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846 阳虎之乱

  卫国连续几次背叛晋国,再次说明此事的晋国已经很不得人心;
  鲁国连续几次示好晋国,则又说明在阳虎等人的心目中晋国还算是值得信赖的靠山;
  我们知道,随着六卿内部矛盾的日趋激烈,随着国君权利的逐步落空,晋国究竟值不值得继续信任,这个问题已经不完全取决于晋定公,六卿、尤其是中军将的态度往往也成为了关键。

  公元前502年秋,与卫国会盟时的『执牛耳闹剧』之后,晋国非但没能挽回卫灵公的背叛决心,反而使得卫国更加坚决的背叛晋国。
  当时,为了获得众大夫的支持,卫灵公一五一十的把自己所受侮辱告诉众人,表示自己对不起卫国,愿意改卜其他人作为继承人,众大夫当然表示这不是他的过错,并且表示即便背叛晋国,晋国攻打五次之后卫国都还有能力作战。
  于是乎,有了大夫们的支持,卫灵公果断叛晋,晋国此后拉都拉不回来……

  提一点,正是因为涉佗、成何托大看不起卫国才加剧了卫灵公背叛的决心,随后不久晋国虽然杀涉佗治罪,成何也逃亡到了燕国,但是已经于事无补。
  与此同时,晋国六卿名单也有了巨大的变话,因为就在此事后不久,出任中军将12年的士鞅去世,其子『士吉射』从下军佐做起。
  如此一来六卿依次为:中军将荀跞、中军佐赵鞅;上军将荀寅、上军佐韩不信;下军将魏魏侈、下军佐士吉射,这其中,荀跞所代表的知氏成为朝中新贵。

  说完晋国新贵荀跞,我们再来一起关注鲁国新贵阳虎。
  公元前502年9月,配合晋国出兵伐卫之后,阳虎有了更大的目标,他决心对三桓彻底洗牌以此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巧的是,此时三桓内部也有人因为不得志而又自己的想法,比如季氏有季孙斯的弟弟『季寤』、大夫『公鉏极』以及费邑宰子泄,叔孙氏有叔孙氏之庶子『叔孙辄』,加上在鲁国同样亦不得志的『叔孙志』,这五人准备依靠阳虎制造内乱趁机上位。

  按照阳虎的设想,只要推翻先有的三桓,再用季寤取代季氏、叔孙辄取代叔孙氏,他本人则取代孟氏,如此一来,一个新的以阳虎为首的权臣集团将会应运而生。
  事态究竟会不会按照阳虎设想的来发展?
  10月初1,阳虎按照诸位鲁国先公即位的先后次序祭祀并祈祷;
  初2,阳虎又在鲁僖公的庙里举行大规模祭祀;
  初3,阳虎准备在『蒲圃』设享礼招待季孙斯,并对都邑里的战车部队下达命令,到时候一切行动听指挥,当然,命令与招待无关,而是与杀死季孙斯有关……

  阳虎的一举一动,尤其是准备调动兵马终于是引起了三桓的注意,第一个嗅出危机的人是孟氏家臣公敛处父,他对孟孙何忌说到:季氏为什么要对战车部队下令?
  孟孙何忌:我不知道啊……
  公敛处父:如此来看,阳虎应该是要叛乱了,后面您肯定也会牵扯进去,必须得提前准备一下。

  10初4,阳虎驱车在前,季孙斯随后,阳虎弟弟『阳越』走在最后,警卫兵士手持铍、盾两边夹护,安保守卫之严密让季孙斯意识到阳虎恐怕并不是在保护他,而是防止他找到机会开溜……
  眼看即将达到蒲圃,季孙斯愈发确定此次阳虎设宴绝非善举,情急之下他突然对为他驾车的『林楚』说到:你的先人都是季氏家里的忠良之臣,你也应该以此来继承他们啊。
  兵法告诉我们,这叫感情牌……

  然而,林楚表示,阳虎执政后鲁国人都服从他,违背他就是找死,死了对主人也没有好处。
  再说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林楚认为,季孙斯的这番话实在说得晚了一点……
  到底晚还是不晚,阳虎之乱又会是怎样的走向,我们拭目以待。
  @阿好2017 2017-06-29 19:15:42
  哈哈哈
  -----------------------------
  额...
  @Cassie向阳花 2017-06-29 20:59:47
  顶
  -----------------------------
  向阳花晚上好
  @catslover 2017-06-28 22:52:38
  好诡异啊,又少了两层
  -----------------------------
  我也发现了 而且少了的两层应该是我发的...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7-06-29 11:36:59
  周四好~
  -----------------------------
  潜水姐好
  @catslover 2017-06-28 22:53:36
  阳虎为什么要做孟氏的头呢,难道他是孟氏家族的人?
  -----------------------------
  其实我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但不是很好下定论,所以在正文中没有过多分析。


  阳虎为什么要取代的是孟氏,而不是季氏,又或者是叔孙氏,我觉得左传前后有几个细节值得推敲。


  其一,各种史书似乎强调的都是阳虎的专横,又是绑架季氏,又是劫持鲁定公和叔孙氏,完了还去攻打孟氏,简直就是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

  但是,比如公元前504年,这一年郑国把许国给灭了,完了鲁国又跑去打郑国。
  阳虎此时的策略很简单,就是抱紧晋国这条大腿,为自己找靠山。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不难理解,阳虎同时拍了季氏和孟氏到晋国,一个是进献俘虏,一个是给晋夫人送礼,晋国倒也省事,直接设享礼同时招待两位。

  按照礼仪,晋国应该分别设享礼,这样才显得对两位正卿的重视,然而并没有,说明此时晋国也看轻季氏和孟氏。

  但是值得玩味的事情就出现了,这点我们在正文中没有提。
  接下来孟氏朝见中军将士鞅,孟氏专门提到,日后如果阳虎在鲁国呆不下去了投奔晋国的话,希望晋国不要让阳虎做中军司马,这是晋国大夫中最高的职位。

  这个预言让士鞅意识到,阳虎在鲁国的地位其实也没有那么牢不可破,而且鲁国人已经讨厌阳虎了。

  @springbankhill 2017-06-29 21:49:58
  等更
  -----------------------------
  呵呵 晚上好
  我先把前面时差姐姐提出的问题说完
  临时敲的 可能要点时间
  其一,阳虎的专横,在正史中的表现来看,主要表现为对鲁定公以及三桓几位宗主的强横,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真要横起来,几位穿鞋的还是有很多顾忌的,所以一再忍让并签订了几次屈辱性的盟约。

  我个人的理解来看,阳虎的出现刚好就处在那个历史节点上。
  鲁国国君被欺压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鲁昭公更是客死晋国,鲁定公也不过是因为三桓的扶持,所以他有忍让的“觉悟”;
  季氏和叔孙氏比较巧,同年更换宗主,根基尚不稳就被阳虎抢了先机;
  孟氏在位年头稍微久一点,但是从接下来几件事情来看,孟氏比较“怂”,不太敢闹事,一来孟氏本身在三桓就垫底,二来季氏和叔孙氏都忍了,孟氏没理由不忍。

  如果不是孟氏的家臣公敛处父及时站出来,一旦阳虎先把季氏给灭了,后面的情况还真不好说。


  上面是二...
  其三,阳虎唬得住穿鞋的,但是好像不太唬得住跟他一样光脚的,这点就比较有意思了。

  公元前503年齐国伐鲁的时候,正文中我们有过交代。

  当时,阳虎是准备夜袭齐国的,而且齐军已经提前截获消息,鲁军的处境可谓十分凶险。

  有意思的是,公敛处父和苫夷两位认为这个计划会危急季氏、孟氏两位宗主的人身安全,所以直接威胁阳虎,苫夷甚至直接表示只要两位宗主出事,他第一个砍了阳虎。

  阳虎这次认怂,鲁军幸运躲过一劫。

  虽说幸运,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阳虎在各位低级别官员中其实号召力并不大,尤其是公敛处父在接下来平定叛乱时候表现尤其坚决,如果不是孟氏阻拦,他甚至有机会直接拿下阳虎。
  所以最后还是回到这个问题上来,为什么阳虎叛乱时候选择的是取代孟氏?

  其一,季寤本来就是季孙斯的弟弟,让他去取代叔孙氏或者孟氏本身比较别扭;
  其二,叔孙辄当然也应该是取代叔孙氏....
  也就是说,从血缘关系来看,恰好没有孟氏的人伙同他作乱,他只有孟氏这个选择。

  847 宝玉大弓
  847 宝玉大弓

  公元前502年,10初4,鲁国。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阳虎驱车在前,阳越拖后,警卫兵士手持『铍』『音同皮,类似刺刀』、盾夹护于两边,季孙斯则被紧紧的夹在了队伍的中间。
  蒲圃之行,我们实在无法用『鸿门宴』一词来形容,毕竟鸿门宴是差不多三百年以后发生的事情……

  和御者林楚的对话表明,季孙斯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奈何阳虎局已做好,等的就是一行人进入到蒲圃,所以季孙斯对林楚的感情牌是不是打得太晚了一点?
  季孙斯:不晚,一点也不晚……
  季孙斯对林楚说到:你能带我去到孟氏那里吗?
  林楚:我不怕死,怕的是不能使主人免于祸难。
  季孙斯:那就去呗……

  关于圃,此前我们已经多次介绍,这里就是王公贵族游玩、田猎的场所,蒲圃位于鲁国都城曲阜城门之外,眼看离蒲圃越来越近,留给季孙斯的时间越来越少,一行人行至大街时林楚突然快马加鞭,飞速向孟氏官邸奔去。
  公敛处父的警觉下,孟氏这边显然已经提前做好准备,所以等到季孙斯连车带人赶到孟氏府邸时,他看到的是孟孙何忌精心挑选的三百个健壮奴隶在门外造房子的景象,造房子自然是假,为的正是随时处理突发事件。
  只待季孙斯冲入孟氏大门,大门便紧紧关上,衔接如此之快,以至于阳越先是没能射中突然改道的林楚,随后等到他拍马赶到孟氏住处还没反应过来便被躲在门缝里的人暗箭杀死……

  好的消息是,因为公敛处父、林楚等人的果敢,季孙斯勉强脱险;
  坏的消息是,阳虎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劫持了鲁定公和『叔孙州仇』,旋即领兵攻打孟氏,阳虎之乱彻底摆到了台面上来、
  这位叔孙州仇不是别人,正是叔孙不敢之子,叔孙氏目前的宗主。

  危难之下,还是公敛处父,只见他率领孟氏封邑将士从东门进入,并与阳氏叛军在南门作战。
  一番激战,然而并没有取胜……
  接下来,双方转移阵地棘下,这次叛军终于被击败,阳虎也是无心恋战,只见他脱去皮甲、去到公宫,拿了『宝玉』、『大弓』,之后竟然丝毫没有跑路的意思,而是临时选了一个叫『五父之衢』的地方准备睡上一觉,关键是还下令让人给做饭,真是心宽体胖、能吃能睡……

  强调一点,阳虎所取的宝玉和大弓绝非一般财物,此宝玉乃是周公当年受封时得到的圭玉,大弓则是周武王所用戎弓,可谓鲁国镇国之宝。
  有意思的是,阳虎住下后有随从通知追兵恐怕随时将至,阳虎回到:鲁国人听说我出去了高兴还来不及,哪里有空来追我?
  随从:快点套上马车吧,公敛处父真要追来了……

  公敛处父有没有追来呢?
  然而并没有,虽然他也想追赶阳虎,但是孟孙何忌却不敢继续招惹阳虎而没有批准。
  如此来看,论气场阳虎果然要比三桓强了不知道多少……

  随后,对于如何处理投奔而来的季孙斯,孟氏也形成了两派不同的意见。
  公敛处父看来,反正都是季氏惹出来的事,不如趁乱杀死季孙斯以扩大孟氏的势力。
  结果孟孙何忌还是不敢闹出大事,赶紧就派人把季孙斯送回了家。

  季孙斯回归、阳虎跑路,如此一来,引起的连锁反应是眼看无望成为季氏宗主的季寤在季氏祖庙斟酒祭告祖宗一番后跑路,而阳虎却也坐拥『讙地』、『阳关』之地与鲁国形成对峙之势。
  @catslover 2017-06-30 09:15:36
  好嘛,我发的一个不剩,全抽了,还连累了楼猪。我是不是应该找涯叔投诉一下?
  -----------------------------
  我今天问了一下 还没给我答复...
  @起起家的隔壁阿花 2017-06-30 21:50:22
  马克
  -----------------------------
  这ID我记得前面好像看到过的啊...
  @点点断月点 2017-06-30 21:14:17
  加一,同催
  -----------------------------
  哈哈 点点好
  @catslover 2017-06-30 09:15:36
  好嘛,我发的一个不剩,全抽了,还连累了楼猪。我是不是应该找涯叔投诉一下?
  -----------------------------
  @o弘毅o 2017-06-30 21:47:43
  我今天问了一下 还没给我答复...
  -----------------------------
  @catslover 2017-06-30 22:07:08
  动作好快,多谢了。
  -----------------------------
  时差姐姐这是客气的个啥...
  @善水心 2017-06-30 18:07:13
  楼主还有存货吗?我好想催二更啊
  -----------------------------
  恩...
  848 阳虎奔晋
  848 阳虎奔晋

  阳虎之乱僵持之际,我们先来关注几则新闻。
  郑国方面,公元前502年冬,继子产、游吉之后,出自郑国七穆之驷氏的『驷歂』成为执政。
  驷歂成为执政后干了一件大事,他在第二年春杀死大夫『邓析』,并且还采用了他制订的『竹刑』。

  继郑、晋相继铸造刑鼎公布成文法律之后,竹刑是我们所能看到的另一种刑书,因法律条文撰写在竹简上而得名。
  至于驷歂为什么采用邓析的竹刑,却又要杀死他?
  驷歂的理由很简单,竹刑虽好,邓析却很邪恶……

  关于邓析,我们简单说几句,作为一名超前的思想家,他的政治理念比如『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在他看来,先王的礼义、法令不是亘古不变的真实,是可以批评、可以否定、甚至是可以废弃的。
  对比子产铸刑鼎一事来看,邓析的竹刑可谓更加激进,一来竹刑本身属于『私造』行至,二来竹刑打着『欲改旧制,不受君命』的旗号,无怪乎他被视作了邪恶之人。

  然而一方面驷歂采用了邓析的竹刑,另一方面却又杀死邓析,所以诗云:思其人犹爱其树,况用其道而不恤其人乎?
  一句话,驷歂这事办得不地道……

  宋国方面,公元前501年,春,驷歂杀邓析的同期。
  这一年,宋景公委派右师乐大心到晋国结盟,并且迎接乐祁灵柩回国。
  虽说此时士鞅已死,晋国看起来也不太会为难宋国,不过乐大心却假装有病推辞再三,宋国只得临时改派向戌曾孙『向巢』赴命。

  等到向巢圆满完成任务带着灵柩即将回国的时候,乐祁之子乐溷穿着丧服让乐大心出国迎接,然而却发现他竟然在敲钟作乐,乐大心给出的理由很简单:丧事又不在他那里……
  随后不久,乐大心更是向人这样说的:子明自己穿着丧服却生了孩子,我为什么不敲钟?
  乐大心百般推辞,反而冷嘲热讽,终于是激怒乐溷,乐溷当然得出来报复,报复方式也很简单,他对宋景公说道:乐大心没病装病、不肯去晋国,明显是准备要发动叛乱。

  联系近来乐大心的表现,宋景公当然有理由相信这一『诬陷』,于是乐大心这次终于肯出国了。
  顺便提一点,乐大心不出国也不行,因为他被宋国驱逐出境了……
  好了,接下来我们继续关注鲁国,关注阳虎之乱的最新动态。

  公元前501年,夏,阳虎据讙地、阳关叛乱之后派人将宝玉、大弓送回,企图缓和与鲁定公以及三桓之间的关系。
  阳虎的行为很快就收到了回报,鲁国发兵围攻阳关……
  面对围攻,阳虎派人焚烧城门造成鲁军慌乱之际才得以突围并逃到了齐国。

  阳虎到齐国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向齐景公请求出兵伐鲁,并且表示只要多多派兵就一定能占取鲁国。
  齐景公想不想打鲁国呢?
  齐景公当然还是很想的……

  不过鲍国说到:我曾经在施氏做过家臣,鲁国上下协调,百姓和睦,能够事奉大国而没有天灾,因此是不会被灭的。再说,阳虎本受季氏宠信却准备杀死季氏,他想出动齐军,等到齐军困疲、大臣伤亡很多的时候他自己就可以在齐国施展阴谋,君王收容他恐怕只会招来祸患。
  阳虎以下犯上的事情历历在目,于是齐景公听从劝谏逮捕了阳虎并准备把他囚禁在齐国东部边境,阳虎表示行……
  既然阳虎答应得这么干脆,齐景公反倒有点不放心,于是又准备把他囚禁到西部边境,阳虎还是表示行……

  结果呢?
  阳虎竟然想了一个办法,他把当地的车子全都借来,用刀子在车轴上刻得很深再缠上麻后归还,随后在车上装上衣物,躺在里边逃走。
  结果还是被齐军给追上然后囚禁在了齐国都城……

  不过,阳虎终究非等闲之辈,被关在临淄后不久还是躺在装衣物的车子里逃到了宋国,接着又逃到晋国并归顺赵氏。
  849 连升两级
  我们没事再来关心下孔子他老人家 毕竟接下来他挺风光的...
  @catslover 2017-06-30 23:04:11
  阳虎在车子上缠麻是为什么?不太懂。
  -----------------------------
  这个细节我没有过多展开

  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
  阳虎用刀子在车轴上刻肯定是为了搞破坏,缠麻又是为了让破坏看起来隐蔽一点
  这样一来齐国人驾车追赶他的半路发现车坏了就追不到他了...

  不过说实话还是有一些细节,比如他究竟是怎样跑路的,需要脑补...
  849 连升两级

  子曰:赵氏其世有乱乎!
  阳虎投奔赵氏之后,孔子做了一个小小的预言,在他看来,晋国赵氏日后恐怕世世代代都会有祸乱了……

  从公元前505年囚禁宗主季孙斯,到公元前504年强行与鲁定公、三桓结盟,再到公元前502年作乱意图除掉三桓,作为季氏家臣的阳虎可谓专横到了极致。
  然而,阳虎勾结季寤、公鉏极、叔孙辄一众党徒并劫持鲁定公作乱最终还是被击败,孟氏成为平定阳虎之乱的亮点所在。
  准确点说,比起瞻前顾后的孟孙何忌来,孟氏家臣公敛处父才是最大亮点所在,当然了,关键时刻为季孙斯驾车的林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阳虎被逐,有关季氏的这场动乱最终以宗主季孙斯的胜利告终,有如鲁昭公去世后鲁定公即位那般,风吹过已静下,仿佛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另外我们不妨剧透一点,由于叔孙不敢与季孙意如同年去世,叔孙州仇此时的宗主地位也不是那么巩固,很快鲁国又会上演另外一起叔孙氏版的『阳虎之乱』……
  好了,既然孔子对阳虎奔晋一事也发表了他自己的看法,不经意间我们发现正好在此时孔子也已经步入知天命的岁数,也就是说孔子已经50岁了,我们不妨再来了解一下有关孔子的最新消息。

  阳虎囚季孙斯并驱逐仲梁怀之后,一度逼得季孙斯求和并签订盟约之后才被释放出来,专横的阳虎也因此更加看不起季氏,此时孔子非但拒绝同阳虎见面,甚至是心灰意冷不愿为官,安心在家研究整理诗、书、礼、乐。
  因为学问上的成就,投奔孔子的学生倒也越来越大,大有另辟蹊径,开辟教育市场之势……
  有意思的是,失望归失望,孔子对于自己的治国理念无处施展还是很难释怀的,所以就在阳虎作乱期间,费邑宰子泄也邀请孔子去帮忙。

  孔子是怎么想的呢?
  子曰: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今费虽小,傥庶几乎!
  孔子表示,当初文王、武王兴起于丰镐而建立王业,现在费城虽然小了点,但是也差不太多。

  言外之意,孔子其实还是想试一试的,他甚至认为自己被请去得到重用的话,说不定在东方建立起一个像周那样的王朝。
  这就是孔子,这就是知天命的孔子……
  不过,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孔子的确是动了心思,也就是说他谋了,可是后来这件事情还是黄了,不是老天不让这件事情办成,而是孔子的弟弟『子路』相当不高兴,并且坚决阻止了孔子……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很快,阳虎之乱以阳虎的失败而告终,鲁定公以及三桓重新回到了自己该有的位置,孔子也因没有受阳虎之邀出仕以及『拒绝』费邑宰子泄的邀请确保了自身的『政治正确』,他也在随后不久被任命为『中都宰』。
  实事求是的讲,中都宰并不是什么大官,中都是鲁国的一个地名,在今山东汶上县一带,中都宰不过就是一个地方官员,不过他在这里干得很不错,治国的才能得到了小小的试验,仅仅只是在一年后鲁国各地都效法孔子的治理方法。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政绩出色的孔子被接连提拔,他很快就由中都宰被提升为司空,再由空提升为『大司寇』。
  司空我们有介绍,地位虽比三公低,但与六卿相当,负责水利、营建之事,地位已经不低;
  司寇也有介绍,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孔子所担任的大司寇更是掌握行使司法权,相当于最高级别的裁判者。

  天命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如果没有子路的不高兴,知天命的孔子也许就不会高兴的看到他自己执掌大权的那一天。
  当然了,也许孔子同样也就看不到自己后来黯然下课的那一天……
  @catslover 2017-06-30 23:04:11
  阳虎在车子上缠麻是为什么?不太懂。
  -----------------------------
  @o弘毅o 2017-06-30 23:18:08
  这个细节我没有过多展开
  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
  阳虎用刀子在车轴上刻肯定是为了搞破坏,缠麻又是为了让破坏看起来隐蔽一点
  这样一来齐国人驾车追赶他的半路发现车坏了就追不到他了...
  不过说实话还是有一些细节,比如他究竟是怎样跑路的,需要脑补...
  -----------------------------
  @catslover 2017-06-30 23:35:37
  那么就是阳虎跑路用的车不是他搞过破坏的,这就解释得通了。
  不过他都被囚了还能做这些事情,也是个能人啊。
  -----------------------------
  我的理解,他搞了破坏的啊,但是不想被人轻易发现

  好比我故意把谁油箱油放空,就留那么一点,别人追了几步才知道没油了...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7-07-01 13:20:29
  今天是个好日子~冒个泡~
  -----------------------------
  莫非潜水姐就是传说中的党员?
  @沫沫0O 2017-07-01 21:53:42
  定
  -----------------------------
  悟空别闹...
  @tqzrd 2017-07-01 10:18:13
  楼主周末愉快!
  -----------------------------
  t姐好
  大家周末好啊
  850 齐国伐晋
  那啥
  阳虎投奔晋国以后,赵鞅生过一场病,昏迷了好几天,多亏神医扁鹊才得到了“科学”的治疗。
  不过这件事情和此前秦穆公生病联系在一起,秦穆公时期我们应该是提到过的,所以这里正文就忽略了这段。

  另外,我之所以没有用这段,还是史记里面关于扁鹊的记载本身很多地方值得质疑,后面合适的地方我们再讨论这个话题。
  史记 赵世家(节选)

  後十三年,鲁贼臣阳虎来奔,赵简子受赂,厚遇之。

  赵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惧。医扁鹊视之,出,董安于问。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在昔秦缪公尝如此,七日而寤。寤之日,告公孙支与子舆曰:‘我之帝所甚乐。吾所以久者,適有学也。帝告我:“晋国将大乱,五世不安;其後将霸,未老而死;霸者之子且令而国男女无别。”’公孙支书而藏之,秦谶於是出矣。献公之乱,文公之霸,而襄公败秦师於殽而归纵淫,此子之所闻。今主君之疾与之同,不出三日疾必间,间必有言也。”

  居二日半,简子寤。语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於钧天,广乐九奏万舞,不类三代之乐,其声动人心。有一熊欲来援我,帝命我射之,中熊,熊死。又有一罴来,我又射之,中罴,罴死。帝甚喜,赐我二笥,皆有副。吾见兒在帝侧,帝属我一翟犬,曰:‘及而子之壮也,以赐之。’帝告我:‘晋国且世衰,七世而亡,嬴姓将大败周人於范魁之西,而亦不能有也。今余思虞舜之勋,適余将以其胄女孟姚配而七世之孙。’”董安于受言而书藏之。以扁鹊言告简子,简子赐扁鹊田四万亩。
  850 齐国伐晋

  公元前501年,秋,阳虎失势投奔晋中军佐赵鞅之后,我们接着谈正事。
  当然了,孔子在鲁国干得风生水起、连升两级,那也是正事之一……
  这一年,齐景公终于是掩饰不住想要争霸的决心,齐国也正式发兵攻打晋国『夷仪』『今河北邢台市一带』。

  公元前589年,因为身体残疾而在访问齐国时受辱的郤克率领晋、鲁、卫联军攻打晋国,这一战也就是鞍之战。当时齐顷公并不愿屈尊于晋国之下,结果却是齐军大败,大败,齐顷公险些被俘。
  公元前555年,晋平公携十二路诸侯伐齐,平阴之战齐国因夙沙卫与殖绰等人的内讧再次失利,晋军兵临城下,淄城门告急时齐灵公一度想要跑路,最后还是被太子光,也就是后来的齐后庄公和大夫郭荣拦了下来。
  公元前550年,齐后庄公利用晋国栾氏之乱秘密将栾盈送回曲沃发动叛乱,随后齐军占领卫国朝歌之后兵分两路对晋国发起进攻,此役齐军杀到晋国少水,齐后庄公更是以晋军尸体筑成大坟并修筑纪念物彰显武功,齐国终于是在晋国面前吃到甜头,代价是栾盈与晋国的矛盾激化致使栾氏灭族。

  公元前548年,崔杼杀齐后庄公,齐后庄公母弟齐景公即位。
  公元前530年,晋昭公设宴招待诸侯,齐景公投壶时向晋国表达了『代君来兴盛』的态度。
  种种细节表明,齐国终究是不服晋国的,毕竟它们才是春秋第一任霸主,不过更多的细节也表明,齐国又是打不过兴盛时期的晋国的……

  其一,崔杼弑齐后庄公后,崔杼、庆封共同执政,齐景公君位不稳,紧接着庆封灭崔杼一族,随后卢蒲嫳等人设计复仇庆氏一族,再接下来又有栾氏、高氏之乱,前16年的内乱之后,齐景公终于是理清国内秩序,随后才有了与晋国一较高下的底气;
  其二,此后虽说齐景公有晏婴、国氏、田氏、鲍氏等辅佐,但是弭兵会盟的举行使得中原暂时进入和平时期,齐景公纵然有争霸的意愿,在没有足够理由的情况下还是只得等待合适的契机,这个契机便是晋国集合诸侯宣布弭兵合约作废;
  其三,随着六卿的强势,晋国反倒逐渐失去诸侯的拥护,典型比如郑国、卫国此前都已经与齐国结盟,正是在这种局面之下,于是有了此次齐国伐晋。

  夷仪之战,我们重点介绍一个人,他是来自齐国的『敝无存』。
  出兵之前,敝无存的父亲正好准备为他娶妻,结果被他推辞并让给了自己的兄弟,敝无存是怕自己有去无回?
  其实不是的,正好相反,敝无存认为这一仗只要能够平安回来一定能立下大功,凭借战功到时候娶来自高氏、国氏的女子岂不美哉。
  所以,敝无存其实是看好自己是一支潜力股,身价马上就会水涨船高,娶老婆的事情一定不能着急,万一后面还有更好的呢……

  于是乎,正是怀着这样一种信念,敝无存抢先登上了夷仪的城墙,随后又准备冲下城门与夷仪人拼杀一番。
  然后呢?
  然后敝无存就战死在了城门之下……

  当然了,敝无存的战死只是此战一个小小的花絮,他的战死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能说明齐军的英勇,所以敝无存战死之后,大夫『东郭书』、『犁弥』一前一后相继登上城墙,说明齐国还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与此同时,虽然晋国派了一千辆战车于『中牟』『今河南鹤壁市一带』前往救夷仪,不过卫灵公却也准备了五百辆战车阻击晋军。
  五百辆对一千辆,当然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到底该不该支援齐军,卫灵公小小的纠结了一下……
  广大读者晚上好...
  851 齐景公送葬
  851 齐景公送葬

  春秋时期,遇到重大又搞不定的事情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我们科普过很多次,占卜……
  所以我们一点都不意外,虽然遭遇过晋国羞辱的卫灵公准备支援齐军,但是出征之前他还是会占卜一番。

  很快,占卜的结果出来了,战还是不战?
  结果是火候不到位,龟甲给烤焦了……
  通常情况下,龟甲烤焦意味着占卜不成功,不是什么好兆头,不过卫灵公发话了:卫国的战车虽然只有晋军的一半,但是寡人也相当于他们一半,这样加起来就相当了。
  很显然,卫灵公对晋国的怨气还在,为了打晋军,没有理由创造理由也要上……

  值得一提的是,眼看卫军经过中牟,晋军准备发动进攻时,20余年前卷入齐豹之乱而逃到晋国的褚师圃正好也在中牟,他对晋军有话要说:卫国虽小,但是他们的国君在那里,因此是不能战胜的。正好齐军攻下城邑后会有骄傲的情绪,加上齐军元帅东郭书地位低贱,不如向齐军挑战。
  于是,晋军果然没有攻打卫灵公的队伍,而是改为进攻齐军,并且一举缴获齐军战车五百乘。
  当然了,虽然吃到了败仗,但是卫国态度如此积极,齐景公当然得有所表示,随后齐景公还是把齐国西界的『禚地』、『媚地』、『杏地』一共五百个村子全部都送给了卫灵公,如此一来,晋国想要拉拢卫国恐怕更是难上加难……

  夷仪之战告一段落之后,我们介绍一下当时登上城门的几位人物。
  当时,东郭书抢先登上城墙,犁弥随后跟上。
  犁弥动了点小心思,他表示登上城墙之后两人都不要先忙着下去,而是应该一个往左,一个向右,等其他将士陆陆续续上来以后再下城墙。

  犁弥想干什么呢?
  这不战斗结束后两人一起休息的时候犁弥就说了:是我先登上的城墙……
  东郭书当即就表示上次就已经让他很为难了,这次竟然还想让他为难,于是他也就是默默的收拾了一下自己的皮甲。

  当然了,在犁弥看来,东郭书的这个动作很可能就意味着他要抄家伙发飙,于是犁弥赶紧表示自己跟着东郭书就好比骖马跟着服马走一样,根本就没有争功抢先的念头……
  战车我们知道,通常是一车四马,分列两旁的叫做『骖马』,位居中间的则是『服马』。
  战车的两根车辕架在服马之上,所以御者控制战车的方向还得仰仗两匹服马,看这意思,对于东郭书这匹服马,犁弥还是很服气的……

  再后来,齐景公以为犁弥是第一个登城的人准备给予赏赐的时候,犁弥其实并没有贪功,而是主动交代登城墙时他其实是跟着一位戴着白色头巾、披着猪皮斗篷的人。
  这个人不用多说,正是东郭书。
  有意思的是,齐景公改为赏赐东郭书的时候,东郭书同样辞谢,他表示犁弥是『客卿』,也就是其它国家投奔晋国的官员,自己礼当相让,所以最后被赏赐的其实还是犁弥。

  至于敝无存,原本期待立下大功回来好娶高氏、国氏女子的他不幸战死疆场,抢先登上城墙之功也化为了泡影,不过夷仪之战结束的时候齐景公并没有忘记他,齐景公甚至不惜给出赏赐五户并免除劳役的优厚条件以此找到敝无存的尸体。
  找到敝无存之后,齐景公三次为尸体穿衣服,并以犀牛皮装饰的高档车子和长柄伞作为殉葬品,而且还下令把尸体先行送回齐国。
  送葬的时候,齐景公让拉车的人跪着行走,全军都吊哭敝无存,齐景公更是亲自三次推车。

  本来吧,敝无存想的是打完仗后回去风风光光娶个大户人家女子做老婆的,结果却是风风光光的完成了自己的葬礼。
  结局不一定令敝无存满意,不过往好了看,毕竟也算是风光了一回……
  @潇湘观渔 2017-07-03 14:33:39
  一雨成水灾,一晴成热暑,这湖南的天气也是绝了。
  -----------------------------
  灾情很严重啊...
  @善水心 2017-07-03 10:32:21
  昨晚没有错别字。撒花~
  -----------------------------
  小姑娘要求真低...
  @Cassie向阳花 2017-07-03 09:14:39
  顶
  -----------------------------
  向阳花晚上好
  @片汤2016 2017-07-03 14:44:21
  顶
  -----------------------------
  片汤好啊
  @catslover
  时差姐姐发现没有 你昨天发的好像又被涯叔吞了...
  852 夹谷会盟
  孔子的高光时刻终于是要到了...
  852 夹谷会盟

  公元前500年,这是『秦惠公』和『郑声公』在位的第一年。
  从公元前536到公元前501年,秦哀公在位共计36年,适逢弭兵会盟后晋楚双雄称霸的格局,所以秦国倒也没有太大闹出太大的动静,比较典型的事件比如秦楚的政治联姻以及吴国攻占楚都之后秦国出兵救楚,基本反映这个阶段秦国与楚国之间的关系。
  从公元前513年到公元前501年,郑献公在位共计13年。还在郑定公期间,楚国太子建因费无极陷害而投奔郑国,随后太子建因与晋顷公密谋袭郑而被杀,伍子胥则携太子建之子公子胜逃到了吴国。再后来,随着晋国愈发强势,郑献公先是与王子朝的叛党一起攻打敬王,随后则与齐国结盟并站在了齐景公这边。

  既然提到齐景公,这一年已经是他在位的第48年,继上一年联合卫国攻打晋国之后,齐国又有了新动作,目标还是鲁国。
  不要误会,这次齐鲁的议题是讲和……
  公元前500年,春,齐、鲁商议讲和并把结盟的时间安排在了夏季,继郑国和卫国之后,看来晋国又将失去一位小弟,地点则是齐鲁交界的『夹谷』『今山东泰安市一带』。

  『夏,公会齐侯于夹谷。』
  也就是说,到了夏季,『夹谷会盟』正式举行。
  会盟二字来看,说明齐鲁两国此次会见应该会很成功,其实不然,从两国国君会见的一开始这次会盟就弥漫着一股危险的气息……

  本来,作为『礼仪之邦』的鲁国为这次会盟安排出任相礼的正是已过天命之年的孔子。
  阳虎之乱前,孔子在礼仪上的学问已经远近闻名;
  阳虎之乱后,孔子更是官场得意并高升为大司寇,实在是为这场会盟提供礼仪指导的不二人选。

  就在鲁定公准备好车辆随从毫无戒备前去赴约时,也就是孔子提醒办理外交仪式必须要有武装准备,鲁定公这才带了左、右司马以及若干兵士随行。
  果不其然,毕竟齐国才是这次会盟的主导者,就在会盟之前,夷仪之战中有过出场的大夫犁弥是这样对齐景公说的:孔丘知礼而无勇,如果派莱地人用武力劫持鲁定公,一定能够得志。
  莱地我们不陌生,前身是东夷部族的莱国,公元前567年被齐国灭亡后夹谷正好就成了其流落之地,所以从齐景公同意了犁弥建议一事我们可以轻易看出齐国根本就是别有用心……

  等到齐景公与鲁定公将要相会时,夹谷早已修筑盟坛备好席位,并设置了三级登坛的台阶,场面甚是隆重。
  然而,就在双方作揖行礼登坛并互赠礼品互相敬酒后,作为相礼的孔子见势不对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赶紧领着鲁定公退场……
  原来,此时莱人军队擂鼓呼叫并准备挟持鲁定公,孔子究竟会不会像犁弥说的那般知礼而无勇?

  这里我们得重点强调一个细节,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当年可是鲁国实打实的勇士,联军围攻逼阳国时曾经以双手之力举起城门,孔子虽说鲜有机会展示自己勇猛的一面,但是他的身高『九尺有六寸』。
  用现在的尺度标准来换算的话,九尺六寸的身高超过了二米二,谁敢说这样的巨人无勇……
  当然了,早期的尺寸度量单位和现在的有所区别,但是以古人『七尺之躯』就已经比较伟岸的标准来看,孔子的身高绝对惊人,因此在当时他也被称作『长人』。

  长人孔子接下来究竟会有怎样的精彩表演,我们下回分解……
  友情提醒
  因为孔子,夹谷会盟一事相当有名,并且见于各种典籍。
  但是,正是因为版本比较多,所以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反倒比较不好把握...

  我个人的理解来看,左传应该是比较可信的,值得重点参考,但是左传的记述比较平淡,稍显不够精彩;
  史记中的描述细节很多也很精彩,但是有些地方和左传不太一致,缺失某些细节的同时我个人觉得有点拔高孔子的味道;

  因此,在比较了这二个版本的夹谷会盟之后,我们这个版本继续参考了另外几个比较重要的版本,筛选之后尽量糅合在了一起,希望能够更加精彩又接近历史...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