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slover 2016-11-14 22:59:57
这就到范宣子唱主角了,这么看楼主更得也不太慢。。。
-----------------------------
@o弘毅o 2016-11-14 23:07:07
呵呵 按固定的节奏来吧
我自己的定位是编年史 所以相对细了一些
-----------------------------
@catslover 2016-11-14 23:44:42
我不怕慢,细一点好,虽然我未必记得住
-----------------------------
恩,后面的内容我自己也在尽量掌握节奏
一方面希望能把值得介绍的都写出来
另一方面也不希望篇幅拉得过长
很纠结的问题...
620 泾渭分明
公元前559年,夏,晋悼公集结一众诸侯,还是准备要出兵。
吴国的请兵看来还是奏效了?
其实,晋悼公想打的是秦国……
联军为什么会突然发兵攻打秦国?
晋悼公表示这不是前两年时为了郑国与晋国结盟的事秦景公派了庶长鲍、庶长武领兵攻打过晋国的么,下军佐士鲂当时还因为托大而迟到败仗,所以晋国要报复。
我们说士匄是一个善于拒绝的人,看来晋悼公是一个喜欢报复的人,只要秦国发兵攻打晋国,晋悼公肯定会在接下来还以颜色。
此次伐秦之战,晋悼公召集完众诸侯之后自己留在了晋国国内,负责指挥联军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以新科中军将荀偃为首的六卿班子上。
不过就在联军抵达『泾水』之时,各诸侯的军队却不肯渡河了……
泾水是哪里呢,我们不妨先来聊聊所谓『泾渭分明』中的泾水与『渭水』。
首先,渭水,也就是渭河作为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今甘肃省定西市,流经今甘肃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汇入黄河。
西周时期,秦人西迁后定居于渭河以北,此后逐步向东发展并在平王东迁后逐步将镐京一带纳入秦国领地。
其次,泾水,也就是泾河是渭水的一条支流,发源于今宁夏六盘山,经今甘肃、陕西后流入渭河。
渭水与泾水之间便是春秋时期秦国的主要势力范围所在,典型比如秦国此时的都城雍城便是坐落于此,即便是秦穆公称霸西戎时期,这里亦是秦国的核心实力范围。
有意思的是,春秋时期由于渭水与泾水泥沙含量区别很大,以至于『泾以渭浊』,也就是说两河汇合之处可以明显看到渭水浊而泾水清,于是便有了『泾渭分明』这样形容两者之间界限清楚的典故。
由于环境的变迁,后来也出现了泾浊渭清的情况。
再后来,由于环境的严重破坏,渭水越来越浑浊,泾渭也变得越来越不够分明……
好了,我们的问题是当年秦德公迁都时为什么会把都城定在渭泾之间的雍城,而不是看起来更拉风的镐京一带?
其一,秦国毕竟底子薄,家业不够大的情况下公然把都城设在周人的发祥地歧山以西不但是对周天子不敬,更容易因为过于高调而成为众诸侯的靶子;
其二,平王东迁的根源还是在于镐京四周戎狄势力强盛,天子都护不住镐京,小小秦国恐怕也无法在此长远立足;
其三,雍城有渭水、泾水作为天然屏障,加之四周不是高原便是山脉,可谓风水宝地。
好了,既然泾渭已经分明,我们就此打住。
对于晋国,对于中军将荀偃来说,眼下最为头疼的是虽然联军已经抵达泾水,如何才能让诸侯们安心渡河,这才是关键所在。
大夫羊舌肸当时就对鲁国代表叔孙豹念了几句诗:『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因同刨』
什么意思呢?
深则厉,浅则揭,表示晋军志在伐秦。
叔孙豹心领神会,就在羊舌肸退出诸侯便准备船只安排鲁、莒两国的军队渡河。
郑司马子蟜对卫国大夫『北宫懿子』说道:亲附于人而态度不坚定,这是最讨厌的事。
北宫懿子:子蟜说的对……
于是这两位又亲自出面劝其他诸侯们莫打退堂鼓,联军终于是顺利渡河并驻扎下来,没想到秦国却对着泾水干了件坏事……
@天南游子 2016-11-15 08:30:15
学习
-----------------------------
谢谢支持
借着泾渭分明这个典故,我们贴张地图,来看看春秋时期秦国的主要地理特点
泾渭分明---春秋秦国地理位置示意图

说明 原图出自于 地缘看中国 春秋部分
偷了别人的图,自然顺便帮人做一下宣传
天涯有一个叫做 地缘看世界 的帖子,应该是挺有名的
@片汤2016 片汤还专门在楼里提到过
这个 地缘看中国 应该算是姐妹篇吧 主要是从地理的角度介绍中国的历史
这位朋友非常用心 制作了大量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图
并且从地理、气候等角度专门介绍中国历史的演化过程
个人感觉还是蛮不错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泾水、渭水我们文中已经提到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图上我专门标了两个黑圆圈就是泾水、渭水
地图大家可以看到,泾水、渭水刚好在今西安附近汇合,然后融入黄河
渭水以北 泾水以南 正好就是秦国在春秋时期的主要势力范围
这张图分辨率不高
两个圆圈中间的那个红色部分就是秦国都城雍城,这里是秦国历史上作为国都历史事件最长的地方
泾水、黄河之间
实际上也可以说秦国和晋国之间 从地图上大家可以看到分布着不同名称的戎、狄势力
秦穆公当年称霸西戎,扫清周围的戎狄工作量着实是不小的
泾水 圆圈附近有个叫做乌氏戎的大家可以看看
历史上记载不多,类似于早期的秦国养马不错
有看过寻秦记的朋友应该知道,乌氏对于整本小说的串联以及剧情的展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黄大湿设定的这个乌氏很可能原型来自这个乌氏戎
话说哪天我们可以一起聊聊寻秦记啊
有木有感兴趣的同志...
这张图上那位朋友用红色标注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地点
分别是西犬丘,也就是西垂、秦邑、雍城和咸阳
西垂在今在甘肃天水市西南部,甚至是在渭河以南,地理位置不是一般的偏。
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秦国应该是从中原东部迁移到西垂之地来的,这与周朝初期三监之乱有关,我们在前面有过介绍。
早期的秦国先人们在如此偏僻的地方,影响力在当时可想而知,好在以秦非子为代表的秦人擅长养马,于是才被获准迁徙到了渭河以北的秦邑。
秦人在渭河以北、泾河以南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后实力逐步上升,于是在公元前677年秦德公把秦国的政治中心迁移到了更加接近中原一些的雍城,此后近300年的时间里这里都是秦国都城所在。
至于咸阳,这已经是很晚时候的事情了,我们后面有机会再讲。
最后,对于春秋乃至战国时期秦国的地理特点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秦国以北是高原,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戎狄势力;南面是秦岭,西面荒无人烟,东面则是河流和山川,因此从地理位置来看的话秦国与中原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状态,唯一能够与中原取得联系的东面地势也是十分险恶。
好处看的话秦国防御起来相对轻松,坏处看秦国要想在中原有所作为地理上的劣势其实是非常严重的,以至于到了战国其出路也是被三晋死死的封住,直到长平之战以后赵国的溃败才为其进军中原创造了良好的行军条件。
@禅___静 2016-11-16 06:44:49
@o弘毅o :本土豪赏(10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我也要打赏 】
-----------------------------
才女这是起了个大早啊
621 马首是瞻
就在联军思想工作好不容易被做通并渡河驻扎安顿下来之时,我们说秦国干坏事来了。
秦国做了什么?
原来,秦国趁着联军不注意在泾水上游投放了大量毒物,虽说打仗不是请客吃饭,但总归还是要挖灶做饭的,联军仗还没打结果就因服了泾河之水而伤亡惨重,这是孙子兵法尚未出世,生化武器这种高科技产品就已经被运用于春秋时代战场的节奏……
虽说秦军动用了『高科技』,联军士气倒也没有受到太大影响,郑司马子蟜带领郑军这次冲在了最前面,其他各国军队依次跟上,直抵秦地『棫林』『今陕西泾阳县一带』。
然而,面对联军秦国丝毫没有屈服的意思。
一来众诸侯求战欲望并不强烈,二来晋国之所以讨伐秦国还是因为报复行动关乎大国面子问题,所以晋国更希望看到的局面是秦国如先前郑国那般动不动就求和,但是人家秦景公是什么人?
毕竟楚国先王楚共王都是他的妹夫……
面对态度强硬的秦国,荀偃当然不能未战先怯,只见他是这样对联军下令的:『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塞井夷灶前面我们介绍过,把井、灶都填了,自然是一副决一雌雄的样子。
鸡鸣而驾则指的是作战时间,等到清晨鸡叫时分各路军队就准备驾马套车行军出发,重点还是在于这个『马首是瞻』。
什么叫唯余马首是瞻?
荀偃的意思其实是一切行动听指挥,诀窍在于指挥的信号在于他的马首:马头向东,军队就跟着向东,马头向西,军队就跟着向西。
所谓马首是瞻,日后自然就成了拍领导马屁的绝佳用词,唯某某马首是瞻,断然一副死心塌地的样子,不过好像总有哪里不对的样子,说好领导拍马屁的,为什么瞻的是马头……
不管怎样,荀偃的命令指出了行动的时间,表达了作战的决心,还指出了行动的指挥信号,顺便创造了一个新词,只是下军将栾黡第一个就站出来表达了自己的异议:晋国从来没有下过这样的命令,我的马头偏偏就要往东走。
往东是哪里?
栾黡带着自己的下属直接就要开溜回国……
下军佐魏绛也是没办法,表示自己的上级领导正是下军将栾黡,跟从主将才是自己的职责所在,于是魏绛也要跟着回去……
到了这个地步荀偃只得承认自己命令有误,眼看军心不齐唯有改令全军撤退,这次无疾而终的伐秦行动被晋国称作了『迁延之役』。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跑路,这不栾黡的兄弟栾针就发话了:说好报复秦国的,这次作战没有丝毫功劳,简直是晋国的耻辱。
总体来看,晋军将士总是把战败带来的耻辱看得很重的,所有栾针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就和士匄之子『士鞅』往秦军冲去。
结果呢?
士鞅倒是回来了,栾针却不幸战死于秦军乱阵当中,这下栾黡不高兴了,他对士匄是这样抱怨的:我的兄弟不想前去,你的儿子却叫他去。我的兄弟战死,你的儿子却回来,等于是你的儿子杀了我的兄弟。如果不赶走他,我也要杀死他。
士匄:到底是谁唱的八荣八耻……
最后,这次唯马首是瞻的迁延之役我们简单小结一下:晋国联合诸侯原本想要教训一下秦国,结果非但是联军被秦军下毒伤亡惨重,荀偃更是指挥不利只得下令全军撤退,栾针、士鞅两位热血青年不堪受辱而杀入秦军,结果却是大不同,栾针战死、士鞅迫于压力逃往秦国。
@catslover 2016-11-16 23:51:05
栾范两家这就结仇了
-----------------------------
呵呵 是的,这也算是为接下来的事情做好铺垫吧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对晋伐秦的迁延之役中一些细节做简要的介绍
622 士鞅返晋
迁延者,退却的意思。
按我们的套路,迁延其实就是跑路,也就是说晋国所谓的迁延之役,实际上就是跑路之役。
说得好听一点,自然还是为了保留几分面子……
晋悼公对秦国的报复变成跑路,这与中军将荀偃的指挥不利有关,更与他的马首是瞻不被认可有着直接的关系。
另外,不堪受辱而冲入秦军的栾针战死、士鞅奔秦也为原本关系不错的栾氏、范氏两家蒙上一层阴影。
毕竟士鞅也就是到秦国晃了一圈之后很快就回国,对于失去兄弟的栾黡而言,你说气不气人……
究竟怎么回事呢?
我们不妨看看士鞅逃到秦国后都做了些什么。
说起来,公元前620年令狐之战时晋国偷袭秦军,为秦军做向导的士会就曾经逃往秦国并在那里留下后人,如今士会的重孙士鞅再度因为秦晋交战而逃到秦国,这一幕仿佛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士鞅一路逃到秦国后待遇还算不错,很快他就得到了秦景公的接见。
先有郑国大夫专权、后有鲁国三分公室,自晋厉公以来晋国权臣的势力也是日益增强,对于如今晋国的形势,秦景公也是颇有兴趣,他是这样问士鞅的:晋国的大夫谁会最先灭亡?
这个问法也是真够直接的……
士鞅也不遮遮掩掩,表示恐怕栾氏会是最先灭亡的那一家。
士鞅当然不会说原因是自己被栾黡逼得跑路,他的理由是栾氏实在是太过骄横,迟早会遭来横祸,从栾书弑君和栾黡违背军令等事上我们自然知道士鞅并非空穴来风。
不过,士鞅又是这样补充的:虽然栾黡骄横,但是栾氏根基尚在,栾黡恐怕还是可以免于祸难的,即便灭亡也要到『栾盈』这一代了。
栾盈自然是栾黡之子,当然士鞅说这话也不算太见外,毕竟论关系的话栾盈也是他的外甥……
原来,栾盈的母亲『栾祁』不是别人,正是士匄的女儿、士鞅的姊妹。
也就是说,闹了半天栾黡这是因为兄弟栾针战死、舅子士鞅却安全归来心理不平衡了,不但找自己的老丈人士匄大发脾气,还在一通诬告后把舅子士鞅给赶到了秦国……
但是呢,经过士鞅这一番分析秦景公那是相当高兴,只要栾黡骄横、只要栾氏灭亡,晋国必定会动荡。
晋国一动荡,秦国自然是大大的受益……
于是乎,秦景公认为士鞅这番话相当有见识,然后便主动向晋国求情让士鞅回到晋国并官复原职。
栾黡:……
好了,士鞅奔秦这件事情我们暂时介绍到这里,一来士鞅并未在秦国久留,甚至是托秦景公的关系很快就又回到晋国;
二来按照士鞅的话专横的栾氏恐怕在不久的将来将会遭遇灭顶之灾,这是秦景公非常希望看到的场面;
三来虽说一个是弟弟,一个是舅子,辈分都差不多,但士鞅毫发未损还是让栾黡颇为不痛快,栾、范两家就此也有了隔阂。
接下来我们把视线转移到卫国,这天卫献公心情不错,顺便约了大夫孙林父和『宁殖』两人吃饭。
受到国君的邀请,两位大夫很是高兴,早早就穿戴齐整、毕恭毕敬的在朝廷上等待,结果左等、右等,一直等到太阳都要下山了卫献公却仍不召见他们赴宴。
别的先不说,这肚子是真饿啊……
两位大夫也是没办法,听说卫献公还在囿园射雁取乐,于是只得来到囿园找卫献公,卫献公却好像忘了饭局这事,反而对他们很不客气,原本跟国君关系不好的孙林父哪受得了这气,当即袖子一甩就回自己的封邑去了……
@善水心 2016-11-17 21:19:22
求二更~\(≧▽≦)/~
-----------------------------
我看下手头有几节
周末我一般都不码字的...
@天独舞 2016-11-17 21:34:34
学习贴留名
-----------------------------
呵呵 你好
@Cassie向阳花 2016-11-17 16:01:31
打卡
-----------------------------
向阳花好
@醉梦_吟 2016-11-18 00:05:59
好帖子必须顶,才看到144,不知道楼主还在不在
-----------------------------
翻到最后一页就会发现楼主还在的,亲
@东海闲鸥 2016-11-18 12:59:37
好消息,好消息!闲鸥历史小说《妖妇夏姬》限时免费阅读,16年11月21日10:00开始!喜爱本书的小盆友请抓紧时间先读完免费部分,然后拼你的阅读速度和记忆力!!本书已完本,毫无任何风险!!喜欢本书的小盆友请复制黏贴如下地址
http://ebook2.tianya.cn/book/67129.aspx
然后enter,你懂的!然后请各种支持闲鸥,打赏收藏点赞无论多少来者不拒,只看你心情!!!
她是国君爱女,拥有举世无伦的美貌;他是氏族......
-----------------------------
@东海闲鸥 2016-11-18 13:14:03
广告贴为了吸引读者~~~~~不用楼主那么客气亲自打赏~~~~~~~~
-----------------------------
面子不够大,号召不了别人,只能亲自动手...
@银子KAKA 2016-11-18 22:54:49
楼楼,今晚还更吗?不更跑去睡觉了??
-----------------------------
应该会更的...
623 无拳无勇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人际关系上,孔子这话简直是不要太有道理,但凡想要立或者达,也就是让自己的言行能站得住脚,首先得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能推己及人,一味由着自己性质来,往往是要出问题的。
友情提醒,那怕是领导也不能违背这一基本原则,否则是要出大事的……
不过,卫献公很显然是不知道这一做人准则的,这不就在孙林父一怒之下回家后,其子孙蒯入朝请命调和关系时卫献公又使坏了……
怎么回事呢?
原来,就在孙蒯朝见之后,卫献公招待他喝酒,顺便叫了一位掌乐大夫,指名吟唱诗经中『巧言』的最后一章来助兴。
有酒有音乐,看起来很热闹,但是这位大夫却拒绝了……
所谓『巧言』的最后一章,其实是这样的:『彼何人斯,居河之麋。无拳无勇,职为乱阶。』
什么意思呢?
究竟那是何等人,居住在河岸水草边,没有武力和勇气,却只为制造祸乱。
掌乐大夫当然懂,卫献公这是接着『巧言』在暗讽封邑在河边的孙林父无拳又无勇,但是添乱有一手……
就在这位大夫婉拒了卫献公的要求之后,另外一个叫做『师曹』的乐师主动站了出来表示愿意承接这一业务。
师曹这是想讨好卫献公?
其实是这样的,师曹以前教过卫献公的一个宠妾弹琴,怎料这位宠妾天分实在太低以至于琴弹得很差,师曹生气不过便鞭打了她,看来这位乐师还挺有脾气的,全然忘了自己的学生是国君枕边红人……
宠妾一来不爽,二来当然也有报复的办法,几句坏话之后卫献公不高兴了,一怒之下令人鞭打了师曹三百下作为报复,然后师曹就和卫献公拉下了仇恨。
我们知道了,师曹主动站出来愿意唱『无拳无勇,职为乱阶』其实也是看穿了卫献公的意思,然后想借这个机会故意激怒孙蒯。
拉仇恨的事情嘛,大家一起拉才是真的拉……
果不其然,卫献公原本让师曹把诗词给唱出来,师曹生怕孙蒯听得不明白故意一字一句改作了朗诵,然后孙蒯算是听明白了:卫献公这是赤裸裸的在表达对自己的老爹孙林父不满……
对于儿子传回的消息,孙林父倒也不是那么害怕:『君忌我矣。弗先,必死。』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孙林父表示既然国君已经忌恨我了,如果不先下手,就必死于他的手中……
意思其实已经非常明白,孙林父自然是不想死的,所以他得抢先搞点事情出来……
一番准备后,孙林父把家中老小集中于封邑,暗中与朝中权臣,尤其是宁殖等人打好招呼,然后领兵进入国都直指卫献公。
卫献公一看势头不对赶紧派了卫国的三位公子『子蟜』、『子伯』、『子皮』想同孙林父结盟和解。
孙林父二话不说,全部杀光光……
公元前559年,4月26日,这是卫献公在位的第18年,但是也是卫献公下课的第一年,与孙林父和解失败之后,先下手为强的孙林父把卫献公给赶出了卫国。
卫献公一路逃到齐国之后,孙林父拥立卫献公的弟弟『公子秋』为国君,史称『卫殇公』。
没错,比起动不动就弑君的大环境来,孙林父还是很厚道的,他仅仅只是把卫献公给赶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