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slover 2017-04-13 21:32:19
财神和海宴都是运气好的,碰上了业内的一流团队。
我在很多地方都看到有人说,武林外传的剧本是经过尚敬大改过的,不知道是否属实。不过冲他能写出吕秀才这么个人物来,我还是服气的。
编剧真不是那么好当的,他来了请闭眼也是海宴编剧,那成品的效果可就不敢恭维了。同样是丁墨的小说,又是同一个导演,只不过换了个编剧,如果蜗牛有爱情的品质立马有了本质的不同。
不过我还是看好你哟~
-----------------------------
相对来说海宴我不是那么熟悉 就不发表评论了
宁白菜我算是比较熟吧 武林外传是比较重要的原因 还有一个时差姐姐估计想不到的原因 其实与足球有关
宁白菜能火 与他处的年代以及机遇等很多因素有关 但是归根结底还是有一定的干货、或者说才华做支撑
我之所以称宁财神为宁白菜 主要是因为某个足球队在某年有过一篇广为流传的美文 那个年代流行的足球文章就是堆砌辞藻 玩弄情怀
直到现在我自己倒也不得不承认宁白菜写的那篇文章是所以关于这支球队的巅峰
而外界一直怀疑这个宁白菜就是宁财神 我没有仔细求证过 但是也相信宁财神就是宁白菜
@善水心 2017-04-13 20:48:06
催文催文~
-----------------------------
小姑娘前几天不催 偏偏今天我来的晚了就催...
@ty_123495422 2017-04-13 19:01:14
写的太棒了,有出书嘛楼主
-----------------------------
也许某天会出吧...
@善水心 2017-04-13 20:48:06
催文催文~
-----------------------------
@o弘毅o 2017-04-13 21:49:31
小姑娘前几天不催 偏偏今天我来的晚了就催...
-----------------------------
@catslover 2017-04-13 21:55:59
你要自觉一点还用人催吗?看又麻烦人家小姑娘了。
-----------------------------
不是自觉不自觉的问题啊 咱就不是网瘾少年 饭都不吃成天挂网上的
偶尔还是要出去摆摊卖个烧烤实现自己梦想的嘛...
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
767 齐国伐徐
子产曰:大国之求,无礼以斥之,何餍之有?
虽然子产一直强调要尽力侍奉好大国,但是如果大国的要求不合乎于礼还是应该驳斥,否则大国永远都不会有满足的时候。
所以韩起索求玉环一事就被子产定位为了无礼而斥之……
令韩起更加郁闷的是,随后他自掏腰包向商人购买玉环后,在商人的要求下韩起把这件事情告诉给子产时,子产对于购买玉环一事仍然持反对意见。
子产为什么坚持不同意韩起获得这件玉环?
说起来这与郑国建国时的一些背景有关。
西周末年,宣王将郑地封给弟弟郑桓公,由此有了郑国。
等到幽会即位后,郑桓公看到朝中衰败,加上他本身担任周王室的司徒一职,于是一番运作后郑国迁到了东虢国和郐国之间。
就在郑国的这次迁徙过程中,有一批商人也一并从王畿追随而来,郑桓公当时与他们约定共同合作开发这块土地,并且盟誓互相信赖,郑国允诺不强买、不乞求、不掠夺商人的东西,商人则保证世代不背叛郑国。
了解了这层背景之后,我们就不难再去理解子产的想法。
子产看来,虽然韩起是带着友好而访问郑国,虽然韩起这次付了钱,但是玉环一事本质来看还是强夺商人的东西,等于是让郑国违背了当初的盟誓,就好比让韩起得到玉环却失去郑国的拥护,他肯定也是无法接受的。
于是乎,哪怕韩起和商人的交易已经成功,但他还是默默的把玉环又退了回去……
到了四月,韩起一行回国的时候,子产等郑国六卿在郊外为韩起饯行,各位轮番赋诗表达了自己的心情,韩起也赋诗一首并给各位赠送马匹。
随后,韩起私下专门用玉和马作为礼物拜见子产,并表示子产令他舍弃玉环,等于是赐给了他金玉良言而免于一死。
由此来看,韩起求玉被拒一事非但没有影响到两国关系,反而是成就一段佳话。
不过,就在这段佳话的背后,晋国老大的位置却还是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这个挑战来自齐国。
这一年春季,齐景公发兵进攻徐国,为的正是挑战晋昭公的霸主权威。
早就放下狠话要代替晋昭公统帅众诸侯,此番齐景公投石问路可谓准备充分,毕竟徐国位于齐、楚之间而离晋国较远,即便晋国真想出头也是件比较费力的事情。
不过呢,晋国倒也不用替徐国出头,这不战斗还没打响,徐国就主动向齐景公求和……
非但是徐国求和,周邻的郯国和莒国也赶紧向齐景公示好,于是趁着这次机会齐国和徐国、郯国和莒国举行了一个小小的会盟,并在结盟时送给齐景公名为『甲父之鼎』的铜器以示诚意。
齐国一有动静,最为紧张的又成了紧邻而关系却不佳的鲁国,叔孙婼认为齐景公无道而起兵攻打他国,并且还和他们结盟而归,整个过程没有人能够阻止齐国的行为,这是因为当前没有霸主。
诸侯没有领袖,对于小国而言自然是危险的信号,这件事情也从侧面告诉我们,在叔孙婼看来,晋昭公已然不是诸侯们的领袖……
不光叔孙婼这么认为,就在韩起访问郑国之前,鲁昭公为了季孙意如回国一事曾经朝见晋昭公,但是真等鲁昭公去了之后晋国却还是以鲁伐莒一事强行扣留了他,等到终于是想起来并放了鲁昭公时,大半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
鲁昭公终回到鲁国后,子服惠伯的儿子『子服昭伯』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他对季孙意如说道:晋国国君年幼而力量微弱,六卿强大而奢侈骄傲,看来晋国的公室的地位恐怕将要降低了。
比起叔孙婼,子服昭伯认为晋昭公的处境显然要更加不理想,甚至是连国内老大的位置都够呛。
所以,晋昭公会怎么看待这样的观点?
对不起,公元前526年8月,晋昭公去世,在位仅6年,他不再需要去考虑这样的问题……
@catslover 2017-04-14 22:54:43
今天什么日子?人呢?
-----------------------------
来了...
@catslover 2017-04-14 22:54:43
今天什么日子?人呢?
-----------------------------
来了...
768 如此祭祀
公元前573年,14岁的晋悼公即位,共计在位15年,去世时年仅29岁;
公元前557年,晋悼公之子晋平公即位,共计在位26年;
公元前531年,晋平公之子晋昭公即位,在位6年后去世。
从晋悼公的英年早逝以及一系列的时间节点来看,晋昭公在去世时年龄应该和他的爷爷晋悼公相仿,鲁国大夫子服昭伯说晋国国君年纪不大的确合情合理。
不过,子服昭伯对晋昭公的评价是『君幼弱』,不仅幼,而且弱,后一点晋昭公在和重现晋国霸主地位的晋悼公一比就不知道差到哪里去了……
晋昭公去世后,其子『姬弃疾』即位,史称『晋顷公』,和楚平王一样,晋顷公也叫弃疾,当然需要强调的是,楚平王如今已经不叫弃疾,他在即位后就已经改名为熊居。
晋昭公去世之后,我们说一件有趣的事情。
就在晋昭公去世后一个月,也就是公元前526年9月,鲁国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雩祭。
雩祭我们不陌生,就是一种求雨的祭祀活,比如当年鲁庄公在一次雩祭的演习时,有个叫荦的圉人在墙外调戏女公子,鲁庄公之子子般为此还狠狠的抽了他一顿,结果鲁庄公去世后庆父却指使圉人荦杀死子般。
既然是求雨,也就说明这一年干旱问题比较严重,于是我们也看到为了不影响收成,郑国也打算搞一场祭山的活动。
郑国怎么祭祀山神的呢?
大夫『屠击』、『祝款』、『竖柎』在接到任务后跑山上令人把树木全给砍了……
重点是,接下来郑国仍是大旱……
屠击几位求雨无果,追责的事情自然接踵而至,子产表示,祭祀山神本来应该培育和保护山林,结果倒好,你们几个把山都要砍秃了,山神能高兴么。
子产这么一分析,好像还真有点道理,说不定还真是屠击他们祭祀的方法不对才没有求来大雨……
不管怎样,屠击几人终究求雨失败,加之乱砍乱伐破坏山林,官爵和封邑由此被子产所剥夺……
说起祭祀,春秋时期礼仪繁多,不同级别、不同规格的祭祀都有着不同的细节之分,以至于像郑国的屠击等人一不小心用错了祭祀方式就丢掉饭碗实在是可惜,刚好到了公元前526年6月初1有日食方式,鲁国为此还准备专门搞一次祭祀活动。
问题在于,就在掌管祭祀的官员请示划拨祭祀经费时,叔孙婼和季孙意如之间就出现了分歧。
你看看,就连叔孙婼和季孙意如对于祭祀该不该搞意见都不统一,足见祭祀行业门槛之高……
叔孙婼以为,发生日食时,天子不能吃得太过丰盛,在土地神庙里击鼓;诸侯用祭品在土地神庙里祭祀,在朝廷上击鼓,这是礼制。
季孙意如认为,只有正月初1出现日食才需要击鼓祭祀,其它时候不需要祭祀,这才是礼制。
提一点,自古太阳就与君主帝王紧密联系在一次,因此日食的出现往往都被认为不吉利,甚至是会为他们带来灾祸,所谓的祭祀活动目的也正是在于帮君主们免脱灾难。
叔孙婼和季孙意如的分歧在于,一个认为需要祭祀为鲁昭公避灾,一个认为这个时节出现日食不会给鲁昭公带来灾难,因此不需要专门祭祀。
就在此时,鲁国太史发话了,太阳过了春分点,尚未到夏至,这时发生日食,就是灾异,需要救护。季孙意如所谓的正月,其实就是这个月,当年『夏书』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也就是说,其实还是季孙意如对正月这个概念理解有误,该祭祀的还是得祭祀。
然而,季孙意如最终还是不批准此次祭祀,反正嘛,就算带来灾祸,那也是给鲁昭公的……
@o弘毅o 2017-04-14 23:01:21
大家周末好 我冯巩又回来了
-----------------------------
@catslover 2017-04-14 23:05:36
这位朋友你台词好像不太对呀
-----------------------------
大家周末好 我冯巩想死你们了
@禅___静 2017-04-15 21:08:38
@o弘毅o 2017-04-14 23:01:21
大家周末好 我冯巩又回来了
—————————————————
@catslover 2017-04-14 23:05:36
这位朋友你台词好像不太对呀
—————————————————
@o弘毅o 17624楼 2017-04-14 23:20:00
大家周末好 我冯巩想死你们了
—————————————————
你不是小岳岳吗?
-----------------------------
出来混 多几个名号没坏处
@o弘毅o 2017-04-14 23:20:44
大家周末好 我冯巩想死你们了
-----------------------------
@catslover 2017-04-15 01:38:06
这算不算侵犯人家的姓名权呢?不过我想冯巩老师不会在意的。
-----------------------------
欢迎他老人家来告 给我一个出名的机会...
769 孔子问官
叔孙婼退曰:夫子将有异志,不君君矣。
论地位,叔孙婼不比季孙意如,所以两人有不同意见时他也只能选择让步,针对日食的祭祀活动就此难产。
但是叔孙婼又说了,季孙意如这也太不把鲁昭公当回事了,明知国君可能有灾祸还阻止祭祀,恐怕日后会有别的想法。
当然话又说回来,季氏不把鲁昭公当回事这恐怕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对此我们倒也并不意外……
话说这一年秋季,郯国国君『郯子』来鲁国朝见,又有有趣的事情发生,所以我们还是来继续看看鲁国的情况。
郯国此前略有出场,鲁宣公时期两国关系不错并且有通婚的情况出现,只是嫁给郯国国君的郯伯姬后来一个不小心遭到嫌弃又给退回了鲁国……
申公巫臣出使吴国后,吴国发兵使得郯国归服,不过晋国很快施压,联合鲁国狠狠教育了郯国一次。再接下来便是前不久齐景公伐徐,郯国和莒国也一道与齐国举行了一次规模不大的盟会,种种事件说明好强纷争的背景下郯国生存压力倒也不小。
说起来,早在商朝时期炎国就已经存在,作为东夷人的一个分支郯国在周公东征后降服于周朝,此番鲁昭公招待郯子之时,叔孙婼就有问题要问了。
他想问的是,为什么炎国的先祖『少昊』会以鸟来给官职命名。
这位少昊,相传为黄帝之子,被黄帝送到东夷部落『下基层』锻炼时工作干得相当出色成为了整个东夷部落的首领,他各种各样的鸟为文武百官命名而独具特色,也成为了令人感兴趣的话题。
郯子是这么解释的:从前,黄帝用云记事,所以各部门长官都用云字命名;炎帝用火记事,所以各部门长官都用火字命名;共工氏用水记事,所以各部门长官都用水字命名。太昊用龙记事,所以各部门长官都用龙字命名。少昊即位的时候刚好有凤凰飞来,所以便以鸟记事,各部门长官也都用鸟字来命名。
不同的鸟代表着不同的官职,郯子举例说,比如凤鸟氏掌管天文历法;玄鸟氏掌管春分、秋分;伯赵氏掌管夏至、冬至;青鸟氏掌管立春、立夏;丹鸟氏掌管立秋、立冬;祝鸠氏就是司徒;鴡鸠氏就是司马;鸤鸠氏就是司空;爽鸠氏就是司寇;鹘鸠氏,就是司事。五鸠用来管理百姓、五雉管理手工业、九扈管理农业,等等等等。
如此来看,果然是各种鸟……
不过细心的人可能又得问了,中间为什么会有个伯赵氏,是不是混进了某个奇怪的东西?
非也,伯赵也叫伯劳,其实还是一种鸟……
郯子一席话,可谓博古通今,令人大开眼界,以至于这件事情在鲁国传开后引来不少人膜拜,其中有个人听闻此事后还专门进见郯子并向他学习古代官制。
这个人是谁呢?
这个人就是孔子。
公元前551年,孔丘出世,到如今他已经26岁,名气还不是很大,官位也不是很高,更不是以老师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而是以学生的身份打算虚心向郯子学习,后来便有了个典故叫做『孔子师郯子』。
有人说,天子那里早已失去了古代官制,但是远方还有小国保留着官制的学问。
虚心向郯子学习了一番后,子曰:果然很对……
郯子朝见鲁国一事,不但让人对远古的故事和传说有了更精彩的认识,更是把孔子直接给拉进了舞台中央,自打出生后到现在,26岁的孔子这也是第一次正式出现在我们面前,所以他这些年都干了些啥?
769 孔子问官
叔孙婼退曰:夫子将有异志,不君君矣。
论地位,叔孙婼不比季孙意如,所以两人有不同意见时他也只能选择让步,针对日食的祭祀活动就此难产。
但是叔孙婼又说了,季孙意如这也太不把鲁昭公当回事了,明知国君可能有灾祸还阻止祭祀,恐怕日后会有别的想法。
当然话又说回来,季氏不把鲁昭公当回事这恐怕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对此我们倒也并不意外……
话说这一年秋季,郯国国君『郯子』来鲁国朝见,又有有趣的事情发生,所以我们还是来继续看看鲁国的情况。
郯国此前略有出场,鲁宣公时期两国关系不错并且有通婚的情况出现,只是嫁给郯国国君的郯伯姬后来一个不小心遭到嫌弃又给退回了鲁国……
申公巫臣出使吴国后,吴国发兵使得郯国归服,不过晋国很快施压,联合鲁国狠狠教育了郯国一次。再接下来便是前不久齐景公伐徐,郯国和莒国也一道与齐国举行了一次规模不大的盟会,种种事件说明好强纷争的背景下郯国生存压力倒也不小。
说起来,早在商朝时期炎国就已经存在,作为东夷人的一个分支郯国在周公东征后降服于周朝,此番鲁昭公招待郯子之时,叔孙婼就有问题要问了。
他想问的是,为什么炎国的先祖『少昊』会以鸟来给官职命名。
这位少昊,相传为黄帝之子,被黄帝送到东夷部落『下基层』锻炼时工作干得相当出色成为了整个东夷部落的首领,他各种各样的鸟为文武百官命名而独具特色,也成为了令人感兴趣的话题。
郯子是这么解释的:从前,黄帝用云记事,所以各部门长官都用云字命名;炎帝用火记事,所以各部门长官都用火字命名;共工氏用水记事,所以各部门长官都用水字命名。太昊用龙记事,所以各部门长官都用龙字命名。少昊即位的时候刚好有凤凰飞来,所以便以鸟记事,各部门长官也都用鸟字来命名。
不同的鸟代表着不同的官职,郯子举例说,比如凤鸟氏掌管天文历法;玄鸟氏掌管春分、秋分;伯赵氏掌管夏至、冬至;青鸟氏掌管立春、立夏;丹鸟氏掌管立秋、立冬;祝鸠氏就是司徒;鴡鸠氏就是司马;鸤鸠氏就是司空;爽鸠氏就是司寇;鹘鸠氏,就是司事。五鸠用来管理百姓、五雉管理手工业、九扈管理农业,等等等等。
如此来看,果然是各种鸟……
不过细心的人可能又得问了,中间为什么会有个伯赵氏,是不是混进了某个奇怪的东西?
非也,伯赵也叫伯劳,其实还是一种鸟……
郯子一席话,可谓博古通今,令人大开眼界,以至于这件事情在鲁国传开后引来不少人膜拜,其中有个人听闻此事后还专门进见郯子并向他学习古代官制。
这个人是谁呢?
这个人就是孔子。
公元前551年,孔丘出世,到如今他已经26岁,名气还不是很大,官位也不是很高,更不是以老师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而是以学生的身份打算虚心向郯子学习,后来便有了个典故叫做『孔子师郯子』。
有人说,天子那里早已失去了古代官制,但是远方还有小国保留着官制的学问。
虚心向郯子学习了一番后,子曰:果然很对……
郯子朝见鲁国一事,不但让人对远古的故事和传说有了更精彩的认识,更是把孔子直接给拉进了舞台中央,自打出生后到现在,26岁的孔子这也是第一次正式出现在我们面前,所以他这些年都干了些啥?
770 孔子简史
公元前551年,鲁国猛士叔梁纥在正妻施氏连生9女、小妾生腿脚残疾的长子伯尼之后,终于是在这一年由颜徵在为他生下一个健康的儿子仲尼,也就是孔丘,当然了,也就是更多被后人熟知的孔子。
叔梁纥费尽苦心老来得子,当时我们重点关注的是野合二字,看重的是孔子出生的过程……
其实吧,当时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应该放在老来得子上,仅仅2年之后,叔梁纥便病逝而葬于防地,三岁的孔子说话还不那么利索,非要让子来曰一曰的话,命苦二字恐怕最为贴切不过……
小孔子有多苦?
就在叔梁纥去世后不久,颜徵在就被正妻施氏所逐,孔子和庶兄伯尼也随之来到了曲阜,生活自此无比艰难。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表示,他在15岁的时候已经立志于学,到了30岁为人处世已经成熟,40岁以后我们就先不说了,因为前面说了,孔子这才26岁……
总之的是,条件虽然坚艰苦,但是15岁的孔子已经有了明确的志向,
公元前535年,母亲颜徵在去世,17岁的孔子无车无房、父母双亡……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季氏宴请鲁国士以上贵族,季氏家臣『阳虎』在给颜徵在吊丧时邀请孔子赴宴,等到孔子欣然前往时阳虎又表示孔子不够资格而拒绝了他,17岁的孔子被狠狠的戏耍了一番。
公元前533年,19岁的孔子娶了宋国人『丌官氏』『音同齐』为妻,一年后儿子『孔鲤』出生,据闻这一年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这便是孔鲤名字的由来。
20岁以后,孔子逐渐步入仕途,毕竟叔梁纥当年也是鲁国大夫,只是孔子的起点稍微低了点,他一开始做的是『乘田』这样的小官,掌管畜牧。
其实吧,就是照看牛羊……
子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好歹也是官吏,所以初为人父的孔子说了,咱打小过的就是穷苦日子,干点脏活累活那都不在话下。
到了公元前525年,郯子来到鲁国朝见时我们就提到了,26岁的孔子向郯子学习起郯国古代的官制。
再接下来没几年,孔子就步入了他所说的『三十而立』,这个阶段起孔子自认有所小成,名气也将逐渐传播开来。
不过问题也来了,孔子前期的基本情况以及交代完毕,再进行下去就得剧透了……
就在孔子问官一事后不久,晋顷公派屠蒯到洛邑向景王请求祭祀洛水和三涂山,大夫『苌弘』当时就看出玄机,表示晋国恐怕并不是为了祭祀,而是打着祭祀的名义准备进攻戎人。
果不其然,公元前525年,9月24日,晋上军将荀吴领兵徒步涉水,让祭史先用牲口祭祀洛水赶紧就对戎人部落陆浑发起进攻,春秋时期和晋国、楚国均有过交集的陆浑就此灭亡,陆浑国君也只得逃亡到楚国。
近年来,虽说晋国在中原已经不如以往强势,不过他们对戎狄实力的吞并倒是一直没有停歇,晋国为什么突然灭亡陆浑?
晋国给出的理由很简单,陆浑和楚国关系走得太近,甚至是勾结在了一起,不过这个理由是在陆浑被灭之后才给出的……
比起这个官方理由更有意思的是,韩起前不久梦到晋文公拉着荀吴而且把陆浑交付给他,于是有了荀吴领兵,有了晋灭陆浑。
所以我们到底该相信哪个理由……
771 长岸之战
晋灭陆浑,以楚国为幌子,楚国会有怎样的回应?
楚平王表示没空回应,因为吴国正在攻打楚国……
公元前525年,冬,吴伐出,两军交战于楚国『长岸』『今安徽马鞍山市一带』,史称『长岸之战』。
此役吴军公子光领军,楚国则由取代蔓成然的令尹阳匄坐阵。
战前第一课,必须是占卜,楚国占卜结果显示,不吉利。
阳匄:……
占卜不吉利,又该如何应对?
这个套路我们已经很熟悉,再占卜一次……
所以楚国司马『子鱼』就说了,楚国地处上游,没道理不吉利,而且按照楚国的惯例,占卜前要由司马来报告占卜的事情。
总之一句话,不吉利的占卜结果楚军没法接受,并且对于第一次占卜的『科学性』提出了合理的质疑……
第二次占卜的报告很快就出来了:楚军将会大获全胜,吉利。
然而,司马子鱼对于大吉结果并不一定会满意,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报告还有一个前提,楚军要想大胜,那得子鱼带着部属先战死,楚军再跟上去发动猛攻……
果不其然,第二次占卜组织更加严密,流程也更加符合『科学』,因为战斗的结果很好的验证了这一点:两国军队在长岸作战时子鱼先战死,楚军再跟上去把吴军打得大败,并且俘获吴军名为『余皇』的战船。
楚军对这条战船十分重视,不仅派了专人看守,而且还环绕这条船挖深沟一直见到泉水并用炭填满,显然是担心吴军反扑又把船给抢了回去,同时也可看出这条战船对于吴军的重要性。
当然了,余皇对于吴军的确很重要,毕竟吴国先王曾经乘坐过这条战船,象征意义还是非常明显的。
提一点,春秋时期吴国地处今长江中下游一带,河道纵横,陆路不便,比起战车盛行的中原,吴国因地制宜、有效利用河道作为自己的交通枢纽,在大造船只的基础上打造了独具特色而又极具战斗力的水军。
没错,而且还是最早,有着正规编制且数量众多、战斗力超强的水军……
此番吴军大败,余皇号也成了楚军的战利品,如此回国实在无法交差,公子光只得鼓舞众人,并且表示余皇号是先王曾经坐过的战船,丢掉了它不仅自己有罪,大家回去也会受罚,因此大家只能众志成城夺回余皇以救一死。
既然救不回来会死,吴军将士当然要答应了……
只见这天夜里,公子光派了三个身高力壮的偷偷地埋伏在余皇一旁,并且约定只要他喊余皇,三分就轮番应答。
随后,公子光喊三次,埋伏的三位勇士交替回答,然后守卫战船的楚军就发现了三位勇士。
没的说,砍……
不过,到这里的时候公子光的计策已经奏效,守护余皇的楚军大半夜突然喊打喊杀,不明状况的楚军主力摸不清状况的情况下顿时自乱阵脚,吴军则趁势冲了上去大败楚军,并且成功夺回余皇。
长岸之战,楚军先赢后输,到手的胜利果实还是被吴军给抢了回去。
至于吴军方面,公子光虽说因为吴国政坛的变故而没能当上国君,不过他在此战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
@善水心 2017-04-17 15:36:58
表扬表扬O(∩_∩)O~
-----------------------------
高兴高兴
@Cassie向阳花 2017-04-17 14:20:48
顶
-----------------------------
向阳花好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7-04-17 09:01:08
周一打卡~~
-----------------------------
潜水姐晚上好
大家周一好
今天我们聊聊子产 说起来的话 子产其实留给我们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
我在考虑接下来要不要专门为子产写点什么
772 天道悠远
公元前524年,五月,大火星开始于黄昏出现。
所谓大火星,属于二十八宿之一,古人把当时天空中的可见星分成二十八组,分东南西北四方各七宿,于是就有了这二十八星宿。
夏历三月,黄昏时大火星初出东方;夏历五月,黄昏时大火星位于南天正中,到了七月,黄昏时大火星偏西而下,天气逐渐转凉,诗云『七月流火』意思便是大火星西行,天气从最热的七月开始降温,火指的当然就是大火星。
5月初7,中原一带开始刮风,鲁国星相学专家梓慎就说了,这叫『融风』,是火灾的开始,七天之后,恐怕会有火灾发生。
初9日,风刮得很大;
14日,风刮得更大。
几天之后,消息传到了鲁国,宋国、卫国、陈国、郑国相继发生火灾,梓慎的预言再一次得到证实。
当然了,既然风刮得这么大,还刮了这么多天,我们认为,不出现火灾想来也是很难的事情……
就这这次火灾,我们来说件有趣的事情,既然鲁有梓慎,我们要说的当然是和梓慎有着『慎灶』并称的郑国大夫裨灶。
大火发生之后,郑国也在四大受灾国之中,面对灾情裨灶倒很是得意,并且放下狠话:不采纳我的意见,郑国以后还要发生火灾。
谁敢不采纳裨灶的意见?
其实是子产……
原来,早在一年之前,彗星当时就出现在大火星旁边,有着扫把星之称的彗星通常都是不吉利的象征,这一年裨灶就对子产说了:宋、卫、陈、郑四国将会在同一天发生火灾,恳请用玉制的礼器祭神,这样郑国就可以躲避火灾。
慎灶之称果然名不虚传,裨灶竟然是提前一年就遇见到了火灾,点名提出会发生火灾的四个国家,并且还给出了逢凶化吉的方案,可是郑国怎么就还是发生了火灾呢?
答案很简单,子产并不同意裨灶的方案,没有给他礼器去祭神……
于是乎,等到郑国果然发生火灾时,裨灶当然就是一副底气十足的样子了,朝中大夫对于子产前面的举动也产生了质疑,比如游吉就问了:宝物是用来保护百姓的。有了火灾的话国家差不多都会灭亡。明明可以挽救灭亡,您爱惜这些宝物干什么?
子产的回答十分干脆: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子产以为,天道悠远,人道切近,天人两道原本是分离而不想干的,从天道是不能知道人道的。
可是裨灶偏偏预言如此准确,难道他真的不懂天道?
子产表示,裨灶哪里懂得什么天道,他不过是说的话多了点,偶尔当然也会有被他说中的时候。
感情子产早知道预言就像刮彩票,刮的次数多了总会有惊喜……
当然了,话又说回来,能够在几千年前就说出这样的道理,子产的见识绝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精彩的地方在于,火灾发生之后子产先是辞退了从晋国新来的客人,并禁止已来的客人走出宾馆的大门,随后积极组织现场救灾:子宽、子上巡察祭祀处所;公孙登迁走大龟;祝史迁走宗庙里安放神主的石匣并向先君报告;府人、库人各自戒备自己的管理范围以防火;司马、司寇排列在火道上四处救火。
到了第二天,子产又派野司寇管控征发徒役的秩序;令郊区的人帮助祝史在国都北面清除地面修筑祭坛,并向水神、火神祈祷;登记被烧的房屋,减免赋税,发放建筑材料,随后号哭三天,停止开放国都中的市场,并派行人向诸侯报告。
从头到尾,子产的救灾工作组织严密,以至于宋国和卫国也都以此为标准来组织救灾工作,对于火灾,与裨灶祭神化灾不同的是,子产显然有着更加专业的手段。
顺道需要提及的是,子产坚持不按裨灶的套路来,郑国在随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并没有再发生火灾。
很明显,裨灶这次彩票没刮中……
@善水心 2017-04-18 21:27:42
哎呀,又挑对日子了……
-----------------------------
还好 赶来了...
@catslover 2017-04-17 23:31:08
为子产顶一下~
-----------------------------
时差姐姐好
773 室怒市色
公元前523年,我们先来关注一下楚国的动态。
自打上任以来,楚平王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休养生息、缓和内外矛盾上,除了因为费无极的撺掇抢了太子建的老婆之外,楚国倒也没有太多大事发生。
我们说楚平王的政策保证楚国上下足足休养生息了五年之久,可是从公元前529年楚平王元年算起的话,五年的保质期刚好结束,也就是说楚国又得开始新一轮征战了……
这一年,楚平王计划发动水军进攻百濮。
费无极说到:当年晋国称霸诸侯的时候接近中原诸国,楚国因为太过偏僻所以才不能和晋国争夺,如果楚国扩大『城父』『今河南平顶山市一带』的城墙用来和北方交通,君王又趁机收取南方,这是得到天下的好办法。
百濮、城父,一南一北,得到天下,听起来很诱人,不过费无极话里有话,扩建城父,太子建最好蹲守在哪里。
于是,不待见费无极的太子建被打发而搬到了城父……
接下来,楚国调兵遣将在州来筑城。
州来原本是楚国的城邑,就在楚平王上任后不久被吴国给占领,当时令尹蔓成然请求攻打吴国时被楚平王给压了下来,楚平王表示暂时没有安抚好百姓,等到时机成熟了再夺回州来不迟。
也就是说,几年的休养生息之后,楚平王认为如今是时候杀回州来了,不过大夫『沈尹戌』却认为,楚国此举一定会以失败告终……
几年过去了,该做的也都做了,沈尹戌为什么还看衰楚国?
沈尹戌以为,国内百姓的安抚工作做得并不好,情况和当年楚平王说的没有安抚好百姓并没什么区别,这个节点上在州来筑城去挑衅吴国,前景并不乐观。
有侍者就不理解了,楚平王明明让百姓休息了五年,对他们的施舍也从不厌倦,为什么沈尹戌会认为情况和几年前没什么区别?
沈尹戌解释到:安抚百姓,就应当在国内节约开支,在国外树立德行,让百姓生活安乐,国家没有仇敌。现在倒好,宫室的规模没有限度,百姓时刻惊恐不安,辛劳疲乏到死没有人收葬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不少人忘掉了睡觉和吃饭,这根本就不是安抚。
由此来看,我们对于即位初期楚平王的结论为时尚早,楚平王的工作的确是做了,只是效果好像并不理想……
再接下来,令尹阳匄倒是做了一件事,他向楚平王请求将蹶由释放回国。
公元前537年,吴、楚鹊岸之战,当时楚国为了报复吴国,楚灵王带领蔡、陈、许、顿、沈、徐、越等过攻打吴国,反倒因行军匆忙而被败给吴军,此战的亮点在于打了胜仗的吴王余昧派了自己的兄弟蹶由去犒劳打了败仗的楚军。
一开始,楚灵王打算放蹶由的血来祭鼓,结果蹶由说了,楚军如果恼羞成怒杀死他,楚国反而不足为惧;如果楚灵王高高兴兴迎接来使而麻痹懈怠吴国,吴国反倒需要堆楚国倍加提防,所以楚灵王最终改变主意不杀蹶由而是把他带回了楚国。
一晃这都多少年过去了,楚国国君从楚灵王到楚訾敖,再到楚平王,换了一个又一个,蹶由却还被关在楚国……
还好阳匄想起了这事,他对楚平王说道:俗话说『室于怒,市于色』,说的就是楚国这种情况,蹶由何罪之有,还是舍弃以前的怨愤吧。
所谓『室怒市色』,简单点说指的是在家里发怒,却跑到大街上给人脸色看,明明与他人无关,却非要迁怒于人。
阳匄看来,明明当年楚灵王不爽的是被吴国打了败仗,明明想杀又不敢杀,于是一气之下就把蹶由关了这么多年,当然符合室怒市色这种情况。
在阳匄的劝谏下,关在楚国长达14年之久的蹶由终于回到了吴国。
不过物是人非事,余昧已经去世,现在的吴国国君是吴王僚。
@善水心 2017-04-18 21:27:42
哎呀,又挑对日子了……
-----------------------------
@catslover 2017-04-18 21:49:19
小姑娘能掐会算啊
-----------------------------
我觉得也是 随便一算就知道我要迟到
@善水心 2017-04-18 21:27:42
哎呀,又挑对日子了……
-----------------------------
@catslover 2017-04-18 21:49:19
小姑娘能掐会算啊
-----------------------------
@o弘毅o 2017-04-18 21:52:15
我觉得也是 随便一算就知道我要迟到
-----------------------------
@catslover 2017-04-18 22:20:06
你快拜小姑娘为师吧
-----------------------------
这是要从半仙升为大仙的节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