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LXL760109 2017-06-09 22:25:45
  1
  -----------------------------
  呵呵 周末好
  @片汤2016 2017-06-09 10:02:40
  顶
  -----------------------------
  @o弘毅o 2017-06-09 10:03:41
  呵呵 最近难得见到片汤啊
  -----------------------------
  @片汤2016 2017-06-09 10:33:05
  虽然不常见,从来未离开,期待进入战国篇
  -----------------------------
  片汤这话让我很感动啊
  不过看来这是春秋看腻了,要换个味道的意思吧...
  @大个小咪黑腹 2017-06-09 14:29:20
  翻页不
  -----------------------------
  新朋友你好
  828 急而好洁
  今天我们说一个和主线没什么关系的小故事
  828 急而好洁

  公元前508年,春,还是邾国。
  公元541年前邾悼公去世后,这已经是邾庄公在位的第34年,邾庄公在位的这些年邾国总体还算比较平稳,几次盟会比如安定王室的黄父会盟也都有积极参与,就连鲁国与其关系也都维持较好。
  邾庄公:我好像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话说几十年以来,邾庄公平素有几个特点为人熟知,简单点说,急而好洁,也就是说邾庄公一来很急躁,稍微遇到点事容易沉不住气,二来又十分爱干净,用现在的话说这叫有洁癖。
  2月29日,这天邾庄公站在楼上俯视庭院,这个庭院就是去年夷射姑打人并且小便的地方。
  然后邾庄公就看到了守门人,也就是被打的那位。

  只见这位守门人用瓶子装着水在庭院里洒,远远看到的邾庄公顿时发怒,这是为什么呢?
  前面说了,邾庄公有洁癖,而且很急躁,他觉得自己的院子被守门人弄脏了,所以很生气。
  按照我们的设想,这位守门人估计又要被打一顿……

  然而,事情并没有朝这个方向进展,守门人解释了自己洒水的原因之后,邾庄公想打的人其实是夷射姑……
  守门人说的是什么呢?
  守门人表示夷射姑曾经在这里小便,他这是在做清洁。

  夷射姑小便不假,但这都是多久以前的事情了,还做什么清洁,无疑就是守门人采取的报复行动……
  邾庄公当时可没想这么多,他想到的是陪自己喝酒的夷射姑竟敢在自己的院子里小便,于是马上下令逮捕夷射姑。
  不巧的是,一番搜寻后竟然没有抓到夷射姑,于是爱干净又急躁的邾庄公这下更生气了……

  得知没能抓到夷射姑的消息时,邾庄公还在床上,当时他就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什么决定呢?
  他决定从床上跳下来……
  不要小看这个决定,因为正是这个决定葬送了邾庄公的性命……

  原来,早春之际天气还比较寒冷,邾庄公的房间此时还烧着炉子、生着炭火,邾庄公一套霸气的下床动作之后一不小心就摔在了炭火上,随后因为烧伤过重导致皮肉溃烂。
  然后就死了……
  从晋景公蹲坑时的惊天一摔,再到邾庄公下床时的任性一摔,春秋时代的各位国君可谓拿生命在尝试着各种各样的死法。

  邾庄公的死能怪谁呢?
  怪守门人?
  他好像也只是想报复讨肉不成反被揍的大夫夷射姑……
  怪夷射姑?
  他好像也就是随地大小便并且酒后打人而已……
  看来要怪的话还是只能怪邾庄公实在是太爱干净而且又容易动怒,夷射姑小便不假,但这已经是去年的事情,完全不至于为了去年的一泡尿大动干戈然后引出如此尴尬的一场意外……

  不得不说的是,邾庄公的意外死亡还不算这件事情的最终结果,为了他的葬礼,邾国随后用了五辆车作为陪葬,同时还用了五个人来殉葬。
  也就是说,因为夷射姑酒后随地的小便,最终引发的是邾庄公连同五位人殉的命案。
  比起当年晋景公连同殉葬的小太监,显然这起意外事故的破坏性还要大上那么一点……
  @catslover 2017-06-09 22:39:32
  一圈招呼打过了,啥时候开更?
  -----------------------------
  机智的我已经更啦
  @举头望苹果 2017-06-10 07:09:35
  看到烽火戏诸侯了,对春秋感兴趣是前不久为了打发时间听小说,找来找去找到了一说春秋,语气平和,没有乱七八糟的音乐,及其适合上下班路上消遣,一听不要紧,居然打的这么热闹,而且打来打去,除去几个异性诸侯,都是他们老姬一家子,真是热闹非凡,于是勾起了对春秋前后的历史的兴趣,不经意间发现了这个贴,于是眼快瞎了,手指快废了……
  -----------------------------
  这是在帮我吹,还是在帮我吹……
  829 子常敛财
  先更...
  829 子常敛财

  因为如厕,晋景公陷而卒;
  因为不如厕,夷射姑使得邾庄公废于炉炭烂而卒。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不管如厕不如厕,解决内急都是件风险很大的事情,闹得不好是要出人命的……

  邾庄公去世后,其子『曹益』即位,史称『邾隐公』。
  就在他上任的第一年,鲁国派了孟孙何忌和邾隐公结盟以重修旧好,如此来看邾庄公的死倒也没有在外交上造成太大的影响。
  说起来,此时真正在外交上有比较重大影响的其实有两个小国,一个是蔡国,另一个是唐国。

  蔡国和唐国目前在位的国君分别是『蔡昭侯』和『唐成公』,其中蔡昭侯是蔡灵侯之孙。
  公元前543年,蔡景侯与儿媳私通,时任太子的蔡灵侯一气之下杀死蔡景侯并当上了国君;
  公元前531年,楚灵王召蔡灵侯并杀之,蔡国第一次灭亡;
  公元前529年,楚灵王失势,取而代之的则是楚平王,随后楚平王找来蔡景侯之子、蔡灵侯之弟蔡平侯出任国君,蔡国第一次复国成功;
  公元前522年,蔡平侯去世,其子『蔡悼侯』即位;
  公元前519年,蔡悼侯去世,蔡悼侯之弟蔡昭侯即位。

  从蔡国近几十年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如今蔡昭侯已经是在位的第12年,不过最近几年他过得那是一点也不开心。
  为什么呢?
  因为这已经是他被扣留在楚国的第三年……

  想当初,因为对息妫无礼,遭到息国报复的蔡哀侯一度也曾被囚与楚国,蔡昭侯的境遇则稍有不同。
  几年前,蔡昭侯令人制作了两块玉佩和两件皮衣去往楚国,他把一块玉佩和一件皮衣献给楚昭王,楚昭王穿上皮衣带好玉佩设享礼招待蔡昭侯时他也穿带了另外一件皮衣和玉佩。
  随后,令尹子常眼睛一馋便找蔡昭侯去要他的那套皮衣玉佩,然而蔡昭侯并不肯送给他……

  子常的贪我们是略知一二的,费无极当年也正是利用他的这个弱点设计陷害郤宛,导致郤氏被灭族,郤宛之子伯嚭也逃难去了吴国。
  此番蔡昭侯不肯把皮衣玉佩送给子常,子常又是怎样的反应呢?
  前面已经说了,子常一气之下就把蔡昭侯给扣留起来,而且一扣就是三年……

  至于唐成公,情况也有些类似,唐成公去往楚国时子常打听到他有两匹宝马,于是也想要,然后唐成公不给,所以子常把他也给扣留了三年……
  再后来,唐国国内一番商量后派了几个人去楚国代替先跟唐成公去的人,然后偷了宝马献给子常,子常这才把唐成公送回国。
  由此可见,子常还是挺文明的,宁愿把唐成公给关上几年都不去抢他的宝马……

  有意思的是,偷马送给子常的人回去后就把自己囚禁到了唐国司法官那里,唐成公则大度的表示这件事情错不在他们,并且全都给予了赏赐。
  有了唐国的案例,紧接着蔡国人也开始行动,蔡昭侯身边的人坚决请求之下总算是把皮衣和玉佩送给了子常,子常笑纳礼物之后终于也把蔡昭侯给放了。
  由此可见,子常还是很有原则的,贪是贪了点,但是收礼之后绝对还是会把事情给办了……

  不过也正是这么一折腾,蔡昭侯和楚国的感情算是宣告破裂,他在回国途中到达汉水时甚至发誓此后再也不南渡汉水去往楚国。
  更绝的是,随即蔡昭侯就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晋国作人质,请求晋国发兵攻打楚国……
  @奥士爱国 2017-06-10 21:56:19
  Lz大才,让我看到了史记之外的真实历史
  不过我看到说郑国时有838年的历史感觉有点不对劲的地方,是否有误?bug一只?
  -----------------------------
  郑国是肯定没这么长的,因为它立国太晚太晚。
  不过你也有可能是看的时候没有太注意,或者是记混淆的,真正能跟838年对应起来的诸侯国不是没有,但不是郑国,而是卫国,因为一直到秦国统一中原之后它都没有被灭掉,是中原各国被灭亡最晚的诸侯国。
  @点点断月点 2017-06-10 22:06:42
  @catslover 2017-06-09 22:39:32
  一圈招呼打过了,啥时候开更?
  —————————————————
  作为国君就是老了,身边应该也有服侍的人吧!
  -----------------------------
  有些事情只能怨点背呗,谁会知道他玩这出......
  @点点断月点 2017-06-10 22:10:13
  春秋时期小国真多啊!实在适合考记忆力!
  -----------------------------
  其实我们已经简化再简化了 基本只围绕了几个主要国家展开...
  @catslover 2017-06-10 22:34:46
  @奥士爱国 2017-06-10 21:56:19
  Lz大才,让我看到了史记之外的真实历史
  不过我看到说郑国时有838年的历史感觉有点不对劲的地方,是否有误?bug一只?
  —————————————————
  如果没有齐桓公,卫国早在那时候就灭了,后来还苟延残喘那么久,很是讽刺。就好比扫地,特别小的渣滓反倒容易漏网。
  -----------------------------
  不是早说了么,先胖不算胖......
  @LXL760109 2017-06-10 22:32:56
  可以出上册了
  -----------------------------
  我说了不算...
  @善水心 2017-06-11 20:38:25
  广大读者——之一来顶顶(^_^)
  -----------------------------
  小姑娘一个就顶一千个
  @catslover 2017-06-10 23:50:56
  @catslover 2017-06-10 22:34:46
  @奥士爱国 2017-06-10 21:56:19
  Lz大才,让我看到了史记之外的真实历史
  不过我看到说郑国时有838年的历史感觉有点不对劲的地方,是否有误?bug一只?
  —————————————————
  如果没有齐桓公,卫国早在那时候就灭了,后来还苟延残喘那么久,很是讽刺。就好比扫地,特别小的渣滓反倒容易漏网。
  —————————————————
  卫国这样子离胖还差了十万八万里,倒是好死不如赖活着。
  -----------------------------
  卫国确实不是什么胖子,不过后期出了几个人才,典型如商鞅,所以和秦国关系保持得还算不错,然后一不小心就多活了好多年...
  830 皋鼬之盟
  830 皋鼬之盟

  公元前506年,春,刘文公在召陵会合众诸侯,出席的国君有晋定公、宋景公、蔡昭侯、鲁定公、卫灵公、陈怀公、郑献公、曹隐公、莒郊公、邾隐公以及许、滕、薛、杞、小邾等国国君,齐国亦有派大夫『国夏』参加。
  150年前,齐桓公携诸侯在召陵与楚国结盟,召陵之盟上齐国巩固了中原霸主的地位,楚国也因强度的姿态赢得自身的利益。
  150年后,代表敬王的刘文公再次在召陵与诸侯会盟,主题是什么呢?
  首先强调一点,此次会盟的地点并不是在召陵,而是邻近的『皋鼬』……

  原来,蔡昭侯一番运作之后,晋国果然动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不过晋楚早有弭兵会盟在先,晋国自然得为攻打楚国找一个合适的理由。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代表天子的刘文公成为这次会盟名义上的代表,晋定公也就有了伐楚的正当理由。
  毕竟天子都说要打楚国了,晋国必然得服从领导的安排……

  其次,既然此次伐楚由蔡而起,上军佐荀寅倒也不客气,他想趁机向蔡昭侯勒索一番,然而蔡昭侯同样也没有答应……
  荀寅一生气,赶紧就向中军将士鞅汇报到:眼下大雨正在下着,疟疾正在流行,『中山国』也不臣服,国家危急之时抛弃盟约而招来怨恨,湛坂之战以来到现在都不见得能在楚国身上得志,反而失去中山国的话实在得不偿失,不如辞谢蔡昭侯得了。
  湛坂之战发生于五十余年前,此后中原逐渐步入和平状态,至于荀寅提到的中山国则是鲜虞戎狄势力的一个分支。

  公元前527年,时任上军将的荀吴曾经攻打鲜虞并包围鲜虞属国鼓国,国君鸢鞮也被带回晋国做了俘虏。
  有意思的是,坚持以德服人的荀吴占领鼓国之后严令不许杀戮一人,俘获鸢鞮并在宗庙进献战利品后便把他放回鼓国,鸢鞮也表示深受晋国的感化愿意归服,结果一回国赶紧又背叛晋国归属了鲜虞……
  公元前520年,荀吴派军队伪装买卖粮食的人背着皮甲在鼓国都城『昔阳』『今河北石家庄晋州市一带』城门外休息,随后趁机偷袭并灭亡鼓国,鸢鞮再次被俘……

  到了此次会盟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前507年9月,鲜虞人主动出击,不仅击败晋军,而且还俘虏了晋国大夫『观虎』,这也是荀寅说道目前晋国情况危急的背景所在。
  当然了,荀寅之所以劝谏士鞅辞谢蔡昭侯的真正动机我们是清楚的,毕竟他和子常一样索贿遭到了拒绝……
  晋国和蔡国闹出矛盾之后,紧接着又以观赏的名义向郑国借用装饰旌旗的羽毛,然而到了第二天各诸侯准备会见之时却发现晋国已经私自把羽毛装饰在了自家的旗杆顶上……

  闹剧一出接一出,卫国就有意见了,大夫『子行敬子』在赴会前就卫灵公说到:有了分歧又争论不休,朝会看来是难得达到预期的目的了,要不要让『祝佗』也跟随与会?
  祝佗是卫国太祝,主管祭祀一事,正当卫灵公准备派他跟着一起赴会时,祝佗发话了:不去……
  祝佗看来,太祝不过是土地神和五谷神使唤的小臣,如果国君率领军队出征时需要祭祀神庙杀牲衅鼓,跟随出国境那是指责所在,但是如果是朝会一类的好事,土地神和五谷神都不出动的话,太祝不出国境,这也是官制明确规定的。

  当然了,祝佗最后还是陪着卫灵公一起参加了这次的朝会。
  为什么呢?
  很简单,因为卫灵公的强烈要求……

  最后,各位诸侯最后还是陆续到齐,并且在会见之后一起到达皋鼬,准备在这里歃血盟誓。
  此次『皋鼬之盟』会有怎样精彩的事件发生,我们下回分解……
  @catslover 2017-06-11 23:03:37
  蔡昭侯看来是个要钱不要命的主
  -----------------------------
  哈哈 后面我还准备正文之外专门介绍他的
  原因很简单 他的坟被刨了 文物还不少...
  @LXL760109 2017-06-12 22:03:05
  1
  -----------------------------
  222222222222222
  @善水心 2017-06-12 21:26:44
  新的一周好~时间好快啊~我的心都追不上我的年龄了。
  -----------------------------
  小姑娘才高考完就发这样的感慨啊
  831 沈国被灭
  831 沈国被灭

  祝佗曰:夫祝,社稷之常隶也。社稷不动,祝不出竟,官之制也。
  所谓社稷,原本指的就是土神和谷神,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古时往往每年都要到郊外对土地神和五谷之神祭祀一番。
  祝佗称自己为『社稷之常隶』,且社稷不动太祝就不出国境,足见他把自己的位置看得很低。

  就在卫灵公执意带了祝佗准备参加皋鼬之盟时,他在半道上听闻歃血仪式上蔡国将会被安排在卫国的前面,对于地位比蔡国还低,卫灵公显然是不满的,于是他赶紧就派了祝佗与来自王室的大夫苌弘私下沟通一番。
  祝佗:在道路上听到,听说把蔡国安排在卫国之前歃血,属实吗?
  苌弘:属实,当年封国时蔡叔是卫康叔的兄长,把位次排在卫国之前,这是没有问题的。
  祝佗:可是用先王的标准来看,德行才是最重要的,当年蔡叔、管叔引诱商人作乱,为此天子还杀了管叔而放逐蔡叔,怎么能让蔡国在卫国之前歃血呢?再说了,武王的同母兄弟八个人,周公做太宰,康叔做司寇,聃季做司空,其余五个叔父没有官职,也不是以年龄为主啊。

  祝佗引经据典,上到周朝几百年的历史情况,下到晋国、曹国等国均不以年龄为第一尊崇的标准,说得苌弘很是信服。
  于是乎,苌弘、刘文公同士鞅商量一番后,正式结盟歃血时卫灵公果然排在蔡昭侯的前面。
  由此来看,卫灵公这趟果然没白带祝佗……

  对于此次皋鼬之盟,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公元前506年春,晋国打着天子的名号会集鲁、宋、蔡、卫、陈、郑等共计18路诸侯,地点选在了当年确立齐桓公霸主地位的召陵一带。
  会盟规模之大,这是春秋两百余年来都十分少见的,晋国为的自然是挽回日益颓势的局面,继续谋求诸侯的拥护。
  然而,荀寅向蔡昭侯索贿、晋国明抢郑国装饰旌旗的羽毛等细节反倒使得晋国逐步失去诸侯的拥护,从这个角度来看,皋鼬之盟并不是一次成功的会盟。

  当然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看到真正在会盟中掌握话语权的人是中军将士鞅,而非晋定公。
  士鞅同意荀寅的建议辞谢不屈的蔡昭侯,以及歃血时又改为把卫国排在蔡国前面,种种细节表明晋国君权已经逐步丧失。
  最后,当晋国打着天子的旗号召集众诸侯共同商议伐楚之事时,也就意味着公元前546年晋楚共同签立的弭兵盟书正式作废。
  从此以后,按照晋国单方面的想法,他们才是中原唯一的合法霸主。

  这不就在皋鼬之盟后不久,公元前506年,夏,晋国便让蔡国对沈国发起进攻,并且一举灭亡沈国。
  晋国为什么要借蔡国灭亡沈国?
  一来沈国历来与楚国保持紧密;
  二来沈国没有参加在召陵的会见;
  三来,这是晋国向楚国宣布霸主主权很好的一个借口……

  所以我们的问题是,皋鼬之盟,楚国究竟有没有遭到诸侯的围攻?
  负责任的讲,随后不久楚国的确是遭到围攻,并且损失惨重,惨重到令尹子常跑路到了郑国、惨重到楚昭王跑路到了随国,惨重到楚国国都沦陷。
  但是,我们更要负责任的讲,所有楚国发生的这些与自认为仍是霸主的晋国没有任何关系……

  楚国的事情究竟是谁干的?
  吴国表示,霸主的事情晋国说了不算……
  @点点断月点 2017-06-13 00:18:24
  头好痛,天涯又改版了?
  -----------------------------
  没太看出来啊 哪里有变化?
  @Xhui992016 2017-06-13 11:09:04
  打卡
  -----------------------------
  晚上好
  大家晚上好
  今天早点更 本来打算在正文之外多介绍一点东西的
  但是今天晚上有一场无聊的球赛,我们还是明天再说吧...
  832 三军伐楚
  832 三军伐楚

  公元前506年春,杞悼公卒于会;
  也就是说杞悼公死于皋鼬之盟。
  返自召陵,游吉未至而卒;
  盟会总算是开完了,郑国执政大夫却从召陵还未回国便去世。
  再过没多久,名义上主持此次盟会的刘文公也去世;
  由此来看,此次晋国关于撕毁弭兵盟誓的会盟实在是显得不够吉利……

  当然了,前面我们也提到,皋鼬之盟过后,晋国以缺席盟会为由派蔡国将沈国灭亡,随后不久楚国也遭到攻击,蔡昭侯再次派兵参与其中,从这个角度来看,蔡昭侯对楚国的态度倒是足够决绝。
  只是,此次伐楚行动并非晋国牵头,而是早有雄心的吴国,毕竟此时晋国中军将士鞅联合卫国大夫『孔圉』正在攻打鲜虞人,实在是无暇顾及蔡国的事情。

  吴国为什么会选择在此时伐楚?
  原来,还在前年豫章之战时,吴王阖闾就已经有了趁势进攻楚国都城的想法,只因伍子胥、孙武等人认定时机尚未成熟吴军最终才选择退兵。
  我们都知道的是,因为父亲伍奢以及兄长伍尚的仇恨,伍子胥一直在策划对付楚国的事宜,同样由楚国逃奔吴国的伯嚭此时已经担任吴国宰相一职,他也一直没有放弃对楚国的复仇行动,所以针对最新的局势,吴国很快就有了回应。

  吴王阖闾:当初你们说不能攻打郢都,现在情况怎样?
  伍子胥、伯嚭一齐回答:楚国大将子常十分贪婪,唐国、蔡国都恨他,您如果一定要大举伐楚,最好是联合唐、蔡二国。
  于是,当楚国以沈国被灭的理由包围蔡国之时,第一时间站出来救蔡的正是吴国,蔡昭侯当然也清楚自楚昭王即位以来楚国和吴国之间没有哪一年不发生点摩擦,所以也是毫不犹豫的送了另外一个儿子到吴国作为人质以示自己的立场。
  送一个儿子搞定晋国,再送一个儿子赢得吴国的信任,蔡昭侯表示,果然儿子多了就是好……

  公元前506年,冬,吴王阖闾出动吴国全部军队,并联合蔡昭侯,以及同样被楚令尹子常扣留长达三年的唐成公发兵进攻楚国。
  路线来看,吴军并没有乘水路沿长江而上直接与楚军正面交锋,而是先沿淮水西进,与唐、蔡两国会合之后再弃水路改从豫章进发,并与楚军隔着汉水形成对峙之势。
  至于楚国一方,司马沈尹戌和令尹子常同样也有针对性的部署,沈尹戌对子常说到:您沿着汉水先和吴军上下周旋,我带领方城山之外的全部人马来毁掉吴军船只,返回时再堵塞『大隧』、『直辕』、『冥阨』『均在今河南信阳市浉河区一带』的道路,等到这时您再渡过汉水发动进攻,我从后面辅以夹击,必定能把他们打得大败。

  计谋来看,沈尹戌的确有其超人之处,如果按照他的布局,楚军主力由子常带队在汉水一带对吴军先进行牵制,沈尹戌本人则带领另一支部队绕道吴军后方截断其退路,然后两股兵力对吴军进行夹击。
  一来楚国本身就是主场作战,并且兵力占优;
  二来沈尹戌的战略实在是太过完美,纵使吴军有孙武、伍子胥这样的大将助阵,一旦战争真正步入沈尹戌的节奏,楚军完全有机会一举击溃吴军。

  唯一可惜的是,子常压根就没有按商量的套路进行……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沈尹戌在同子常商量完战术并且先行出动后,子常在下属的怂恿下只有一个念头:必须赶紧动手,否则风头会让沈尹戌给抢了……
  明天我们再来重点介绍柏举之战
  这是春秋末期非常有名的一场战役,吴国打得楚昭王直接跑路,伍子胥挖坟鞭楚平王的尸也正是在此战之后。
  此外,孙武应当也有参与此战,这是我们为数不多能够看到孙武参加战争的例子,只是从各种有限的信息来看孙武在吴国并不受重用,所以我们重点介绍的其实是楚国的沈尹戌……
  @catslover 2017-06-13 23:41:06
  复仇男神终于要大仇得报了
  -----------------------------
  哈哈 时差姐姐这评价很高啊 都成男神了
  @卫国夫子 2017-01-17 01:07:47
  表示工程进行一半了,作者君千万不要太监了啊
  -----------------------------
  @o弘毅o 2017-01-17 21:59:04
  夫子厉害 夫子君千万也不要太监了啊
  -----------------------------
  @卫国夫子 2017-06-14 14:29:49
  事实是,我这边确实是太监了,不过私下里正在追进度,不追上你不露头了,是不是作者君以为我没来过了啊,看来还是要时不时的冒冒泡。不过我编辑着前面的,来看后面的总觉得有点蛋疼呢
  -----------------------------
  哈哈 要不要我先太监一会 等你追上来再更啊
  @举头望苹果 2017-06-14 16:48:44
  到500页了,一路看下来,感觉春秋时期的国君再怎么杀人,很少有赶尽杀绝的,反观后面的皇帝们,真是狠毒
  -----------------------------
  呵呵 确实是这样子
  从西周到东周 旧规则的颠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为了凸显这个过程的不同阶段 所以后来东周又被分为了春秋和战国
  春秋的早期 国与国之间还算是比较客套的 大国对战争的根本诉求还是在于威望,而不是实打实的土地
  一方面,旧有的礼乐制度还能够勉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但是另一方面,当时的社会条件也使得即便是几个大国也无法管理好更多的土地。
  所以总体来看,春秋的战争的确很温和,一直到了这个时代的末期才开始逐渐有了新的变化。
  大家晚上好
  今天早点来
  更之前,我们聊聊正文中不会涉及的内容。
  春秋的末期,吴国和楚国之间的斗争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尤其是在吴王阖闾弑君篡权、野心毕露,以及伍子胥、伯嚭等人背负灭族仇恨从楚国逃到吴国之后,这个话题变得更加戏剧性。
  吴国的强大,某种程度上和晋国的扶持有关,这点我们早有介绍。

  吴国强大以后为什么一直和楚国死磕?

  我个人理解来看有两点主要因素:
  一是吴国虽然地理位置更偏,但是他们自视为姬姓封国,等于是把自己看做了周朝的一部分,无形中和楚国对立起来;
  二是地理位置来看,吴国想要有所作为,想要得到更多中原诸侯国的认可,换句话说,吴国想要称霸,第一步它只能先解决掉楚国。

  
  我们先上一张整体的地图
  图中可以大致看到楚国和吴国的地理位置

  不同于中原诸侯国依托于黄河,楚国、吴国都是紧邻长江,加上气候差异的区别,南方气候湿润、水路较多,所以吴国的战争形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充分利用了水路与船只来弥补陆路交通的弱势。
  此外,虽然吴、楚都分布于长江一带,但是各自又侧重于不同的支流,典型比如楚国之于汉水,吴国之于淮水。
  因为伍子胥,吴国此后在水路的利用上更加先进,甚至是修建运河来形成军事枢纽,比起孙武在兵法上的造诣,伍子胥在战略宏观上的布局显得更要超前。

  
  春秋时期,除了黄河与长江之外,淮河与济水对当时的政治格局影响也是比较大的,早期我们看到很多战争主要分布于黄河,以及邻近的济水,到了后期长江和淮河更多出现在我们面前。

  江、河、淮、济这四条独流入海的大河被统称为四渎,足以说明淮河、济水当时的地位,只是因为洪水,以及黄河频繁改道的因素,黄河、长江的下游地貌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说明,此图来自《地缘看中国》
  这个帖子我们前面作过介绍。


  这个图我们可以简单看出,长江天堑,以及周围的地形地貌使得中原各国想要踏入吴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反过来一样,吴国想要称霸中原也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

  对于楚国来说,这个时期就变得相对简单一些,因为他们可以沿长江而下直抵吴国势力范围。
  比如公元前525年吴楚长岸之战,当时楚国一度大败吴军并俘获战船余皇,这是正史中记载最早的水战之一。

  上面这张图有2个看点:
  一是标注了伍子胥当年出昭关的路线图;
  二是连通太湖与长江的胥溪,这是一条人工的运河。

  伍子胥奔吴后在吴王阖闾初期曾经受命筑城,我们有过简单的介绍。

  当时吴国的都城在姑苏,也就是现在的苏州一带,伍子胥当时修建的都城是陆路、水路并举,为的就是方便吴国通过水路调遣兵力,比如因为胥溪的建成,吴军从此可以方便的通过水路由太湖一带转至长江,从这个角度来看,伍子胥的确是一位很厉害的角色。

  
  上面这张图就是我们要介绍的柏举之战。

  此战吴国可谓是动用了全部的兵力,并且在进攻路线上十分讲究,最终大败楚军。
  833 柏举之战
  833 柏举之战

  『武城黑』曰:吴用木也,我用革也,不可久也,不如速战。
  就在沈尹戌出发之后,大夫武城黑对子常表示吴国的战车用木头制成,楚国战车之外蒙了一层皮革,遇到雨天的话楚军战车不能持久,因此不如速战速决。
  随后,『史皇』又曰:楚人恶而好司马,若司马毁吴舟于淮,塞城口而入,是独克吴也。子必速战,不然不免。
  史皇认为,楚国国人讨厌子常而喜欢沈尹戌,如果让沈尹戌在淮河边上毁掉吴国船只而且堵塞路口再回来,即便战胜吴军,战功也将由沈尹戌一人独享,因此子常一定要速战速决。

  于是,那边沈尹戌准备工作还没做好,这边子常已经下令楚军渡过汉水、摆开阵势,从小别山直到大别山,楚军大军压境,气势不可谓不壮观。
  然而,同吴军打了三仗之后,子常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决定跑路……
  子常为什么要跑路?
  答案很简单,面对吴、蔡、唐三国联军,子产发现自己根本就打不过……
  史皇这会又发话了:平平安安的时候,您争着当权;国家有了祸难就想逃避,您打算到哪里去?您能到哪里去?您一定要拼命打这一仗,这样以前的罪过才可以全部免除。
  子常:……

  公元前506年,11月18日,屡屡受挫的楚军再次面对吴军,吴、楚两军在『柏举』『今湖北黄冈麻城市一带』摆开阵势。
  有意思的是,虽然楚军此时士气低落,主将更是无心恋战,但是就在这一天早晨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请示带领手下抢先进攻并让吴军主力随后趁势追击时吴王阖闾却并没有答应。
  由此来看,吴王阖闾大概也怕夫概抢了战功……

  夫概表示,所谓『臣义而行,不待命』,只要我做的事情合于道义,就不必等待命令,何况吴王已经把军队委托于我,作战要抓住有利时机才是上策,只要我今天拼命作战,就可以攻进郢都了。
  于是乎,管他同意不同意,夫概坚持带领自己部下共计五千人突袭楚军。
  没有一点防备,『柏举之战』在这样的氛围下突然展开,应对不足的楚军自乱阵脚,士兵四处奔逃,大败之下子常赶紧就逃亡到了郑国。
  提一点,子常跑路的同时,史皇倒是坚持带着子常的兵车而战死,早知如此,史皇估计会为自己怂恿子常速战速决而感到后悔……

  再接下来,楚军奔逃之际,吴军一路追赶楚军,当吴军追到一条叫做『清发』『今湖北孝感安陆市一带』的水边时正要发动攻击时,夫概却表示还是让楚军渡河。
  为什么呢?
  夫概说了,困兽犹斗,何况是人?

  夫概认为,楚军明知不免一死的话,必然会同吴军拼命决战,吴军到时候搞不好就会被击败,不如让先渡过河的楚军知道只要渡河成功就可以逃脱,后面的楚军必然也就没有了斗志。
  所以提出『困兽犹斗』理论的夫概这是打算放走楚军?
  夫概表示没这回事,他要做的是先让楚军失去斗志,等到楚军渡河渡到一半时再发起进攻……

  所以我们看到楚军一边跑,吴军一边追,但是吴军始终都给楚军留了一点余地。
  楚军刚做好饭,吴军跟了上来;
  楚军接着跑,吴军原地吃完楚军做好的饭,吃饱之后又继续追……

  就这样,吴、楚两军追追打打,一路上交战多达五次,楚兵也先后五次被打败,吴军终于是攻到了楚国都城郢都,这是吴王阖闾做梦都想要攻打的地方。
  因为楚军的速战速决战术,以及夫概『不待命』的坚持,沈尹戌精心设计的策略变得没有任何意义,柏举之战的结果也变得没有任何悬念。
  兵临城下,楚昭王的选择同样很简单,跑路……
  @奥士爱国 2017-06-14 20:53:03
  已追列100页,
  -----------------------------
  吓得我赶紧码字去...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7-06-15 12:53:55
  周四打卡~~
  -----------------------------
  逮到潜水姐
  @大个小咪黑腹 2017-06-15 13:34:59
  楼楼,来,合影
  -----------------------------
  来就来 谁怕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