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奥士爱国 2017-07-18 23:13:21
  子贡也很厉害的吧!我对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存鲁的那场外交,端木遗风倒是其次次。子贡奉师命出使了齐晋吴越等几国之后,彻彻底底改变了世界格局(相对于当时),相比较而言,成效和影响甚至于超现在的基辛格(沟通东西方奠定当今格局的大神)!
  -----------------------------
  相当厉害 这场外交横跨好几个大国 接下来我们会重点讲这起事件的
  @奥士爱国 2017-07-18 23:32:54
  还有我再四十页就要跟上大部队了,现在就在追进的途中…~既然正在写重要的事情和人物(被统治阶级奉若神明影响几千年),能否与同时期的老子等圣德贤人做个沟通和对比?对了,当时的季扎应该是最有名最显达于诸候也应该是最耀眼的人物吧!我读过的几句礼记中好像恰巧有仲尼观季扎葬子礼那么一句,好象是季扎使齐时其子死而葬,子率群弟子观…这个场景我影响深刻(每当想时就会脑补),没有记录两人有否酬对,但我觉得应该有眼神的......
  -----------------------------
  季扎我们文中做过重点介绍的,不过侧重点可能不太一样,我主要是想介绍因为季扎这个人的存在对吴国继位上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季扎改变了吴国接下来的轨迹,看起来轰轰烈烈,但是又昙花一现。

  至于季扎在文化上的影响,我们简单说过一些事迹,但是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没有深入探讨。

  我不知道你现在具体看到哪了,接下来你留心一点的话会发现我还是很注重这个时期的贤人的,比如子产、羊舌肸、晏婴等人都是重点,包括老子,我们也开过专题讨论过。
  @奥士爱国 2017-07-19 00:46:37
  希望不要打乱楼主的思路。但是身处现代的我们实在是看不过去那么多的地方把厚黑解读得如此不堪,而实际上李老先生不过从各种宗教和信仰中总结出了人性的基本共性而已,我觉得比佛教甚至是儒教更深刻,某种程度上来看恰恰是儒家思想的延续
  -----------------------------
  老实说,水平不够,其实不太敢评论这种话题...

  简单说几句吧,其实我是很喜欢鲁迅的,民国年代我觉得大师还是很多的,我尤其喜欢的应该有2位,一位是鲁迅,还有一位是老舍。

  鲁迅不用多说,文字直指人心,老舍我喜欢的是他那种文笔,感觉他对文字驾驭的那种有美感太独特了。

  到了最近的几十年,搞文学的人还是不少,但是所谓的大师却几乎绝迹,我也不是没有喜欢的,比如王小波、王朔什么的我觉得都很不错,但是跟前面给我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我是想说,比如你提到的李宗吾,比如你提到的厚黑学,我们既要吸收大师的精髓,也要花点时间了解大师们当时的时代背景。

  比如说,鲁迅的好多文章都很晦涩,不是因为写的不好,而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搞清楚鲁迅为什么要写这些文字以后,往往才会真正意识到他的厉害。

  回到李宗吾,从宗儒,到宗吾,李宗吾的厚黑学见证了他本身对千百年来儒家思想的认识上的转变,也见证了在中华文化根基在西洋文化影响下新的融合,这是文化上的进步,但我个人不觉得这就意味着李宗吾对孔子,对儒学的否定。

  我个人觉得,时代和社会总归是在发展的,人们对很多规律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诸子百家各自的利与弊。

  不是儒家或者道家不好,而是当时历史环境决定了意识形态不足以多元化,所以看起来每个流派都走向了各自的极端,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历史环境的变迁,儒家本身也变得面目全非,完全脱离了最初的孔孟之道,所以李宗儒才又改名李宗吾,才有了他的厚黑学。

  当然了,这就回到了我一开始说到的话题上,民国往前多大师,当今却无大师,因为历史环境变了,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学习、重视程度严重不够,孕育大师的土壤变没了。

  所以,在这个愈发功利的年代,可能我们连李宗吾借厚黑学想表达的精神是什么都产生了偏离...
  870 夫椒之战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简单聊聊2年级的夫差同3年级的勾践这一战

  这一战可能名气没那么大,但是影响很深远

  勾践战败不得不认输到吴国做了奴隶,干了件很惊人的事情,主动吃夫差的便便...

  夫差很得意,但是不听伍子胥的劝,终归让卧薪尝胆的勾践笑到了最后,伍子胥也含恨死去。
  870 夫椒之战

  公元前494年,鲁哀公元年,吴王夫差二年,越王勾践三年,郑声公七年,秦惠公七年,楚昭王二十二年,宋景公二十三年,蔡昭侯二十五年,敬王二十六年,卫灵公四十一年,齐景公五十四年。
  罗列了一长串之后,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还是齐景公最为坚挺……

  这一年春季,连续灭亡顿国、归胡之后,为了报复吴、蔡等国发起的柏举之战,楚昭王再度发兵。
  当然了,楚昭王认为,柿子还是捡软的捏比较好,所以楚军包围的是蔡国国都新蔡……
  近期连续几起攻城事件共同表明,只要城墙质量过关,攻城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哪怕攻方军事实力明显占优。比如孙武就说了,所有的军事行动里面,下下之策正是攻城。

  不过,该打的终归还是要打的,毕竟孙武此时并没有把自己的兵法推广到各诸侯国……
  同时,虽然攻城技术难度很高,楚国多少还是有办法的,比如按照令尹宜申的设计,楚军在离蔡都城墙一里地的地方修建了宽一丈、高二丈的堡垒,并派人连续屯驻九个昼夜。
  楚军这个计策有什么效果呢?
  蔡国表示他们也不知道,所以才很害怕……

  九日之后,蔡国城门大开,主动将男女奴隶分别排列捆绑进献给楚国以示投降,楚昭王则表示教训蔡国的目的已经达到,对于蔡国的态度十分满意……
  对了,为了谨防蔡国人再度和吴国搅和在一起,楚昭王顺便把蔡国迁移到了长江和汝水之间,然后收兵回国。

  至于吴国,他们在接下来主要干了几件事情。
  其一,吴王夫差很快就收到了蔡国的请求,蔡昭侯表示希望能够把蔡国迁移到吴国势力范围来;
  楚昭王:……

  其二,吴国也要报仇,他们要要报复的是檇李之战被越国打败的仇恨,对于吴王夫差而言,这也是杀父之仇。
  只是,和楚伐蔡有所不同的是,越王勾践并不惧怕吴国,尤其是在他得知吴王夫差即位以来日夜操练士兵准备报仇后更是打算先发制人,准备在吴国发兵之前直接攻打吴国。
  吴王夫差:……

  值得一提的是,越国先发制人之前,大夫『范蠡』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对越王勾践劝谏到:我听说兵器是凶器,挑起战事是背德的事情,争先攻打又是事情中最下等的,阴谋逆德、好用凶器,亲身参与下等事,定会遭到上天的反对,此事万万不可。
  然而,越王勾践表示,他已经做出了决定。
  范蠡:……

  于是,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二年,越王勾践三年,越国举兵进军吴国,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吴王夫差毫不示弱,同样动用全国精锐部队迎战越军,两军在吴国『夫椒』『今浙江绍兴一带』摆开战场。
  结果呢?
  结果吴军势如破竹,在夫椒大败越军。
  越王勾践:……

  随后,越军连连退守,吴军却乘势一路攻打越国,逼得越王勾践只得带了披甲持盾的士兵五千人踞守会稽山,并赶紧派了大夫『文种』通过吴太宰伯嚭向吴国求和。
  越国求和,吴王夫差表示教训越国的目的已经达到,随即准备答应越国的请求。
  然而,此事却遭到了伍子胥的坚决反对……
  871 勾践为奴
  871 勾践为奴

  从槜李之战到夫椒之战,吴、越两国各自吞下一场惨败,共同的特别是率先发难的国家反倒吃到苦头,这似乎也印证了越大夫范蠡『战者逆德』的观点。
  越王勾践聚残兵败将退守会稽,吴王夫差乘胜追击包围会稽,此情此景,越王勾践不禁叹息:难道我将在此了结一生?
  文种说道:商汤被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围困在羑『音同有』里,晋国重耳逃到翟,齐国小白逃到莒,他们最后都称王称霸天下。由此观之,我们今日的处境何尝不可能成为福分呢?

  范蠡则曰: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
  范蠡以为,国家昌盛时,应该盛而不骄、顺应天道;大厦将倾时,应该遵循规律、顺应人道;处理政事,应该有所节制、顺应地道。
  讲道理,范蠡高深的理论看起来的确很有道理,但目前局势下又显然不是同吴王夫差讲道理能解决问题的……

  所以,范蠡建议,越王勾践此时应当做的是派人给吴王夫差送去优厚的礼物并求和,而且要表现出足够谦卑有礼的态度。
  如果吴王夫差还不肯答应呢?
  那么越王勾践就亲自前往吴国做夫差的奴仆,并让妻子做夫差的侍妾。

  条件如此充满诚意,难怪吴王夫差准备接受越国的请求,所以我们的问题是,伍子胥为什么会坚决反对越国求和的请求?
  我们知道,越国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于是伍子胥说起了当年的一段故事:从前,寒浞派儿子浇杀了相而封于过国,夏朝随之被灭,相的夫人后缗从城墙的小洞逃回娘家有仍国并生了少康,后来少康对寒浞满怀仇恨而能警惕戒备,终于复兴了禹的事业。
  伍子胥认为,现在的吴国还不如过国,而越国又大于少康,加上越王勾践能够亲近百姓而注意施行恩惠,对有功劳的人从不抛弃而加以亲近,吴、越土地相连却世世代代是仇敌,如今姬姓的衰微已经为时不远,吴国介于蛮夷之间,用讲和的办法来求取霸业必然是不可行的。

  总之一句话,斩草要除根,否则后患无穷……
  至于越王勾践究竟有没有伍子胥夸得这么好?
  我们先不讨论这个问题,毕竟伍子胥的重点是为了说明允许越国求和是不可取的,为了阐明这个道理适当加工夸大一下也是再正常不过的……

  随后,文种把伍子胥劝谏的情况带回给越王勾践之后,勾践想的是杀死妻子儿女、焚烧宝器,亲赴疆场同吴军决一死战。
  很显然,事态并没有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否则勾践很可能就此身亡,也就没有了后来比如卧薪尝胆等很多很多故事……
  还好文种赶紧表示吴太宰伯嚭为人十分贪婪,不妨用重财诱惑他,通过他来想办法通融吴王夫差。

  于是乎,接下来便有了越王勾践派文种给伯嚭献上美女以及珠宝玉器;
  于是乎,接下来便有了伯嚭引荐文种,文种对吴王夫差表示,如果勾践非要和吴军决死一死将会是两败俱伤的事情;
  于是乎,接下来便有了伯嚭趁机圆场,表示既然越王勾践已经服服贴贴地做了臣子,赦免了他才对吴国有利。
  于是乎,吴王夫差最终高高兴兴的答应了越国讲和的请求,作为条件,越王勾践和他的妻子,以及范蠡等人来到吴国成为了吴王夫差的仆人,这也意味着越国正式向吴国俯首称臣。

  比起楚国迁移蔡国、蔡国转头却投奔吴国来,吴王夫差伐越所取得的成果显然要更加卓著,但是伍子胥却是这样评价的:越国将会用十年时间繁衍积聚,用十年时间教育训练,二十年以后,吴国的宫殿恐怕就要成为池沼了。
  毫无疑问,这又是一个很惊人的预言……
  @catslover 2017-07-20 22:11:50
  伍子胥当然明白斩草除根的道理,他能够复仇就是因为楚王没有斩草除根么。
  -----------------------------
  关键是夫差整不明白 要不把三家分晋的事情说完春秋部分咱就能收工了...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7-07-21 12:48:34
  周五打卡~~最近缺课好多。。。赶紧追一追
  -----------------------------
  呵呵 潜水姐好
  又是周末了 大家晚上好
  872 吴国伐陈
  872 吴国伐陈

  会稽之围,吴越讲和,越王勾践也成为了吴王夫差的奴仆。
  其中有一个细节,明明是文种送钱送美女促成了两国的和谈,为什么越王勾践一起带到吴国的却是范蠡?
  其实,越王勾践原本是准备让范蠡留守并照看国家的,不过范蠡也说了:国境以内,治理百姓的事,我比不上文种;国境以外,对付敌国,需要当机立断的事,文种比不上我。
  于是我们便看到了这样的结果,范蠡陪着越王勾践到了吴国,文种则留守越国,一内一外,共同守护未来。

  了解完吴、越之间的关系后,我们不妨再来关注吴国和老对手,也就是同楚国之间的最新动态。
  前不久,楚昭王发兵包围蔡国国都,蔡国投降之后被楚国迁移到长江、汝水之间,随后蔡国向吴国请求迁移到其势力范围内。
  如今大仇已报,吴王夫差自然也就腾出时间来处理和楚国有关的事情,于是就在公元前494年的8月,吴国发兵攻打陈国。
  对,既不是救蔡国,也不是打楚国,而是打陈国……

  原来,公元前506年吴军攻破楚都后,吴王阖闾曾经派人召见过陈怀公,陈怀公则在吴、楚做出新的选择时犯了难,便向国人征求意见。
  大夫『逢滑』说道:下臣听说,国家兴于源而亡于祸,现在吴国还没有福德,楚国还没有祸殃,所有楚国还不能抛弃,吴国也不能跟从。晋国是盟主,不如用晋国作为借口而辞谢吴国。
  楚国大败、国都被破,国君也逃亡在外,陈怀公看来,楚国显然已经有了祸殃,于是逢滑又解释道:国家有这种情况的太多了,小国尚且能恢复,何况大国呢?下臣又听说,国之兴,看待百姓如同受伤者而不加惊动,这就是它的福德。国之亡,视百姓为粪土草芥,这就是它的祸殃。楚国虽没有德行,但也没有斩杀它的百姓,吴国每天在战争中凋敝,暴露尸骨多得像杂草一样,又没有见到什么德行,上天恐怕是在给楚国一次教训,吴国遭致祸殃也不会太久了。
  于是,陈怀公以身体有病回绝了吴王阖闾的这次召见……

  公元前502年,吴王阖闾再次召见陈怀公,陈怀公这次实在害怕于是只得前往吴国,吴王阖闾则因陈怀公上次不肯赏脸一气之下把陈怀公扣留在了吴国,结果是陈怀公一不小心就死在了吴国,其子『陈越』随后成为陈国国君,史称『陈湣公』。
  所以,陈怀公都死了,吴国还攻打并驻兵陈国,为的是哪般呢?
  吴王夫差表示,这是为了重新清算过去的怨恨……

  吴国如此强横,再度引来楚国一众大夫的恐惧,他们纷纷表示吴王阖闾善于用兵作战,在柏举把楚国打败了,听说他的继承人比他还要厉害,楚国前景实在堪忧。
  唯有令尹宜申是这样说的:你们应当忧虑的是自己和不和睦,而不是害怕吴国的侵袭。从前,阖闾吃饭不吃两道菜、坐着不用两层席子、房子不造在高坛上、器物不加红漆与雕刻、宫室中不造亭台楼阁、车船不加装饰、衣服用具实用而不尚虚华。国内有天灾瘟疫就亲自巡视,安抚孤寡、资助贫困,军中煮熟的食物必须等士兵们都得到了自己才食用,他吃的山珍海味士兵们也都有份。阖闾经常抚恤百姓,和他们同甘共苦,因此百姓们就算是死也知道不是白白死去,所以吴国就打败了我国。反倒是夫差,听说他住宿有楼台池沼、睡觉有嫔妃宫女,即使是一天在外头,想要的东西一定要到手,玩赏爱好的东西也一定要随身带走。夫差积聚珍奇,只顾享乐,把百姓看得跟仇人一样,没完没了驱使他们,这样做只不过是先自取失败而已,哪里又能打败楚国呢。

  虽说在位仅2年的吴王夫差为阖闾之死成功复仇并逼得越王勾践成为他的奴仆,功业看起来十分光鲜,但是伍子胥之后,另外一位重量级人物楚令尹宜申同样不看好吴国的未来……
  873 手留余桃
  873 手留余桃

  公元前494年,夏,晋国范氏、中行氏的叛乱又有了新的进展。
  这一年四月,为了救援邯郸,齐景公、卫灵公领兵包围五鹿。
  五鹿我们略有印象,当年晋文公流亡途径卫国向百姓讨饭时正是在五鹿,也正是因为卫文公对晋文公不加礼遇后来晋文公才出兵讨伐卫国,地点也是五鹿。

  所以,就算是为了救范氏、中行氏一党的邯郸稷,齐、卫为什么要包围五鹿?
  答案很简单,此五鹿非彼五鹿,晋国也有一个叫五鹿的地方……
  随后到了11月的时候,赵鞅领兵攻打范氏、中行氏所在的朝歌作为回应,晋国之乱持续僵持的局面下,我们重点关注一下卫灵公。

  为什么要关注卫灵公?
  因为卫灵公去世了……
  公元前493年,夏,在位42年的卫灵公去世,由此引发谁来继承国君的问题。

  3年前,太子蒯聩因得罪南子而逃奔宋国,后来有次卫灵公在郊外游玩的时候,为他驾车的是其子『公子郢』,卫灵公当即表示反正已经没了嫡子,准备让公子郢来做继承人。
  然而,公子郢不肯表态……
  又过了段时候,卫灵公再次对公子郢流露出同样的意思,公子郢却表示这只是卫灵公私人的看法,并没有和朝中众大夫商量,所以还是不肯做太子……

  等到卫灵公去世后,夫人南子下令公子郢做继承人,并且表示这是出自国君的命令,然而公子郢坚持认为自己伺候卫灵公到死都没有听到过这个命令,并且自认和别的儿子还不太一样,所以还是拒绝出任卫国国君……
  没办法,最后出任卫国国君的是前太子蒯聩之子『姬辄』,史称『卫出公』。
  有意思的是,到了6月的时候,为了拉拢卫国,赵鞅竟派卫出公的父亲,也就是前太子蒯聩送回卫国。

  为了掩人耳目,赵鞅让阳虎派了十多个人装扮成卫国人,身穿丧服假装从卫国来晋国迎接蒯聩归国,赵鞅则亲自为蒯聩送行,看起来跟真的一样。
  结果呢?
  卫国方面得知消息后马上就组织军队攻击蒯聩,蒯聩只得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儿子卫出公做了国君又无可奈何……

  对于卫灵公,我们简单做一个小结:
  总体来看,幼年即位、在位共计42年的卫灵公在春秋以来卫国诸位国君中表现还算抢眼,除了早期的齐豹之乱,几十年间卫国内政大体比较平稳,卫灵公本身也在晋、楚、齐等大国再度争霸的格局中表现出鲜明的立场,典型比如在与晋国会盟受到沙陀、成何羞辱之后卫灵公坚决叛晋转而投靠齐国。
  不过,对于谥号多少有些了解的我们知道,灵并不是一个好的谥号,甚至有着比较明显的贬义,这多少与孔子对他的评价相近,毕竟卫灵公是一个贪财又热爱美色胜过德行的人……

  至于卫灵公夫人南子为什么会拉帮结派、干预朝政,这自然与卫灵公的纵容有关,同时还与另外一些比较八卦的事情息息相关,作为对卫灵公的结束,我们不妨放一个劲爆的话题。
  话说卫国有位大夫叫做『弥子瑕』,品行不怎样,但是比起德才兼备的蘧伯玉更受重用,或者说更加受宠。
  我们再直白一点说,弥子瑕是卫灵公的男宠……

  比如有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为了探望母亲,弥子瑕竟然假借卫灵公的命令驾着他的车子就回去了。
  按照规定,这是要叛『刖只脚的,但是卫灵公知道后不但不责怪,反而表示为了母亲的病刑』,也就是砍去一只或者两竟愿犯下断足的惩罚,弥子瑕这叫真孝顺……

  比如还有次弥子瑕和卫灵公在果园游玩,弥子瑕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吃到一半的时候想起了卫灵公,于是直接就把剩的一半递给卫灵公。
  卫灵公这边倒也不嫌弃,还连连表示自己舍不得吃却一心想着他,弥子瑕这叫真爱……

  但是呢,后来弥子瑕还是渐渐失了宠。
  为什么呢?
  因为弥子后来也老了,容貌也衰退了,卫灵公也就变心了……
  874 铁丘之战
  874 铁丘之战

  所谓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把美好的事物和别人分享,也是一种幸福。
  弥子瑕把又甜又鲜的半个桃子分享给卫灵公,卫灵公手留余桃,何尝又不是一种幸福……
  于是乎,余桃后来和龙阳之好、断袖等共同成为了男性与男性之间『真爱』的代称,弥子瑕告诉我们,余桃虽鲜,但容颜终究会有老去的时候,真爱也不一定就是恒久远的事情……

  介绍完卫国的情况,我们继续关注晋国之乱。
  荀寅、士吉射逃往朝歌之后,上军将和下军佐暂时空缺,荀跞原本打算立士皋夷、梁婴父分别取代范氏、中行氏的计划也未能达成,三军六卿实际只剩知、赵、韩、魏四卿。
  公元前493年,原中军将荀跞去世,其子『荀申』即任,不过按照惯例,他得从最低级别的下军佐做起,所以赵鞅就成为了晋国的中军将?
  实际上,赵鞅由原先中军佐调整为了上军将,不过倒不是因为他降职了,而是因为中军被撤销了……
  最新一期晋国四卿将佐名单如下:上军将赵鞅、上军佐韩不信;下军将魏侈、下军佐荀申。

  这一年8月,听闻齐国在为朝歌的叛军运送粮食之后,赵鞅果断领兵阻击由郑国『罕达』、驷歂之子『驷弘』带队的辎重队伍,并在卫国戚邑遭遇。
  一面是齐、郑运良的队伍,一面是士吉射迎接的军队,于是由鲁国投奔而来的阳虎就对赵鞅说了:我们兵车少,应当遍插旌旗、摆好阵列,罕达、驷弘跟上看到我军阵容后一定心生恐惧,到时候战必胜之。
  打仗嘛,首先气势上一定要压过对手,阳虎的建议很有道理,由此可见他在鲁国绝非浪得虚名,赵鞅随后也听从了阳虎的建议,然后就进入到占卜问吉凶的标准流程。

  不过呢,龟甲烤焦了,占卜失败……
  诗云:爰始爰谋,爰契我龟。
  当年古公亶父来到岐山脚下周原土地的时候,先有谋划和商量,再有刻龟甲看卜象,于是有了周部落的兴安家邦,于是有了后来的周朝。

  古公亶父的这段典故说明了什么呢?
  这不有人就给赵鞅建议了么,只要谋划靠谱,相信以前的吉兆就行了……
  于是乎,为了鼓舞士气,赵鞅演讲了一段精彩的誓词:范氏、中行氏违背天命,斩杀百姓,欲专权而灭其君。我们国君依仗着郑国保护自己,现在郑国无道,抛弃国君帮助臣下,我们几个人顺从天命,服从君令,推行德义,消除耻辱就在这次行动了。凡战胜敌人的,上大夫可得到县,下大夫可得到郡,士可得到十万亩土田,庶人工商可做官,奴隶可获得自由。志父如果没有罪过,就请国君加以考虑。如果战败有罪,就用绞刑把我诛戮,死后用三寸厚的桐木棺,不要再有衬版和外椁,用没有装饰的马装运棺材,不要葬入本族的墓地中,这是按照下卿的地位所作的处罚。

  实事求是的讲,赵鞅的誓词极具感染力,不仅论功行赏调动了全军将士的积极性,甚至是连奴隶都可以因为战功而恢复自由身,至于原本同晋国内乱没什么关系的郑国,也因赵鞅所谓的『顺天明、从君命、经德义、除诟耻』而显得很无道……
  一个小的问题,什么叫『志父如果没有罪过,就请国君加以考虑』,这个志父到底是谁?
  其实吧,志父就是赵鞅,赵鞅就是志父,志父是赵鞅入晋阳后自己改的名字……

  总之的是,晋军在赵鞅作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战前誓词之后已经做好准备,他们将在戚邑城南的铁丘迎接郑军的挑战,史称『铁丘之战』。
  此战结果究竟会是怎样,给赵鞅做车右的卫前太子蒯聩在登上铁丘眺望一番后不仅感慨郑军人数怎么这么多……
  对了,蒯聩一害怕,竟从战车上跳了下来,御者『邮无恤』不仅也感慨:这人怎么跟个妇人一样……
  875 论功行赏
  875 论功行赏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赵鞅一番誓词过后晋军士气有了巨大提升。
  但是,重压之下,总还是会有很多人抗不住的,比如蒯聩……
  于是,赵鞅在巡视队伍时又说道:毕万也不过一介匹夫,但是七次战斗都俘获了敌人,后来有了四百匹马,并得以在家里善终,诸位努力,未必就死在敌人手里。

  毕万我们熟悉,当年随晋献公灭耿、霍、魏三国有功而被封在魏地,于是才有了如今四卿之一的魏氏。
  所以赵鞅再次鼓舞士气后是不是就没人害怕来了呢?
  其实还是有的,比如大夫『赵罗』胆子就很小……

  有意思的是,正是因为赵罗胆小,他竟然被人强行用绳子给捆在了车上,有军吏询问原因时,他的御者『繁羽』轻描淡写的表示这是疟疾发作而躺下了……
  另外,为了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蒯聩这这样祷告的:远孙蒯聩谨敢报告皇祖文王、烈祖卫康叔、文祖卫襄公,郑声公搅乱常道、晋定公处在危难之中,不能平定祸乱,故派赵鞅前来讨伐。蒯聩不敢放纵安逸,居于持矛作战的队伍里,谨敢祈祷保佑不要断筋、不要折骨、脸上不要受伤,以成就大事,不给三位祖先带来羞辱。死生的命运不敢请求,佩玉不敢爱惜。
  看到没,为了祈求平安,蒯聩竟连周朝皇祖周文王、卫国始封君卫康叔和自己的爷爷卫襄公一齐骚扰,祈祷的内容也是相当细致,比如不伤筋、不断骨。
  对了,还不能破相……

  好了,说了半天全是晋国一方的情况,罕达、驷弘带领的郑军又是怎样的动态?
  不废话,直接说重点,铁丘之战辅一开始,郑军就有人击伤赵鞅肩膀,赵鞅只得倒在车里,车上的帅旗也被抢了去……
  这么快?
  就是这么快,没想到吧……

  更没想到的是,有了三位祖宗庇护的车右蒯聩竟然开始发威,他用戈救援赵鞅成功,郑军只得败逃,临了顺便把没有祖宗庇护所以胆子还很小的赵罗给抓了去……
  接下来,蒯聩指挥晋军再次发起进攻,晋军上下士气如虹,打得郑军节节败退,由齐国运送至朝歌的一千车粮食也被晋军给夺了过去。
  蒯聩英勇、晋军大胜,美中不足的是赵鞅的帅旗被郑军夺走,于是有位来自范氏的大夫『公孙尨』『音同忙』要出场了。

  当年,王室曾给过范氏土地,公孙尨的主要任务则是为范氏收税,赵氏有次抓住了公孙尨并向赵鞅请求杀死他,赵鞅则表示公孙尨不过也是为了主人办事,何罪之有,于是不仅不杀公孙尨,还把抢来的土地还给了他。
  铁丘一战后,念及此前的恩德,公孙尨带领部下五百人趁夜里攻打郑军,并在罕达的帐幕中取得帅旗后献给赵鞅,并说到:请允许我以此报答主人的恩德。
  什么叫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恐怕这就叫予人玫瑰,手留余香,赵鞅不经意间做了件好人好事,虽然没有写到日记本里面去,但是这会心里不知道香到哪里去了……

  当然了,比起公孙尨报恩更令赵鞅心里感到更香的,自然是铁丘之战的胜利以及截获齐人的一千车粮食,于是在最终战斗结束后进入论功行赏的颁奖环节时,赵鞅又是这样说的:我伏在弓袋上时就已经吐了血,但鼓声一直不衰,今天我的功劳最大。
  没错,赵鞅准备把分量最重的奖颁给自己……
  我们看到蒯聩怕会怕,整个战斗过程中表现却一点都不像妇人,所以他又是这样说的:我在车上救了您,在下边追击敌人,我是车右中功劳最大的。
  御者邮无恤则是这样说的:我骖马的两根带子快要断了,我还能控制它,我是车御中功劳最大的。

  得了,有句话叫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catslover 2017-07-23 23:28:22
  害怕毁容,蒯聩难道是个美男?
  -----------------------------
  跟他老爹的那位男宠相比,估计就没那么帅了吧...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7-07-24 11:41:23
  周一打卡~~
  -----------------------------
  潜水姐周一好
  @阿好2017 2017-07-24 16:26:18
  哼
  -----------------------------
  额
  @Cassie向阳花 2017-07-24 08:14:17
  顶
  -----------------------------
  向阳花好
  876 丧家之狗
  大家新的一周好 今天我们继续聊的是周游列国的孔子

  876 丧家之狗

  对于铁丘之战,我们先来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其一,本质来看,这场战争的起因还是源于晋国六卿之间的内讧,范氏、中行氏败走朝歌之后以齐国为首的诸侯国纷纷支持荀寅、士吉射,很能体现出这个阶段晋国霸主地位名存实亡的尴尬局面;
  其二,此战并非一场大规模的正面交战,而是源于晋军对齐国运粮队伍的阻击,所以晋军数量上并不占优,倒是赵鞅论功行赏甚至解放奴隶的政策有效调动全军将士的积极性,于是有了最后的胜利;
  其三,郑军大败、晋军缴获齐国资助范氏、中行氏的一千车粮食,赵鞅自然很是高兴,不过他身边有个叫『傅傁』的人却提醒赵鞅不要高兴得太早。

  赵鞅还需要担心什么呢?
  傅傁说道:虽然打败了郑国,但是还有知氏在那里,忧患尚未消除。
  赵氏与知氏,分别站在近两届晋国公卿势力的顶端,韩、赵、魏之外,看来赵鞅的对手不仅是国外的范氏和中行氏,国内的知氏更是值得他去担忧……

  了解完晋国之乱的最新动态之后,我们不妨抽点时间继续关注一下孔子周游列国的行程安排。
  自打卫国一别,孔子先是率领弟子一行到了曹国,接着很快又去往宋国,这里是孔子先祖生活过的地方,也是孔子夫人丌官氏的故国。
  然而,意外的是孔子在宋国好像并不太受欢迎……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们在一颗大树下演习礼仪之事,司马向魋想杀孔子,于是派人把那颗大树给砍了。
  砍树和杀孔子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我们实在有点莫不清向魋的套路……

  不过,向魋这个人我们倒是知道一点的,几年前正是因为宋景公宠信向魋,逼得公子辰、公子地等人一气之下流亡他国,没过多久又一气之下回到宋国坐拥萧邑叛变,给宋国惹了不少的麻烦。
  既然向魋不允许孔子这么厉害的人呆在宋国,弟子们也赶紧催促孔子离开,孔子又该怎么办?
  孔子表示,上天既然把传道德的使命赋予我,向魋他又能把我怎么样?
  语气还是一贯的坚定,不过说完之后孔子还是离开宋国,到了郑国……

  只是,郑国也不是那么好混的,这不人生地不熟的,孔子一不小心就和弟子们走失散了……
  孔子走丢之后,弟子们四处找寻,还是有个郑国人说了:东门有个人,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子产,可是从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狈不堪、没精打采的样子,真像一条丧家狗。
  不用说,这位郑国人描述的是正是孔子……

  后来,弟子们可算找到孔子后,子贡把郑国人的原话如实告诉孔子时,孔子非但不生气,竟然很露出一副高兴的样子,并且还说道: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孔子以为,那个郑国人形容他的相貌虽然不一定对,但形容他像条丧家之狗实在是太对了……
  接下来,孔子又来到陈国,在这里住了有一段时间,期间中原大事比如吴王夫差攻打陈国、赵鞅攻打朝歌、楚国包围蔡国,吴国在会稽打败越国等等。

  提一点,楚国攻打并迁移蔡国一年后,也就是公元前493年冬,在吴国的帮助下,蔡国迁都州来,此后州来改名为『下蔡』。
  @阿好2017 2017-07-24 21:18:17
  勤粪的人哇
  -----------------------------
  还差一遍...
  @阿好2017 2017-07-24 21:18:17
  勤粪的人哇
  -----------------------------
  @o弘毅o 2017-07-24 21:28:47
  还差一遍...
  -----------------------------
  @catslover 2017-07-24 22:35:22
  事不过三……
  -----------------------------
  再来一遍刚好不超过...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7-07-25 13:08:42
  周二打卡~~
  -----------------------------
  潜水姐好
  877 碧血丹心
  877 碧血丹心

  公元前492年,春,继上一年晋、郑两军相会于戚邑并在铁丘交战之后,齐大夫国夏、卫大夫『石曼姑』领兵包围戚邑。
  五鹿之后,难道晋国也有一个叫戚邑的地方?
  其实此戚邑仍是卫国的地盘,不过蒯聩却杀了回来,所以现在的局面是卫出公做了原本老爹蒯聩该做的国君,蒯聩又准备回来抢自己儿子的国君……

  当然了,随着晋国之乱的持续僵持,不仅仅是卫国上演父子二人争夺君权的大戏,晋国、包括周王室也受到波及。
  由于刘氏与晋国范氏世代通婚,大夫苌弘又事奉于刘文公,所以受此影响王室是比较亲近范氏的。
  但是,随着范氏逃亡朝歌、赵鞅成为晋国第一权臣,现在局面就大不相同了,这一年夏,赵鞅竟以王室亲近范氏为由而对天子加以讨伐。

  被诸侯国的臣子讨伐,在位第28年的敬王能怎么办呢?
  敬王也没办法,只得杀了苌弘来缓和压力……

  提一点,作为春秋中后期王室比较知名的大夫,苌弘学识过人、精于礼乐之事,比如孔子就曾向苌弘讨教过关于乐的知识。
  与此同时,苌弘还有另外我们不太熟知的一面。
  灵王在世时,周朝早已显现出王室衰微的局面,为了维护王室尊严、提高天子对各诸侯国的控制力,苌弘想出用鬼神之事让诸侯们主动来朝见天子的办法,并设置了一个叫做『射狸首』的方术。

  什么叫射狸首?
  『狸首』原本是举行射礼时乐工奏的一首诗歌,诸侯根据音乐节拍来掌握射箭的节奏,诗中有『射诸侯首不朝者』这样的句子,于是借着这个典故苌弘给胆敢不来朝见天子的诸侯设立人偶一样的靶子,然后用箭去射以示诅咒……
  很显然,科学的角度来讲,利用鬼神之事惩罚不来朝见的诸侯,有如汉朝以后所谓的巫术一样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也可以说,虽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但是像苌弘这样以方术或者巫术的手段为统治者谋求利益,算是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

  不过,另一个角度来看,苌弘的死是天子势力与赵鞅势力政治博弈后的结果,作为景王的妥协,苌弘成为这次博弈的牺牲品,加之本身苌弘在学识上的威望,所以苌弘之死尤其显得冤屈而悲壮。
  传说,苌弘死后,其血藏三年而化为碧玉,于是有了『苌弘化碧』、『碧血丹心』这样的典故,述说着千百年来的悲与屈。

  同时,苌弘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人也因赵鞅而死,这个人便是范氏族人士皋夷。
  原本在范氏、中行氏攻打晋阳时士皋夷、梁婴父等人与知、韩、魏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随着荀跞启用士皋夷、梁婴父计划失败,随着荀跞的去世,赵鞅干脆就于这一年的11月杀死了士皋夷。
  理由呢?
  赵鞅表示:我实在是太讨厌范氏了……

  对了,同样是在公元前492年,7月,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人物病逝,也就是鲁国季氏宗主季孙斯,谥号『季桓子』。
  季孙斯病重期间,曾对宠臣『正常』交代不要随他殉葬而死,如果夫人『南氏』生的是儿子,就让他做继承人并汇报国君,如果是个女孩,那么就立另一个儿子『季孙肥』。
  后来,季孙斯去世,南氏却还未产子,于是季孙肥成为季氏宗主,等到季孙斯安葬完毕季孙肥在朝堂上时,家臣正常的消息传过来了。
  也不对,正常把南氏生的儿子用车给送朝廷上来了,一个木已成舟,另一个有遗言所托,这事实在就有点尴尬了……
  @catslover 2017-07-26 21:42:09
  楼ZHU看看楼上广、大、读、者的呼声。
  -----------------------------
  恩 争取不做中国最后一个太监...
  @榴莲屁好臭 2017-07-26 18:58:02
  终于追上大部队了,断断续续看了两年,终于看完了,话说楼主会更新战国史吗,看了大秦帝国,想看驷儿八子刺激的故事??
  -----------------------------
  谢谢支持
  战国部分的大纲我也有在做准备的
  我自己也一直希望能够把帖子写完
  希望接下来还能和大家一起吹牛聊天

  当然了,春秋战国刺激的故事虽然很多,但是野史、或者不太经得起推敲的事情我们可能会介绍的比较少,我所想介绍的还是有正史作为必要依据的东西,并且尽量把这些事情连贯的融合到一起来。
  878 盗杀蔡侯
  878 盗杀蔡侯

  由于季孙斯死得实在太过『匆忙』,加之他对继承人的安排上本身就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以至于季氏接班人的问题上竟然闹出乌龙的笑话。
  按照季孙斯遗言,家臣正常在朝堂之上当面报告了南氏所生为男孩一事,季孙肥只得请求退位让给出生的婴儿。
  不过,事情还是出现了变数……

  其一,鲁哀公派大夫『共刘』去往季氏了解具体情况,发现的是婴儿已经被杀;
  其二,家臣正常当然知道这是得罪季孙肥的事情,所以完成季孙斯临终交代的任务后赶紧就跑路到了卫国;
  其三,这事好像也就没什么继续调查下去的必要了,季孙肥有惊无险还是做了季氏大当家,至于婴儿究竟是谁派人杀的,好像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了解完鲁国季氏的人事变动之后,我们关注一下蔡昭侯。
  公元前493年,在吴国的协助下,蔡国迁都下蔡,为的是寻求吴国的庇护。
  蔡昭侯没想到的是,此举非但没能保全蔡国的安全,反倒是令他丧了命……

  原来,自楚伐蔡之后,蔡昭侯果断向吴国寻求帮助,吴王夫差认为蔡国都城距吴国实在太远,于是要求蔡国都把国都迁得离吴国近一些以便出兵相救,后面也就有了蔡国迁都下蔡一事。
  问题在于,当时蔡国朝中众大夫是并不情愿迁都的,蔡昭侯也就懒得再与众大夫商量,而是暗中与吴国沟通好:由吴大夫『泄庸』名义上到蔡国去送聘礼,实际上悄悄把吴军混入蔡国,等到吴军全部进入蔡国都城时再强行迁都。
  等到这事办的差不多时,蔡昭侯才正式通知大夫们,迁都一事显然已经无法阻挡,此外,为了给吴国一个交代,蔡昭侯还杀了反对声音比较强烈的『公子驷』,这下好了,众大夫剩下唯一能做的也就是一边痛哭,一边把先君的坟墓顺带给迁走……

  2年后,也就是公元前491年春季,蔡昭侯准备动身前往吴国,这下大夫们不干了,为什么呢?
  他们以为蔡昭侯又准备迁都……
  于是乎,蔡昭侯吴国还没去成,反倒是被『公孙翩』为首的大夫们追着用弓箭射,不管迁都还是不迁都,蔡昭侯和他的大夫们都是蛮拼的……

  不幸的是,蔡昭侯中箭后慌乱中逃入一户庶民家中,结果还是因伤重而死,这是他在位的第28年。
  当时,蔡昭侯逃入庶民家中时,大夫『文之锴』带着人马前来营救,只是还是晚了一步,公孙翩拿着两支箭守在门口使得援军不敢进屋,文之锴则指挥兵士并排像一垛墙一样往前走。
  这是什么套路呢?
  文之锴表示,毕竟公孙翩手中只有两支箭,顶多只能射死两个人……

  于是乎,文之锴拿着弓箭领先前进,公孙翩一箭射中他的肘部,文之锴继续前进,公孙翩就被杀了……
  接下来,文之锴又杀死『公孙姓』、『公孙盱』二人,并赶走『公孙辰』,带头闹事的一众大夫被收拾之后,蔡昭侯之子『姬朔』即任,史称『蔡成侯』。
  至于蔡昭侯朝见吴国是不是准备再度迁都,好像也没什么意义了……

  不过,蔡都虽然迁至下蔡,也就是吴、楚原先争夺过的州来,毕竟大部分原先蔡邑不能迁走,到了这一年的夏季,楚国同样有了向北方扩张的想法,『左司马眅』『音同潘』、『申公寿馀』、叶公沈诸梁等受命在蔡邑『负函』『今河南信阳市一带』集结蔡国人,准备对叛楚的蛮夷发起进攻。
  不经意间,此事又和内乱未宁的晋国联系到了一起。
  话说终于是等到蔡昭侯去死了,为了简单介绍一下他墓葬的情况,我都等很久了...
  蔡昭侯墓简介

  1955年5月,安徽寿县在治淮工程过程中发现春秋晚期蔡昭侯墓葬。

  清理发掘后出土各类文物584件,有青铜器、金叶、玉器、骨器、漆器等。其中青铜器486件,玉器51件,金饰12件,骨器28件,残存漆片与陶片6件,砺石1件。青铜器中较大的鼎多达44件,最大的通高69厘米、口径62厘米、腹围197厘米。


  部分青铜器镌有铭文,其内容反映了弱小的蔡国周旋于吴、楚两大国之间的困难处境。蔡侯盘与尊的铭文各有92字,为蔡侯嫁其姊与吴王时铸;吴王光鉴有铭文52字,是吴王之女嫁蔡时所赠。在蔡侯钟上铭文82字中,有“辅佐楚王”等词句。由此可知,蔡国一方面与吴国结成姻亲以为外援,另一方面又要讨好于楚国,而最后仍为楚所灭。
  我们还是主要贴图吧

  
  蔡昭侯墓出土铜方壶
  
  584件器物包括玉器、金饰、骨器、漆皮等。其中青铜器最多,达486件。
  礼器百余件,器物主要有鼎于鼎、鼎升鼎、列鼎、鬲、簋、簠、敦、豆、方壶、尊、盉、缶、鉴、盘、匜、甬钟、镈钟、钮钟、钲、錞于等。其中绝大部分是蔡器、极少数为吴国器物。
  蔡侯申尊(申是蔡昭侯的名字)


  
  蔡侯申尊 高29.7厘米 口径25.3厘米 足径19.7厘米。

  器内壁铸铭23行95字,记述了公元前518年蔡昭侯为大孟姬作媵器之事。铭中语句“敬配吴王”,是蔡、吴两国通婚的证明。
  蔡侯申鼎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对比这个解释,大家可以仔细看看这个大鼎,主要还是用来制作、加工食物。
  蔡侯申甬钟


  
  这套编钟出土12件,名气不算很大,我们就不多做介绍了。

  因为就在本节中有另外一位人物同期出土的墓葬中有一套非常著名的编钟,接下来我们会作重点介绍,这个人就是楚国的左司马眅。
  蔡昭侯墓中的东西我们简单介绍到这里
  有感兴趣的不妨再自行搜索一下
  基本上 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 这个时期蔡国青铜器风格比较接近楚国,这和随后更加有名的曾侯乙墓葬有相似的地方。
  @catslover 2017-07-26 22:55:43
  古代的贵族日子太好了,想想一下,吃饭的时候用的都是满眼金灿灿的青铜器,旁边还有人奏乐……
  -----------------------------
  论排场肯定是比现在要霸气的,但是味道说不定真不如现在随便一个三流厨子做的菜...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