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又翻页了
  好激动啊
  说点什么呢
  还是开更吧...
  @禅___静 2017-01-17 22:03:16
  @o弘毅o 16001楼 2017-01-17 22:00:00
  又翻页了
  好激动啊
  说点什么呢
  还是开更吧...
  —————————————————
  妈蛋!我看到00的时候非常开心的要抢沙发的!
  -----------------------------
  很开心看到才女白哇了一场...
  @禅___静 2017-01-17 22:06:20

  你给我记着!
  -----------------------------
  咋滴 不胡气啊
  683 庆舍被杀
  683 庆舍被杀

  诗云:
  『礼仪既备,钟鼓既戒,孝孙徂位,工祝致告,神具醉止,皇尸载起。
  鼓钟送尸,神保聿归。诸宰君妇,废彻不迟。诸父兄弟,备言燕私。』

  一场盛大的祭祀仪式中,待到各项仪式完成,钟鼓之乐准备奏鸣时,孝孙回到原位,司仪致词告知大家神灵都已喝醉,皇尸将要起身离开神位。
  接下来,钟鼓敲起,送走皇尸,祖宗神祇再度归位,众厨师和主妇们迅速撤去祭品,在场的诸位父老兄弟,一起来参加家族宴饮。
  这首诗告诉我们的是大丰收后杀牛宰羊,对列祖列宗一场隆重祭祀的详细过程,『鼓钟送尸』则与前面我们提到的尸祭有关。

  但是,扮作祭尸的小庆婴遇到的却并不是这样和谐美好的画面……
  言归正传,11月初7,祭祀正式开始。
  太庙位于公宫之内,进入宫中时,卢蒲癸、王何执戈紧贴庆舍周围,公宫四周则有穿着皮甲的庆氏兵士守卫森严。

  田氏、鲍氏率先行动,他们派了养马的人进行表演,一来庆氏的马匹一贯比较容易受到惊吓,二来庆氏众甲士想要去看戏,于是纷纷解甲系马脱离岗位,栾、高、田、鲍氏的兵士趁机穿上庆氏的皮甲,公宫外围守备轻松被瓦解。
  一切就绪,公孙虿用槌子在门上连敲三下,心领神会的卢蒲癸从背后突然对庆舍发起行刺,王何则用戈对庆舍发起猛击,夹击之下庆舍的左肩竟然都被砍了下来。
  庆舍倒也不干束手就擒,只见他攀在庙宇的横椽上用俎『音同阻』和壶等器物四处乱扔,甚至还有砸死人,动静之大,房屋都跟着震动起来。

  显然的是,卢蒲癸、王何不会给他留任何的活路,困兽犹斗,却又有如瓮中捉鳖,其状之惨,还请自行脑补……
  比庆舍更惨的是,小庆婴连同其他参与祭祀的庆氏族人也被卢蒲癸等人杀死。
  我们知道,这是灭口工作必须要做的事情……

  顺便提一点,作为一国之君,齐景公自然也是要出席此次祭祀的。
  对于突如其来的一切,齐景公全程处于蒙圈而恐惧之中,好在齐后庄公的死与齐景公无关,卢蒲癸的灭口名单里面也不包括国君,毕竟比如鲍国都对齐景公说了,铲除佞臣,全都是为了国君。
  接着在田须无的安排下,齐景公火速逃离案发现场……

  乐得打猎的庆封终于是想起回来时,得到的却是国内发生动乱的消息、庆舍的死讯,以及更糟糕的消息,四大家族早已攻破庆氏之家,齐国已经没有了他的安身之处。
  堂堂齐国执政大夫,因为太过贪玩,因为对政治危急缺乏足够的嗅觉,竟然落得如此下场。
  没错,正是在庆封一手导演之下的崔杼。

  杀人者,人恒杀之。
  不同的是,政治斗争中落败的庆封并没有选择自杀,而是逃奔往紧邻的鲁国。
  对于他的到来,负责接待工作的叔孙豹多有怨言,不过叔孙豹也不用担心太久,很快齐国就派人来责问鲁国,鲁国也就顺势对庆封下了逐客令。

  到这里的时候,庆封似乎已经穷途末路,不过俗话说得好,山穷水尽疑无路,庆封下一站选择的是比较冷门的吴国,并被吴王封在『朱方』『今江苏省丹徒县一带』。
  意外的是,庆封在这里竟然东山再起,甚至比起齐国之时更加富有,你说这事找谁说理去……
  为了照顾大家情绪,我们剧透一下,几年之后,楚伐吴,朱方被围,庆氏终被灭族。
  @牵着光芒的狗TY 2017-01-18 10:34:54
  再帮楼主顶一下
  还在追之前的呢,很奇怪,前面那些为啥会遭到版主反复删帖?违什么规了?还是这种贴也能触到谁的逆鳞??求解释
  -----------------------------
  字数多了难免会有些敏感词吧
  但是涯叔从来不提示就直接封杀 关键是解封起来还很麻烦...
  684 幕后英雄
  今天我们对齐国庆氏及崔氏的衰败做一个简单的小节
  684 幕后英雄

  一波未平,又起一波,崔氏才倒下不久,庆氏又迅速步了后尘,动作之快,以至于我们对其中一些细节还来不及消化。
  庆氏该不该被讨伐?
  从庆封处心积虑想要做掉崔氏、从朝中众大夫团结一致对抗庆氏、从执政掌权后庆封的荒淫骄纵、乃至从卢蒲姜情愿选择大义灭亲等种种现象来看,庆氏的败落都不足为惜。

  只是,崔氏、庆氏相继败落的背后,我们得注意到几个人的存在,正是因为他们才有了一连串事情的发生。
  崔成、崔强两兄弟向庆封寻求支持时,庆封让两兄弟先行告退,他需要进一步考虑来权衡其中利弊,卢蒲嫳提点道:崔杼是前国君的仇人,如今家里又出了乱子,说明上天将会抛弃崔氏,更何况,崔氏的衰弱就等于庆家的加强。
  卢蒲嫳一席话,坚定了庆封的决心;卢蒲嫳领兵攻打崔氏,又断了崔杼的退路,最终崔杼自杀,庆封掌权。

  虽说崔杼弑君并拥立齐景公,从崔杼、庆封分别出任右相和左相一事来看,崔、庆两家必然会有猫腻,否则卢蒲癸也不会视庆氏为仇人。
  一方面,卢蒲嫳尽心尽力招待好住在自己家的庆封,甚至是到了相互交换老婆来淫乐的荒诞地步;
  另一方面,以打压崔氏余党的理由,卢蒲嫳设法召回卢蒲癸、王何等人,随后安插两人成为庆舍亲信,毫无察觉的庆舍甚至还将女儿嫁给卢蒲癸。

  对于同姓的卢蒲姜,卢蒲癸选择的是『断章取义』,如同赋诗一般,他只需摘抄其中一部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好。
  但是对于卢蒲姜而言,这个命题就实在是残酷了一些:
  一面是有所企图而娶自己的夫君,一面是朝中饱受指责的庆氏族人,后来人对这位奇女子大义灭亲行为赞叹不已的同时,谁又能切身理解到她的内心深处。

  接下来的剧情再理解起来就变得简单,朝中公膳被人做下手脚,鸡变作鸭、鸭变作汤,不满的高、栾二氏甚至被卢蒲嫳放话要当做禽兽一样处死,完了还要睡在他们的皮上。
  然而,所有的仇恨都是以庆氏的名义来完成……
  为了表示不是嘴巴过瘾这么简单,卢蒲癸故意派人寻求合伙对付高、栾二氏,惹得晏婴那是接连推脱,不过庆氏自此已被孤立开来,直至田、鲍、高、栾四大家族准备联合灭庆,卢蒲癸等人复仇的蓝图才逐渐清晰开来。

  庆舍被杀、庆封被逐,当年因崔杼弑君而逃亡他国的一众公子都被召回齐国,齐国重臣也多少封赏。
  有意思的是,齐景公封给晏婴六十座城邑时果断遭到了他的拒绝。
  晏婴认为,庆氏在城邑上满足了欲望,结果要逃亡,我的城邑原本不能满足欲望,但是加上这些城邑后也就满足了欲望,恐怕离逃亡也就没有几天了。

  不受城邑,『非恶富也,恐失富也』,贪多嚼不烂,迟早会出事,这是晏婴的观点。
  晏婴的感染下,公孙灶推辞掉了齐景公赏赐的大部分城邑,公孙虿更是在接受之后全部又奉还于国君。
  崔、庆之后,其乐融融。

  另外需要提及的是,庆封逃离齐国后,曾经被崔杼草草埋葬的齐后庄公遗体被迁出重新厚葬,而崔杼的尸体却被挖了出来并摆放在街上示众,路过的人都会说上一句:看,这就是崔杼。
  至于卢蒲嫳,毕竟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前任国君,代价是随后不久便被流放到了齐国北部边境。卢蒲嫳,以及卢蒲癸、王何所作所为究竟图的是什么?
  其实很简单,为了给自己曾经的主人一个交代。

  杀人者,卢蒲氏也。
  @禅___静 2017-01-18 21:02:49
  春节倒计时
  -----------------------------
  这才什么时候...
  @禅___静 2017-01-18 21:28:22
  @禅___静 2017-01-18 21:02:49
  春节倒计时
  —————————————————
  @o弘毅o 16030楼 2017-01-18 21:09:00
  这才什么时候...
  —————————————————
  十天以内,可以算倒计时了~
  -----------------------------
  话说昨天还是前天我被你坑了
  @禅___静 2017-01-18 21:47:18


  啊?怎么了?
  -----------------------------
  我点了下你那个小广告的链接 然后自己就开始发小广告了...
  @禅___静 2017-01-18 21:50:48
  @禅___静 2017-01-18 21:47:18
  啊?怎么了?
  —————————————————
  @o弘毅o 16034楼 2017-01-18 21:49:00
  我点了下你那个小广告的链接 然后自己就开始发小广告了...
  —————————————————
  我哪来的小广告?
  -----------------------------
  天天发...
  @禅___静 2017-01-18 21:52:38
  神仙道啊?╮(╯▽╰)╭活该~
  -----------------------------
  我要举报...
  @暴宝蓝 2017-01-19 19:24:37
  我是来顶楼主的
  -----------------------------
  暴宝蓝新年好
  @善水心 2017-01-19 10:27:37
  晏婴好有智慧啊~
  -----------------------------
  小姑娘也很有智慧
  @片汤2016 2017-01-19 16:19:11
  顶,楼主
  -----------------------------
  收到 片汤
  @catslover 2017-01-19 02:11:16
  卢蒲氏是君子啊。
  -----------------------------
  呵呵 历史上讨论崔、庆的时候往往都是从他们自身的角度
  这次我尝试的是以卢蒲氏为齐后庄公复仇的角度来展开 为的就是放大他们
  @Cassie向阳花 2017-01-19 08:57:44
  顶
  -----------------------------
  向阳花晚上好
  685 天象异常
  685 天象异常

  『二十八年,春,无冰。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音同霄』
  公元前545年,这年春天没有冰,岁星本应出现在『黄道12星次』之『星纪』,却出现在了的『玄枵』。
  按道理,这本该是明年岁星出现的位置。

  天象异常,自然会与灾祸联系起来,比如前面齐国庆氏之乱就是在这一年发生,我们还作了详细介绍。
  但是,真要比起这一年其它几件事情的话,这场齐国内部的政治斗争还不过只是个小新闻而已……
  公元前545年,11月25日,周朝天子灵王去世。

  作为东迁以来周朝第11任天子,灵王在位27年,弭兵会盟成为他任期内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虽然具体细节与他关系其实不大……
  灵王去世后,其子『姬贵』即任,史称『周景王』。

  公元前545年,12月,楚国国君楚康王和令尹屈建相继去世。
  弭兵会盟后,这一年鲁襄公、宋平公、陈哀公、郑简公、许悼公等国君原本要到楚国朝见楚康王,行至汉水之时听闻楚康王去世的消息,一众国君打了退堂鼓,唯有鲁襄公最终坚持到了楚国。
  楚康王去世后,其子『熊员』即任,史称『楚郏敖』『因同夹』,这位楚国国君谥号为什么不是楚某王,接下来从后续楚国的变故我们可以窥之一二。
  另外,屈建去世后,楚郏敖任命王子围成为令尹。

  各位大佬相继去世,葬礼工作也就随之展开,按照规矩,死者级别越高,下葬的时间最晚。
  先是屈建,赵武亲自前来吊丧。
  大国对大国,中军将对令尹,晋国算是给足了楚国面子,假如没有弭兵会盟,这样的情形还真是很难见到;

  接着是楚康王,公元前544年的4月,楚康王的葬礼隆重举行。
  鲁襄公还在汉水之时就去往楚国,在这里一呆就是几个月,甚至鲁襄公还专门为楚康王的遗体穿上寿衣。
  随后,陈哀公、郑简公、许悼公等也相继赶来参加葬礼。

  寿衣一事我们专门提一下,由于楚国听闻中原有『遣使赗襚』『因同奉隧』的礼仪,赗襚说的是就是来使为死者穿上寿衣,于是楚国也不见外的要求鲁襄公替楚康王穿寿衣,鲁襄公当然就不愿意了,因为这意味着鲁国被楚国所看轻。
  鲁襄公郁闷之际,陪同前来的叔孙豹出了个主意,说为了扫除凶邪,得先以桃木棒和笤帚扫殡,也就是在棺材上扫除不祥。
  楚国人一听感觉很讲究、很上档次,于是鲁襄公就愉快的按照这个办法给楚康王穿上了寿衣。
  后来楚国人才知道,经过这么一个套路之后,按照中原的礼仪,鲁襄公实际上行的是『君临臣丧』之礼,等于是两国的地位调了个位置,楚国这是想拿中原礼仪欺负鲁国,结果反倒被叔孙豹给调戏了一番……

  随后到了5月,周灵王的葬礼也如期举行。
  郑国原本要派上卿子展前去,子展因为有事不能离开而改派了年轻的印氏子弟『印段』前去参加丧礼,子展表示,年轻是年轻了点,但总归比没人去还是要好的。
  说好级别与规格成正比的,感情轮到天子了就这待遇……

  葬礼的事情交代完毕后,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襄公的近况。
  一连在楚国呆了几个月,等到楚康王下葬后,鲁襄公总算是准备从楚国回到鲁国。
  由于在外时间太久,还在回来的路上鲁襄公就发现自己遇到了大麻烦。

  麻烦究竟有多大?
  麻烦大到鲁襄公甚至是都不打算再回到鲁国,因为他突然发现,三分公室后的鲁国,作为一国之君的他的存在好像感原来是如此之弱……
  @o弘毅o 2015-05-10 23:16:37
  59 商汤伟业

  @好想吃番茄肥牛 2017-01-19 13:55:05
  看完这一段,我发现我要不认识“汤”这个字了
  -----------------------------
  呵呵 很多汉字你多看几遍都会觉得越看越别扭,越看越不认识
  @禅___静 2017-01-19 23:55:15
  好困
  -----------------------------
  大半夜的肯定困啊...
  686 式微式微
  686 式微式微

  因为叔孙豹的智慧,为楚康王穿寿衣一事鲁襄公非但没有被楚国占到便宜,反倒是大大的戏耍了楚国一番。
  想拿礼法之事欺负鲁国,蛮夷之地的楚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由楚国回鲁国这段路,鲁襄公走得其实也挺艰难的……

  原来,就在鲁襄公到达边境之时,季孙宿派了季孙氏大夫『公冶』前来问候襄公,并且还带了一封信。
  信中,季孙宿表示听闻『卞邑』『今山东泗水县一带』守城大夫想要叛乱,所以他派兵已经平定并占有了卞邑,特此为国君汇报一下情况。
  季孙宿的这封信看起来并无问题,不过看完信后鲁襄公当即就揭穿了他的把戏:编得跟真的一样的,想要侵吞卞邑就直说……

  然而,如今鲁国军权早已被三桓控制,季孙氏的实力更是三桓之首,即便鲁襄公看穿了季孙宿的阴谋,他又能怎样?
  想到君臣关系疏远至此,鲁国就在眼前,鲁襄公却觉得陌生起来。
  陌生到他开始怀疑还要不要回到这个国家……

  鲁襄公随口问代表季孙氏的公冶:请问我可以进入国境吗?
  吓得公冶那是赶紧表态这个国家是您的,谁敢不让您回国……
  公冶态度诚恳,鲁襄公心情有所缓解,随即下令赐给公冶高于他卿士一级才能穿的冕服,公冶再三推辞后勉强接受。

  提一点,这位出自季氏的大夫其实一开始也不知情,知道季孙宿强占卞邑并让他送信欺骗鲁襄公后公冶也是十分愤怒,回到国内后公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的封邑还给季氏,此后终生不再进入季孙家门。
  直到公冶后来去世的时候,他还专门交代不准季氏出面安葬,不准用鲁襄公赐的这套冕服入敛。
  因为在公冶看来,这套冕服代表的并不是他自己的德行,而是意味着臣子对国君所产生的压迫。

  只是,就算有如此贤臣相劝,鲁襄公仍不打算回国,没有办法,这时就只能放大招了。
  什么算大招呢?
  自然是念诗……

  为鲁襄公赋诗的是鲁国大夫『荣成伯』,他念的这首诗叫做『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不回家?
  为了君主的事情,不得不辛勤的在露水、泥浆中奔波劳作。
  一首原本是那些被奴役者对统治者不满而作的『式微』触动了被三桓所『统治』的鲁襄公,于是鲁襄公最终还是回到都城。
  不过,三桓专政的背景下,这首『天黑黑』让我们看到的却是鲁国国君在朝中的影响已是日渐式微……

  此外,由于去年的天象异常,各国不同程度的遭遇减产,饥荒带来的影响在各国蔓延开来。
  郑国方面,执政大夫子展于当年去世,其子『子皮』接班成为新任执政大夫。
  适逢新麦尚未成熟,子皮以父亲的遗命大开粮仓把粮食赠给国人受到百姓爱戴,更加巩固了罕氏在郑国的地位。
  宋国方面,不受玉、也叫子罕的司城子罕听说子皮的事情后也向宋平公请求拿出公家的粮食借给百姓,并让大夫也都出借粮食,子罕则在给百姓借出粮食时不写契约,这种『公挪私用』的行为也有效避免了宋国的饥荒。
  @善水心 2017-01-20 21:45:48
  @o弘毅o :本土豪赏1朵 鲜花 (10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我也要打赏 】
  -----------------------------
  谢谢小姑娘 比小姑娘慢了6秒...
  @catslover 2017-01-20 23:20:58
  周景王其实可以称“周王贵”,或者“王贵”,就是不知道长得像不像林永健......
  -----------------------------
  时差姐姐想法很好 下次有周景王的戏可以考虑让林永健本色出演......
  大家节日好啊
  不知道说点什么 给大家拜个早年吧...
  @catslover 2017-01-21 22:06:21
  @catslover 2017-01-20 23:20:58
  周景王其实可以称“周王贵”,或者“王贵”,就是不知道长得像不像林永健......
  —————————————————
  @o弘毅o 16078楼 2017-01-21 21:54:00
  时差姐姐想法很好 下次有周景王的戏可以考虑让林永健本色出演......
  —————————————————
  才子可以赶紧写一个,林永健我喜欢的。不过你确定他是本色出演?
  -----------------------------
  哈哈 比起林永健的猥琐丑,我更喜欢邢捕头那种贱贱的丑
  687 季札观乐
  今天我们聊聊季札,这位可是当年号称跟孔子齐名的人物。
  季札究竟有何能耐,由于史料的缺失,我们现在只能从一些零零碎碎的事件上窥探一二了。
  687 季札观乐

  公元前544年,中原来了一位贵客,他就是吴国的季札。
  从鲁国开始,他将陆续对各国进行友好访问。
  季札我们知道,他是吴王寿梦的幼子,因为年少就表现出惊人的才能而被寿梦钦定为吴国接班人,奈何季札并不愿意破坏传统,不管是寿梦还是接下来的吴王诸樊,都没能说服季札出任国君。

  有意思的是,为了达成父亲、兄长的心愿,吴国甚至是把父死子继的继位规则改作兄终弟及,所以诸樊之后轮到次子余祭继位。
  但是,就在这一年余祭也去世,在位仅4年,于是又轮到诸樊、余祭的弟弟,季札的哥哥余昧出任吴国国君。
  看这架势,如果新吴王余昧去世的话,下一个轮到的就将是季札,于是乎我们看到不愿意当国君的季札这次换了个花样,直接就离家出走跑中原去了……

  对于吴王余祭的死,我们还是有必要先简单的交代一下。
  这一年,吴国讨伐越国并且还抓到俘虏,于是便派了越人来看门,恰好吴国也要举行祭祀,怎料吴王余昧路过之时这位看门人突然用刀将其刺死。
  诸樊、余昧兄弟二人一个打巢国、一个打越国,都是被人偷袭,都是死在城门附近,区别在于一个是客场,一个是主场……

  吴国最新动态了解完毕后,我们再来看看第一站来到鲁国的季札。
  论能力,父亲、兄弟接连想把国君让位给季札说明季札是很出众的;
  论德行,连番推辞的季札那更是没话说的,所以叔孙豹在见到季札时和打齐国来的庆封是截然不同的态度。

  只是,季札对叔孙豹说的话很简单,也很直接,季札是这样说的:子其不得死乎!
  说好听点,叔孙豹不得善终;
  说难听点,叔孙豹不得好死……

  季札何出此言?
  季札看来,叔孙豹虽有一颗仁善之心,但是作为一国之卿且主持国政,却又不善选拔贤人,祸患迟早会上身。
  季札的预言会不会应验?
  既然剧透不好,季札表示好不容易来鲁国一趟,还是欣赏中原的音乐和舞台为好……

  接下来,鲁国安排乐工为远道而来的季札歌唱一番,先是『周南』、『召南』两首,季札感受到的是当年周朝霸业初成的景象,一个字,美;
  乐工唱『邶风』、『鄘风』、『卫风』,这原本是三监之乱前分封于先商周围的三个诸侯国,季札感受到的是卫康叔、卫武公的德行,美而深沉;
  乐工唱『王风』,季札听出来,这应该是周王室东迁以后的音乐,虽有忧思却没有半点恐惧,美;
  乐工唱『郑风』,季札表示还是美,但是音乐太琐碎,意味着百姓不堪忍受,郑国以后灭亡的话,恐怕会于其国家的政教烦碎有关;
  乐工唱『齐风』,季札表示气势恢宏,这才是大国的音乐,没错的话应该是太公的国家,日后齐国前途不可限量。

  接下来,『秦风』、『魏风』、『唐风』等等一系列音乐接连上演,季札一一欣赏并做点评,随后鲁国又安排跳了『象箾』、『大武』等舞蹈,季札也都把舞蹈的特点和治国之道以及各国的特点结合起来做了评价。
  季札观乐一事上,春秋及以前『诗乐合一』的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律动与语言结合形成了诗,诗再经音乐的形式演绎,配合舞蹈,最终形成了这个时期的诗乐舞蹈。
  值得赞叹的是,信息闭塞的年代,来自吴国的季札竟然对中原文化如此之熟悉。
  @catslover 2017-01-21 22:19:39

  @o弘毅o 16078楼 2017-01-21 21:54:00
  哈哈 比起林永健的猥琐丑,我更喜欢邢捕头那种贱贱的丑
  —————————————————
  老邢我最爱啊!典型的山东式搞笑风格,跟口音无关。
  -----------------------------
  恩 邢捕头光几个招牌动作和表情就足够杀伤力的了 以前看武林外传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他了
  @catslover 2017-01-21 23:24:40
  季札观乐这事总觉得太神,反正我听不出这么具体的内容来。要么是因为我不通音律,要么就是他在此之前就熟悉这些音乐。
  -----------------------------
  这事我介绍得也比较简单

  怎么说呢 我个人在读左传的时候经常会考虑作者到底在里面加了多少私人的东西,因为大量的事迹来看,很多人都给我感觉他们能预知未来...

  季札观乐一事就个人的体会来看,音律只是一个方面,如果这是切切实实发生过的事情,只能说季札对当年的局势了解得比较通透,对各国内政的现状以及危机看得比较准确,结合诗词音乐再对各国做了点评,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结合后面各国走势来看,季札的言论又的确很犀利,直接指出了各国的痛处,所以我会怀疑这些到底是他本人说的,还是左丘明有过加工的...
  @善水心 2017-01-22 09:49:12
  半仙,追你的帖子治好了我多年的好奇心啊。下次也不用照顾大家情绪做剧透了,因为我们都木有情绪了,真滴木有了~
  -----------------------------
  大过年了小姑娘消消气...
  话说这节我看了下,已经是把这件事情讲完整了,没有挖坑的啊...
  @catslover 2017-01-22 08:45:52
  @catslover 2017-01-21 23:24:40
  季札观乐这事总觉得太神,反正我听不出这么具体的内容来。要么是因为我不通音律,要么就是他在此之前就熟悉这些音乐。
  —————————————————
  季札肯定是洞悉天下大势,从大方向上做个预测难度应该不是太大,所以我觉得这里应该是季札本人的见解。这跟左传里那些神预言还是不一样的。只要不具体,我年轻的时候也挺爱做这种预测的。
  -----------------------------
  呵呵,所以我在这节也没有过于强调预测,而是强调季札对各国的情况是如此的了如指掌,以当时吴国的地理位置和消息传播手段,这是很恐怖的事情。

  说起季札,再联系其孔子,感觉这“南季北孔”还真是挺有趣的。

  季札观乐一事上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治国应当是具备极高理论素养的,但是却死活不愿突破自己的原则去做国君,白白浪费自己这么好的政治天赋,随后不久吴国政治上大的变动,真要说的话与季札不愿做国君是有直接关系的。
  春秋末期,吴国强横一时,但又昙花一现,假使季札真的愿意把他的治国理论赋予吴国,吴国会不会持续时间久远一点,个人觉得还真不好说。

  后来孔子一心想要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奈何他没有季札这么优越的先天条件,好不容易想对鲁国大刀阔斧改革一番,还是在三桓面前死翘翘。
  孔子如果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他会不会开历史的倒车,个人也觉得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