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1071 魏献阴晋

  韩昭侯去世之后,其子『韩康』即位,史称『韩宣惠王』。
  韩宣惠王,亦称韩宣王,总之离不开这个王子,表明他是建国以来第一位称王的韩国国君。
  当然了,和前面的魏惠王、齐威王都是在位二、三十年之后称王一样的是,韩宣惠王也不是在即位之初便称王,至于具体什么时间称的王,我们留到日后再说……

  公元前332年,韩国进入韩宣惠王元年,同年,也是『卫平侯』元年以及『燕易王』元年。
  卫平侯这样的称呼我们应该不会太奇怪,毕竟卫国上一任国君卫成侯为了避免大国的攻伐就已经自贬称号为侯并臣服于三晋;
  至于燕易王亦称王就稍感意外了,虽然燕国此前介绍不多,但印象里面一般也是早期称侯,自春秋早期燕庄公往后一直称公。

  事实上,和韩宣惠王一样,燕易王是燕国史上第一位称王的国君,赶巧的是他和韩宣惠王还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场合称王,所以我们留到日后和韩宣惠王一起说……
  这也不能说,那也不能说,说点什么好呢……

  话说徐州相王之后,魏惠王复仇齐国的愿望变得没那么迫切,两国关系倒也缓和下来,就在这一年,魏、齐两国联合起来攻打赵国,赵国情急之下只能决开黄河以水浇灌齐国和魏国军队才算得以化解危机。
  不过,马陵之战过了近十年之后,虽说齐、魏两国新近交好,但齐军毕竟当时伤亡惨重,加上随后公孙鞅又诱俘公子卬并大败魏军,接下来公元前339年时秦、魏两军又战于『岸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一带』,加之秦军气势正盛,对于魏国而言,光欺负赵国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这不,秦大良造公孙衍很快就领兵找上门来了……

  这一年,秦军重兵伐魏,魏惠王会如何处理与秦国的关系呢?
  打,恐怕是打不过的,因此魏惠王给出的策略是向秦国献上阴晋之地求和,而这里正好是大良造公孙衍出生的地方。
  从魏国投奔秦国,反过来帮助秦国攻打魏国,而且担任的还都是大良造一职,你说巧不巧……

  提一点,阴晋之地我们并不陌生,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公元前389年秦晋之间的阴晋之战。
  当时,为收复河西之地,秦惠公大举发兵攻打魏国,传闻秦军数量多达五十万,交战地点便是阴晋。
  然而,此时吴起尚在魏国,而且在他魏武卒的军事改革下正好练就一批精兵,于是吴起主动请战,魏武侯又追派战车五百乘、骑兵三千,最终吴起动用魏武卒士兵五万一举击溃秦军,魏国得以继续牢固把持河西之地。

  吴起以五万击败秦军五十万之众,个人细节是否真实我们另说,但是从魏国牢牢占据河西之地到如今魏惠王被迫主动献上阴晋,两国近几十年来境遇的变迁可谓一目了然。
  于是问题就来了,秦惠文君会不会接纳阴晋?
  这显然是道送分题,秦国不仅笑纳阴晋,而且很快就将其改名为『宁秦』……

  所以新的问题又来了,魏国已经献地示好,秦、魏之间会不会如同齐、魏共同称王那般友好一点?
  很遗憾,这还是道送分题,一旦魏国渐显颓势而防御的缺口被打开,秦国接下来继续攻城拔寨乃至完全占据河西之地的欲望就已经控制不住……
  也就是说,秦、魏两国横跨百年的河西之争即将见分晓。
  @善水心 2018-02-05 20:54:20
  催文^_^
  -----------------------------
  小姑娘好
  1072 大长篇之百年河西
  1072 大长篇之百年河西

  公元前333年,秦惠文君起用魏国阴晋人公孙衍为大良造;
  公元前332年,魏献阴晋于秦,秦将其改名宁秦,魏惠王希望和秦修好的意愿的落空,同年公孙衍大举攻魏;
  公元前331年,秦军攻取魏邑『雕阴』『今陕西甘泉县一带』,魏将龙贾被俘,秦军斩首四万五千,魏军河西主力惨遭屠戮,而近30年前龙贾还曾在魏惠王的指示下在西部边境修筑长城抵御秦军;
  公元前330年,秦惠文君之弟『樗里疾』『音同出』沿黄河南岸向东出击,先后攻取曲沃和焦地,并驱逐当时所有人而占领城池,随后魏国献出少梁之外全部河西土地;
  公元前329年,秦国继续进攻魏国河东,占领『汾阴』『今山西运城市万荣县一带』、『皮氏』『今山西运城市河津县一带』。

  秦国接连的胜利、魏国不断的退缩献地,共同表明进入战国时代两国有关河西之地的争夺到了盖棺定论的时刻,结果是秦国尽收河西,完全掌控黄河天险,从而控制住东进中原之要道,为日后进军中原奠定坚实的基础。
  鉴于此,我们不妨对河西之地的纷争作一个简要的回顾,以此窥探秦、魏乃至整个中原的兴衰起伏。

  众所周知,西周时期秦非子因善于养马而受到孝王的赏识获封秦地,秦国当时还尚不能称为诸侯。
  直到平王东迁、秦国积极参与护送任务,秦国才被正式封为诸侯,当时所封之地就是天子所放弃的镐京一带。
  关键是此时镐京被犬戎所占领,平王开的其实是张空头支票……

  地理位置来看,河西之地位于今陕西关中平原东部、黄河以西、洛河以东,比起秦国所在的关中一带地势更高,战略上属易守难攻之地,西周时期这里除了南有洛邑王畿之外,北方还零星分布着梁、芮、韩等小国。
  战略地位来看,秦国如果得到河西之地,便可与晋国以黄河为界,不仅利于防守,而且还能得到河西大片沃土;晋国若取得河西之地,则将会有更多的战略纵深,大大利于其与楚国争夺霸权。
  进入春秋时代,秦国在秦穆公为代表的数代国君奋斗下不断扩张,逐步控制住了关中大部分地区,也正是这个时期,以晋献公为代表的晋国国君也对外展开了一系列的军事扩张,包括对河西东半部分的占领,可谓『晋彊西有河西,与秦接境』。

  大体来看,在秦穆公和晋献公时期晋国已经占有河西边境之地,而秦国亦占领洛水一带,因此两国才能以河西相邻。
  随后不久,秦穆公扶持晋惠公上位,晋惠公却视割让河西地区给秦国的承诺为儿戏,自然也就有了接下来的韩原之战。
  到了晋襄公,淆之战使得秦国东进中原的愿望受阻,秦晋两国也彻底交恶,随后彭衙之战、王官之战也都发生于河西一带。
  再后来,晋灵公、晋景公时期秦、晋两国对河西领地时有争夺,大体来看,春秋时期河西之地被秦、晋两国共同把持,动态中保持着相对的平衡。
  直到三家分晋前后……

  公元前419年,尚未独立封侯的魏斯已经下令在少梁筑城,随后秦军反击无果,秦灵公只得依托黄河加强防御;
  公元前413年,秦、晋交战于秦邑郑下,秦败;
  公元前412年,魏武侯魏击率军攻克秦邑繁庞,驱其民而占其地;
  公元前409年起,秦简公虽然在秦国积极改革,随后推出初租禾的改革措施并在洛水西岸一带筑城重泉,但吴起投奔魏氏后接连夺取秦国几座城邑并出任西河守意味着这个阶段魏国显然要占了上风。

  诗曰:时不可兮骤得。
  美好的时光,毕竟是短暂的……
  占据河西之地后,加上李悝变法,魏国一时成为整个中原最强诸侯,战略重心移至中原,魏军主力也随之调往中原。

  于是乎,公元前401年,秦简公伐魏,秦军一度抵达阳狐,可惜随后第二年去世,秦国进入重建状态……
  公元前393年,秦、魏再度交战,魏败秦于注;
  公元前390年,秦、魏战于武城,随后筑城陕县,说明防御仍是秦国首要考虑的因素;
  公元前389年,阴晋之战,不管吴起到底有没有夸大的成分,总之秦国惨败的事情是可以确定的……
  到了这个阶段,秦国虽然在初步改革后国力有所加强,并积极争夺河西之地,但以吴起以及魏武卒为代表的魏军精锐成功保卫河西,秦军东进的势头再次被遏制。

  诗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对手的大意,往往是自己的机遇……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废人殉、迁都栎阳、始通商业贸易,国力由此逐步转强,夺回河西的意愿当然也就更加强烈。
  公元前366年,魏国修筑城邑武城,为秦所败,紧接着秦军又在洛阴击败韩魏联军;
  公元前365年,魏国迁都大梁;
  公元前364年,秦军败三晋之师于石门,斩首六万,由此开启的是秦军后续一次又一次的斩首行动。
  终秦献公时期而论,秦国通过一定程度的改革使得国力有所抬头,但是与真正意义上的强大还有比较大的距离,加之魏国此时重心本身就不在河西,因此秦军虽能略占上风,但想要夺回河西还需继续努力。

  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待到秦孝公即位,公孙鞅分布大力推行变法之后,魏惠王却深陷于与齐、赵等国的交战而无法自拔,重军功的背景之下,秦国开始大举攻伐河西之地。
  公元前354年,魏国大败赵军之际,秦军大败魏军于元里,占领少梁的同时斩首魏军七千余人;
  公元前353年,齐军大败魏军于桂陵;
  公元前352年,公孙鞅出兵包围安邑,随后又围固阳逼得魏惠王在固阳修筑长城;
  要知道,早在公元前352年公孙鞅出任大良造不久便出兵包围安邑,随后第二年公孙鞅又带兵包围魏邑固阳,于是这才有了魏惠王下令在固阳修筑长城一事,魏国疲于应付,秦国也已经进入变法的第二阶段。
  大致来看,秦国国力处于高速上升阶段,魏国却在同各国不断的交战中停滞不前,论军事,秦国此时尚不足以对付全力以赴的魏国,比如安邑就在随后不久被魏国夺回,但是论势头,秦国显然已经占据上风。

  诗曰: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公元前341年,魏军大败于马陵之战,损失惨重;
  公元前340年,公孙鞅趁机进攻河西,诱俘公子卬并大败魏军;
  公元前339年,秦、魏两军战于岸门;
  到了公元前332年,公孙衍大举攻魏,整个过程历时2年有余,至公元前330年魏军尽失河西之地,且被斩首四万五千人。

  至此,战国时代以来秦、魏两国就河西之地近百年的恩怨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结果,秦军在这场猎与被猎的角逐中笑到最后,至此其南有秦岭与巴、蜀、楚相隔,东依黄河、函谷关天险,西、北又无强敌,可谓已经利于不败之地。
  @LXL760109 2018-02-06 10:25:44
  1
  -----------------------------
  晚上好
  大家好 春节将至 更新可能不会很稳定 大家凑合着看...
  1073 张仪相秦
  1073 张仪相秦

  公元前329年,秦国进攻魏国河东占领汾阴、皮氏等地以巩固对河西的掌控之际,有一件事情值得我们关注,这件事情对秦国顺利占有河西,乃至秦、魏两国重新调整外交关系有着直接的影响。
  简单点说,正好也是这一年,楚威王出兵讨伐魏国,楚、魏两国交战于『陉山』『今河南新郑县一带』。
  合着魏惠王这些年和几大诸侯打了个遍,难怪魏国疲态尽显……

  楚、魏交战,两国其实都担心一件事情,那就是秦国到底会支持谁,到底秦惠文君会支持谁呢?
  这个时候,有一个站了出来,准确点说,有一个人走了出来……
  这个人叫做『张仪』。

  张仪,原本是魏国人,传说他和另一个叫『苏秦』的人同为鬼谷子的学生,但是传说毕竟只是传说,毕竟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孙膑、庞涓也传闻是鬼谷子的学生……
  更重要的是,后来我们发现张仪和苏秦本身也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总之的是,张仪原是魏公族庶支出身,和儒、墨、法、道等流派所不同的是,他所擅长的是游说之术,也就是说能以各国政治需要为基础往返于不同诸侯进行政治活动,这也就是所谓的『纵横家』。

  不过,张仪一开始是游说的对象其实是楚国,然而楚威王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所以到了这个时候才轮到他出场……
  公元前329年,张仪路经东周国去往秦国,途中『东周昭文君』还曾礼遇并资助,也正是这个时候,投奔秦国的张仪正好就赶上了楚、魏的陉山之战。
  张仪的游说下,秦惠文君果断选择支援魏国,于是秦国以新得魏邑皮氏之『卒万人、车百乘』参与作战,由此魏败楚于陉山。
  也就是说,秦国用魏国的人帮助魏国击败楚国,效果还很不错,因为这份『大礼』,秦国随后顺利接收河西地区……

  到了公元前328年,张仪先是与『公子华』领兵围攻魏邑蒲阳,占领之后又建议秦惠文君把蒲阳归还给魏国,并派了『公子繇』到魏国做人质。
  张仪为什么要这么做?
  他又是这样对魏惠王说的:你看秦国待魏国这么宽厚,魏国可不能对秦国不讲礼义啊。
  魏惠王想想好像很有代理,于是主动进献上郡十五个县来报答秦国,也就是说,张仪攻下蒲阳后归还魏国,然后派了公子繇做人质,魏惠王就死心塌地的给了秦国这么多土地……

  初入秦国,张仪就促成秦、魏友好,关键是他能以极小的代价促成秦国顺利收复河西之地,并且接收上郡十五县,纵横家善长游说之术的本领果然是名不虚传,也就是在这一年,张仪在回到秦国后不久就被任命为秦国国相。
  如此了得,张仪怎么就在楚国失败了呢?
  很遗憾,我们尚不太清楚他和楚威王之间有过怎样的故事,也并不太清楚楚威王为什么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不过有一点是比较清楚的,公元前329年,陉山一战后不久,楚威王去世,在位共计十一年,随后其子『熊槐』即位,史称『楚怀王』。
  对于楚威王,大致有两派差异比较明显的观点,一派认为,楚威王是战国以来楚国比较有作为的君主,比如大败齐国并灭亡越国;
  另一派认为,楚威王喜好用兵而贪图虚名,比如齐、魏称王之后强行讨伐齐国。

  有一点比较尴尬的是,越国的灭亡应该要到楚怀王以后,和楚威王关系不大,所以伐齐一战究竟能说明什么问题,不同的人可能还是有不同的看法……
  @点点断月点 2018-02-10 21:54:51
  我回来了!楼主记得大年三十来张就好了!这就是心意啊!
  -----------------------------
  呵呵 一定一定

  近期没太多连续的时间码字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和战国时期,尤其是接下来一段时间史料十分混乱也有关。

  比如传统一贯认为战国进入合纵连横时代以后张仪和苏秦斗得你死我活,各种典籍也一直支持这样的观点,但是进入近现代来史学家们逐渐断定这两个人完全不是一个阶段的人,并且苏秦要晚于张仪。

  如何体现这一阶段的特点,并且尽可能接近当时的面貌,需要考虑的东西也不少,所以进度进展得很慢。
  1074 张仪说秦
  1074 张仪说秦

  作为纵横家的鼻祖,张仪出任秦相瞬间成为连年不断相互兼并格局中的焦点所在,主谋『连横』的张仪在外交决策和行动上有着怎样的特点,这是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
  所谓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也就是由秦国这样的强国拉拢一批弱国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从而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
  与之对应的则是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也就是众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这样的强国,从而达到阻止强国兼并的目的。

  连横好,还是合纵好?
  不同的局势下,站在不同的立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
  重要的是,这还和纵横家本身的水平有着直接关系……

  张仪出任秦相后和秦惠文君有过一番比较有意思的对话,我们不妨简单了解一下其中的重点:
  张仪:臣闻,不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详实亦当死。但是,我还是想把我所听到的情况全部讲出来,请大王裁决定罪。
  秦惠文君:但讲无妨。

  张仪曰:臣闻,从北方的燕国到南方的魏国,都在连结楚国、笼络齐国,收罗韩国势力组成合纵,打算在西面与秦国为敌。但是世上有三种情况必遭灭亡,以乱军去攻打纪律严明的军队必遭灭亡,以邪恶的军队去攻打作风淳正的军队必遭灭亡,以不义之军去攻打顺乎民心的军队必遭灭亡。
  张仪以为,如今的秦国俨然处在风口浪尖,从南到北,从齐到楚,无不准备联合起来对抗秦国,但又不过是不自量力,为什么呢?
  张仪曰:现在的秦国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皆以事实为依据,如此一来秦人把奋勇当做高贵品质,一可以胜十,十可以胜百,百可以胜千,千可以胜万,万可以胜天下,当今秦国地形截长补短、方圆千里、名师数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加上地形的关系,以此与各诸侯争雄,天下各诸侯国是没有谁赶得上的。

  张仪以为,秦国如今自然是强大的,但是如果军队疲顿、人民贫困、积蓄匮乏、田亩荒芜、粮仓空虚、四邻诸侯不服,霸主的名望就无法达成。
  这么一说,魏惠王的处境我们倒是有点恍然大悟的感觉……
  总体来看,张仪抛出的两段内容还仅仅只是试探,基本以阐述当前局势和恭维秦国为主,真正的意图尚未表露出来。

  他究竟有什么主张呢?
  张仪表示,还是一起先谈谈过去的事……
  张仪曰:从前齐国在南面击破楚国,在东南击破宋国,在西南镇服了秦国,在北面击败了燕国,其间又指使韩、魏两国的国君出兵讨伐楚国和秦国,土地之辽阔,兵力之强盛,可谓战必胜,攻必取,诏令天下,役使诸侯,可是作为五战五胜的强国,齐国却仅仅因为打了一次败仗便不复存在了。由此看来,战争是关系着万乘大国存亡的关键。

  张仪又曰:臣闻,砍树要挖根,做事不惹祸,灾祸就不存在了。先前秦国与楚人开战,大破楚国并袭取郢都,占领洞庭湖、五渚、江南等地,迫使楚王向东逃亡,藏身在陈地,这个时候,只要继续向楚地进军那么就可以全部占领楚国了;只要占领楚国,东可削弱齐国和燕国,中可凌压韩、赵、魏三国。如果能实现这一举动,那么就可以称霸,四邻诸侯也必定前来朝拜称臣,但秦国反而退兵与楚讲和,可以说是失去了一次称霸天下的机会。
  张仪说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呢?
  很遗憾,由于后来纵横家们相互引用史料以此佐证自己的观点,以至于他们言论本身稍显混乱,并且真实性存在一定的疑问。

  不过,张仪好像还有话要说……
  1075 张仪说秦2
  1075 张仪说秦2

  『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都、江南。荆王亡奔走,东伏于陈。当是之时,随荆以兵,则荆可举。』
  我们知道,荆便是楚,楚即是荆,前面也已经提到,张仪所述秦国大破楚国并袭取郢都一事在细节上稍显混乱,毕竟通过种种线索来看此事应该发生在几十年之后,张仪显然是不太可能用几十年后秦国的『教训』来游说秦惠文君的……
  更巧的是,韩非在更晚的时候进见秦王,当时他几乎也说了一模一样的话,需要强调的是,此时的秦惠文君甚至都尚未称王,所以,一定是纵横家们在进行各种政治、外交活动时经意不经意间掩盖了历史的真相……

  不过,既然张仪已经提到了秦国意图称霸的第一次失策,我们不妨来看看他还有什么话要说。
  虽然,这些话很可能原本就不是他说的……
  张仪对秦惠文君说道:天下诸侯早有联合的意向,并驻军于华阳城下,您完全可以进兵并围困大梁,如果占取了大梁,那么魏国就可以全部占领;如果占领了魏国,楚、赵联盟就被拆散了;楚、赵联合一截断,赵国的处境就危险了,只要赵国处于危境,楚国就孤立无援,这样东可削弱齐国和燕国,中可凌压韩、赵、魏三国。如果能实现这一举动,那么就可以称霸,四邻诸侯也必定前来朝拜称臣,但秦国反而与魏国讲和,可以说是又失去了一次称霸天下的机会。

  结合一开始张仪对局势的分析来看,秦国在此时应该不至于已经连续失去两次称霸天下的机会……
  不过张仪说了,还有第三次……
  张仪曰:前不久『穰侯』担任相国,治理秦国,他用一国的军队,却想建立两国的功业,因此士兵在国外终身日晒雨淋,人民在国内疲惫不堪,霸主的名声终未成就,这已经是第三次失掉称霸天下的机会了。

  穰侯是谁呢?
  他叫『魏冉』,是秦惠文君之妾『芈八子』,也就是后世赫赫有名的『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弟弟,俗称小舅子。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魏冉的出场那一定是在更晚的时候,张仪是断然不太可能拿魏冉的事迹来游说秦惠文君的。
  原因很简单,等到宣太后以及穰侯魏冉活跃于秦国政治舞台之时,秦惠文君早已去世……

  换句话说,大段分析了张仪游说秦惠文君时提到的几个细节之后我们的结论却是张仪可能并没有说过以上这些话,意义究竟何在?
  其一,这个简单的例子告诉我们,纵横家们虽然流传下来的资料看似详尽,但有些时候不一定经得起后人推敲;
  其二,经不经得起后人推敲并不是纵横家们关注的重点,他们所关注的更多是能不能通过自己的言论阐明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自身的目的……
  其三,张仪不一定说过以上这番话,但他倒还是促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秦惠文君的称王。

  公元前325年,继魏惠王、齐威王称王之后,秦惠文君也宣布称王,他因此成为秦国史上第一位称王的国君,史称『秦惠文王』,而且这一称呼比起秦惠文君来显然要更加有影响力。
  从公元前328年张仪出任秦相到秦惠文君称王,中间突然就缺失了好几年,这有点不太符合我们的习惯。
  所以,接下来还是对前面的事情作简短的补充……


  @禅___静 2018-02-15 09:42:45
  过年好
  -----------------------------
  才女过年好
  @征岚雪影 2018-02-15 14:19:36
  楼主与各位朋友新年好。
  -----------------------------
  博士新年好
  @catslover 2018-02-13 03:13:18
  纵横家们都是一张嘴可以上天入地的,严谨性就不要奢求了。
  -----------------------------
  呵呵 时差姐姐过年好啊
  大家过年好 年后我们逐步恢复更新 感谢各位
  @奥士爱国 2018-02-25 21:50:58
  楼主年还没有过完?三天年你打算过多久?
  -----------------------------
  哈哈 难得今年假期比较长啊
  @片汤2016 2018-02-24 08:35:50
  顶,楼楼该出来了吧
  -----------------------------
  是该冒泡了...
  1076 秦惠文王
  大家过年好
  好像从来没有停更这么久过 还挺不习惯的...
  1076 秦惠文王

  公元前327年,魏惠王称王的后元八年,齐威王三十年,秦惠文君十一年,楚怀王二年,赵肃侯二十三年,以及天子显王在位的第四十二年。
  这一年,赵国与齐、魏联军作战,赵将『韩举』阵亡于桑丘;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上一年,也就是张仪任秦相的公元前328年,赵国才与秦国有过交战,结果是赵军战败,秦杀赵将『赵疵』于河西,并攻占赵国蔺、离石二地,由此来看,此时的赵国在魏、齐、秦等强国的压迫之下处境很不乐观。

  对于此种形势,赵肃侯又该怎样应对?
  很遗憾,他把这个难题交给了下一代。
  因为紧接着到了下一年,也就是公元前326年时赵肃侯就去世了……

  赵肃侯去世之后,其子『赵雍』即位,史称『赵武灵王』。
  从赵肃侯到赵武灵王,显而易见的是赵武灵王将是战国以来赵国第一位称王的国君,而这位后来有着『胡服骑射』成就的君王也的确颇有作为,算是为低迷的赵国注入一剂强心剂,从而奠定了接下来赵国的强国地位。
  不过,赵武灵王是如何带领赵国一步步迈向强大的,这也需要我们一步步关注赵国的动态。
  毕竟嘛,剧透不好……

  也就是在赵肃侯去世的这一年,秦国倒做了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叫做『初腊,会龙门』。
  战国以来,初这个字眼频繁与秦国联系在一起,意思自然无需多说,不过我们也不算太意外,毕竟秦国干什么好像都比其它诸侯国要稍微晚一点。
  至于腊指的又究竟是什么呢?
  腊,说的是『腊祭』,这原本是周朝于冬季举行的酬谢有关收获的鬼神之祭祀,具有庆祝丰收、慰劳百姓的意义,是一年之中比较隆重的祭祀活动,秦惠文君可谓效仿中原各诸侯,也能反映出秦国与中原文化加速融合的一面。

  所谓『龙门』,位于今陕西韩城一带,龙门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相传为夏禹治水时所开,可谓黄河上游的神圣之地,这里原本是游牧于黄河上游的戎狄部族的游居之地,秦国在这里会合戎狄部族,加之新得河西之地,同时也反映出秦国和黄河上游戎族友好相处的一面。
  于是乎,也正是在内向中原融合,外有戎族友好相处的局面之下,也就有了前面提到的秦惠文君称王一事。
  公元前325年4月,参照徐州相王的先例,秦惠文君隆重举行称王仪式,并邀请魏惠王、韩宣惠王入秦朝见,要求两位国君推尊秦君为王,同时秦君也承认魏、韩二君的王号,至此秦国国君正式称王,韩宣惠王也在即位第八年时一并获得了称王的机会。

  比起齐、魏、楚来,此时的韩国并不算十分强大,秦国为什么会主动拉拢并承认韩宣惠王的王号?
  这显然与张仪巩固秦与魏、韩连横效果的策略有关。
  相比之下,既被排斥在魏、齐联盟之外,又不被秦、魏联盟拉拢的赵国处境的确不是那么乐观……

  然而,有关秦国称王一事有几个细节需要补充:
  其一,魏、韩两国似乎并不太买秦国的账,韩宣惠王正式称王是两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323年的事情,而发起这次称王运动的正是魏国,目的则是联合对付秦国……
  其二,发起合纵对抗秦国的人正是公孙衍,张仪入秦推行连横策略后不久他便离开秦国而入魏为将,因为魏的国力衰退,公孙衍图谋合纵拉拢别国联合出击取胜秦国,这个思路很对魏惠王的胃口……
  其三,即便趋势所在,赵武灵王对于称王一事兴趣其实不大,在他看来,没有实力,空有称王的名分,其实是没多大意义的……
  @catslover 2018-02-26 22:50:47
  终于出来了,我还以为楼主要过了正月才露头呢。
  -----------------------------
  哈哈 真这么久的话估计就太监啦
  @片汤2016 2018-02-27 12:16:01
  顶
  -----------------------------
  片汤好
  1077 五国相王
  1077 五国相王

  『秦孝公立,威服戎羌,使太子驷率戎狄九十二国朝周显王。』
  太子驷,说的便是秦国第一位称王的国君秦惠文王。
  秦孝公即位之后,当时秦国为在周邻戎狄树立威信,于是派了时任太子的秦惠文王率众多戎狄之君朝见天子显王。

  几十年前的事情和秦惠文王称王一事有什么联系呢?
  这就表明仪式感还是很重要的,除了魏、韩推尊秦君为王之外,当时理当也会有不少戎狄小国前来捧场……
  到了公元前324年,秦国自然也就进入到秦惠文王后元元年。

  所谓后元元年,我们已经不太陌生,毕竟魏国已经是魏惠王后元十一年,也就是说秦、魏等国相继称王之后改元换了不同的纪年方式。
  正是这一年,出任秦相四年时拥戴秦惠文王称王的张仪领兵伐魏一举攻取陕县,同时还在『上郡』『今陕西榆林市』筑塞加强防备。
  由此来看,魏惠王与秦惠文王相互尊王一事的确对两国外交改观不够明显,或者说根本就没太大作用……

  张仪伐魏,魏惠王会有怎样的反应?
  这不,很快就有了前面所提到的韩宣惠王正式称王一事。
  公元前323年,在公孙衍『合纵』的旗帜之下,魏、韩、赵、燕、乃至中山五国正式结盟,并且宣布同时称王,史称『五国相王』。

  从魏国的角度而言,国势持续走低的局面下公孙衍通过外加拉拢韩、赵、燕、中山等国无疑对其本身是有利的;
  从韩、燕的角度而言,称王一事也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于是韩宣惠王和燕易王借此契机分别成为韩、燕史上第一位称王的国君;
  韩国、燕国,加上最早称王的楚国,以及战国以来先后称王的魏国、齐国和秦国,乃至已经出任赵国国君的赵武灵王,战国七雄至此可谓基本悉数称王。

  为什么是基本呢?
  前面已经有过交代,韩、燕虽皆称王,赵武灵王却独不肯,他说道:无其实,敢处其名乎?
  赵武灵王坚持认为,徒有其名是不可取的,还是变法图强更加实在一些,所以严格来说赵国此时尚未称王……

  当然了,战国七雄之中突然『混入』一个中山国多少还是显得有些突兀,于是又有一个诸侯国针对这点做起了文章,这就是齐国。
  为什么是齐国?
  很显然,齐国认为『五国相王』对自身局势不妙……

  于是乎,齐威王对赵、魏两国说道: 齐国是万乘大国,中山不过是千乘小国,寡人以跟中山并立称王而感到羞耻,希望和各大国共同讨伐中山,废掉它的王号。
  提一点,此时中山国君是『中山成公』之子『中山王厝』『音同错』,中山复国之后,在中山桓公、中山成公两代人的治理下国力有了长足的提升,已然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才有了五国相王时的邀约,中山王厝这一称号皆因他是中山国第一位称王的国君。
  也就是说,木已成舟,中山王厝已然称王,偏偏齐国对此很不满意,表示期望联合魏、赵取消中山的王号,一方面打压由公孙衍合纵所形成的五国实力集团,另一方面也算是向魏惠王展现自己的态度,以及实力……

  面对如此危机,中山王厝一度担心将会亡国,不过一个神奇的人站了出来,这个人叫做『张登』。
  @东海闲鸥 2018-02-28 09:51:03
  居然还在更呢,真牛叉~~问候一下。
  -----------------------------
  恩 关键是没写完啊...
  @奥士爱国 2018-02-28 08:47:57
  啊,终于来了。我以为失联了呢,正考虑要不要报警
  ????
  -----------------------------
  要不还是试着报一个吧 说不定后面又失联了呢
  @片汤2016 2018-02-28 08:57:34
  顶
  -----------------------------
  片汤近期出现频率很高啊
  @Cassie向阳花 2018-02-28 07:52:23
  楼主开工了啊,新年好啊
  -----------------------------
  向阳花新年好 初七都过了 该开工啦
到顶部