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禅___静 2017-04-23 21:47:15
  @o弘毅o :本土豪赏1根 鹅毛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我也要打赏 】
  -----------------------------
  要不要这样...
  779 齐豹之乱

  公元前522年,先有楚国太子建以及伍子胥出逃,后有宋国华亥等人出逃,由于内乱的牵连,宋国公子城、大夫公孙忌、乐舍等人以及楚国太子建、伍子胥等人纷纷又跑路来到了郑国。
  各国相继上演胜利大逃亡之际,我们关注一下同期的齐国,以及齐景公。
  齐景公这会过得倒是很滋润,不过他得到了个消息,卫国国君卫灵公这会过得很不滋润,甚至是跑路了,看来这大逃亡阵营又多了一位成员……

  卫灵公为什么要逃?
  卫国的事情我们简单点说,卫灵公的哥哥『公孟絷』不喜欢齐恶之子『齐豹』,于是就剥夺了他的司寇一职和封邑,而且公孟絷还讨厌『北宫喜』、『褚师圃』等人,并且打算除掉几位,这样一来仇恨就拉得稍微多了点。
  正好大夫『公子朝』和卫襄公夫人宣姜,也就是卫灵公的嫡母私通影响甚坏,公子朝一害怕就想乘机搞事,于是还是这一年,齐豹、北宫喜、褚师圃、公子朝几个人就联合起来发动了叛乱……

  公元前522年6月,公孟絷在城门外准备祭祀时遭遇埋伏,来自齐氏的叛军用戈杀死公孟絷,骖乘『宗鲁』一并遇难。
  说起来,宗鲁还是齐豹当初推荐给公孟絷做骖乘的,齐豹发动叛乱前也专门通知宗鲁,表示公孟絷这个人不好,他准备下手了,到时候千万不要和公孟絷一起乘车。
  面对齐豹的好意,宗鲁是这样回复的:当初您说我有好名声,所以我才有机会事奉公孟絷,虽然他不好,我也知道这一点,但是现在听到祸难就逃走,这会让您的话不可相信。您放心去办您的事,我愿意保密回去死在公孟絷那里。

  一面是事奉之人,一面是伯乐,宗鲁既不愿丢下公孟絷不管,也不想坏了齐豹的名声,所以宗鲁最后的选择是陪着公孟絷一起坐车,在齐氏用戈敲击公孟絷时护主而死。
  宗鲁这是甘愿牺牲自己,成全他人,自然也成全了自己的名声。
  当然了,话说回来,虽然面对叛军攻击时宗鲁用后背保护公孟絷,但是公孟絷还是难逃一死,得知这一消息后卫灵公赶紧就令人驱车在宫室装载了满车宝物准备跑路……

  有意思的是,卫灵公在跑路途中遇到齐氏叛军时专门令跟从他坐在副车中的大夫『华寅』脱下上衣、袒胸露背以示不敢跟叛军对着干,不过齐氏哪里领情,还是下令用箭射卫灵公,吓得卫灵公赶紧就从都城逃到了郊外一个叫做『死鸟』的地方。
  正好就在这个时候,齐景公派了大夫『公孙青』到卫国访问,还没到卫国公孙青就听到了卫灵公跑路的消息。
  接下来该怎么办,公孙青自己也拿捏不定,于是赶紧向齐景公请示汇报。

  齐景公表示:只要卫灵公还在国境之内,就还是卫国的国君,该访问的还是要访问。
  随后,公孙青一行奉命来到死鸟,按照原定礼节向卫灵公行聘礼,并且主动参与夜巡保证卫灵公的安危,落难之时的卫灵公自然是万分感动。
  接下来戏剧性的事情出现了,眼看政变成功,齐氏派了家宰『渠子』去召北宫喜来商讨下一步计划,北宫喜的家宰全程被蒙在鼓里不知道北宫氏也参与其中,干脆就把渠子给杀了,然后又乘机攻打齐氏,一举把齐氏给灭了……
  我们几次三番强调做大事的时候保密工作很重要,万万没想到的是此次齐豹之乱保密工作做得实在太出色,以至于齐氏活生生的被北宫氏的家臣头子当做了敌人,结结实实的栽了个大跟头,北宫喜也从叛军稀里糊涂的成了平叛的功臣……

  于是乎,大起大落之后,卫灵公戏剧性的又回到国都并和北宫喜盟誓一番,伙同齐豹参与叛乱的公子朝、褚师圃等人则逃往晋国,与公子朝有不正当关系的宣姜则被诛杀,齐豹之乱就此平息。
  齐景公在卫灵公最困难的时候仍然以礼相待俨然成为了此次卫国内乱最大的亮点所在,也为他在诸侯心目中的形象加分不少。
  不过接下来没多久就听说齐景公病了,而且病得还挺严重……
  @点点断月点 2017-04-24 20:16:46
  提到这么多事,我还以为会多来几章啊!原来是来个提前预告啊!
  -----------------------------
  不要着急,慢慢来...
  好整齐的顶,大家晚上好。
  780 子产论政
  780 子产论政

  话说卫国爆发齐豹之乱期间,齐景公坚持对卫灵公以礼相待,颇有一副中原老大的意思,然而有一件小事倒是困扰了他一年之久,到了后来竟也成了一件大事。
  原来,齐景公很早就患上疟疾,一开始还好,这病隔一天发一次,可是拖久了之后病情开始变得严重,严重到每天发一次,以至于不少诸侯都派人前来问候。
  有病总得解决,齐国大夫『梁丘据』和『裔款』对齐景公说到:我们事奉鬼神比起以前已经算是很丰厚了,现在君王反倒病得厉害,成为了诸侯们的忧虑,这是祝、史的罪过,干脆杀了祝、史以辞谢客人,免得他们认为齐国不敬鬼神。

  祝官、史官,原本是掌管祭祀之官,从科学的角度讲,他们这个行业与齐景公的病没有必然的联系。
  只是呢,既然以当时的科学和医疗水平解决不了齐景公的病,所以梁丘据等大夫倒好,干脆从鬼神的角度入手,打算以此给前来探望的各国客人一个交代。
  虽然我们看起来不可理喻,不过齐景公觉得这个办法倒是很不错,很高兴的就把这事告诉了晏婴,然而晏婴不高兴了……

  晏婴说道,宋国弭兵会盟的时候,赵武对屈建说起士会当年的德行,士会家族事务治理得很好,在晋国讲话竭尽心意而没有私念,因此他的祝官和史官祭祀时说什么话都不会惭愧,也不需要向鬼神去祈祷什么,为了这事楚康王还大大赞赏士会,认为他的德行光明正大、神人无怨。
  简单点说,晏婴认为齐景公的病和祝官、史官压根就没什么关系,杀他们是不合适的……
  可是不杀祝、史,晏婴又该给齐景公一个怎样的交代?

  晏婴以为,有德之君,内外之政不荒废、上下没有怨言、行为不违背礼仪,他的祝官、史官祭祀时就能够向鬼神陈述实情而无愧咎之感,国家才能受其福佑;
  反倒是淫邪之君,暴虐淫纵、任意违法、不惧鬼神,弄得神怒民怨,他的祝官、史官如果陈述实情,就等于是诉说国君的罪行,如果掩藏他的过失而称颂其美德,这又是欺骗鬼神,国家也因此遭祸。
  所以答案也就不言而喻,晏婴给出的办法是不杀祝官和史官,而是应当修正自己的德行,解决百姓的疾苦,让祝官、史官对鬼神的祭祀更加有说服力,让祝官、史官的祝辞胜过百姓们的怨气与诅咒。
  你还别说,晏婴一席话说得齐景公心服口服,随后立即下令宽缓政令、除去禁令、减轻赋税,过了一段时间,齐景公的病还真就好了起来……

  话说回来,齐景公到底得的什么病呢?
  所谓『齐侯疥,遂痁,期而不瘳』,疥又通『痎』『音同阶』,指的就是隔日发作的疟疾,因为经久不愈,疥变得严重起来就成了『痁』『音同删』。
  字面意思来看,痎是小疟,痁是大疟,不过从齐景公压根就『不对路』的治病方法来看,我们以为齐景公的病情其实一开始就不算严重,毕竟有了底气、有了德行之后就能自愈……

  说道病情的严重,那就必须得说说郑国的子产。
  这一年子产也生了病,而且病得还挺严重,没过几个月就不幸去世。
  还在病重期间,子产专门对游吉交代到:我死以后必定轮到你执政。但是你得记住了,宽厚的政策能够使民众顺服,但是对执政者的德行要求很高,其次刚猛的政策也能行得通,比如火势猛烈,百姓看着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于火;水性懦弱,百姓轻视并玩弄它,很多人就死在了水中,宽厚虽好,但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公元前522年冬,子产病逝,游吉执政。一开始,游吉想推行的是比较宽厚的政策,结果郑国盗贼很多并且聚集在芦苇塘里令游吉很是头疼。
  无奈之下,游吉只得发兵攻打藏在芦苇丛生湖泽里的盗贼,并将他们全部杀死。
  水还是火,刚还是柔,宽还是严,虽然子产把毕生执政经验都告诉给了游吉,但是真正投入到实践中去,游吉还得摸索一段时间。

  子曰: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对于子产执政经验的总结,孔子给出了高度的评价,但是对于子产的去世,子又涕曰:古之遗爱也。
  子产的仁爱,是古人流传下来的遗风,孔子如是说。
  @catslover 2017-04-24 21:49:12
  子产这番论述,翻译成主旋律文章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超前得很。
  -----------------------------
  说句题外话,貌似这届领导班子很欣赏子产的理论,经常都能看到子产的名言被引用。
  @catslover 2017-04-24 21:49:12
  子产这番论述,翻译成主旋律文章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超前得很。
  -----------------------------
  @o弘毅o 2017-04-24 21:52:56
  说句题外话,貌似这届领导班子很欣赏子产的理论,经常都能看到子产的名言被引用。
  -----------------------------
  @catslover 2017-04-24 22:22:42
  我也很欣赏子产的理论,看来我跟中央的领导一个高度了[d:呲牙]
  -----------------------------
  我又很欣赏时差姐姐的理论,看来我跟中央态度也很一致。
  @禅___静 2017-04-24 22:24:48
  路过
  -----------------------------
  前面有大水坑,才女您慢点走...
  @禅___静 2017-04-24 22:43:41
  @禅___静 2017-04-24 22:24:48
  路过
  —————————————————
  @o弘毅o 17821楼 2017-04-24 22:37:00
  前面有大水坑,才女您慢点走...
  —————————————————
  快去帮忙填坑
  -----------------------------
  本来就是我挖的坑,为什么还去填。
  @禅___静 2017-04-24 22:46:01
  你挖坑的目的不是为了填坑吗
  -----------------------------
  是为了让大家跟我一起掉坑里...
  @catslover 2017-04-24 22:22:42
  我也很欣赏子产的理论,看来我跟中央的领导一个高度了[d:呲牙]
  -----------------------------
  @o弘毅o 2017-04-24 22:36:58
  我又很欣赏时差姐姐的理论,看来我跟中央态度也很一致。
  -----------------------------
  @catslover 2017-04-24 22:46:41
  瞅瞅这思想觉悟,杠杠的...
  -----------------------------
  辣是必须滴
  @片汤2016 2017-04-25 09:26:55
  顶,楼主睚眦必报,狠!
  -----------------------------
  这么大的帽子可不能乱扣啊...
  @狂奔的里程 2017-04-25 16:26:21
  潜水君冒个新泡(?>?<?)
  -----------------------------
  谢谢
  话说潜水姐这是有搭档了啊
  @万年潜水的某某
  @Cassie向阳花 2017-04-25 08:09:25
  顶
  -----------------------------
  向阳花晚上好
  781 大长篇之子产
  今天我们聊聊子产,其实对于子产,想说的真的不少。
  诚如时差姐姐说的那样,子产为人处世方面具备大智慧,这些细节我都放在了前面的故事当中。

  限于篇幅限制,我总结的内容主要偏向于当时社会背景下他治国理念那一部分,毕竟对于历史而言,子产更多是以政治家的身份出现在我们面前的。

  顺便说几句,短短两千多字总结某位重量级人物的一生,我现在觉得越来越难把握...
  781 大长篇之子产

  姬侨,字子产,号成子,子国之子,郑穆公之孙。
  公元前554年,子孔乱政被杀,子展主持郑国国事,子西负责主持政事,子产也一并列为卿士;
  公元前543年,子展之子子皮让位于子产,子产成为郑国执政,郑国由此迎来了子产长达21年的执政期。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能让孔子痛哭表达惋惜之情,子产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我们不妨一起来做个简短的回顾。

  公元前565年,郑僖公被杀、郑简公年幼,国内形势来看,七穆逐渐掌控政权,迎来属于他们最为辉煌的时期。
  就在这一年,子国、子耳领兵入侵蔡国并俘虏蔡国司马公子燮,郑国朝野上下一片欢腾,七穆备受拥戴,但是有一个人站出来发表了十分刺耳的声音。
  在他看来,郑国当以小国自居,攻打蔡国看似占了便宜,但是必然会引来楚国的讨伐,郑国如果为此而顺服于楚国,晋国又会出兵讨伐,因此大家所高兴的事情恐怕反倒会使得郑国不得安宁。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子产,距离他成为郑国执政还有20多年的时间。
  因为子国的庇护,子产暂时倒也不用担心说错话而遭致祸患,不过他在政治上独特而敏锐的嗅觉已经初现端倪。
  子产所处的时代,王纲解纽、礼崩乐坏,以晋、楚为代表的诸侯国对周边小国肆意吞并,周朝分封以来的诸侯国数目也随之锐减,土地之兼并愈演愈烈,地理位置的『优势』也使得郑国自晋楚争霸格局形成以来生存压力倍增。

  旧的政治理念和社会秩序已然失去应有的效力,新的规则尚未成型,郑庄公小霸的年代早已远去,就连齐桓公称霸中原以后的齐国此时面对晋楚都只能甘当小弟,有如郑国这样的小国稍有不慎,国运很可能就会一蹶不振,甚至就此消亡。
  活着才是硬道理,但是如何才能更好的活下去,这是郑、宋、鲁、卫等国都面临的严峻话题。
  对于郑国更为残酷的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郑国成为晋楚争霸过程中最为看重的一颗棋子,国境之上,几乎不是晋国就是楚国派兵前来兴师问罪。

  金风未动蝉先觉,暗算无常死不知。
  没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小国们往往在大国的欺压面前甚至是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比如被囚而杀之的蔡灵侯,比如二度被灭的陈国,比如无数匆匆出场只为被大国吞并的小国们。
  我们知道,总会有一些蝉能感知即将到来的秋风,比如子产。

  对于内外局势,成为执政后的子产是这样总结的:『国小而逼,族大宠多』。
  国家小而逼近大国,家族庞大而受宠的人又多,如何破这个局?
  子产给出的答案是改革。

  春秋二百余年以来,无论是周王室,还是各诸侯国君,在权力的掌控上均有力不从心之趋势,各级对土地的争夺日趋激烈,旧有的井田制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
  远的不说,公元前563年,被七穆打压而夺取宗族田地的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以及大夫尉止联合叛乱,其结果是子驷、子国、子耳三位权臣被杀,年幼的郑简公一度成为俘虏。
  所以,在改革的问题上,子产的目标是『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其中『田有封洫,庐井有伍』更是精髓所在。

  在『田有封洫,庐井有伍』的引导之下,郑国上下各级土地的私有化得到法律上的认可,与之带来的好处则是土地的管理更加规范、土地所有者积极性更高,随后子产又适时推出子丘赋制度,税赋的征收也开始变得更加高效。
  从本质来看,子产的改革与管仲当年一样是从经济入手,惟有国家富裕,才会有更多的精力投入于军事,才有机会在豪强林立的时代延续多年。
  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无论是管仲,还是子产,他们对国家的改革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当然了,改革总是会带来阵痛,总是有一个过程。
  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子产对土地的改革,还是作丘赋提高税赋,贵族、百姓都经历了对子产由恶毒诅咒到热情颂扬的变化。
  从谁杀子产,我就帮谁到子产离开我们,百姓将来能依靠谁,子产始终只有一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好了,我们再次回到最初的命题,既然『国小而逼,族大宠多』,除了改革提高国内、兵力,内外具体的局势和事务,子产又是如何去面对?
  公元前542年,执政第二年,子产明确提出『不毁乡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对于国人议论政事乃至抱怨之声,子产采取的是积极听取并主动疏导的方式;
  公元前538年,子产作丘赋,税赋的提高更多用于军事上的需求,
  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鼎,成文刑法公布于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传统权贵的权力,但是却符合更多商人以及新兴地主的利益,哪怕这一举措遭到羊舌肸的强烈反对,但是接下来各国接连效仿证明了子产铸刑鼎一事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对内来看,子产着重稳定秩序,促进经历、加强军事,从而为郑国更加从容从事外交关系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这个过程中,比如良氏闹鬼事件、比如去世前对游吉刚柔并济执政的言传身教,乃至当初子产劝不要专欲而犯众怒,共同表明子产对于政治独具智慧,而且总能够找到行之有效又切合现实矛盾的解决办法。

  公元前551年,晋国派人强行要求郑简公前去朝见,子产不惧晋国地位,历数晋国今年以大国自居却又政令无常之事,同时又表示楚国的威胁下希望晋国能够多加体恤,以免两国被迫成为仇敌,一软一硬,有理有据;
  公元前549年,郑简公朝见晋国,子产托子西带话,一番美言后士匄削减了郑国贡品;
  公元前541年,时任令尹的楚灵王到郑国聘问并迎亲,察觉到楚军兵力所带来的隐患后子产楞是派了子羽化解这场危机,楚灵王『包藏祸心』被识破,最后只得倒转弓袋『垂櫜而入』;
  公元前526年,韩起访郑并求玉环,众大夫惧怕得罪晋国的背景下,为了不一味滋长大国的贪欲,子产仍然坚持拒绝把玉环给韩起,哪怕出钱买都不行;
  公元前523年,驷偃去世,驷丝继承人的身份因为年幼被驷乞取代,哪怕子产并不喜欢驷乞,哪怕晋国为此问责,但是考虑到情况特殊,子产还是义正言辞的表面驷氏继承人的问题属于郑国内部问题,晋国最好还是不要过问。
  一系列事件表明,子产既强调郑国是小国,晋、楚是大国,小国理当尽心顺服大国一面遭来讨伐,同时在顺服大国的基础上子产从来就不以牺牲国家尊严为代价,讲事实、摆道理,不卑不亢,晋、楚即便想发难也找不出合适的理由来……

  子产曰: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
  政事好比农活,日夜操心,只有一开始就思虑周全,最后才能成功。政事好比农田里有田埂,想好了就从早到晚去践行,并且不超出既定方针,这样才会少有过失。

  此外,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子产在思想上同样有着独到之处,比如公元前524年郑国遭遇火灾之前他就提出天道远、人道迩的观点。
  对于天道,对于鬼神,子产可以存而不论,但是对于人道,对于人事,子产以为不能如裨灶那般完全依托于祭祀,这是他重民轻神思想的一次具体体现。
  上半部得一管仲,下半部得一子产,此乃春秋是也。
  @catslover 2017-04-25 21:44:56
  上半部得一管仲,下半部得一子产,此乃春秋是也。
  ——为这句话鼓掌。
  -----------------------------
  不完全算原创,还是借鉴了古人的观点...
  当然了,对于把子产誉为春秋第一人的看法,我还是持一定保留态度。

  @catslover 2017-04-25 21:55:57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总要拿成就说话。我认为如果能给子产更大的舞台,他的成就会更大,然而历史没有假设,虽然有时候看上去不公平。不管是当时的成就,还是对后世的影响,子产都是不如管仲的。但不管怎么说,子产都是春秋时期一流的人物。子产跟管仲也有相似之处,都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也都非常务实。
  -----------------------------
  是,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政治家不比别的行业,他们如果在当时不能取得巨大成就的话,想在死后翻盘几乎是件不太可能的事情,历史往往记住的是他们的功业,能力是他们完成功业必须具备的能力。

  其实从子产出现一开始我就尽量在多给他篇幅,也算是我自己对他的欣赏,随着子产时代的结束,留给春秋时代的好日子也就没几天了...

  @catslover 2017-04-25 21:55:57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总要拿成就说话。我认为如果能给子产更大的舞台,他的成就会更大,然而历史没有假设,虽然有时候看上去不公平。不管是当时的成就,还是对后世的影响,子产都是不如管仲的。但不管怎么说,子产都是春秋时期一流的人物。子产跟管仲也有相似之处,都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也都非常务实。
  -----------------------------
  @o弘毅o 2017-04-25 22:02:57
  是,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政治家不比别的行业,他们如果在当时不能取得巨大成就的话,想在死后翻盘几乎是件不太可能的事情,历史往往记住的是他们的功业,能力是他们完成功业必须具备的能力。
  其实从子产出现一开始我就尽量在多给他篇幅,也算是我自己对他的欣赏,随着子产时代的结束,留给春秋时代的好日子也就没几天了...
  -----------------------------
  @catslover 2017-04-25 22:04:13
  相比之下,理论家就占便宜了
  -----------------------------
  理论家们心里苦啊,他们很多活着的时候很多温饱问题都不容易解决么,孔子他老人家当年就差点没饿死了...
  @o弘毅o 2017-04-25 22:16:59
  理论家们心里苦啊,他们很多活着的时候很多温饱问题都不容易解决么,孔子他老人家当年就差点没饿死了...
  -----------------------------
  @catslover 2017-04-25 22:27:18
  我刚才也想到他老人家了。不过孔子虽然不是大富大贵,我看他平时日子也过得挺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么。其实比起生活上的困顿,这些人最大的痛苦还是仕途上不得志呀。孔子还是很豁达的,李白就写了好多诗出来。
  -----------------------------
  恩,孔子要是安于现状混个温饱其实不难,这样也不用周游列国四处碰壁,李白要是乐得给皇帝当当写手小日子过的也会很滋润,偏偏他不甘心为了拍领导马屁而写诗。
  我是不是在影射谁...
  @点点断月点 2017-04-25 22:38:57
  @o弘毅o 2017-04-25 22:16:59
  理论家们心里苦啊,他们很多活着的时候很多温饱问题都不容易解决么,孔子他老人家当年就差点没饿死了...
  —————————————————
  孔子起码祖上阔过,也算个小贵族啊!而李白的诗又不是老掉牙的酸文,没看出来有多少怨气啊!
  -----------------------------
  李白的诗总体而言是很豪放大气的,他也是我最喜欢的诗人。

  当然了,他的仕途混得非常糟糕,这些难免也会在诗里有所体现,总体而言对他的地位没任何影响。
  @点点断月点 17854楼 2017-04-25 23:56:00

  李白被流放的事啊!我也想做官啊!不过,估计除了蹉跎岁月之外,就是自怨自艾了!
  -----------------------------
  做官?
  看来点点应该不是妹子啊,小姑娘应该猜错了...
  @catslover 2017-04-26 08:02:57
  我们现代的读书人选择多了,不再只有做官一条路了,成功的路有万万条啊,比李白幸运。
  -----------------------------
  确实啊,李白那才华要搁现在干点什么都比他那个时代受用,以他对酒的喜好茅台五粮液岂不是抢着找他代言,想想都是美滋滋啊...
  782 无射大钟
  提几句:
  子产这一页翻过去以后,我们接下来会把伍子胥作为重点。
  我个人以为,伍子胥是一条很好的线,通过他的经历可以很好的把吴国和楚国串联这个在一起,而吴国在春秋末期强势崛起乃至争霸也是这个阶段的重中之重。

  当然了,在此之前我们会抽空关注一下周王室,通过景王以及接下来王室一系列的混乱,我们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到到了春秋末期天子是个怎样的状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景王去世后爆发了一场内乱,根源还是在于继承人的问题上,这场内乱持续时间非常久,牵扯到晋、楚等不少诸侯国,并且还带来了其它值得关注的话题,后面我们慢慢聊。


  782 无射大钟

  公元前521年,春,我们先来聊聊天子,看看景王的最新动态。
  话说这一年景王执意铸造了一套大型编钟,叫做『无射』『音同义』,引来上下一片反对声。
  春秋时期,宫、商、角、徵、羽等被称作『五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并称『十二律』,两者合称『五音十二律』,这套编钟因钟声合乎无射的音律而得名。

  朝中大夫为什么会反对景王铸钟?
  一来经费有限,说白了一个字穷……
  二来无射钟实在太过庞大,被人视为了不祥之物。

  早在3年前,也就是公元前524年时,景王准备废除市场流通的小钱而改铸大钱,遭到了『单穆公』的强烈反对。
  作为单国国君,单穆公尽心辅佐周王室,在他看来,历来国家只有天灾降临的时候才会统计财货、权衡钱币的轻重,为的是方便救济百姓。如果百姓嫌钱轻物重,就铸大钱辅佐、小钱流通,此时反之如果百姓嫌钱重物轻,就多铸小钱,同时不废大钱,于是就变成了小钱铺佐、大钱流通,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突然就废除小钱而铸造大钱,否则让百姓手头的小钱成了无用之物只会萌生逃亡之心。
  可是呢,景王压根就不听,还是下令铸了大钱……

  景王铸造大钱一事本来已经搞得不少百姓破产,如今又要铸大钟来加重民众的负担,单穆公这次当然又要提反对意见了。
  单穆公认为,编钟嘛,不过是用来奏乐的,先王铸造乐钟的时候,大不出二尺二寸半,重不超过一百二十斤,可是景王倒好,打算铸的这个钟大小不符合规制,钟声中听不出和声,规格上又不能成为标准,既无益于乐又浪费民众财产,实在是没有必要。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景王仍然没有听单穆公的意见,大钟已然铸成……

  虽然大钟铸成,关于钱财经费的讨论已经失去意义,不过正因为这套编钟太大,已经远远超出原有的规格和标准,所以大夫『泠州鸠』『音同零』就说了:声音,是音乐的基础,钟磬,是发音的乐器,细小的声音需饱满,宏大的声音需浑厚,一切和谐,美好的音乐才能完成。
  简单点说,泠州鸠认为无射钟不够和谐。
  于是乎,景王赶紧安排乐工奏乐,随后乐工发来报告:乐音和谐……

  有了乐工的鉴定报告,景王当然不干了,非要找泠州鸠讨个说法。
  泠州鸠说道:您还是不明白其中的缘故,君王制作乐器,百姓非常高兴,这才叫做和谐;现在您花费了财物而民众疲惫怨恨,所以我才不认为这是和谐。古语云『众志成城,众口铄金』,百姓都喜好的事情,很少有不成功的;百姓都厌恶的事情,很少有不失败的。您在三年里面耗费钱财的事情做了两件,恐怕至少有一件是要失败的。
  另外,关于这个不和谐其实还有另外一个解释,泠州鸠以为,无射大钟虽然霸气,敲起来也声势惊人,但是乐声入于耳而藏于心,无射大钟没有按照原有的标准来制作,钟声粗大而和谐,长久以往天子的内心肯定会承受不住。

  承受不住会怎么办?
  承受不住就会内心感到不安,内心不安就会生病。
  生病又会怎样?
  这就太简单了,抢救不及时就会挂掉……

  甭管泠州鸠的这套理论有没有道理,你还别说,仅仅只是在无射大钟铸成的第二年,景王还真就去世了。
  不知道去世之前景王的内心会不会感到不安……
  @Cassie向阳花 2017-04-27 09:54:57
  顶
  -----------------------------
  向阳花好
  大家晚上好
  话说人民的名义终于要大结局了,坑我好多时间了...........
  783 昭关难出
  提起昭关,各位当然就知道说的是谁了...

  783 昭关难出

  所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历来因为音律而衍生出来的故事不在少数。
  景王铸无射,说的是他无视劝谏,无视传统,无射大钟也因景王随后不久的去世被视作了不祥之物。
  至于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说的则是有才有德之人被弃置不用,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的一种现象,此话出自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

  就在此时此刻,伍子胥的出逃,费无极的受宠正是这一现象写照。
  当年,楚庄王继位之初并没有把心思放在治国和寻求霸业之上,沉迷于酒色之中的同时甚至发诏不准任何人谏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夫伍举冒着生命危险问了楚庄王一个问题:什么鸟落在高山上,三年不飞也不鸣,于是有了楚庄王的一鸣惊人。
  楚灵王时期,楚国举国之力修建章华台,大夫伍举和楚灵王一同登上高台,就在楚灵王登高望远、一片溢美之词时伍举却极力劝谏他应把安定民众当做乐事,而不是为了区区土木工程的巍峨高大而弄得百姓怨声载道、国库空虚,楚灵王此后还真有所收敛。
  到了楚平王,太子建逃到宋国时太师伍奢先是质疑楚平王抢夺伯嬴一事,后又劝谏楚平王不要听信谗言而疏远至亲。
  伍家三代,均为楚国忠臣,唯独可惜的是到了伍尚、伍子胥两兄弟这里就给断了,毕竟一个被杀,一个跑路,而且楚国还要到处去抓……

  话说伍子胥到宋国之后遇上华向之乱,无奈只得与太子建一道又跑到了郑国,虽然郑定公对太子建比较友好,不过太子建一行人在郑国并没有呆上多久,而是又到了晋国并得到晋顷公的接见,看来楚才晋用的故事要再次上演。
  对于太子建的到来,晋顷公有了想法,两个一合计,晋顷公表示既然太子建跟郑国的关系不错,不妨让太子建再回到郑国去作内应,晋国到时候发兵从外面进攻。里应外合,灭掉郑国,到时候再把这里分封给太子建,岂不美哉。
  于是,太子建等人再度来到郑国,然后赶在里应外合之前就被郑定公和子产给杀了……

  你看,我们在给子产进行总结的时候竟然忘了这样的大事……
  问题是,太子建怎么就让郑定公和子产给办了呢?
  原来,回到郑国后太子建对手下一个随从不满准备杀掉他,偏偏这位随从又知道太子建此番返郑的目的,于是赶紧就把这事告诉了郑国,上回对太子建不错的郑定公当然就得翻脸了……

  太子建这一死,还留下个儿子『公子胜』,可就为难了伍子胥,郑国肯定是呆不下去了,于是他只得带着公子胜跑路,目标是吴国。
  到了吴楚交界的『昭关』『今安徽含山县一带』时,迫于形势伍子胥、公子胜两人一度到了必须分开独自行动的地步,以至于到了后来还演化出伍子胥一夜白头使得昭关官兵认不出他的典故来。
  当然了,凡事都得有个过程,我们认为一夜白头的事情是不太科学的……

  出了昭关后,伍子胥逃跑来到一条江边,后面仍有追兵紧跟,危急之下恰好江上有一个渔翁渡伍子胥过江才为他解了这个围。
  等到过江以后,伍子胥解下佩剑赠与渔翁以示感谢,并表示这柄剑价值百金。
  然而渔翁说道:楚国为了追捕伍子胥,出了五万石粮食的赏金,并且还加封爵位,我连赏金、爵位都不要,难道会要你这宝剑?
  也就是说,渔翁早已识破伍子胥的身份,并对伍子胥的这一举动表示了明显的嫌弃……

  对于渔翁,这个故事还有着另外一个更加凄美的版本。
  就在渔翁拒绝伍子胥的佩剑之后,渔翁同时拒绝告诉伍子胥他的姓名,伍子胥渡江后向前走了几步,等到再回头的时候却发现渔翁已经沉船并溺水自杀,将两人的这段故事尘封于滔滔江水之中。
  渔翁以死留给伍子胥的,是通往吴国的道路,以及越发沉重的仇恨。

  只是,通往吴国都城的道路也并非就此平坦,路上伍子胥一不小心生了病,在中途耽搁了一段时间,而且是沦落到了要饭的地步,就这么一路要饭才到达了吴都……
  后来的故事我们就知道了,伍子胥设法得到了吴王僚的接见并献计伐楚,公子光不想自己计划被打乱便否了伍子胥的提议,随后伍子胥看清吴国局势,向公子光进献勇士专诸后便退居郊野等待属于他的时机到来。
  对了,强调一点,以上的事发生于公元前522年,属于录播,而非现场直播……
  @catslover 2017-04-27 22:18:27
  一夜白头这事据说真是有的。比如路易十六的王后,在被抓之后迅速白了头。如果头发白得不够快,那是受到的刺激不够深......
  -----------------------------
  哈哈 时差姐姐是学医出身的,我不敢和你仔细讨论科学性...
  我其实想说的是,伍子胥过昭关的那段故事民间演义色彩过重,我自己并不信。

  不过,真的可以一夜白头么...
  @o弘毅o 2017-04-27 21:47:00
  大家晚上好
  话说人民的名义终于要大结局了,坑我好多时间了...........
  -----------------------------
  @catslover 2017-04-27 22:25:28
  我对这部戏的演员兴趣更大。张丰毅,许亚军,陆毅一起出现,感觉很奇妙啊。如果再来个周里京就更好了。
  -----------------------------
  说实话,真要打分的话,以我自己的角度我不觉得这部连续剧可以得高分。

  我感兴趣的是周梅梅抛出了很多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当下社会真实存在的。
  而且周梅梅其实就是一个高级黑,他对人物的塑造偷偷摸摸在打各种人的脸,然而本身剧情又编排得太理想化,所以让人,或者说让我很难相信侯亮平能够起到的现实意义又有多大。
  @禅___静 2017-04-27 22:33:03
  晚安
  -----------------------------
  这么早不符合才女风格啊,要不咱再唠五毛钱的嗑呗。
  @禅___静 2017-04-27 22:33:03
  晚安
  -----------------------------
  @o弘毅o 2017-04-27 22:33:59
  这么早不符合才女风格啊,要不咱再唠五毛钱的嗑呗。
  -----------------------------
  @catslover 2017-04-27 22:39:37
  那你得先拿五毛钱出来啊
  -----------------------------
  我拿出一块钱来了,而且还放桌子上了,时差姐姐和才女分了呗,前提是你们自己来拿...
  @catslover 2017-04-28 22:20:27
  天涯又抽风?说我的回复可能含有违法内容?
  -----------------------------
  时差姐姐这是要干大事啊
  @catslover 2017-04-28 22:24:09
  @catslover 2017-04-28 22:20:27
  天涯又抽风?说我的回复可能含有违法内容?
  —————————————————
  @o弘毅o 17897楼 2017-04-28 22:22:00
  时差姐姐这是要干大事啊
  —————————————————
  果然是zhu惹的麻烦。我错了,不该用这种可爱的动物形容对楼 主。
  -----------------------------
  我 怎么好像知道时差姐姐想说什么了 只能说涯叔抽得好...
  @Cassie向阳花 2017-04-28 07:58:43
  顶
  -----------------------------
  向阳花好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