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815 晋铸刑鼎

  公元前513年,我们先简要播报几则新闻。
  从齐国申请去往晋国之后,流亡在外第五个年头的鲁昭公从乾侯再次回到了郓地,随后齐景公派了大夫高张前来慰问。
  高张我们不陌生,孔子前些时候去齐国就是做的他的家臣,不过高张此次慰问绝非善意,因为他竟然称呼鲁昭公为『主君』。

  通常情况下,主君这样的称呼用于卿大夫家臣对卿大夫,很显然齐国对鲁昭公投奔晋国一事表达了不满,于是故意借慰问的名义来羞辱他。
  毕竟自己的都城都回不去,鲁昭公还能怎样呢?
  鲁昭公想想也是气不过,所以干脆再次跑到乾侯投奔晋国去了……

  到了3月13日,洛邑再次传出消息,王子朝余党召简公、尹文公等人被杀,说明王子朝之乱尚未真正平息;
  5月25日,『王子赵车』再次发动叛乱,不过被阴不佞,也就是为敬王上交『石头』的那位给击败;
  几起事件共同表明,随着王子朝逃亡至楚国,其余党在洛邑已然失势,不过敬王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彻底结束这场纷争,我们还需随时保持关注。

  到了这一年冬季,晋国倒是干了一件大事,上军佐赵鞅和下军将荀寅在汝水岸边筑城,所谓的汝水岸边,也就是公元前525年被晋国所灭的陆浑一带。
  筑城并不是重点,重点是随后赵鞅、荀寅向晋国的百姓征收了四百八十斤铁,这件事情说明了什么呢?
  至少说明一点,晋国此时已经有了很多铁,这不一下子就征收了多达四百八十斤的铁……

  问题是赵鞅、荀寅征收这么多铁用意何在?
  很快我们就知道了答案,他们把铁用来铸造刑鼎,鼎上铸着当年士匄所制定的刑书。
  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鼎的23年之后,晋国也有了自己的刑鼎,而且用的材料是代表着更先进生产力的铁。

  不出意外,孔子对于铸刑鼎的行为再次表达了强烈的反对。
  子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孔子看来,晋国此举是失掉了自唐叔所传下来的法度,废弃法令而铸刑鼎,这样一来百姓都能看到鼎上的条文,也就因此而不尊敬权贵,贵贱没有次序,也就无法治理国家,而且士匄当年的刑书本身就是在夷地检阅时制定的,它是违犯晋国旧礼的乱法,是不能当做法律的,晋国恐怕是要灭亡了。

  我们还记得,和孔子同样反对子产铸刑鼎的,还有晋国的羊舌肸,如今羊舌肸早已不在,甚至羊舌氏都已经被灭族,不过晋国同样有人也不看好晋国铸刑鼎的行为,这个人正是晋国太史『蔡墨』。
  作为太史,蔡墨自然清楚晋国铸刑鼎背后的玄机,他是这样评价的:荀寅不过是下卿,却违反上面的命令擅自铸造刑鼎以此作为国家的法律,他是违犯法令的罪人,加上士匄当年改变晋文公制定的法律本身就不可取,范氏、中行氏恐怕是要灭亡了。

  结合孔子和蔡墨的观点来看,士匄当年的刑书本身并不被他们认可,毕竟乱了祖上的诸多规矩,这是其一;
  身为下卿的荀寅擅自铸造刑鼎一事,背后得到了中军佐士鞅的支持,实际上告诉我们这是中军佐士鞅与中军将魏舒之间的一次博弈,这是其二;
  铸造刑鼎是会带来灾难的,轻则范氏、中行氏灭亡,重则甚至是晋国本身走向灭亡,公族尽灭的背后六卿之间的斗争已经开始变得激烈,这是其三。

  至于蔡墨为什么不认为同样参与铸造刑鼎的赵鞅会给赵氏带来祸患?
  蔡墨说了,恐怕还是要牵涉到赵氏的,毕竟赵鞅也参与了,但是赵鞅是出于不得已,如果修养德行,说不定是可以避免祸患的。
  后来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惊人的预言……
  @catslover 2017-05-29 21:52:33
  端午节不是明天吗?
  -----------------------------
  呵呵 这个节就是为端午放的 哪天无所谓啦
  @点点断月点 2017-05-28 23:42:12
  端午快乐!晚上好!按照昨晚讲的,我还以为会讲孙武了呢!
  -----------------------------
  呵呵 孙武的事情我们会慢慢讲的 时不时来上一段
  @tqzrd 2017-05-29 07:27:36
  端午节快乐!
  -----------------------------
  t姐好
  大家晚上好
  816 游吉送葬
  816 游吉送葬

  从郑国到晋国,从子产到士鞅,不到30年的时间,成文的法律相继以刑鼎的形式被公布于众,不出意外的是均遭到了强烈反对。
  子产铸刑鼎,羊舌肸认为百姓们在知道刑法后会失去对权贵阶级的敬畏之心;
  士鞅铸刑鼎,孔子更是明确表示一旦贵贱没有了次序,国家便无从治理。

  我们的角度来看,羊舌肸、孔子都是当世的大贤人,但是他们的观点或多或少都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但是话又说回来,两次铸刑鼎,子产开了成文法公布的先河,受到了后来人的高度评价,士鞅铸刑鼎影响却远不如前者,甚至遭致不少诟病,原因究竟出在哪里?
  身份来看,子产作为郑国执政,铸刑鼎的背后是他认真审视社会演变趋势这一过程,他的根本出发点在于提高郑国的生存能力;
  士鞅作为中军佐,地位屈居于中军将魏舒,安排赵鞅、荀寅将当年士匄制定的法律铸于刑鼎的背后意味着六卿内部的政治斗争,他的根本出发点在于扩大自身的影响。
  所以对于晋铸刑鼎一事,太史蔡墨最后的结论是:『擅作刑器,以为国法,是法奸也』。

  为了印证蔡墨的观点,我们稍微剧透一下,几年之后,魏舒外出打猎时死在外地,接下来成为中军将的自然就是士鞅。
  随后,士鞅随便找了一个理由就撤除了安装魏舒尸体的柏木外棺,士鞅公然贬低已故的魏舒有没有依据呢?
  必须是有的,毕竟刑鼎都是在他的授意下完成……

  当然了,魏舒的死在几年以后,晋铸刑鼎一事更多还是从侧面告诉我们他魏氏和范氏关系不佳,而荀寅所代表的中行氏则站在了范氏一边,姬姓公族尽失、异姓卿士内斗为晋国所带来的危害逐步显现出来。
  对于当下的格局,晋顷公会怎样看?
  公元前512年,6月,晋顷公卒……

  从公元前525年到公元前512年,晋顷公在位共计14年,随后,其子『姬午』即位,史称『晋定公』。
  晋顷公在位期间的情况我们已经做过简要回顾,亮点主要在于王子朝之乱后的两次勤王,算是对晋国霸主地位的有效维护,问题则更多在于比起前面几位国君存在感变得更弱,诸如祁氏、羊舌氏的灭族成为六卿夺权的真实写照。

  比如到了8月,等到晋顷公下葬时,郑国执政游吉前去吊唁并送葬,结果遭到了中军将魏舒的刁难,他派士景伯质问到:当年晋悼公的的丧事,郑国派了子西吊唁,子蟜送葬,为什么这次只有一个人?
  魏舒看来,郑国明显是对晋顷公的葬礼不够重视……
  游吉是这样回答的:诸侯之所以归服晋国,就是认为晋国有礼。所谓的礼,就是小国要事奉大国,大国也要爱抚小国。事奉大国在于恭敬地按时执行命令,爱抚小国在于体恤小国的缺乏。按照先王的制度,诸侯的丧事,士吊唁,大夫送葬,只有朝会、聘问、宴享、军事行动才派遣卿一级的官员。郑国处在大国之间,除了供应大国所需的贡品,还要参与战备以防意外,晋国的丧事,郑国闲暇无事的时候先君也曾经亲自来送葬,如果不得闲暇,即使是士、大夫有时也难于派遣。比如灵王的丧事,我们先君郑简公当时在楚国,所以派了先大夫印段前去送葬,他不过是郑国的下卿,天子的官吏也没有责备我们,这是因为体恤郑国。现在倒好,晋国不但不明白郑国的忠诚,而且责备郑国不按过去的礼节参加丧礼,但是过去的礼节根据实际情况也是有隆重、有减省,根据隆重,对不起,郑献公年纪小不能前来,根据减省,那么我已经在这里了,请仔细考虑一下。

  游吉有理有据驳斥了晋国的指责,士景伯还能说什么呢?
  作为大国,晋国除了被狠狠打脸,好像确实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这个时间点上,我们额外聊个有趣的话题,与刺客有关。
  番外篇-刺客要离
  番外篇-刺客要离

  公元前513年,吴王阖闾即位的第二年。
  吴王僚被刺之后,他的两个弟弟公子掩馀、公子烛庸逃到楚国,这件事情随后我们再聊,我们说说他的儿子『庆忌』。
  据闻,这个庆忌是吴国一等一的猛士,吴王阖闾曾经亲自乘驷马座驾追到江边却也一直追不上他,用箭射他,他也能用手把箭接住而伤不了他。
  所以庆忌带着自己的人马逃走之后,吴王阖闾可谓如鲠在喉,一直为此担忧,出于对伍子胥的信任,他把这个难题再次交给了伍子胥……

  伍子胥还能说什么呢,毕竟专诸行刺吴王僚的时候当场就已经被杀。
  但是毕竟伍子胥也是想进步的人,所以他肯定不会说我也很无奈啊……
  伍子胥表示吴王阖闾你别急,我给你找个人,你跟他商量商量,问题肯定是能解决的,伍子胥说的这个人叫做『要离』。

  伍子胥上哪认识的这么多刺客呢?
  伍子胥表示,他曾经亲眼看到过要离羞辱一个叫做『椒丘祈』的勇士。

  当时,椒丘祈为齐景公出使到吴国,经过淮河渡口的时候准备让马在渡口喝水,管理渡口的小官就说了,不要在这里饮马,小心河神跳出来把马给杀了。
  椒丘祈不信邪,河神不客气,于是马果然被河神没收,慢慢沉到水中……
  椒丘祈还是不信邪,手持宝剑愤怒的跳入水中和河神决战,几天之后才出来,而且还瞎了一只眼睛。

  这跟要离有什么关系呢?
  也没多大关系,反正是番外,可以不负责任的吹,所以我们不妨尺度稍微大一点。
  那啥,这里主要是为了表现椒丘祈真的很猛,为后面衬托要离做铺垫……

  到了吴国之后,正好赶上朋友的丧事,椒丘祈当然不会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当着众人把自己一阵猛吹,毕竟别人也是跟河神决斗过的勇士嘛。
  于是,坐在他对面的要离看不过去了,要离表示,你跟河神在水中决斗,不仅丢了马,丢了车夫,还把自己眼睛搞瞎成了个残废,你在这有什么好吹的?
  椒丘祈顿时感觉自己受到了一万点伤害的暴击……

  背景交代完毕,我们知道椒丘祈有勇,但是无谋,所以被要离当众羞辱,我们也知道伍子胥通过这件事情认识了要离,所以吴王阖闾想要除掉庆忌的时候,伍子胥不失时机的推荐了要离。
  对了,要离本人表示形象还不够高大,得再加点戏……

  羞辱事件完了之后,要离知道椒丘祈晚上肯定会来报复,所以他第一件事就是吩咐老婆晚上把门窗全部打开,欢迎椒丘祈的到来。
  歌词不就是这么唱的么,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来。
  到了晚上,椒丘祈果然登门拜访。

  敲门?
  不用,门没关;
  进入厅堂?
  好像也没上门闩。
  再走进卧室,要离散着头发躺床上一点不害怕的样子。

  于是椒丘祈一手持剑,一手揪着要离的头,两人开始了一段愉快和谐的谈话。
  椒丘祈:你犯了三个该死的过错,知道不知道?
  要离:不知道。
  椒丘祈:一、你在富豪家里当中羞辱我;二,回家不关门;三,睡觉也不加防备。
  要离:我没有犯三个该死的错,但是你有三种没有德才的惭愧,你知道不知道?
  椒丘祈:不知道。
  要离:我在大庭广众羞辱你,你不敢当场报复,这是第一种无能;进我家门不敢吭声,登堂毫无声响,这是第二种无能;用手揪歪我的头才敢大声说话,这是第三种无能。

  于是,椒丘祈再次被暴击……
  最后,要离的教育使得椒丘祈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无能,羞愧之下他干脆拔剑自刎……

  如此勇士相助,庆忌还有什么好担心的,但是真正见到要离的时候,吴王阖闾的内心其实是崩溃的。
  为什么呢?
  因为本来吴王阖闾是想找个人去盖姚明的冒,没想到伍子胥给他推荐的人竟然是郭小四……

  你们发现没有,其实写番外篇挺爽的,一点拘束都没有,想怎么吹就怎么吹……

  好吧,其实是因为吴王阖闾看到的要离身材瘦小,一副完全没有战斗力的样子。
  不过人家要离自己都承认了,自己确实是瘦小无力,面对着风就会向后倒,背着风就会向前倒。
  用这样的人去对付自己四匹马都追不上的庆忌,吴王阖闾觉得玩笑开得有点大……
  伍子胥同志,你很搞笑你知道么……

  事实证明,这个玩笑开得的确有点大,要离向吴王阖闾承诺,只要吴王信任他,他一定把庆忌给拿下。
  该不该信任要离?
  吴王阖闾表示要不试上一试呗,万一要离口才好把庆忌给说死了呢……

  于是,吴王阖闾派人把要离的妻子儿女抓来在闹市烧死,并且陈尸示众,还宣布要离犯了什么什么罪要全城通缉,背负血海深仇的要离只得畏罪潜逃……

  要离一路逃,一路散播怨言,表示自己根本就是无罪,而且还被吴王阖闾害得好惨,就这样他逃到了卫国。
  为什么是卫国?
  因为庆忌在这里……

  要离找到庆忌,把自己的悲惨遭遇一阵渲染,可谓悲伤逆流成河,以至于要离每每四十五度仰望星空,都想要为妻女报仇。
  恰好要离又说自己掌握了吴国的核心机密,希望能够依靠庆忌的力量杀回吴国,手刃吴王阖闾。
  庆忌果然心动了,毕竟一来自己也能为老爹报仇,二来搞不好吴王的位置就是他的了……

  3个月后,庆忌带着自己精心训练的士兵,雄赳赳气昂昂跨过扬子江,剑指吴国。
  不对,还没跨过长江的时候就出事了……
  庆忌一行到达江中的时候,要离准备搞事了。

  当然了,要离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瘦小无力的缺点,所以他故意选择坐在了庆忌的上风,先是靠着风力用矛勾掉了庆忌的帽子,然后顺着风刺向庆忌。
  由此来看,要离确实没说谎,他的力气是真的小,杀个人还要借点风力……

  当时的庆忌是这样的,他回过头一把就甩掉了要离的矛,揪住他的头就往水里按,一连按了好多次。
  又是揪头,套路和椒丘祈一样,庆忌肯定不知道椒丘祈这么弄是受到过暴击的……
  接下来要离会怎样对庆忌进行暴击呢?
  要离表示都这份上了还玩什么暴击,不被庆忌爆菊就不错了……
  然而,庆忌还是死了……

  庆忌为什么会死?
  我们回放一下:要离挑掉庆忌的帽子,然后顺着风刺向庆忌。
  顺着风刺向庆忌。
  刺向庆忌。
  停……

  各位看清楚没,要离这次很聪明,被揪头发之前就暴击了……

  庆忌死之前感叹要离也是勇士一名,表示一天之内杀死天底下两个勇士实在不好,所以专门交代手下不准杀要离,放他回去以此表彰他的忠诚。
  为什么是两个勇士?
  因为庆忌认为自己也是天底下一等一的勇士,而且说完这些就死了……

  所以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就明白了,从一开始这就是一个阴谋,要离的悲惨完全就是故意的,为的就是博得庆忌的同情与信任,更难得的是虽然要离成功刺死庆忌,但是庆忌却惺惺相惜的决定放过要离。
  最后,高潮来了,要离对庆忌的随从表示,杀自己的妻子儿女来侍奉君主,这是不仁;为了现在的君主杀原来君主的儿子,这是不义;不仁又不义,还活着干什么呢。
  于是,要离纵身跳入江中……

  要离刺庆忌,可谓可歌可泣,却也莫名其妙,明知道自己不过是不仁不义之举,他这是图的什么呢?
  别忙下结论,庆忌的随从眼看要离没有断气,把他又给救上来了……

  要离:我难道想死都不行么……
  随从:别啊,等候吴王给你赏赐爵位俸禄多好啊。

  随后要离自己斩断手脚,自杀而死……




  这一节原本我打算正经的分析一通的
  但是既然我们已经这么不正经的把事情交代完毕了
  想必大家也知道我对要离的态度了吧...
  @catslover 2017-05-29 23:03:24
  @o弘毅o 18417楼 2017-05-29 22:55:00
  这一节原本我打算正经的分析一通的
  但是既然我们已经这么不正经的把事情交代完毕了
  想必大家也知道我对要离的态度了吧...
  —————————————————
  这一段很多人看得应该很爽,虽然bug不少......
  -----------------------------
  就是因为bug太多,所以我不需要专门去解释...
  @catslover 2017-05-30 22:49:25
  这个点了还不更新,非得让大家催一催呀
  -----------------------------
  反正大家都睡了呗 时差姐姐除外...
  估计这个点就时差姐姐在了,话说你们那边有粽子吃没有呢。
  817 吴灭徐国
  817 吴灭徐国

  吴王阖闾即位之后,我们提到吴王僚的两个弟弟公子掩馀和公子烛庸,听闻朝中变故后当时他们并没有向季札一样回国,而是投降了楚国。
  说起来,吴王阖闾对两位的做法是很不满的,在他逐步坐稳位置后当然也是想把两位给抓回来的,于是因为这事吴王阖闾还专门把徐国给灭了。
  为什么是徐国……

  原来,吴王僚被刺之后,公子掩馀和公子烛庸一开始倒没有直接投奔楚国,而是分头行动,公子掩馀逃奔徐国,公子烛庸则逃亡至『钟吾』。
  徐国我们有过介绍,这是一个夏、商时期就存在的东夷古国,周朝成立之后和徐国关系一度处得也并不融洽,典型如鲁国在分封之初就经常与徐国发生摩擦,到了穆王时期徐偃王不但称王,而且还带着东夷十余小国同周朝对着干,也就是西游的穆王赶回及时才避免了类似太康失国的悲剧发生,造父也因为穆王御车有功被封于赵城,从此才有了赵氏。
  至于钟吾,则是周朝时期分封的一个小国,地理位置来看紧邻徐国,在今江苏新沂、宿迁一带。

  公子掩馀和公子烛庸分别跑路之后,吴王阖闾很快便要徐国和钟吾抓人上交,徐国和钟吾配合不积极的情况下两位公子逃奔楚国,然后有了下面的一幕。
  当时,楚昭王对公子掩馀和公子烛庸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不仅派了监马尹『大心』迎接两位公子住在养邑,而且又派莠尹然、沈尹戌在那里筑城,并且大封土地,把城父和胡邑也都封给了他们。
  楚昭王为什么会对公子掩馀和公子烛庸这么客气?
  其实他也知道一个道理,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养着两位吴国公子正是为了在恰当的时候对付吴国……

  楚昭王庶长兄宜申,也就是拒绝出任国君的那位倒是劝谏楚昭王了,他说到:吴王阖闾才得到国家,和百姓同甘共苦,把他们看成像儿子一样,让他的仇人公子掩馀和公子烛庸强大,这是加重吴国对楚国的愤怒,恐怕不太合适。
  然而,楚昭王并没有听从宜申的劝谏……
  吴王阖闾知道楚国的计划后自然是十分生气,先是于公元前512年12月逮捕了钟吾国君,随后后派兵攻打徐国。

  明明是楚国干的好事,吴国为什么收拾的是钟吾和徐国呢?
  毕竟他们没有很好执行吴国的命令,导致公子掩馀和公子烛庸逃到了楚国……
  至于攻打徐国一事,吴军倒是表现出了非常高超的战术水平,他们并没有直接围攻城门,而是依据地形将山上的水堵住并引入徐国城内,轻轻松松就把徐国给灭了,实在是低碳又环保……

  徐国被灭后,国君『章禹』剪断头发、带着夫人亲自迎接吴王阖闾,吴王阖闾对其加以慰问后将其送走。
  为什么要送走徐君章禹?
  这不徐国已经被灭了么,从此以后不再是章禹的地盘,当然要将他打发走了,于是,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徐国就这样退出历史舞台,原因仅仅是没有完成逮捕公子掩馀的任务,你说亏不亏……

  灭徐之后,吴王阖闾倒也打起了楚国的主意,他对伍子胥是这样说的:当初你说进攻楚国,我知道是能成功的,但是但恐怕他们派我前去,又不愿意别人占了我的功劳,所以没有同意。现在我可以独自有这份功劳了,进攻楚国会怎样?
  伍子胥:楚国执政的人多而不和,没有人敢承担责任。如果组织三支部队对楚国打游击,一支部队到那里,他们必然会全军应战。他们出来,我们就退回来;他们回去,我们就出动,楚军必定在路上疲于奔命。等他们乏以后再派三军继续进攻,必定大胜他们。
  伟大的游击战告诉我们,楚国的苦日子不远了……
  @catslover 2017-05-30 22:49:25
  这个点了还不更新,非得让大家催一催呀
  -----------------------------
  @o弘毅o 2017-05-30 22:50:55
  反正大家都睡了呗 时差姐姐除外...
  -----------------------------
  @catslover 2017-05-30 23:11:05
  那你就该趁大家还没睡的时候更么......
  -----------------------------
  哈哈 今天估计四大护法只剩时差姐姐啦
  @o弘毅o 2017-05-30 22:51:57
  估计这个点就时差姐姐在了,话说你们那边有粽子吃没有呢。
  -----------------------------
  @catslover 2017-05-30 23:10:41
  我没有自己包,买了几个粽子,可惜娃娃们不太领情,我其实是很喜欢吃肉粽的。悲愤之下我包了一顿芸豆馅儿的饺子,倒是很受欢迎。
  -----------------------------
  我自己从来就不太爱吃带肉馅甚至是有馅的粽子 喜欢的还是什么都不放的白粽
  尖尖上沾一点白糖 简直太好吃了...
  @o弘毅o 2017-05-30 23:15:07
  我自己从来就不太爱吃带肉馅甚至是有馅的粽子 喜欢的还是什么都不放的白粽
  尖尖上沾一点白糖 简直太好吃了...
  -----------------------------
  @catslover 2017-05-30 23:18:47
  我吃甜食战斗力不行,吃白粽的时候喜欢蘸蜂蜜,比白糖香,不过吃不了多少。我一北方人,上大学之前从没吃过咸粽子,吃过之后就坚决叛变了。
  -----------------------------
  感觉蜂蜜更腻 再说了这东西其实也就是随便吃吃啊 真要多吃我就什么都不放了...

  肉粽我也吃到过好吃的,但是肉粽颜色太深,跟我心目中的白粽实在反差太大。

  那啥,这不算种族歧视吧...
  @catslover 2017-05-30 23:22:13
  昨天吃粽子的时候趁机对娃娃们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讲了屈原的故事。完了之后老大说,妈妈你的故事为什么都这么伤心...
  -----------------------------
  我记得应该是去年端午的时候,我天真的以为下一个端午的时候这个帖子就能说到屈原了,现在想来这个故事才叫我伤心...
  @catslover 2017-05-30 23:35:26
  徐国和钟吾都靠近现在山东地界了,这么看,吴国的地盘应该是相当不小的。
  -----------------------------
  面积确实不是大问题,我个人觉得问题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长期脱离中原主流文化,二是地理位置的确偏远,交通状况在当时来看也不方便,所以一直到春秋时代末期以前和中原的互动都很少。

  @catslover 2017-05-30 23:22:13
  昨天吃粽子的时候趁机对娃娃们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讲了屈原的故事。完了之后老大说,妈妈你的故事为什么都这么伤心...
  -----------------------------
  @o弘毅o 2017-05-30 23:26:12
  我记得应该是去年端午的时候,我天真的以为下一个端午的时候这个帖子就能说到屈原了,现在想来这个故事才叫我伤心...
  -----------------------------
  @catslover 2017-05-30 23:32:52
  那么,明年端午节应该能说到屈原了,吧?
  -----------------------------
  哈哈 希望如此
  @o弘毅o 2017-05-30 23:24:52
  感觉蜂蜜更腻 再说了这东西其实也就是随便吃吃啊 真要多吃我就什么都不放了...
  肉粽我也吃到过好吃的,但是肉粽颜色太深,跟我心目中的白粽实在反差太大。
  那啥,这不算种族歧视吧...
  -----------------------------
  @catslover 2017-05-30 23:32:07
  你这个确实有歧视的嫌疑,因为对肉粽的外貌有偏见而不喜欢人家的内在...
  -----------------------------
  我先下了,时差姐姐的肉粽慢慢吃...
  @点点断月点 2017-05-31 21:31:43
  肉粽才是王道,吃起来很棒!不过,多了就腻。
  -----------------------------
  @catslover 2017-05-31 22:13:41
  找到同好了,哈哈。不过甜咸之争是永恒的难题啊,每年端午都要来一波~
  -----------------------------
  时差姐姐怎么能说每年才来一波呢,南咸派、北甜派这可是不断在内斗的啊。
  @Cassie向阳花 2017-05-31 12:40:18
  顶
  -----------------------------
  向阳花好
  @征岚雪影 2017-05-31 04:20:51
  小的时候有的吃就心满意足了,吃点平时见不到的东西都很开心。想起来在外面浪的几年连粽子都没吃过,一个悲伤的故事。
  -----------------------------
  呵呵 屈原给大家放的假果然都是很惆怅啊
  @点点断月点 2017-05-31 21:31:43
  肉粽才是王道,吃起来很棒!不过,多了就腻。
  -----------------------------
  @catslover 2017-05-31 22:13:41
  找到同好了,哈哈。不过甜咸之争是永恒的难题啊,每年端午都要来一波~
  -----------------------------
  @o弘毅o 2017-05-31 22:36:00
  时差姐姐怎么能说每年才来一波呢,南咸派、北甜派这可是不断在内斗的啊。
  -----------------------------
  @catslover 2017-05-31 22:45:30
  粽子的甜咸之争每年一波,豆浆啥的那是想起来就是一波啊。我是咸派,感觉像叛国投敌一样啊......不过话说回来,我们北方虽然没有咸粽,咸豆浆,但吃甜食还是南方强啊,我到无锡吃到酱排骨的时候内心是无比震撼的。
  -----------------------------
  江浙那边甜食确实会吃得让人怀疑人生,我这个南方人都有点受不了,这点我觉得小姑娘应该最有发言权...
  818 乾侯难回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说的是鲁昭公
  对于后期的鲁昭公来说,乾侯应该是他抹不去的一个话题。
  818 乾侯难回

  吴军依山引水灭徐国,加上准备用三军分别与楚军打游击使得楚军疲惫不堪,由此来看,吴军战略战术素养比起昔日连兵车及排兵布阵都需要申公巫臣来教不知道要强了多少倍。
  吴军战斗力为什么会变得如此之强?
  自然与申公巫臣当年的技术扶贫有关,更与当下伍子胥的谋略有着直接关系,仔细一看,这两位其实都是楚国人,看来不光是楚才晋用,而且还要楚才吴用……

  其实吧,关于吴国战斗力的突飞猛进的原因,我们还得介绍另外一个重量级人物,这位高人究竟是谁,我们还是先说说鲁昭公的近况……
  公元前513年,遭遇齐国的羞辱之后,鲁昭公再次去往晋地乾侯,当时还发生过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说的是季孙意如倒也没有怠慢鲁昭公,而是安排人送了不好随从人员的衣服鞋子送到乾侯,恰好季孙意如每年都要买马,所以就让送马的人去处理此事。
  季孙意如之所以慰问鲁昭公,当然是想给晋国面子,鲁昭公倒也不含糊,收下衣物后直接就把送马的人给抓了,然后把季孙意如的马转手又给卖了……

  鲁昭公这么一闹就尴尬了,想去国外吧,齐国那样的羞辱保不齐再来一次,回国吧,显然是更加不可能,于是只得老老实实呆在在乾侯,然后想办法向晋定公诉苦……
  到了公元前511年春,上任不到1年的晋定公决定解决此事,毕竟新官上任得烧上几把火,所以他的办法很简单,直接动用兵力护送鲁昭公回国。
  季孙意如敢不敢反抗?
  我们相信他是不会和晋定公对着干的,问题在于晋国六卿可不是这么想的,比如中军佐士鞅……

  士鞅向晋定公建议到:要不先召见一下季孙意如,要是他敢不来,那的确是有失臣道,然后再攻打他也不迟。
  于是,晋国召见季孙意如,然后士鞅派人给他带话:您一定要来,我保证您不会有罪。
  由此来看,季孙意如上次给士鞅送的财物应该还在保质期内……

  随后,季孙意如放心大胆的来到晋国,上军将荀跞会见他时说道:国君让我跟你带话,为什么要赶走鲁昭公?有国君而不事奉,周朝是有一定刑的,您最好还是考虑一下。
  有什么好考虑的呢,大家都这么熟,不过是做场戏而已……
  只见季孙意如头戴粗布制成的帽子、身穿麻制衣裳,光着脚伏而对曰:事奉国君,这是下臣求之不得的事情,岂敢逃避判刑的命令,如果君王认为下臣有罪,那就请求把下臣囚禁在费地,以等待君王的查问。如果看在先君的面子上,恳请不断绝季氏的后代而赐下臣一死;如果不杀也不让逃亡,这是君王的恩惠,死而不敢忘记恩德;如果能跟随君王一同回去,那么本来就是下臣的愿望,岂敢有别的念头?

  听话不听话?
  看起来季孙意如完全不敢违背晋定公的命令,晋国霸主风采依旧,所以4月的时候季孙意如同荀跞一同到了乾侯,看这架势应该是要接鲁昭公回国,不过子家羁还是要说了:您当初一次羞耻都不能忍受,如果这次和他回去,终身的羞耻反而能忍受吗?
  鲁昭公表示当然不能,于是随从一齐说道大家等的就是这句话,等回到鲁国之后一定要把季孙意如给赶走。

  然而,鲁昭公等人实在是想的远了点……
  荀跞以晋定公的名义慰问鲁昭公后,鲁昭公想着有晋国撑腰表示回到国内后一定要收拾季孙意如时,荀跞却捂着耳朵跑开了。
  转身荀跞就回去给晋定公带话,认为虽然晋国支持鲁昭公,但是目前鲁国国人实在是不欢迎鲁昭公回去。

  虽然子家羁又想了个办法,他让鲁昭公驾一辆车混入鲁军,到时候季孙意如一定只得带着他一起回去,但是季孙意如随随便便派点人对鲁昭公威胁那么一下下,他就会发现到最后自己还是只得乖乖呆在晋国,呆在乾侯……
  @善水心 2017-06-01 20:57:48
  好久没催文啦~今天过节,楼主二更好不好啊
  -----------------------------
  我说好几天没见小姑娘了 感情过六一去了啊
  @catslover 2017-06-01 00:44:42
  鲁国这个内斗是不是家庭内部纠纷的赶脚?
  -----------------------------
  本身也是亲戚啊,大家都姓姬...
  大家节日好啊
  时差姐姐这会估计也忙着去给孩子过六一去了吧
  819 孙武出山
  随便先说几句,这一节我们终于是要专门说孙武了,但是孙武和先前我们提到的老子比较类似,正史中关于他们的描述少得可怜。

  老子之所以成为道家象征,靠的并不是他当世的事迹,更多靠的是道德经这样的作品来影响后人;
  同理,孙武之所以到现在仍被后人津津乐道,靠的也不是他当时带兵打仗的成就,更多还是孙子兵法这样的兵书。

  从先秦的资料来看,孙武的事迹乃至出身背景都是鲜有人介绍的,但是倒了唐朝以后反倒是又变得详实起来,这种奇怪的现象想来和他后来在军事上的地位有着直接关系。
  819 孙武出山

  公元前511年,秋,游击战正式展开。
  吴军侵袭楚国,先是攻打夷地,随后转移至潜地、沈尹戌带兵救援潜地,吴军退走;
  等到楚军把潜地人迁移安置好之后,吴军包围楚国弦地,楚左、右司马带兵救援弦地,吴国马上撤走……

  楚军疲于奔命,显然是因为伍子胥的计谋,此时此刻,我们要介绍一个人,因为比起计谋来,这个人伍子胥还要出色,这人就是『孙武』。
  孙武是谁呢?
  好像不用我们多做介绍了吧……

  按照伍子胥的说法,孙武是吴国人,善于用兵却又隐居在偏僻幽深之处。
  公元前512年准备伐楚之前,虽说伍子胥、伯嚭等人极力助阵,但是吴王阖闾也有自己的忧虑,毕竟伍子胥、伯嚭都是从楚国而来,而且与楚国都有着深仇大恨,吴王阖闾担心让他们带兵去伐楚伍子胥等人得把楚国消灭干净才善罢甘休。
  消灭楚国倒不是吴王阖闾担忧的,他所担忧的是以吴国目前的实力并不足以完成这件事情,强行灭楚只会让吴国元气大伤。

  所以就在这个时候,伍子胥向吴王阖闾推荐了孙武,至于伍子胥究竟是从哪得知孙武的军事才华,我们实在有些困惑……
  事实上,孙武之前的确不为外人所知,以至于我们认为伍子胥得到的一手消息也不是很准确。
  从后来的情况来看,孙武很可能出自齐国田氏,也就是齐桓公时期从陈国投奔而来陈完的后代。

  齐景公时期,我们提到出自田氏的田须无、田无宇父子二人,田无宇之子田开此前我们也有做过介绍,除了田开之外,田无宇还有另外几个儿子『田乞』、『田昭』、『田书』等,其中孙子便是田书之孙。
  田书的孙子为什么不叫田武?
  这是因为十余年前田书曾因伐莒有功而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因此田书也叫孙书。

  也就是说,作为齐国人的孙武,因为精通兵法且隐居于吴国之后被伍子胥所发现,随后推荐给了吴王阖闾。
  然而,即便伍子胥推荐了孙武,吴王阖闾仍然还是有自己的顾虑,毕竟他还是担心伍子胥推荐贤士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消灭楚国……
  于是,为了打消自己的疑虑,吴王阖闾决定亲自召见孙武,并且向他讨教用兵之道。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孙武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具体包括『始记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十三个部分。
  所以同吴王阖闾交流起兵法时,孙武可谓干货满满,每陈述其中一篇,吴王阖闾都是无不称赞。
  当然了,对于孙武的兵法,吴王阖闾其实还是不够放心……

  吴王阖闾:方法虽好,能不能稍微试验一下呢?
  孙武:当然可以。
  吴王阖闾:能不能用妇女来试验呢?
  孙武:行……

  于是,吴王阖闾叫出宫中美女几十人,以此来检验孙子兵法,不过孙武还有要求要提。
  孙武:还请给我两个宠爱的妃子,让她们当军队的队长,并且各带领一队人马。
  吴王阖闾:行……

  翻遍孙子兵法十三篇,我们好像并没有看到与后宫美女有关的内容,所以孙武究竟玩的是哪一出?
  @善水心 2017-06-01 20:57:48
  好久没催文啦~今天过节,楼主二更好不好啊
  -----------------------------
  算了下 周末很可能要断更了...
  不过还是先更吧
  820 孙武训妃
  提一点 这件事情史记中是有记载的
  或者可以说,这几乎是正式中唯一正面描述孙武的事情
  而且,具体时间交待的也不够详细...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节选)

  孙子武者,齐人也。
  以兵法见於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
  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
  於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
  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
  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
  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後,即视背。”妇人曰:“诺。”
  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於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古队长。

  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原勿斩也。”
  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於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於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原下观。”
  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於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820 孙武训妃

  孙子兵法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孙武认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在他看来,战争要通过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哪五个方面呢?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至于其中对将领的要求又包括智、信、仁、勇、严五个方面。

  既然吴王阖闾对孙武的兵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希望小小的测试一番,所以孙武开始了他的表演,情况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他选择了几十位宫中美女分为两队,并且由吴王阖闾宠爱的两个妃子作为两队的将领。
  这个实验的主题是什么呢?
  一个字,严。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孙武为美女们列队完毕之后,给她们每人都配发了一支戟,这是一种类似矛戈混合体的武器,横可刺、竖可勾,这样杀伤力更强的武器实际上也从侧面暗示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会变得越来越惨烈。
  随后,孙武训话:你们知道自己的心、左右手和背吗?
  众美女:知道……

  孙武:现在开始,我说向前,你们就看心口所对的方向;我说向左,你们就看左手所对的方向;我说向右,你们就看右手所对的方向;我说向后,你们就看背所对的方向。
  众美女:是……
  训话完毕,孙武令人摆好斧铖等刑具,并且再次强调刚才所宣布的规则,随即击鼓发令,令众美女向右。
  众美女哈哈大笑……

  孙武表示,大家对纪律还不清楚,号令还不熟悉,这是将领的过错,然后多次重复交代规则,继续击鼓发令,这次的命令是向左。
  众美女哈哈大笑……
  孙武这次说道既然规则已经讲得清清楚楚,大家却仍然不遵照号令行事,这就不再是将领的过错,而是全体军官和士兵的过错了。

  既然是大家的过错,孙武会怎么处理?
  孙武表示,必须杀左、右两队队长严肃军纪,也就是杀吴王阖闾的两个宠妃。
  吴王阖闾:……

  小实验闹出大动静,杀的还是吴王阖闾的爱妃,这可不是他想要的结果,于是在一旁观看的吴王阖闾赶紧喊停,表示自己已经知道孙武善于用兵,至于两位妃子还是不要杀,留给他日后慢慢享用好了。
  然后孙武还是坚持杀了两为队长示众……
  接下来,孙武在众多美女中重新选用的两人为新的队长,再次击鼓发令,让向左就向左,让向右就向右,没有一个人再敢哈哈大笑……

  于是,孙武派人向吴王阖闾回到到:队伍已经操练整齐,大王可以下台来验察她们的演习了,现在任凭大王怎样使用她们,哪怕是赴汤蹈火也是很容易办到的事情。
  吴王阖闾:让孙将军停止演练,回宾馆休息去,我看不下去了。
  吴王阖闾当然看不下去了,毕竟转眼的工夫两位妃子就没了,关键是他不仅不能把孙武怎样,而且还得夸孙武善于用兵……

  实事求是的讲,孙武训妃一事很能体现他的军事才华,将领严字当头,士兵自然无不服从,但是以牺牲两位妃子为代价委实显得残酷了一些,鉴于我们对孙武的事迹并不是很确凿,这事万一是假的,倒也不失为一件美事……
  @catslover 2017-06-02 21:23:08
  @善水心 18480楼 2017-06-02 09:55:00
  两位美人冤死了,希望这事是假的。
  —————————————————
  其实你当他是假的就行了...
  -----------------------------
  呵呵 同感 虽然史记里面写得眉飞色舞的,但是感觉文学的成分还是比较重的
  而且仅仅只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对前前后后孙武的背景交代得一点不清楚,所以我们姑且认为这事不靠谱就是了,反正也没多少人能反驳...
  @catslover 2017-06-02 00:27:04
  司马迁他老人家是怎么知道这些事的,都像身临其境一样。
  -----------------------------
  哈哈 通过我的观察,我认为他老人家对于孙武的事迹其实并不是很清楚,如果他真的对孙武很熟悉的话,应该不会只选取这样一件无关痛痒的小事作为列传的主要内容...

  @点点断月点 2017-06-02 00:49:07
  这年头闲着蛋疼吧!儿童节和我是没啥关系了!
  -----------------------------
  不能这么说吧 我觉得人能心里怀有一颗童心还挺好的
  821 司马穰苴
  音 ráng jū
  最近几节的内容主要是以介绍人物为主,而且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
  当然了,这个关联性更多是我理穰苴...

  之所以在介绍孙武的时候加入穰苴,一来是因为本身穰苴在古时本身定位就很高,二来他和孙武之间本身是能扯上一些关系的。

  更重要的是,我个人希望通过对这些军事大家的介绍,让各位能够看到齐国在兵法方面的过人之处。
  821 司马穰苴

  关于孙武,我们提到他出自齐国田氏,再联系起传闻由姜尚所谓的兵法『六韬』,也就是『太公兵法』,我们发现齐国风格特点上完全不同于近邻鲁国重礼法之风,而是在兵学上颇有研究。
  孙武出场的同时,我们不妨介绍同期另外一位精通兵法的齐国人,说起来他和孙武还有血缘关系,毕竟他也是出自田氏,后人称之为『司马穰苴』『音同瓤居』。
  和孙武类似的是,关于司马穰苴的记录并不多见,我们对于他的很多事迹都十分模糊……

  庆封当政时期,我们提到齐国四大家族,包括田、鲍、高、栾,可见自打陈完投奔齐桓公并改为田氏之后,田氏在齐国已经生根发芽,混得很是不错。
  公元前539年,晏婴和羊舌肸更是提到田氏为了笼络民心采取了小斗进、大斗出的方式暗中向百姓施以恩德。
  至于说到这位司马穰苴,作为田氏后人,他原本不过是田氏旁支,名气并不是很大,适逢晋国出兵攻打齐国东阿和甄城,燕国又进犯齐国黄河南岸的领土,齐景公一时很是被动,于是晏婴适时向齐景公推荐了穰苴。

  晏婴说到:穰苴虽说是田家妾生之子,可是他文能使大家归服、顺从,武能使敌人畏惧,希望君王能试试他。
  晏婴的话一向是有分量的,所以齐景公当然也要试上一试了,他很快就任命穰苴做了将军,并率兵去抵抗燕、晋两国的军队。
  但是呢,田氏虽大,穰苴毕竟只是旁支,所以他也有自己的顾虑:我的地位一向卑微,君王把我从平民中提拔起来,置于大夫之上,士兵们不会服从,百姓也不会信任,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希望能派一位君王宠信、国家尊重的大臣来做监军,这样才能带兵打仗。

  于是,有史以来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监军出场,他是来自齐国的大夫『庄贾』。
  既然是监军,地位原本又比穰苴高,所以穰苴向景公辞行并和庄贾约定第二天正午在军营门外回合后,庄贾压根就不着急前去报到,而是同为他饯行的亲朋好友一起喝酒。
  一直喝到正午的时候,压根连个影子都没出现……

  穰苴能怎么办呢?
  穰苴只能先进入军营,巡视营地、整顿军队,宣布各项规章制度,等到布署完毕,已是日暮时分,庄贾这才赶来。
  穰苴:为什么约定了时间还要迟到?
  庄贾:不好意思,亲戚朋友们给我送行,所以耽搁了。
  穰苴:身为将领,从接受命令的那一刻起,就应当忘掉自己的家庭;来到军队宣布规定号令后,就应忘掉私人的交情;擂鼓进军,战况紧急的时刻,就应当忘掉自己的生命。如今敌军已经深入国境,国内骚乱不安,战士们已在前线战场暴露,无所隐蔽,国君睡不安稳,吃不香甜,全国百姓的生命都维系在你的身上,还谈得上什么送行呢!

  毫无疑问,对于监军迟到的行为穰苴是很不满的,随后他叫来军法官并问军法对约定时刻迟到的人是怎么处理的。
  还能怎么处理呢?
  这是没有任何悬念的事情,任何国家的军法肯定是要斩首的……

  庄贾猛的发现这喝酒是要喝出大事了,赶紧就派人火速向齐景公汇报情况,希望齐景公能搭救他一把。
  然而,庄贾实在是低估了穰苴的作风,等到齐景公派了使者拿着节符想要赦免庄贾的时候却发现庄贾早已被斩首,并且已经向三军巡行示众。
  更有意思的是,穰苴再次问军法官:驾着车马在军营里奔驰,军法上是怎么规定的?
  军法官表示还是斩首,看这架势穰苴连齐景公的使者都不打算放过……
  @LXL760109 2017-06-03 22:35:31
  D
  -----------------------------
  晚上好
  @Xhui992016 2017-06-03 21:52:41
  我来了
  -----------------------------
  呵呵 好久不见
  大家好 今天我们继续穰苴的话题
  史记 司马穰苴列传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

  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

  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原君试之。”
  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
  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原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
  於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於军门。”
  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
  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

  穰苴曰:“何後期为?”
  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
  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於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於君,何谓相送乎!”
  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後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

  既往,未及反,於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
  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
  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
  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

  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後行。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後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
  晋师闻之,为罢去。
  燕师闻之,度水而解。於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後入邑。
  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後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田氏日以益尊於齐。

  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谮於景公。景公退穰苴,苴发疾而死。
  田乞、田豹之徒由此怨高、国等。其後及田常杀简公,尽灭高子、国子之族。至常曾孙和,因自立为齐威王,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而诸侯朝齐。

  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於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

  太史公曰: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亦少襃矣。若夫穰苴,区区为小国行师,何暇及司马兵法之揖让乎?世既多司马兵法,以故不论,著穰苴之列传焉。

  燕侵河上,齐师败绩。婴荐穰苴,武能威敌。斩贾以徇,三军惊惕。我卒既彊,彼寇退壁。法行司马,实赖宗戚。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