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东海闲鸥 2016-11-19 10:57:15
  这么发广告楼主会不会反感~~~~~~~
  如果默许的话明天可能还会发一次滴~~~~~~
  -----------------------------
  涯叔不关姐姐小黑屋就好...
  @雨树的苏珊娜 2016-11-19 16:38:23
  支持楼主!!
  -----------------------------
  呵呵 欢迎新朋友
  大家晚上好
  果然还是来晚了点
  624 射鸿于囿
  卫国的篇幅前面不多
  对于卫献公被赶走的事情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其背景
  624 射鸿于囿

  对于一名国君,被臣子赶出国境并又拥立新君,这毫无疑问是一件面上无光的事情,我们的问题是,卫献公之所以逼急孙林父,到底出于有意还是无意?
  仅仅从卫献公令乐师唱『巧言』这一细节上来看,我们认为卫献公绝对是想故意激怒孙林父的。
  换句话说,卫献公公开表达了自己对孙林父的不满,但是却没有预料到孙林父会提前下手将他赶走,这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为了更加清晰的了解这件事情背后的诱因,我们不妨通过几个细节看看卫献公以及孙林父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

  首先,比如孙林父、宁殖等均是出自卫国公室。
  其实这个问题也不用专门交代,因为中原各诸侯国里面除了晋国之外,基本还都是以血缘关系维持着君臣关系。
  其次,孙林父我们前面有过介绍,早在卫定公时期他就不是省油的灯。

  由于卫定公的厌恶,孙林父早早就带着自己的封邑投奔了晋国,为了这事卫定公当时还与晋景公有过一番交涉,交涉的结果是孙林父的封邑戚地归还给了卫国,但是孙林父本人却留在了晋国。
  到了晋厉公时期,晋国强行又将孙林父送回卫国,即便卫定公万般不愿意,但在其夫人定姜的劝说下卫定公只得忍着自己的小情绪让孙林父归国并恢复了其职位和食邑。
  有意思的是,就在公元前577年卫定公病重去世前他让大夫『孔成子』和宁殖立了公子衎、也就是后来的卫献公为太子,结果就在卫定公去世后、定姜哭丧完休息时发现卫献公一点都不悲伤的样子,只得一声叹息并表示谨慎不看好卫献公的政治前途。

  提一点,卫献公的生母是卫定公的妃子『敬姒』,定姜是他的『嫡母』,因此两人之间关系一般,甚至卫献公即位后对定姜的态度并不太好。
  对于卫献公的表现,孙林父的回应则是将自己的贵重物品全都让在自己的封邑,同时尽量和晋国的大夫们搞好关系,风向稍有不对恐怕孙林父就会带着自己的全部身家再度投靠晋国。
  君臣之间不太友好,从卫献公对自己老爹去世都无所谓就已经打下基调……

  除此之外,卫献公即位后孙林父也并没有就此有所收敛,反而是一如既往的跋扈,典型比如公元前566年孙林父代表卫国来鲁国进行友好访问,就在鲁襄公登上台阶时孙林父也同时登上台阶,完全不把自己当臣子看待。
  叔孙豹当即表示诸侯会见时卫国国君都从来没有走在过鲁国国君的前面,像孙林父这样直接走在鲁襄公后面实在不合规矩。
  然而孙林父还是继续走自己的,完全一副欺负鲁献公还是一个十岁孩子的样子……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之所以卫定公和孙林父彼此关系不佳但又相安无事,还是因为卫定公能够大局为重尽量不主动挑起事端:
  一来定姜的劝谏使得卫定公不愿意因为孙林父的事情得罪晋国而给卫国带来麻烦;
  二来孙林父本人随时都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虽然人回到了卫国,但更多心思还是花在了同晋国关系的维持之上。
  说来说去,好像都是晋国惹的祸……

  但是到了卫献公这里就不同了,卫献公不喜欢孙林父,于是便有了这样一段:『卫献公戒孙文子、宁惠子食,皆服而朝。曰旰不召,而射鸿于囿。二子从之,不释皮冠而与之言。二子怒。』
  也就是说卫献公召集了孙林父、宁殖吃饭,自己却一直呆在囿园射雁,两人跟过去后卫献公还不取下皮帽直接跟他们说话,就此直接得罪孙林父、宁殖两位权臣。
  小小剧透一下,参与到孙林父事件中的宁殖在去世时其实后悔了,毕竟赶走国君这种大事是会写在史书中的,他是这样对儿子『宁喜』说的:想办法掩盖这件事,如果能,你就是我的儿子。如果不能,假如有鬼神的话,我宁可挨饿,也不来享受你的祭祀。
  宁喜:……

  我们的结论是:看孙林父不爽的卫献公从一开始其实就是想搞事的,只是没想到把动作搞得太大以至于最终控制不住局面,他将在齐国就这么一直呆下去。
  具体呆多久?
  剧透真的很不好……
  @潇湘观渔 2016-11-20 09:04:50
  楼主加油
  -----------------------------
  一起加油
  大家周末好
  625 子囊去世
  625 子囊去世
  625 子囊去世

  话说卫献公被孙林父赶出卫国后,中原各诸侯国会有怎样的反应?
  先是鲁国,鲁、卫此时关系不错,于是鲁献公派了大夫『厚成叔』来到卫国,鲁国方面表示卫国连国君都被赶走了,鲁国必须狠狠慰问一番以示友好才行。
  卫国大夫『太叔仪』表示虽然群臣无才而得罪了卫献公,但卫献公非但不依法处置群臣反而抛弃了群臣,同时对鲁国的慰问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看来按照卫国官方的说法,卫献公不是被赶走,而是嫌弃卫国的臣子太无能干脆远走他乡……

  接下来是齐国,毕竟卫献公人都逃到这里来了,齐国总得表达他们的姿态吧。
  还好,齐国这不是前不久才把莱国给灭了么,齐灵公表示咱这有的是地,卫献公不用客气,原莱国的地盘上只要他愿意想住多久都行。
  卫献公:……

  最后,老大晋国得发话了,晋悼公表示卫国人连他们自己的国君都能赶走,是不是有点太过分的样子?
  晋悼公的问题谁能解答?
  站出来的人叫做『师旷』,他是晋国相当有名的乐师,同时对政治社会问题有着极高的见解。

  师旷的回答很直接:不一定是卫国人过分,说不定是他们的国君太过分了才被赶走的。
  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师旷给出了他的解释:国君,是祭神的主持者,同时也是百姓的希望所在。好的国君会赏罚分明,爱护百姓好比自己的女儿,这样的国君哪里会被赶走呢?但是如果国君让百姓绝望、神灵失去祭祀者,这样的国君不赶走留着干什么?

  师旷的观点有没有道理?
  从后人的角度来看,应该是很有道理的;
  从晋悼公的角度来看,感情师旷的意思是国君治国能力不强就活该被赶走呗……

  所以我们得说了,像师旷这样不畏权贵、当着国君的面能够提出当时无异于『犯上作乱』观点的人是值得我们推崇且尊重的。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什么叫君为轻?
  师旷已经给出了领先于时代的解答,晋悼公也欣然接受了师旷的观点,所以卫献公目前能做的也就只剩下老老实实的呆在齐国……

  卫献公的事情我们暂且告一段落,他将在这里默默无闻的住上很长一段时间,接下来我们继续关注吴国。
  这不吴国趁着楚共王去世期间偷袭楚国不成、向晋国借兵又被士匄给拒绝了么,紧接着就在这一年的秋季,出于对庸浦之战的报复,楚康王派了令尹子囊领兵攻打吴国。
  吴王诸樊接连失意,此番面对楚国的讨伐选择的是拒不出战,子囊一看求战不得于是下令退兵回国。

  没想到的是,楚军退兵途中疏于戒备,子囊谅吴军也不敢前来挑衅于是便殿后拖在了军队的后面,结果就在半路之时吴军趁着凭借着对地势的熟悉抄到一个地势险要的地方将楚军活生生的拦腰截断。
  与吴国讨伐楚国反被阴一样的是,此番楚军大张旗鼓攻打吴国最终被吴国偷袭而大败,作为败军之将的子囊也是回到楚国后不久郁郁而终。
  子囊去世之后,楚共王之弟、原司马子庚出任令尹。

  值得一提的是,子囊去世之前他对子庚的遗言是『必城郢』,意思是继续加强楚国都城郢都的城郭建设,提高郢都的安全防护水平。
  堂堂楚国令尹,可谓死而后已,但是却因一时大意含恨而终,令人唏嘘不已。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6-11-21 10:21:01
  周一好~~~
  -----------------------------
  基本摸清潜水姐的行踪规律了
  @善水心 2016-11-21 14:02:41
  周一好~~~
  -----------------------------
  呵呵 小姑娘新的一周好
  @点点断月点 2016-11-21 16:42:35
  @o弘毅o :本土豪赏(100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我也要打赏 】
  -----------------------------
  谢谢 每次出现都是大手笔...
  大家晚上好
  我们接着更
  626 戚邑会盟
  626 戚邑会盟

  就在子囊去世之后,楚康王对楚国的人事也进行了大幅的调整,令尹不用多说,子庚成为这个位置的不二人选。
  除此之外,比如『公子罢戎』出任右尹一职,『蒍子冯』出任大司马,另外,楚国此时又设了右司马和左司马等职务,相当于司马的副手,『公子橐师』『音同驼』出任右司马,『公子成』出任左司马,还有比如神箭手养由基做了『宫厩尹』。
  从厩字我们就可以看出,宫厩尹主要负责管理马匹,神箭手这是转行做起了弼马温……

  楚康王即位之初,一连串官职都得到了合理的安排,可谓按部就班、各居其列。
  就在公元前559年行将结束之时,还有两件事情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件事情还是与国君被赶走的卫国有关。

  乐师师旷对卫君被逐发表了一番精彩的评论之后,晋悼公暂时放弃了找卫国麻烦的打算,不过晋国毕竟是中原的老大,卫国的事情晋悼公总得给出自己的处理意见,这不晋悼公又找到了中军将荀偃。
  荀偃是这样说的:卫国既然也有国君了,再去攻打它不一定有好的结果,反而会烦劳各诸侯,不如根据现状让卫国安定下来。
  按照荀偃的建议,这一年冬季,晋国士匄、鲁国季孙宿、宋国『华阅』、卫国孙林父、郑国子蟜以及莒国、邾国代表等一众大夫代表各诸侯国在戚邑会盟,会盟的结果是卫殇公的国君地位得到一致认可。
  至于卫献公嘛,看来还是得继续在齐国呆下去……

  既然说到齐国,我们发现此次打着安定卫国旗号的盟会上并没有齐国的身影,这又究竟是为什么?
  原来,晋悼公这几年主要的精力都是放在了收服郑国之上,楚国与秦国眉来眼去打得火热,齐灵公自个躲在东边倒也发展得不错,连卫献公所在的莱地都是齐国前不久打下来的。
  后齐桓公时代的动荡之后,齐国元气也在逐渐恢复当中。

  然后,这不是不久前士匄找齐国借了几根羽毛并且还不打算归还么,然后齐灵公就不高兴了,甚至是对晋国开始有了二心。
  没错,几根羽毛的事情闹得齐灵公很不开心……
  当然,这些羽毛自然比起鸡毛是要贵重一些的,所谓『析羽为旌』,士匄借的这些羽毛主要用来作为装饰旌旗。
  但是不管怎样,要是齐国这会还是内忧外患的,我们相信齐灵公是绝对不会为几根羽毛的事情就想要背叛晋国的……

  晋国、齐国之间如此小气,郑国这边倒是显得相当阔绰。
  公元前558年,春,郑国将一百六十匹马以及乐师『师茷』、『师慧』两名送给宋国,并派了郑穆公的孙子、子驷之子『子晰』到宋国做人质。
  郑国对宋国如此套近乎,图的是什么?

  原来,公元前563年郑国发生叛乱,尉止、司臣、侯晋、堵女父、子师仆等联手将子驷、子国、子耳等诛于朝廷之上,随后子西、子产等人平定叛乱,子孔则成为郑国头号权臣。
  叛乱平息之后,尉止、子师仆被杀,侯晋逃往晋国,堵女父、司臣等人逃往宋国,子西、子产、良霄等人一合计,决定还是想办法把即位叛贼招回来的好,于是便送了重礼给宋国。
  自古拿人手短,收下郑国的财礼之后,宋国自然也就放人,堵女父、尉翩、司齐等人被送回郑国,唯独司臣受到宋国司城子罕的赏识而被安排送到了鲁国。
  提一点,这位宋国也叫子罕的司城也称『乐喜』,子罕是他的字。

  子西、子产花这么大的代价把几人召回来做什么呢?
  毕竟留叛臣滞留在他国始终是令人不放心的,还是弄回来剁成肉酱好一些……
  @禅___静 2016-11-21 22:32:29
  @o弘毅o :本土豪赏(10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我也要打赏 】
  -----------------------------
  要不要这么豪
  大家晚上好
  来的略晚
  @片汤2016 2016-11-22 09:24:22
  顶一个,终于考试完了,可以正常顶贴了
  -----------------------------
  片汤这是在哪里考试啊
  627 师慧将私
  627 师慧将私

  堵女父、尉翩、司齐等人被送回郑国并剁成肉酱的事情我们不提,毕竟太过血腥,太过暴力,这样的戏一般很难通过审核……
  围绕这次肉酱事件,我们还是聊聊比较八卦一点的话。
  首先是大夫良霄,公元前562年郑国绕了很大一个圈子最终归顺于晋国,并且派了良霄』和太宰石蓖给楚共王带话,一气之下楚共王当即就把这两位给关了起来。

  良霄此次同子西、子产一起出镜,自然是因为他已经回到了郑国,话说他是如何回国的呢?
  原来,公元前560年楚共王去世之后,石蓖对令尹子囊说了一番话,最终说服楚国将他们给放了回去。
  石蓖是这样说的:自古君王五年一巡守,每次出行视察之前都要先卜问吉凶,五年五卜,都得吉兆才会出行。如果有一年占卜不吉利,那么君王都要更加努力修养德行而重新占卜。郑国归服于晋国,还是因为楚国不够强大,跟我们两个有什么关系?

  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事跟良霄、石蓖没什么关系,这不当时楚共王得找个出气筒么……
  既然从德行上做足文章,接下来就好办了,石蓖继续说到:留下我们,只会让郑国更加怨恨楚国,从而坚决顺从晋国,这对楚国是没什么好处的,还不如放我们回去,这样我们因为没能完成出使任务就会埋怨国君和怀恨大夫,反倒能对郑国起到牵制作用。
  于是乎,楚国还真就把良霄、石蓖二人给放了回去。
  由此可见,忽悠不可怕,就怕忽悠的人有文化……

  另一件有趣的事情与郑国送去的两个乐师师茷、师慧有关,准确点说,主要是与师慧有关,因为他被司城子罕点名要求退货了……
  我们就不卖关子了,具体原因是这样的:『师慧过宋朝,将私焉。』
  好像还是在卖关子的样子……

  其实是这样的,古时有用盲人作为乐师的传统,这位师慧也不例外。
  顺便提一点,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位晋国著名乐师师旷也是一位盲人。
  就在师慧经过宋国朝廷之时突然一阵尿意袭来,于是他脱了裤子就准备小便,也就是『师将私焉』。

  朝廷是宋平公和众臣讨论国家大事的公共场所,唯独师慧把这里当成了公共场所,扶他过朝廷的人自然得阻止这一不文明行为,并告诉他这里是宋国朝廷。
  师慧表示:反正这里又没人,为什么不能小便?
  扶师慧的人不乐意了:这里是朝廷,又怎么会没人……

  好吧,师慧是这样回答的:如果宋国朝廷还有人,怎么又会被子产等人忽悠得以千乘之相来易淫乐之蒙,我看宋国朝廷是一定没人。
  既然没人,那就可以嘘嘘呗……
  子罕听到这话后自然是不高兴了,因为师慧话里有话,这是在讽刺宋国重淫乐而轻国相,为了点财物和乐师就轻易把投奔宋国的堵女父、尉翩、司齐、司臣等人给放走了,于是乎子罕坚决向宋平公请求把师慧又给送了回去……

  郑国和宋国的交易过后,我们得宣布一件大事,公元前558年,春,晋悼公病重,随后不久去世,在位共计15年。
  就在晋悼公生病之前,一来因为羽毛时间齐国对晋国起了二心并于当年夏季出兵骚扰鲁国,二来齐、鲁周边的邾国、莒国也不安分,秋季时邾国出兵攻打鲁国,为了鲁国的事情,晋悼公准备召集诸侯会盟确定讨伐邾国、莒国的事宜。
  不过因为晋悼公生病,盟会的事情就此搁浅,拖到这一年冬季,在位15个年头的晋悼公英年早逝,他的复霸事业也就此而终结。

  人生能有几个15年?
  对于29岁就去世的晋悼公来说,这个问题稍显悲催,因为他一共才不到2个……
  @片汤2016 2016-11-22 22:40:33
  顶
  -----------------------------
  呵呵 熟悉的片汤
  @善水心 2016-11-23 09:27:56
  这么拉风的少年这么早就去世啦?真是可惜啊。。。
  -----------------------------
  哎 晋悼公表示也是没办法,这不小姑娘点名要求大长篇了的么
  大家晚上好
  说好的大长篇就要来了
  628 大长篇之晋悼公
  628 大长篇之晋悼公

  『逸周书』有云:肆行劳祀曰悼;中年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未中早夭曰悼。
  感情色彩来看,我们当然知道悼公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谥号,已经有过出场的比如郑悼公。
  郑悼公匆匆在位仅仅两年后便去世,几乎毫无建树可言。

  但是对于一度被楚国压制而失去霸主地位的晋国、甚至对于决定了这一阶段整个中原局势的春秋时代来说,悼之于晋悼公带给后来人的却是无尽的惋惜,以及巨大的想象空间。
  假如上天再给晋悼公一个15年,中原的格局究竟会怎样延续下去,晋国接下来会有如何不同的演变,晋悼公又会继续取得多大的成就,这是一个遗留了几千年的话题。
  很可惜的是,历史永远不会有如果这一说。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公元前573年,孙周从洛邑回到晋国出任国君。
  作为晋襄公曾孙,孙周早已远离晋国政治舞台中心,他所需要面对的是以栾书、荀偃为首的权臣对君权的挑战。

  上一个叫做晋厉公的国君已经在这场游戏中刚刚被杀,并且仅仅只是以一辆车作为陪葬,要知道按照诸侯国君的规格,这个数量应该是七辆。
  原本应该恪守君臣之道的权臣变身政坛老流氓,年轻的晋悼公却展现出了超强的政治天分,就在众臣准备迎接他入城出任国君之时他却亮出了自己的底限:如果群臣需要的仅仅只是一个傀儡,大可另找他人。
  既然晋悼公是众臣认为的天选之子,天命当然亦是不可违的,不管众臣内心到底愿意或者不愿意,孙周的态度已经相当强硬,于是在簇拥之下孙周从此成为晋悼公。

  晋悼公上任伊始便对原有政治格局大力清洗,魏相、士鲂、魏颉、赵武、荀家、荀会、栾黡、韩无忌、士贞子、祁奚、羊舌职、魏绛等等百官在晋悼公手下得到重用,晋国内乱的导演中军将栾书自此退出历史舞台,参与其中的荀偃也是在多年以后才最终得以翻身。
  除此之外,晋悼公对晋国上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施恩惠、舍劳役;匡乏困、救灾患;禁淫邪、薄赋敛;节器用、时用民,等等等等。
  晋厉公即任以来晋国政坛遗留的顽疾仿佛从一开始便不存在,晋国的内乱很快就在晋悼公即任之后烟消云散,所有的这一切都与晋悼公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一年,晋悼公年仅14岁。

  自古英雄出少年,金戈铁马定乾坤。
  整顿内政、安定民生,待到晋国逐渐稳定下来之后,晋悼公向外发展的计划便逐步铺开呈现于我们眼前。
  晋悼公即任后不久,第一个挑战随之而来,郑、楚联手接连攻破宋国城池,并把鱼石、向为人等宋国旧臣安置于彭城,还派了三百辆战车帮助守城后才回国。

  随着晋悼公时期第一任中军将韩厥『成霸安彊,自宋始矣』的豪言壮语喊出,晋悼公与楚共王的第一次较量正式开始。
  公元前572年,正月,晋、宋、鲁、卫、曹、邾等联合发兵包围彭城,鱼石等五位前宋国大夫选择投降,晋悼公首战告捷,彭城回归宋国。
  随后不久,郑成公去世。

  楚共王于鄢陵之战因救郑而被射瞎眼睛,郑成公一直心怀愧疚之情,因此在他即位期间郑国一直相当棘手,但是因为朝中诸多权臣在立场之上与郑成公意见相反,郑僖公即位后关于郑国,晋悼公与楚共王的第二次较量正式开始,这是一次漫长而又充满戏剧性的拉锯战。
  后郑成公时代,郑国虽然不再坚守楚国,但郑国俨然已经是晋、郑、楚这个三角游戏的主角,毕竟郑国在反复的投降中为大国指了条明路:都别打我,谁强我就服谁……
  所以我们看到郑国虽然在郑僖公往后陷入到大夫专权乃至弑君、叛乱等一系列内乱之中,但郑国亦在这场政治博弈中变得游刃有余,晋、楚之间的斗争也从暗处摆到明面上来,立于不败之地的反倒成了郑国。

  如何收服郑国,如何又能压制楚国?
  短暂的硬碰硬之后,晋悼公找到了亘古不变的真实:大国终究拼的还是硬实力。
  对于郑国,在魏绛的建议之下晋悼公直接修养生息,大力推行治国措施,所谓『公无禁利、祈以币更、宾以特牲、器用不作、车服从给,行之期年,国乃有节。』

  表面看起来,晋悼公放弃了对郑国的争夺;
  但长远来看,谁都知道这样的晋国才是最可怕的,于是乎没有等到晋悼公自己开口,郑襄公即位、子孔专权的郑国这次决定真心实意的归于于晋国,并且主动导演了一场异常精彩的大戏。
  上善若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对于楚国,在荀罂的建议下,晋悼公『三驾疲楚』,同样令人惊叹。
  公元前564年,晋悼公9年,先有秦景公联合楚共王攻打晋国,后有晋国率领一众诸侯围攻郑国。
  如何有效牵制楚国?
  荀罂给出的方案是三分四军,也就是将四军分成三股力量,并将各国军队分摊到这三股力量当中,等到楚军来袭时晋国动用三股力量分别与楚国交锋,直至楚军疲软……

  荀罂曰:君子劳心,小人劳力。
  力争占领智商的高地,这不就是我们不断说到的上兵伐谋么……
  抗衡楚国、收服郑宋之外,晋悼公另一个必须要提的成就便是维护晋国稳定、得到周边戎狄拥护的『魏绛和戎』。

  公元前569年,晋悼公4年,无终国国君嘉父派人带着虎豹的毛皮以请求晋国同各戎族建立和睦关系。
  无终国上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还是在齐桓公称霸的年代,当时北戎入侵燕国,无终、孤竹等小国与北戎关系亲密,最终齐桓公救燕而割地给燕国,成就一段佳话。
  对于无终乃至戎狄,晋悼公一开始仍持着不信任的态度,但魏绛成功说服晋悼公并列举了和戎的五大好处,对于晋国边境的安全稳定,对于晋悼公的仁德威望,此次和戎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民族的融合,以及尊王攘夷的推进,更是一次积极而伟大的实践。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没有人能确定那只蝴蝶究竟是不是庄子,也没有人能听懂杜鹃的哀鸣,同样一件事情上总归会有各种争议,有如晋悼公究竟是不是春秋五霸之一。
  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比孔子还要晚出生的庄子此时还没有梦到那只飞来飞去的蝴蝶……

  晋悼公究竟能不能入选春秋五霸?
  我们认为很难,原因有很多,最根本的一条:名额实在有限,从搞平衡的角度来说,毕竟晋国已经有了晋文公……

  齐桓公为什么毫无争议?
  因为齐桓公九合诸侯。
  公元前562年,晋悼公11年,郑国归服晋国后送来大量战车以及乐队,晋悼公把乐队分给魏绛一半并说道:晋国同戎狄讲和以整顿中原诸国,八年中九次会合诸侯,好像这音乐般和谐。
  会盟的事情,晋悼公与齐桓公伯仲之间。

  晋文公为什么能与齐桓公并列?
  因为晋文公死死的压制住了楚国,称霸中原没有任何疑问。
  然而,楚共王郁闷的表示晋悼公也这么干了……

  总之,对于晋悼公15年所取得的成就,用『复霸』这个词来总结是形象而又贴切的,在他的治理之下晋国和戎、联吴、保宋、服郑、抑楚,晋文公、晋襄公时代的辉煌再度显现。
  当然,晋悼公任期内晋国最大的隐患还是在于群臣日益骄横,鲁国三分公室、郑国大夫专权的时代背景之下晋国三郤虽除但栾氏犹在,内政已经没有任何趋于统一的可能性。
  也许,对于晋国,对于晋悼公,共同所需要的是向天再借15年。
  篇幅的限制,我们队晋悼公的小结主要是针对其短短15年的主要成就。

  能不能入选五霸,我个人觉得倒也不是那么重要,晋悼公的劣势一是在于他的前面已经有了晋文公这样的大山,二是在于英年早逝,让人主观的认为他原本应该取得更高的成就。

  @Cassie向阳花 2016-11-23 11:14:21
  顶
  -----------------------------
  向阳花晚上好
  @LXL760109 2016-11-23 22:26:33
  D
  -----------------------------
  呵呵 字母哥晚上好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