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822 穰苴之死
  822 穰苴之死

  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
  穰苴斩庄贾正军法之际,齐景公使者持节符想要赦免庄贾,穰苴说了以上一句话,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因为孙武也曾曰过: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由此来看,穰苴、孙武这点倒是共同的,带兵在外一定要审时度势,哪怕国君的命令,都是可以不管不顾的……
  更狠的是,穰苴不仅没打算接受来使的赦免命令,反而准备以军法对其问斩,足见作为将军的穰苴对于军令是如何之严。
  好在齐景公使者恐惧之时穰苴发话了,国君的使者是不能随随便便就斩首的。
  于是,穰苴令人斩了使者的仆从,砍断战车车厢外的立木,杀死左边驾车的马,并再次向三军巡行示众,然后又让使者回去向齐景公做了汇报,接着领兵就出发了。

  有了两次游行示威,齐军军纪自然不在话下,接下来土兵们安营扎寨后穰苴对全军上下嘘寒问暖、事必躬亲,并把自己将军专用的物资、粮食全部拿出来款待士兵,和士兵享用同样的粮食,而且还把体弱有病的战士也单独统计出来。
  三天之后,等到穰苴重新整训军队准备出战时,就连病弱的士兵夜都主动要求共赴战场,齐军士气如此高涨,得知消息后的晋军默默选择了退兵……
  燕军知道情况后也赶紧渡河撤退,不过还是因为阵型分散松懈被齐军趁势追击,齐军一举收复先前的失地。

  穰苴领兵凯旋之日,齐景公率领文武百官亲自到城外迎接,并且隆重的任命其为大司马,后人也将其称为『司马穰苴』。
  从默默无闻到归为司马,穰苴终于算是熬出头,他的成功显然得益于他对兵法的精通,也源于他的军队的指挥掌控能力。
  尤其是后来齐国派了大夫在究讨论古代各种兵法时也把他的兵法附在里边,甚至是把这部兵法定名为『司马穰苴兵法』,穰苴因此和孙武一样因为兵书而名垂千古。

  关于穰苴,我们最后再说几句:
  论血缘关系,穰苴和孙武均出自齐国田氏,前期都不太出名,都是因为强人的举荐而崭露头角,都留下了不朽的兵书著作,这是其一;
  论执政生涯,穰苴和孙武均不算特别出彩,孙武在吴国随伍子胥参加过聊聊数次战役之后便杳无音信,穰苴虽然在抵抗晋国、燕国的入侵当中有过出色发挥并升为司马,但后来鲍氏、高氏、国氏均因嫉妒他而在齐景公面前中伤诬陷他,齐景公也因此而解除了他的官职,穰苴落寞死去,这是其二;
  穰苴之所以在军事界有着超高的地位,显然并不是因为他的聊聊事迹,而是因为『司马法』,也就是『司马穰苴兵法』。齐国后来颇为推崇穰苴,并且推广他当年的一些做法,无形中提高了穰苴的地位,这是其三。

  齐国后来为什么会推崇穰苴?
  说起来的话,穰苴被无限,田乞等人其实是很不满的,对高氏、国氏也是颇有怨恨的,只是暂时不能拿他们怎样……
  但是到了后来,随着田氏在齐国越来越强大,地位越来越高,高到甚至是直接杀死了齐国国君,并且取而代之,也就是著名的『田氏代齐』事件,高氏、国氏家族终于也面临被灭族的命运,穰苴被来自田氏的齐军所推崇自然是很好理解的事情。

  不经意间,我们剧透的好像多了点……
  @catslover 2017-06-03 23:27:08
  使者的仆人冤死了啊
  -----------------------------
  替领导挨枪子 不冤...
  @catslover 2017-06-04 00:47:48
  @catslover 2017-06-03 23:27:08
  使者的仆人冤死了啊
  —————————————————
  @o弘毅o 18504楼 2017-06-03 23:39:00
  替领导挨枪子 不冤...
  —————————————————
  替领导背锅还不冤?又不是替老婆孩子挨枪子。
  -----------------------------
  呵呵 其实在那个年代地位低贱的人遇到这样的事也是没办法,再公正的史官都不会太在意他们的遭遇。
  823 请城成周
  823 请城成周

  孙武、穰苴之后,我们对二人的事迹有了简单的了解,也对齐国兵法之强有了略微的印象,接下来我们继续说正事。
  公元前510年夏,继上年伐楚之后,吴国进攻并击败越国,这是吴王阖闾在位以来的第五年。
  我们的印象中,此前吴、越之间基本没有大的纠纷,这是吴国首次正式对越国用兵,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其实很简单,吴王阖闾表示越国在配合伐楚一事上表现得不够积极主动,所以该打……

  到了这一年八月,敬王派大夫『富辛』、『石张』去往晋国,这是敬王在位的第十年,也是王子朝逃到楚国后的第六年。
  所以,事情都已经过去了这么久,敬王这次又想找上任才第二年的晋定公做什么?
  答案很简单,敬王觉得成周的城墙不够牢固,希望晋国能出面帮忙召集几个诸侯国修上一修,重点是看在天子的名义上免费修……

  周公修建辅都洛邑的时候我们做过介绍,当年他建的洛邑包括二座城,分居瀍水东、西二侧,西面是王城,春秋以后成了天子主要活动范围,东面则是成周,三监之乱后殷商遗民迁入至此,相当于为天子服务的劳动力。
  修建城墙的事情,两位大夫是这样说的:上天给周朝降下灾祸,使天子的兄弟都发生乱心,因此成为晋国的忧虑,天子自己几个亲近的甥舅之国不得休息到现在已经十年,侯派兵来戍守也已经五年,希望晋定公能施放大恩,重建晋文侯、晋文公的功业,以此缓解周室的忧患,并向文王、武王求取福佑,以巩固晋国盟主的地位。
  修还是不修,晋定公会做怎样的决定?
  中军佐士鞅表示,修……

  士鞅向中军将魏舒说道:与其一直派兵在成周戍守,倒不如增筑那里的城墙。再说了,天子都已经发话了,只要晋国帮忙牵头解决修筑城墙一事,晋国中原盟主的地位还是能够得到天子认证的,这事值得一试。
  魏舒:好,修……
  于是,魏舒专门派了下军佐韩不信答复如下:天子有令,岂敢不承奉而奔走报告诸侯,工作的进度和工程量的分配,全凭天子的吩咐。
  晋国的答复很干脆,只是感情原来没晋定公什么事……

  这不,到了冬季的11月,魏舒、韩不信来到天子的地盘,会见了众诸侯大夫,比如鲁国孟孙何忌、齐高张、宋左师仲几、卫大夫『世叔申』、郑子产之子『国参』以及曹、莒、薛、杞、小邾等国代表。
  盟会上,晋国既组织大家重温过去的盟约,又命令诸位增筑成周的城墙,中原可谓一片祥和……
  具体来看,11月14日的时候,晋大夫士景伯为了成周城墙的工程设计方案,计算长度,估计高低,度量厚薄,计算沟渠的深度,考察用土的数量,商计运输的远近,预算完工的日期,计算人工,考虑器材,甚至是计算所需要的粮食,随后再把任务摊派给各诸侯,大包工头晋国的专业性俨然毋庸置疑……

  最后,根据实际情况晋国在为各诸侯分配劳役以及工程地段之后,还专门安排了下军佐韩不信作为监工以此来督促工程的进展,敬王在位第十年『请城成周』终于是在晋国为首的众诸侯帮忙下圆满完成。
  唯一要说的是,有一个位国君在如此和谐的背景下反倒显得更加落寞,因为他在外流亡数年后终究还是无法回到国内,而是病死在了乾侯。
  不用多说,这个人无疑就是鲁昭公。
  @善水心 2017-06-05 15:55:17
  哈哈,楼主很勤快呀。我还担心上周会断更呢~
  -----------------------------
  呵呵 还好 赶紧码了点字给续上了...
  @点点断月点 2017-06-05 00:14:07
  使者:遇到这种事,我也很绝望啊!我有啥办法啊!
  -----------------------------
  实事求是的讲,没啥办法,老老实实送人头就行...
  @catslover 2017-06-04 23:03:48
  所以这就是时代的局限了。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应该感到幸福,因为如今普通老百姓的命值钱得多了。
  -----------------------------
  感觉这么一路写下来我们时不时的都在赞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啊 这五毛看来我是当定了...
  @突然到来的爱情 2017-06-05 15:46:43
  追上楼主了
  -----------------------------
  突然就追上了...
  824 薨于乾侯
  824 薨于乾侯

  公元前510年,12月,鲁昭公生了一场病。
  细数起来的话,这是鲁昭公在位的第32年,这是一段很长很长的时间;
  我们再仔细一点的话,自公元前517年鲁国斗鸡而发生内乱后,鲁昭前后出逃齐国和晋国也已经有七年多的时间,这同样是一段很长的时间。

  就在鲁昭公生病之后,他将自己随身财物遍赐大夫,大夫们一开始都不接受,直到子家羁带头接受了鲁昭公赏赐给他的一对玉虎、一只玉环、一块玉璧以及一些细软上好的衣服之后,其余大夫才都纷纷接受赏赐。
  12月14日,鲁昭公去世,死于乾侯,死于晋国。
  有一个细节,鲁昭公刚一去世,子家羁赶紧就把赏赐给他的东西又全都归还给了管理府库的人,大夫们也有样学样的悉数归还,由此来看,包括鲁昭公在内的所有人其实都知道他已经时日无多,大夫们先前之所以接受赏赐仅仅只是不愿违背他的命令……

  即便三桓独大,即便死而不得其所,有着这样一帮大夫坚定追随,想必鲁昭公的死还不至于太过可怜。
  同样不认为鲁昭公值得怜惜的还有一个人,也就是晋国太史蔡墨。
  不过他的理由完全不同……

  就在上军佐赵鞅问到为什么季氏赶走国君后鲁国百姓仍顺服于他,诸侯也亲附他,甚至连国君死在外边了也没有人去惩罚他时,蔡墨是这样回到的:事物的存在,有的成双、有的成三、有的成五、有的有辅佐,所以天有三辰,地有五行,身体有左右,各有配偶,王有公,诸侯有卿,都是有辅助的。上天生了季氏,让他辅佐鲁侯,时间已经很久了,百姓顺服他,也是很正常的事;鲁国国君世世代代放纵安逸,季氏世世代代勤勤恳恳,百姓已经忘记他们的国君,所以即使死在国外,也没有谁去怜惜他。
  蔡墨还说道:自古以来,社稷没有固定的祭祀人,君臣没有固定不变的地位,比如鲁国三位国君的后人,如今也都为成了平民,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所谓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作为一位史官,蔡墨的言论不可谓不惊人,在他看来,自打季友立下大功受封在费邑而做了上卿,一直到季孙行父和季孙宿,季氏世代不废功业,反倒是鲁国国君不思进取,自从东门氏杀嫡子立鲁宣公后鲁国国君就已经失掉国政,再后来政权落到季氏手中,百姓甚至都不知道有国君,所以鲁昭公最后的死压根就不值得去怜惜。

  有意思的是,公元前513年,也就是晋铸刑鼎的那一年,流亡到乾侯不久的鲁昭公一度在太子一事上还做过变更。
  季公亥想要除掉季孙意如时我们提到,鲁昭公有几子比如公为、公果、公贲等,此外还另有一子『公衍』。
  当年公衍、公为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一起住在产房,公衍出生三天之后公为才出生,本来吧,两位母亲说好了出产房的时候一起去报喜,结果公为的母亲等他一出生就赶紧抱去报喜,于是公为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哥哥。
  重要的是,公为后来也就『名正言顺』的成为了太子……

  鲁昭公流亡期间曾经赐给公衍羔羊皮,并且派他把龙纹的美玉献给齐景公,结果公衍把美玉连同羔羊皮一并送给了齐景公,齐景公一高兴就把『阳谷』给了公衍。
  得到阳谷之后,鲁昭公一高兴,顺便又想起鲁国当年这段往事,于是就废了欺骗他很久的太子公为并重新立了公衍为太子。
  由此来看,鲁昭公其实早就知道了其中的猫腻,也就是落魄的时候因为公为母亲惹的这场祸事给自己带来了晦气,然后再一对比公衍的好,随后才有了改立太子这一出戏,这是鲁昭公逃离鲁国的第4年,去世的前3年。

  显然鲁昭公那会并不会意识到,自己会一直呆在乾侯,不被『怜惜』的死去……
  显然鲁昭公那会也不会意识到,他改立太子一事到后来也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因为,就在他去世之后不久,鲁国国人立了其弟『姬宋』,史称『鲁定公』……
  @catslover 2017-06-05 22:35:24
  蔡墨的言论说明,春秋时大家的思想还是百花齐放的。
  -----------------------------
  确实,能说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这样的话,某种程度上也是需要勇气的。
  @catslover 2017-06-05 22:34:13
  @catslover 2017-06-04 23:03:48
  所以这就是时代的局限了。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应该感到幸福,因为如今普通老百姓的命值钱得多了。
  —————————————————
  @o弘毅o 18524楼 2017-06-05 21:44:00
  感觉这么一路写下来我们时不时的都在赞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啊 这五毛看来我是当定了...
  —————————————————
  赞美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是很正常的吗?
  -----------------------------
  也对 那我就干脆当个快乐的五毛吧
  @catslover 2017-06-05 23:51:07
  @catslover 2017-06-05 22:35:24
  蔡墨的言论说明,春秋时大家的思想还是百花齐放的。
  —————————————————
  @o弘毅o 18530楼 2017-06-05 22:42:00
  确实,能说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这样的话,某种程度上也是需要勇气的。
  —————————————————
  多年以后陈胜吴广起义,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能忽悠到一大批人,说明中国人对血统这个东西的迷信程度很......
  -----------------------------
  那个年代贵族把知识都是藏着掖着,生怕穷苦老百姓知道得太多,所以他们反而容易被忽悠。

  这不我们伟大的党正是看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拼命提高大家的文化素质,免得他们再次被忽悠...
  @点点断月点 2017-06-06 21:02:41
  顶下,五毛
  -----------------------------
  时差姐姐说了,是自干五
  @Cassie向阳花 2017-06-06 08:35:24
  顶
  -----------------------------
  向阳花好
  大家晚上好 来晚了点...
  825 大事奸义
  825 大事奸义

  公元前510年,春,鲁定公即位后不久,我们一起来看看晋国六卿的最新情况。
  为什么要了解三军六卿的最新动态?
  因为按照套路,有新人即将出场,而且这一般意味着新人的老爹将要与我们说再见……

  1年前,敬王派人向晋国请求修筑成周的城墙,中军将魏舒与中军佐士鞅商量一番后在狄泉会合各诸侯大夫,重温盟誓的同时将增筑成周城墙的事宜妥善的安排了下去。
  就在那次会见上,有位卫国的大夫『彪傒』做了一个预言,他认为魏舒一定会有大的灾难,依据是什么呢?
  彪傒看来,勤王虽好,但是魏舒颁布重大的命令已经逾越了作为臣子的本分,毕竟这事原本应该由晋定公来完成。

  这个解释的理由好像不够充分?
  就在魏舒主持相关事宜时,彪傒继续发话了:给天子筑城,但是却以超越自己的地位来命令诸侯,这是不合于道义的,大事奸义,必有大咎。晋国想要不失去诸侯,魏舒恐怕是不能免于灾祸的。
  所谓大事奸义,必有大咎,意思是重大的事情违背道义,必然有大灾祸。
  看来彪傒坚信魏舒日后会出大事……

  魏舒有没有出大事呢,我们先来说一件小事。
  公元前510年,正月16日,一切准备就绪,工程正式启动并进入到夯土环节,但是宋左师仲几却突然撂挑子了。
  仲几表示,滕国、薛国、郳国是宋国的小弟,应该让他们代宋国去完成这些任务,感情晋国这个大包工头之下宋国还要玩玩转包的游戏……

  然而薛国并不买账,表示宋国无道,早就想让几个小国和周朝断绝关系,并打算带领他们事奉楚国。几个小国因为晋文公当年主持的践土会盟肯定不愿意弃周投楚了,于是为了这事仲几和薛国的宰臣引经据典争论起来。
  薛国认为,按照践土会盟盟誓的话他们可以恢复原来的职位、接受天子的官位,这样将与宋国平起平坐。
  仲几则认为践土会盟原本就是让薛国为宋国服役,薛国不能推脱。

  原本吧,按照魏舒等人的意见还是应以筑城为重,于是士景伯向仲几说道:晋国的执政者是新人,您姑且还是先接受工程任务,带我日后再去查看一下旧档案。
  仲几则回应到:即使您忘了,山川的鬼神难道会忘记吗?
  这下士景伯生气了,他向上军佐赵鞅表示宋国这是典型的给脸不要脸,必须得惩罚,于是堂堂宋国左师就这样被晋国给抓了起来……

  好了,接下来我们说重点,狄泉会合众大夫之后,魏舒把具体事情交给了韩不信和大夫『原寿过』,随后自己就跑到一个叫『大陆泽』『今河南新乡市一带』的地方去了。
  泽字告诉我们,这里类似云梦泽一样是有很多水的,所以魏舒跑哪里去干什么?
  放火烧荒、尽情打猎……

  然后,等到打猎完毕回到邻近大陆泽叫做『宁邑』的地方时,魏舒一个不小心就死在了那里……
  于是,魏舒占据中军将一职6年时间之后,士鞅升为晋国新任中军将,这里距离范氏上一任中军将士匄的去世已经是39年之久。
  中军将士鞅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我们提到过,按照刑鼎上所公布的法律,士鞅宣布魏舒在为天子筑城墙过程中擅离职守、知法犯法,因此下令撤除安装魏舒尸体的柏木外棺,仅以大夫之礼下葬。

  从士鞅铸刑鼎,再到强令魏氏降低下葬规格,魏舒与士鞅的勾心斗角变得如此之透明,原因无他,死人只能任人摆布……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7-06-07 17:13:17
  楼楼~我肥来啦~
  -----------------------------
  潜水姐这是又跑哪去了,这么久了才回来。
  @善水心 2017-06-07 21:53:14
  还有楼主,辛苦啦~
  -----------------------------
  还好,总算还惦记着咱...
  大家晚上好

  最近一看电脑眼睛就酸,存货也基本耗光了,形势很不妙啊...
  826 鲁立炀宫
  826 鲁立炀宫

  随着魏舒的去世,士鞅荣升中军将,范氏再度掌权,我们不妨看看韩、赵、魏三家此时的境遇。
  为什么要重点关注韩、赵、魏?
  这不是因为后来没多久这三家一不小心就崛起了么……

  魏舒去世后,其子『魏侈』接班,不过他得从级别最低的下军佐做起。
  对比起公元前514年的六卿来看,目前名单如下:中军将士鞅、中军佐荀跞;上军将赵鞅、上军佐荀寅;下军将韩不信、下军佐魏侈。
  其中,铸刑鼎一事上我们知道荀跞与士鞅关系是比较密切的,荀寅与荀跞又同出荀氏,除了赵鞅出道稍早目前担任上军将之外,韩氏和魏氏分居倒数两位,很明显此时的韩、赵、魏三家处于一个相对比较低潮的事情,甚至是因相互间的斗争而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当然了,要说形势严峻,目前恐怕非鲁昭公莫属。
  哪怕他已经去世,季孙意如看起来却是一副不打算放他一马的意思……
  公元前509年,鲁昭公去世的第二年,『叔孙不敢』去往乾侯迎接昭公的灵柩,8年前鲁昭公逃到晋国后不久叔孙婼因季氏的欺骗气愤而死,其子叔孙不敢随后成为叔孙氏宗主。

  临行前,季孙意如曾经交代到:子家羁曾经屡次与我谈话,很合我的心意,我想让他回来参与政事,你一定要留下他,并且听取他的意见。
  然而,等到叔孙不敢来到乾侯之后,子家羁根本就不想会见叔孙不敢……
  子家羁为什么不想会见叔孙不敢?
  他是这样解释的:我跟着国君出国的时候还没有见到过叔孙不敢,如今国君没有命令就死了,所以我不敢见他。

  子家羁追随鲁昭公出逃齐国时,叔孙氏宗主还是叔孙婼,不过很显然这不过是子家羁想疏远叔孙不敢的借口……
  没办法,叔孙不敢只得派人向子家羁带话:因为排挤季氏,公衍、公为实在不能让臣子们事奉为国君,因此让公子宋来主持国家才是臣下们的愿望,只要您点头决定,凡是跟随鲁昭公出国的人都可以回国,如今子家氏没有继承人,季孙意如也愿意让您回国参与政事,特此前来奉告。
  实事求是的讲,公为以及公果、公贲几兄弟的确有排挤季氏的实际行动,但是公衍并未参与其中,所以这又显然是季氏、叔孙氏等想拥立公子宋,也就是鲁定公的借口……
  作为东门氏的后人,公孙归父的孙子,子家羁最终还是没有应邀回国,而是选择逃往他国,自此就连东门氏的分支子家氏也彻底黯淡于鲁国政坛。

  公元前509年,6月21日,鲁昭公的灵柩抵达鲁国;
  6月21日,鲁定公正式即位。
  至于鲁昭公的葬礼,季孙意如一开始有他自己的想法:他准备派人在安葬鲁国群公的墓葬群那里挖沟,以此来阻隔鲁昭公与诸位先君,同时还打算给鲁昭公弄一个很不上档次的谥号让子子孙孙都知道……

  好在大夫『荣驾鹅』出来劝阻,他说到:生不能事,死又离之,以自旌也。纵子忍之,后必或耻之。
  荣驾鹅认为,国君活着的时候不去好好事奉,死了还把他的坟墓和祖坟隔离,并且还准备给予恶谥,真要这么狠心干来表明自己过失的话,必然会有后人以此为羞耻。
  最后,劝谏之下季孙意如终究还是停止了对鲁昭公的『打击报复』,不过因为鲁昭公出国的这一段经历,季孙如意随后向『鲁炀公』祈祷,并于同年九月建立炀公庙。

  季孙如意修建炀公庙与鲁昭公出国的经历有什么样的联系?
  我们慢慢道来……
  挖个小坑...
  @catslover 2017-06-07 22:38:15
  挖坑挖得好讨厌...楼ZHU你是不是喜欢听书?
  -----------------------------
  哈哈 我从来不听书的...
  我其实感觉还是纸质的书看起来舒服些,高兴了可以胡乱做点笔记,最重要的是,不伤眼睛....
  @点点断月点 2017-06-07 22:50:08
  我感觉我视力就是初高中做试卷做坏的!
  -----------------------------
  这个问题看看学医的时差姐姐有没有更科学的解释吧

  反正我现在是觉得纸质的书实在是太友好了,就算看久了有点酸,但是比起电脑、手机那种高亮度的屏幕来还是很容易恢复的。
  @catslover 2017-06-07 22:38:15
  挖坑挖得好讨厌...楼ZHU你是不是喜欢听书?
  -----------------------------
  @o弘毅o 2017-06-07 22:40:14
  哈哈 我从来不听书的...
  我其实感觉还是纸质的书看起来舒服些,高兴了可以胡乱做点笔记,最重要的是,不伤眼睛....
  -----------------------------
  @catslover 2017-06-07 23:23:51
  我说的是听评书,“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其实也不怎么听 不过我记得小时候电视里面流行过一阵子的评书,里面印象最为深刻的当然就是时差姐姐说的这句了...

  @o弘毅o 2017-06-07 22:12:37
  大家晚上好
  最近一看电脑眼睛就酸,存货也基本耗光了,形势很不妙啊...
  -----------------------------
  @善水心 2017-06-08 09:55:46
  眼睛是大事,楼主不妨休息几日吧~
  -----------------------------
  呵呵 也没什么大事 今天才做了个全身的体检 除了发现有颗牙需要补以外,暂时没什么大问题...
  @举头望苹果 2017-06-08 21:41:34
  往前翻了一页,居然没更完,也就是说两年之后的我还在看直播,也就是说楼主坚持写了两年了,佩服佩服
  -----------------------------
  惭愧 坑挖得太大 一直还在填...
  @举头望苹果 2017-06-08 18:56:19
  常年混迹于八卦的超级潜水员居然在几年后才发现这帖子,真是及其不合格,两天时间刷了109页,眼睛都快瞎了,谁能告诉我出书了没,买书去
  -----------------------------
  说实话 我今年几乎没有在出书这件事情上做任何努力...
  反正尽量写吧 争取不太监先
  827 豫章之战
  提一点 关于豫章之战 左传、史记中基本都是一笔带过,左传中没有提到其中的人物,史记中提到了伍子胥。
  考虑到前后的逻辑,参照吴越春秋的记载,我们把孙武也加了进去。

  当然了,关于此战的描述基本都十分简单,我们也只是简要介绍了一下相关的人物...
  对了 之所以把孙武也加进去 我个人的考虑还是希望能够多给他一点出场的机会,提到各位对他的一点印象。
  827 豫章之战

  我们接着上一个话题,鲁昭公下葬期间,季孙如意向鲁炀公祈祷,并建炀公庙,究竟是出于怎样的目的?
  众所周知的是,鲁国第一任国君是周公长子伯禽,伯禽去世之后,其子『姬酉』成为鲁国第二任国君,史称『鲁考公』。
  鲁考公仅仅在位4年,所以我们看到鲁国第三任国君『鲁炀公』是鲁考公的弟弟。

  鲁国此时采用的并非嫡长子即位的规则,为什么呢?
  恐怕这与鲁考公不一定有嫡长子有关……
  了解到这层渊源后,我们也就知道季孙如意即便放弃了阻隔鲁昭公与诸位先君坟墓的想法,转而向鲁炀公祈祷并于建炀公庙的动机也就变得容易理解起来。

  季孙意如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既然鲁考公的弟弟鲁炀公有着合法的地位,那么鲁昭公的弟弟鲁定公也应当是合法的。
  换句话说,季孙如意等人废太子、弃用公为等鲁昭公的儿子并拥立鲁昭公的弟弟鲁定公,那都是有科学依据的……

  转眼到了公元前508年,鲁定公在位的第二年,我们来说说吴国和楚国的那点事。
  这一年,先是楚国附庸小国『桐国』『今安徽桐城市一带』在吴国的压力下背叛楚国,紧接着吴王阖闾看准时机派舒鸠氏去诱骗楚国。
  公元前548年,舒鸠国被楚所灭,所以我们现在只能称其为舒鸠氏,吴国与舒鸠氏是如何诱骗楚国的呢?
  按照吴王阖闾的计划,舒鸠氏先请求楚昭王派兵佯攻舒鸠氏一族,舒鸠氏再装着逃难奔往桐国,随后舒鸠氏和楚军来个里应外合,这样可以一举拿下背叛的桐国。
  至于吴国嘛,当然是找机会打得楚军措手不及……

  到了秋季,楚令尹子常果然领兵出发,直抵『豫章』『古地名,包括今长江以北、淮河以南、汉水以东一带』。
  楚军进至豫章,吴国伍子胥、孙武等人早已等候多时,只见吴军先是将大批船只集中在豫章一带江面,故意示以守势,随后又暗中集结兵力于巢邑,目标直指楚国后侧。
  有了孙武的加盟,吴军战术果然是越来越高级……

  10月,豫章之战正式展开。
  要说的是,此战延续了此前一贯楚伐吴的风格,表明两国对话中楚国历来还是能够占据主动地位及优势的。
  只是随着吴国的日益强大,日后更多我们将会看到的是吴伐楚……

  具体到此战,伍子胥领兵迎战子常,两个楚国人交战的结果是伍子胥在豫章大败楚军,子常节节败退的同时吴军又包围并占领巢邑,并俘获楚国的『公子繁』。
  对于身为令尹的子常而言,唯一的好消息是此时的楚昭王年纪实在太小,吃了败仗不自杀暂时也不会有太大的麻烦……
  豫章之战,吴国在和楚国的交战中取得重大胜利,吴王阖闾也是意犹未尽,甚至有了趁势一举攻破楚国都城郢都的想法,也就是伍子胥、孙武等人断定目前时机尚未成熟才就此作罢。

  一场激战过后,我们聊点有意思的事情。
  话说这年邾国国君『邾庄公』和大夫『夷射姑』一起喝酒,酒至正酣时夷射姑出去行了个方便,然后就出了点小岔子。
  喝多了需要小便我们好理解,出的是什么岔子呢?

  原来,夷射姑出门来到庭院外小便时,守门人向他套近乎,当然了,套近乎是假,主要是想讨几块肉吃,结果喝大了的夷射姑一把夺过守门人的棍子,然后使劲敲打他,这件有趣的事就算完了……
  不过万万没想到的是,就这么点小事持续发酵以后,竟然闹出几条人命来。
  重要的是,其中有一位的地位不是一般的高……
  @点点断月点 2017-06-07 22:50:08
  我感觉我视力就是初高中做试卷做坏的!
  -----------------------------
  @o弘毅o 2017-06-07 22:52:37
  这个问题看看学医的时差姐姐有没有更科学的解释吧
  反正我现在是觉得纸质的书实在是太友好了,就算看久了有点酸,但是比起电脑、手机那种高亮度的屏幕来还是很容易恢复的。
  -----------------------------
  @catslover 2017-06-07 23:31:32
  看书本身不伤眼睛,如果光线合适,姿势正确的话。但是如果长时间看近处,或是光线不好,人眼的肌肉容易疲劳,时间一长还会导致晶状体变形,所以就会近视了,而且一般还伴随散光,因为变形不是完全均匀的。所以看书写字时间长了就要活动一下眼睛,眺望远处,做眼保健操,都是很好的办法。另外,光线过强或过弱对眼睛都不好,所以自发光的屏幕对视力都会有损伤,尤其是老式CRT屏幕,还有刷新率的问题,绝对伤眼大杀器。
  -----------------------------
  时差姐姐这个解释靠谱 液晶的屏幕虽然比起CRT要好,但是我觉得光线稍微强点看起来也很难受。
  前几天看了个报导,中国青少年的轻视问题已经相当之严重,高三的学生不近视的已经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看来国内的教育还得有很长一条弯路要走。
  @o弘毅o 2017-06-08 22:40:29
  时差姐姐这个解释靠谱 液晶的屏幕虽然比起CRT要好,但是我觉得光线稍微强点看起来也很难受。
  前几天看了个报导,中国青少年的轻视问题已经相当之严重,高三的学生不近视的已经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看来国内的教育还得有很长一条弯路要走。
  -----------------------------
  @catslover 2017-06-08 22:49:46
  所以我拿到手机或者电脑,首先要把亮度和对比度调到舒服的程度,有时候我用别人的电脑就会觉得屏幕刺眼。
  近视问题不是现在才有,我上高中的时候全班就我一个不戴眼镜的,其他人无一幸免。我们那会儿还没有家用电脑,也没有智能手机,眼睛不好一是晚上学习光线差,另一个就是看电视。正好我既不喜欢晚上学习,又不爱看电视,所以保住了视力。
  -----------------------------
  这倒是,近视的问题已经有了很多年了,现在的家长也逐渐开始意识并注意到这个问题,但是真正各方引起足够重视尽量减少青少年近视的问题我觉得短期还真不现实,毕竟现在的家长太强调起跑线了...
  @o弘毅o 2017-06-08 23:00:36
  这倒是,近视的问题已经有了很多年了,现在的家长也逐渐开始意识并注意到这个问题,但是真正各方引起足够重视尽量减少青少年近视的问题我觉得短期还真不现实,毕竟现在的家长太强调起跑线了...
  -----------------------------
  @catslover 2017-06-08 23:37:23
  起跑线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啊。就算是长跑,大家也都知道,头两圈跑第一的多半不是最后的冠军。
  -----------------------------
  家长的心态不一样呗 他们关注的是脚下
  只要自家的孩子现在跑的比别人快 比别人远 那都是极好的...
  @o弘毅o 2017-06-08 23:40:54
  家长的心态不一样呗 他们关注的是脚下
  只要自家的孩子现在跑的比别人快 比别人远 那都是极好的...
  -----------------------------
  @catslover 2017-06-08 23:57:18
  其实我觉得要自己孩子比人家强这个想法本身就很有问题...
  -----------------------------
  关键是还有很多家长目前还没认识到这也是个问题...
  @点点断月点 2017-06-09 00:09:37
  为啥是孩子要比别家强,而不是自己比别家强呢!
  -----------------------------
  因为自己做不到啊...
  @点点断月点 2017-06-09 00:09:37
  为啥是孩子要比别家强,而不是自己比别家强呢!
  -----------------------------
  @catslover 2017-06-09 00:18:06
  世上笨鸟有三种,一种是先飞的,一种是嫌累不飞的,第三种是,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要下一代使劲飞。
  -----------------------------
  看来我属于第四种,懒得飞的...
  @点点断月点 2017-06-09 00:09:37
  为啥是孩子要比别家强,而不是自己比别家强呢!
  -----------------------------
  @catslover 2017-06-09 00:18:06
  世上笨鸟有三种,一种是先飞的,一种是嫌累不飞的,第三种是,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要下一代使劲飞。
  -----------------------------
  @o弘毅o 2017-06-09 00:27:29
  看来我属于第四种,懒得飞的...
  -----------------------------
  @catslover 2017-06-09 01:14:25
  这不是第二种吗?
  -----------------------------
  看来我属于第四种,眼神不好,所以不飞...
  @片汤2016 2017-06-09 10:02:40
  顶
  -----------------------------
  呵呵 最近难得见到片汤啊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