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o弘毅o 2017-02-03 21:54:41
  原文 出自 史记 七十列传·循吏列传
  部分内容如下:
  楚民俗好庳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
  我先简单分析一下:
  “王以为庳车不便马”,这里可能是说明车比较矮的时候其系驾方式对马匹的压力比较大。从1987年出土于湖北荆门楚国墓葬的《车马出行图》和汉代《汉画像砖车马图》(图附在最后)的比对中我们可以发现两者的牵引系都安装在车轴上。所不同者除了单辕改为双辕以节约马匹和提高稳定性外,系驾从春秋战国时代的简单胸-腹系驾方式转变为更复杂的胸-背复合系驾方式以降低对马匹的压力。后者的车辕也由直变曲以提高与马匹的匹配程度。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在春秋时代,马匹对较低高度的直辕车施加动力时效率较低,而提高高度后,牵引力作用于马匹最强壮的胸部而改善工作条件。
  “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这里很明显是指将小区的门禁系统加以改进迫使业主提高车辆底盘。问题就在于这个门禁长什么样。首先肯定不像普通门槛一样,无空隙垂直于地面的话马不好过车轮也不好过。按照描述应该只是针对车辆主体,对马和轮子影响不大。那么必然是由孤立的限制装置组成的一套路障,考虑到三到四匹马并行的横向宽度大于车辆本身,那么限制装置肯定像梳子一样能让单匹马通过而阻挡车体,同时不阻挡车轮。(这个设计要求其实不低,在秦始皇“车同轨”之前保证绝大部分车辆的顺畅通行要求很高的兼容性。更大的可能就是各国国内的车辆有比较标准化的设计,始皇只是统一了各国的轨距。考虑到“重蹈覆辙”这个车辙问题,我认为后者更可信一些。)
  “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这个不能数下车说明车上有人时低车不好过路障,也就是说没人时还是有办法过的。那么考虑到之前分析的门禁结构,要通过的话要么把车靠人力扛过去,这个过程晃晃悠悠君子形象破灭还有可能掉下车,那就只能先下车了;还有一种是在门禁路障之间设置斜坡供轮子通过以提高车辆高度,这个与楚王的命令相违背,驾乘体验也很差。(科目二的坡道起步哈哈哈)
  “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显然,大家对反复上下车烦了,扛车的仆役也要加工资,索性换车了,反正其实只要换轮子和提高一下车辕高度就可以了,就当进4S店做了个保养。
  ------------------
  综上,这个门禁系统应该是由数个单独的细长结构组成的梳齿状装置,和现代的人行道限制机动车进入的装置差不多,就像这样——LLLLL。
  楚《车马出行图》
  
  -------------------------
  @征岚雪影 2017-02-04 07:58:18
  谢谢大家,在下滚去改论文了。
  -----------------------------
  博士的观点还是一如既往的犀利
  然而我因为牙疼没说完就遁了...
  @Xhui992016 2017-02-05 01:32:49
  快要开始搬砖的日子……
  -----------------------------
  哈哈 那我得准备挖土烧砖去了
  各位抱歉 昨天的确是没更
  有颗牙齿折磨了我两年 一直检查不出来什么原因
  春节前几天终于是开始有了炎症 一直拖到昨天终于是检查出来了...

  医生给出的结论是隐裂 估计时差姐姐给对这个名词给个完美的解释
  反正是被医生各种蹂躏过后 接下来再被折腾几次就能好了...
  696 不毁乡校
  今天的主角继续是子产
  696 不毁乡校

  对于仇人,不计前嫌;
  对于改革,一往无前。
  子产之仁,不用子曰,我们也当有自己的判定。

  至于孔子为什么如此坚信子产是位仁人,则与接下来另一件十分著名的事件有关。
  原来,春秋时期,各国已经有了学校,乡间的学校便是乡校,除了教书育人外,这里还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公共场所。
  国人在乡校里游玩聚会,顺便议论议论国家大事,倒也别有一番风味。

  但是,自古以来,流言都不会全是好听的,有人议论国事,难免就有有负面的声音,后来人想出一个好办法,但凡负面的文字言论,一律用河蟹替代……
  公元前542年,子产执政的第二年,对于乡校产生负面声音这一现象,大夫『然明』提出的建议相当简单:要不把乡校都毁了?
  然明认为,只要把乡校都毁了,国人们就没有地方聚集在一起,自然也就不能妄议国政了,不过对于这个古版河蟹建议,子产提出坚决反对。

  子产表示,人们早晚的事情都做完了完全可以到乡校游玩,顺便议论政事的好坏,他们认为好的,我就顺势推行它;他们所讨厌的,我可以趁机改掉它。
  子产认为,乡校是他意见的搜集地,甚至是他的老师,毁掉它是十分不明智的行为。
  再说了,子产认为只有忠于为善,才能减少怨恨,通过毁掉乡校这样的方式来摆弄权威是根本不能制止议论的,这就好比防止洪水,大水一来,伤的人必然很多,能够做的只有对洪水加以疏通。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西周末年,周历王的教训历历在目。
  子产一番言论说得然明心服口服,子产坚持『不毁乡校』更是使得孔子赞叹『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说完子产不毁乡校这样一件大事,我们再来看看当年子产所做的一件小事。
  这件小事说起来的确很简单,子产这一年住在晋国宾馆的时候,居然派人把晋国宾馆的围墙给拆了。
  感情子产这是不毁自家乡校,却跑到晋国去毁别人的围墙……

  事情是这样的,公元前542年,6月,子产随郑简公一行去往晋国朝见晋平公。
  不巧的是,晋平公以得知鲁襄公去世这一消息为由没有及时接见郑简公,一行人就这样被安排住到了晋国的宾馆里面。
  想当初晋文公做中原盟主的时候,晋文公自己的宫室十分矮小,但是接待诸侯的宾馆修得那是又高又大,库房、马厩、仆人等等各项服务也是相当到位,宾客来到晋国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到如今,情况却完全反了过来,君王的寝宫绵延几里,诸侯们却住在像奴隶住的屋子里,门口连个车子也进不去,甚至是盗贼都敢公开行动。
  最大的问题是,诸侯们大老远的前来朝见,却连什么时候能够得到接见也没个准信,这小宾馆住得那是既不舒服,也不安心。

  所以问题就来了,不舒服也好,不安心也罢,子产为什么要拆人家宾馆的围墙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晋国大夫『士文伯』是这样来责问子产的:我国政事和刑罚的确不够完善,所以到处都是盗贼,为了前来朝聘的诸侯及属官,因此才专门派人把宾客住处的大门加高、围墙增厚,现在您拆毁了它,虽然自己是方便戒备了,可是让别国的宾客怎么办呢?
  原来,郑简公一行带着礼物前来朝见晋平公,因为没有得到接见,因为载着礼物的车无法停在宾馆院内,更因为盗贼猖獗,子产才不得已把围墙拆掉,为了的尽量保证财礼的安全。
  所以子产是这样解释的:我们也是没办法,既然不知道君王什么时候发布接见的命令,拆毁围墙,为的也是保证财礼的安全,以免加重罪过,只要能够为君王奉上财礼,我们愿意把围墙修好了再走。

  子产说的好有道理,赵武知道后很是惭愧,对于恶劣的招待条件赶紧派了士文伯去表示歉意。
  随后,晋平公在接见郑简公时更是礼仪有加,不但举行了极其隆重的宴会,而且还赠送了更加丰厚的礼物。
  拆还是不拆,什么可以拆,什么不可以拆,子产表示这里面的学问深得很……
  @ty_田雨465 2017-02-06 14:07:07
  养肥再仔细看
  -----------------------------
  都更快2年了 再龟速也不算瘦了吧...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7-02-06 12:31:29
  满血复活~~~周一打卡~~
  -----------------------------
  哈哈 我也快满血啦
  话说今天做根管治疗
  医生麻药稍微打多了点
  打的瞬间简直是想死的心都有了
  本来一直很疼 那一刻给我的感觉就好像突然脸里面有个爆竹突然炸了
  我坚持跟医生说脸好像肿了
  医生则很认真的告诉我其实没肿...
  @catslover 2017-02-05 23:31:48
  这小广告真是无处不在,不过这样能达到什么目的呢?
  -----------------------------
  估计都是机器在自动发帖
  反正是广撒网 逮到一个上当的算一个呗
  @catslover 2017-02-05 23:31:48
  这小广告真是无处不在,不过这样能达到什么目的呢?
  -----------------------------
  估计都是机器在自动发帖
  反正是广撒网 逮到一个上当的算一个呗
  @Cassie向阳花 2017-02-06 10:17:40
  顶
  -----------------------------
  向阳花好
  @catslover 2017-02-06 22:31:31

  问题是这玩艺谁会上当啊
  -----------------------------
  时差姐姐肯定看过走进科学这样高大上的科普节目啦
  骗术这个东西精明不精明其实并不重要
  被骗者愿不愿意交智商税才是本质...
  697 珍如拱璧
  697 珍如拱璧

  子产拆晋国围墙一事中我们提到,晋平公当时之所以没有及时接见郑简公,那是因为晋国得到了鲁襄公去世的消息。
  公元前573年,鲁成公去世至今,鲁襄公在位时间长达31年,不可谓不长。
  但是我们也得注意到,初即位的鲁襄公年仅3岁,也就是说鲁襄公去世时年纪其实并不算大。

  正是因为鲁襄公过于年幼便即位,所以在他年仅14岁、在位第11年时亲历了由三桓主导的三分公室,以至于到了在位的末期鲁襄公甚至是都不愿意再回到鲁国。
  不过,公元前551年孔子的出生倒是为式微的鲁襄公增加了不少存在感。
  因为,提起孔子的出生时,往往都会说这是襄公二十二年的事……

  说起来,鲁襄公去世时有几个细节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因为楚康王的去世,鲁襄公于前年曾在楚国呆上过好一阵子,这一呆居然还呆出了感情,鲁襄公对楚国宫殿的风格样式那是相当喜欢,于是回国后便令人打造专属的楚国式宫殿。
  叔孙豹认为,国君此番建造楚国式的宫殿,如果以后不能再次楚国,必然也会死在这座宫殿里。
  后来鲁襄公的确没有再去楚国,公元前542年,6月28日,鲁襄公果然就死在了坐落在鲁国的楚宫里面……

  鲁襄公刚一去世,大夫『叔仲带』就浑水摸鱼偷走了鲁襄公的『拱璧』,为了掩人耳目,他还先把拱璧放御者的怀里,后来才又拿了过来。
  所谓『寥若星辰,珍如拱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拱璧本身已经极其珍贵。
  事实上,拱璧是一种用于祭祀的大型玉璧,因为需要双手拱执所以被称为拱璧,后来则演化泛指极其珍贵的宝物。

  就是这么一个宝物,让叔仲带可谓费劲了心思,结果还是被发现了并治罪,以至于他的后人都受到影响而不得志于鲁。
  说来也是,这么大个玉璧,还如此贵重,又岂是藏着掖着别人发现不了的……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国君人员的问题。
  由于没有嫡长子,来自胡国的小妾『敬归』之子『姬野』被立为太子,此番成功接班,史称死得早……
  因为,比起安排在10月的鲁襄公葬礼,姬野在9月11就先一步去世,官方给出的原因竟然是哀痛过度……

  提一点,春秋初年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时期,郑国一度积极扩张,东虢国被灭后胡国也被郑国所灭亡,为了吞并胡国,当时郑武公还故意先把女儿嫁给胡还公并杀死提出打胡国的大夫关其思,获得胡国信任的郑武公随后攻入胡国那叫一个轻松加愉快。
  至于敬归所在的胡国当然不是早已被灭亡的那个胡国,而是另外一个归姓小国。
  『死得早』国君一走,如今鲁国又得重新张罗新的人选,这次鲁国拥立的是敬归的妹妹『齐归』所生之子『姬裯』。
  友情提醒,34岁的鲁襄公已经去世,太子姬野紧随其后也已经去世,排在其后的姬裯也已经19岁,由姬裯的年纪来看,鲁襄公这是干什么都比别人要早……

  姬裯被定为鲁国国君,叔孙豹倒是不太情愿:
  一来太子本来就不是嫡子,按照规定没必要非立他母亲妹妹的儿子;
  二来姬裯年纪已经不小,但孩子脾气已然明显,老爹死了非但不悲痛反而一副喜悦的脸色,所以不如在众多儿子中选择更为贤能的来出任国君。

  很可惜,季孙宿并没有听从叔孙豹的建议,而是坚持立了姬裯为国君,史称『鲁昭公』。
  接下来10月份鲁襄公的葬礼上,正是这位鲁昭公,接连三次更换丧服,丧服的衣襟仍然脏得像一件旧的。
  就是这样一位国君,日后会让我们见证很多鲁国大事,其中就有很多与孔子有关……
  @片汤2016 2017-02-07 17:39:15
  顶, 虽然晚了点,还是要祝楼主和大家过年好
  不知楼主牙好点了没?好了,多吃点啊,大好日子耽误多少好东西
  -----------------------------
  谢谢关心
  不是什么大事 至少知道问题出在哪了
  已经进行了前面的处理 半个月后再收尾一下问题就解决了

  不过拍片显示智齿长得不好,打算一并拔了拉倒,也是个比较疼的玩意...
  @善水心 2017-02-07 09:30:27
  @o弘毅o :本土豪赏1根 鹅毛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我也要打赏 】
  -----------------------------
  小姑娘好 貌似我又没准时来
  698 子产论尹何
  698 子产论尹何

  鲁襄公去世的同年,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国君去世,这便是紧邻鲁国和齐国的莒国国君『莒犁比公』。
  相似的是,莒犁比公在位时间也是非常长,而且是比鲁襄公还要长,他在位时间长达35年;
  不同的是,太子『展舆』对老爹的死一点也不悲痛,甚至是还跟高兴,毕竟老爹死了他才能当国君,毕竟莒犁比公的死是一手导演的……

  原来,莒犁比公一贯为人暴虐,国人早已多有怨言,而且又突然废掉太子并重新立了另外一子『去疾』,惹得展舆心生不满。
  两件事情一联系,公元前542年的11月,展舆便带领国人攻打并杀死莒犁比公,去疾随后也只得逃亡母亲出生地齐国。
  对于此件事情,官方最后的结论是『莒人弑其君』。
  其实,这个结论还可以缩成两个字:活该……

  接下来,我们继续来看看子产执政以来郑国的变化。
  公元前542年,12月,北宫佗陪同『卫襄公』去往楚国朝见楚郏敖。
  自打弭兵会盟后,我们看到各国在朝见晋国或者楚国一事上分工倒是很明确。

  为什么是卫襄公?
  这是因为卫献公已于前年去世。
  卫献公在位18年时被孙林父逐出卫国,于齐国呆了12年之久后又回来当了3年国君,这期间孙林父在自己的封邑歌舞升平,直到季札的一番话后才有所收敛,卫国的这档子事倒也神奇。

  作为卫献公之子,卫襄公姬姓,名恶,虽然名字颇不讨好,不过卫襄公一行途径郑国时还是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郑国不但派了印段前去慰问,辞令相当客气,而且在北宫佗进入国都回聘时子产还专门派了子羽、『冯简子』、游吉等人迎接客人。
  郑国礼节之周到,就连北宫佗都感叹今时不同往日,这简直就是几代人修来的福气,日后恐怕不会有大国来讨伐郑国。

  子皮放权于子产,郑国有了明显而积极的变化,就在这时子皮又有了想法,他打算把自己的封邑交给大夫『尹何』来治理。
  对于这一决议,子产提出坚决反对。
  子皮:尹何谨慎忠厚,肯定是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学习锻炼一下,总规是好的嘛,为什么不行?

  猜猜看子产会有怎样的理由?
  子产是这样说的:喜欢一个人,自然是希望对这个人有利。尹何年纪太轻,您喜欢他却把政事交给他,就好比让一个人不会用刀的人去割东西,多半只会损伤他自己。您喜欢他,却不过是在伤害他罢了。
  随后,子产又举了几个例子来做说明,比如人要是有了漂亮的丝绸,肯定是不会让别人用它来学习裁制衣裳,比如让从没有登过车、射过箭、驾过车的人去打猎,那么他也只会担心翻车被压,根本没有闲心去想获得猎物的事。

  最后,子产想说的是,子皮作为郑国之栋梁,官职和封邑乃身之所庇,对待它们太过草率的话本身就会为自己带来隐患,到时候栋梁一出事,椽子也会崩塌,就连子产也会被压在底下。
  有了子产的点拨,子皮终于也是顿悟:权可以放,但绝对不能滥放,一旦覆水难收,只怕追悔莫及。
  同时,子皮对于子产的忠诚和能力更是看在眼里,非但是更加放心的把政事交付于子产,甚至是往后自己家族的事情都按子产的建议去办。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7-02-08 15:26:53
  周三打卡~
  -----------------------------
  呵呵 潜水姐好呀
  大家晚上好
  今天居然没有小广告来 不科学...
  699 垂櫜而入
  櫜 音同高

  古代车上用来盛东西的大袋子

  文中指的是装弓箭的袋子
  鉴于字生僻而且笔画复杂 我们给个特写...


  
  699 垂櫜而入

  公元前541年,鲁昭公元年。
  这一年春,楚国令尹王子围来到郑国聘问,同时还有一件正事要办,因为郑简公说了,要把丰氏公孙段的女儿嫁给他做妻子。
  与王子围一起的,还有作为副使的伍举,十余年前遭遇国人的诬陷,伍举就一度逃到郑国,蔡国大夫声子与当时的令尹屈建一番谈话后他才又得以回到楚国并官复原职。

  3年前良氏与驷氏之争时我们就说过,郑国近来与楚国关系并不友好,也正是因为良霄连续安排公孙黑出使楚国遭拒最终导致了两大家族矛盾激化。
  一方面,王子围此番随行的兵马不少;
  另一方面,郑国人害怕楚军背后图谋不轨,所以就在王子围一行准备进城到宾馆歇息之时,郑国派了行人『子羽』委婉的表示了拒绝。
  这下好了,王子围一行只得住在城外……

  作为郑穆公之子,子羽并未列入七穆行列,不过说起来的话,这已经是子羽第二次同王子围打交道,上一次正是在楚康王去世第二年的葬礼期间。
  当时,鲁襄公、陈哀公、郑简公、许悼公等亲自参加送葬,各国大夫也有跟随到达墓地,适逢楚郏敖即位、王子围担任令尹,子羽一眼看出楚君弱而令尹强的局面,于是说了一句很隐晦的话叫做『松柏之下,其草不殖。』
  松柏的下面,草是不能繁殖的,令尹日后必然会昌盛,所以王子围必然会取代楚郏敖的位置,这是子羽的预言。

  预言的事情我们还是先扔一边,毕竟王子围这会大老远的跑郑国来,老婆的事情显然更加重要……
  这不,等到访问一事结束后,王子围便准备带领楚军将士进城迎娶丰氏之女。
  楚军究竟会不会安分,或者在进城后会不会趁机作乱,子产很是担心,于是又派了子羽去会见王子围,还是同样的结局:委婉拒绝……

  子羽是如何拒绝的呢?
  子羽表示,郑国都城太过狭小,实在是不足以容纳王子围的随从。
  这样的理由还真是够牵强的……

  楚国太宰伯州犁此次也有跟随王子围,他是这样替令尹问责的:贵君说好让丰氏的女儿嫁给令尹做妻子的,为了这事令尹还专门陈列几筵在楚庄王、楚共王的神庙中祭告才前来娶妇,如果不让楚军进城而是在野外赐与丰氏之女,岂不是把贵君的恩赐丢在草丛中去了?
  所谓『五庙之孙,祖庙未毁,虽为庶人,冠、取妻,必告』,历来婚娶之事都是大事,重要到即便是庶人在取妻前都要告慰先祖,如今活生生的被郑国拦着不让进城,这对王子围来说的确是件恼火的事。
  更何况的是,若是王子围真在野外就娶了丰氏之女,等于是欺骗了先君,回去以后恐怕也是不能复命而继续为卿,所以无论如何,王子围是必须进入都城的。

  但是呢,我们都知道,郑国目前是对楚国一点基本的信任都没有……
  所以子羽还有话要说:郑国作为小国本没有罪过,但是依靠大国而不设防备就是他的罪过。小国打算依靠大国,但要是大国『包藏祸心』打小国的主意,恐怕到时候会让所有小国都来怨恨大国。
  提一点,包藏祸心一词正是源于此,明明郑国就是怕楚军进城搞事,结果子羽一番话还说得好像是怕楚国失去人心,但是不管怎样,王子围是坚决不能容忍自己在野外娶丰氏之女的,毕竟这是影响仕途的大事……

  可是郑国接连辞谢,王子围又该如何是好?
  此时副使伍举已经明白郑国一直对楚军有所防备,于是乎他只得请求『垂櫜而入』『音同高』,终于是得到了郑国的同意。
  櫜,指的是装弓箭的袋子,把弓袋倒转过来,意思是申明进城的楚军连弓箭都没有带,是绿色无公害、没有杀伤力的。
  堂堂楚国令尹,娶个老婆竟然是如此费劲……
  @梅丽美 2017-02-08 21:14:22
  刘明好运
  -----------------------------
  刘明我懂
  好运是什么...
  @善水心 2017-02-09 10:39:51
  每次看到子羽我都好跳戏,老是联想到动画片秦时明月里的子羽。
  -----------------------------
  哈哈 还好他的戏份不算多
  @Cassie向阳花 2017-02-09 13:58:24
  顶
  -----------------------------
  向阳花好
  @LXL760109 2017-02-09 12:25:41
  D
  -----------------------------
  晚上好
  @Xhui992016 2017-02-09 02:04:19
  楼主好。呃…最近忙成旺财了,停留了好几天没看了
  -----------------------------
  旺财表示它并不忙...
  大家晚上好
  今天来得算早的 真不容易...
  700 虢地会盟
  700节了 又凑了个整数
  话说年前差不多写到这里
  停了好多天
  接下来又得抓紧码字了
  翻页之前 给大家推荐下鲁迅的伤逝
  伤逝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
  难得竟然是与爱情有关的,但是正如标题一般,越看越觉得感伤。

  有机会遇到的话欢迎大家读一读。
  ---------伤逝的开头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
  每隔段时间重读以前的经典,总会有不同的感觉,包括左传,我也是在翻来覆去的反复看,经常会发现以前理解不好的地方,然后就胆战心惊的觉得自己前面某一段构思还欠考虑...
  .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