一行的郑国大夫子蟜看到晋国有了退兵的意愿,他是这么分析的:联军连退兵的准备都准备好了,看来是不会作战了。就算顺服于晋国众诸侯也会退兵,等到联军一退兵楚国必然要打郑国。

  所以子蟜的结论就出来了,反正都是要退兵,不如想办法和楚国和好,这样晋国既退了兵,楚国也不会打郑国……
  问题是如何才能实现这一计划?
  这不就在当天半夜子蟜就偷偷带着郑军渡河与楚军结盟去了……

  就在子蟜领兵过河之时,栾黡当下大怒准备攻打郑国军队,结果又被荀罃给拦了下来,荀罃无奈的说到:郑国其实也没什么罪,怪就怪晋国还不够强大,不能保护好郑国。现在攻打郑军,楚国必然会救援,楚军一救援,作战还不一定能胜利;作战不能胜利,肯定又会被诸侯们笑话,所以还是退兵吧。
  古训有云:套路玩得深,谁把谁当真……
  晋悼公以来虽然晋国面目一新,但是在强大的楚国面前荀罃非但没有十足取胜的把握,更不想在自己政治生涯的末期落得个晚节不保的下场,面对变脸速度越来越快的郑国,联军只得再次撤退。

  对了,退兵之余联军还是顺便攻打了下郑国的北部边境以解心头之恨……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6-11-07 10:50:41
  周一好~
  -----------------------------
  潜水姐好
  话说潜水姐已经潜水一周了,我都记小本上的
  @善水心 2016-11-07 10:55:52
  哈哈。怎么感觉一直以来晋国的各种军将都好有个性啊,各种不服从啊。看这几集,荀罃我很喜欢啊~
  -----------------------------
  呵呵 话说荀罃的行事风格挺保守的啊
  @爱吃鱼不爱挑刺 2016-11-07 11:55:47
  @o弘毅o :本土豪赏1朵 鲜花 (10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我也要打赏 】
  -----------------------------
  话说这叫打赏之UP?
  @潇湘观渔 2016-11-07 09:13:56
  立冬问候
  -----------------------------
  呵呵 这天确实够冷的
  大家新的一周好

  今天我们说的是鲁国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612 三分公室
  612 三分公室

  公元前562年,正月,我们一起先来看看鲁国近况,因为这里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就在前年行军归国的途中,12岁的鲁襄公半路借着卫成公的宗庙加冕冠礼,意味着鲁襄公已经跨入成人行列,到了这一年鲁襄公又涨2岁,已经来到14岁。
  14岁的鲁襄公已经当了11年国君,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然而他对鲁国的控制力却远远比不上14岁才从洛邑回到晋国的晋悼公……

  比较起来,鲁襄公和郑简公这两位同期的国君有着相似的境遇:都是过早当上国君,在位初期由于年幼朝中事务更多只能由权臣们打理,反而限制了他们在逐渐成人过程中对国家以及臣子的管控。
  说到鲁国,自打东门一族被驱逐出国后季孙行父成为鲁国执政大夫,孟孙蔑、叔孙侨如也在朝中担任要职。
  不过此时朝中还有臧孙许、公孙婴齐等颇具影响力的大夫,因此三桓尚未形成专权之势。

  有意思的是,比起季孙行父和孟孙蔑,当时资历尚浅的叔孙侨如动起歪心思想要除掉季、孟两家以扩大自己在国内的影响,为了达成这一目的甚至不惜动用和自己有奸情的穆姜。
  怎料叔孙侨如偷鸡不成蚀把米,自己最终落得个远走卫国的下场,叔孙侨如的弟弟叔孙豹自此成为叔孙氏的代表。
  公元前568年季孙行父去世之后,其子季孙宿接班,这父子二人谥号一文一武,史称『季文子』和『季武子』,文、武这样高规格的谥号足见二人在季孙氏一族中的历史地位不低。
  当然了,季孙宿接班这还没几年,还远不到讨论他谥号的时候……

  这不,趁着鲁襄公羽翼渐丰但又无法展翅高飞之际季武子,也就是季孙宿有了想法,他找来叔孙豹商量,想把鲁国的军队改变为三个军。
  一直以来,鲁国只有上、下二军,此番鲁国增设中军扩编为三军,看起来实在是太过平常的一件事情,毕竟比如晋国在晋文公始创三军后一会增设新三军、一会又缩编为四军,我们对于诸侯国军队编制调整早已不再新鲜。
  但是,季孙宿的这个计划背后与晋国的屡次调整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为晋国不管怎么折腾,不管有多少人升职或下岗,晋国军队的性质始终是归属于公室的,也就是说不管中军将或者下军将听起来多拉风,在晋国国君的面前都还只是打工者的角色。
  听这意思季孙宿是不想给鲁襄公打工了呗……

  的确如此,季孙宿正是打算将鲁国分成上、中、下三军,然后同叔孙氏、孟孙氏两家各管一军。
  这样一来,原本属于国有资产的上、下二军不知不觉中就变成了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的私有财产。
  鲁襄公:就这还叫不知不觉,简直就是明抢吧……

  对于一贯重礼制的鲁国,季孙宿的提议显然是大逆不道的,所以叔孙豹一开始其实是拒绝的;
  但是对于如此巨大的诱惑,季孙宿的提议显然是一般人又不能经得住诱惑的,所以叔孙豹一开始之所以拒绝也只是觉得风险太大……
  最终,季孙宿的坚持之下,三桓团队结盟并在鲁僖公的宗庙门前订立盟约并发誓,『三分公室』这一历史性的计划就此付诸实施。

  这一年正月,鲁国军队二分为三,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各家掌握一军。
  随后三家迅速废除军队原有建制,并将军队同原有私邑士兵合并重组,这场打着改革旗号的扩军行动正式宣告着鲁襄公成为光杆司令一枚。
  天子之外,最新的趋势是诸侯国君的话语权越来越低,这次鲁国毫不犹豫的走在了时代前列……
  @善水心 2016-11-07 21:06:40
  难得难得,今天居然没有错别字。不过,还得等那位梦外兄二检才知道╮(╯▽╰)╭
  -----------------------------
  看来还得等价大家的检阅啊
  @东海闲鸥 2016-11-08 13:41:45
  顶一下。话说楼主海昏侯墓那个帖子弃楼了?现在又公布新发现了
  -----------------------------
  有空我慢慢更的

  现在出的新闻跟挤牙膏一样 都是搞一点点的噱头 跟进起来没啥劲
  所以干脆等有确凿消息了再慢慢更呗
  大家晚上好
  说完鲁国的三分公室后,我们看到诸如郑国、鲁国这样在春秋颇有影响的诸侯国国君基本权利都被架空
  接下来我们继续聊郑国,看看权臣把控之下的郑国在晋楚两强之前所采取的策略与郑成公在位期间风格上究竟区别有多大。
  613 如此求和
  613 如此求和

  鲁襄公在位的第11年,公室军队被三桓瓜分,鲁国自此进入『公室卑、三桓强』的尴尬局面,另一个和鲁襄公有着类似成长经历的国君此时其实也好不到哪去,这个人便是郑简公。
  郑僖公被杀之后,短短时间内郑简公先后经历子驷、子孔专权,更惨的是此时他才7岁,对于郑国一系列内乱显得更加无力。
  这不,就在郑国国内,一众大夫对于郑国接下来的外交策略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究竟该继续忠于楚国还是重新向晋国示好,善于翻脸的郑国表示这个问题还真是不好把握……

  国际形势来看,自晋悼公上任以来晋国一改此前疲软形象,风头显然已经超过楚国。
  一来晋悼公虽然年纪轻轻倒也异常沉稳,主要精力放在休养生息、静心治国之上,争取郑国一事看起来也就显得并不着急;
  二来中军将荀罃自感年岁已高,行事风格更加趋于保守,无过即功的原则使得他并没有太多与楚军决一雌雄的欲望,所以即便郑国几次三番向晋国求和结盟后又倒戈于楚国后没有遭遇大的报复行动。

  所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晋悼公的成熟稳重反倒是让郑国国内不少人认为忠于楚国不是长久之计。
  果不其然,此时郑国朝中一众大夫均认为论实力楚晋国比楚国要强上一个档次,也就是晋国并不急于争夺郑国,万一哪天晋国认真起来,楚国是一定不会同正面交战的,如果不顺从晋国,郑国迟早会灭亡。
  但是降晋必然又会遭来楚国的讨伐,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有着丰富投降经验的郑国大夫们观点出奇的一致:想办法让晋国来打郑国,往死了打,问题就解决了。

  话说郑国这是不是投降多了以至于给投傻了……
  其实还真不是这样,大家的理由是这样的:先把晋国逼急,逼得晋国对郑国来真格的,然后楚国自然就会来救;楚国一看晋国这次要使大招,必然又会退缩,楚国一退缩,郑国赶紧向晋国求和,然后理直气壮的对楚共王表示是你楚国不要我了我才不得不依附于晋国的。
  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

  有了大框架,剩下的便是填细节。
  对于细节子展是这样说的:不如定个小目标,比如先揍上宋国一顿,这样晋国肯定会带领诸侯前来救援,然后郑国和晋国结盟。等到楚军赶来的时候,郑国又和楚国结盟,这样晋国肯定就会生气了。只要晋国一生气,肯定会不断派兵前来讨伐,到时候楚国抵挡不住,郑国就可以安心依附晋国了。
  宋平公:躺着也被打……

  为了实现这个小目标,郑国先是不断派两国边境的官吏向宋国挑衅,不堪忍受的宋国只得派左师向戌领兵入侵郑国。
  向戌得胜并搜刮一番后高高兴兴回国,然后子展就发话了:发飙的理由找到了,可以出兵攻打宋国了。
  为了演戏,郑国的专业精神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随后,子展率军入侵宋国,小目标达成,归顺晋国方案进入主题:
  公元前562年,4月,晋、齐、宋、卫等联军如期而至,分别从不同方向对郑国发起进攻;
  6月,诸侯会师于曾经发生过北林之战的北林,同时集结兵力包围郑国,郑国表示很害怕,求和成功。
  7月,吸取上次同郑国盟会时士弱制作的盟书不够友好的教训后,士匄这次认真准备,盟书是这样的:凡同盟国不囤积粮食、不垄断利益、不庇护罪人,不收留坏人。救济灾荒,安定祸患,统一好恶,辅助王室。若有触犯,明神诛之,让其失去百姓,丧君灭族,直到国家灭亡。

  誓词很精彩,求和很顺利,但是郑国的计划仅仅还只是个开始……
  @没道德的不是人 2016-11-08 21:06:05
  优贴看了顶,养成好风气。
  -----------------------------
  呵呵 谢谢大家的支持
  @时刻未到 2016-11-08 15:05:05
  周二摸鱼·补课
  -----------------------------
  呵呵 大侠好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6-11-09 10:57:02
  周三好~~
  -----------------------------
  这次捉住了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