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___静 2017-08-10 18:15:03
楼下的朋友你们好,让我看到你们的双手~
-----------------------------
土豪姐你好
@善水心 2017-08-10 21:05:12
土豪姐你好
-----------------------------
呵呵 小姑娘好
@catslover 2017-08-10 19:24:01
土豪姐你好
-----------------------------
时差姐姐也好
@catslover 2017-08-10 19:24:01
土豪姐你好
-----------------------------
@o弘毅o 2017-08-10 21:54:24
时差姐姐也好
-----------------------------
@catslover 2017-08-10 22:01:55
楼ZHU也好
-----------------------------
哈哈 天天看到你们怎能不好
前面还有朋友提到季札
限于篇幅 今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这位和孔子一度齐名的先贤
894 季札去世
公元前486年,齐悼公宠季姬而与鲁国讲和,吴王夫差怒掘邗沟而谋伐齐,宋景公攻打郑国而赵鞅占卜一番后决定不救郑国;
公元前485年,吴、鲁伐齐而遭遇齐人弑君,吴军退兵赵鞅又入侵齐国;
简单小结之后,其实我们主要想说的是楚国……
公元前486年,楚伐陈,理由是陈国叛楚而亲吴;
公元前485年,冬,楚子期再度领兵攻打陈国;
然而,久不露面的季札看不下去了,他亲自赶来救援陈国并对子期说道:两国国君不致力于德行而用武力争夺诸侯,百姓有什么罪过呢?我请求撤退,以此使您得到好名声,请您致力于德行而安定百姓。
已经90余岁的季札想到的仍是『务德而安民』,想到的仍是德行与百姓,子期还能说什么呢?
子期当然就退兵了……
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去世,吴王诸樊在服丧期满后让位季札却被拒,季札以曹国子臧为榜样,不愿因做国君而失节;
公元前548年,吴王诸樊去世,为了顺利传位于季札,按照诸樊的遗言,吴国继位方式变更为兄终弟及,季札不惜出走而拒绝这一规则,不久吴王余祭封季札于『延陵』『今江苏常州一带』,从此延陵与季札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季札也被称作『延陵季子』;
公元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中原,观周乐并作出精彩点评之外,季札更是对各国能人贤臣给出忠告或者预言。
在鲁国,季札认为叔孙豹仁善却不善选拔贤人,日后必有祸患,后来竖牛之乱,叔孙豹被活活饿死;
在齐国,季札建议晏婴交出封邑和权力,后来晏婴始终没有卷入齐国错综复杂的派系斗争之中而得以善终;
在郑国,季札预见到政权日后会落在子产手中,他希望子产能够以礼谨慎行事,改变郑国执政者奢靡腐败的作风,后来子产的改革、子产的刑鼎都会郑国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晋国,季札更是语出惊人,他断定晋国的政权日后会聚集在赵、韩、魏三家。
后来虽然尚未到来,但是仅仅到了此时此刻,晋国权臣仅剩的也就是赵、韩、魏,以及知氏四家。
如果非要提前对季札的这个预言作出判断的话,我们可以剧透一点:准,准得实在有点吓人……
公元前515年,吴王僚被刺,出使中原的季札回到吴国后先是在吴王僚的墓前汇报工作并痛哭一番,随后回到自己的岗位等待吴王阖闾的命令;
季札看来,哀悼死者、事奉生者、静待天命的安排,这才是他做人的准则。
至于吴王阖闾,只要他不忘对先君的祭祀,治理好国家,那就理所当然是吴国国君。
公元前485年,楚伐陈之际,季札亲自救援陈国,并提出了他对世道的看法:吴、楚两国国君是不致力于德行的,百姓却是没有罪过的,季札劝谏子期为了好的名声而『务德而安民』,楚国随即退兵。
公元前484年,季札去世。
从公元前561年的吴王寿梦去世,到公元前484年季札去世,季札淡薄名利却又活跃于吴国政坛近百年时间,在此期间吴国国君换了又换,『季札让国』这个主题却从未曾改变,吴国则在晋、楚相继衰落之后强势崛起。
虽然季札留下的谈资并不算多,但是后人还是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南季北孔』,足见其地位之高。
相传,季札去世后,孔子派弟子『子游』前往凭吊,并亲自书写『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字以示哀悼之情。
孔子有没有写下这十字之碑?
恐怕我们已经无法确定,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年近70的孔子恰好在这一年结束了14年周游列国的历程,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国。
提一点 公元前484年这一年发生的事情很多很多 并且相互之间联系又比较紧密。
作了适当的删节之后,预计接下来我们会停留在这一年好几天。
此外,子贡在这一年相传也有很神奇的表演,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描绘得很生动,我自己在考虑过后没有把它列入正文,有机会的话我们做一个番外。
@catslover 2017-08-10 22:50:30
真会说话……
-----------------------------
必须的
895 稷曲之战
公元前487年,因为季姬一事,齐国伐鲁;
公元前486年,齐、鲁讲和后齐悼公派人辞退吴军,由此得罪吴国;
公元前485年,吴、鲁联合伐齐,适逢齐悼公被国人所杀,吴王夫差军门外号哭三天后海战又被齐军击败,此战草草收场,随后不久吴国通知鲁国准备再度攻打齐国。
意外的是,到了公元前484年,率先发难的却是齐国。
这一年春,国夏之子『国书』、高张之子『高无丕』领兵驻扎于『清邑』『今山东聊城市东阿县一带』。
一来齐国准备为上一年鲁国跟随吴国伐齐而复仇;
二来嘛,毕竟吴国再度出兵怎么得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反正鲁国离得这么近,齐国有的是时间……
几年之前,高张、国夏逃亡他国,田氏地位迅速攀升,如今齐悼公被弑、齐简公初立,后齐景公的几年里齐国情形颇似当年齐桓公去世后那般乱象尽显,不过仅论国力的话鲁国自然是比不上齐国的,所以作为鲁国执政的季孙肥还是很紧张的。
此时出任季氏家臣宰的正是孔子弟子冉求,季孙肥断定,齐国驻扎在清邑,必然是要针对鲁国,冉求倒是给出了他的建议:三桓安排一位留守,其余两位跟着鲁哀公在边境抵御齐军。
然而,季孙肥并不同意这个建议,因为他很清楚叔孙氏和孟氏对季氏专权早已不满,计划虽好,叔孙氏、孟氏恐怕并不会买账……
没办法,冉求只得再次给出建议:那就等齐军迫近后在鲁国境内的近郊抵御齐军。
果不其然,季孙肥告知二人后,叔孙州仇、孟孙何忌连这个办法也不同意……
叔孙氏、孟氏不配合,眼见齐军即将攻打鲁国,季氏到底该怎么办?
冉求是这样对季孙肥说的:叔孙氏、孟氏不想作战是很自然的,因为政权掌握在季氏手里,但是国政承担在您的肩上,您不能眼看齐国人攻打鲁国而不作战,否则这是您的耻辱,这样就完全不配和诸侯并列了。
冉求看来,既然季氏执掌了鲁国的国政,该承担的责任也是不能逃脱的,既然叔孙氏、孟氏都不同意作战,那么干脆鲁哀公也不要出去,季孙肥独自一人带领军队背城而战,不属者,非鲁人也。
什么叫不属者,非鲁人也?
冉求表示,齐军来犯,不打不是鲁国人……
有意思的是,就在季孙肥带着冉求上朝时,叔孙州仇问他关于作战的意见,冉求表示,君子有远虑,小人知道什么……
孟孙何忌继续强问,冉求又曰:小人虑材而言,量力而共者也。
冉求此话怎讲?
所谓小人虑材而言,量力而共者也,说的是小人考虑了才干才说话,估计了力量才决定出力不出力,暗讽的是不配合季氏抵御齐军的那些人……
于是乎,冉求的刺激下,叔孙州仇回去后赶紧就检阅部队,孟孙何忌也派了其子『孟孙彘』加入战斗。
这其中,鲁军分为了左、右二军,冉求率领左军、孟孙彘率领右军,然而季氏这边仅留了些老弱病残留守宫内,出动甲士共计七千人,布防于南门之外,并在城门外驻扎了五天之后,右军才晃晃悠悠跟了上来。
也就是说,孟氏其实就是在磨洋工……
随后,齐军到达鲁都近郊,从一个叫『稷曲』的地方对鲁军发起进攻,正当鲁军不愿越过壕沟正面迎击齐军之时,冉求的车右,也是孔子弟子之一的『樊须』建议冉求申明军纪并做好表率以激励将士。
果然在冉求向全军三次申明军纪,并身先士卒、率先持矛越沟出击之后众将士也紧随其后攻入齐军。
然而,这边冉求带领左军杀得凶猛,那边孟孙彘畏敌怯战却是军心涣散,所以就形成了鲁左军追赶齐军,齐军又追赶鲁右军的愉快场面……
@善水心 2017-08-12 19:13:13
楼主周末好~您可别忘了,今天是快乐的二更日~
-----------------------------
哈哈 替广大读者谢谢小姑娘的提醒
@catslover 2017-08-12 00:01:35
孔子的弟子也是有两把刷子的~
-----------------------------
恩 孔子很多弟子都还是很有能力的 并且表现在不同领域
不过孔子更多看重的还是德行二字,所以很多弟子虽然在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上看起来比孔子强,但是反而经常遭到孔子的批评...
@暴宝蓝 2017-08-12 17:47:17
我是来顶楼主的
-----------------------------
暴宝蓝好 感觉有些日子没见你冒泡了
大家周末好
孔子周游列国的事情我们断断续续的在介绍
几个比较重要的节点我们基本都提到了
考虑到接下来不久会专门对孔子进行一个系统性的回顾
周游列国的事情我们就不再做详细汇总的
毕竟总体来看的话,结合当时的“国际”局势,周游列国一事并没有产生太过深远的影响...
896 孔子返鲁
稷曲之战,我们先来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局面来看,由于三桓内部不合,尤其是叔孙氏、孟氏对于季氏的独大心怀不满,鲁国在抵御齐军一事上意见并不一致,冉求的协调使得叔孙氏、孟氏勉强出兵,但是以孟孙彘为代表的右军显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战斗力;
过程来看,对于叔孙氏、孟氏的消极态度季孙肥同样亦是无能为力,冉求左右的协调最终促使了鲁军的应战,不过作战的地点也由一开始设想的两国边境改为鲁国城郊之外,交战伊始鲁军一度不敢靠近齐军,仍是冉求、樊须的果敢才有效提升鲁国的士气;
结果来看,虽说右军不堪大用,但是鲁国左军在冉求的带领下大发神威,最终齐军战败连夜退兵,鲁军斩获齐军甲士首级80余个,季孙肥组织冉求的再三请求追击之后,稷曲之战告一段落。
此外,冉求的精彩发挥正是大败齐军的关键所在,齐国退兵之后季孙肥和冉求有了一番交谈。
季孙肥:你的军事才能是学来的,还是天生的呢?
冉求:我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
季孙肥: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呢?
冉求:起用他就会有好的名声;他的学说不论是传播到百姓中,还是对质于鬼神前,都是没有缺憾的。我虽然有军功而可以累计封到二千五百户人家,但孔子却是会毫不动心的。
季孙肥:我想召请他回来,可以吗?
冉求:只要不让小人从中阻碍,当然是可以的。
从公元前497年到公元前484年,周游列国长达14之久后,季孙肥终于是认识到孔子对于鲁国的价值所在,随后季孙肥派人带着礼物去往卫国迎接孔子,孔子也终于回到鲁国。
说起来,孔子返回鲁国一事也并非一帆风顺,当时,卫国孔氏和太叔氏两家颇有矛盾,大夫『太叔疾』原本娶了宋子朝的女儿为妻,后来宋子朝的女儿不怎么受太叔疾的待见,反倒是陪嫁过来的妹妹受到了太叔疾的宠爱……
后来,宋子朝失势逃亡他国,大夫孔圉趁机让太叔疾休了妻子,并把自己的女儿『孔姞』嫁给了他,坏就坏在太叔疾一边娶了新的老婆,一边又对前妻的妹妹念念不忘,而且还专门为其建造了一所房子,看起来像有两个老婆的样子,于是孔圉不淡定了……
由于太叔疾对孔姞的不忠,孔圉准备攻打太叔疾,在次之前他还曾征求过孔子的意见。
子曰: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孔子以为,祭祀的事情,他懂,但是打仗的事情,他不懂,鸟可以选择树木,树木哪里又能选择鸟,说完这话后孔子立马就叫人套上车准备离开,孔圉则表示自己不是为了私利攻打太叔疾,而是为了防止卫国的祸患。
于是乎,孔子的劝阻下,孔圉并没有攻打太叔疾,而是把自己的女儿给夺了回来,适逢季孙肥用财礼来召请,孔子这才回到了鲁国。
刺激的是,虽然老婆被孔圉强行抢了回去,太叔疾倒也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没过多久又和另外一个女人通奸。
更刺激的是,这事被发现后,别人竟然夺走了他的车子并上交给卫出公……
太叔疾能怎么办呢?
两起生活作风引发的闹剧之后,太叔疾自己都感到有点羞耻,羞耻到在卫国混不下去的样子,于是便带着财物投奔到了宋国并做了向魋的家臣。
有意思的是,太叔疾送给向魋珍珠作为见面礼,宋景公同时对珍珠也感兴趣,然而向魋并不肯进献给宋景公,由此而得罪了一贯宠信他的宋景公……
更有意思的是,随后卫国立了太叔疾的弟弟『太叔遗』为太叔氏继承人,并且又把孔圉女儿孔姞嫁给了他。
我们专业点说,孔姞先后嫁给兄弟二人在当时都是有依据的,这叫『叔接嫂制』……
897 艾陵之战
稷曲之战,对于鲁国而言,虽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冉求等人的表现还是使得齐军无功而返,孔子也在随后不久返回鲁国,可谓皆大欢喜;
另一方面,对于齐国而言,坏的消息是稷曲之战复仇失败;
更坏的消息则是说好要再次讨伐齐国的吴国又攻过来了……
公元前484年5月,鲁哀公会合吴王夫差进攻齐国。
说到底,此番伐齐与齐悼公先前得罪吴国已经没有多大关系,而是吴王夫差得知齐景公去世后齐国朝中大臣争权夺势愈演愈烈,加之新君齐简公太过年幼,吴国争霸中原的意愿已经变得愈发强烈。
战斗一开始,吴、鲁联军便攻下齐国『博邑』『今山东泰安市邱家店镇一带』;
5月25日,联军军抵达『嬴邑』『今山东莱芜市莱城区一带』,吴王夫差亲自统领中军,大夫『胥门巢』率领上军,『王子姑曹』率领下军,此外,大夫『展如』率领右军,吴军可谓四箭齐发;齐国方面,国书率领中军,高无丕率领上军,大夫『宗子阳』率领下军。
5月27日,两军在『艾陵』『今山东莱芜市莱城区一带』展开交战,其中展如击败高无丕,国书又打败胥门巢,随后吴王夫差率领部队救援胥门巢并大败齐军,国书、公孙夏、闾丘明、孙书、东郭书等人被俘,吴军缴获战车八百辆,以及首级三千。
『艾陵之战』,最终吴王夫差大胜,『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这样的战利品则告诉我们此时的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同时也越来越惨烈。
当然了,比起战争的惨烈来,因为这场艾陵之战,有一个人的死同样是无比的惨烈。
这个人就是伍子胥。
原来,吴伐齐之前,越王勾践曾经带着自己的一众属下前去朝见,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以及吴国众臣带去大量食物财礼,吴国从上到下都很满意,唯独伍子胥……
伍子胥为什么不高兴?
因为他的态度一直很明确,勾践不死,必为吴国大患,打齐国不如打越国……
然而,一来吴王夫差很满意越国臣服于吴国的态度,二来太宰伯嚭从中周旋,加之伯嚭与伍子胥两人矛盾与日俱增,所以吴王夫差并没有改变伐齐的决定……
待到吴王夫差北伐齐国并在艾陵大破齐军之后,太宰伯嚭便有机会做文章了,他对吴王夫差说道:伍子胥这个人啊,表面很忠厚,实际却很残忍,他连自己的父兄都不顾惜,怎么能顾惜君王呢?君王上次想攻打齐国,伍子胥强烈反对,现在您作战有功,他反而因此怨恨您,您不防备他,他一定会作乱。
伍子胥毕竟是吴国的功臣,吴王夫差一开始其实是并不信的,哪怕伯嚭一而再、再而三的诽谤,夫差还是不信伍子胥会谋反……
遗憾的是,诽谤次数多了以后,夫差也会开始犹豫……
于是乎,吴王夫差便派了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出使齐国能做什么呢?
的确也做不了什么……
不过,眼见吴国行驶在了一条完全错误的轨道上,并且越走越远,远到伍子胥预见吴国前景堪忧,于是趁着出使齐国的机会伍子胥把儿子托付给了鲍氏一族,并改姓王孙氏。
这下好了,太宰伯嚭找到了绝佳的机会。他说到:伍子胥把儿子都交给了齐国,齐国和吴国现在的敌国,这叫通敌。
看起来好有道理,问题是既然是敌国的话,夫差派伍子胥到齐国去干什么呢?
重点在于,吴王夫差也认为伍子胥欺骗了他,并在随后赐给伍子胥一把叫做『属镂』的宝剑。
当然了,我们都知道,这叫赐死……
伍子胥大笑而曰:盈必毁,天之道也。三年之后,吴国就会开始衰弱,一定要将我的眼睛挂在吴国都城东门上,这样我就能亲眼看到越军进入都城的那天。
随后,伍子胥自刎而死,终结了他传奇而又争议的一生。
@善水心 2017-08-13 21:39:55
2
-----------------------------
3
898 鲁作田赋
子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
公元前484年,孔子返回鲁国后不久,季孙肥派冉求征求孔子的意见,议题与季氏酝酿的『田赋』制度有关,这是100余年前鲁国初税亩、作丘甲的税收制度后一种新的田亩征税方案。
字面意思来看,田赋指的是按照土地所有者田亩数量来征收军赋的一种新的税赋方式,鲁国税收制度的一再演变直观的告诉我们等到天子逐渐衰微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样的口号已经是越来越不现实,反倒是越来越多的土地变作私有。
当然了,我们还可以更直观的推出一个结论,季孙肥之所以想要推行新政,显然是想征收更多的军赋……
孔子会如何发表自己的政见呢?
一开始,孔子说的其实并不是以上这番话。
子曰:丘,不懂……
随后,冉求接连又问了三次,孔子还是避而不谈,最后冉求甚至是问急了,于是说道:您是国家的元老,大家都等着您的意见来办事,为什么您不说话呢?
于是乎,孔子仍然没有作正式答复,而是私下对自己的弟子说了以上一番话。
孔子以为,君子推行政事,要根据礼来衡量,施舍要力求丰厚,事情要做得适当,赋敛要尽量微薄,如果这样,也就够了,否则如果不根据礼来衡量而贪婪没有满足,那么虽然按田亩征税,也还是还会不够的。
孔子同样强调,周公的典章就摆在那里,如果季孙肥只是想办事合于法度,依循典章就可以了,完全不必征求他人的意见。
很明显,对于季孙肥新的田亩征税方案孔子并不认同……
公元前483年,春,鲁国正式推行新的田赋制度。
也很明显,对于孔子的不认同,季孙肥同样也不认同……
顺道我们想说的是,从季孙肥积极抵御齐军,再到推行税收新政,由此可见鲁哀公的存在感是有多低……
不过,倒是在随后不久吴王夫差派太宰伯嚭会见鲁哀公时,鲁哀公小小的秀了一下他的存在感。
按照吴国的安排,鲁哀公在吴地『橐皋』『音同驼,今安徽巢湖市居巢区拓皋镇一带』会见吴人,会上,太宰伯嚭请求重温5年前鄫地的盟约,当时在吴国的强烈要求下鲁国不得已送上百牢之礼。
鲁哀公是这么说的:盟誓是用来巩固信用的,是要用诚心约束、用玉帛奉献、用言语完成它、用神明来保证的,我以为既然有了盟约就不能更改了,如果能改,每天盟誓又有什么好处?现在你一定要重温过去的盟约,盟约如果可以重温的话,它同样可以寒凉下去的。
重温盟誓的情形我们已经屡见不鲜,但是像鲁哀公这样解释的我们还是第一次看到。
当然了,既然鲁哀公说的这么有道理,这次重温盟誓的活动也就没有进行下去……
随后到了这一年的秋季,吴国又召集卫国准备组织小型的会盟,本来吧,卫出公因为卫国以前杀过吴国的行人而有所担心,和大夫们一番商量后卫出公不担心了,为什么呢?
因为大夫『子木』说了:长木之毙,无不瘈也;国狗之瘈,无不噬也,而况大国乎!
卫国人看来,吴国正处在无道的时候,国家无道,必然加害于人,高大的树倒下,遇到的东西没有不受打击的;好狗发疯,也没有不咬人的,何况是大国呢?
感情卫国人看来卫出公的担心完全就是多余的,毕竟吴国真想要收拾卫国的话杀不杀行人根本就不是事,随便找个理由就是了……
@片汤2016 2017-08-14 17:29:22
顶
-----------------------------
呵呵 片汤好久不见
@善水心 2017-08-14 12:25:45
顶
-----------------------------
小姑娘你看,这次队形不是我破坏的
大家晚上好
我们今天更新一段有意思的内容 和孔子的弟子子贡有关
按道理,这段内容既然有比如史记等作为支持是应该放到正文中的。
但是,看完整个事情的经过之后,相比各位也会觉得有点假...
番外篇—开挂的子贡
公元前484年,齐伐鲁,吴又伐齐,前面已经我们做过比较详细的介绍。
然而,齐、鲁、吴乃至越、晋等国的背后,据说有一个人对于当时的国际局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个人,就是孔子的弟子之一子贡。
艾陵之战前,从士气上讲,吴国是明显强于齐国的,但是仅论兵力或者说国家实力的话,吴国其实并不占太大优势,毕竟老牌强国齐国底蕴还是在的,主要吃亏在齐悼公去世后内政接连动荡。
此外,另外一个版本,有关齐伐鲁、吴伐齐的背景是这样的:
起先,田常准备谋反,但是又害怕高氏、国氏、鲍氏、晏氏势力联合反对,所以才有了齐伐鲁一事。
田氏我们提到,虽然正史中有关齐悼公的死和鲍氏联系在了一起,但是历来后人认为齐悼公的死很可能与田氏有关。
此番田常显然是想通过伐鲁来转移齐国的内部矛盾……
当然了,齐国准备讨伐鲁国,鲁国自然是要准备的,不过,在这个版本中做准备的不是季氏,而是回到鲁国的孔子。
孔子对弟子们说道,国家有难,是你们挺身而出的时候了。
然而,子路主动挺身而出,结果被孔子拒绝了……
其他几个弟子请求挺身而出,结果也被孔子拒绝了……
说好挺身而出的,孔子这是闹哪样?
子贡也请求挺身而出后,孔子终于是批准。
原来,孔子看好有能力挺身而出的是子贡。
子贡如何挺身而出呢?
他很快就到了齐国并找到田常,并且劝谏一番,当时子贡是这样劝说的。
子贡:你攻打鲁国的计划绝对是失误的。
田常:此话怎讲?
子贡:你想啊,鲁国城墙薄而矮,国度护城河窄而浅,鲁国国君愚蠢而不仁,大臣虚伪而无用,鲁国上下又厌恶武器军队之事,这样的国家是不能与它交战的。
田常:那该打谁?
子贡:应该打吴国。
田常:为什么?
子贡:你想啊,吴国城墙高而厚,护城河宽而深,武器装备坚固而崭新,士卒精良而充足,贵重的器物、精良的兵器全都在都城之中,又有贤明的大夫守城,这样的国家才容易攻伐呀。
田常感觉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
子贡如此莫名其妙的套路难道就是孔子想要的挺身而出?
田常还在愤怒时,子贡继续解释他的套路。
为什么是吴国?
子贡表示你懂我也懂,打鲁国本来就是为了转移国内的矛盾并趁机夺权,既然如此的话,把国内各种势力派去打吴国、田常自己驻守国内的话,结局必然是打不赢吴国,百姓在外战死,大臣在内空虚。
这样一来,上面没有强大的群臣相对抗,下面没有百姓的责难,孤立国君之后,田常就可以轻松愉快的控制齐国了。
于是乎,田常果然被说服,但是齐军已经出征攻打鲁国,这又该如何是好?
子贡表示好办,齐军按兵不动,给他充足的时间去吴国请救兵,齐军接下来跟吴军直接开战就是了。
然后,子贡又来到了吴国,继续他的表演。
子贡:听说齐国不太厚道,不但拥有万辆兵车,并且准备私下兼并千辆兵车的鲁国以此来和吴国争强斗胜,我真为吴国感到担心。
夫差:说的好像被打的是吴国……
子贡:救援鲁国,就会显赫的名声;攻打齐国,名义上保存行将灭亡的鲁国,以此来安抚中原诸多国家,甚至可以制服强大的晋国,总之好处是大大的。
夫差:救鲁国……
然而,夫差表示现在有一个小问题,听闻越王勾践现在正在卧薪尝胆准备报仇,还是等他先教训教训越国了再收拾齐国。
如果这样的话,说不定鲁国早被齐国灭了……
于是子贡说道:越国的实力还不如鲁国,吴国的强大也超不过齐国,吴王放下齐国而打鲁国,说不定齐国马上就可平定鲁国了,况且大王您正在用救存危亡复兴灭国作为号召,那么打弱小的越国而畏惧强大的齐国,等于就是认怂了,对齐国都认怂的话霸业实在堪忧。
夫差:救鲁国……
于是乎,刺激吴王夫差之后,子贡又来到了越国,目的是劝谏越王勾践忠诚于吴国,使得夫差放心的去打齐国。
既然这次是吴王夫差派子贡出使越国,勾践倒也很是给面子,不但派人修缮、打扫道路,而且还亲自到郊外迎接子贡。
子贡:我本来准备劝吴王救援鲁国而攻打齐国的,但他一心只想攻打准备报仇的越国,并说等收拾完越国后再打齐国,所以你们越国麻烦很大啊。
勾践:这可如何是好……
子贡:夫差这个人凶猛残暴,朝中群臣不堪承受;国家困于频繁战争,军队士卒无法忍耐;百姓怨恨君上,大臣内部变心;伍子胥因为直言进谏而死,太宰嚭执掌政事,顺从国君的过错来保证自己的私利,吴国这是要完啊,所以你暂且迎合他的想法,用重礼赢得夫差的欢心,让他打齐国,打完齐国肯定又会打晋国,到时候吴军精锐在齐国消耗殆尽,主力部队在晋国疲惫困乏,越国就有机会了。
勾践:这个主意好,来,这里是金子、宝剑,还有两柄好矛。
子贡:不要……
随后,越王勾践果然派了文种向吴王夫差献上一曲忠诚的赞歌,并表示准备跟随吴国攻打齐国。
子贡:礼物是可以收的,但是让别人国家空虚还出动别人全部军队,而且让越国国君随从,这样是不合乎道义的。
夫差:好,勾践不要去了,我自己单挑就行……
完成在吴国的任务之后,子贡接下来又趁机去了晋国,并受到晋定公的接见。
子贡:现在齐国和吴国马上要交战,吴国打不赢的话,越国肯定会趁机打乱吴国;吴国赢的话,必然会继续攻打晋国。
晋定公:那该怎么办?
子贡:养精蓄锐,随时准备和吴国交战。
晋定公:好咧……
这样一连串的操作之后,子贡把齐、晋、吴、越全部卷入到战争当中。
首先是吴伐齐,也就是艾陵之战,结果是吴军大胜;
随后吴王夫差果真把军队开往晋国,于是有了下面的黄池之会,结果晋军早就做好准备,吴军大败;
接下来,越王勾践闻讯后迅速出兵袭击吴国,吴国都城失守,太子被杀,吴王夫差得知情报后火速返回,却被越军数次击败,吴王夫差、太宰伯嚭均被斩首示众。
也就是说,子贡果然不负孔子的眼光,一下子就决定了几个国家接下来的格局与命运,鲁国当然也得以保持下来。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
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
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
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
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
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郤,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
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
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臣闻之,王者不绝世,霸者无强敌,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以抚泗上诸侯,诛暴齐以服强晋,利莫大焉。名存亡鲁,实困强齐,智者不疑也。”
吴王曰:“善。虽然,吾尝与越战,栖之会稽。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
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且王方以存亡继绝为名,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夫勇者不避难,仁者不穷约,智者不失时,王者不绝世,以立其义。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
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而问曰:“此蛮夷之国,大夫何以俨然辱而临之?”
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夫无报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也;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事未发而先闻,危也。三者,举事之大患。”
句践顿首再拜曰:“孤尝不料力,乃与吴战,困于会稽,痛入于骨髓,日夜焦唇干舌,徒欲与吴王接踵而死,孤之愿也。”遂问子贡。
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群臣不堪;国家敝以数战,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内变;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
越王大说,许诺。送子贡金百镒,剑一,良矛二。子贡不受,遂行。
续
报吴王曰:“臣敬以大王之言告越王,越王大恐,曰:‘孤不幸,少失先人,内不自量,抵罪于吴,军败身辱,栖于会稽,国为虚莽,赖大王之赐,使得奉俎豆而修祭祀,死不敢忘,何谋之敢虑!’”
后五日,越使大夫种顿首言于吴王曰:“东海役臣孤句践使者臣种,敢修下吏问于左右。今窃闻大王将兴大义,诛强救弱,困暴齐而抚周室,请悉起境内士卒三千人,孤请自被坚执锐,以先受矢石。因越贱臣种奉先人藏器,甲二十领,鈇、屈卢之矛,步光之剑,以贺军吏。”
吴王大说,以告子贡曰:“越王欲身从寡人伐齐,可乎?”
子贡曰:“不可。夫空人之国,悉人之众,又从其君,不义。君受其币,许其师,而辞其君。”
吴王许诺,乃谢越王。于是吴王乃遂发九郡兵伐齐。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 “臣闻之,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今夫齐与吴将战,彼战而不胜,越乱之必矣;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
晋君大恐,曰:“为之奈何?”
子贡曰:“修兵休卒以待之。”
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
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去城七里而军。吴王闻之,去晋而归,与越战于五湖。三战不胜,城门不守,越遂围王宫,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简单说说我个人的看法
结合各种史料来看,子贡一系列的行动与接下来几个比较重要的历史事件大致上是吻合的,也就是说如果是拍电影的话,这段是能够衔接起上下剧情的。
不过,子贡究竟有没有出使几个国家本身值得怀疑的,虽然史记之外在其它偏演绎的资料,比如吴越春秋、比如越绝书等有雷同的桥段,但此事历来被认为是偏预言性质的故事。
换句话说,这是假的...
至于我本人,在揣摩了各种细节后同样认为这事真实性不高,但是考虑此事实在有趣,因此特意在此处交待一下。
@善水心 2017-08-14 21:50:57
哈哈,所以今天木有正文啦?
-----------------------------
有...
899 越国伐吴
公元前482年,这是吴王夫差在位的第14年,我们先来盘点一下吴国近年来的战绩: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二年,吴、越夫椒之战,夫差报得杀父之仇,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后主动求和并在吴国做了三年奴仆;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第12年,吴、齐艾陵之战,吴国缴获战车近千辆,斩获首级三千;
公元前483年,吴国先后召鲁、卫等国结盟,加之较早时候吴国曾经攻破楚都,从东到南,吴国可谓踏遍群雄。
当然了,吴国称雄于东南一带时,总还是会有一些诸侯国不曾吃到吴国亏的,比如秦国,毕竟这里离吴国实在是远了点……
还有没有呢?
自然还是有的,比如中原以北的晋国,一来吴国崛起的过程中晋国的扶持本身是起到很大作用的,二来晋国暂时还是中原名义上的霸主,所以即便吴王夫差强横至今倒也没有找过晋国的麻烦。
然而,麻烦还是来了……
公元前482年,夏,吴王夫差邀晋定公、鲁哀公以及代表周王室的『单平公』会于『黄池』『今河南新乡市封丘县一带』,史称『黄池之会』。
吴国意欲何为?
名义来看,吴国提出的是保全周王室,但是很显然吴王夫差的真正用意在于借着此次盟会取代晋国的霸主地位。
所以,吴王夫差称霸中原的梦想会不会实现?
6月,离歃血结盟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吴王夫差收到消息,越王勾践那边竟然趁着吴国国内空虚已经杀进国都姑苏了……
吴王夫差能怎么办?
赶紧收兵回国吧,这也不是一时半会的事,即便吴军精锐拼命赶回国内,黄花菜其实早就凉了……
尤其到了和晋国争夺盟主地位的节骨眼上,吴军稍微表现得异常一点恐怕这事就得泡汤,所以一面吴王夫差得故作镇定,仿佛国内什么都没发生的样子,一面还得封锁消息,以免诸侯们得知这一消息。
如何封锁消息呢?
这就可怜了大老远从吴国赶来的七个报信的人,因为吴王夫差一声令下他们全被杀了……
好了,我们简单来了解一下这边越国伐吴的战况。
此番越军侦查到吴王夫差的动向后兵分两路,大夫『畴无馀』、『讴阳』领兵先行抵达吴国国都的郊区,6月20日,吴国『太子友』害怕一旦战败而王国,『王孙弥庸』、『王子地』却态度坚决,集合了部下五千余人同越军交战,此战吴军获胜,弥庸俘虏畴无馀,王子地俘虏讴阳。
然而,越王勾践率领的主力到达了……
6月21日,吴、越两军再度交战,吴国精锐早被吴王夫差带去参与会盟,越军大败吴军,太子友、王孙弥庸、『寿於姚』等人全部被俘。
6月22日,越军进入吴国国都,太子友亦被处死。
要说的是,吴王夫差得知吴国被袭的时候战局已定,即便他带领吴军精锐赶回国内顶多也就是收拾残局,所以当务之急吴王夫差该做的是什么呢?
吴王夫差表示,既然来都来了,还是盟会要紧。
于是乎有意思的局面就出现了,这边吴王夫差在外争做中原盟主,那边吴国老家却已经被越军给弄了个底朝天……
@o弘毅o 2017-08-14 20:51:32
简单说说我个人的看法
结合各种史料来看,子贡一系列的行动与接下来几个比较重要的历史事件大致上是吻合的,也就是说如果是拍电影的话,这段是能够衔接起上下剧情的。
不过,子贡究竟有没有出使几个国家本身值得怀疑的,虽然史记之外在其它偏演绎的资料,比如吴越春秋、比如越绝书等有雷同的桥段,但此事历来被认为是偏预言性质的故事。
换句话说,这是假的...
至于我本人,在揣摩了各种细节后同样认为这......
-----------------------------
@catslover 2017-08-14 22:54:39
这段故事虽然可信性低了些,但是看着爽啊,这就是如今的影视作品中各类杰克苏玛丽苏大行其道的原因。可惜现在的编剧也编不出这样水平的戏来。一要人物性格行为符合历史人物原型,二要情节符合历史发展,三是子贡这些说辞很有后来战国策的风格,虽然真真假假,然而还符合逻辑。
-----------------------------
恩 就是因为逻辑性还蛮强的 所以司马迁他老人家都觉得这是真的了
这样故事派成电影的确蛮精彩的 人物的个性形象十分鲜明 唯一可惜的就是真实性
毕竟仔细分析的话其实还是有些地方值得推敲的
@善水心 2017-08-15 20:18:27
催文^_^ 话说西施啥时候出场啊?
-----------------------------
哎呀真巧 西施还真马上就要出场了
不过西施不是我们的重点 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这个人物比较模糊 不好作深入的介绍...
@阿好2017 2017-08-15 21:33:22
………
-----------------------------
晚上好啊
友情提醒
根据小姑娘的安排 西施明天即将隆重出场...
900 黄池之会
公元前482年,7月初6,黄池之会如期而至。
齐、晋、楚之后,吴王夫差会不会顺利成为新一代霸主?
很显然不会很顺利,一方面越国已经趁机攻占吴国国都,另一方面关于歃血时谁先谁后的问题吴国和晋国吵起来了……
吴国代表发言:于周室,我为长
吴国认为,周王室当中,吴国是姬姓诸侯国的老大,理当优先歃血。
晋国代表发言:于姬姓,我为伯。
晋国认为,所有姬姓诸侯国之中,晋国为首,自然应该第一个歃血。
公元前546年弭兵会盟期间我们就看到,出席歃血盟誓的先后顺序那都是有讲究的,越排在前面说明地位越高,排在第一个歃血自然就是盟会盟主。
吴国以始祖『吴太伯』为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为由,晋国则以爵位为侯伯压过其它姬姓诸侯国为由,双方各执一词又各不相让。
提一点,吴国的出发点在于吴太伯的辈分问题,晋国的突破点则在于其爵位,其实西周分封之初晋国并不算太显眼,所谓『于姬姓,我为伯』的超然地位还是源于春秋时期晋国的成就。
公元前635年,王子带之乱,晋国勤王,王子带被处死;
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晋文公退避三舍而大败楚军,随后晋国召集诸多国君并邀襄王共同见证践土之盟,齐桓公之后新一代霸主呼之欲出。
当时的格局下,襄王也乐得做个顺水人情而封了晋国为侯伯,也由此确立了随后一百多年时间里晋国诸侯之兄长的地位。
既然晋国是诸侯之兄长,楚国当年为什么还要争第一呢?
一来楚国毕竟不是姬姓诸侯国;
二来自嘲为蛮夷之地的楚国也并没有真正被中原各国看作兄弟国家,兄长之说实在无从谈起……
所以,眼见双方将至不下,倒是赵鞅有话说了,他对『司马寅』说到:天已晚,大事却没有办成,这是我们两个臣下的罪过,不如竖起旗帜、整顿队列,我们两人战斗到死,次序先后自然就可以定了。
赵鞅什么意思呢?
赵鞅其实是以武力向吴国摊牌,既然谁都说不过谁,那就直接战场见高低,谁赢谁就是老大……
倒是司马寅心细,他到吴国军营那边观察一番后对赵鞅说道:吴王面色灰暗,要么就是吴国被敌人战胜了,要么就是太子死了,再说了,夷人一贯轻佻不沉着,不能长久忍耐,不如稍微等等看。
果然,双方互不相让、持续僵持之后吴国还是没能沉住起,黄池之会以晋国先歃血而告一段落。
一面是受权臣压制而霸主地位名存实亡的晋定公,一面是急欲称霸而都城被越国所占的吴王夫差,黄池之会,看似吴王夫差意气风发,又看似晋定公为晋国挽回一丝尊严,然而,两国形势各自又是风雨飘摇。
作为主场的晋国自然无需多说,此次盟会毕竟没有吃太多的亏,倒是吴王夫差在盟会结束后逮捕了鲁大夫子服何,理由是既然盟会确立了晋国为诸侯领袖的身份,那么鲁国日后会减少对吴国进贡的数量,好在太宰伯嚭劝谏一番后夫差又放了子服何回国。
顺带提一点,到了这一年冬季,吴、越两国正式讲和。
攻占姑苏的局面下越国为什么会同意讲和?
因为在越王勾践、范蠡、文种等人看来,灭亡吴国的时机尚未到来。
简单说几句
黄池之会 历来其实是有争议的,焦点主要在于究竟晋国和吴国谁是第一个歃血。
从目前各种史料来看,版本不一,比如左传为代表的史书记载晋国第一个歃人物血,赵鞅是关键所在;比如史记为代表的则认为吴国第一个歃血,意味着吴国霸主地位的确立,并且这个版本的记载相对更多,见于各种演绎。
我们这里以左传为蓝本,简要描绘了当时的情形,认为在权臣赵鞅的影响下晋国获得了先机,维护了晋国的荣耀。
之所以最终选择这个版本,主要是后来出土了一个叫做 赵孟庎壶 的文物,刚好就铭刻了黄池之会的关键信息。
不过很遗憾,由于铭文字数少,并且解读起来也存在一定争议,我们只能说,根据这件文物来看,晋国在黄池之会上应该是没吃什么亏的...
赵孟庎壶

赵孟庎壶 又作 禺邗王壶,共有两件,据传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卫辉附近,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本器铭文于下:禺(遇)邗王于黄池,为赵孟庎(介)邗王之惖(赐)金,台(以)为祠器。
不作详细分析了,目前主流观点一致认为这是春秋末期比较典型的晋国铜器。
简要说一下我认为对铭文解析相对靠谱的翻译:晋侯与邗王夫差遇于黄池,赵孟为介,邗王赐之金。冶赐金铸为壶,用作祠器。
补充 1 邗王即夫差,前面邗沟应该都有印象。
2 如果吴国压过晋国一头,赵鞅应该不太好意思制作这套铜器作为纪念物。
3 此事仍然存疑,有进一步商榷的空间。
@o弘毅o 2017-08-15 22:16:34
赵孟庎壶 又作 禺邗王壶,共有两件,据传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卫辉附近,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本器铭文于下:禺(遇)邗王于黄池,为赵孟庎(介)邗王之惖(赐)金,台(以)为祠器。
不作详细分析了,目前主流观点一致认为这是春秋末期比较典型的晋国铜器。
简要说一下我认为对铭文解析相对靠谱的翻译:晋侯与邗王夫差遇于黄池,赵孟为介,邗王赐之金。冶赐金铸为壶,用作祠器。
补充 1 邗王即夫差,前面邗沟应该......
-----------------------------
@catslover 2017-08-16 22:03:41
存疑是会盟的事吗?这青铜器,如果年代没有问题,应该是铁证了吧。
-----------------------------
会盟应该是确定的 存疑的主要在于歃血的先后顺序问题 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都不算有最终的结论
@善水心 2017-08-16 21:09:56
今天西施出场,楼主不早点来更?
-----------------------------
抱歉 略晚...
说一点
西施这个人物虽然名气够大,基本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是比较尴尬的是在早期正史中基本没有相关的介绍...
比如左传、史记等文中根本就没有西施的影子。
一方面,这不是说西施本人是杜撰而非真实存在的,很可能是当时的史料认为这件事情并不太重要所以没有记载,毕竟诸如左传依托于春秋,春秋可以说是惜字如金,记载的都是当时认为更加有意义的事情;
另一方面,越国比较偏远,长期脱离中原环境,关于越国的记载本身也是少的可怜,并且很多内容真实性也都存疑;
如果按照我们一贯风格沿着时间线往下走的话,西施其实应该是早就出场了的,大概在勾践结束奴隶生涯回国后不久,但是因为这件事情本身不太好专门介绍,所以找了这么个时间节点简单提一下,毕竟因为史料的限制,西施不能成为我们重点介绍的对象,实在是遗憾。
901 西施郑旦
从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结束三年奴仆生涯,到公元前482年越国攻占吴国国都,再到吴、越两国迅速讲和,吴国称霸东南一带的背后,越国的一举一动稍显突兀,鉴于此,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越国近几年的动态。
会稽之耻后,越王勾践并没有像吴王夫差期待的那般诚心实意的臣服于吴国,而是选择了卧薪尝胆,随时准备报仇吴国。
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光靠尝苦胆肯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大夫『逢同』『音同旁』是这样劝谏的:国家刚刚流亡,现在才又殷实富裕不久,如果我们整顿军备,吴国一定惧怕,吴国一害怕,灾难必然降临,好比凶猛的大鸟袭击目标时,一定会先隐藏起来。现在吴军压在齐、晋国境上,对楚、越有深仇大恨,虽然声显赫,实际德少而功多,必然骄横狂妄。长远之计,不如结交齐国、亲近楚国、归附晋国、厚待吴国,到时候联合三国势力,让三国攻打吴国,越国就可以趁吴国疲惫的时候攻克他了。
所以我们就知道了,在众位臣子的劝谏之下,越王勾践并没有急于一时报仇,而是一面假意向吴国示弱,一面努力发展,同时又暗自同齐、晋等国搞好外交关系。
问题在于,如何才能更好的麻痹吴王夫差?
范蠡表示有办法,最为典型的比如『美人计』。
太公兵法『六韬』有云: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
乱臣我们知道,毕竟吴国已经不缺,比如被越国收买的太宰伯嚭。
因为伯嚭与伍子胥的矛盾,吴王夫差越来越不信任伍子胥,伍子胥最终也被赐死。
美女又从何而来?
于是范蠡派人遍访越国,终于寻得美女两名,一曰『施夷光』,另一曰『郑旦』。
随后,范蠡对两位美女教以礼仪、习以歌舞,并送至吴王宫中,果然颇受吴王夫差的宠爱。
施夷光其实我们十分熟悉,因为她出生于越国『诸暨』『苎萝村』,苎萝又有东、西二村,施夷光则因生于西村而被后人称为『西施』。
郑旦相对我们就不那么熟悉了,据闻她的美貌甚至不在西施之下,以至于和西施并称『浣纱双姝』,所以为什么西施后来成为了『四大美女』之首,郑旦却又默默无闻?
没办法,自古红颜多薄命,郑旦在被送往吴国后不久便去世了……
好了,越国一面对吴王夫差投其所好并加以迷惑,另一面又积极训练、提高军事力量,以至于吴国准备讨伐齐国之前伍子胥第一个看到危机所在。
还在伍子胥自尽之前,越国就已经在反复试探吴国的态度,比如文种就以越国有难而故意向吴国借粮,虽然伍子胥建议不借,但是吴王夫差却坚持要借,此时的夫差显然对越国充满了信任。
伍子胥也曾对吴王夫差说道:勾践从不吃两样好菜,与百姓同甘共苦。此人不死,一定成为我国的忧患。吴国有了越国,那是心腹之患,而齐对吴来说,只象一块疥癣。希望君王放弃攻齐,先伐越国。
后来的故事我们就知道了,吴王夫差在艾陵大败齐军,太宰伯嚭随即多次诽谤伍子胥,伍子胥也因出使齐国时将儿子托付在齐国而彻底引来夫差的不信任并被赐死。
公元前484年,伍子胥自尽,并放言三年后吴国将成为一片废墟;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携吴军精锐会合诸侯于黄池,越王勾践询问是否能够攻打吴国,范蠡表示行……
于是便有了越国派熟悉水战的士兵两千人、训练有素的士兵四万人以及近卫军六千人等近五万人的兵力攻打国内空虚的吴国,最终吴军大败,太子被杀。
当然了,毕竟吴军精锐尚在,越王勾践也认识到此时还不足以灭亡吴国,于是吴
越讲,越国继续低调做人……
@catslover 2017-08-16 23:03:33
确实啊,一般来讲,只有有面子的事才值得造个青铜器记录一番,所以么,我觉得你说的十分有道理……
-----------------------------
我觉得时差姐姐说的也很有道理...
@catslover 2017-08-16 23:03:33
确实啊,一般来讲,只有有面子的事才值得造个青铜器记录一番,所以么,我觉得你说的十分有道理……
-----------------------------
@o弘毅o 2017-08-16 23:08:22
我觉得时差姐姐说的也很有道理...
-----------------------------
@catslover 2017-08-16 23:23:49
这算是互相吹捧吗?
-----------------------------
恩 我觉得算
@善水心 2017-08-17 15:24:01
原来西施不姓西……
-----------------------------
恩 豆腐西施原来也不姓豆...
@Cassie向阳花 2017-08-17 08:16:15
顶
-----------------------------
向阳花晚上好
@LXL760109 2017-08-16 23:48:03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