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今天的主角叫做越姬
  她是楚昭王的老婆,楚惠王的母亲,越字可以看出来自越国,事实上她可能是勾践的女儿,当然这个说法目前缺乏正史的支持。
  不过是不是勾践的女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侧面反映出楚国和越国这个阶段的关系。
  885 越姬守心

  穷于陈蔡之间,孔子仍能讲诵弦歌而不衰;
  对于夫子之道的理解,孔子又对颜回的回答十分满意;
  可惜的是虽然子贡接下来领楚人解了陈蔡之围,不过孔子一行还是只得踏上了重返卫国之路。

  由陈至楚,以及从楚到卫的途中,孔子接连有遇到过几位隐者:
  比如孔子离开楚国叶地回到蔡国的时候,遇到两人在田间耕作,于是便派了子路去打听渡口的方位,结果这两人不仅听闻过孔子的大名,而且还不告诉子路渡口的位置,更过分的是,两人还打算拉子路一起种地……
  两位隐者看来,如今天下到处都在动荡不安,没有谁能改变这种现状,与其向子路那样跟随孔子四处奔走,还不如隐居躲避乱世。

  倒是孔子对于两位隐者的观点比较失望,子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子认为,如果天下太平,他当然用不着四处奔走努力改变局面了,但是现在还不是他居住在山林里与鸟兽同群的时候。

  接下来又有一天,子路跟随孔子出行的时候落在了后面,然后遇到一位用杖挑着农具的老人。
  子路:您看见过我的老师吗?
  老人:你们这些人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我怎么会知道谁是你的老师。
  子路:……
  说起来,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原来批评的是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们,不过孔子后来得知此事后反倒认为这位老人是位真正的隐士,只是再去寻访时已经找不到老人。

  到了公元前489年,孔子一行从楚国去往卫国的时候,他在路上又遇到了楚国一个叫『接舆』的人。
  路过孔子车子的时候,接舆唱着这样的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等到孔子下车想和接舆谈谈时,接舆却又大步赶紧离开了,留给孔子的是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接舆想要对孔子表达的是如今天下德行早已衰败,从政的都是很危险的人物,过去的都过去了,过去的已然过去,明知其不可为的事情孔子就不要再去做了,于是后来也就有了『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这一典故。
  楚狂人自然说的是是接舆,被嘲笑的孔子则背负着自己的『道』继续辗转于中原各国。
  哪怕四处碰壁。

  此外,孔子一行离开楚国多少和楚昭王因病去世联系到了一起。
  楚昭王去世之后,其子楚惠王从越国回来继任国君,而在这期间楚昭王老婆、楚惠王母亲『越姬』却选择了自杀来实践自己内心的一份诺言。

  据闻,越姬是越王勾践的女,有一天楚昭王同越姬和另一位叫做『蔡姬』的小妾游玩的时候一高兴就玩了一个游戏,三人约定日后要同生死,蔡姬当即一口答应,越姬却没吭声……
  后来,驻兵城父之际楚昭王病重,越姬却主动祈祷并情愿代替楚昭王死去,当初约定共生死时一声不吭的越姬为什么这时却愿意为楚昭王献出生命?
  越姬说到:当时我虽然口头没有答应,但是心里其实是已经答应了的,我听得古人说过,守信的人,决不会欺骗自己的心,有义的人,决不会虚设事情。我现在为君王去死,是为了那一份承诺那一份义,绝不是为了讨大王欢心。

  尽管楚昭王觉得这样做对越姬是不公平的,但是在说完这段话之后越姬还是自杀了,她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内心的信诺,虽然这并没能阻止楚昭王的病逝……
  古语有云,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
  越姬用自己那颗最真诚的心,留给后人的是一段美德。
  简单番外一下-楚昭王到底几个好妹妹之贞姜
  【原文】
  周楚昭王夫人贞姜。齐侯女也。王出游。留姜于渐台上。与之约。相召必以符。会江水大至。王使迎姜。忘持符。姜不行。使者曰。水大至。还而取符。恐不及。姜曰。妾知行必生。留必死。然弃约求生。不如死。使者还取符。水涨台崩。姜竟溺焉。王悯其持信以死。谥之曰贞。
  吕坤谓无符而行。纵有王命。非其初约。即偶忘符。难以信心。贞姜有死而已。或曰。贞姜随使者来。昭王罪之欤。曰。王惧其死而方喜其来也。奚罪。贞姜亦信其从召而王不罪己也。以信故。宁死不往耳。
  提一点,越姬、贞姜的这段故事出处比较晚,并且缺乏早期史料的佐证,我个人认为加工的痕迹是比较重的,所以仅仅只是在正文中选了一小段关于越姬的。
  周朝楚国昭王的夫人、就叫贞姜,是齐国的女儿。

  有一天。楚昭王到外面去游玩,留贞姜在渐台上,并且和贞姜约定,假使我来叫你。必定有信符来的。

  后来江里还真发大水了,差不多这个台将要沉没。楚昭王就差人去迎接贞姜,可是忘记拿了信符。贞姜不肯出去,差来的人说,大水要浸没台了,假使我再回去拿信符来,恐怕来不及呢。

  贞姜说,我晓得出去必定活了性命,留在这里必定死了,然而我违背了约定的去求活,那还不如死的好。

  差来的人听得这样说,就回去拿信符,等到拿来,水势已经大涨,那个台已经摊坏了,贞姜竟因此溺死。

  楚昭王非常可怜他,因为他是守信死的,就给他的谥法叫做贞了。
  这个故事大家当个寓言小故事看就好了 真实性我不负责任...
  @阿好2017 2017-08-03 21:31:27
  楼主,聊天时间到了,
  -----------------------------
  先聊个五毛钱的...
  @o弘毅o 2017-08-02 23:29:59
  这个故事大家当个寓言小故事看就好了 真实性我不负责任...
  -----------------------------
  @catslover 2017-08-03 00:53:11
  感觉重情守信的好妹妹都被楚昭王碰上了……
  -----------------------------
  @善水心 2017-08-03 09:27:43
  我就说楚昭王头上有主角光环。楼主说好妹妹,我还以为是要介绍楚昭王亲妹妹呢。
  -----------------------------
  @catslover 2017-08-03 10:11:07
  小姑娘有没有听过那首歌: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为何每个妹妹都嫁给眼泪~
  -----------------------------
  @善水心 2017-08-03 15:35:22
  哈哈,听过听过,但没往这方面想~
  -----------------------------
  还是时差姐姐看穿了这个套路...
  @Xhui992016 2017-08-03 00:43:06
  楼主好
  -----------------------------
  晚上好
  @禅___静 2017-08-03 18:25:51
  竟然翻页了..............
  -----------------------------
  低调低调
  886 卧薪尝胆
  提一点 关于吴、越的记载,春秋三传以及史记等记载都很少,比如关于勾践在吴国做奴仆这一段基本没有介绍,还有接下来比如西施等人,正史基本不太涉及,所以我们会更多参考吴越春秋等部分的内容。
  886 卧薪尝胆

  所谓信者不负其心,义者不虚设其事,虽然从科学的角度讲,越姬的献祭并不能为楚昭王的病情带来任何影响,但是越姬对于自己内心承诺的遵从还是感动了无数人。
  既然提到越王勾践之女越姬,我们不妨来关注一下勾践最新的动态。

  公元前492年,战败的勾践携妻子、范蠡等人来到吴国做了吴王夫差的奴仆;
  公元前490年,勾践一贯的表现得到夫差认可,于是夫差批注勾践回到了越国。
  三年的奴隶生涯就这么一句话就交代完了?
  我们还是简单回顾一下勾践的这三年吧……

  首先,对于勾践到吴国做奴隶这件事情几位重要人物的态度我们是知道的:
  越国方面,在范蠡、文种等人的劝谏下,勾践对于此事表现出了足够的隐忍,因此来到吴国拜见夫差后勾践俯首称臣,一来对过往越国的态度表示了歉意,二来对吴王的不杀之恩表达了感激。
  吴国方面,在越国足够谦卑的态度以及太宰伯嚭的劝谏下,夫差对于此时表现出了相当的满意,虽然伍子胥极力反对收留勾践并建议斩草除根,但是夫差始终还是不肯下狠手,因为这里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
  春秋时期,各国普遍认为诛杀投降归服的人都是不祥的行为,灾祸甚至会延及三代,所以哪怕伍子胥态度如此坚决,夫差还是可以说他并不是因为爱惜勾践才不杀他的,而是害怕上天的责怪……

  好了,勾践到吴国后具体都做了些什么呢?
  一开始,夫差安排勾践驾车养马,并住在石洞之中;
  过了段时间,趁着勾践进贡、拜见夫差的机会,夫差想赦免范蠡并令其投奔吴国,勾践趴在地上暗中流泪,自以为会失去范蠡,然而范蠡表示亡国之臣不敢谈论政治,败军之将不敢讨论勇敢,他现在唯一想做的就是为夫差做好奴仆一事。

  再后来,整整的三年时间里勾践铡草喂马,夫人清除马粪、洒水扫地,两人始终毫无怨言,面上也没有任何不满的神情,太宰伯嚭则始终为勾践说好话,劝谏夫差早日放了勾践,范蠡则随时提醒勾践不能表露出半点归国之心。
  唯有伍子胥始终一个态度,杀……
  伍子胥当然有他的理由,当年夏桀囚禁商汤而不杀,帝辛囚禁文王也不杀,后来等到天神的意志反转过来灾祸就成了福气,所以夏桀被商汤惩罚,商朝又被周朝所灭,这都是活生生的例子与教训。

  然而,夫差放或者杀的抉择之间,勾践终于是要放大招了……
  这不有次夫差生了病,三个月后还没有痊愈,范蠡算了一卦得知吴王并不会死,这应该是个讨好夫差的机会,所以范蠡让勾践不妨去尝一尝勾践的粪便。
  对,粪便,还是尝……

  范蠡这是什么套路呢?
  伯嚭的引荐下,勾践得到了探望夫差的机会,并且还真就抓了些夫差的大便、小便尝了一下,随后开始了他的表演:我曾经向问粪的人学习过,粪便顺应时令元气的就会活,反之就会死,大王您的大便味道又苦又辣又酸,这种味道对应了春夏之间的元气,我因此知道大王的病会在三月痊愈。
  之后到了勾践所说的日子夫差的病果真就痊愈了,念及其忠诚,夫差还有什么理由不放勾践回国……

  于是乎,勾践三年的『忠诚』终于是赢得了夫差的感动与信任,在教育勾践日后一定要想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做奴隶之后,夫差亲自设宴释放勾践回国。
  唯一要说的是,勇于尝试粪便的勾践打哪以后就有了口臭的毛病……
  当然了,后来的故事我们就知道了,回到越国的勾践并没有听从夫差的训导,而是痛定思痛并把苦胆悬挂到在座位上,以此不忘会稽之耻。

  @catslover 2017-08-03 23:05:25
  当年大街小巷都在放这首歌,简直是想不起来都不行啊……
  -----------------------------
  哈哈 暴露年龄的歌
  大家周末好
  887 百牢之征
  887 百牢之征

  话说越王勾践回到越国后为了不忘耻辱而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的时候一抬头就能尝尝苦胆,饮食吃饭的时候也要尝尝苦胆,所以这胆倒是尝了,卧薪又是怎么一回事事呢?
  说起来比较尴尬,勾践其实并没有想到用卧薪来激励自己,这不过是源于后来人的艺术加工……
  当然了,勾践要做的事情还是有很多的,比如他亲身耕作、食不加肉、衣不重采、礼下贤人、厚遇宾客、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俨然一派振兴越国的样子。

  要说的是,论国力、兵力越国还是不足以直接同吴国抗衡的,所以越王勾践该低调的还是得低调,吴国夫差暂时也还有足够的资本去高调……
  这不到了公元前488年的夏季,吴王夫差在位的第八年,吴国有了试水中原的想法,准备讨伐的对象则是齐国。
  齐悼公:……

  提一点,我们关注的焦点并不是在吴伐齐一事上,而是吴军到达鲁国『鄫地』『今山东临沂市一带』时鲁哀公与吴王夫差的会见上。
  两位国君会见时,吴国就要提要求了,在我们看起来好像也不算什么大事:牛、羊、猪各一百头。
  然而,鲁国却表示这个要求实在是高了点,毕竟鲁国以前从来没干过这事……

  原来,天子、诸侯们在祭祀、盟誓或者宴享时用的牲畜一般有牛、羊、豕『音同事,也就是猪』三种,对于牲畜基本的要求是色纯体全,其中色纯为『牺』、体全为『牲』,所以这些牲畜也被称作『牺牲』。
  按照周朝初始的规定,天子祭祀等活动规格最高,要求三牲全备,被称作『太牢』,诸侯祭祀时则只用羊和猪,此称作『少牢』,再往下则有更低级别只用一种牲畜的,称作『特牲』。
  问题在于,通常即便是规格最高的祭祀所用物品数字也是不超过十二的,比如公元前521年鲁国以十一牢之礼送给士鞅已经是相当高的规格,如今吴国开口就是『百牢』已经是严重违背了周礼,难怪鲁国对此表示十分为难。

  但是,吴国还是能找到理由的,这不吴军前面路过宋国时宋景公就给了他们牛羊猪各一百头,鲁国自然不能落后……
  一面是吴国坚持要抛弃周礼,另一面是鲁国不肯违背周礼,所以鲁国到底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鲁大夫『子服何』说了:晋国士鞅贪婪而抛弃礼仪,用大国的势力来迫使鲁国恐惧,所以才不得已享他以牛羊猪各十一头,如果吴王夫差用礼仪来命令诸侯,鲁国给一定的牛羊猪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一定要太牢一百的话,实在有些难办。
  至于吴国嘛,反正就是不讲道理,非要见到这百牢之礼不可……

  于是乎,子服何又说了:吴国抛弃上天而违背根本,看来是快要灭亡了,如果不给,一定会加害于鲁国。
  子服何想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很明显,反正吴国都快要灭亡了,为了避免被吴国揍,管他什么周礼不周礼,这一百头牛羊猪还是给了吧……

  有意思的是,随后吴太宰伯嚭召见季孙肥时季孙肥并不太想见伯嚭,于是便派了子贡前去辞谢,伯嚭这下不满意了,表示鲁哀公都跑这么远来见吴王,鲁大夫却不肯出门,这算什么礼仪?
  子贡曰:这不是什么礼仪,鲁哀公也是没办法,纯粹是因为害怕得罪吴国才奉命前来,他的臣子不敢丢下国家,所以才没有前来。
  需要说的是,季孙肥最后还是去见了伯嚭,而且从鄫地回来后还强调吴国日后必定不能成大事,毕竟他们抛弃了周礼……
  @善水心 2017-08-06 09:25:31
  又断更。。。
  -----------------------------
  @catslover 2017-08-06 10:07:32
  小姑娘说应该怎么办……
  -----------------------------
  @善水心 2017-08-06 11:55:00
  我想罚楼主三更,可也得楼主愿意才行~时差姐姐觉得该怎么办?
  -----------------------------
  这个...
  @善水心 2017-08-06 09:25:31
  又断更。。。
  -----------------------------
  为什么是又
  @catslover 2017-08-04 23:37:58
  吴国跟楚国一个毛病,不懂得讲礼……
  -----------------------------
  同感
  我个人觉得礼这个东西某正程度上其实跟道一样 强大与否跟它们不一定有关系 但是持久与否跟它们是必然有关的
  888 鲁国伐邾
  888 鲁国伐邾

  百牢之征,鲁国终究敌不过吴国,最终送上一百头牛羊猪;
  伯嚭之约,纵使子贡口才再好,季孙肥还是不敢得罪吴国;
  所以,子贡原本不是在追随孔子周游列国么,怎么就突然出现在了鲁国?

  原来,公元前489年孔子一行从楚国去往卫国之后,卫国这边卫出公已经接了卫灵公的班,但是因为卫出公的父亲、前太子蒯聩流亡在外没能做成国君,对于此事各诸侯指责的声音一直不断。
  这样的背景下,孔子不少弟子都在卫国做了官,比如子路就做了卫国大夫『孔悝』『音同亏』的家宰,就连卫出公都想请孔子出来执政,而作为卫国人出身的子贡则反倒再次去往了鲁国。
  算起来的话,这已经是孔子自周游列国起第三次来到卫国,所以这次有没有成为卫国执政呢?

  比如子路问起如果卫国邀请他出来执政的话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时,孔子表示那一定是要首先正名分。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矣。
  看起来很有道理,孔子好像也做好了在卫国执政的准备,可惜后来卫出公并没有邀请六十多岁的孔子来执政卫国……

  倒是鲁国这边在送走吴军之后,到了公元前488年秋,虽然朝中大夫观点不太一致,但是在季孙肥的谋划下,鲁军还是对邾国发起了进攻。
  当鲁军行进至邾国都城城门之下时,竟然还能听到城内邾隐公作乐时乐钟发出的声音,有大夫劝谏邾隐公赶紧先停下来,邾隐公并不听,大夫『茅夷鸿』请求向吴国报告,邾隐公也不答应。

  为什么呢?
  一来邾隐公认为以邾国的实力对付鲁军绰绰有余,所以该享乐还是要享乐;
  二来邾国离鲁国实在是太近,而邾、吴相去二千里,吴军没有三个月到达不了,真有什么事情也指望不了吴国。

  结果呢?
  结果是邾隐公的一番话非但没能稳定军心,反倒是令大夫们更加寒心,茅夷鸿干脆就坐拥自己的封地『茅邑』『今山东济宁市金乡县一带』叛变,鲁军也轻易就攻破了邾国国都……
  话说鲁军进入邾国国都后大白天的大肆抢劫,邾隐公带兵退守『绎山』『今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一带』后鲁军晚上又抢到绎山,甚至是连邾隐公本人也被抢了回来并在进行献俘仪式后囚禁起来。

  前后的过程来看,邾隐公的托大当然是鲁军顺利攻城的主因,同时也与比如大夫茅夷鸿的叛变密不可分。
  不过,茅夷鸿厌恶的仅仅是邾隐公本人而非诚心想让邾国灭亡,所以随后他就亲自带了五匹帛、四张熟牛皮到吴国请求救援。
  茅夷鸿对吴王夫差是这样说的:鲁国以为晋国衰弱而吴国遥远便倚仗着他们人多而背弃了和君王订立的盟约,看不起君王的执事而欺凌我们小国,邾国不敢爱惜自己,担心的是君王的威信不能建立,如果夏天在鄫地的结盟秋天就可以背弃,鲁国得到了所求而没有阻力,那么以后四方的诸侯还用什么来事奉君王?

  由此来看,吴国和鲁国在鄫地会见时其中专门就有不准讨伐邾国的内容,而且茅夷鸿还专门强调鲁国所拥有的战车八百辆是吴国的对手,邾国的六百辆战车是吴国的部属,把部属送给对手自然是不可取的。
  所以吴王夫差会不会救邾国?
  吴王夫差表示为了吴国的霸业当然得救了……
  889 吴国伐鲁
  889 吴国伐鲁

  公元前487年3月,因为邾国一事,吴王夫差派兵攻打鲁国。
  明明是去年秋季发生的事情,吴国怎么过了这么久才出兵?
  这不邾隐公早就说了嘛,毕竟吴国太远,真要出兵怎么也是几个月后的事情……

  此次伐鲁,有两位由鲁国投奔吴国的人需要介绍,他们是叔孙氏庶子叔孙辄和原费邑宰子泄。
  公元前498年,两位跟随阳虎作乱并在堕三都期间攻打鲁国都城兵败后逃到了齐国,后来又来到吴国。
  对于鲁国,吴王夫差并不算熟悉,所以他先是找来叔孙辄了解情况,叔孙辄当即表示鲁国不过是有名而无实,尽管放心去打就是了。

  叔孙辄退出并把话原告子泄之后,这下子泄不高兴了……
  子泄:你怎么能这么说呢,君子是不会逃到敌国去的,没有尽到臣子的责任却反倒帮着去攻打自己的国家还不如死去。而且一个人离开祖国,更不应该因为有所怨恨就祸害乡土。
  叔孙辄:好羞愧……
  子泄:如果吴王派您领兵先行,您一定要推辞,这样吴王就会派我去。
  叔孙辄:好……

  于是乎,等到吴国讨伐鲁国的时候,我们看到领兵先行的果然是原费邑宰子泄,所以子泄一面让叔孙辄『不以所恶废乡』,一面又主动做起了带路党?
  的确是这样……
  不过不要误会,子泄主动带领吴军伐鲁其实是有他自己考虑的,这不在路线上子泄故意选择了从一条险路进军,途径鲁国南部的『武城』『今山东临沂市平邑县一带』,为的正是让鲁国有充足的准备时间。

  然而,人算始终不如天算,吴军来到武城时还是出事了……
  原来,当年有武城人在边境种田时抓了一个在河里浸泡『菅草』的鄫地人,理由是鄫地人把水弄脏了。
  看来这位武城人的环保意识还挺强的……

  所以问题就来了,这位鄫地人看到吴军经过武城时就高兴了,他跟子泄不一样,他要为吴军做坚定的带路党,武城很快被攻下,原本鲁国内部对攻打邾国一事意见就不一致,这下当然就要慌了……
  孟孙何忌: 这可怎么办?
  子服何: 吴军敢来就和他们作战,怕什么?

  子服何当真不怕吴军?
  其实对于此前攻打邾国一事子服何是坚决反对的,在他看来,小国用来事奉大国的,是信;大国用来保护小国的,是仁。背大国,不信;伐小国,不仁,伐邾一事既违背了对吴国的信,也因伐小国而不仁,所以他的结论是这事是鲁国自找的。
  孟孙何忌: ……

  这不,拿下武城后吴军又迅速攻克『东阳』『今山东临沂市费县一带』,继续一路向鲁都进逼,鲁国迫于压力也只得在『夷地』『今山东省济宁市一带』组织了一次阻击战,结果是主将大夫『公宾庚』和同车的『公甲叔子』、『析朱鉏』一同战死并被献给了吴王夫差。
  实事求是的讲,公宾庚等人一齐战死还是给吴王夫差带来了小小的震撼,在他看来鲁国还是有能人相助,也是有一定战斗力的。
  更意外的是,鲁国很快就为吴王夫差带来了更大的震撼,有位叫做『微虎』的大夫眼看鲁国不是吴军对手,竟然从自己私人部队的七百人中精挑细选了三百人组成了一个敢死队,这其中有个叫做『有若』的还是孔子的弟子。

  微虎想干什么呢?
  应该不难猜,他准备刺杀吴王夫差。
  虽说季孙肥及时阻止了这一行为,但是夫差在听到这个消息后还是吓得一晚上迁移了三次住处……
  890 曹国被灭
  890 曹国被灭

  话说鲁大夫微虎准备以自己私人军队精锐夜袭吴王夫差的住处,吓得夫差那是『一夕三迁』,季孙肥为什么要阻止微虎?
  因为有人跟他说了,这样做不足以危害吴国,反倒会让国中不少优秀的人才白白送命。
  不过行动虽然终止,吴王夫差倒也没有了继续攻打鲁国的意思,随即派人准备与鲁国讲和。

  然而,对于鲁、吴两国将要签订的城下之盟,大夫子服何再次表示坚决反对……
  子服何不支持鲁国攻打邾国是认为违背了信与仁,这次不支持鲁、吴讲和为的又是哪般?
  子服何提到了公元前594年楚国围困宋国半年之久的那场战役,子服何看来,楚人围宋,哪怕宋国到了易子而食、析骸以炊的地步也没有签订城下之盟,鲁国的情况比起当年的宋国要好得多,这将是弃国的行为。再说吴国轻率而离本土太远,坚持不了多久就要回去了,不如先等等看。

  提一点,所谓的城下之盟,通常指的是战败国在敌军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盟约,是带有严重屈辱性质的,所以当年宋国哪怕是到了易子而食的绝境也没有选择这种方式。
  不过,鲁国最终并没有听从子服何的建议,还是与吴国订立了盟约,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战争的逐步升级,能让强敌退兵才是头等大事,屈辱不屈辱已经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鲁、吴讲和,我们提到了宋国,当年宋国在楚国的强势面前一点都不屈辱,华元甚至私闯入楚国军营逼得子反退兵三十里后两国才结盟,不够凑巧的是正好就在这一年宋国还真就受到了屈辱……

  原来,随着晋国逐渐转衰,不少诸侯纷纷有了背叛之心,比如一年之前晋国就曾教训了下不听话的卫国,宋国也帮着攻打了一下背叛的郑国。
  公元前487年春,吴伐鲁之前,宋景公再次出兵,这次攻打的是曹国。

  宋国为什么要打曹国?
  说起来还挺有意思,曹国此时国君称作『曹伯阳』,平素喜好打猎射鸟,恰好曹国边境有个叫做『公孙彊』的也喜欢射鸟,有一天公孙彊得到一只白雁并献给曹伯阳,两人顺便还交流了一下打猎射鸟的技巧,聊得甚是投机。
  紧接着,曹伯阳又向公孙彊询问一番国家大事,公孙彊同样应对得体,曹伯阳这下就更加喜欢公孙彊了,并在随后让他做了曹国的司城并执掌国政,然后公孙彊开始向曹伯阳讲述称霸的策略,重点是曹伯阳竟然信了……

  于是乎,为了自己的『霸业』,曹国果断背弃了晋国,而且还拿宋国练手,宋国当然就要给予反击了。
  本来吧,宋国也没打算非要和曹国死磕到底,就在宋景公准备撤兵回国的时候,曹国人却不干了,他们趁着宋军退兵时对着拖在队伍后面的大夫『褚师子肥』一通辱骂,竟然骂得褚师子肥不肯走了,全军都呆在原地等待褚师子肥……
  宋景公听说这事后当下大怒,于是兵也不撤了,直接下令攻打曹国,我们简单宣布一下此战的结果:曹国战败,曹伯阳和司城公孙彊被抓回宋国后不久便被处死。

  直接说重点,此战的结果是曹国就此被灭,曹伯阳被处死也意味着曹国从此断绝了祭祀,连复国的可能性都不会再有……
  周朝成立之初,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曹叔振铎』受封于曹并建都『陶丘』『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一带』,历二十六世,享国636年,虽说比起齐、晋、楚、秦等几个大国来存在感并不太强,但也是春秋时期比较重要的诸侯国之一,曾在不同时期给我们留下过些许的印象。
  谁都没有想到,曹国的灭亡竟然是源于辱骂他人……
  @Xhui992016 2017-08-07 21:09:13
  冒个泡
  -----------------------------
  晚上好
  @springbankhill 2017-08-07 09:28:48
  为楼主三更点赞
  -----------------------------
  哈哈 舆论的压力很大啊
  891 齐又伐鲁
  891 齐又伐鲁

  话说鲁国和吴国签订城下之盟,随后吴军退兵,不过也就是吴军回到国内的这会时间里又有人向吴国请求发兵攻打鲁国来了。
  唯一的好消息在于吴国离鲁国实在是不近,就算吴王夫差继续伐鲁,那也得是几个月后的事情……
  我们先把由鲁国讨伐邾国,由此引发吴国讨伐鲁国的事情说完:吴、鲁讲和之后,鲁国自然也就送邾隐公回国,然而邾隐公回国后还是很无道,一副烂泥扶不上墙的样子,吴王夫差一怒之下干脆就派太宰伯嚭讨伐邾国并把邾隐公给囚禁起来,随后拥立邾隐公之子『太子革』为君,史称『邾桓公』。

  所以,这次又是谁请求吴国帮着打鲁国?
  其实与邾国没什么关系,而是齐悼公派的人。
  强调一点,齐悼公想打鲁国的理由十分充分:他的老婆被扣在鲁国了……

  原来,齐景公去世、太子荼即位后,齐国一众公子纷纷逃亡,其中公子阳生,也就是齐悼公当时就逃到了鲁国。
  就在这个时期,季孙肥把自己的妹妹『季姬』嫁给了公子阳生,后来公子阳生在田氏的扶持下成了齐悼公,齐悼公自然便想着将季姬迎接到齐国来。
  问题在于,季孙肥忽然决定不把妹妹送到齐国去了,所以就在公元前487年的5月齐悼公派了大夫鲍牧带兵进攻鲁国并占领鲁国『讙邑』『音同欢,今山东泰安市宁阳县一带』和『阐邑』『今山东泰安市宁阳县一带』。

  有了这次伐鲁之后,齐悼公还觉得不够解气,于是紧跟着便在6月派人向吴国请求派兵攻打鲁国。
  前因后果了解清楚之后,新的问题就出来了,季孙肥为什么会不同意把季姬送到齐国去?
  这事吧,其实问题主要出在季姬身上,这不就在齐悼公回国后的这段时间里季姬就和一个叫做『季鲂侯』的私通上了。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这位季鲂侯是季孙斯的弟弟,也就是季孙肥和季姬的叔父。
  依稀我们还记得当年文姜与齐襄公兄妹二人乱伦给鲁桓公戴绿帽的事情,季姬这次更狠,直接就和自己的长辈搞起了不正当的关系,也算是为鲁国扳回一句……
  不过也正是因为季姬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来,季孙肥才不敢把她送到齐国去,毕竟齐悼公要知道这档子事情了恐怕还不止占领鲁国两座城邑这么简单……

  顺带提一点,正好就在这段时间有人向齐悼公诬陷胡姬是安孺子的同党,齐悼公二话不说马上就派人杀了胡姬。
  所以说嘛,季姬这事闹得的确是够刺激的……

  所谓去年今日此门中,一枝红杏出墙来,莫非为了季姬一事齐国和鲁国之间真得大动干戈,甚至是连吴国也被卷入进来?
  没这么夸张,仅仅是到了秋季,鲁国和齐国之间便达成和解。
  当然了,还是得多亏吴国出兵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这样也给两国提供了充分的调解时间……

  齐、鲁为什么会和解?
  这不季孙肥左思右想最后还是决定送季姬去齐国了么……
  你还别说,季姬来到齐国之后相当受宠,或者是季孙肥保密工作做的好,齐悼公压根就不知道季姬和她叔父的那点事;又或者是齐悼公心够大,压根就不在意儿女情长这点小事,总之就是季姬十分受宠,以至于季孙肥之前的担忧完全就是多余的……

  季姬到底受宠到什么程度呢?
  没过多久,齐悼公主动又把讙邑、阐邑送还给了鲁国。
  齐悼公表示,毕竟嘛,大家不过误会一场……
  @catslover 2017-08-06 22:57:26
  哇,居然真的三更了,历史性的突破啊~
  -----------------------------
  这不是为了把周六的坑补上么...
  @善水心 2017-08-08 20:52:02
  催文^_^
  -----------------------------
  呵呵 小姑娘晚上好
  892 胥河邗沟
  胥河 我记得在前面正文之外简要介绍过 这次借着邗沟我们一并在正文中简要介绍一下
  892 胥河邗沟

  季姬寂,集鸡,鸡即棘鸡。
  棘鸡饥叽,季姬及箕稷济鸡。鸡既济,跻姬笈,季姬忌,急咭鸡,鸡急,继圾几,季姬急,即籍箕击鸡,箕疾击几伎,伎即齑,鸡叽集几基,季姬急极屐击鸡,鸡既殛,季姬激,即记『季姬击鸡记』。
  因为季姬,齐鲁两国险些交恶,也因为季姬,后来变有了这篇奇文。
  要说的是,这篇『季姬击鸡记』其实和季姬之间已经没有太多的关系,纯粹就是一个比较高端的文字游戏……

  由于齐悼公对季姬的宠爱,齐鲁之间的矛盾顿时也就化为乌有,于是到了公元前486年的春季,齐悼公派大夫『公孟绰』去往吴国,一来对吴国的支持表达谢意,二来表示两国已经和好,兵就不用出了。
  然而,吴王夫差却不高兴了,感情这兵是齐国想出就出,不想出就不出,夫差一定是这么认为的……
  所以吴王夫差是这样对公孟绰说的:去年我听到君王的命令,现在又改变了,我不知道该听从什么,所以准备到贵国去接受君王的命令。

  吴王夫差这是准备上齐国串串门、联络一下感情?
  串门不假,但与联络感情无关,所谓『将进受命于君』其实是一种比较委婉的说法。
  直白一点说,夫差很不高兴,吴国准备教训教训齐国……

  于是乎,到了这一年冬季,吴国派人给鲁国带话来了,吴王夫差表示,希望鲁哀公能做好准备,到时候一起打齐国。
  比起『季姬击鸡记』来,这场由季姬而引发的这场闹剧显然要更加精彩……
  提一点,对于吴王夫差而言,交通始终是限制吴国进军中原的关键因素,所以为了伐齐就在吴国还是做了一些准备工作的。

  公元前486年,秋,吴国在『邗地』『音同寒,今江苏扬州市一带』筑城。
  邗地筑城与攻打齐国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春秋时期,黄河、长江之外,古淮河与古济水也独流入海,江、河、淮、济便是前面我们提到的四渎。

  这其中,吴国主要活动于长江、淮水之间,这里河流、湖泊众多,吴国频繁利用船只作为交通、作战的重要工具也成为其一大特色所在。
  邗地筑城以前,长江是长江,淮水是淮水,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相连,吴国此次筑城为的正是从今扬州市西长江边向东北开凿航道,将长江和淮水联系起来,为吴国的水路交通乃至北上伐齐提供更大的便利,这条人工运河后来被称作『邗沟』。
  邗沟是不是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人工运河?
  很显然不是,因为更早的时候吴国就已经修过另外一条运河……

  吴王阖闾即位之后,伍子胥得到重用,当时他对吴国都城姑苏的城邑建造进行了别出心裁的设计,按照伍子胥的理念,姑苏城外陆路、水路并举,为的就是方便吴国通过水路调遣兵力。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下令开挖运河,这条运河东通太湖、西入长江,被称作『胥河』或者『胥溪』。
  比起邗沟来胥河要早了刚好20年,这才是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最早的运河,当然了,两条运河出自同一时期的吴国。

  好了,为了伐齐吴国连邗沟都修了,看来此战已是箭在弦上,公元前485年春,吴王夫差果然联合鲁、邾、郯共同攻打齐国南部边境。
  意外的是,联军尚未正式出兵,齐国这边却向联军发来讣告,表示齐国内部出了大事:齐悼公已经被齐人所杀。
  出于对对手的尊重,吴王夫差竟然三日哭于军门之外……

  接下来吴大夫『徐承』率领水军准备从海上进入齐国,结果却被齐国击败,此战最终不了了之,吴军就此退兵回国。
  不过到了年底的时候,鲁国再次收到吴国的消息:打齐国……
  @catslover 2017-08-08 22:43:24
  这个季姬击鸡记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一篇老好玩的:
  《石室诗士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
  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
  石室湿,施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
  恩 这两篇应该算是姊妹篇了
  我最早看到的也是食狮史这篇,那位感觉确实很神奇,文字还能这么玩...
  @善水心 2017-08-09 21:24:20
  1
  -----------------------------
  2222222222222222
  893 赵鞅伐齐
  893 赵鞅伐齐

  周礼有云: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
  吴、鲁伐齐,齐人报丧,吴王夫差竟然是按照礼仪在军门外哭吊三日后才再次讨伐齐国,而且战败之后随即退兵,一点没有要与齐国死磕的样子。
  所以我们的问题是,不久前还十分宠爱季姬的齐悼公怎么就死了……

  公元前489年,田乞假意服从高张、国夏,暗中却联合朝中臣子离间高氏、国氏,田乞、鲍牧和群臣击败两位国相后,田乞从鲁国召回公子阳生并秘密藏在家里。
  随后,田乞以会餐饮酒的名义邀请众大夫聚集在田氏家中,并在酒宴前把公子阳生装在大口袋放在座席中央。
  然后,田乞突然打开口袋放出公子阳生,并宣布这就是齐国之君……

  本来吧,所有的策划都源于田乞一人,但是在与众大夫盟誓而准备立公子阳生为君时田乞却表示鲍牧同他一道参与了整个策划,已经喝醉的鲍牧此时已经有点不高兴了,他当即反驳道:立什么公子阳生,难道您忘记了齐景公立公子荼为君的遗命了?
  众大夫面面相觑,有点想反悔的意思……
  倒是公子阳生十分淡定,他上前给诸位大夫叩首行礼后表示能立就立,实在不能立业就罢了。

  然而,此时高氏、国氏已经逃亡,安孺子年幼且芮姬本身地位就不高,鲍牧想想也不愿意惹起祸乱,于是又赶紧圆场表示反正都是齐景公的儿子,有什么能立不能立的。
  于是乎,田乞、鲍牧带头盟誓,公子阳生也就成了齐悼公。
  不过,仅仅从盟誓中的小细节就可以看出鲍牧其实并非是真心实意想拥立齐悼公的……

  事实上,即便齐悼公继位之后他和鲍牧之间关系仍然不好,两人甚至有了矛盾,于是就在吴鲁伐齐的间隙,鲍牧趁乱杀死齐悼公并向吴国报丧,于是才有了后面这一出。
  从被拥立到被杀,齐悼公一共在位才4年时间,果然是对得起这个谥号的……
  提一点,同样是这一年,一手策划齐悼公上位的田乞去世,史称『田僖子』,在他担任田氏宗主的时间内其家族地位在齐国飞速攀升,随后其子『田常』继任其职位。

  说起来,田常其实并不叫田常,他本来的名字叫做『田恒』,他也不像赵鞅那样中途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偏偏到了汉朝时期汉文帝叫做『刘恒』,后人为了避讳活生生的把他的名字给改成了田常……
  既然说起赵鞅,话说吴军撤退之后,齐国拥立齐悼公之子『吕壬』为君,史称『齐简公』之际,赵鞅倒是也为齐国的丧事送上一份大礼:继吴国之后,他也领兵讨伐齐国。
  只见晋军占领齐国『犁邑』『今山东临邑县一带』、『辕邑』『今山东省禹城市一带』,并拆毁齐邑『高唐』『今山东聊城市高唐县一带』的外城,随后攻至『赖邑』『今山东章丘县一带』后扬长而去,讨伐的理由也很简单,毕竟齐国当然也是为范氏运送粮食了的……

  当然,看起来赵鞅风光无限,不过随着晋国国势转衰、诸侯相继背叛,在位已经27年的晋定公近年来日子并不好过。
  一年前,也就是公元前486年,宋、郑两国接连发生摩擦,宋景公还发兵攻打郑国,原本是郑国背叛晋国,宋国帮助晋国教训郑国,当时赵鞅却还要为救不救郑国而占卜一番……
  占卜过后,赵鞅向『史赵』、『史龟』和蔡墨三位询问卦象吉凶。

  史龟认为,这叫阳气下沉,可以发兵,但是利于攻打姜氏,不利于攻打子商,所以打宋国不吉利,但是打齐国就可以……
  蔡墨认为,史龟说的有道理,应该打姜姓的国家……
  史赵认为,郑国现在有罪,不能救,否则不吉利,其他的不知道。
  综合三位史官的建议,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出如下结论:救郑国是不对的,打齐国倒是可行的。

  因为宋、郑的纷争,后来晋国果真跑去打齐国,想想齐国倒也是挺憋屈的……
  对了 忘记交代了
  历来关于齐悼公的死有一定的争议 实际中提到是鲍牧干的,理由的他和齐悼公关系很差,我们正文中沿用的也是这个版本。

  但是后来人更多推测这与田氏关系紧密,很有可能是田氏的人做的,联系后面的事件来看似乎也更加符合逻辑。
  但是不管怎样,目前缺乏直接证据证明齐悼公的死和田氏有直接关系。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