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小虾 2017-07-27 13:43:29
记号,楼主千万别弃帖
-----------------------------
恩
@阿好2017 2017-07-27 21:25:22
楼主人缘不错嘛………………
-----------------------------
还行的样子...
大家晚上好 由晋国范氏、中行氏以及赵氏引起六卿之间的内乱持续了已经好些年,今天主要介绍这件事情的结局。
879 柏人之围
楚国向北方扩张的事情,我们从一个叫『夷虎』『今安徽寿县一带』的蛮夷部族说起。
公元前491年夏,夷虎叛楚,楚昭王派兵讨伐,随后趁势策划谋划扩张,于是左司马眅、申公寿馀、沈诸梁集合蔡人以及方城山外的楚人,并限定一晚上的期限袭击『梁地』『今河南平顶山市一带』和梁地西南的『霍地』。
为了调动士气,楚军并没有像赵鞅那般搞论功行赏的誓师大会,而是表示吴国马上就要沿江而上杀入郢都,各位一定要奔走听命,看起来效果同样很不错,梁、霍两地蛮氏很快溃散,首领『蛮子赤』也跑路到了晋国的『阴地』『今河南三门峡市一带』……
随后,左司马眅征召『丰地』、『析地』和周邻狄戎入伍当兵,并且逼近晋国,为的是向阴地施压要回蛮子赤。
楚军是这样向阴地大夫『士蔑』带话的:晋国和楚国有过盟约,喜爱、厌恶彼此相共。希望这个盟约不废除,否则,楚军准备打通少习山再来听取你们的命令。
事关重大,士蔑当然不愿背锅,赶紧就向赵鞅请示汇报。
赵鞅会怎么办呢?
赵鞅表示,眼下晋国都还没有安定下来,哪有工夫和楚国搞坏关系,赶紧把人交给他们……
赵鞅说得轻巧,晋国真要这么随随便便就把蛮子赤交给楚国的话恐怕会严重有损大国的形象,于是士蔑想了个法子,他干脆通告周边散落的戎人,表示准备分给蛮子赤土地并修筑城邑,而且还要专门为这件事情占卜一番。
蛮子赤听说有这等好事当然就高高兴兴带着自己的几个大夫来听取占卜的结果了,然后就被士蔑交给了楚军……
当然了,左司马眅也要配合一下晋国的工作,假装出准备给蛮子赤修建城邑、建立宗主的样子,戎人们信以为真之后,楚军愉快的带着自己的俘虏回到了楚国……
某种意义上讲,晋国这事办得很不地道,不过赵鞅的确也遇到了他自己的麻烦,范氏、中行氏一日不楚,赵鞅一天都不敢再多一个敌手。
公元前492年,10月,赵鞅杀士皋夷之前曾领兵包围朝歌,荀寅自感朝歌无法继续坚守便设法突围,随后投奔邯郸,士吉射则继续固守朝歌,正是因为士吉射的坚持后面才有了赵鞅杀士皋夷与范氏彻底决裂一事;
公元前491年,7月,晋军持续围攻朝歌不肯退兵之际,齐国和卫国再次发兵救援范氏,并且包围晋五鹿;
公元前491年,9月,搞不定朝歌的局面下,赵鞅掉转兵力包围邯郸,2个月后,邯郸城投降,荀寅逃亡到鲜虞、邯郸稷逃亡到『临地』『今河北邢台市临城县一带』;
到了12月,齐国终于主动出击,大夫国夏攻打晋国,一举占取邢、任、栾、鄗、逆畤、阴人、盂、壶口等众多晋邑,并在随后会合鲜虞把荀寅送到了晋国『柏人邑』『今河北邢台市隆尧县一带』;
公元前490年,春,赵鞅发兵包围柏人,逃亡7年多之后,范氏、中行氏终究不再是赵氏的对手,荀寅、士吉射逃奔到齐国,意味着晋国这一段横跨近10年、卷入诸多家族的内乱告一段落。
作为平息这一内乱的最终结果,范氏、中行氏自此彻底告别晋国政治舞台。
千古兴亡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柏人之围,我们介绍一个人,他是柏人的地方长官『张柳朔』。
当年,范氏家臣『王生』向士吉射举荐张柳朔到柏人任职,士吉射很奇怪,因为他知道王生一向讨厌张柳朔,王生却表示私仇不能公报,该举荐的还是要举荐,这是君子起码的道义。
等到张柳朔做了柏人宰,终究抗不住晋军的围攻之后,范氏、中行氏离开柏人,张柳朔却对他的儿子说到:你去追随主人,努力吧。我准备留下来死守,王生把死难的大节交给了我,我不能对他不讲信用。
最终,柏人失守,张柳朔战死,但是他和王生共同的信仰却因一段私仇和几大卿族势力间的矛盾而更显光辉。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7-07-28 08:57:47
周一好~
-----------------------------
潜水姐这是把下周的卡给提前打了?
@善水心 2017-07-28 17:26:40
王生,张柳朔……
-----------------------------
小姑娘是不是很感动...
话说这个故事大家肯定都很熟悉
不过估计都没想到和我们目前的进度有密切的联系吧
当然了 掩耳盗铃更加像是一个寓言故事 不一定真实发生过...
880 掩耳盗铃
从公元前497年赵鞅与族人邯郸午就卫国进贡的500户百姓安置存在分歧开始,到范氏、中行氏联手打击赵氏,再到知、韩、魏联手救赵,甚至齐、卫、郑、宋等国也加入到其中,范氏、中行氏之乱国内、国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最终笑到最后的还是赵氏。
范氏、中行氏为什么会失败?
不是因为范氏、中行氏势力比赵氏弱,根本的原因还是他们犯了赵鞅提到的『始祸者死』这一大忌,更要命的是,荀寅、士吉射两位打谁不好,偏偏要去攻打晋定公,没有了国人的支持,范氏、中行氏终究没落于晋国政坛。
荀寅、士吉射逃亡齐国之际,我们把目光停留在了柏人地方长官张柳朔。
如果晋国有更多张柳朔,六卿何尝又会变成四卿,四卿之中上军将赵鞅又何尝会把初入政坛的下军佐荀申看作最大的忧患?
然而,晋国只有一个张柳朔,而且为了守节还已经死去……
范氏、中行氏逃亡之际,我们讲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
没错,仅仅只是个故事……
话说士吉射跑路后,有人浑水摸鱼跑到范氏家里偷了一口钟,问题是这口钟实在是大了点,小偷背又背不动,于是他想了个办法:先用槌子把钟砸碎,然后再分成小块带走。
不过,小偷又遇到了新的技术问题,毕竟他这一槌下去钟的响声很大,他担心万一别人听到钟声过来把钟给夺走了,于是他又想了个办法:赶紧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
小偷这是什么套路呢?
他认为,只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所以这个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叫做『掩耳盗铃』。
至于在这场长达8年的内乱中,究竟范氏有没有犯下掩耳盗铃的错误,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同样还是在范氏、中行氏逃亡后不久,公元前490年,夏,赵鞅继续发兵进攻卫国并乘机包围中牟,理由很简单,卫国持续站在了范氏这边。
所以,接下来齐景公会如何应对?
我们不妨先来关心一下齐景公的家事……
话说齐景公的嫡夫人叫做『燕姬』,称呼上一眼就可以看出燕姬来自燕国。
当初,燕姬生了个儿子,按照规矩,这个嫡长子就该是太子。
然而并不是,因为他夭折了……
再后来,有个叫做『芮姬』的妃子生了个儿子『公子荼』『音同图』很受宠爱,眼看着有机会被立为太子,但是朝中一众大夫看起来并不太情愿……
为了立太子的事情,大夫们对齐景公说道:您的年纪大了,还没有太子,该怎么办?
齐景公其实已经有了立公子荼为太子的想法,于是表示各位还是不要想太多了,免得忧虑出疾病来,好吃好喝寻欢作乐比什么都强……
于是乎,齐景公自个倒生病了……
生病期间,在位已经是第58年的齐景公安排大夫国夏、高张立了公子荼为太子,并把其他公子们安置在了莱地,当然是避免一众公子不服气而闹事。
公元前490年秋,齐景公去世,在他漫长的任期生涯内,齐景公一直力图复霸,齐国在诸侯国中的声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是春秋时代以来齐国自齐桓公称霸以后的另一个顶峰,鉴于此,后来人把齐景公和齐桓公联系在了一起,并成为『桓景盛世』。
实事求是的讲,论成就齐景公还是差了齐景公一大截的,不过即便是强如齐桓公时期齐国的霸业持续时间也并不如晋国那般持久,仅仅只是在齐桓公去世之后齐国就迅速陷入争权夺势的动荡之中。
不过这样一说的话,齐景公和齐桓公有能够联系在一起了,因为公子荼即位后史称『安孺子』。
如此怪异的称呼视乎在暗示我们,齐国接下来必有大事发生……
@catslover 2017-07-28 22:08:59
说起来齐景公是有福气的,在位时间长,又正赶上晋国对外不那么强势,还得了个善终。齐国其他两个称霸的,齐桓公,齐湣王,下场都不好。
-----------------------------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命好?
@catslover 2017-07-28 22:08:59
说起来齐景公是有福气的,在位时间长,又正赶上晋国对外不那么强势,还得了个善终。齐国其他两个称霸的,齐桓公,齐湣王,下场都不好。
-----------------------------
@o弘毅o 2017-07-28 22:14:08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命好?
-----------------------------
@catslover 2017-07-28 22:26:45
难道还有别的解释?齐景公可是把子孙后代的运气都用完了。
-----------------------------
哈哈 这难道又是传说中的人品守恒?
@禅___静 2017-07-29 18:36:39
@o弘毅o :本土豪赏1根 鹅毛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我也要打赏 】
-----------------------------
大妹子 你这是才去非洲淘金发财回来了啊
大家周末好
前几天介绍蔡昭候墓葬的时候我们提到其中出土了一套编钟,不过这套编钟不算很出名,因为接下来还有更出名的...
长台关楚墓编钟

这套编钟于1957年出土于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因此被命名为“长台关编钟”。
长台关编钟一共有13枚,比蔡昭候墓葬中的编钟出土稍晚,但它却是国内出土最早的一套完整编钟。
其最为传奇的一段经历在后来的1970年,当时国人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并向太空播放《东发红》乐曲,而这首乐曲正是用这套编钟录制的。
此墓葬的主人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的楚国左司马眅,确定其身份的正是是编钟铭文上的十二个字“惟荆历屈抑晋人救戎于楚境”。
这句话说的是楚国出兵灭掉了戎国,首领赤跑到晋国,楚国派左司马眅率军向晋国要人,晋国此事内乱未宁,所以把赤交给了楚国,我们前面正文已经介绍了这一段故事。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的奇妙,谁都不会想到,几千年后他墓葬中的那套编钟竟然神奇的上了天,敲的还是东方红...
881 田氏夺权
所谓孺子,通常指的是小孩、儿童一类,诸如『孺子可教』便是这层意思;
某些场合下,孺子也指天子﹑诸侯﹑世卿等权贵的继承人,安孺子之前,典型比如当年胥午就把栾盈称为栾孺子。
至于公子荼后来为什么会被称作安孺子?
不要着急,很快齐国就会给我们答案……
公元前489年春,赵鞅继续发兵,这次讨伐的是鲜虞,理由和讨伐卫国一样,都是因为帮助范氏作乱。
随后,吴国再次攻打陈国,理由还是和上次一样,毕竟陈国当年没给吴国面子……
为了陈国的事情,楚昭王表示30年前蔡国复国后两国先君有过盟约,楚国必须要救,于是楚昭王领兵驻扎到了城父。
接下来,我们需要关注的正是齐国,重点人物则是田乞。
孙武投奔吴国的时候我们提到,田无宇有几个儿子田开、田乞、田昭、田书等。
早在几十年前,田氏就采取小斗进、大斗出的方式笼络民心,因此虽说到了此时齐国掌权的是高氏、国氏两家,但是田氏在齐国的声望着实已经不低。
这一年,大夫国夏、高张立公子荼为国君,并将诸公子赶到莱地之后,田乞平日一副讨好巴结高氏、国氏的样子,每逢上朝必定要与国夏、高张同坐一辆车,跟随两人的时候也一定会这样说朝中众大夫:他们都很骄傲,准备抛弃您的命令。他们都说高氏、国氏受到国君的宠信,必然会逼迫大夫们,不如趁早除掉高氏、国氏。你们要早点考虑对策,最好是把他们全灭了。
所以,这是田乞为了讨好两位而通风报信?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段历史。
公元前534年,子尾去世,栾氏干预高氏内政,田无宇则故意挑起高、栾两家矛盾,他先是支持高氏攻打栾氏、不久又表态支持栾氏攻打高氏,只是随后不久高、栾讲和,未能如田氏的愿。
两年后,高、栾两家准备联手攻打田氏,探得消息后田无宇赶紧联合鲍氏主动出击,子良酒后竟准备先拿下齐景公,由此而奠定了高、栾二氏衰败的基调。
当然了,子尾、子良所代表的高氏和齐桓公以前就有的高氏不是一个家族,我们重点想强调的其实是对于如何削弱政敌,田氏那是相当有经验的……
所以,这边田乞劝国夏、高张赶紧想办法除掉大夫们之后,那边朝廷上他对大夫们又是这样说的:国夏、高张仗着得到国君的宠信要发动祸乱了,只有除掉他们才能让国家安定下来,何不乘他们没有下手而抢在他们前头,否则等他们作乱了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于是乎,大夫们听信了田乞的话。
离间计成功……
公元前489年,6月23日,田乞、鲍国之孙『鲍牧』和大夫们率领甲士沖入安孺子宫中,高张、国夏闻讯赶来,两股势力当即火拼,结果是拥护田氏的国人们也加入追赶高、国的队伍,高张、国夏双双逃亡。
8月,田乞派人召见『公子阳生』;
提一点,齐景公准备立公子荼为太子时正是田乞亲自送公子阳生逃亡到国外的,为的正是先保全公子阳生等待日后再谋打算;
10月24日,田乞、鲍牧等人盟誓并拥立公子阳生为国君,史称『齐悼公』,比起公子荼被称作安孺子,齐悼公这一称呼显然要正式了不少。
当然了,悼字也已经提前告诉了我们齐悼公的前景会比较凶险……
随后,作为对田乞的感谢,齐悼公与田乞形成『大事征求田乞的意见,小事自己拿主意』的默契局面,自打公元前672年田完由陈国投奔齐国以来,田氏经过近200年的发展,终于是要步入齐国政坛的顶端。
@阿好2017 2017-07-30 19:33:52
楼主要是能读给我听,多好
-----------------------------
看这样子为了当网红还得开发新技能啊...
@Cassie向阳花 2017-07-30 12:31:07
顶
-----------------------------
向阳花晚上好
我们先简单解释下 祭不越望 这个标题
祭不越望是古时权贵在祭祀时通常所要遵循的一个基本规则
当时交通不够发达的背景下 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山头,因此在祭祀时也有自己地位范围的限制,这是这个词的基本意思。
882 祭不越望
所谓『君异于器,不可以二。器二不匮,君二多难』,齐悼公看来,虽然田乞拥立他做了国君,但是国君不像器物那样可以有两个,器物有了两件就不匮乏,国君有了两个则只会带来祸难。
所以,如何才能避免安孺子与齐悼公二君并立的局面出现呢?
田乞、鲍牧等人盟誓之后,齐悼公派人把安孺子母亲芮姬送到别处,并让齐景公的一个小妾『胡姬』带着安孺子到了齐邑『赖地』『今山东济南章丘市一带』。
随后,齐悼公又派大夫『朱毛』将安孺子迁移到『骀地』『今山东潍坊临朐县一带』。
只是还在半路时,安孺子就被杀死在野外的帐篷里面,从头到尾他在位不到一年的时间。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由于高、国二氏的迅速跌落,朝中支持安孺子的势力并不太多,反倒是苦心经营几十年的田氏得到了大量国人的支持,安孺子也因在位时间太短并没有在死去后得到属于自己的谥号,所谓的安孺子,仅仅只是一个代号而已。
安孺子去世的同年,还有另外一个国君去世,也就是驻兵城父准备救援陈国的楚昭王,对于楚昭王的死,我们说几个相关的事情。
其一,有一年楚昭王生了病,卜官表示这是因为黄河之神在作怪,大夫们请求在郊外祭祀黄河之神,结果遭到楚昭王的拒绝,他的依据在于『三代命祀,祭不越望』。
什么叫祭不越望?
夏商周三代以来,对于鬼神的祭祀已经逐步形成了成文的规定,比如『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
简单点说,不同级别在祭祀的等级和地域范围上有着严格的区别,超过之后便不合法。
所以楚昭王就说了:长江、汉水、睢水、漳水才是楚国的大川,祸福的来到不会超过这些地方。即使我没有德行,也不会得罪黄河之神。
换句话说,黄河之神管不到楚昭王,楚昭王也认为没有必要祭拜黄河之神……
其二,这一年天上有红色云彩像一群鸟一样围着太阳飞翔了三天,楚昭王派人询问王室的太史其中的寓意,太史就说了:恐怕是会有祸患要应在君王的身上了,不过如果举行祭祀的话,祸患是可以转移到令尹、司马身上去的。
楚昭王又说了:把腹心的疾病去掉却又放在大腿胳臂上,能有什么益处?我没有重大的过错,上天能让我夭折吗?再说了,如果有罪而受到处罚,又能移到哪里去呢?
于是乎,楚昭王这次也没有举行祭祀,令尹、司马果断是松了一口气……
其三,公元前489年7月,驻兵于城父之后,对于救援陈国一事的占卜显示,如果开战,不吉利;如果退兵,也不吉利。
这次楚昭王是这样说的:看来只有死了,如果再次让楚军失败,还不如死;抛弃盟约、逃避仇敌,也不如死。横竖都是一死,还是死在仇敌的手里吧。
抱着这样的心态,同吴军交战之前楚昭王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安排继承人的问题。
首先,楚昭王命令令尹宜申继位,令尹宜申并不同意……
然后,楚昭王又令其弟子期继位,然而子期也不同意……
接下来,楚昭王再令其弟『公子启』继位,公子启辞谢了五次,最后终于同意了……
7月16日,楚军准备发兵进攻屯兵于陈国『大冥』『今河南周口市一带』的吴军时楚昭王因病死在城父,随后公子启表示:楚昭王愿意舍弃他的儿子而让位,臣下们岂敢忘记君王呢?服从君王的命令,这是顺乎情理的;立君王的儿子,也是顺乎情理的。
公子启在和令尹宜申、子期一番商量过后,秘密转移军队并封闭有关道路,然后从越国迎接回楚昭王之子『熊章』后退兵回国。
毫无疑问,在楚昭王三位兄弟的谦让之下,熊章顺利成为了楚国新任国君,史称『楚惠王』。
883 困于陈蔡
子曰:楚昭王通大道矣。其不失国,宜哉!
『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的事迹传到孔子那里之后,孔子对楚昭王不肯把祸患转移到臣子身上一事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要说的是,周游列国的孔子这几年日子仍然并不好过……
公元前492年,孔子在陈国住了有一段时间。
这一年夏季,鲁国都城内曾经发生一起非常严重的火灾,有两位先君的宗庙也在这场大火中被烧毁,远在陈国的孔子听到鲁国发生火灾后当即推断被烧毁的应该是鲁桓公和鲁僖公的宗庙。
事实上,被烧毁的的确是这两座庙,孔子的依据是什么呢?
其实我们并不太清楚……
没过多久,季孙斯病重,在他乘车视察灾情的时候长叹到:从前这个国家几乎就要兴旺了,因为我得罪了孔子,所以没有兴旺起来。
随后,自感时日无多的季孙斯交代季孙肥在接班辅佐国君后一定要召回孔子,之后又过了几天,季孙斯去世,季孙肥成为季氏宗主。
然而即便孔子这边也是日益思念家乡,季孙肥却并未召孔子回鲁国……
季孙肥为什么不召回孔子?
大夫『公之鱼』是这样对季孙肥说的:从前鲁定公曾经任用过孔子,但是没能有始有终,最后反倒被诸侯耻笑,现在你再任用他,如果也不能善终,这会再次招来诸侯的耻笑。
就因为害怕被耻笑,季孙肥决定不召回孔子……
提一点,季孙肥也不算彻底把老爹的嘱托当儿戏,作为替代,季孙肥随后召回了孔子的弟子冉求,子贡则在送别冉求时再三叮嘱他混好了一定要想着把老师请回去。
然而,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孔子也并没有被冉求给请回去,反倒是陈国轮番被吴、楚国欺负而不得已迁移去往了蔡国……
孔子周游至蔡国的时候,曾经从蔡国前往楚国叶地,叶公沈诸梁向他问起为政的道理时,子是这样曰的:为政的道理在于招纳远方的贤能,使近处的人归服。
还有一天,沈诸梁向子路问起孔子的情况时,子路并不回答,得知此事后孔子告诉了子路标准答案。
该如何形容孔子呢?
当然不是丧家之狗了……
子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认为自己学习起道理来不知疲倦,教导人全不厌烦,发愤学习时忘记了吃饭,快乐时忘记了忧愁,以致于连衰老即将到来也不知道。
正是孔子在楚国一带的表现引来楚昭王的注意,公元前489年楚昭王救援陈国而驻扎在城父之际,听闻孔子住在陈国和蔡国的边境上后便派人准备聘请孔子,孔子也准备前往拜见接受聘礼。
只是陈国、蔡国的大夫们却不干了……
陈、蔡两国的大夫们看来,孔子的确是位有才德的贤人,他所指责讽刺的都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孔子长久停留在陈国和蔡国之间,两国大夫们的所做所为都不合孔子的意思,一旦楚国重用孔子的话,那么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们就危险了。
为了不让孔子威胁到两国大夫们的地位,陈、蔡会怎么应对?
这不孔子一行很快就被两国派来服劳役的人在野外给牢牢困住了……
围困有一段时间以后,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想去楚国去不成,粮食也断绝了,一些弟子甚至是饿得站都站不起来,孔子却还在不停地给大家讲学、朗诵诗歌、歌唱、弹琴,这下子路又不高兴了。
子路问:难道君子也会落得穷困的下场吗?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以为,君子在困窘面前能坚节操不动摇,人小遇到困窘就会不加节制,什么过火的事情都做得出来。
道理是这个道理,不过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孔子再不搞点事情出来的话,他和他的弟子们恐怕就得饿死了……
@catslover 2017-07-31 22:41:16
子还说过:“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要不怎么是圣人呢?
-----------------------------
然而我还真看过不少为了黑儒家而贬低孔子的文章 一本正经说的好有道理的样子...
@catslover 2017-07-31 22:41:16
子还说过:“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要不怎么是圣人呢?
-----------------------------
@o弘毅o 2017-07-31 23:01:48
然而我还真看过不少为了黑儒家而贬低孔子的文章 一本正经说的好有道理的样子...
-----------------------------
@catslover 2017-07-31 23:14:06
怎么个有道理法呢?如果不是断章取义,我想不出来啊。
-----------------------------
怎么说呢 这个就看他们的立场了
有些人首先否定了儒家,然后便寻根溯源挖出儒家的源头孔子来,把千百年来儒家的弊病和孔子生平的一些细节绑定在一起,看起来不就有理有据了么...
884 十哲之颜回
所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一席话教育我们,哪怕面对一时的困窘,都要坚持住必要的节操。
困境之中,为了缓解弟子们不高兴的情绪,孔子当时念了两句诗,叫做『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并由此对几位弟子提出了新的问题。
孔子: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却排徊在旷野之上,难道是我们的学说有什么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呢?
子路:大概是我们的德还不够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们;想必是我们的智慧还不够吧?所以人家不放我们通行。
孔子:子路啊,你这样讲是不对的,如果有仁德的人一定能使人信任,又怎会有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如果有智慧的人处处都可以行得通,又怎会有比干被剖心。
很显然,孔子对于子路的答案并不满意……
孔子: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却排徊在旷野之上,难道是我们的学说有什么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呢?
子贡:老师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容纳老师。老师何不稍微降低一些您的要求呢?
孔子:子贡啊,好的农夫虽然善于耕种但不一定有好的收获;好的工匠虽然有精巧的手艺却未必能使人们都称心如意;君子能修其道,好比网一样先构出基本的大纳然后再进行疏理,却也不一定会被世人所接受。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想着去追求被世人收容,你的志向不够远大啊。
很显然,孔子对于子贡的答案也不满意……
孔子: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却排徊在旷野之上,难道是我们的学说有什么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呢?
颜回:老师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容纳老师。即便如此,老师还是应推行自己的学说,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接受这样才能显现出君子的本色,一个人不研修自己的学说,那才是自己的耻辱。
孔子:姓颜的小伙子,我很看好你啊。
很显然,唯有颜回的答案令孔子十分满意。
满意到什么程度呢?
孔子表示,如果颜回有很多钱财的话,他愿意去给颜回做管家……
于是乎,孔子这才派了子贡到楚国,楚昭王调动军队迎接孔子这才解了陈蔡之围,所以孔子在楚国得到重用没有呢?
其一,这不随后不久楚昭王就因病去世了么,所以即便楚昭王有什么想法也已经来不及去实施……
其二,楚昭王一开始还真有重用孔子的想法,并打算给孔子七百里地的封邑,但是如同在齐国遭到晏婴反对那般,令尹宜申同样及时站出来进行了劝阻……
令尹宜申为什么也反对自己的国家重用孔子?
在他看来,孔子的确很能干,加上他那些有才能的弟子辅佐,一旦让孔子拥有了七百里封并不会是楚国的福音,因为当年楚国先祖受周天子分封时封号不过是子爵、方圆区区五十里地,如果让孔子讲述三皇五帝的治国方法,申明周公、召公辅佐周天子的事业,那么楚国就不能世世代代有方圆几千里的土地了。
其三,楚昭王也听明白了令尹宜申的意思,孔子的那套政治理念要恢复的是周朝初期的礼制,使得中原变得重新有秩序可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归根结底,受益最大的还是周天子。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诸侯们都期望看到这样局面的话,几百年来各国还有什么好折腾的呢……
没办法,孔子并没有在楚国获得成功,他也再次带领弟子们去往了卫国。
@catslover 2017-08-01 23:22:47
楼ZHU你这是估摸着大家都睡了才出来么?
-----------------------------
呵呵 反正晚上一般也就是时差姐姐陪我唠嗑的 不怕
@catslover 2017-08-01 23:22:47
楼ZHU你这是估摸着大家都睡了才出来么?
-----------------------------
@o弘毅o 2017-08-01 23:25:01
呵呵 反正晚上一般也就是时差姐姐陪我唠嗑的 不怕
-----------------------------
@catslover 2017-08-01 23:28:35
我突然感觉责任重大
-----------------------------
恩 任重道远啊
@善水心 2017-08-02 09:48:26
孔子他老人家内心很强大啊~
-----------------------------
呵呵 那是
@catslover 2017-08-02 00:21:33
说起孔子的主张,坚持自己的理想令人尊敬,但是如果要做事的话,太过于坚持理想就不是什么好事了。理想要做到十分,妥协一下可能做到五分或者更多,不妥协一分也做不到。
-----------------------------
恩 世俗的眼光还是很被功利所左右的,所谓成王败寇不是没道理的,坚持不坚持有时候看起来好像并不重要,因为坚持能不能带来看得到的成果似乎才是关键,不过不管怎样,孔子的成就已经足够高,高到后人的诋毁几乎没太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